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类别:德育论文

论文题目: 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作者姓名:梁泳媚

作者单位: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联厂职工子弟小学

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变革,应运而生了一群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安全、健康等方面受到严峻的挑战,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今社会、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作为留守儿童的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教育好他们,帮助他们成材。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班主任关爱健康成长

当今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涌现了民工潮及农民外出经商、学习等普遍的社会现象,从而应运而生了一群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起着最关键的作用,隔代寄养监管人无法取代孩子父母。虽然外出打工是养家活口之必须,但决不能为了口袋,忽视了孩子的脑袋。古话云:家教立范,品行为先。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迟早会酿成苦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是不容易发觉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孤僻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尽管大多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

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内向,不开朗。我就教过这样一个学生,她学习认真成绩优异,但就是不合群。老师、同学如果不主动跟她谈话,那就别想听到她说一句话了,背地里同学都说她“金口难开”,说她的话是“金言玉语”。有一次,她的堂弟欺负她,撕了她的作业还把她的书藏了起来,她不告诉家里的其他亲人,却只在日记里哭诉,还一度想到了离家出走。后来幸亏我在改日记时发现了这件事及时疏导并与家长联系,才避免了一个悲剧。

2、有自卑心理情绪。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3、产生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容易激进冲动,干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如:与家人顶撞,不听亲人劝告;不听老师的教导,与老师对着干等。

4、产生怨恨父母心理。有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要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留在家里不理解并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这些孩子因心理与教育出现问题,已构成社会治安不稳定的因素。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今社会、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作为留守儿童的班主任有责

任有义务教育好他们,帮助他们成材。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为他们托起明天的太阳。

一、搭建平台,开展心理健康辅导。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起着最关键的作用。然而很多务工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缺少与他们的情感交流,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由于情感上得不到慰藉与呵护,其中一部分留守儿童形成内向、自卑、敏感,脆弱等不健康性格,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往往导致他们形成自私、孤僻、暴躁、蛮横等不健康性格。为及时了解、排除这些心理障碍,教师应在班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的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与学生“结对子”帮助解开心灵的疙瘩,还要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关爱留守学生的主题班队会,为提高心理素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教育、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思想认识,明白自己的提高进步,就是对父母辛苦付出的最好回报。

二、创造温暖集体氛围,丰富留守儿童生活。

为排除留守儿童心灵上的孤独感,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与快乐,教师要在学习中多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要多制造让留守儿童参与的集体活动,要多创造让留守儿童感受集体温暖的班级活动,要给留守儿童多创造展现自我的空间。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图书角、手抄报、音体美兴趣小组等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填补心灵的空白。注重平时引导留守儿童参加有益活动的同时,抓住“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

的活动契机,在组织活动,排练节目时,鼓励、引导留守儿童积极主动地参加,有意识的抽调他们参与。此举既保证了活动的演出阵容,又填补了留守儿童的情感空白。让留守儿童感受集体的温暖,感受班级的关爱。

三、运用激励机制,深化养成教育。

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儿童们变成了“问题学生”。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拉,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留守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教师应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留守儿童的行为,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

四、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但为了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教师要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并发放了《致留守儿童监护人的一封信》,授于监护人家教方法,让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能够从监护人身上得到亲情慰藉,进而对监护人

产生依赖性和信任感,最终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监护人有问题及时与学校沟通,从而形成学校、监护人关爱留守儿童的联合体,共同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老师应掌握家长务工的地址和电话,与留守儿童的父母通过电话等通讯的联系,把平时孩子在校的表现告知他们,提醒他们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工作再忙也应该抽空和孩子打打电话、聊聊天,定期回家看看孩子,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相应地建立起“家校互访制度”和“家校联系卡”,不定期举办“家校对话会”,让他们配合学校的教育,以免发生教育的“短路”。这样既加强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也拉近了家长、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总之,留守儿童是现代社会的新问题,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是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在学校同样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使他们享受到同其他孩子一样的教育和关爱,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期刊论文》2005。

2、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中州学刊》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