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对中国的冲击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笔记、提纲(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笔记、提纲(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笔记、提纲(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考纲要求】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4、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5、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的状态,将世界连成了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西欧国家通过早期殖民扩张,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原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前提。

3、两次工业革命后,亚、非、拉美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终于形成。

4、单元线索: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逐渐解体。

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曲折发展。

◇【知识整合】一、新航路的开辟1、开辟瓣航路的背景:(1)、必要性(原因):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欧洲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动机)。

③、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④、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⑤、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一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条件):①、科学技术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

②、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过程: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暴风角)。

②、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直达印度。

③、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

④、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3、影响(1)、对世界:①、加强了欧洲同亚、非及美洲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2)、对欧洲:①、欧洲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2.7新航路的开辟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2.7新航路的开辟

5.对世界: (1)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 联系,伴随着殖民扩张,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_世__界__市__ _场__。 (2)全球逐渐形成了以_欧__洲__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_整__体__世__ _界__。
【核心素养】 1.以西欧国家的四次远洋航行为时间主线,勾勒出新航 路开辟的相关史实。(时空观念) 2.航海家不畏艰难,勇敢坚毅,克服对未知的恐惧和难 以想象的困难,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家国情怀)
成就
_达__·__伽__ _马__
1497— 1498年
葡萄牙
欧洲→好 葡萄牙 望角→印

开通东西 方之间最 短的海上 航路
麦哲伦
麦哲伦的
15191522年
葡萄牙
西班牙
环球航行
船队最早 完成环球
航行
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对欧洲: (1)欧洲殖民者通过_贸__易__和__掠__夺__,西欧开始崛起。 (2)欧洲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 _大__西__洋__沿岸。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 的冲击
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
一、东方的诱惑 1.原因: (1)经济根源:14-15世纪欧洲社会的商品经济逐渐发 展。 (2)社会根源:《__马__可__·波__罗__游__记___》在欧洲广泛流传, 欧洲人狂热追求贵重金属和来自东方的贵重商品。
(3)政治根源:欧洲各国君主强化王权,积极扩张,西班 牙和葡萄牙充当了先锋。 (4)精神动力:_基__督__教__会__为了传教,不惜进行“圣战”, 成为重要推动力。 (5)直接原因:西欧的贵族和商人渴望另辟一条抵达东 方的商路。
2.西班牙、葡萄牙濒临大西洋,地理位置优越,掌 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较高。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2.9 浅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文本素材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2.9 浅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文本素材 岳麓版必修2

浅析工业革命的影响18世纪从英**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

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工业革命的影响包括许多方面,主要有:一、进步作用1.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机器的发明和蒸汽动力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科学技术显示了巨大的作用。

工业革命使英国在世界工业、贸易、海运业中处于垄断地位,并掌握了世界殖民地霸权,其他国家在十九世纪中叶又落后于英国,因而英国便成为“世界工厂”。

其“世界工厂”的地位主要表现为:英国成为世界各国的商品供应者,其他各国则成为英国的原料供应地。

到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有50%以上的工业品要靠在国外市场上销售,而国内消费的大部分原料又靠外国来供应。

英国不仅是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而且也是世界各国生产资料的主要供应者。

2.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由于采用机器生产,工厂越来越多,它广泛地排挤了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从而引起了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即在土地贵族之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个对立的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势力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而膨胀,逐渐战胜了封建势力,掌握了政权:无产阶级逐渐觉悟,为改变自己受剥削受压迫的悲惨地位,开始斗争。

3.改变了社会生活,城市化兴起。

4.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运动也不断发展。

欧洲爆发了三次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形成发展。

5.工厂制度形成,自由主义经济盛行。

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资本家不断地积累资本,并扩充和改进机器设备,那些小工业制度过渡到工场手工业,以及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工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学习总结课件 岳麓版必修2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学习总结课件 岳麓版必修2

结局
农业和家庭手 古代形成,鸦
新中国成立后
在近代一直占
自然经济 工业相结合, 片战争后开始
对农业进行社
统治地位
自给自足
逐渐解体
会主义改造
外国 资本
列强在中国 的企业,带 有掠夺性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 口岸兴起,甲午战 争后日益增多
近代长期占优 新中国接收
势,垄断了重 帝国主义在
工业部门
华企业
官僚 资本
2.工业时代欧美国家的殖民扩张 (1)条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征服 世界提供了物质条件,加紧在全球扩张。 (2)表现: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武力战争等手段使亚、非、拉美地区 成为欧美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3)特征:①通过商品和资本输出及武力手段进行扩张。②扩张目标不再以 掠夺贵重金属为主,而是抢占商品、资本市场和掠夺原料。③殖民扩张遍 及全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③国 了基础
民政府采取了有效政策
①日本的侵略和破坏;②美 ①民族资本主义
1937~1949年民
国在“二战”后垄断了中国 不能独立发展;
萎缩 族工业在困境中
市场;③官僚资本的侵蚀和 ②资本主义道路
破产、衰败
打击;④内战的破坏
行不通
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
经济形态
特征
重难突破
产生、发展
地位
3.形成过程
4.评价 (1)积极影响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 义的发展。
②有利于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 到世界各地,冲击和瓦解着各国传统的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人类近 代化的进程。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世 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④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今天世界经济规范化和制度化的 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知识结构
阶段特征:
四条基本线索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 中国人奋起反抗、抗击侵略的抗争史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的发展史 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
考向一 近代列强侵华的背景、特点及影响 视角 1 从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角度考 查东西方观念的冲突 【典例1】 (2014·江苏)下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 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考向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视角 从东西方文明交流角度考查中国思想界的变动 【典例5】 (2014·天津)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 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 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 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 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
4、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①经济上: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主要是从经济 上建立机器大生产。具体表现为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的 兴起、发展 ②政治上: 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主要是从政治 上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国家。具体表现 在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③文化上:从辛亥革命失败到五四运动,主要从思想文 化上试图建立起以民主、平等、自由为核心的社会文化 为近代化提供思想基础,具体表现为新文化运动。
命题预测
1、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特别是用全球史观、 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多角度分析列强侵华 的灾难和客观性的影响;
2、从政治、经济、文化相联系的角度考查中 国近代化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
中国的近代化
1、什么是近代化?
(1)定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 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现代化(近代化)的内容: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 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3)近代化的类型和特征 史学界认为,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各国的现代化 历程又不尽相同,类型也有区别: ①英法美等国率先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并通过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变革而逐步实现的现代化,称为“早 发内生型现代化” ②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开始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榜样而进行现 代化探索的国家的现代化称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中国的 近代化属于后一种类型。

课脉络图《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课脉络图《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自然经济开 1、耕织分离,农民手工业者破产2、农产品大量出口
始缓慢解体 三、影响:

1、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

2、为近代工业发展、民族工业的产生创造条件

3、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出现新兴的社会阶层,例如买办
国 经 济
四、特点: 1、解体不平衡,沿海、沿江、城市快;中西部、农村慢 2、外国资本主义冲击的结果
起止时间:18世纪60年代(纺织业)—19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产生)
首先发生英国的原因:
工业革命 成就:(时间、人物、发明)
影响:5点
两 次 工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起止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新特点:3点 成就:电力、内燃机、化学、钢铁、石油

影响:5点


工业革命前:工场手工业时代(手工技术、分散生产) )
欧洲殖民者扩 张与掠夺(拓 展)
1760-1850工业 革命掠夺原料、 商品倾销(初 步形成)
1870-1900第二 次工业革命,资 本输出为主(最 终形成)
资本 主义 世界 市场 逐步 形成 工业 文明 崛起
经济结 构变动
对中国 经济的 冲击
鸦片战争后,自 然经济开始缓慢 解体,沦为列强 原料产地商品市 场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
难以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近代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
民族工业的特点(下一页课件) 民族工业的地位、作用(下页课件)
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1、地域分布不均衡,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2、产业结构不平衡,轻工业(面粉、纺织、 卷烟)发展迅速,重工业基础薄弱
3、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规模小、资金薄弱、技术落后。 4、长期受到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具有两面性: 革命性和妥协性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

2.工业时代欧美国家的殖民扩张 (1)条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 为征服世界提供了物质条件,加紧在全球扩张。 (2)表现: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武力战争等手段使亚、非、拉 美地区成为欧美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3)特征:①通过商品和资本输出及武力手段进行扩张。②扩张目标 不再以掠夺贵重金属为主,而是抢占商品、资本市场和掠夺原料。 ③殖民扩张遍及全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3.形成过程
4.评价 (1)积极影响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 主义的发展。 ②有利于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先进的生产方式扩 展到世界各地,冲击和瓦解着各国传统的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人 类近代化的进程。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 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④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今天世界经济规范化和制度化 的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
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清 思想因素的进一步发展; 大战期间民
朝灭亡,民国政府实行鼓 ②新文化运动、维护共和 短暂 族工业得到
励政策,民族资产阶级的 的斗争;③无产阶级壮大, “春天” 空前发展,纺
社会地位提高;③群众性 为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 织业和面粉
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奠 业发展最快
综合比较 近代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1.工场手工业时期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 (1)条件:①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为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提供 了条件。②随着新航路开辟,主要商路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 岸,荷兰和英国积极对外扩张。 (2)表现:①荷兰击败葡萄牙,垄断东方香料贸易,在亚洲、北美洲建 立殖民地。②英国进行海盗式掠夺,通过商业战争成为最大的殖民帝 国。 (3)影响:殖民掠夺的财富在欧洲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整理ppt
径) 影响
对殖民者(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资金和市场) 对殖民地(亚洲、非洲、美洲)(辨证分析 破坏性和建设性)
对世界而言: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世界地区间经济联系加
强。
整理ppt
延伸阅读:
《大国崛起》共12集,分别讲述了九个大国的兴衰历程它们分别是:
第一集:海洋时代(开篇•葡西)
第二集:小国大业(荷兰)

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

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影响 ③西欧国家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④逐渐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对欧洲 对亚非美
⑤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整理ppt ⑥证实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对世界
重点突破: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人说它
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有人说它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也有人认为它是 殖民掠夺之路,以及人类思想震撼之路.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第三集:走向现代(英国上)
第四集:工业先声(英国下)
第五集: 激情岁月(法国)
第六集:帝国春秋(德国)
第七集:百年维新(日本)
第八集:寻道图强(俄国)
第九集:风云新途(苏联)
第十集:新国新梦(美国·上)
第十一集:危局新政(美国·下)
第十二集: 大道行思(结篇)。
《大国崛起》的导语写到: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
展的影响。
贯穿三课的主线是什么?
形成过程 1.开始形成 新航路开辟
资本主义
2.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
的形成
3.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 形成途径 界市场整的理p主pt 要途径。

工业文明的崛起及其对中国的冲击

工业文明的崛起及其对中国的冲击
2.资本主义列强殖民扩张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1)随着殖民扩张的进行,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使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 切,使世界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体系之中。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不仅为欧洲商人带来 丰厚的利润,还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促 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对美洲的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的发展,但对当地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实行野蛮的种族灭绝政策,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答案:A
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10、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11、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12、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1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14、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15、比不了得就不比,得不到的就不要。。。16、行动出成果,工作出财富。。17、做前,能够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10、很多事情努力了未必有结果,但是不努力却什么改变也没有。。11、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12、世间成事,不求其绝对圆满,留一份不足,可得无限完美。。13、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15、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16、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1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9、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

高考历史必修2总复习: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高考导航

高考历史必修2总复习: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高考导航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课程标准 简述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 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 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 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 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 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 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 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 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广东最新考纲 新航路的开辟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考向瞭望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大国崛起,荷兰与英国 3.同时期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发展方向 4.世界市场的出现 5.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及影响 6.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影响及 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 7.蒸汽机问世及影响、电力的广泛应用、 内燃机应用 8.经济组织、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影响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考向瞭望 9.中国经济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10.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1.列强商品输出;传统观念对近代化的阻 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曲折发展 12.客观评价列强侵华;近代工业发展对社 会政治、文化的影响 13.“断发易服”、移风易俗、铁路、水运 14.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特点 15.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与共处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知识点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知识点复习[教案]

必修II第二单元复习提纲——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4、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5、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6、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7、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8、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9、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与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工业文明的崛起(世界潮流)(一)、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了解)1、产生:欧洲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中国三大发明的影响(联系马克思的评述);14、15世纪首先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联系文艺复兴。

2、主要形式:(跟中国明代相同)一个是原来的手工业作坊主开始雇佣劳动力,成为资本家;另一个是商人投入生产领域,成为早期的资本家(包买商)3、影响:工业文明的起源(二)、新航路开辟(工业文明崛起的重要前提——资本原始积累的条件)1、开辟的原因:(1)经济根源: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2)社会根源:西欧对黄金和东方贵重商品(特别是香料)的追求(3)客观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强大,使原来的陆路受阻(4)马可波罗的影响和高额利润的刺激(5)文化动因:传播基督教的要求(6)文艺复兴的影响(推崇人文主义—→个人冒险精神)[注意: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是相互影响的]开辟的条件:(7)西班牙、葡萄牙王权的强化,提供了保障(8)生产力的进步——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可联系指南针的应用)(9)知识的进步——地图的绘制、地圆学说的提出等2、开辟的过程(1)方向;葡萄牙向东、西班牙向西(2)具体人物(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同学们自己整理表格记忆] (3)对比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①目的:开辟新的贸易航路(经济);宣扬国威,加强友好往来(政治)②性质: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封建制度下的贡赐贸易③规模:新航路规模小、人少、船小;郑和规模庞大人数众多④时间:郑和下西洋历时长,且早半个世纪⑤影响:新航路促进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郑和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无益于国计民生3、影响:(1)全球角度:①在欧、亚、非、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②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经济体系,人来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的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历史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课件ppt

历史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课件ppt
电力和内燃机的发明
这些技术的出现进一步加速了工业化进程,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使得生产效率更高。
化学和电力的发明
这些技术的出现为工业化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空间,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工业革命的经济学原理
自由主义经济学
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思想,主张自由竞争、自由 贸易和自由生产,强调市场的作用,反对国家干 预经济。
工业革命的扩展
欧洲、美洲、日本等地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 ,全球范围内的工业文明逐渐形成。
3
工业文明的意义
工业文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 社会结构,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础。
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西方列强的侵略
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 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外国商品涌 入中国市场。
小经济的解体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20世纪初期的经济学派别,强调市场调节的作用 ,认为政府干预经济会对市场造成干扰,主张经 济自由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以卡尔·马克思为代表的经济学派别,强调生产力 和阶级斗争的作用,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 关系和阶级斗争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发展经济学
20世纪中叶兴起的经济学派别,关注发展中国家 的经济发展问题,主张政府干预经济,推动经济 增长和结构调整。
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工人阶级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人阶级 逐渐形成,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 力。
资产阶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逐渐 崛起,成为社会的主要阶层。
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在近代中国也得到了发 展,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力量。
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
工业文明思想
近代工业文明思想的兴起,改变了人们传 统的轻视工业、重视农业的思想观念。

历史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件ppt

历史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件ppt
教育普及化
随着西方教育理念的传入,中国开始普及义 务教育,提高了国民的受教育程度。
新潮思潮的兴起与传播
01
02
03
思想启蒙
文化交流
传播媒介
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 统文化形成了挑战和冲击,思想 启蒙运动兴起。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逐渐 增多,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 社会各个方面。
报刊、杂志、电影等现代传播媒 介的出现,加速了新潮思潮的传 播。
历史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 国的冲击新潮冲击下的社会
生活课件ppt 2023-10-28
目录
• 工业文明概述 • 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 工业文明与新潮冲击的反思 • 结论
01
工业文明概述
工业文明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工业文明是指以工业化生产为主要特征,以机器大工厂和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支柱,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基本生 产关系的社会形态。
政治影响
工业文明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制 度。同时,也引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改良运动。
社会生活影响
工业文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城市化和人 口迁徙成为普遍现象。同时,也引发了环境污染和社会福 利问题。
02
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殖民
01
西方列强通过军事、经济等手 段,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殖民, 对中国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 的影响。
• 工业文明的优势 • 提高生产效率:工业文明带来了更高效的生产方式,使得人类能够更快地创造物质财富。 • 促进经济发展:工业文明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 • 改善生活质量:工业文明带来了更好的医疗、交通、住房等条件,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 工业文明的弊端 • 环境破坏:工业文明的发展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地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 社会问题:工业文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劳工权益等。 • 人的全面发展受限:工业文明的发展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可能导致人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人们可

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殖民扩张含义:一国侵占国外地区
并将居民大批移往居住并进行侵略。
何谓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就是指组成国民经济 的各种产业、各个地区、各种经济成 分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结构 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 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 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等。
(3)影响:
①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客观上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发展,使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③自然经济的解体,从根本上冲击了封建 制度
2、近代工业的出现 (1)近代工业的主要类型: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19C40~50年代) 洋务企业 (19C六十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19C70年代前后) 官僚资本主义工业(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
文化生活:读报刊与看电影
(2)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铁路:唐胥铁路;京张铁路
近代铁路建设是由最初的反对之声 到后来的赞成,路权由外国控制到 民国建立后收回路权
水运:轮船招商局 航空:冯如
邮政:
电讯:电报
2、发生变化的原因:
(1)从根本上说,这是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 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严重冲 击,然后影响到社会生活各领域
四、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对中国的冲击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生活与交通、通讯的变化
四、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对中国的冲击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鸦片战争之前的经济结构: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
(2)长江中下游的商品经济发达地区手工业 部门稀疏的出现了一些资本主义萌芽
(2)国内政府与仁人志士的推动等
3、特征:
(1)发展不均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 人们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农村和内 地变化不大;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节《新航路的开辟》参考教案1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节《新航路的开辟》参考教案1 岳麓版必修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对于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航海家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学习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②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和影响
教学难点: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的理解。为什么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历史的必然?对于这些,学生理解有困难。
《新航路的开辟》参考教案
(一)、课标要求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两条到达东方的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课堂教学中,立足学生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进行问题式和探究式教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学生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的过程。
一、原因
设疑、提出问题:面对茫茫的大海,面对生死未卜的艰难远航,航海家为什么要冒险开辟新航线呢?

当时的欧洲人渴望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内容,可自行结合讨论、试寻找答案
原因:1社会根源:欧洲人对东方黄金的渴望,患“寻金热”
当时黄金是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是衡量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标志。渴望寻求黄金已成为一种社会热潮。
(通过对比,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小结:
背景(资本主义兴起与封建专制加强)、
目的(海外殖民,掠夺财富,;宣扬国威)、
结果(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中国远洋航行虽然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但它不可能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更不可能将人类带入资本主义时代。所以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工业文明崛起了,对中国的冲击也开始了。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2.表现: 材料一: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 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 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 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材料二:松太利在梭布,…近日洋布大行,价当梭布三之一。吾 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思考:材料说明当时出现了什么现象? 洋布大量进口, 传统纺织业破产 耕织分离
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表现: 逐渐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 产地。 思考:农民能否应对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这对他们产生了怎样 的影响呢? 洋布大量进口, 传统纺织业破产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 大量洋货涌入,物 美价廉,国货滞销 廉价原料大量出口 耕织分离 商品市场 原料产地 卷入 资本 主义 世界 市场
耕织分离
商品市场 原料产地 卷入 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
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影响:
消极—给农民带来的是灾难和痛苦;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 地和商品市场。 思考:破产农民流入城市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农产品商品化又有 利于什么的发展? 积极—破产农民进入城市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农业商品 化瓦解着顽固自然经济,这都为资本主义产生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原因: 2.概况:
原因
(1)鸦战后,小农经济开始 产 解体; 生 (2)外资企业和洋务运动的 刺激; 初 步 发 展
时间
19世纪 60-70年 代
人物
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 陈启沅 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1)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 张謇 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19世纪末 荣宗敬 大生纱厂 (2)实业救国热潮; 荣德生 (3)收回利权运动;

历史初中教案:了解西方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历史初中教案:了解西方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历史初中教案:了解西方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了解西方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国家,但在西方工业革命发生之前,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对中国的影响也是深远而复杂的。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西方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二、经济影响1. 技术引进和产业转型西方工业革命的标志是机器代替人力,以及工业生产的大规模化和机械化。

中国随着西方的工业革命的发展,开始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推动中国的产业转型。

中国的纺织业、铁路和矿业等领域得益于西方的技术和经验,逐渐实现了现代化的发展。

特别是在中国的沿海城市,西方工业革命的潮流迅速传播,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2. 对外贸易的影响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不仅提高了西方国家的生产效率,也带动了对外贸易的大幅增长。

中国面对外部压力开始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并逐渐融入世界贸易体系。

西方的技术转让和市场需求,使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品和原材料的供应国,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活动,增强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三、政治影响1. 思想启蒙和政治改革西方工业革命的背后伴随着启蒙思想的兴起,强调人权、自由和平等的观念。

这些思想的传播对中国的政治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中国,部分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方的著作,介绍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理念,推动了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

一些进步的政治改革尝试也在中国展开,例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运动。

西方工业革命的思想启发和西方政治制度的介绍,对中国的政治观念和政治体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帝国主义和领土割让西方工业革命的成功使西方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快速增长,引发了帝国主义的浪潮。

西方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侵略战争,将中国纳入到其势力范围之内。

西方工业革命的强大力量在中国引发了深刻的政治震荡,中国在经济、军事和领土上遭受到了极大损失。

列强不仅割让中国的领土,还通过不平等条约削弱了中国的权益,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特点
①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 ②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加快而不断加深; ③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④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4.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 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③思想上:有利于冲破旧文化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 髓,又顺应时代变革; 总之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推进中国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促进物质 生活近代化。
2.初步发展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原因:①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 ③中国人民掀起的收回利权的运动; ④列强的经济侵略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表现:①出现一批实业家:南张北周、荣氏兄弟; ②设立的厂矿数量增多、投资数额增大; ③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 ④兴办的近代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影响: ①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维
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对中国的冲击
B.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变化
近代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以来

女装:旗袍等;男装: 长袍、西服、中山装等
以朴素为主
多姿多彩
食 西餐、面包、咖啡等
统购统销、使用 1987解决了温饱问题
粮票
,实行“菜篮子”工程
住 花园式的楼房等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 动了“安居工程”
4.较快发展
时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6) 原因:①中国基本统一,政局相对稳定;
②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表现: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主导地位,超过 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发展迅速,成为民族工 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影响:①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②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主要);
从行业看:发展最快的是棉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 等轻工业,重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影响:①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促进了中国近代
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②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发展,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发展
奠定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③中国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起来,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
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阶级基础
C.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媒的进步
交通
1.铁路事业的发展: ①诞生:1881年唐胥铁路②发展:1909年京张铁路,铁路史上 的里程碑;建国后飞速发展。 2.水运事业的兴衰: ①诞生: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②发展:1900年民间兴办各种轮 船航运公司近百家,在列强的排挤下艰难求生;新中国成立后国 家统一管理,或较快发展。③衰落:20世纪90年代 3.航空: ①开始: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 业的开始;②1918年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③1920年中国首 条航线北京至天津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4.特点: ①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一定发展② 受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带有半殖民地色彩③地域之间的发展 不平衡
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对中国的冲击
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对中国的冲击
A.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 系的总和。它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这是社会经济 结构本质属性,在中国近代社会从表现形式上看,是各种经济 形式的构成与相互关系。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表现 形式---小农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形式:外国资本主义经 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这样传统的封建经济 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过渡。
新变法、革命派:辛亥革命); ②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溃;
3.短暂的春天
时间:一战期间(1912--1919) 原因:
①辛亥革命的推动(推翻了封建专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②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④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侵华(主要原因);
表现:从发展规模看:投资增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速,工业发展速度快;
政治上: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中华民族 带来深重灾难和巨大屈辱;
经济上: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 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刺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 济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 体,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想上: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掀起向西方学习 的浪潮,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
历史地位
经济: 是新的经济因素,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符合世界历史发 展的潮流,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但始终未能在中国 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政治: 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思想: 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发展趋势: 由于“先天不足”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难以独立发展。 其发展的前提是政治上的民族独立。
c.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1.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2.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 3.旗号:“自强”、“求富” 4.实践:
①自强:创办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 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 ②求富:创办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 北织布局,这些民用企业大多采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 5.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6.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 7.评价:
主要表现: 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②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买办和 买办化商人出现) ③近代工业出现(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 业出现)
A.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a.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⒈列强攫取经济特权
①方式:发动侵华战争,签订《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 《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②危害:中国失去了关税等主权,被迫向资本主义世界开放。
1.积极方面:缩短了中国从传统社会过渡到近代社会的进程,对中 国近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①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兴办近代工业,刺激 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客观上加速了旧的生产关系的瓦解; ②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 近代化,为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提供了一定条件; ③创建了三支海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海防力量; 2.消极方面:实质是利用西方文明成果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①由清朝官府发起,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 ②创办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救国图强; ③民用工业因被洋人控制利用、经营管理腐败,没有达到求富的目 的; 思维点拨: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经济、教育、科技和国防的近代化,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根本出发点最 终导致其失败。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历程: 1.产生:19世纪70年代前后; 2.初步发展:甲午战后至一战前; 3.短暂的春天:民国初年,尤其是一战期间; 4.较快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抗战前 夕); 5.日益萎缩:抗战时期; 6.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时期; 7.获得新生:建国初期。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7.获得新生
时间:建国初期 原因:合理调整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表现:恢复发展、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现代 化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独立、政治民主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发展经济 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外环境做保证;要大力倡 导科技兴国战略;在维护国家主权前提下,扩大对外开放。
历史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经济:是一种代表历史潮流和趋势的新经济因素,导致近 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最重大最深刻的变化,促进封建经济 解体;它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 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治: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 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也导致 无产阶级的队伍壮大,为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 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共诞生创造了条件; 思想:不断冲击动摇封建正统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 文化传播提供社会基础。资产阶级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和 推翻封建主义,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如维新思想 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等),从而冲击 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⒉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①原因:凭借政治和经济等特权。 ②表现:1842—1846年以英国为代表,大量洋货涌入;1860年以 后,洋货涌入通商口岸乃至内地。
3.影响
①自然经济破坏并逐步瓦解,促使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失业, 社会矛盾激化; ②使中国农产品日益殖民化、商品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 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兴起;
b.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解体原因:
①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②国内市场的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③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和脆弱性,抵挡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
2.表现:
①出现了“纺”与“织”、“耕”与“织”的分离(重大标志,农业与 家庭手工业的分离); ②农产品日趋商品化(催化剂,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 ③“闭关锁国”的变化(逐步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 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风俗 习惯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改变婚姻制度等;改变 婚丧仪式、社交礼仪等
涤荡封建糟粕; 制定《婚姻法》
各种娱乐休闲活动成为 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2.原因
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政治上:政府的推动、重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近代政治经济体制 变革的影响; 经济上: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上: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