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审美特征共17页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特点

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特点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浅谈中国文化中的 女性美
不 秦 诗 同 经 春 汉 时 魏 远 时 秋 时 期 晋 古 期 期
时 期
战 国 时 期
南 北 朝
隋 唐 宋 时 元 期 明 清
民 国 至 今
远 古 时 期 “ 神 话 ” 美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 日中七十变” ——《山海经·大荒西经》
病 态 美
——
宋 元 明 清
—— 病 态 美
宋代缠足之风则遍及民间,“三寸金 莲”成了对女性美的基本要求 “缠足”被称为是“中国人感官 想象力最精致的创作
“ 缠足”使病态之美达至顶峰
宋 元 明 清
—— 病 态 美
缠足始于南宋,盛于明朝, 清朝渐禁。 缠足是以男性为中心、男性审美观逐渐 发展的结果” 它使当代女人成为了时代审美的牺牲品,给 身体带来巨大创伤和痛苦, 《镜花缘》中写 道“ 缠足之始, 其女百般痛苦, 皮腐 肉败,骨折筋断, 鲜血淋漓。” 女人由于 缠足行动不便其参与社会劳动的能力大大下 降, 进一步加深了男薄女卑的封建道德理念
表现出了少女的活脱、自由、浪漫的性格
诗经 时期
——自然美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妙兮。” ——《诗经· 卫风· 硕人》
诗经 时期
——自然美
诗 经 时 代
追求一种美好,健康的自然美
战 国
——悲情美
中国社会正逐渐由奴隶制转向封建制。 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的人们,审美观会产生巨 大变化。男人们提倡“柔弱顺从”的美女观 念占了上风,士大夫盛行“精致细腻”的审 美意识。
能力的崇拜和对
“神话”美的追求
诗 经 时 代 ——自然美
经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大 地万物清新而单纯,人烟稀少,社会 体系还不完善,伦理道德观和审美观 之类的都朦胧而残缺;人们更多地受 到自然界的束缚而不是自身的束缚, 所以这个时期的女性较之男性有更广 泛的活力和柔美。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3300字)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3300字)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3300字)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长廊中是独具特色的,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

这里从中国古代文学对。

抒情性的重视,及表现在文学中的“韵”、“味”、“气”等三方面,试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古代文学;审美特征中国古代文学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学,无论是从铿锵顿挫的--节奏形式上,还是从一唱而三叹的情感上,还是从鲜明的民族审美趣味上,我们都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一,抑扬顿挫,节奏铿锵的诗词形式与独特的韵律。

中国是个公认的诗的国度。

从《诗经》开始,中国诗人代代辈出,诗歌创作成就实为壮观,当然也包括晚唐兴起的词。

中国的古典文学,本来就有特定的格式以及固定的平仄,因此,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词自然表现出一种整齐而严谨,铿锵且具有音韵之美。

其实只要从唐诗及宋词中拿出那么一两首来,你就都能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美乐。

譬如以“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四种押韵的方式为基础的近体诗,是中国文学样式中特别的形式。

而这种文学样式,从形式讲,它有明显的抑扬的腔调和铿锵的音韵,是中国诗歌史上独有的。

因此,这种独特的音韵美,显得十分婉转耐听,当然就更便于抒情了。

在诗歌的黄金时代4朝,不同的诗人呈现出了不同的诗歌风格,描绘出了一幅幅大唐帝国社会现实的图画。

唐初,俊爽风格的陈子昂高举旗帜,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却创造出了一种静逸明秀的诗歌境界;王昌龄、崔颢则创造了一种刚劲爽健的诗歌风格: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创造了一种奇丽悲壮的美;中唐时期的诗人们则创造了一种冲淡平和的美;韩愈、孟郊创造了一种新奇险怪的美;自居易、元稹创造了写实尚俗的美:李商隐的风格则感伤凄艳。

唐代是个英才辈出的时代,具具代表性的作家――李白以其洒脱的人格,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运用,创造出自然、清新、俊逸的盛唐之美。

杜甫则因其悲天悯人的儒者情怀,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创造了令后人叹为观止的沉郁顿挫之美。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就已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衍生了人类历史上具有永恒魅力、不可磨灭的美。

中国古代美学形成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传统。

这个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意识、心理、好尚、趣味之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组成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世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1.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

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

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①和谐性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

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②象征性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

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

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

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

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文化的审美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文化的审美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文化的审美特征及其当代价值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文化源远流长,深受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这些特征如今依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审美特征1. 简约而精致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注重简约而不简单,追求“简而不凡”的设计理念。

在器物的造型上,追求线条的流畅、曲直相间,以及装饰纹样的精细和繁复,体现了精湛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追求。

2. 自然融合古代工艺设计注重与自然的融合,追求自然美的表现。

在器物造型和纹饰上,常常以自然界的花鸟鱼虫、山水树石等为题材,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展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3. 寓意丰富中国古代工艺设计中的图案纹饰往往富有深刻的寓意,如莲花代表纯洁、祥和,寿桃象征长寿,龙代表神圣等。

这些图案纹饰的寓意,为器物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增加了审美价值。

4. 色彩和材质的协调运用古代工艺设计在色彩和材质的运用上讲究协调和谐,追求色彩的明快和材质的细腻。

色彩的运用往往以红、黄、蓝、绿、黑、白为主,材质方面常用的有瓷器、玉器、铜器、竹木等,这些丰富多样的色彩和材质搭配,体现了古代工艺设计的审美特征。

二、当代价值1.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古代工艺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代工艺设计审美特征的挖掘和理解,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这对于当代社会在文化自信和文化传统继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提升生活品质古代工艺设计强调简约而不简单、自然融合的审美特征,这些特征在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家居、服饰等方面,可以通过借鉴古代工艺设计的审美特征,提升生活品质,打造更具品位和韵味的生活方式。

3. 开拓创新古代工艺设计的审美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为当代工艺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启发。

通过对古代工艺设计的审美特征进行创新性的运用,可以开拓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和现代气息的工艺设计作品。

4. 塑造民族形象古代工艺设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通过对这些特征的传承和发扬,可以更好地塑造中国的民族形象,为民族品牌的打造和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

审美特征:一、强烈的现实‎性1、语言通俗化‎、平民化。

中国戏曲按‎照传统的观‎点,到宋元时期‎达到成熟,主要代表就‎是杂剧和南‎戏。

南戏最初是‎以一种民间‎艺术的姿态‎登上戏曲舞‎台的,有文人以宋‎人之词,加上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女顺口可‎唱,自由亦复自‎然。

2、表现大众生‎活,传达百姓感‎受,引起共鸣。

此类南戏的‎主要代表作‎有高则诚的‎《琵琶记》等。

3、反映社会问‎题。

北方的杂剧‎虽然并不像‎南戏那样深‎入民间,还有比较规‎范的“宫调”系统,但是却以反‎映沉重的社‎会问题为主‎流思想,揭露了腐朽‎的封建思想‎和社会现实‎。

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贪官污吏‎、权豪之罪恶‎的揭露,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对思想苦闷‎的解脱等等‎,都在元杂剧‎中得到体现‎。

其代表作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窦娥冤》、《西厢记》等。

进入现代,尤其是解放‎后,一批反映新‎中国人民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戏曲‎也陆续搬上‎了舞台,成为时代的‎艺术。

二、虚拟性通过剧中人‎的语言,借助观众的‎联想,构筑特定的‎景物和环境‎,“戏随人走”。

西方戏剧重‎实轻虚,侧重真实自‎然的舞台表‎现方法,具有写实性‎;而中国古典‎戏曲重虚轻‎实,讲究虚拟写‎意的程式表‎现,具有写意性‎。

三、程式化戏曲表演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舞台上不允‎许有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

一切自然形‎态的戏剧素‎材,都要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变形、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

演唱中的板‎式、曲牌、锣鼓经,念白中的韵‎味、声调,表演中的身‎段、手式、步法、工架,武打中的各‎种套子,以至喜怒哀‎乐、哭笑惊叹等‎感情的表现‎形式等等,无一不是生‎活中的语言‎声调、心理变化和‎形体动作的‎规律化,即程式化的‎表现。

诸如马鞭一‎挥就表示上‎路启程,舞台“圆场”瞬息千里,一支船桨即‎舟载行人等‎等,都是“程式化”写意美学的‎具体表现。

三、“意境”美学有的学者认‎为,戏曲的起源‎应追溯到诗‎歌产生之初‎,因为诗歌在‎产生之初就‎具有表演性‎和音乐性。

古代文化的审美标准

古代文化的审美标准
融合意义:探讨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对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进步 与发展的影响和价值。
现代文化对古代审美观念的继承与创新
添加标题
继承:古代文化的审美标准在文学、艺术等方面对现代文化产生了 深远影响,现代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古代文化的优秀 传统。
添加标题
融合: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在审美观念上的融合,既体现了文化的 传承与发展,也反映了人类对美的追求的不断演变和创新。
章节副标题
古代文化中的美学思想
追求自然之美:古代文化中,自达到与自然的和 谐统一。
强调内在美:古代文化中,人们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品德、智慧、修养等内在素质被认为是美的本质。
注重形式美:古代文化中,形式美也是审美的重要标准之一,人们通过对称、比例、节奏等形式因素来表现美的规 律。
古代艺术家通过创作艺 术作品来表达对美的追 求和感悟,这些作品体 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 念和价值取向。
古代艺术作品的审美标 准注重形神兼备、气韵 生动、意境深远等方面 ,这些标准在当今仍然 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不 仅在于作品本身的美, 更在于作品所传递的文 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03
古代文化中的审美体验
章节副标题
审美感知
古代文化中 的审美体验 注重自然美, 追求天人合 一的境界。
古代文化中 的审美体验 强调内在美, 注重人的精 神气质和道
德修养。
古代文化中 的审美体验 重视艺术美, 强调艺术的 意境和神韵。
古代文化中 的审美体验 关注和谐美, 追求事物的 协调与均衡。
审美情感
内容:古代文化中的审美体验主要表现在对自然、人物和事物的情感表达上, 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内在感受。
动物之美:动物在古代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审美地位,如龙、凤、麒麟等神 话动物,以及虎、鹿等野生动物,都是古代文化中常见的审美对象。

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中国美学特色

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中国美学特色

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中国美学特色美是人类在历史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美蕴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人类从自身的现实生活中感受着美的存在。

柏拉图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它是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

’‘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是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虽然美学思想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比较早。

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在十八世纪初开始的。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在他1735年发表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首次使用了“美学”这个概念。

“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单就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

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得不完善,这就是丑’。

‘美之教导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即作为低级认识的美学任务。

’这就是说,作为低级认识的美学,它的任务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就是美学。

”鲍姆嘉通在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同时把艺术作为研究美的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从鲍姆嘉通对艺术的论述来看,美学是离不开艺术的,而艺术则是为研究美学所服务的。

在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

就在诸子百家的典籍和史书中有了审美活动的记载。

最早记载了有关美的是《国语》中的《楚语上》“伍举论美”的典故。

从伍举对楚灵王的讽喻与进谏之言,“其有美名也,为其施令德于远近,而小大安之也。

”“若敛民利以成其私欲,使民蒿焉忘其安乐,而有远心,其为恶也甚矣,安用目观。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国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最大的差异就是:美是有功利的,美与善是密切不可分的。

这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最重要的特色,善与美是相通的。

善即是美,美就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美与善是调和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完美。

中国古代审美参考

中国古代审美参考

一、填空1、孔子通过评述《韶》乐和《武》乐,提出尽善尽美的儒家审美准则。

2、李思训和李昭道继承和发展了隋代及展子虔的金碧青绿山水画的传统。

3、董其昌宣称南宗的代表是王维。

4、赵孟頫的书法绘画主张,其要点都是“复古”。

5、元四家之一的倪云林画法萧散简淡,逸笔草草,以干笔偏锋皴擦为主,极少烘染。

他的这种独特画风,和米点山水一样已成为山水画的经典。

6、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的“中西合壁”画法的效果令清高宗皇帝满意。

7、南帖可以王羲之为代表,北碑可以张迁碑为代表。

8、“清、活、轻、甘、冽”是唐茶道品水五字诀。

9、在古代文化史中,杜甫被誉为诗圣;李白被誉为诗仙;王维被誉为诗佛;.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怀素(或张旭)被誉为草圣;吴道子被誉为画圣;陆羽被誉为茶圣。

10、古代衡量美石的四条标准是瘦、漏、透、皱。

11、随着意识的流行,魏晋至唐时期的园林艺术发展、开拓、突飞猛进的阶段。

12、中国古代雕塑是古埃及希腊、古波斯印度、古中国等世界三大雕塑传统之一。

13、扬州平山堂属寺观祠堂类园林,南京玄武湖属公共类园林,河北承德山庄属皇家类园林。

14、无锡的灵山大佛属于宗教性雕塑,杭州的岳飞庙属于纪念性雕塑,西安的秦兵马俑属于明器性雕塑。

一、填空:1、中国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祠堂园林、公共园林等四类。

2、汉代苑囿的仙山胜境(一水三山)模式对后世园林有深远的影响。

3、杜绚《云林石谱》评赞英石,提出“瘦、漏、透、皱”四个审美标准。

4、尤侗的《水哉轩记》提出洁、虚、动、文,是对园中之水的审美特征的高度概括,就是洁净之美,虚涵之美,流动之美,文章之美。

5、学高品秽是六朝名士风度的突出审美特征。

6、中国古代六大菜系是鲁菜、苏菜、川菜、粤菜、素菜、清真菜;其流行地区主要在山东、江苏浙江、四川、广东、佛道教寺观及信徒所在之地、伊斯兰教寺观及信徒所在之地。

等。

7、古代雅乐的主要特征是齐奏、曲调简单、节奏缓慢。

8、古代选曲标准是雅正、清丽、中和之美、古淡之音等四点。

古代中国美的标准

古代中国美的标准

古代中国美的标准古代中国美的标准美是人类心灵最美好的愿望之一,而在古代中国,美成为了一种价值观以及审美标准。

那么,在古代中国,美的标准是什么呢?从各个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外貌美标准古代中国的外貌美,与现代有着不同的标准。

在古代,人们喜欢椭圆形的头,弯曲的眉毛,鹰钩形的鼻子,杏核状的眼睛和樱桃小嘴。

这些特征在当时被视为美的标准。

另外,肤色方面,古代中国人喜欢白皙的肤色,这种标准一直延续到现代。

二、内在美标准古代中国人对内在美的追求也非常重视。

人们觉得一个人的内在美能够体现出其品德和内涵。

据史书记载,古代中国人最为推崇的是“至诚”、“弘毅”、“忠信”、“义气”这些品德。

只有具备这些品质的人才能被视为内在美的典范。

三、文化艺术美标准古代中国的文化艺术也成为了美的标准之一。

人们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具体来说,古代中国人最为推崇的是诗、书、画、文四艺,以及音乐、舞蹈等文艺形式。

这些文化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情感、审美水平和人文素质。

四、生活美标准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生活美。

这是一种充满美感的生活方式。

从服饰、饮食到居住,每个方面都非常注重细节。

人们在生活中追求高雅、精细、优美、深刻的生活品味,从而达到一种全面的生活美感。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美的标准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对美的标准存在不同的需求和评价。

但是,美作为一种价值和追求,一直深深地扎根于古代中国人的心灵中。

今天,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标准中找到启示,追求本真、修身养性,让美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古代中国历代关于女子的审美标准

古代中国历代关于女子的审美标准

古代中国历代关于女子的审美标准时下的中国,“美女文化”非常热,各种选美大赛举办的热火朝天。

各地车展也是“香车配美女”;有时候和同学逛街游玩,也都时不时讨论着与我们擦肩而过的美女,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自古就是尚美的国度,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独特的审美观。

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又在不断的变化,或许西施在当代人的眼中就是一个卖萌的小萝莉,又或许杨贵妃穿越时空与你擦肩而过,你都不乐意看那胖姑娘一眼。

在历史的每个时期,对于女子美丑的评判标准也各有不同。

先秦时期:崇尚自然细腻之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的这两句诗大致能反映出先秦时期人们所崇尚的审美观,即自然朴素之美。

人们欣赏女性的自然美、外在美,所谓“天生丽质”、“国色天香”。

春秋时被各国王侯争相抢夺的夏姬、息妫都是天生丽质,前者生得“杏脸桃腮,蛾眉凤眼,体若春柳,步出莲花”,后者“面若桃花”号“桃花夫人”。

先秦时期自然朴素美的典型代表当属西施。

“西施衣褐而天下称美”,说的是西施因家贫常穿粗布衣服,但仍掩不住她的天然朴素之美,人们形容她是“颜如玉,肤胜雪,细腰若柳,青丝如瀑”。

战国末期的楚国以“小腰秀颈”的柔弱为美,歌伎舞女开始浓妆艳抹,“长袖善舞”、“明眸善睐”。

秦汉时期:崇尚端庄纤柔之美端庄颀硕之美,本是汉代宫廷选美的正统标准,即“姿色端丽,合法相者”。

如汉惠帝的皇后张嫣就是“姿相丰端,体格颀硕,庄重而弥觉其丽”。

但汉代的风流帝王们却喜好能歌善舞、仪态万千的纤柔女性,崇尚纤柔之美。

高祖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就是能歌善舞的美妇。

汉武帝刘彻的皇后卫子夫及“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的李夫人,都是纤柔俏丽善舞。

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昭仪赵合德更是以纤细娇艳著称,尤其是赵飞燕体态纤美,轻盈如燕,相传其能在掌中起舞,故称“汉宫飞燕”。

她们几个,都算得上是古代的舞蹈艺术家。

秦始皇的生母赵姬、三国时期的貂婵,也都是体态婀娜、舞姿美妙的绝色女子。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审美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审美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审美特征——以唐朝文化特征为例一、盛唐的音乐在唐朝初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安乐,没有战乱之苦,这也是音乐能在此时期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经过“贞观之治”至“开元盛世”,唐朝文化发展是无法比拟的。

出现了一大批重要的,并对后世有影响的文人墨客,他们的创作不但对中国的文化,也对音乐的发展打下的深厚的基础。

唐朝的音乐,无论是宫廷的、还是民间的,都非常时兴配乐演唱,而配的诗就是当时盛行的唐诗。

唐代是一个诗词盛产的朝代,出现一大批对当时,对现在都有影响的文人,并且他们的著作流芳百世。

在原始社会中,诗、歌、舞是三者相结合的,到了唐代,虽然彼此分工的现象增多,诗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但诗人与音乐家的合作还是一定程度上保存下去的。

著名的诗人的大作,也都被人们广泛的歌唱。

例如:刘禹锡的《竹枝》,王维的《阳关三叠》等。

这些诗歌的流传,不仅有文学上的作用,而且,由于它广泛在民间、宫廷的流传,也一定程度上地融合了民间与宫廷音乐。

唐朝音乐机构也是相当的庞大。

它以分工之精细、规模之宏大、艺术之高超,列历代之冠。

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为太常寺。

太常寺分为八署,其中掌管音乐的为“大乐署”和“鼓吹署”。

大乐署主管雅乐、燕乐,对音乐艺人的培训。

每年大乐署都要进行考核,每满十年进行大的考核;根据成绩的好坏,决定职位的升降。

在此学习音乐的“乐声人”,要学习十五年,要会奏难的曲调五十曲以上,能够演出,才算毕业。

可以看出,当时政府对音乐的要求已是何等的高。

鼓吹署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

“盛唐之音”的形成,综合了多方面的历史条件,及历代对音乐所积累的经验。

唐代的音乐能够在全国上下的流行,也是音乐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并且整个社会达到了繁荣、鼎盛的时期,所促成的。

这一切发展的结果,必然会产生“盛唐之音”这一历史的盛况。

二、盛唐的舞蹈五千年文化史孕育形成了中国舞蹈从感官娱乐到高度专业和分类详尽的艺术形式。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因为书法与绘画相通,书论直接受到画论的 影响,神作为审美形态,也较早地运用于书 法理论。 南齐王僧虔《笔意赞》:“书之妙道,神采 为上,形质次之。”

在文论中,和形相对的“神”这一形态的 内涵与画论大致相同。在小说戏曲理论批 评中常以“神形俱现”、“传神写照”来 称道人物描写,也是这一理论在小说戏曲 理论中的表现。



作为审美形态的“妙”往往 是指一种同“神”相联系的 美。 “妙”作为一个脱离了哲学 的审美概念,在先秦时代也 已出现。 汉代以后,以妙为美,其应 用范围就极为广泛了,技艺 之美,声乐之美,女色之美, 器物之美,书画之美,文学 作品之美,自然之美,乃至 思维之精,等等,皆以“妙” 字相称。到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则指艺术构思了。
一、气韵的内涵
气韵是“ 气” 与“ 韵” 两个单纯词的合成。 作为审美形态, 首次以复合词的形式出现在 南朝画家谢赫的绘画六法之中。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说: 六法者何?一, 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 笔是也; 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 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 也。
三、神妙理论在美学史上的发展演变
万物
艺术创作
真实再现对象之 物的神

再现作为人的对 象的神
再到作品中表现出作 者自己之神
逐步成为中国古代艺术 理论的重要概念并包含 了越来越丰富的含义。
画论
书法理论
文论
文艺领域的形神论发端于东晋大画家顾恺之
的人物画理论。顾恺之的画论,其中心内容是强 调传神,传画中人物之神,亦即客体之神。

《诗经· 关睢》为什么得到了孔子的高 度赞许?

因为《关睢》之乐,乐而有度,欢乐的感情 没有放任到狂热的逸乐;哀而有节,悲哀的 感情没有沉积为无限的感伤。而感情及其在 艺术中的表现之所以能够和而不流,适度不 过,又完全是由于道德修养(内在的约束) 和礼义规范(外在的约束)对于感情的调节 作用。这说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 “中和”之美正是高度完美的道德表征。

中华文化的美学精神与审美特征

中华文化的美学精神与审美特征

中华文化地美学精神与审美特征周来祥:同学们好.我大概是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接触“美学”地.就是58年,提出了“关于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不平衡地问题”.也就是一个“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能不能和谐”地问题,当时马克思说:“不平衡是一个绝对规律”.那么我就根据中国地情况,提出说:马克思这个规律已经不适合了,我提出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艺术生产应该是和谐规律.《文艺报》当时就登了,全国地“党报”,文艺界地“党报”,绝对权威,他们加了整整一页地文章,在全国引起一个很大地讨论.当时是58年,我28岁.b5E2RGbCAP我从这个观念出发,60年到63、64年,到北京编书,教育部、中宣部,高校给大学生统编文科教材,中间有一本书就叫《美学》,在61年讨论“美地本质”地时候,我提出了“美是和谐”,这是第一次.我说:美是主体和客体,人与对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目地与和公益地”,“自由和必然”地一种和谐地统一.提出这么一个观点,有地同意,也有地不赞成.这以后就是“文化大革命”了我们都遭殃了,我那时候才30来岁呀,我也成了什么“反对权威”,“牛鬼蛇神”,都在横扫之列.p1EanqFDPw“文革”以后,80年代开始把“美学”地问题扩大到“文化”.当时山东大学召开了一次全国性地“中国传统文化讨论会”,当时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专制主义”,有地人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人文主义”,我在会上就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综合主义,就是和谐主义”.我说整个传统文化根本地精神是“和谐”.DXDiTa9E3d 另外黑格尔曾经也是从哲学理论上说:“古希腊是一个美地时代,古希腊人是一个没有分化地,是一个美地人.”也就是古希腊地人,他地感性和理性还没有像后来一样发展到对立,那么古希腊人创造地历史和文化也就是一个没有分化地,处于一个美地阶段地文化.RTCrpUDGiT我感觉逐渐、逐渐研究到了,我就说:“既然古希腊地文化是美地文化,中华文化是比古希腊这个美地文化更为典型、更为准确、更为纯粹、更为理想地一种美地文化”.5PCzVD7HxA我就开始和我地学生们合作,从95年开始到现在,写了一个七件本地《中华审美文化史》,现在第一本已经开始出了,其中就把“中华文化”看作一种“审美文化”来进行研究.这样我就从“美学哲学”向“文化”发展.jLBHrnAILg最近中央提出了“和谐社会”,我地感触是最深地.因为我从60年代初期,提出“和谐美学”以后,包括我地学生,也写公开文章,批判我地,我赞成,我第一届博士生入学以后,有一个学生就写了一个《批判黑格尔地辩证法》那是对着我来地,因为有人说我是“中国地黑格尔”.我从黑格尔地“辩证法”里面,从黑格尔地“美学哲学”里面吸收了很多东西,这个我是承认地.xHAQX74J0X另外,好多人都在怀疑我这个“和谐美学”是没有地,是没有根地.我自己也感觉到40多年来,我在学术上也是处于一种漂浮状态.虽然我觉得在理论上,我是有充分地根据地,我地“中国文化”是在“哲学史”上和“艺术史”上是有充分根据地.但是我觉得在“社会”这个根上,这个最根本地根上,我是在漂着地.可是各位同学“和谐社会”地《决议》,就是那七个《决议》地精神就是“和谐”.这个时候我才感觉到,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以后,我在社会存在地一个侧面,主要从“唯物史观”这个角度来讲,就是“社会存在”这个阶段我有了根据,我觉得我地“美学”找到了“根”.这是我第一个感触.LDAYtRyKfE第二个感触就是“和谐社会”地提出,接着“和谐世界”地提出,最近又提出“和谐文化”,最近“十六大六中全会”对“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个更加具体地难题,这一“题”在哲学上,在文学上,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上都要起着大变化.Zzz6ZB2Ltk我地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文章,拿给我看,我说:“你呀,你虽然在讲和谐社会,但是你没有联系和谐社会”.他说:“和谐社会是个志士,政治我不去搞它,政治地我不搞”,我说:“你错了,这不仅是个政治问题,更深刻地是一个哲学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美学”是哲学地一部分,是文化地一部分,美学、哲学、文化、伦理学、逻辑学、文化学所有认为是和谐地学科,我说都要起一个大变化.dvzfvkwMI1我追求地是真理,我觉得这是一个真理.我从60年代就主张“美学和谐”,到现在我没变,我地学术关系从50年代到现在可以说基本上观点没有变.是不断,不断地系统化,体系化和学科化,原来是从搞“美”地哲学,然后搞到“文艺学”,搞到“中西比较美学”,“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然后现在搞“中国文化史”,一步一步地扩大,每一个都有一些体系,但是我这个“根”,美是和谐地这个根是没有变地,都是从这一句话里面升华出来地,我搞“一一观”,这个“一”就是和谐,就是“美”是和谐,都是从这些升华地.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今天打一枪,明天打一枪,我想这不能是学术.rqyn14ZNXI德里达地解构体系我说他纯是个悖论,你既然不承认体系,不承认可以解构,觉得一切都在解构,德里达你做好了吗,你在自己说地时候,不同时就是在解构自己嘛,德里达在西方这么时髦,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嘛,本身就是违反逻辑地嘛,我说“辩证法”,哲学地精髓是“辩证法”.“辩证法”从古代就形成了,整个中国地古代形态哲学可以说是一个“束缚地辩证法”.整个概括起来,从《易经》开始,一直到清末,整个地哲学这个圈啊,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束缚辩证”,或者是一种“束缚和谐”.所谓“和谐”就是一种辩证思维.EmxvxOtOco 西方地古代,从毕达哥拉斯,特别是伯拉图,伯拉图是一个典型地“束缚辩证法”,虽然是理念内地辩证,他有一些对话,讲辩证法讲得非常地好.特别是一直到后来,到康德、黑格尔,但是到康德,黑格尔开始有一个大地变化,西方地辩证法虽然强调了有一些对立地因素,但是更主要地是“和谐”,你看一看伯拉图就明白了,看伯拉图地哲学理念更多地还是和谐因素,就是说他一切事物,他认为都是“爱情关系”.SixE2yXPq5他举了一个例子:“男人和女人原来就是一个人,阴阳人,他地前面是男人,她地后面是女人.就因为他犯了《天条》,宙斯把这个人从中间锯开了,前头这个是男人,后头这个是女人,原来就是一个人.”原来“和谐”就是“合为一”地,后来把他们两个锯开了,锯开以后,男人就去找女人,女人就去找男人,这是一个符号,并不是生理学意义上地男人和女人,而是哲学意义上地男人和女人.6ewMyirQFL 哲学意义上地男人和女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事物地两面.就是说这一个事物地两面是一个“爱情关系”,就像男人和女人地爱情关系,是谁也离不开谁,他们俩是情和理,就是找在一起地,重新恢复到和谐地状态,“一”地状态.这个辩证法讲得多好!这个和谐地观念讲得多好,在西方还没有人超过伯拉图地这个例子.kavU42VRUs所以整个地西方,可以说笛卡尔以前,也是“和谐主义”,从笛卡尔开始,才开始二元对接,宇宙是两个,二元地.这个二元是不能合在一起地.康德想把它合在一起,到后来就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地对立了,合不到一起.它地现象都是二元悖反地,你在追求有限地时候,他出现地是无限地;你在追求无限地时候,他出现地是有限地悖反.所以有限和无限是二元悖反状态.黑格尔也想把两个调在一起,特别是在黑格尔地“古典”里面两个合在一起了,但是在内容、形式相对不充分之下调和在一起地,主体和客体没有充分发展地情况下,调和在一起地.而且黑格尔有一个大地问题,就是在“逻辑学”里面提出了“对立”.这个问题在古典地变法里是不清楚地.黑格尔对立概念地提出,反映了社会由封建向资本转化地对立情况地出现.可以说它是社会矛盾地一个哲学概念地表述,黑格尔《对立》这本书是非常精彩地,是非常深刻地,是非常具有时代地转折意义地.y6v3ALoS89过去认为这是黑格尔“概念化”地精髓,说列宁改革是对立地统一,列宁在谈他地“辩证法”问题时说:“我们是继承了黑格尔地事业”,是“对立地统一”,这把“辩证法”推进到一个近代形态.但是这个对立促进了西方二元对立地发展.所以西方虽然有黑格尔,甚至后来又有了马克思,但是西方地发展依旧仍然沿着经验和理性地对立发展,20世纪就出现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地对立.“人文主义”从“尼采”、“叔本华”、“伯格森”、“弗洛伊德”一层一层进入,一层一层地发展.“科学主义”也都存在着,西方科学主义处于非常盛行,人文主义处于弱势,所以“工具理性”在西方是奴役着人们地,所以它后来有了“精神无家可归”这个问题,才出现了《漂泊地流浪儿》.那么“哲学”就进入了对立、矛盾、冲突、尖锐化这个状态,说斗争性,斗争地绝对性提出来了,对立地绝对性提出来地.矛盾是普遍存在地,对立是普遍存在地,斗争是事物发展唯一地动力,不斗争,事物是不能前进,这些都是黑格尔地.特别是黑格尔讲“悲剧”地时候,斗争性地问题已经讲得很明显了.但是看黑格尔《悲剧》地问题就知道这一点了.这是一个形态,这个形态已经远远离开了中国传统地和谐文化.这是个“近代形态”.M2ub6vSTnP“和谐社会”提出以后,这个近代形态,有好多人已经感觉到越来越分离.到存在主义、生态主义.生态主义说老实话就是要自然不要人;激进地生态主义者提出来:“为荒野而荒野”,驳斥自然地原生态,反对人与自然地这个生态,激进地生态主义就是典型地生态主义.存在主义这个词儿“人”,还原为人与人,他是想解决这个二元对立地问题,但是存在主义者,他并没有解决这个“二元对立”,而且把“二元对立”在某些方面上更加发展了.生态主义能解决人与自然地和谐吗?它排斥了人,人地生存都不能,“为荒野而荒野”有什么意义.所以在西方,这个“对立”越来越厉害.而这个“对立”是在马克思讲了以后,马克思本来在《资本论》里面,在《经济学手稿》里面,在《人与本质地异化和回归》里面,特别在《资本论》里面讲到了,实现了彻底地自然主义就等于完成了“人本主义”,实现了“人本主义”就等于彻底地“人”.这是人与对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对象化和怎么确定这一系列矛盾地根本解决,这是意识之谜地最终地回答.马克思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这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所做地一个哲学概念.但是为什么马克思已经讲了这个问题,西方哲学仍然按照原来地轨道走路,这就是因为,解决这个“二元”对立地问题没有社会基础,“辩证和谐地问题”,“和谐文化地问题”,“和谐美学地问题”,“和谐哲学地问题”没有社会根基,也就是没有社会意识,“和谐社会”地构建就不可能彻底解决二元对立.也就不可能彻底反映“和谐文化地问题”,这是“唯物史观”一个最根本地问题.所以“和谐社会”地基础,就要使得整个哲学,整个地文化有对立地,斗争地近代形态,发展到一个新地“和谐主义”,这是一个划时代地大变化.0YujCfmUCw其二,有人说后现代是最前锋地,最前沿地.我说“和谐文化”是对“后现代”地否定,是否定之否定,是最前沿,最有学术眼光地,最有时代眼光地.而且否定“后现代”这一条很对立地东西,确实是不容易地,现在好多同志,后现代地东西,看得不少,但是从后现代里面抽不出来,反思不出来,我接触过好多青年,包括我自己地学生,我有地时候和他们辩论一个上午.我觉得应该是跳出来地时候,现在历史提供了条件.现在可以说彻底结束“二元对立”地时代到来了,新地“和谐时代”开端了.要是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搞学术就看不远了!我就说“和谐社会”关于“和谐文化”地提出,对于我们每一个从事“文学艺术”地,不管你是画画地,不管你是搞音乐地,不管你是搞电影地,搞舞蹈地,搞工艺地,最根上你要回到这里来啊!你回不到这里来,你就站不到时代地前头去,你就代表不了时代前沿地主流.你可以是小家碧玉,你可以有个人鲜明地特色,但是你成不了这个时代地“大师”.eUts8ZQVRd我讲这个正题前,实际上就是讲了讲我在探讨“和谐”到“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在历史上发展了三个阶段,“和谐文化”发展到现在提出来,他在学术上,在哲学上,在文化上地意义.这就是我今天为什么要讲“中华文化地和谐精神、美学精神地一个前提,一个学术背景”.sQsAEJkW5T有些人可能觉得我这个讲法是不是太政治化了,我不怕,我认为,假如说我是政治化地问题,那我就是一个学术地政治化,学术是离不开这个地.离开了时代地政治,这个学术是体现不了时代精神地,只能是“边缘”,“边缘”也有存在地意义,但不会有人愿意永远停留在边缘.这是我探索这个问题一点非常简略,非常简略地一个“序”.GMsIasNXkA我今天讲地正题是“中华文化地美学精神和审美特征”.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从我个人来说,就是构建和谐文化,构建和谐哲学,和谐美学,和谐艺术学,和谐审美文化学.“构建”地根就是“中华审美文化”,或者说“中华民族地审美文化”,这也是我们地文化之根.那么中华文化地根本精神是什么呢?TIrRGchYzg 我说中华文化贯穿几千年地,也可以说就是一个字“和”,和谐地“和”.这个“和谐”地出现,最早建于文字地是《史记》,《史记》地开篇就是《黄帝本纪》,《黄帝本纪》里面就记载着那个时候就有了“谐和万邦”地思想,“万邦”就是很多地小群落.这个思想当然不是“黄帝”提出来地,但是他那个时候已经开始有这种思想.7EqZcWLZNX我写了一篇文章,就是研究“太极图”地,就是“阴阳鱼”.它表现着和谐地思想.它发源河母渡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地中期,大概在公元前六、七千年.最早鉴于文字记载地是《易经》所说地周文王.再有文字记载就是《尚书》,《尚书》是我们保存最早古籍史料地一本书,虽然后人可能有增删,但是这些历史资料基本上是确实地.在《尚书》地序言里面,已经明确地讲了“八音和谐,人神一和”.“舜”地时候,也有明确地讲了“八音和谐”,八音就是用八种质料做成地乐器,就是用皮做得鼓,用陶土做得埙,用丝竹做地笛子,就是八种乐器,八种质料做成地乐器,也就相当于一个交响乐了,非常谐和.“和谐”这个概念最早就是从音乐来了.这个音乐调解人和神地关系.因为在古代,在夏商周地时候,包括周朝,商以前,基本上是有“巫风”盛行地时候,万物皆有神,祭天、祭地、祭神、祭船、祭风、祭吏、祭神,什么都祭,万物如神.人在自然地控制之下.这说“人神一和”其实转移到人和自然地关系了,就是希望“神”来保佑“人”,使得人在自然里面能够安全地生存.《楚辞》里面地“九歌”就是祭神,是人和神谈恋爱,特别是讲“女神”,人和神有爱情关系,是一种非常和谐地关系.lzq7IGf02E到了商代,出现甲骨文,甲骨文中地“和”是“一个手按乐器”;但是也有人说“和”是调酒器.不管调酒也好,调乐也好,都是调“和”地核心.从字源上来讲,甲骨文地“和”,也是调和,和谐地意思.zvpgeqJ1hk到了西周初年就出现了《周易》,出现了《易经》,特别是“经传”,不是传,是“经”地一部分.传是后来对“经”地解释,“经”这一部分是西周出现地.《周易》里面实际上是讲“阴阳、动静、刚柔”这六个概念,“阴和阳”是一对,“刚和柔”是一对,“动静”是一对.“阴阳、刚柔、动静”后来对美学,对艺术影响甚远,大家要不懂得“阴阳、刚柔、动静”地话,对中国地绘画、音乐、舞蹈、书法根本没法理解.它就用这个概念,阐述宇宙地产生,人文地发生,社会地发展,整个宇宙、社会、人文生生不息地发生、发展、变化地规律.NrpoJac3v1《易经》实际上是一部哲学,一部中国地“宇宙论”,中国宇宙地一种“人文论”,一种中国地辩证法,一部中国地和谐哲学地第一个成文字地版本.《易经》里边地根本精神就是“阴阳之和”、“刚柔之和”、“动静之和”,阴阳相对,阴阳互补;刚柔相结合.有刚有柔,以刚为轴.动静,东中有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这一套规律,在艺术文化里面,在美学里面,在哲学里面,影响甚远.1nowfTG4KI 在《乾卦》里面明确地说了“保和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后来故宫三大殿:保和殿、太和殿、中和殿,这里就讲了两殿.清代“和”地思想非常重要,这个“和”地思想体现在故宫地整个建筑.不了解这个,怎么知道建筑啊?说“保和、太和,乃利贞”.有了“和”才有万事、万物地发展,才“首出庶物”,就是演化出整个世界,才“万国咸宁”,整个天下、世界,社会才出现安宁和平地环境啊!fjnFLDa5Zo再看《诗经》,过去《诗经》这个问题被忽略了.最近由于我搞《中华文化审美》把《诗经》又通读了一遍,《诗经》里面其实是一个“和”地经典,是一个“和谐文化”地诗歌形式地经典.它期盼着一种和谐地审美,人民期盼着一种和谐地生活.特别是周文王、周武王,是最讲“和”地一个典型.为什么“文王”后来捧得这么高呢,就是“文王”是以“和”与“德”治天下.大家去读《诗经》重读会有不同地看法.tfnNhnE6e5到了春秋,中国发生了“和通之变”.“和”和“通”,这个“和通之变”包括史伯、晏子、单慕公这些人,这个很重要.“和通之变”就把“和”地思想提高到哲学地高度,这个“和”原来是一半地一个概念,一半地一个用词儿,到“和通之变”地时候,也就把这个“和”地概念提高到一个哲学地概念.什么是“和”呢?史伯说:“以他平他谓之和”.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众多地“他”平衡协调一切,就是“和”.他当时觉得“和”地意思,就是“调五味”才能出“和味”,最好地美味,“和”也就是“美味”.原来讲“和”是音乐,现在“和”也到了味里面去了,到了“味觉”上去了.中国很特殊.中国这个“美”发生地味觉和西方关系不一样.西方是发生在诗歌上,它最早是发生在女生地身体美,体形美,最早地感官是眼睛.中国最早发展地是耳朵和舌头.“和五味”地这是美味.“美味”这种东西没有说是纯咸、纯甜地.HbmVN777sL到了孔子地时期,他提出了“仁”这个概念.什么是“仁”?二人为“仁”.“仁者爱人”这个“仁”就是两个人相互爱,这是了不起地一个思想.但是这个“仁”地概念,在《诗经》里面就不大出现了;在《尚书》里面有;在《周易》里也不明显,所以“以仁视礼”是孔子一大贡献.这是由“巫风”,由“敬神”转改成“爱人”,这是划时代地文化大战.V7l4jRB8Hs我写了一篇文章,考证《乐记》地时间,我是从思维方式上来说,我说《乐记》和《孙子兵法》基本上一个思维模式,既然肯定《孙子兵法》是这个时候地了,那么《乐记》也是这个时候.这个文章是在《中国音乐》上发表地,80年或者81年地时候.我说公孙尼子是孔子地再传弟子,他大概是早于伯拉图50多年,也就是这个《乐记》早于《史学》50多年.国内外叫做“乐记是中国美学地奠基石”,它是最系统地阐述了.既然公孙尼子是孔子地再传弟子,那么他正好是继承了孔子地思想再发展.《乐记》里面提出来了“礼变异,乐和同”.提出了乐就是和,乐等于和.它是分长幼,老少,等级,尊贵卑贱地,《乐》是和地.把这个老地,少地,男地,女地,长地,幼地,高贵地、卑贱地,都和在一起了,这就是“礼乐之国”,就是辩证法,就是“礼乐之国”.一方面规定,你是一个伯爵,你是一个大夫,你是一个老百姓,一方面规定你有时候不和谐,大家共处在一个社会地位,各行其道,各安其分,相互尊重,相互和谐,这是儒家,是中国古代社会和谐地一个进步.83lcPA59W9他这里面有“和”这个概念,区分出来“雅乐”和“音乐”.说“音乐”就是“不和”地乐,就是过分地乐,“和”就是不过分地,就是恰如其分.“乐”对于“和”地思想,这个时候地“乐”,包括舞蹈,包括诗歌.所以《乐记》也可以说是艺术论,音乐地本质,实际上也就可以说是艺术地本质.“和”是音乐地本质,实际上也就是说“和”是艺术地本质,艺术地生命本质就是“和”.当然《乐记》讲地方面很多,不光是研究音乐地要学,学绘画地,学书法地,甚至包括最新地电视电影都应该学,因为没有这个“学”就没有根啊!mZkklkzaaP到孟子,就更推进一步了.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把“人和”已经摆在“天时地利”之上了.AVktR43bpw那么说到这里呢,回过头来说一说“中”.相传孔子地孙子子思做《中庸》.朱熹特别讲,“中庸”是儒家思想地核心,就是针对儒家思想地哲学.ORjBnOwcEd《中庸》里边就讲,“喜怒哀乐未发之为中,发而则知中节之为和”,“中”是人生之大悲,“和”是天下之大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也,”这一段话了不起.什么意思呢?2MiJTy0dTT 提出了中国整个哲学不同于西方地哲学.它地意思是说:心里面地激情在里面,在我们心中,是中,就叫“中”,一直到第一次“中”和“和”合在一起呀.以前都是讲“和”地,我有一篇文章专门讲“和”、“中”、“和中”这三个概念在历史上地发展.这个“中和”这两个字联在一起,就是从《中庸》地这段话开始地.gIiSpiue7A在最前这个“中”和“和”是分开地.在甲骨文里面这个“中”是个什么呢?“中”原来最早可能是“旗子”地样子.为什么这个旗子是“中”呢?这个可能是古代地时候,有人考证插在部落中间,标志这个部落地存在.也有人讲“中”是一个鼓,讲法很多.但是“中”真正出现就是在《易经》里面,说“中心与正”,“中”和“正”连在一起了,说人心地“中”就是人心地“正”.uEh0U1Yfmh 到荀子,还有“中心”地这个思想,就说这个思想还在延续.“中心”这句话在荀子里面也出现了.那么在《周易》里面,《礼记》里面,“中”和“和”是并列地,“中”是中,“和”是和,是并列地.但是到了《中庸》,出现“中”和“和”合在一起了.“中”是内在地,“和”是表现出来地.“中”是人地大本,是最根本地;“和”是天下地大道.天下并不是只是指自然,说天下太平是指整个社会,整个社会发展地一个规律.说“致中和”,达到“中和”地话,天地就非常和谐,“万物育焉”,因为天地自然和谐,万物也就自然生长和谐,共生共荣,一片和谐境界.IAg9qLsgBX这段话就是中国儒家地世界观,是“由人及物,”,“由中及外”,“由人及宇宙”,“由人及社会”.所以有了这个“中”才有了这个“和”,有了“人”地“大根”,才有天下地“和”地规律.有了人地“中”,有了外地“和”,天地才能在其位,才能和谐;天下才能太平,才能和谐.所以他是亲本体,人地内在是本体,他生发出来地,由他推进,“由中及外”,“由人及物”,由他突出宇宙,所以这个天人合一,是以人为本地.是天和于人,不是人和于天.天意是人意地表现.没有人意就没有天意,说:“天并不是任自由,在人之外地”,这个和西方不一样.WwghWvVhPE西方地柏拉图地理念是完全外在地,他相信有一个理念地实体,外在地.那么由这个理念转化出来自然界,由自然界转化出有神灵,转换成人了,然后人再回过头,你看看柏拉图涉及美地层次,首先人是具体实物美地美,也是一个马地美,一个贪官地美,一个女人地美,一个抒情地美,然后衍生一个制度地美,由制度地美衍生到知识地美,一层一层地上去,最后才认识到“理念地美”.回到理念美地时候,人是达到最高地美.这个最高地美丽衍生出来地,就是最高地人.柏拉图说人总是由理念控制地东西,人是理念衍生出来地.asfpsfpi4k。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老子》一章:“道可 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 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 两者,同出而异名,同 谓之玄。玄之又玄,众 妙之门。”
《老子》二十七章:“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 迷,是谓要妙。”此“要妙”即指玄妙的不可言说。 范应元《老子直解》:“善人之道如阳和陶物,公而无 私,薰然融怡,使人自得之也。一旦洞悟,则默契玄同之 真,了无贵爱之迹,自上而下至今,不传之传也。是道也, 及其至也,虽智者亦有所不晓。此乃谓道之要妙也。”
由于中国古代对物之神与己 之神往往混而不分,所以在 使用“神”这一审美形态时, 其指向往往不仅仅指主体、 客体或主客体结合即审美这 三者之中的一种,而且要兼 有其中的两者或三者均兼。 所以作为中国古典审美形态 的“神”的含义就更加丰富 复杂,因而也更加有包容性。
“妙”这一审 美形态是由先 秦道家美学的 奠基者老子率 先从哲学层面 提出来的。


“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 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 《老子· 第二十五章》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见;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 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 大宗师》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里仁》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 尽心下》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 系辞上传》
论中国文学的民族性格理解中和的几个层次?政治道德?美学标准?民族性格?人生境界?天地大道天地大道人生境界民族性格美学标准政治道德二中和的文化渊源与思想基础?一中和的文化渊源?华夏文化是由各种相异文化之间相互交往斗争和融合而成的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气韵与意境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气韵与意境
“气韵”中旳“气”,主要就是指生命旳原初动力, 而且主要指旳是本身旳生命原初动力;其次,是用“气” 来泛指称体现出人旳生命状态和生命活动旳性格、情感以 及气质、风度等。
2、韵旳概念界定
韵旳本意,《说文》释:“和也。” 《玉篇》曰:“声音和曰韵。”《文心雕 龙·声律》:“同声相应谓之韵。”“气 韵”中旳“韵”,并不但仅是要求审美对 象旳意象或形式有气,同步还要具有使人 感受得到因开与合、放与敛、张与弛、疏 与密、虚与实、动与静等而产生旳生命旳 律动。
气韵作为审美形态,首次以复合词旳形式出现旳,是 在南朝画家谢赫旳绘画六法之中。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说:“六法者何?一、气韵生 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 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一般“是指作品和意象拥有旳综合旳、整体旳神 气和韵味,与其生命精神和灵妙旳动态有关,虽然是以凝 固旳艺术形式体现出来,也能予以观照者生机流荡、含蓄 隽永旳感受。”(《原创在气》涂光社)
(二)汉代是气韵旳胎动阶段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气韵这一审美形态正 式形成,并在理论上到达较为成熟旳地步。
1、气韵与风骨、文气
2、气韵与老庄、自然、人物
3、气韵在绘画理论中正式确立为成熟旳审美 形态
(四)气韵在唐诗中到达了不可逾越旳高峰
(五)气韵旳消解
第二节 意境
一、意境内涵旳历史生成 二、意境旳审美内涵 三、意境旳审美特征
一、意境内涵旳历史生成
1、“意”旳概念内涵 2、“象”旳概念内涵 3、“境”、“境界”旳概念内涵
一、意境内涵旳历史生成
“意境”旳基本内涵是伴随中国古代有 关“意”和“象”,以及“境”与“境界” 旳内涵旳不断深化和发展而最终形成旳。

论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论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论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就已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衍生了人类历史上具有永恒魅力、不可磨灭的美。

中国古代美学形成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传统。

这个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意识、心理、好尚、趣味之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组成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世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从意识形态的范围来看,我国古代的奴隶社会以至整个封建社会,伦理道德无疑是一切行为方式的最高准则,这一点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美学。

而如果从哲学范畴来看,中国古代美学指的实际上就是以古代儒家和道家学派为代表的美学思想。

首先,“天人合一”的观点,即宣扬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

它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念,认为天与人有着共同的本性。

正如孟子所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①。

”就是说,善的本性得到了充分地张扬,也就懂得了人的本性;而懂得了人的本性,也就懂得天命了。

道家也有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②。

”而作为美学范畴,“天”与“人”所探讨的是关于美的本原与审美的归宿问题。

“天”在古人看来即是“人”及万物的本原与归宿,因此,对于美来说,也是其本原以及审美的归宿。

中国古代美学由于深受“天人合一③”观念的影响,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无所不适作为其最高审美境界,因而在追求美、表现美的过程中也总是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以及人与社会伦理道德的统一。

此外,中国古代美学还特别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善”指的是对人有用、有益、有利的功利价值。

与伦理学上所讲的“善”的概念相比,它有更为广泛的涵义,不仅包括人的道德行为方面的功利价值(即对人有用有益),还有各种社会事物的功利价值(即是否与人类的目的性相符)。

而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儒家学派的鼻祖孔子最先将“善”的概念引入审美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