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
蕴含的情感。
教学建议:
将诵读方法的指导和古代诗词意象的体悟、情感的把握
结合起来。通过诵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语言
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首先让学生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熟悉内容,在此基础上把握住诗词的感情基调、感情变化,
对一些经典的诗句和重要的词语进行细致地揣摩(以意逆志、缘景明情),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诵读古诗
词有一定规律,有一些技巧,比如划分音步、押住韵脚、突
出平仄、讲究节拍、语势呼应等,通过诵读达到更深切地体
会作品情感的目的(因声求气)。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中国古代诗歌欣赏》的三个单元体现
了古代诗歌鉴赏的三个层级
以意逆志--诗作主旨、创作本意
缘景明情--诗作的情感(意境)
因声求气--诗作神韵、气势、风格。“声”是诗作思想
情感的声韵体现。
二、阅读课文诵读指导,理解何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仿佛是在与作者或作
品中的任务侃侃而谈。在这种对谈中,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
着自己的精神状态,产生着共鸣。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教
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
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读而出声,始能
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而且,一篇文章的声韵特征往往适应于文章内在的情感
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
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一篇文
章作为一个阅读对象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代私塾的教学方法特简单,就三
个字--念,背,打。念,是读书,读给自己听;背,是读书(不看着书读),读给老师听;打,是打手板,背不过课文
的打手板,打完了还要念,念完了还要背,背不过还要打。
虽然方法简单,但是私塾在培养人们学习古文方面的贡献那
是有目共睹的。翻开《唐才子传》,王勃“六岁善辞章”,
骆宾王“七岁能赋诗”,李白药“七岁能文”,刘慎虚“八
岁属文上书”;再翻开《现代中国文学史》,康有为“七岁
赋诗”,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
日缀千言”。可见,“读熟背出”乃学好古文的关键。因声
求气造就了众多的文人学士,是我国学古文的优秀传统,在
当今的新课改过程中,应该让它发扬广大。
何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声”指节奏、音调平仄、押韵,“气”指情感、气
势,“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根据声韵的
特点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声情并茂的
诵读、吟咏,体味诗歌作品的思想感情。
三、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节奏)是怎样构成的?
1、合乎规律的重复、停顿形成诗歌的节奏。
诗歌按照一定的规律回环重复的时候,便给人以似曾相
识的感觉,使人感到亲切、愉快。李白《蜀道难》“蜀道之
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在全诗中反复了三次,像一首乐曲的
主旋律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诗歌节奏也体现在节拍的划分上,汉字以一个字为音节,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两两组和形成停
顿(音步)。
四言两顿,音节是二二(《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五言一般是三顿,音节是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七言是四顿,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2212、223、2221”。(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押韵
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个韵母,就形成
韵脚产生节奏。这种节奏可以把涣散的声音组织成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可以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回想起前一句。
押韵是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
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中国诗歌的押韵
是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所以造成
的节奏感就更强烈。
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花样却不多。双数句尾字必入韵,只有第一句可以灵活:五言以不入韵为常,七言以入韵为常。
过分强调声律的要求有时也会丧失诗意,同时我们也要
考虑到古今音变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不必在声律知识上讲
的过精过细。《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说:“若果是
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3、音调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在节
奏点上的字音通常按照“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来处理。平
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可以创设音调的起伏、和谐。4、除
平仄以外,古典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
象声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
这些词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十分广泛。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
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四、学生活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根据赏析文章
为《将进酒》设计朗诵方案。
1.示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开篇两组排比长句,要读得有气势;“天”字要重读,给人一种破空而来的感受。“悲”、“暮”字要重读,读出一种沉重感。)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三句七言诗句在诵读时要和缓一些,“须、莫、必、还、且”等表示意愿的词语要重读,语调逐步提升直至“会
须一饮三百杯”要放声诵读,情绪高涨。)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
为我/倾耳听:(这四个短句的诵读要急促,节奏渐快,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