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摩擦力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教案】摩擦力——静摩檫力+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摩擦力——静摩擦力教学设计课标及教材分析一、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要求认识摩擦力,知道静摩擦力现象;活动建议:调查生产生活中利用或尽量避免摩擦力的实例;2.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认识”摩擦力,借助于“通过实验”这一方法。
所以在学习静摩擦力的过程中,要充分通过实验让同学们感知静摩擦力的存在,并且能够列举生活中的静摩擦力现象。
同时布置课后作业“调查生产生活中利用或尽量避免摩擦力的实例”;二、教材分析《摩擦力》是教科版教材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的一个重点,同时教材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加深和拓展。
教材从生活实例“推箱子”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静摩擦力,接着从实验的角度分析认识静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整个过程清晰完整;学情分析通过初中物理学习,学生对静摩擦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实践中也能认识到摩擦力的利弊以及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但由于受到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循序渐进,从简单情景入手,慢慢过渡到理性的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及大小计算;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小实验和生活中静摩擦力的实例,知道静摩擦力的现象,知道它的产生条件;2.通过假设法和二力平衡法,理解相对运动趋势,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3.通过实验,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教学过程一、课前小实验:认识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把两本书逐页交叉对插在一起后,会发现用很大的力都拉不开。
问:是什么力阻碍了课本被拉开?答:摩擦力然后列举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如手拿杯子喝水、推箱子未动、小朋友静止在滑梯上,认识静摩擦力现象。
二、新课教学:静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判断1.利用上述三种实例,假设接触面绝对光滑,物体会怎样运动。
分析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和所受静摩擦力方向,总结静摩擦力的概念和方向;2.通过人推箱子未动这个实例,利用二力平衡,分析得出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使物体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有关。
静摩擦力教案(新课标)
静摩擦力教案(新课标)第一篇:静摩擦力教案(新课标)摩擦力教案1 伊宁市第四中学牛英杰学习目标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2.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3.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4.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学习重点1.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3.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引入:图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和摩擦力有关的情景,简单分析摩擦力的存在情况。
自主学习:(给学生5分钟时间,提出以下问题)1、什么是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互相接触的物体相对静止的时候,是不是也可能产生摩擦力?(能)3、什么是静摩擦力?(静摩擦力: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这时的摩擦力就叫做静摩擦力。
)4、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最大值Fmax叫做最大静摩擦力(将动未动时摩擦力)。
它的数值等于物体刚开始运动时的拉力的大小。
)交流合作:(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举例说明物体受到静摩擦力作用,总结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让学生尽量多举例子。
产生条件:a.两物体间有弹力b.接触面粗糙c.有相对运动趋势)2、静摩擦力大小、方向是怎样确定的呢?(小孩推箱,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这时一定有一个力与推力平衡,阻碍相对运动发生的力。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强调静摩擦力的方向确定举实例分析3、最大静摩擦力如何确定?静摩擦力的范围如何确定?(推力继续增大,箱子总会运动,此时推力的大小就是最大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范围:0<f≤fmax)小结:1、摩擦力定义2、静摩擦力的定义3、最大静摩擦力的定义4、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5、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的确定。
静摩擦力教案
静摩擦力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位置在第三章第三节,静摩擦力在力学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一方面由于静摩擦力的多变性可考查学生的对问题过程的分析能力,又由于静摩擦力的不可观察性使学生对它更是难以琢磨,因此在教材安排上放在重力和弹力之后,即可使学生对力了解较为透彻又能较好的理解摩擦力又可利用重力和弹力来解决摩擦力的相关问题。
【学生分析】本节课旨在通过对旧有知识的复习,由学生自己通过知识之间的迁移自己来体验静摩擦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因此对学生的知识总结归纳水平要求较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强的观察能力,但对于学生而言,可能在这方面的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中做的较多的就是引导,举出的事例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让学生有较强的刺激,能高效的完成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
【教案设计方式】本教案在设计方式上采用教师学生对话的方式,是为了把本教案的意图充分的展示给大家,在教案的旁边写明了每一步骤的作用和意图,由于本教案是配合课件的,在授课的步骤上也注明了与课件的同步情况。
同时在教案需要板书的内容也穿插在其中了。
【教学目标】⑴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⑵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求静摩擦力的大小⑶学会探究最大静摩擦力的方法【能力目标】⑴教会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⑵学会知识间的迁移【情感目标】⑴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⑵加强师生团结,融洽师生关系【教学重点】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⑴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⑵大小和方向的判断。
生:回答并说明判定的依据。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静摩擦力。
请大家思考一下,还有哪些含有静摩擦力的实例。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I .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的概念、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
3.能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II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决定静摩擦力大小及最大静摩擦力的因素。
2.会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3.会用假设法判断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
III.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静摩擦力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1.静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
教学难点1.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确定.3.对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教学设计新课导入:观看一段视频,指出这段视频中都包含了一种重要的相互作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摩擦力回忆初中摩擦力是如何定义的新课教学:(课件展示摩擦力的概念)一、摩擦力1.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回忆视频:共同总结摩擦力的分类2.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问:小孩推木箱为什么没推动学生回答:木箱受到摩擦力(若回答推力太小或摩擦力大了,则告知学生对此结论暂时不做评价)问:木箱受到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学生回答:静摩擦下面我们来更深入的了解静摩擦力二、静摩擦力:共同对静摩擦力进行定义:1、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静摩擦力。
(这句话中有一句特别重要的信息“阻碍相对运动趋势”)那么什么情况下,两物体间会产生静摩擦力呢?点拨学生进行分析情景一:拿一物体,压在黑板上,然后将物体拿开离黑板一定距离。
哪种情况有摩擦力? 后一种没有。
说明要产生摩擦物体间要相互接触。
情景二:用手将物体压在黑板上,有摩擦力,松手后物体下落,没有摩擦力,说明两物体间还需挤压。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求解静摩擦力大小的方法;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白板笔、教学PPT。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直尺。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摩擦力”二字,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对摩擦力的认识。
引导他们思考:什么是摩擦力?什么情况下会有摩擦力的产生?摩擦力有什么作用?2.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上述导入引出“静摩擦力”的概念,然后在黑板上写下定义:“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如果没有发生相对运动,即使施加作于物体上的力逐渐增大,两物体间的摩擦力也保持不变。
这种摩擦力我们称之为静摩擦力。
”接着,向学生解释静摩擦力的性质,如:1)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接触面积成正比;2)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间的垂直力成正比;3)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求解静摩擦力的方法(20分钟)3.1将教室桌上的一本书放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当两个物体之间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时,我们如何知道静摩擦力的大小?3.2引导学生分析:当两物体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时,静摩擦力与施加在物体上的力相等。
因此,我们可以先求解施加于物体上的力的大小,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等于施加力的大小,得到静摩擦力的大小。
3.3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实例,解释如何通过计算来求解静摩擦力的大小。
并让学生跟随计算过程,完成具体计算。
4.计算实例练习(20分钟)4.1在黑板上列出几个计算静摩擦力的实例,要求学生参与计算过程。
4.2分组完成以下实例计算:实例1:一物体以25N的力向右移动,静摩擦力为20N,求物体受到的合力及合力的方向。
实例2:一物体以20N的力向左移动,静摩擦力为15N,求物体受到的合力及合力的方向。
5.总结归纳(10分钟)总结静摩擦力的性质和求解方法,强调学生在计算静摩擦力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会根据相对运动趋势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2.会根据物体受力和运动情况,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3.通过实验,了解最大静摩擦力及其影响因素
【重点】静摩擦力方向、大小的规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演示“竹筷提米”现象
提出问题:一根细细的筷子,靠什么力把一杯米给提起来了呢?
板书:一、静摩擦力的产生
1.定义:两个相互挤压的物体之间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处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称为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1)接触并挤压(有弹力);(2)具有相对运动趋势;(3)粗糙。
在杯子和毛刷实验中,都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但有的情况下,则难以直观判断,我们必须准确理解并找到正确的判断方法。
(1)当F=10N时,由于 ,所以木箱静止,则木箱受到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F1的作用,由二力平衡知识可得F1=F,所以F1=10N。
(2)当F=40N>Fmax,则木箱会滑动,受到水平向左的滑动摩擦力F2作用,由F2=μF压得F2=30N.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满足的规律,理解了相对运动趋势的含义和判断方法,知道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能够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求解静摩擦力的大小。
三、静摩擦力的方向
从手握水杯静止的实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杯子相对于手有下滑的趋势,因而受到手向上的静摩擦力。杯子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杯子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在毛刷实验中,毛刷有相对桌面向右运动趋势,所受摩擦力向左。
板书:二、静摩擦力的方向
1.沿两物体的接触面,跟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例题1】(多选)如图2-9所示,水平传送带顺时针转动,小物块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静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认识静摩擦的产生条件。
2.知道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过程与办法】通过自己动手试验,提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利用试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习爱好。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难点】静摩擦力方向的推断。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老师:学生们,我们在初中就学习过摩擦力,请学生们回顾一下什么是摩擦力?同学: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妨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摩擦力。
教师:接下来我们就进一步的学习摩擦力的相关学问。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静摩擦力老师播放人推木箱的视频:接下来举行提问:①开头用很小的推力,推不动,分析桌子受力状况;②再用稍大的力去推,还是静止不动,分析受力状况;③继续增大推力,讲桌开头运动,分析受力状况。
同学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对刚才提出的问题举行研究,五分钟后,老师请几个小组的代表举行回答。
老师在同学回答后,举行总结。
桌子在推力作用下相对地面静止,但在沿这个力的方向上有相对运动趋势,就是由于桌子跟地板之间发生了摩擦。
这个摩擦力和推力都作用在桌子上,他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彼此平衡,因此桌子保持不动,这时发生的摩擦叫静摩擦力。
接着老师请学生们思量一下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并举行总结: 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接触面不光滑 (2)两物体间挤压产生形变即有弹力(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试验探索】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1)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逐渐增大拉力,直到木块运动为止。
观看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改变,并将试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2)在木块上增强砝码,重复上述试验,将试验数据填入表中。
老师提问:按照试验结果,学生们研究以下问题:(1)木块在水平桌面上,不用外力去拉,它有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2)用弹簧测力计轻轻拉木块,但它不动,木块有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3)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如何?推断依据是什么?同学回答后,老师举行总结:静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依据二力平衡。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通过探究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科学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研究的兴趣和自信心,消除研究物理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的判断。
教学难点】静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起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和兴趣。
二、讲解(10分钟)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相对运动趋势为零,但有相对运动趋势的可能。
2.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3.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三、探究实验(30分钟)1.设计实验,探究静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
2.合作交流,总结实验结果,归纳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的判断方法。
四、巩固提高(10分钟)通过练题和教师点拨,加深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和掌握。
五、总结反思(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收获,反思自己的不足和提高方向。
板书设计】静摩擦力产生条件:相对运动趋势为零,但有相对运动趋势的可能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变化范围及最大值通过进行实验,我们可以研究到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掌握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包括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而教学难点则在于设计方案,探究影响最大摩擦力大小的有关因素,以及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在教学流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归纳摩擦的种类、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以及根据实验得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等步骤来进行教学。
最后,我们可以进行小结,包括知识、方法、探究过程,并布置作业。
为了进行实验,我们需要准备木板小车及钩码、弹簧测力计、毛巾、地毯、玻璃板、长木板、米、塑料杯、筷子、水等实验器材。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3、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4、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愿意服务社会的意识。
3、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摩擦力教学自制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若干、装满水的玻璃瓶两个、洗洁精。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活动设计一:请一个同学到前面帮我推一下讲台桌。
学生未推动,请学生回答原因,可能是力气小活动设计二:请班级里的大力士和刚才的同学一起用大拇指和四指拿起瓶子,其中大力士拿表面涂了洗洁精的瓶子,另一位同学拿表面干燥的瓶子。
请学生观察现象,回答原因组织学生思考,若将地面也做的像瓶子表面一样光滑,则刚才的同学能推动吗课件出示:冰壶运动,简介冰壶学生总结:推不动是因桌子还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且受力平衡二、静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课件出示:相互接触的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理解静摩擦力概念1)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2)静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3)什么是相对静止?4)静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只有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时才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其作用总是阻碍相对运动的产生。
静摩擦力教案
姓名:吴帮余课题:静摩擦力课题:静摩擦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在具体情境中能够判断静摩擦力是否存在。
②掌握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能熟练的判断出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③了解静摩擦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探究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的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②学会运用二力平衡和受力分析解决力学问题。
③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知识。
③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静摩擦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摩擦力的第一课时。
静摩擦力的知识贯穿于整个经典力学的体系中,本次可内容既是对初中所学内容的拓展,又是学习大学物理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且其在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
这一节内容跟前面两节一样是力学的基础内容,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况下“若有若无”且方向不定,所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静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还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对向是高一学生,经过前面几章的学习已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由于初中学过一些简单的关于摩擦力的知识他们对摩擦力会有一些简单的认识,但由于静摩擦力的复杂性很多地方的理解对他们来说有一定困难,加上他们以感性思维为主,理性思维欠缺容易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
特别是对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存在较大的认知障碍。
四、重点的难点1、静摩擦力的有无、方向、大小。
2、难点相对运动趋势、最大静摩擦力。
五、教学方法1、教法实验法、启发法、讲授法、演示法等。
2、学法探究法、观察法、合作等。
六、教学理念以生为本,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多的向学生展示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课题】摩擦力【教材】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版《物理》(必修Ⅰ)【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摩擦力是力学中三种重要性质的力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感到最困难的一种力,高中物理力学问题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是高中阶段物理学习必须跨越的的一道门槛。
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中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方向及其计算来理解认识两种摩擦力的异同。
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通过本节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地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为以后能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了有关摩擦力的知识,已初步认识了摩擦力的分类,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等。
但这些认识是定性的,较为模糊的,未涉及定量的计算。
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又十分密切,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生活中的实例比较丰富。
因此,一些看法和认识已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节教学中必须纠正留在学生脑海中的错误认识,通过探究实验和科学的推理,深刻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方向。
从具体形象的思维上升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从定性分析上升到定量计算。
尤其是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中相对运动趋势和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判断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从初中到高中这一步跨的比较大,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经历实验的设计、探究的过程,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来减缓学习的坡度,顺利越过这道力学学习的门槛。
静摩擦力教案
《3.3静摩擦力》基础导学姓名班级组别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2.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3.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4.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学习重点】1.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3.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自主学习】一、摩擦力初步认识(C级)1、没有推动物体和推动物体后感觉有点费劲是什么原因?(B级)2、摩擦力:(B级)3、相对运动趋势的含义:二、静摩擦力(看教材57页第二、三段)(C级)1、说一说:静摩擦力的定义:(B级)2、总结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小组可以讨论完成)举例说明物体受到静摩擦力作用.(B级)3、静摩擦力大小、方向是怎样确定的呢?(小组可以讨论完成)三、最大静摩擦力(C级)1、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C级)2、静摩擦力的范围是什么?(B级)3、静摩擦力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请举几个例子。
【合作探究】(B级)1、如图所示,用了5N的力拉地面上物体,但没有推动,试分析物体受到地面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B级)2、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块放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物块处于静止状态,请判断物体受到摩擦力的方向。
(B级)3、静摩擦力能不能发生在运动的物体之间? 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请根据生活实例去分析.如走路时脚和地面间的摩擦力、骑自行车时前后轮和地面间的摩擦力。
(B 级)4、如图所示,用力F 把铁块压在竖直墙上不动,那么,当F 增大时,关于铁块对墙的压力N ,铁块受墙的摩擦力F f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N 增大,F f 不变B .N 增大,F f 增大C .N 变小,F f 不变D .N 不变,F f 不变 解题总结:(A 级)5、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立方体A 和B ,叠放在水平桌面上,今以水平力F 拉B ,而两立方体均保持静止,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A 和B 之间不存在摩擦力作用B .A 和B 之间存在静摩擦力作用C .B 与桌面间存在静摩擦力作用D ..若撤去外力F ,则A 和B 之间,B 与水平面之间都不存在摩擦力解题总结:(A 级)6、把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物体重为50N ,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最大静摩擦力为12N ,在下列情况中,物体受到那种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如何?(1)用6N 的水平力向左推物体.(2)用10N 的水平力向右推物体.【自我检测】(C 级)1、置于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的拉力作用下,仍处于静止,则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 ( )A .与压力成正比B .等于水平拉力C .小于滑动摩擦力D .在物体上叠放另一物体,该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不变(A 级)2、用手握瓶子,瓶子静止在手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手对瓶子的压力恰好等于瓶子的重力B 手对瓶子的摩擦力恰好等于瓶子的重力C 手握得越紧,手对瓶子的摩擦力越大D 手对瓶子的摩擦力必须大于瓶子的重力(B 级)3、关于静摩擦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B.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C.静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成正比D.静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4题图5题图。
3.2摩擦力——静摩擦力+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摩擦力——静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①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②理解相对运动趋势的本质③掌握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2.科学思维:通过受力分析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过程,逐步形成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
3.科学探究:①通过“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判断和利用二力平衡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探究得出静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关系。
②通过对“静摩擦力方向”判断方法的应用与速度方向对比,探究得出静摩擦力方向与速度方向无关的结论。
4.科学态度与科学责任:由电工爬电线杆的生活实例,引出静摩擦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难点:运动的物体也可受到静摩擦力,静摩擦力既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启发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爬电线杆时,工人师傅往往会穿着一套脚扣,只要将它扣在电线杆上,就能轻松完成攀爬,而且也不用担心会滑下来,这不禁让人好奇小小的脚扣到底有何神奇之处,它所依靠的原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静摩擦力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中电工爬电线杆的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出课题——静摩擦力【新课内容】一、静摩擦力请同学们轻轻推一推面前的课桌,桌子动了吗?没动。
没动说明了什么?水平方向只受推力吗?没动是一种平衡状态,说明水平方向除受推力外,还应该受到一个与推力反向的阻力。
这个阻力与粗糙有关,(因为水平面越光滑越容易推动,)那它是一种摩擦力,是前面学过的滑动摩擦力吗?不是,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是相对运动,而课桌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我们称之为静摩擦力。
1.定义两个接触、挤压的物体间没有相对运动,但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类比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不难得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为:2.产生条件:①两物体相互接触并挤压(有弹力)②接触面粗糙③物体与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推桌子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并让学生亲身感受静摩擦力的存在;同时让学生运用类比思维掌握静摩擦力的概念,又能区分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不同。
静摩擦力教案
静摩擦力教案教案标题:静摩擦力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2. 掌握计算静摩擦力的方法;3. 能够应用静摩擦力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并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因为摩擦力而无法移动的情况?知识讲解:2. 介绍静摩擦力的概念:静摩擦力是指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但没有相对运动时,物体之间产生的摩擦力。
3. 解释静摩擦力的作用:静摩擦力可以阻止物体相对滑动,使物体能够保持静止。
4. 讲解静摩擦力的计算方法: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物体间的粗糙程度有关,用公式F = μN 表示,其中 F 为静摩擦力,μ 为静摩擦系数,N 为物体间的正压力。
示例演练:5. 提供几个具体的示例,让学生通过计算来求解静摩擦力。
例如,一个物体质量为 10 kg,静摩擦系数为 0.5,求它所受的静摩擦力。
小组讨论:6.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行选择一个静摩擦力相关的场景,如推动一个沉重的箱子,或者防止车辆在斜坡上滑动等。
让他们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计算所需的静摩擦力。
实验探究:7.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测量不同物体间的静摩擦力。
例如,将不同材质的物体放在斜坡上,逐渐增加斜坡的倾斜角度,观察物体何时开始滑动,并记录相关数据。
总结与评价:8. 总结静摩擦力的重要性和计算方法,并要求学生回答一些相关问题来评估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作业布置:9. 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静摩擦力知识。
教学资源:- 教学投影仪或白板- 实验材料:斜坡、不同材质的物体- 练习题教学评估:-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测量准确性;- 学生在练习题中的答题正确率和解题思路。
注意事项:- 在讲解静摩擦力的计算公式时,提醒学生注意单位的转换;-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他们对静摩擦力的理解。
静摩擦力教案(李晓雯)
研究静摩擦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掌握求静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2.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二、重点难点1.重点:静摩擦力大小及方向的确定。
2.难点:静摩擦力大小及方向的确定。
三、教学方法:观察演示,谈话法,总结法四、教具:弹簧测力计,滑块,砝码,木板,筷子五、课时:1节六、教学过程【情景创设】:在上课前我们下来做个热身小游戏,现在我有两本交错相叠的书本,有没有哪位同学帮我把他们拔开呢?为什么这两本看似轻巧的书本却那么难拔开呢,是什么作用使得它们叠得那么牢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种力。
请同学们伸出你的手,压在桌面上,下压,能感受到桌面的弹力吗?(能)接着完成下一个动作,保持压力不变,沿着桌面前推手掌,有没有感受到一种阻碍手掌启动和运动的力呢?(有)而这种阻碍手掌启动的产生在两个相对静止但是有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的力,就叫静摩擦力。
那么这个静摩擦力是怎样的一种力,它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发生,以及发生后方向和大小有着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它们。
【深入了解】:1.静摩擦力(1)产生条件首先我们先来考虑一下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产生静摩擦力。
A.【实验1】现在,我推一下桌子,这时候桌子受到哪个方向的力?这时候桌子应该想往哪个方向运动?学生:(左)但是为什么没有呢,学生:因为受到一个地面给它的向右的静摩擦力。
现在,我不推桌子了,它还会想往左运动吗?学生:(不想了)这时候它还受到静摩擦力吗?学生:(没有了)也就是说,对于地面当桌子有一个运动趋势的时候,它就受到静摩擦力,当桌子没有了这个运动趋势的时候,它就不受到静摩擦力,也就是说,要产生静摩擦力,肯定要两个物体之间有相对的运动趋势,这是第一个条件。
【实验2】再请看,这是一个瓶子,我轻轻的提起,静止在空中不动,持物体于手中,在重力的作用下它为什么没有向下运动呢?学生:(因为手与瓶子之间存在一个摩擦力)摩擦力是什么方向?学生:(向上)那么,瓶子受到重力作用没有向下运动的原因是因为受到一个向上的摩擦力,那么这时如果把手稍微的放松一下,再松一下,松到手与瓶子之间的弹力为零,有什么情形出现呢?学生:(掉下去)那么从这个现象中,我们又能得到什么结论呢?也就是说,要产生静摩擦力,一定还要满足第二个条件,这个条件是两物体间互相接触,在接触面处存在弹力。
静摩擦力教案设计.doc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物理(2)徐进朋【教材分析】受力分析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的难点,而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
摩擦力作为力学中三大性质力之一,在整个高中力学体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掌握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以及大小的计算,可以为后面的力学求解打下结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中,需要联系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使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摩擦力处处存在,这节课的知识需要结合实际生活,通过日常经验来促进学生对摩擦力的了解,同时通过摩擦力的学习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合理应用。
主要学习的是滑动摩擦力,能够计算其大小。
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是一个难点,学生必须理解其科学规律,才能更好的掌握好摩擦力有关知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掌握它产生的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初中摩擦力的回顾让学生有一定的概念·通过摩擦力进一步深入以及提问让学生对摩擦力本质有新的理解·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配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实验法,同时让学生分析实验的原理以及猜想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以及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将生活经验与实际问题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普遍性·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2.学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合作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课型】实验教学课【实验器材准备】身边的物体(例如:水杯,黑板擦、钢笔、橡皮,讲桌等物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造成悬念聆听,积极回答,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1.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初中考,提问激发学生摩擦力的兴时候学过滑动摩擦力,摩擦趣力的概念是什么? 2.是不是只有滑动才会有摩擦力产生呢?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让学生伸出手压在课桌上,(手发生形变,手受到什么力?)二,再把手往前推,是不是感觉手受到了一股力阻碍手的前进,推而不动呢,那么我给手一个推力为什么手不动呢?(引入主题:这就是我们要讲的静摩擦力:定义静摩擦力积极思考,举手发言,提问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是当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相对静止,但是存在着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之间会产生一个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是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注明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环节预设的时间)(-)引入课题【趣味游戏】人物竞猜针对每一位人物都附有图 片,以举手抢答的方式,让学 生猜人名,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利用普朗克的名言引导学 生学习物理需要观察和实验。
并山此带领同学们一起进入 “摩擦”的世界。
回顾初中关于摩擦力的知 识 问题:产生摩擦力一定需要相 对运动吗?【演示实验】筷子提米、课本拔河问题:1>米杯“想”掉却没有 掉下来,什么原因呢?2、 课本为什么拉不开呢?3、 产生摩擦的物体间有没有相对运动(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板书):静摩擦力(二)进入课题请同学们尝试体验静摩擦 力用手掌心压紧桌面,稍微 用力向前推,但保持手与桌面 相对静止,则手有什么感觉?总结展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设置疑问:我们研究了静摩擦 力产生的条件和概念,要全面 的了解一种力,还应该从力的 哪些方面入手呢?①积极举手参与, 情绪饱满,竞相猜创设情境, 测,课堂的气氛非常 利用互动活跃; 游戏让课 ②对现象蕴含的物 堂迅速“升 理知识进行认真思 温J 吸引 考,并做出回答。
学生注意 ①用心观察,看到力,为课题 的引入做 好铺垫,同 时体现“物 理源于生 米杯没有掉下 活”。
来,有同学发出惊叹声; 通过这个 学生参与书本拔 生活小实 河 验,引起学 ②认真思考老师的生的视觉 提问并能够齐声回 冲击,会产 答:静摩擦; 生一定的 ③明确了本节课的好奇心,也 学习任务。
再次说明 让学生熟悉静摩擦物理与生 活息息相 力的概念 关,有助于 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课堂教学 的逐步推 并回答:进。
1、手沿桌面方向受力吗?调动学生 2、产生静摩擦力需的积极性, 要什么条件?体验物理 学生回答:静摩擦力 与生活的息息相关 产生的条件并互相 补充引入课题(5分体验静摩 擦力并总 结产生条 件(5分刷摩向(5毛静方究 用行力研刪 利进擦的分问题滑块受到的静摩擦力的 作用点在哪儿呢?问题2:静摩擦力阻碍了滑块相 对运动的趋势,它的方向有什 么特点?实验探究:利用毛刷进行静摩擦力方向的研究(师生互动体验)我们一起来感受静摩擦力的方 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摩擦力是力学中三种重要性质的力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
一种力高中物理力学问题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分析是高中阶段物理学习必须跨越的的一道门槛。
正确认识摩
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
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
两种摩擦力的异同。
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
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
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件、大小和方向为以后能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奠定基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