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共振论
共振论在有机化学解题中的应用探究
第49卷第6期2021年3月广州化工Guangzhou Chemical IndustryVol.49No.6Mar.2021共振论在有机化学解题中的应用探究*李海浪,祝姗姗,叶廷秀,罗红元,秦飞,毕丽伟,彭跃颜(厦门医学院药学系,福建厦门361023)摘要:共振论是Paulingl931年提出的,是描述分子价键结构的一种电子结构理论。
共振论能够把大量有机化学和结构化学的事实联系起来,而按照它给出的一套做法,一般也是可以得出大体上正确的答案。
本文采用共振论对有机化学反应问题进行了集中的分析和讨论,通过具体例子将碳正离子和自由基中间体的稳定性与有机反应产物关联起来。
以共振论为指导,可以显著降低了有机反应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难度,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了有效的锻炼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有机反应;不饱合键;共振论;碳正离子;自由基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9677(2021)06-0118-02 Application of Resonance Theory in Resolving Organic Chemistry Questions*LI Hai-lang,ZHU Shan-shan,YE Ting-xiu,LUO Hong-yuan,QIN Fei,BI Li-wei,PENG Yue-yan (Department of Pharmacy,Xiamen Medical College,Fujian Xiamen361023,China)Abstract:Resonance theory,which was proposed by Pauling in1931,is an electronic structure theory to describe the valence bond structure of molecules.Resonance theory can connect a large number of facts of organic chemistry and structural chemistry.According to the method,generally,the correct answer can be obtained.The resonance theory was used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organic chemical reaction problems.Through specific examples,the stability of carbonium ions and free radical intermediates was related to the organic reaction products.With the guidance of resonance theory,it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learning difficulty of organic reaction related knowledge,and play an effective role in training and promoting students'innovative thinking.Key words:organic reactions;unsaturated bond;resonance theory;carbonium ion;free radical有机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结构、性质、分离、制备、应用以及有关理论的一门学科⑴。
基础有机化学-第四章 二烯烃 共轭体系 共振论
15℃ 氯仿 (37%)
(63%)
极性溶剂利于1,4 –加成反应
B、温度影响
CH2=CH
CH=CH2
HBr 温度..
CH2=CH
CH-CH2 + CH2
CH=CH
CH2
Br H Br
H
80℃
( 80 %)
( 20%)
40 ℃
( 20 %,利于1,4–加成
例如: 对1,3-丁二烯可发生1,2-和1,4-加成的解释:
δ+
δ
CH2 CH CH CH2
HBr( Br)
温度较低 时贡献大
CH2
CH
+
CH
CH2
Br H
+
CH2
CH
CH
CH2
温度较高 时贡献大
Br H
CH2 CHCH CH2 Br H
1,2-加成
CH2CH CHCH2
Br
H
1,4-加成
4.5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4个共价键
3、共价键数目相同的极限结构对杂化体的贡献相 同。
4、有电荷分离的极限结构其稳定性比无电荷分离 的差。
.. CH2 CH CH O..
CH2
CH
+
CH
.-. O..
..
5、负电荷处在电负性大的原子上的极限式较负电 荷处在电负性大的原子上的极限式稳定。
CH2
CH
+
CH
O......-
稳定
CH2
4.2 二烯烃的结构
4.2.1 丙二烯的结构
118.4°
sp2
H C C CH2
H
sp
有机化学-共振论全解
B具有电正性,N具有电负性,BH4-,NH4+ 都是富电子原子。 CH3+,CH3I,H2C=O (C 都具有亲电性,但只有CH3+ 中的C 是缺电子原子)
MeO+=CH2 中的O 原子具有形式正电荷,但C原子具有亲电性
配合物1d催化的β- 二酮与烯烃的反应:
机理研究:
2+
+
N N Cl Cl N Ru
Cl OH2 OH2 . (ClO4)2 O + 2a O
N Cl Cl N
N Ru
Cl O O . (ClO4)- + HClO 4
N
Cl
N
Cl
1d
7
配合物7的晶体结构
Cl Cl N N Cl O Ru+ O N N Cl 4 7 3 .ClO4 + O OH ╳ O
2.共振式的书写规则:
(1)共振式间用 连接。
(2)书写共振式时,只允许电子移动,而原子核的位置不动。
+ +
CH2 CH2
CH CH
CH2
+
CH2 X CH2
CH
+
CH2 CH3
CH2
C
(3)所有共振式,都必须符合Lewis结构。
+
H3C O H
X
H3C O H
(4)所有共振式都必须有相等的未成对电子数。
[Ru(dcbp)2(H2O)](OTf)2: N N Ru N N OH2 OH2 . (OTf)2
共振论
共振论存在着电子离域的体系包括分子、离子、自由基,用经典的路易斯结构式不能完全、准确地表示出不能描述出其体系内电子云平均化,这个体系的真实结构和性质。
例如,1,3-丁二烯用CH2=CH-CH=CH2C-C有部分双键的性质,C=C比正常C=C键长等。
为了解决用经典的路易斯结构式表达复杂的电子离域体系的矛盾,鲍林在1931-1933年间提出了“共振论”。
共振论是用经典的结构式表达电子离域体系,是价键理论的延伸。
在有机化学中经常被使用,比较方便地解决了电子离域体系的表示,但有它的局限性。
一、共振论的基本概念对于电子离域体系的化学物种,不能用一个经典结构式表示清楚其结构,可用几个可能的经典结构式表示,真实物种是这几个可能的经典结构的叠加——共振杂化体。
表示离域体系的可能的经典结构称做极限结构或共振结构,共振结构的叠加得到共振杂化体,共振杂化体才能较确切地代表真实物种的结构。
1,3-丁二烯可用一系列共振结构表示:每个式子叫共振结构式或共振极限结构式,“<—>”双箭头符号表示共振结构之间的叠加或共振;合起来表示真实的1,3-丁二烯。
表示共振结构的叠加关系,不同于互变异构体间表示互变关系。
共振杂化体是一单一物种,只有一个结构。
极限结构式表示电子离域的极限度。
一个物种的极限结构式越多,电子离域的范围越大,体系能量越低,物种越稳定。
任何一个极限结构的能量都高于共振杂化体的能量,真实物种与最低能量的极限结构(最稳定的极限结构)的能量差称为共振能。
它是由电子离域而获得的稳定化能,与共轭能是一致的。
每个极限结构对其共振杂体的贡献是不相等的。
极限结构越稳定,对共振杂化体的贡献越大。
相同的极限结构贡献相等。
例如,1,3-丁二烯的共轭能为14kJ·mol-1,可用下列极限结构表示:CH2=CH-CH=CH2是最稳定的极限结构,对杂化体贡献最大,它与真实分子的能量差为共振能;后面几个极限结构是不稳定的,能量较高,对共振杂化体的贡献小,有时可以不考虑;和相同,对共振杂化体的贡献相等。
有机化学理论要点(共振论)
一、电子理论
1、化学键是由电子的配对形成的; 2、参与反应的原子可以失去获得电子;
3、化学键的断裂方式有两种:
A、异裂:X Y B、均裂:X Y
X
+ Y+
X + Y
二、价键(VB)理论 1、化学键是由原子轨道交盖形成的:
C H C C
2、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3、轨道的交盖趋于最大化:
H2SO4
O18 CH3COH
+
O
18
CH3COH
O18 CH3CO-Na+
O
CH3CO
18 -
共振式的意义
用若干个经典结构式的共振来表达共轭分子的结构。
分子 结构式 共振式
甲烷 (非共轭分子)
H H-C-H H
+
CH2=CH-CH=CH2 CH2-CH=CH-CH2 CH2-CH=CH-CH2 CH2-CH-CH=CH2 CH2=CH-CH-CH2
C6H5O
C
CH3
O
-
OH C6H5O
CH OH
CH
C
CH3
O -C6H5OCH OH CH C CH3
O O CHCH2CCH3
[ CH2 [ CH2
CH CH
CH2 CH2
CH2 CH2
CH CH
CH2] CH2]
两个经典结构式是等同的,这两个活性中间体 都比较稳定,因此,丙烯容易在甲基上起自由 基取代反应,烯丙基氯容易起SN1反应。
共振式对芳烃取代的解释:
CH3 HNO3/H2SO4 CH3 NO2 + CH3
NO2
NO2 HNO3/H2SO4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共振现象与共振结构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共振现象与共振结构共振现象与共振结构共振是有机化学中一个基本的现象,它在化学反应和分子结构的稳定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共振现象进行综合介绍及其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共振现象的定义共振指的是分子中的电子在不同原子或化学键之间自由移动的能力。
当一个分子有多个共轭体系(共轭双键或共轭环)时,共振现象会发生。
电子能够在不同位置上自由移动,形成了共振结构,使分子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
二、共振现象的原理共振现象可以通过分子轨道理论来解释。
在分子中,由于原子之间的距离和角度的限制,电子在空间中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分布,形成了分子的分子轨道。
而共振现象发生时,电子不再局限在一个具体的化学键上,而是可以在共轭体系中进行自由运动,从而形成多个可能的共振结构,这些共振结构叠加在一起,形成了分子的实际结构。
三、共振现象的表现共振现象通常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表现:1. 共振稳定化:共振结构的叠加使分子的能量更低,从而增加了分子的稳定性。
这就是为什么共振体系通常比相应的非共振体系更加稳定的原因之一。
2. 共振杂化:当一个分子具有共振结构时,不同共振结构上的原子轨道可以进行杂化,形成新的杂化轨道,从而影响分子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活性。
3. 共振效应:共振结构的叠加会影响分子中各个部分的电子密度和电荷分布,从而对分子的化学性质产生影响。
四、共振现象的应用共振现象在有机化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应用:1. 共振稳定化和反应性:共振可以增加分子的稳定性,使得其中的化学键更加难以断裂。
这在解释某些有机反应的机理时非常有用。
2. 共振控制:通过引入或去除共振结构,可以调整分子中的电子密度分布,从而实现对反应的控制。
这在有机合成中有重要的应用。
3. 共振波长:共振结构的叠加会影响分子的吸收光谱,使得共振体系的波长范围发生位移。
这可用于分析和鉴定有机物。
4. 共振稳定的自由基:共振结构可以增加自由基的稳定性,使其在化学反应中更加活泼和选择性。
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共振论
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共振论作者:王雅珍林伟来源:《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5年第04期摘要:共振论是一种分子结构理论,在有机化学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从阐述了共振论的产生及其有关的基础知识出发,介绍了共振结构式的书写规则,总结了共振结构式对共振杂化体贡献的规律,概括了共振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共振论;共振杂化体;有机化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94(2015)04-0079-090 引言共振论是20世纪30年代由L.C.鲍林,是为了更好地描述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共振理论。
共振论使用了化学家所熟悉的化学语言和经典结构要素,化学工作者直接应用的直观物理模型,对于一系列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解释简单明了又符合实际。
所以,目前在国内外的许多有机化学教材中较普遍采用共振论。
本文对共振论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于深入理解有机化学中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具有一定的作用。
1 共振论的产生当用价键理论来书写具有共轭体系的化合物的结构式发现,经典结构式不能圆满地表示它的结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苯,苯的凯库勒(Kekülé)结构式可以写为(a),也可以写成(b)。
结构式(a)和(b)都不能完全反映苯的真实结构,实际上,苯没有单双键之分,键长都为0.139 nm,介于典型单键键长(0.154 nm)和双键键长(0.134 nm)之间;在化学性质方面,苯具有特殊的稳定性,表现为典型的化学反应不是烯烃的加成反应,而是取代反应。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鲍林通过无数次实验测量苯的6个碳原子的键角及键长,用线性变分法对共轭烯烃及芳香烃进行了理论计算,其计算值与实验值完全符合,计算结论与经典力学中的谐振子的结果类似。
于是美国的化学家鲍林(Pauling L)于1931至1933年提出了共振理论。
共振论认为,一个真实的物质(分子、离子或自由基)的结构如果不能用单一的经典结构式表达时,可用多个经典结构式的共振来表达该分子的结构,物质的真实结构是这些可能的经典结构式的叠加。
理论有机化学 第三章 共振论简介
共 振 论 简 介
OH E OH E H
OH E E H
OH E E H E H E H E H OH OH
OH E H
OH E H
OH E H
OH
OH E H
OH
E H
OH OH
共 振 论 简 介
N02 E N02 E H N02 E H N02 E H
地结构是这些共振结构式的杂化体。这些共
振杂化体仅仅是纸面上的非真实结构。
共 振 论 简 介
解决了苯环结构的四个问题
共 振 论 简 介
O O C O O
O C O O
O C O
碳酸根的共振结构
共 振 论 简 介
2. 在写共振式时只允许电子的移动,原子 核的位置不能变。
CH2 CH2=CHCH2
共振
共 振 论 简 介
练习:写出对硝基苯酚负离子的 合理共振结构式
O
NO2
共 振 论 简 介
§2 共振论的应用
1.定性判断分子稳定性 依据:能写出的共振式越多,真实分子越稳定。
分子 离域能
共振结构
苯 2β 2
奥 3.36β 2
萘 3.683β 3
联苯 4.383β 4
蒽 5.316β 4
菲 5.444β 5
Br2 Br Br
实际:主要发生取代反应
Br2 Br
共 振 论 简 介
理论:二取代产物应该有两个
Br Br
实际:二取代产物只有一个
Br Br
Br Br
共 振 论 简 介
用传统的价键理论不能解释……
共 振 论 简 介
共振
66-6a-.苫._6舀_6一—苦6..
I
Ⅱ
Ⅲ
Ⅳ
V
Ⅲ、Ⅳ、V式中的偶极矩取向恰好与氯苯的取向相反,所以, 从脂肪族卤代烃到芳香族卤代烃,偶极矩减小。 2.1.2犍长已知c—c键长为0.154rim,C=C键长为0.134nm, 苯分子中的所有C--C键键长为O.139 6rim,说明苯分子存在如 下共振o:
-cHf.C=0++cH却—旷
H
H
I
Ⅱ
对酯而言,a炯酯缩合需要EtONa催化,负离子的共振
式为:
℃
一伽
岬: 曲R
富。
上述2种碳负离子的共振平衡式,由I式转为Ⅱ式.是根 据共振式稳定性原理,印在共振式中。负电荷处在电负性较强 的原子上的式子比处在较弱的原子上稳定而转化的。从2种碳 负离子的共振Ⅱ式比较,后者的共振体稳定性弱于前者,因此 在选用碱试剂条件时,应选用更强的碱EtONa。
l
Ⅱ
I式中的正碳有6个电子,而Ⅱ式中的碳原子有8个电
子,所以rl式较稳定。
(6)共价键的数目愈多.结构中电荷分离数目愈小,该共振
结构愈稳定。例如:
0
0
I
Cm-c_c玛++CHrC—CH3
I
。Ⅱ
I式中共价键数目比Ⅱ式中多。且没有电荷分离。所以I
式较稳定。
(7)在共振式中.负电荷处于电负性较强的原子上的式子
氮甲烷可以写成:
+一
一
+
CHFN=N-呻CHrN-=N
但不能写成cHFN=N,因为前2个极限式的不配对电子数 为0,而该极限式的不配对电子数为2,是不允许的。
(5)舍完整八隅体的结构比在价电子层上少于8个电子的
【理论化学机理】共振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第一讲 共振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一、 基本原理1. 极限式、共振、共振杂化体对于乙酸根,可写出如下两个Lewis 结构式H 3(I)(II)H 3O (I)(II)Lewis 结构1 Lewis 结构2如果把结构1、2中的成键电子看作是定域的,那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它们各代表了两种极限状况,是极限结构。
通过电子位置的变化,可以实现由结构1转变为结构2。
H 3结构1 结构2共振论认为,有些分子或离子的真实结构(例如乙酸根),并不是任何一个单独的Lewis 结构所能描述的,体现它们的应该是若干个共振结构。
电子位置变化的过程可用双箭头表示。
H 3H 3结构1 结构2CH 3CO 2- 的真实结构可以看作是结构1和结构2的叠加,这种叠加称为共振。
参与叠加的结构称为共振结构,共振的综合结果称为共振杂化体。
又如,酚氧负离子,共振论认为,它是由下列极限式参与共振所得到的杂化体。
2. 共振结构式的书写规则(1) 只允许合理的Lewis 结构。
(2) 电子位置变,原子的位置不变。
离域所涉及到的电子一般为π电子,或为非键电子对以及容易离域到P 轨道上的电子。
(3) 要求有关的原子必须共平面。
亦即,有关原子为SP 2或SP 杂化(有关原子指的是电子位置变化所涉及到的原子)。
(4) 从一个共振结构变化到另一个共振结构,不配对的电子数保持不变。
例如,重氮甲烷CH 2N 2CHH -C H NN两个极限式的不配对的电子数为0,是允许的。
H-第一个极限式的不配对电子数为0,第二个极限式的不配对电子数为2,是不允许的。
3. 极限式对共振杂化体的贡献共振是稳定因素。
共振杂化体的能量低于任一参与共振的极限式。
但并不是所有的共振结构对描述共振杂化体的贡献是等同的。
(1) 含完整八隅体的结构比在价电子层上少于8个电子的结构更稳定,贡献更大。
(2) 共价键的数目愈多,该共振结构愈稳定。
(3) 结构中电荷分离数目愈大,愈不稳定。
共振论_01
判断下列基团Y相对于 是吸电基还是给电基? 判断下列基团 相对于C=C-Y是吸电基还是给电基? 相对于 是吸电基还是给电基
Y -CH3,-CH2-R -CF3,-CHX2 -X -OH,-OR -NH2,-NHR,-NR2 -N+R3 -CN -NO2 -CHO,-COOH,-COOR 诱导效应 + 共轭效应 + + + + 总电效应 + + + -
+ [ H 2 C = O. H ] . 1 .. + H 2 C - O. H ] [ . 2
共振式2中C没满足八隅体结构 3.如都有完整的价电子层结构,但带电荷,则负电荷在负性 较强的原子上,正电荷在负性较弱的原子上稳定。 4.一个分子的极限结构式越多越稳定。
共振论对1,3-丁二烯键长平均化解释如下:
CH2= CH-CH=CH2 (1) + _ CH -CH-CH CH2 2 (4) = + _ CH2=CH CH-CH 2 (7)
_ CH -CH CH-+ 2 CH 2 = (2) _ + CH -CH-CH=CH 2 2 (5 )
_ + CH -CH=CH- 2 CH 2 3) ( _ + CH =CH CH CH 2 6) - 2 (
6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 在单双键交替出现的共轭分子中,P电子的运动范围不在局限在两个碳 原子之间,而是扩充到四个碳原子之间,这种现象称为离域现象 离域现象。 离域现象 当一个原子受到外界试剂的影响,其他原子马上受到影响,不管共轭体 系多大,作用一致,这种作用为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 共轭使电子云分布平均化,体系的能量降低,分子或离子的稳定性增强 。 离域有以下几种情况: π-π共轭: C=C-C=C, p-π共轭: HO-C=C, NH2-C=C, X-C=C, RO-C=C, C=C-C+, C=C-C.; p-p共轭:HO-C+, HO-C.. NH2-C+, NH2-C., X-C+, RO-C+; σ-π共轭: CH3-CH=CH2; σ-p共轭: CH3-C+, CH3-C.; 共轭作用由强到弱:π-π共轭> p-π共轭> p-p共轭>σ-π共轭σ-p共轭 氢化热的概念; 氢化热 烯烃稳定性规律:双键上电子云密度越低(越分散),烯烃越稳定。
共振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具体应用
共振论是一种用来研究有机分子结构和反应性的理论。
它是基于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NMR)的原理的。
在有机化学中,共振论可以用来帮助确定有机分子的结构。
例如,可以使用共振论来测定有机分子中碳原子的环状或非环状结构,以及碳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类型(例如单键、双键或三键)。
此外,还可以使用共振论来确定有机分子中氢原子的顺序。
此外,共振论还可以用来帮助预测有机反应的产物。
例如,可以使用共振论来测定反应中哪些原子会发生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从而预测反应的产物。
总的来说,共振论在有机化学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化学家确定有机分子的结构和反应性。
共振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CH2- CH2- Cl
+
+
$② CH3- CH- Cl%CH3- CH=Cl
按①式反应, 生成的碳正离子不稳定; 而按②式反应, 生成 的碳正离子有上述的共振稳定作用。所以, 反应主要按②式进 行, 符合马氏规则。
( 3) 确定反应条件。根据共振稳定作用确定反应条件。例 如, 在缩合反应中, 常用碱催化的碳负离子历程, 由于反应物不 同, 需要确定不同强度的缩合剂。对醛来说, 羟醛缩合要用 NaOH 催化, 生成碳负离子的共振式为:
结构更稳定, 较稳定的共振式对杂化体的贡献较大[2]。例如:
+
+
CH2- O- CH3$CH2=O- CH3
Ⅰ
Ⅱ
Ⅰ式中的正碳有 6 个电子, 而Ⅱ式中的碳原子有 8 个电
子, 所以Ⅱ式较稳定。
( 6) 共价键的数目愈多, 结构中电 荷 分 离 数 目 愈 小 , 该 共 振
结构愈稳定。例如:
-
O
O
CH3-
但不能写成
, 因为在该式中有 2 个碳是五价的, 违
背了价键规则。
( 3) 在书写共振式时, 只允许电子的 位 置 改 变 , 原 子 的 位 置
不能变动。如烯丙基正离子可以写成:
CH2=CH- CH2#CH2- CH=CH2 但不能写成 CH3- CH=CH, 因为这个式 子 改 变 了 原 子 的 位
"""""""""""""""""""""""""""""""""""""""""""""""""""""""""""
共振论
第一章基础知识补充1.1 共振论一.定义:共振论是一种用经典结构式来描述具有离域大π键分子结构的理论。
二.背景:化学键包括离子键、金属键和共价键三大类,其中离子建和金属键的作用力本质很清楚是静电作用,但共价键的本质则比较复杂。
现代化学中描述共价键的理论主要有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其中价键理论是先发展和建立的理论,而分子轨道理论是1932年美国化学家马里肯(Mulliken)提出和建立的。
有机化学这个概念是瑞典著名化学家贝采利乌斯于1806年提出的,早期的化学家认为有机物只能存在于有生命的生物体内,在实验室内不能合成有机物,这就是早期的“生命力学说”。
按照生命力学说观点,由于生命现象的复杂性,有机物的结构几乎是不可知的。
1928年,贝采利乌斯的学生,德国化学家维勒加热无机物氰酸铵得到了有机物尿素,从而打破了生命力学说,人们终于认识到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没有严格的界限,那有机物的结构就和无机物的结构一样是可以了解的。
早期的有机化学当然是从属于无机化学的,所以化学家对有机物结构的认识也必然深深地打上无机化学的烙印。
化学家先用二元论解释有机物的结构,即有机物也像无机物一样靠带正负电荷的两部分互相结合在一起,在反应中起反应的基团和未反应的基团带不同的电荷。
但是像Cl原子取代H 这样的反应用二元论不好解释。
1852年,法国的化学家日拉尔提出了类型学说,认为有机物的结构可以看作是无机物水、氢、氯化氢和氨这四种母体的衍生物,例如乙醇就是水型的,可以看作水的H原子被乙基取代的产物;丙酮则被看成氢型的,即H原子分别被甲基和乙酰基取代。
这种学说今天看来当然很幼稚,不过在当时那种朦胧的世界里能有这种认识也算是一种进步。
后来凯库勒发现C是4价的,很多有机物不属于这4种类型,就建议增加了CH4型母体,丰富了类型学说。
1858年,凯库勒指出碳是4价的,碳原子之间可以互相成键,还能成环;1861年,俄国的化学家布特列洛夫指出有机物存在着骨架异构和位置异构;1865年,凯库勒提出了苯环的结构;1874年,凯库勒的学生荷兰人范特霍夫指出C的4价不是平面型,而是伸向四面体的4个顶点,从此建立了立体化学概念。
有机化学 共振论简介
共振论是鲍林(Pauling)在1933年左右提出来的,其基本要点如下:
1、当一个分子,离子或自由基按照价键理论可以写出两个以上 的经典结构时,这些结构式构成一个共振杂化体,共振杂化体接 近实际分子。 如苯分子是由下列式子参加共振的:
OC O O
OC O O
碳酸根共振式
OC O O
为共振 符号,与表示平衡的
⑶.在所有极限式中,未共用电子数必须相等 目前,国内外对共振论的看法不一致。
不 同。
这些可能的经典结构式称为极限式,任何一个极限式都不能
够反映该分子的真实结构
2、共振结构式对分子的贡献大小与它们结构的稳定性大小成正 比。在判断关于离子和分子共振结构的相对稳定性时,以下这些 经验规则是常常有用的。
⑴ 有较多共价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结构通常比共价键少的结构更稳定。
⑵ 在电负性大的原子上带负电荷的结构比负电荷在电负性较小的 原子上的结构更稳定;同样,正电荷在电负性小的原子上比电负性 大的原子更加稳定。
O ..
CH3 C O..H 较稳定
O
+
CH3 C O..H
3、书写极限式应注意的规则 ⑴. 必须遵守价键理论,氢原子的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2个。第二周 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8个,碳为4价。 ⑵.原子核的相对位置不能改变,只允许电子排布上有所差别。
但不能写成环状结构:
这样改变了碳架,不符合要求。
⑶ 键角和键长有改变的结构不稳定。
⑷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如果写出主要共振式越多,分子则越稳定。
见教材95页。
(5)满足八隅体的共振式稳定
CH3
+
CH
C. .. .l:
CH3 CH C.+.∶ l
3-共振论简介
合价键理论。
O CH3C
NH2
O CH3=C
NH2
O CH3C
NH2
NH2 CH3C
O
O CH3C
NH2
OH CH2=C
NH2
共振论简介
3.所有共振式必须符合lewis结构式,即符 合价键理论。
O
CH3C
NH2
√
×
NH2 CH3C
O
×
√
O CH3=C
NH2
√
O CH3C
NH2
×
O CH3C
NH2
OH CH2=C
理论
实际
有单双键之分,键长不 无单双键之分,
同,应为不规则形状。 为正六角型。
1.54 A 1.34 A
1.39 A 1.39 A
共振论简介
理论 含有三个双键,应该稳定性比较差;
△H = 3×32 = 96 kcal/mol 实际
稳定性很好,反应中一般不开环。 △H = 50 kcal/mol
共振论简介
不稳定
共振论简介
9.共振式中如果所有的原子都有完整的 价电子层则是非常稳定的。
CH2 0 CH3
CH2=O CH3
不稳定
稳定
共振论简介
10.电荷分离的共振结构式稳定性降低。
O CH3 C CH3
稳定
O CH3 C CH3
不稳定
共振论简介
11.在共振式中负电荷处在电负性较强的原 子上的式子要比处在电负性较弱原子上的式 子来得稳定。
CH2 C = O
CH2 = C O
不稳定
稳定
共振论简介
总结:真伪共振结构式的判断—— ① 符合价键理论 ② 原子核位置不变 ③ 能量合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共振论
1 、共振论(Resonance Structure):For each σ bonding pattern, there are often several ways in which and nonbonding electrons can be distributed. These different ways are called resonance structures. (不同的共振式像是字母,和在一起才是一个单词)
1 、共振论
1.1.形式电荷
基本元素的形式电荷如图表1:
电正性、缺电子性、亲电性的区别
1、电正性或电负性是元素本身的性质,与元素的成键方式没有关系。吸引电子能力的 大小确定的。 2、缺电子性是指原子的价电子没有达到8电子结构时的性质。 3、亲电性: 原子有空轨道并且能量低。(可以与亲核试剂反应) 电正性、缺电子、亲电性、形式电荷等性质都是互相独立的 与化学反应性没有必然的关系! 例如:
H3C O H
(2)所有原子都具有完整价电子层的共振结构比其中有原子具有不完整价电子层的共振结构稳定。如 果共振结构中具有缺电子原子,那这个缺电子原子应该是电正性原子(C,B), 而不应该是电 负性原子(N,O,卤素)。 (3)不带电荷的的共振结构比具有分离电荷的共振结构稳定 。 (4)对于带有电荷的共振结构来说,负电荷处在电负性强的原子上,正电荷处在电负性弱 的原子上更稳定。
O O R1 O R2 + CuBr/CoCl2 Solvent R1 O R2
J. Am. Chem. Soc. 2006, 128, 56-57 J. Am. Chem. Soc. 2006, 128, 1798
O R-OH + R1
O R2
InCl3 (5 mol%) Toluene, 80 oC, 15h R1
[Ru(dcbp)2(H2O)](OTf)2: N N Ru N N OH2 OH2 . (OTf)2
O O R1 O R2 + AuCl3/AgOTf Solvent R1
O R2
J. Am. Chem. Soc. 2004, 126, 6884-6885 J. Org. Chem. 2005, 70, 5752-5755 Org. Lett., 2005, 7, 673-675
1a
1a 1a 1b[d] 1c 1d 1d 1d
CHCl3
CH2Cl2 Dioxane Neat Neat Neat Neat Neat
47
34 0 46 39 49 37 34
[a] Reaction conditions: catalyst (0.004 mmol), 2a (1.5 mmol), 3a (1.0 mmol), 90 oC, 8 h, 2.0 mL solvent was added if noted. [b] Based on 3a used, determined by 1H NMR using CH3NO2 as the internal standard. [c] In reflux. [d] 1b contains trace of impurity (see experimental section). [e] Reaction temperature 80 oC. [f] Reaction conditions: catalyst (0.002 mmol), 2a (3.0 mmol), 3a (2.0 mmol), 100 oC, 16 h.
O
O R2 R + H2O
Angew. Chem. Int. Ed. 2006, 45, 793 –796
O O R1 O R2 + R3 H-mont n-Heptane, 150 oC H-mont R2 n-Heptane, 100 oC R1 R R' R1 R3 O O R2 + H2O O R2
如何画共振结构?
如何画共振结构?
如何画共振结构?
请判断哪一个共振结构稳定?
两个特例
热力学和动力学
有机化合物的反应能量和速率对反应机理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化学反应是否自发的 进行、反应速度的快慢、是否是可逆反应等都与反应式的能量及其反应速率有关。 1.自由能(△G)
反应式的自由能与焓和熵有关。△G=△Ho-T△So 从关系式可以看出自由能与反应所
CH2 CH2 CH CH . CH2 . CH2 . CH2 . CH2 CH2 . CH2 CH2 . CH2
X
(不等价的共振结构对杂化体的贡献是不同的,越稳定的共振结构对杂化体的贡献越大)
3.共振结构的稳定性规则
(1)第一周期元素(B,C,N,O)的价电子数绝不可以超过8。
+
H3C O H
X
O
O
R2
+
H2O
Angew. Chem. Int. Ed. 2006, 45, 2605-2609
背景:
O O R1 O R2 + AuCl3/AgOTf Solvent R1 O R2
J. Am. Chem. Soc. 2004, 126, 6884-6885 J. Org. Chem. 2005, 70, 5752-5755 Org. Lett., 2005, 7, 673-675
N
Cl
N
Cl
1d
7
OH +
O
O
O H
+
O + H2O
5a 4a
金属配合物催化与酸催化的动力学比较:
OH O O + 5a 4a O O
2a
100 90 80 70
Conv. (%)
60 50 40 30 20 10 0 0 0.5 1 Time (h) 1.5
1d-Catalyzed reaction
配合物1d催化的β- 二酮与烯烃的反应:
机理研究:
2+
+
N N Cl Cl N Ru
Cl OH2 OH2 . (ClO4)2 O + 2a O
N Cl Cl N
N Ru
Cl O O . (ClO4)- + HClO 4
N
Cl
N
Cl
1d
7
配合物7的晶体结构
Cl Cl N N Cl O Ru+ O N N Cl 4 7 3 .ClO4 + O OH ╳ O
Endo-产物
Exo-产物
中间体与过渡态
动力学稳定与热力学稳定
(动力学稳定、热力学稳定)
Bu-t t-Bu Bu-t Bu-t
(动力学稳定,热力学不稳定)
OH R OR'
(动力学不稳定,热力学稳定)
一个反应研究的故事
O OH O + O 0.4% mol Ru(dcbp)2(H2O)(OTf)2 10 bar H2, 12h Yield: 95% Solvent Free! O
2.共振式的书写规则:
(1)共振式间用 连接。
(2)书写共振式时,只允许电子移动,而原子核的位置不动。
+ +
CH2 CH2
CH CH
CH2
+
CH2 X CH2
CH
+
CH2 CH3
CH2
C
(3)所有共振式,都必须符合Lewis结构。
+
H3C O H
X
H3C O H
(4)所有共振式都必须有相等的未成对电子数。
[a] Reaction conditions: catalyst (0.004 mmol), 2a (1.5 mmol), 5a (1.0 mmol), 80 oC, 6 h, 2.0 mL of solvent was added if noted. [b] Based on 3a used, determined by 1H NMR using CH3NO2 as the internal standard. [c] 1b contains trace of impurity (see experimental section). [d] Reaction temperature 70 oC. [e] Reaction conditions: catalyst (0.002 mmol), 2a (3.0 mmol), 5a (2.0 mmol), 80 oC, 17 h.
处环境的温度有关的。(实际研究中常以△H代替△G ) 反应物的G
生成物的G
活化能(△G*)
(1)过渡态与反应物之间的能量差是形成过渡态所必须的最低能
量,也是使该反应进行所需的最低能量,叫活化能。 (2)反应中能垒的高度即活化能的大小决定了一个反应的速度。
每一个反应都有它特有的活化能数值。
(3)通常活化能越小,反应越容易进行,反应速率也越快。
2+
N N Cl Cl N Ru
Cl OH2 OH2 . (ClO ) 4 2
N
Cl
1d
O O O + 2a 3a Cat.
O
4a
Entry
Catayst
Solvent
Yield (%)[b]
1 2[c]
1a 1a
Neat DCE
47 46
3[c]
4[c] 5 6 7 8 9[e] 10[f]
OH O + O 0.4% Ru(dcbp)2(H2O)2(ClO)4 ╳ Base
O
O
配合物1d催化的β- 二酮与醇的反应的催化机理:
2+ +
N N Cl Cl N Ru
Cl OH2 OH2 . (ClO4)2 O + 2a O N Cl Cl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