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信任现状分析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篇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2006年11月20日上午南京一男子彭宇称因搀扶摔倒的老太太,2007年1月4日反而被告上法庭。
9月3日法院作出判决,彭宇被判赔45876元。
2009年10月天津车主许云鹤因为帮扶一位在道路中跨越栏杆而摔倒的老太,而被告上法院,许云鹤事件在原告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次年6月他被一审判赔偿10万元。
2011年9月14日下午两点,一位八旬老人摔倒在昆明市麻园农贸市场门前路上,不少路人驻足围观却一直无人敢上前搀扶。
热心的许女士想上前搀扶,又担心遭人讹,成为昆明版的“彭宇”,最终找了两证人,才把老人扶起来。
更是有媒体爆出,四川达州3名小孩楼下玩耍时,看见一太婆摔倒便上前去扶,不料太婆却说是3个孩子将自己撞倒的,反而赖上了孩子的家长。
这一系列事件让我们措手不及,路遇跌倒老人怎么办?今日,有人在亚心网论坛上发了一篇帖子——《路上有人在你面前摔倒了,你会不会扶一把?》,人们纷纷“支招”:打电话通知其家人、拍摄视频取证、结伴搀扶……看见有人摔倒,人们的本能反应是赶紧上前施以援手,如今,“该不该扶”却成了热议的话题。
事实上,“做好事被讹”的确存在,另一方面,也与此类小概率事件被新闻媒体的报道炒作放大有关。
更为重要的是,此类事件在社会信任缺失的大背景下,极易引发共鸣和共振。
与此同时,当我们面对别人,特别是面对陌生人的时候,更是保留着“十二分”的戒备心。
走到路边看到乞讨者会在心里打大大的问号、买东西怕遇到假货、去医院怕遇见“医托”、想帮助别人怕上当受骗……在这个信息极度发达的社会,这种例子简直不枚胜举。
其实,这些“戒备”折射出的都是人与人之间信任度的降低。
有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度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了60分的信任底线。
报告的结论是否科学、准确,暂且不论,而信任度下降的趋势是不争的事实。
引起人与人之间信任度下降的因素(1)在社会转型时期新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信任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在熟人社会中,大多数人是相熟相知的,信任是建立在相互之间的关系之上,实质是熟人信任,关系信任。
中国社会信任与社会资本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与社会资本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信任和社会资本的概念越来越受到学者和观察家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国社会信任和社会资本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方向。
社会信任的概念和意义社会信任是指个人或组织在社会关系中持续相互交往时,基于对方善意和诚实的期望,愿意做出承诺,自愿履行义务的情感和行为倾向。
它是一个比较抽象和难以量化的概念,包括道德、信用、契约等方面。
社会信任对于社会的互动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社会信任能够降低社会交往成本、提高效率、促进合作和创新;另一方面,缺失的社会信任会导致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加剧,如道德风险、市场失灵、信用危机等。
中国社会信任的现状中国的社会信任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各种丑闻和舆情的频繁出现,一些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和深化,如“围城现象”、“管理官僚化”、“利益集团化”、“立体腐败”等,与社会信任的可持续性和建设性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和敏感。
中国社会信任的状况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中国的社会信任水平相对较低。
2016年,根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一项研究,中国的社会信任指数为3.36,位列180个国家中的159位。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缺乏法治和民主制度的保障,法律、道德和社会约束力相对较弱,民众对于食品安全、医疗等行业的信任度也较低。
第二,中国的社会信任具有地域和群体差异。
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的社会信任水平差异较大。
例如,一些地方的民间信仰和社区传统能够促进人际关系和互动的稳定和和谐;同时,一些群体如贫困、农村和少数民族等,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其社会信任更容易受到挑战和侵蚀。
第三,中国的社会信任存在结构性问题。
社会信任不只是缺失或存在的问题,还存在不同类型和角色的分化。
例如,由于政治制度、公平和正义等方面的限制和压力,中国的政治信任明显不足;另外,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社会信任存在“同侪效应”和“同类结果”等现象,“看脸、见面礼”等不规范或不道德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信任的积累和消耗。
中国人信任危机

• 国家的各种“权威”要降卑自己,顾念人民的权益。世 上的“权威”是神赏赐的权柄,并不能滥用,要对神尽 忠作神的仆人,对待地位低的民众也要有一颗为仆的心 肠,不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因为知道在自己的“权 威”背后还有一位神判断万有。 • 政府要有为真理开放的心态,走出个人主义的狭隘。让 国人自己去分辨何为善恶、真伪,让真理在中国无限制 地自由传播,让国人真正产生对真神的信心和敬畏,那 么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也就不攻自破了。 • 国人要接受信仰教育,按着真理去过自己的一生。国人 要重建信任,先要在行事为人上谨守自持,而行事为人 的标准在于信仰的建立,信仰建立的开端要靠教育,因 为不听道便不能信道。
中 国 人 信 任 机 危
一、毕福剑事件
二、陈赫离婚事件
三、生活常例 四、信任危机原因 五、解决方法
六、结论与启示
犹 大 告 密 , 谁 之 过 ?
北大法学教授贺卫方微博上所说:“朋友私聚,戏 谑调侃,说几句不恭敬的话,何罪之有?若要处分, 该处分的是那个骗取信任、拍片并上传网络者。社 会影响都来自这个上传行为。处分毕福剑,无疑是 鼓励无耻的背信弃义和密告,破坏人际基本的信 赖。” 媒体人王志安的微博:“饭局上录音录像再公开, 摧毁的是这个世界最基本的信任。这种信任的重 要性,超过意识形态,超越各种理想和主义。一 旦失去这种最基本的信任,他人皆是地狱。人是 活在社会中,不是活在主义里。那些用政治正确 审视私域里一言一行的人,本质上都是法西斯。”
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信任
• 塑化剂风波:2011年4月,塑化剂污染食品饮料 • 双汇瘦肉精事件:2011年3月,“瘦肉精”毒品混入猪肉, 危害人体健康。 • 2011年4月,上海“染色馒头”大摇大摆进超市。 • 2011年7月,味千拉面“骨汤门”,味千拉面连锁餐厅勾 兑汤底。
社会信任与社会资本年中国社会信任度调查与分析

社会信任与社会资本年中国社会信任度调查与分析社会信任在一个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还能够稳定社会秩序,提高社会效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中国社会信任度的变化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对近年来中国社会信任度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社会信任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 中国社会信任度的调查结果根据多项社会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社会信任度呈现出一定的波动变化。
其中,信任度的总体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在不同领域和层面上存在着差异。
在政府信任度方面,随着政府部门的改革和公共服务的提升,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度有所增加。
然而,对于商业机构和媒体等非政府部门的信任度却有所下降。
这一趋势的变化可能与社会转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公众对权威机构的审视有关。
2. 社会信任与社会资本的关系社会信任与社会资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社会资本是指一个社群或社会中由于信任而形成的、能为个人或社会带来利益的社会网络和关系。
社会信任是社会资本形成的基础,它能够增进人们之间的合作意愿,并促进社会资源的流动和配置。
社会资本的形成又使得社会信任得以加强和扩大。
因此,社会信任和社会资本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3. 中国社会信任与社会资本的现状尽管中国社会信任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发展却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社会转型和城乡差距使得社会资本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之间存在差异。
城市居民相较于农村居民更容易形成和积累社会资本。
其次,新媒体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交关系和信任传播得以扩大和加强,但同时也引发了虚假信息和不良行为的传播。
这对社会信任的建立和社会资本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4. 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建议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社会信任度和社会资本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公共服务和治理能力,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其次,加强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个人和组织提供稳定和可靠的法治环境。
中国现代社会的信任缺失与重构

relationship,politics,economy,culture,and society,on
makes
a
the root
cause
of the lack of trust.Then the thesi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detailed
explanmion,which Can
transformation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hilosophy.
The first part,proceeding from the bas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associated with the
trust,analyzes
status at
on
and
impact caused by the trust issue.The analysis is social reality,which extended tO the research
on
knowledge and
home
and
abroad trust issues.Besides,the thesis focuses
1.3.2现代社会里作为契约与制度的信任…………………………………………….13
1.3.3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4 第二章现代社会的信任问题分析…………………………………………………………15 2.1我国现代社会的信任问题现状………………………………………………………15 2.1.1人际关系层面上的信任缺失…………………………………………………….15 2.1.2社会合作层面上的信任缺失…………………………………………………….16 2.1.3政治秩序层面上的信任缺失…………………………………………………….1 7 2.1.4经济交易层面上的信任缺失…………………………………………………….17 2.2现代社会的信任缺失的后果分析……………………………………………………1 8 2.3现代社会的信任缺失原因分析………………………………………………………19 2.3.1社会体制和文化断层层面……………………………………………………….20
关于社会信任度调查的调查报告

关于社会信任问题的调查报告信任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自从人类脱离了他与自然及动物的那种植根关系,实现了族类的提升并开始社会交往以来,就始终存在着社会信任问题。
古希腊圣哲亚里士多德说,人是一种天性合群的动物,唯如此才能组成社会。
其实在许多群居性的动物那里,就可以看到信任的萌芽,比如植根于血缘关系并以之维系的动物种群或群落,对外群的动物表现出相当的疑惧和戒备,而在本群内则能够相互照应,其间就存在着信任和依赖的问题。
当然这种信任的自然血缘成分大于其社会成分,最多只是人类信任的自然前提。
人类构成了社会之后,一方面生存和生产中相互合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群落内部和外部的交往活动,都对信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得原来源于自然血缘性的依赖关系发展为社会性的信任关系。
换句话说,没有基本的信任,人与人之间就失去了相互联系的基本纽带,社会组织就无法形成,社会就不能正常运行。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说过这样的话:“被人尊重和信任的欲望是人类天性最深刻的冲动。
”信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如同空气和水分对人体生命般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如果每一项交易中,在社会的共同活动中,都缺乏或不存在信任,那么社会共同体就会瓦解,共同活动就无法组织和实现。
实际上,从人类学的材料我们可知,原始人对部落领导如酋长、长老的信任和尊重,远远高于现代人对国家领导人的信任和尊重。
正是这种信任,保障了原始氏族和部落之间的内部团结。
在当今结构复杂的社会有机体中,社会信任的作用不仅没有衰减,而是变得更为重要了。
社会规模越是扩大,交往活动越是多样,社会结构越是复杂,就越是需要各个环节之阿间保持相应的合理衔接和配合,而没有一定的相互信任,这是很难实现的。
可以说,信任渗透于一切社会交往活动中,是社会团结的道德基石、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和社会中最重要的整合力量之一。
从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信任既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文明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文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

另一个方面,一些与社会再生产密切相关的公共品和半公共品,例如住房、医疗、教育、电力、交通和土地规划等,反而被完全委托给卖方垄断市场,与新的国家财富生成体系没有关联。这一方面是剥离了国家的负担,成为国家财富积累的必要条件(例如医疗和教育),另一方面也为国家财政提供了理想的财源(例如房地产)。结果是公共品集中于少数人群,从而具有“私人品”性质,而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品却永远处于供应不足的状态。
因此,传统中国存在的体制性“社会信任”问题也多产生于“家国体系”和“江湖社会”之间,也就是社会常说的“江湖骗子”问题。所谓江湖骗子,大多也就是指江湖社会中人。由于不同的信任体系,江湖社会和传统社会的交易之间就常常不守规则。所以,传统社会真正体制性的“信任”问题主要是出自于正式体制和非正式体制之间的摩擦。因此,解决近代社会的信任问题,要么是消灭非正式的体制,要么是把非正式体制整合到正式体制中来。
当代中国的社会信任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并不是因为它以前并不存在。公平地说,社会信任在传统中国和改革前的中国社会没有被“问题化”,并不是因为那些时代有比现在更成熟的信任机制,而是因为在那种社会结构下“信任”还没有被充分资本化和“社会化”。但另一方面,中国的大变局不可能没有延续的一面,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很大程度也是因为我们有意无意地继承了传统社会的许多机制,其中也包括“信任”生成的机制,而这些机制明显是和时代发展脱节了。当代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有两个方面的根源:一个是作为现代转型期普遍现象的社会信任体制尚未健全,另一个也许更重要的,就是中国社会结构一些特点所造成的社会不信任。分析这后一方面的社会信任问题,就要了解中国社会变革的基本历史轨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另一种短期行为就是“暗箱操作”以及更广义的腐败问题。一般来讲,“暗箱操作”常见于经济和人事领域,特别是指在招标、采购、录用和审批过程中以权谋私的权力寻租行为。久而久之,老百姓对此心知肚明,习以为常。最后,一般民众对反腐败和规制化就产生了“改革疲劳症”,不再信任把这些法律和纪检公共制度看成是“我们的”,而把政府官员列入“他们的”行列,甚至发展成一种“仇官”心态。
当代中国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权威资料]
![当代中国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3693bd1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cf.png)
当代中国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摘要:巴尔扎克曾经说过:“遵守诺言就像守卫你的荣誉一样”。
信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道德守则。
人与人之间必不可少的是相互信任,一个人失信于一人,那么将在社会很难立足。
在当代中国有着眼中的信任危机,究其原因是什么,面对出现的信任危机,我们应如何应对,才能有效建立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信任。
关键词:信任危机;原因;对策信任在字典中的解释是:信任,只是一种关系,然而却有极大的价值,也可以说它是一种资产。
在社会科学中,信任被认为是一种依赖关系。
在心里学中的含义是:人际信任的经验是由个人价值观、态度、心情及情绪、个人魅力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组心理活动的产物。
信任是社会影响概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信任危机信任危机,作为近几年来频繁出现的一个新词,是一个伦理学术语。
表示社会人际关系产生了大量虚伪和不诚实,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严重危机的用语,指一定社会或群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被人们所遵守,人与人之间缺乏一种道德的联系和约束,彼此都无法相信对方的真诚和忠诚,因此不敢委以对方以重任的现象。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信任危机地定义,而信任危机地英语是:crisis of confidence;可见,欧美国家把信任危机当作是一种犯罪。
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优越,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却越来越淡,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逐渐丢失了对他人信任,这是信任危机突出的社会现象。
二、中国信任危机现状在当代中国,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当下地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存在在不同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社会细胞内部。
但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并是一个当代独有的问题。
许多欧洲学者在17世纪就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缺乏“诚信”的一个国度”。
(一)企业信任危机从2008年爆出的三鹿奶粉掺加三聚氰胺事件,到近期出现的“瘦肉精”事件以及“染色馒头”事件。
一次次食品质量安全事件让消费者变成受害者,很多消费者正遭受着所谓品牌食品的“侵蚀”。
中国的信任危机

1、利——货币信任
关于利益我主要讲货币信任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相信货币?货币信任的研究,最早的一种理论是贵金属理论,后来熊•彼特等人将贵金属理论颠覆掉了,他认为货币为什么被相信,根本不是因为是贵金属,纸币所以能在社会中扮演这样功能,就是因为生活当中多次发现它管用,人人都接受,就可信了。就是说货币被信任是因为被我们信任。即我们信任他是因为信任他。货币的信任结构是从众。人类的合作就是从信任开始的,然后逐渐扩大的。如果没有信任,货币就跟白纸一样了。也就没有经济和社会生活了。所以说货币信任是我们建立信任分析的基础。没有了货币信任,社会运行就是不可能的。
专家信任。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专家信任。比如说得了病,就要找专家来看病;如果去送孩子辅导功课,我们要找高级教师;如果要吸引学生学校要请大师来张威风。我们什么相信专家系统?第一,这个系统是科学的系统,相信专家系统的前提是相信科学。第二,这些科学系统的专家们,跨过了一个门槛,有入场证,至少大学毕业,之后还有同行之间的评议,专家系统和货币和政治上的民主不一样。民主是大众说了算,科学相信精英,也只有相信精英。第三,专家评议。也就是说我们怎么判断他或她是一个专家。因为这个系统的特殊性,只能相信专家们的评议结果。其实我们还是不知道专家是否有真本领,但是社会必须要有一个这样的评价系统,靠这个东西来建立一种信任,也要靠信任来建立专家信任。
名人信任。名人相信和专家相信类似,我就不多说了。名人因为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而得到相信。另外名人作为公众人物受到社会监督,信任度自然高于一般人,也不得不高于一般人,当然那些靠绯闻来保持知名度的人除外。
3、权——关系
我讲的权不仅仅指政治上的权力,权是一种关系,包括了熟人、政治和法律信任。
熟人——人格信任。人格信任是一种熟人信任,熟人包括亲戚和朋友。熟人当中为什么是比较可信的?第一,和熟人打交道是重复博弈,使得人们不会轻易地背叛,因为欺骗别人的结果就是得到我们的报复和惩罚。第二,你知道他的历史,可以由他的过去推断他的今天和明天。当然一个人的昨天说明不了他的今天和明天。但是真的没有别的办法,和自己有关系人总比不认识的人值得信任吧。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及成因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及成因分析近年来,中国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这种日益严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了解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的原因,对于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信任意识和行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所致。
大学生正处在过渡期,学校压力和职业压力非常大,往往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信心,无法得到足够的被重视,很难建立良好的信任感。
而且,大学生对外部社会的广泛联系也使他们更易受到影响,比如恶意竞争和虚假信息的影响,给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带来不良的影响,从而导致大学生的信任缺失。
另一方面,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下降也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家庭育儿有关系。
现代家庭传统逐渐被破坏,学生们对家庭价值观和传统价值观的缺失,无法形成有效的家庭关系,从而影响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就无法培养信任感。
同时,由于家庭的不负责任态度,中国的家庭教育缺乏强制性,学生们很难接受家长和老师的严格管教,从而培养出对家庭和老师自然而然的信任与尊敬,从而影响了学生对他们周围人的信任态度。
此外,社会文化背景也是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下降的重要因素。
许多社会文化传统已经失传,例如信仰、宗教、宗族等社会文化形式,大学生对这些社会文化活动因抗拒和厌恶而不受欢迎,从而影响了他们对其他人的信任感。
综上所述,大学生人际信任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当今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缺乏家庭传统价值观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所致。
因此,改善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以及培养信任意识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识,并开始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来解决问题。
首先,学校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和谐的环境,让学生拥有安全感,更容易建立信任感。
比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团体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理解,互动,从而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增强信任感。
此外,学校也可以举办宣讲会,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和信任的重要性,加强对法律法规的教育,避免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中国社会信任度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度现状及对策研究导语:社会信任度作为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和衡量标准之一,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目前中国社会信任度普遍偏低,这不仅制约了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也影响了国家的形象和国际地位。
因此,本文将深入分析中国社会信任度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中国社会信任度的现状:1.1社会信任度普遍偏低当前,中国社会信任度普遍偏低,表现在各方面表现疑虑和怀疑情绪,相互之间缺乏信任感。
人们普遍对他人的诚信和道德水平抱有怀疑态度,不愿意与他人合作,也不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
尤其是在商业合作和政府治理方面,信任度更是低下,从而阻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和稳定发展。
1.2假冒伪劣和虚假广告泛滥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较快,但也产生了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和虚假广告,这让消费者对产品的真实性和商家的诚信产生怀疑,加剧了社会信任度的下降。
消费者不敢轻易相信商家的诺言,更不愿意购买没有口碑保证的商品,从而导致商品流通和市场交易异常困难。
1.3缺乏诚信意识和法治观念现阶段,一些公民对信用和诚信的意识较为淡薄,不尊重法律和规则,缺乏法治观念。
这让社会秩序和法律制度难以得到有效的维护,社会信任度下降。
公共场合的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破坏了社会的公序良俗,给人们留下了不良印象。
二、提高中国社会信任度的对策:2.1加强信用建设和普及教育提高社会信任度,首先需要加强公民的信用建设和普及教育。
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公民信用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养,提高公民对诚信的重视程度。
同时,可以通过推行信用制度和信用评价体系,对不守信用和违法行为进行严惩,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
2.2加强法治和监管机制在商业合作和市场交易方面,需要加强对假冒伪劣商品和虚假广告的打击力度,提高市场监管和执法水平。
同时,也需要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维护自身权益的便利。
此外,还应加强对商业纠纷的调解和仲裁,提高交易安全和纠纷解决的效率。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根源及对策概述PPT(共 34张)

2011年8月26日,南通长途 司机殷红彬在路上扶起一位 被撞伤的老太太。
结果
理由
老太一口咬定是彭 宇将其推伤,07年 鼓楼区法院判决彭 宇支付老太45876.6 元赔偿金。
法院采取判决理由是由老 太提供,仅仅为一句话 “他(指彭宇)要没推我, 他过来扶我干嘛,分明是 做贼心虚”。
危机 “医院暴力”后的信任危机 《手机》让不少夫妻当场反目 西安:家政市场遭遇信任危机 父母面临少儿“信任危机” “审计风暴”后的涨价信任危机 非典引发信任危机
8旬老人摔倒致死群众围观无人施 救
2011 9 2
血抢去小敢倒岁
堵救医时上后的
塞时院以前,李 年
呼 吸
间 ,
救 治
“亲子鉴定热”折射家庭信任危机 医患关系现状,令人胆寒! “三鹿奶粉”带来的食品安全信任危机 “召回门”掀起的汽车返厂风潮,暴露质
量安全问题 “彭宇案”引起的“不想救”与“不敢救”
的话题争议,揭露道德人格问题 “郭美美事件”造成的政府信任危机……
婚前调查与信任危机 李振萼:“瓜田李下”死亡凸显官员信任
信任危机在本质上就不只是人与人之间表面的冷漠和不 能坦诚相待,而且是共同价值观的动摇或丧失之后人们 对他人、组织和政府的怀疑与猜忌。
二、信任危机毁掉了什么?
毁掉一个行业
毁坏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和运行基 础
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部门的信任危机
信任结构缺失的情况,交易的成本会加大
三、当前信任危机所造成的 危害
后 ,
搀 扶
众 人
大 爷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信任机制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信任机制【摘要】对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信任资源匮乏,存在着很大的信任危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中国当前的社会信任机制和西方社会的信任机制进行对比,并根据建立信任机制的各种理论依据,从而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中的信任机制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信任;信任机制;社会资源一、中国社会信任资源的匮乏前段时间,浙江电视台报导,浙江省两位民工跳入河中救起落水女子,但民工救人的目的却被人认为是为了要钱财报酬,使民工十分伤心。
很多人也就此事展开议论,笔者认为很显然,民工伤心的最终原因是这个社会没有给他们的行为以信任,这个社会不相信他们是出于一种终极关怀的目的来救人,而是认为他们的行为是为了得到钱财报酬;我们都看过黄宏和龚汉林在2004年春节晚会上的小品《装修》,其中龚汉林有句台词说:“说白了吧,防盗门不是防小偷的,而是防装修的。
”此话让黄宏勃然大怒,一下砸破防盗门,虽是小品,但也可以反映出我们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极端不信任,黄宏伤心的生气的原因也就是这种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极端不信任;再让我们看看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奇怪现象,有很多人会骂现在的医生没有医德,动手术就要收红包,可是他们为什么非要给医生送红包呢,因为他们会觉得只有医生收了红包,才会给他们动手术认真一点,其实事实上很多医生都说,即使患者不送红包,他们也一样会尽心尽力的给患者做手术的,但是患者或其家属就是不肯相信他们,非要给他们送红包,也正反映了他们对医生的不信任,这种现象奇怪的最终原因也就是个体对社会公益组织的极端不信任,做好手术本来是外科医生的天职,可是我们社会中的个体却不相信公益组织医院中外科医生有这种天职观,相反认为他们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钱财,所以就给原本已收过手术费的医院的外科医生再另送红包。
由上面三个例子,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信任在我们的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多么匮乏的资源,社会对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对公益组织缺乏原本应有的信任,这种社会信任资源的匮乏使得我们的社会秩序处于一种混乱状态,对我们的社会良行运行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影响,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这个社会首先要是一个可以良性运行的社会,如果一个社会的信任制度崩溃或社会处于高度不信任状态,那么这个社会是很难良性运行的,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种令人满意的社会信任机制。
我国政府信任危机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政府信任危机现状及成因分析公民对政府的了解与认知和公民对政府的期望值直接影响着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随着信息时代的悄然来临,公民权利意识、参政意识不断觉醒,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力度,并无处不在地影响着公民同政府之间的信任关系,使得政府原在合理范围内的某些不当行为在这个信息时代下被放大、被激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政府信任危机。
如何应对挑战重建政府信任?首先应秉承“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强政府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其次要充分重视文化的内在力量,运用文化手段塑造良好政府形象,进行政府信任重建;再次,还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从制度上保障政府信任重建的有序进行,架起公民与政府之间信任的桥梁。
标签:政府信任;信任危机;政府信任重建信任危机,从来都是一个敏感却不容忽视的问题。
政府信任危机更是在整个社会信任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对于缓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分配、促进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以政治学视角,围绕中国政府信任现状展开讨论,初步界定政府信任的内涵,并结合我国一定范围内政府信任危机的表现,探讨导致我国政府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分析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减缓这种危机的产生、增强政府信任。
一、有关政府信任危机的相关概念解析当前,政府信任和政府信任危机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广为各界学者讨论。
那么究竟什么是政府信任,它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学术界对于政府信任内涵界定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部分学者认为,政府信任是指公众在期望与认知之间对政府运作的一种心里预期和评价态度,它涉及的是民众与政府间的互动关系。
①有学者认为,政府信任是指公众对政府结构和政治制度的一种信任,信任政府能够按照自己的心里预期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相信政府机构会以某种制度的方式实践其行政职能和义务②,以提供民众所需要的各种权利与服务;也有学者依据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认为政府信任指公民由于对政府的依赖和信任而授予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某些利益问题上的自由决定权,同时也承担因这种授权可能造成某种伤害风险。
中国消费者对品牌信任度的调查报告

中国消费者对品牌信任度的调查报告【中国消费者对品牌信任度的调查报告】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品牌信任度成为了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消费者的调查研究,探讨中国消费者对品牌信任度的现状和特点,为企业提升品牌信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1000名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域背景的中国消费者参与。
调查内容包括消费者对不同品牌的信任程度、购买决策中信任度的重要性、影响信任度的关键因素等。
三、中国消费者对品牌信任度的整体评价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品牌信任度整体呈现较高水平。
约85%的受访者表示在购买决策中会优先选择自己信任的品牌。
同时,超过70%的消费者认为品牌信任度是评估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这一结果表明,中国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日益增强,品牌形象和信誉的建设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四、影响消费者品牌信任度的因素在问卷中,我们进一步调查了影响消费者品牌信任度的关键因素。
结果表明,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和口碑传播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产品质量是判断品牌信任度的核心指标,对于产品质量存在疑虑的消费者往往会放弃购买。
此外,大多数消费者也表示倾向于选择有良好售后服务和口碑的品牌,这使得品牌在市场中建立了更高的声誉。
五、中国消费者对不同品牌的信任程度我们对参与调查的消费者进行了对不同品牌的信任程度评估。
结果显示,国内知名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任度相对较高,例如华为、阿里巴巴和小米等品牌得到了大多数消费者的肯定。
同时,国际品牌如苹果、耐克和可口可乐等也受到中国消费者的信任。
然而,仍有一些品牌在信任度方面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这表明品牌建设和形象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六、中国消费者对品牌可信度的提高策略针对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提高品牌信任度的建议。
首先,企业应重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来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
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现状_原因及对策

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现状_原因及对策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现状、原因及对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如何实现传统诚信的现代转化,重新确立人们对诚信文化的信仰,进而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始终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雷丹邵秀娟随着社会的发展,诚信已不仅是一种伦理范畴,而是在伦理范畴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法制内涵,实现由道德自律向法律规制的转化,最终筑就诚实守信这一道德准则的法律化。
中国当前社会诚信状况令人忧心。
国若无信,国何以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如何实现传统诚信的现代化转化,重新确立起人们对现代诚信文化的信仰,进而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真正建立,始终是中国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诚信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原因,提出当前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社会诚信现状及其导致的问题(一)当前社会诚信现状。
为了解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于2011年2月11日至2月14日,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5个大中城市展开了民意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
对此数据持质疑态度的同时,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反思。
诚信缺失导致了太多的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仅加大社会的运行成本,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严重者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安定。
从诚信主体来看,社会诚信主要包括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
这三类主体在当前社会的诚信指数均不乐观。
当前社会存在着各类诚信问题,政府有制造虚假增长指数者,企业界有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者,教育领域有学术造假者,等等。
有研究者对政府诚信缺失方面进行了归纳,主要体现为有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虚报成绩等。
2019年郑永年黄彦杰: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doc

郑永年黄彦杰: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生活在当今中国的很多人都已经感受到了当下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存在于不同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社会细胞内部。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并是一个当代独有的问题。
还是在18世纪,当时中国对于绝大部分西方人而言都还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但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就从商人和传教士的一些作品中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缺乏“诚信”的一个国度。
早在现代汉学兴起之前,孟德斯鸠、康德、黑格尔,一直到韦伯和罗素,都把中国看成是一个“非现代的社会”的标本,一个缺少信任和信用体系的大国。
例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就认为,虽然中华帝国一直在形式化的儒家礼制和帝国法律控制下,但中国人对道德律令的不尊重却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金钱和利益追逐更是要远远超过对礼法的尊崇。
实际上,直到当代,儒家社会一般被认为是缺乏社会信任的社会。
对社会信任的缺失,中国人自己当然也处处感受到了。
当时人们对中国社会上的欺诈和信用缺失等问题了解得相当深刻。
晚明的张应俞甚至还写了一本传世名作叫《骗经》,专门列出了晚明常见的24种骗术,详解其运作手段和防范策略。
把“骗”列为经典,并且在当时和数百年后的社会上颇有市场,这一颇具灰色幽默的出版史奇闻,全世界并不多见。
其实,任何对明清以降的社会小说或者近代江湖小说略有了解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信任问题也能有相当的了解。
如果我们愿意再度重温这些熟悉的经典,那就一定会惊叹中国历史的延续性,不论这种不信任是存在于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各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主要是商品提供者和消费者),还是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
当代中国的社会信任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并不是因为它以前并不存在。
公平地说,社会信任在传统中国和改革前的中国社会没有被“问题化”,并不是因为那些时代有比现在更成熟的信任机制,而是因为在那种社会结构下“信任”还没有被充分资本化和“社会化”。
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及治理对策

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及治理对策一、本文概述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诚信作为社会道德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平正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我国社会中诚信缺失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深思。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通过深入分析诚信缺失的成因,寻求有效的解决路径,以期为我国社会的诚信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首先对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进行概述,揭示诚信缺失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的具体表现。
接着,从制度、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多角度,深入剖析诚信缺失的根源,揭示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一系列治理对策,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诚信教育、构建诚信评价体系、强化失信惩戒机制等,以期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解决诚信缺失问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社会诚信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为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分析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多个领域。
从社会层面来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导致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速度。
社会风气日趋浮躁,一些人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和道德约束,导致了诚信意识的淡化。
从经济层面来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诚信体系的形成,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采取欺诈、造假等不诚信手段,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影响了社会诚信环境的营造。
从文化层面来看,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诚信、道德等价值观念,但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一些人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过分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利益,忽视了社会责任和道德约束,导致了诚信意识的缺失。
从制度层面来看,我国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原因与对策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原因与对策摘要:信任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社会资本。
在我国,由于缺乏有效性承诺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信赖的不确定性乃至不安全性的状况,使得当今中国人深深地感受到信任危机现象的客观存在。
研究和回答这种信任危机现象存在的原因,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现实的课题。
正文:信任是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石,具有多层面的社会功能,它对人类社会生活而言具有不可或缺性。
信任是社会生活最根本的基础,如果没有最起码的信任,我们的生活将寸步难行。
信任常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润滑剂,社会组织的粘合剂,社会凝聚力的基础以及社会系统的动力。
在当前,中国社会以特殊信任为主、普遍信任发育不足的信任结构,以及制度信任尚未确立、社会信任总体存量下降现状已经开始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良性运转。
因此,剖析信任危机现象的成因,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对我们国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政治课题小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简单地说,当前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私人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信任和传统的道德性的社会信任,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法制性的社会信任还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
首先,传统的人际信任主要存在于长期的、稳定的、利益没有完全分化的熟人关系之中。
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人际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跟陌生人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这种交往常常是临时的、变化的,而且双方的利益关系可能是竞争性的。
在熟人关系中,交往的动机和方式也不同于过去。
因此,传统社会中那种强调个人义务,忽视个人权利的信任发展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人际关系。
但是,对于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中如何建立人际信任,人们还缺乏准备,社会舆论也缺乏切实可行的引导,因此不少人难免误入歧途。
一些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加强了防人之心;一些人觉得既然“先人后己”老吃亏,就干脆“先己后人”,多了利己之心;还有一些人信奉起“厚黑学”来,滋生了害人之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是一个低度信任的社会,这一点似乎已成为马克斯·韦伯、雷丁和福山等众多西方学者不谋而合的论断。
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认为,中国人的不诚实导致了中国人彼此间典型的不信任。
雷丁在《中国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中国人只信任与自己有关系的人,他们对家人全然信任,对朋友和熟人则建立某种程度的相互依存感,这些体现了中国人浓厚的家族主义文化意识。
福山在《信任》中阐述了类似的观点。
他认为,华人社会里的家族主义文化十分明显:在家族的圈子之外,人与人之间的信赖感变得相当低,对外人的信任感太低。
在他看来,中国是一个低度信任的社会。
他进而认为,一国社会信任度的高低与该国经济规模大小存有必然联系。
中国社会信任度的低下是中国家族企业向现代化公司转型的必然障碍,并使其时常上演创立、崛起、衰败的三部曲。
而与中国家族企业发展对比分明的是,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由于存在较高的社会信任度,故而家族企业一般能较为顺利地建立起现代公司制度,并维持很大的规模。
西方学者的上述看法虽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社会在信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但仍然有失偏颇。
韦伯的观点之讹误在于,他仅根据以诚实为基础的信任之缺失就简单地认定中国社会中信任度的低下,却对中国以血缘和情感为基础的信任避而不谈。
福山对不同类型信任与企业发展及规模的关系之分析颇为深刻,然而,他却与雷丁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都只根据中国人对外人(严格地说,应该是陌生人)不信任这一点就把中国认定为信任度低下的社会。
在我们看来,如果将传统中国社会看成是一个血缘、情感和习俗型信任丰富而制度型信任短缺的社会则可能更为准确与中肯。
而从经验观察角度透视,当下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着实颇为严重。
从这一点来看,韦伯、雷丁和福山等学者的结论是正确的,但他们的论证依据是不恰当的。
如果我们的上述判断能够成立的话,那么重新搜寻当下中国社会的信任度低下之原因就成为有待研究的论题。
如果从现代性角度加以解析,似能对此做出有一定说服力的诠释。
尽管学界对现代性概念的厘定众说纷纭,但勿庸置疑的是,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它意味着人类在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制度以及知识体系层面的全方位转型。
而现代性的“价值颠覆”特质与反传统的批判色彩必然加速了传统价值观念与意义系统崩塌的进程。
在现代性的冲刷下,以血缘、情感、信仰、道德、习俗为基础的诸种信任日益丧失了自身得以存续的基础,由此引发了曾在中国古代与近代社会乃至当下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血缘型、情感型、信仰型、道德型和习俗型信任之日渐衰微。
此时,似乎恰是上述诸种信任向信息型和制度型信任转变的良机。
遗憾的是,当下中国社会信息不对称、法律法规不健全甚而恶法充斥其中等现象并不鲜见,人们的守法观念亦颇为淡薄,这些均表明,以信息与制度为基础的信息型和制度型信任尚未真正形成。
概而言之,在既往的多种类型信任逐渐弱化之时,后继的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信任体系却未生成,从而出现转型期的信任真空,这恰是中国社会出现信任危机的根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