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秦始皇统一对中国有甚么意义
![秦始皇统一对中国有甚么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de5e70f4b35eefdc8d3335b.png)
秦始皇统一中国,具有重大的意义。
他结束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避免攻城略地的屠杀,交通往来的障碍,以及文字、制度不同所造成的隔膜,克服了分裂时期形成的种种弊端,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统治阶层专政国家确立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后来中国虽然也曾出现过一些分裂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秦统一前,中国经历了五百多年的分裂割据时期。
诸侯林立,割据称雄,混战不已,不仅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很大损失,而且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场大战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甲兵损失,往往数以万计,数百场大战所造成的损失就可想而知了。
秦的统一使人们脱离战祸,社会归于平静,这对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都是有利的。
从此,中国社会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在以后的二千二百多年间,虽然也曾出现过魏晋南北朝和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分裂和民族政权割据情况,但之后便会出现统一的局面,如隋的统一和元的统一。
即使在分裂时期,也会出现局部的统一,如曹操、苻坚等人对北方的统一。
所以,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统一亦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的一个大国,土地面积十分辽阔。
这样辽阔的疆域是经过长远的历史才逐渐形成的,其基础奠定于秦的统一。
秦的统一将全国各地连成一片,加强中原和边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疆域东及朝鲜,西抵陇西、羌中(甘肃岷县以西),南至北向户(今越南中部),北据阴山至辽东。
直到清朝前期,中国仍然是世界上的泱泱大国。
清代中叶以后,由于国力下降,遭受列强宰割,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封建地主阶级制度,这种制度在战国时期已开始出现,但由于分裂混战,未能全面发展。
秦的统一为地主阶级专政制度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让中国社会持续发展,能有效抵御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而且以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屹立于世界文明的前列,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追根溯源,这与秦的统一是分不开的。
祖国统一问题
![祖国统一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57298d526fff705cc170a51.png)
祖国统一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国人民的基本要求,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实现国家统一是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始终把“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作为自己的目标,先后制定了“和平解放”和“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的方针,实现了港、澳回归,极大鼓舞了海内外炎黄子孙,主导了中国统一大业的进程。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 提出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
一个是由大陆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组成的社会主义为基础的联盟, 一个是包括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组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 邓小平根据新的历史条件, 主张在两种制度并存的情况下, 实现祖国统一。
社会主义是主体, 资本主义是补充, 两种制度和平共处, 即“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
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制度, 我们也不要破坏那里的制度“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 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实行“一国两制”, 有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 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好方式(一)、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施。
在香港实施“一国两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妥善处理一个主权国家内,不同政治社会制度共存和谐发展的尝试。
香港回归十年来,“一国两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中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生命力,已经向世界表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的某些特殊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与整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共存和谐发展,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中国大一统是历史的主流
![为什么中国大一统是历史的主流](https://img.taocdn.com/s3/m/a39a1f4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5a.png)
为什么中国大一统是历史的主流,而欧洲却不是在中国历史上,统一和分裂反复出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是作为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却是统一。
在各种不利因素造成分裂后,归于统一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必然。
有人可能不同意这种说法,但是,自宋以后,七、八百年来,中国绝大部分时间是统一的,何况此前还有汉、唐等长时间统一的皇朝,在全世界独有。
欧洲历史上却是另一样,虽然罗马帝国、法兰克王国、拿破伦都曾占有相当大面积,但是,分裂成小国似乎是其历史的必然。
这种规律性的差别,必然有某种原因,人们也曾提出一些说法,但牵强不能令人信服的居多。
其中有两种似乎比较有点道理。
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说古代中国的水患相当严重,一个个小国自己无力去兴修水利,不得不选择大国统一的路线。
这是说不通的。
其一是中国古代黄河上游植被仍保持着,水患并不像后代那么严重;其二是南方并不受黄河水患的影响,而占有南方则是统一的必要条件;第三,按这种说法,为了对付水患需要动员全国的力量,其实,黄河大泛滥时,即使动员全国之力,在古代也根本治不了,若不是大泛滥,局部力量也就可以对付的了。
事实上,在东汉贾鲁成功治理黄河后近千年中,中国多处于分裂状态。
而北宋仁宗嘉佑年间、徽宗重合年间、至金世宗大定、明昌年间黄河前所未有的多次大泛滥、数次大改道,并没有任何征兆引向国家的统一。
可见这只是一种从书斋中的概念出发的说法。
与之相关的说法,大一统有利于集中国力救灾。
这有趣的很,有过一个大一统皇朝的建立是为了救灾的吗?相对而言,当气候较好,灾荒较少的年份,往往多是统一皇朝稳固时期(如汉唐等),反之,灾荒不断(如小冰河期来临之之类),最易引发外族入侵,内乱不止国家分裂(如三国到南北朝等)。
另一种说法则是说大一统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乃是出于安全的需求。
由于北方有着强大的游牧族,似乎只有统一的皇朝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对付北方铁骑的入侵。
这也是一个是似而非的说法。
对于一个一统皇朝,和北方民族间有着非常长的边界防御线。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https://img.taocdn.com/s3/m/231d33a9c77da26925c5b0f4.png)
三、 实现祖国统一是 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胡锦涛强调,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 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可动摇 的一直和决心,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 人民的共同利益。无论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遇到 多大的困难,无论敌对势力如何阻挠破坏,都动 摇不了党和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和 坚强决心。
身着台湾原住民服 装的大陆游客
大陆游客在中 尝小吃
堂上练习:单项选择
1.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 一的基础是( ) A 两 案 和 平 谈 判 B. 陈水扁下台 C.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
2.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 ( ) A .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 弃武力 B. 一国两制 C. 坚 持 一 个 中 国 原 则 D. 台湾保持原有的生活方 式和社会制度不变
“ 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 流。” “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 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 “上个世纪,人类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也经历了冷战对峙的磨 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都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 地区再发生新的热战、冷战和动乱,都不愿看到任何 国家或国家集团再推行新的霸权和强权,都不愿看到 南北之间的发展差距、贫困鸿沟再扩大下去。
?
1999年12月20 日,恢复澳门 特别行政区的 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 我们国家恢复香 港特别行政区的 行使主权
1 9 9 7 年7 月1 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 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 恢复行使主权。 1982 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 平同志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会谈。邓小平同 志提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 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他强调:“关于 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 地。”“应该明确规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 港。”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 港问题。 双方于1984年签订协议。 1982 年9 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 中英首次揭开了香港前途谈判之幕。 双方在经过首次谈判后,发表简短声明,表 示将会通过外交途径对香港前途的解决方法进行 商谈。
复习11
![复习11](https://img.taocdn.com/s3/m/8d5f606927d3240c8447ef32.png)
复习11(第11课时)考点3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中华民族是一家。
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
民族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2.我国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处理民族关系要坚持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4.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既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实施范围(条件):聚居。
(2)意义:①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
②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③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和繁荣。
5.青少年能为维护民族团结做哪些事?①树立民族团结意识,了解宣传国家的民族政策。
②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③关心帮助少数民族同学。
(自己的行动)④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敢于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
考点32:感受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
1.我国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列举)2.发展科技重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①现代生活离不开科技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③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决定着各国在全球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和尊严。
④当今国际竞争关键是科技的竞争,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3.我国在重视科技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有: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②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③从2000年开始设立了“最高科学技术奖”。
4.面对科技创新,青少年应该:a.弘扬科学精神b.多思考c.多实践。
5.教育的作用:①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
②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6.对于教育,我们中学生应该:①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②认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③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考点33: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https://img.taocdn.com/s3/m/07df18c780eb6294dd886ce4.png)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一、维护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二、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魂牵梦萦的执著追求。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三、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2.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人在考虑解决台湾问题时,逐步形成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1)78年11月—81年8月:萌芽阶段(2)81年9月—82年9月:正式提出阶段(3)82年9月——93年:系统化、法制化阶段(1)1978年11月—1981年8月:萌芽阶段1978年11月,邓小平在缅甸同吴奈温总统的会谈中,初步表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充分尊重台湾的现实。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和1981年叶剑英委员长发表的《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蕴涵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基本内容。
(2)1981年9月—1982年1月:正式提出阶段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谈话,进一步阐述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
1982年1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第一次使用了“一国两制”的概念。
(3)1982年1月—1985年:法制化阶段1982年12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设立特别行政区规定,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学者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即后来被称为的“邓六条”。
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一)国家的统一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一)国家的统一与民族关系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ebc6dc2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cb.png)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一)专题一国家的统一与民族关系的发展一、知识线索线索一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民族融合线索二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辖及统一问题二、专题演练1.“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题的有①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为全国统一文字②北魏孝文帝提倡改穿汉服③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对峙④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下面有关西藏历史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唐朝时的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②元朝时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③清初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封号④清朝设置伊犁将军代表清政府管理西藏地区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3.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下列历史事件中能够体现这一主题的是①赤壁之战②文成公主入藏③郑成功收复台湾④清设驻藏大臣⑤1684年清设台湾府巩固了东南海防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4.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整理出以下史实:元朝设置宣政院、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如果要给他们的研究确定一个主题,应该是A.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文化的繁荣与昌盛C.机构的设置与变化 D.对个的联系与交往5.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历代中央政府都注重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下列措施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②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③制定“金瓶掣签”制度④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①③②④6.以下史实中,最能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是①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②清朝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③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④230年,吴国的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过夷洲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②③7.以下能证明“自古以来西藏与中央政府友好交往,中央政府有效管辖西藏”这一观点的史实有①唐朝时将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②清朝册封达赖、班禅③1727年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④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⑤清政府确立“金瓶掣签”制度⑥土尔雇特部回归祖国⑦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解放军进驻拉萨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⑦C.③④⑤⑧⑦ D.②③④⑥⑦8.右表表明我国古代就对____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
分析实现祖国完成统一的广阔机遇和前景两千字
![分析实现祖国完成统一的广阔机遇和前景两千字](https://img.taocdn.com/s3/m/b2088c5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06.png)
分析实现祖国完成统一的广阔机遇和前景两千字站在新世纪门槛上的中国人,在满怀希望憧憬未来的同时,不得不思考何时才能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世代追求的崇高目标,也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为此,中华儿女进行了不懈地努力。
一、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台湾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于大陆封建王朝的主体,而是从属大陆封建王朝的一个区域性地方行政机构。
台湾自从三国时期和大陆开始发展关系后,逐渐演变为大陆封建王朝的一个行政机构。
有史实为例;1.220年,孙权派出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人民大规模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
2.607年,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到达流求。
608年,派虎贲朗将陈,朝请大夫张镇州等率军攻流求,隋朝的政治和军事力量随着军事行动到达流求。
3.元朝,大陆与台湾的政治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元朝通过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每年征收盐税中统钞十锭二十五两。
这是大陆王朝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权力机构。
4.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府―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道员一员,总兵一员,副将二名,兵八千。
在当代中国,随着政治泾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中国有能力维护自己的主权,有能力完成国家的统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必然是走向统一的中国。
所以,无论“台独分子”如何叫嚣,都无法把台湾从祖国大陆分裂出去。
如果他们继续逆历史潮流而行,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和人民的唾骂,成为中华炎黄子孙共同的敌人。
因而,我们完全可以坚信,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来。
二、新中国成立后对台政策的演变1.毛泽东时期在五十年代初,毛泽东,周恩来就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
1955年5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我国政府关于台湾问题的立场,并提出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
1956年6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阐发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初步政策。
中华民族志简述
![中华民族志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d605ddfefab069dc5022016a.png)
中华民族是居住在中国领土上的古今各民族的总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及其祖先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
虽然也曾经历过无数的坎坷、磨难,甚至战争、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友好的政治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旋律。
一、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是中华民族和谐统一的政治基础1.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都为统一做出了贡献。
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国家,然而,中华民族的统一,却经历了一个开创、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大迁徙、融合,使中原华夏族日益发展壮大的同时,加强与周边民族的政治联系,密切经济文化交往,为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
秦王扫六合,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开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历史。
汉朝在秦的基础上,把各民族的大统一推向新的阶段,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成分,扩大形成为人口近六百万(公元前 2 年)的民族,后来称为汉族。
这一人口众多而又稳定的共同体,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起到了重要的核心作用。
以后经过汉唐、元明清,统一的范围不断扩大,统一的基础不断加强,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在这个漫长的统一过程中,各民族都做出了贡献。
如匈奴族首先结束了我国北方有史以来上百个游牧氏族、部落互不相属的长期分散局面,使东起大兴安岭山脉,西至今新疆以至中亚一些地方,北至贝加尔湖这一广大区域实现了统一;吐蕃王朝实现了西藏高原的首次统一;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都以其局部的统一,成为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满族建立的清朝,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统一的进程中,也存在着民族摩擦、政权割据的状况,但与我国长期统一的历史相比,只是历史的插曲。
而每一次分裂后的重新统一,往往规模更大,程度更高。
精品解析:辽宁省锦州市2019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测试卷(解析版)
![精品解析:辽宁省锦州市2019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测试卷(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dcbcfd92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f3.png)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束魏晋南北朝分裂,使国家重新实现统一的皇帝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北周覆亡。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公元589年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归纳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对宋辽、宋夏之间“议和”归纳比较后,下列哪一项不是它们的共同点()
A. 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 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C. 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辽、宋夏议和,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议和之后,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双方边境贸易往来,出现了相对和平、经济文化相对繁荣的局面。故ABD项属于共同点,但不符合题意;导致南北对峙局面形成的是宋金议和,故C项符合题意;故本题应选C。
9.2017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走红荧屏,反响巨大。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句反映的是()
A. 七国之乱B. 八王之乱C. 安史之乱D. 靖康之变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正值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句描写了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反映的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情景。A发生于西汉时期,B发生于西晋时期,D发生于北宋时期,ABD三项与题干“杜甫生活时期”不符,故答案是C。
2022至2023年年七年级下册期中考试历史专题训练(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
![2022至2023年年七年级下册期中考试历史专题训练(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https://img.taocdn.com/s3/m/545f240f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e.png)
选择题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A. 隋文帝B. 唐高祖C. 武则天D. 唐玄宗【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结合所学知识,589年即公元6世纪80年代,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故A符合题意。
唐高祖、武则天、唐玄宗都是隋朝之后的唐朝统治者,故B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选择题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不包括A. 巩固对全国的统治B. 加强南北经济和文化联系C. 加强南北交通D. 消灭南方的陈【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是在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其开凿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的交通,巩固隋朝的统治。
消灭南方的陈是589年,隋朝开凿大运河是605年。
故ABC是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D和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无关,符合题意。
故选D。
选择题隋朝末年,家住涿郡的一位商人要沿着新开通的大运河乘船去洛阳,他必须经过()A. 永济渠B. 江南河C. 通济渠D. 邗沟【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由北向南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因此要沿着新开通的大运河乘船去洛阳,必须经过永济渠,故A符合题意,B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选择题“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两句诗中作者的兴奋与感慨,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A. 分封制B. 行省制C. 科举制D. 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
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
题干材料和科举制被录取的兴奋与感慨有关。
因此ABD不符合题意。
C 符合题意,故选C。
七年级历史第1课 附答案解析
![七年级历史第1课 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0c1e77e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5d.png)
一、选择题1.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禹》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C.《论元朝行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明朝丞相与清朝军机大臣的异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朝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所以D选项是错误的。
2.下列各项不属于秦、隋、元三个朝代相似之处的是()A.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实现统一B.都开凿过运河C.都创设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行政机构D.都是短命王朝【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元朝并不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秦朝、隋朝是短暂王朝,所以D不是三者共同相似之处。
3.下列地名是北京在历史上的不同称呼,请按时间先后排出顺序①大都②燕京③涿郡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③①②【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12世纪初期女真族杰出首领金太祖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后迁燕京,改名为中都;605年隋炀帝主持修建隋朝大运河,它北起涿郡,即现在的北京。
按时间顺序③②①正确,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4.下列对明清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总结中,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统一国家的建立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经济重心的难移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立伊犁将军、册封达赖和班禅、设驻藏大臣等措施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同时抗击倭寇,收复台湾,抗击沙俄等维护了祖国的主权和统一。
但是明清时期丞相制的废除和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皇权统治已经达到了顶峰,采取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等等使中国和西方的差距拉大,危机四伏。
因此明清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选项D符合题意;统一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宋朝完成的,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历史上结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的反思
![历史上结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ab4ad65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75.png)
历史上结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的反思
春秋战国、三国、五代十国……,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过多次分裂和割据的情况, 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毫无疑问,无论是分裂还是统一,都对历史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
分裂时期会形成多处政治中心或经济中心, 产生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出现如春秋战国那样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甚至产生像南北朝那样局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繁荣,而这些灿烂的表象往往伴随着惨重的代价。
每一次分裂, 都伴随着激烈、残酷的战争和冲突, 特别在分裂的初期, 往往是以百姓流离失所、牺牲大量生命和损失无数财产为代价的。
分裂割据有时会为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某种有利契机,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便是典型的正面例子,但分裂时期的精神文化在更多时候却面临着灭顶之灾。
隋代尚书牛弘把秦、新莽末、东汉末、晋末和南朝梁末图书典籍所遭受的五次毁灭性破坏称为“书之五厄”。
五厄之中, 除去人尽皆知的“焚书坑儒”外,其余四厄都发生在分裂时期。
3)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从关键词中任选三个,自拟题目,写一篇
![3)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从关键词中任选三个,自拟题目,写一篇](https://img.taocdn.com/s3/m/318081ed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31.png)
3)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从关键词中任选三个,自拟题目,写一篇《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在几千年的历史沧桑中,我国各民族发展了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维护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华儿女的神圣职责。
祖国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前提。
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一个强盛的民族,必然是一个统一的民族。
四分五裂,断难成为世界一流强国;一盘散沙,绝无希望跻身世界先进民族行列。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的时期。
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情况下出现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宽广而美好的前景。
祖国统一是各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
国家的统一,为各民族发展进步提供了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密切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极大地推动了各民族的发展进步。
新中国成立以来,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少数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更加频繁,相互学习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祖国统一是各民族幸福生活的不竭源泉。
祖国是各民族安身立命之所在,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
祖国好比母亲,为各民族提供衣食之需,使他们免受冻馁之苦;为各民族遮风挡雨,使他们免遭风刀霜剑的伤害。
祖国统一是各民族之福,祖国分裂是各民族之祸。
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使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巨大跨越,各族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中国民族理论课程论文
题目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姓名钱玺涵
所在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2010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学号 01012003 日期 2011年05月23日
得分
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摘要:从古至今,统一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流。
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割据局面和局部分裂,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
而民族精神则是统一的主要原因。
民族精神凝聚了一个民族的特质和精华,中华大地,民族众多,各民族间的文化、精神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共同铸造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在这种精神的熏陶下,统一将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关键词:统一民族精神
正文: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公元前221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今天中国的广西、云南等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方都在秦朝统一政权管辖下,并设有郡县加以统治。
汉朝继承秦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更加强大。
汉朝在西域置都护府,增设17郡统辖四周各民族,形成了包括今天新疆各族人民先民在内的疆域宽广的国家。
在汉朝与周边的少数民族进行频繁的各种交往活动中,汉朝之名也遂被其他民族用来称呼华夏民族,形成了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
经过秦朝的开创、汉朝的巩固与发展,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此奠定。
汉朝以后,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发展和巩固了秦汉“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
各个朝代的中央政权既有汉族建立的,也有少数民族建立的。
公元十三世纪,蒙古族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1206—1368年)帝国。
元朝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在南方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府、州设置土官(以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地方行政长官),在西藏设立主管军政事务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西藏从此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
元朝的民族成分包括现今中国绝大多数民族。
公元十七世纪,满族崛起,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1644—1911年)。
清朝在西域设立伊犁将军并建立新疆行省,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并确立了由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的历史定制,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少数民族地方行政长官由中央政府委派)等一系列政策。
民族精神是统一的主要原因
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割据局面和局部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其主要因素还是源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特质的凝聚和集中表现,是一个民族漫长经历的历史积淀和升华,它渗透到民族的整个机体里,贯穿在民族的全部历史长河中。
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是民族的宗教、伦理、风俗、科学、艺术等具体内容的共同特质和标记。
中华大地,民族众多,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弘扬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心力和汗水。
现在中国的56个民族,都是古代民族在中国历史的大环境中,经过长期的相互吸收、演化、发展而形成的。
中国各民族在长期共同创造中华的伟业中,共同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各族人民就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了紧密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各民族在共创中华过程中的贡献,主要通过族体上的相互吸纳、对中国边疆的共同开拓、经济上的开发和相互促进、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体现出来;在近代历史上,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更是在反对侵略、保卫中华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革命的各历史阶段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民族精神,正是随着我国各民族共创中华伟大事业的发展深入而日益发展和逐渐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共创中华的伟大实践在各民族精神生活中的集中反映。
中华民族精神是由中国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渗透在其血脉、贯穿其
悠久历史、熔铸在灿烂文化及光荣革命传统之中的性格特征和意志品质,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从发展阶段及其形态上看,中华民族精神大致经历了古典民族精神、近现代民族精神、当代民族精神几个阶段。
古典民族精神反映的是各民族自然经济、宗法社会条件下道德至上、贵和求稳的守成精神;近现代民族精神体现的是各民族在内忧外患挤压下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精神;当代民族精神表现为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背景下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开拓创新精神。
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看,爱国团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博大宽和、兼容并蓄、勤奋睿智、刚健有为、坚忍不拔等等,都是贯穿古典、现代、当代民族精神的基本精神,主要集中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中华民族精神表现为各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国各民族都无限热爱自己的家园,向往与自己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原地区。
历史上,各民族所反映出的对中原地区的向心力,经过各族人民长期对中原地区以及广大边疆地区的共同开发、建设和保卫,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正是在这种精神支撑下,我国历史上虽然有多次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
特别是在近代历史上,虽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政治挑唆、物资利诱、武力威胁,但各民族人民始终坚守边疆,最终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无数次阴谋,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在长期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各民族深入人心的民族意识,是各民族共同建立和保卫祖国的强大动力。
其次,中华民族精神还表现为各民族追求祖国统一的团结互助精神。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出现过相当长的大统一时期,也有不短的时期处于地方政权割据分裂状态。
分裂给各族人民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破坏,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灾难。
因此,追求团结统一和共同发展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孔孟大一统思想,这种思想以华夏的统一为核心。
到十六国南北朝时,少数民族的一些统治者,也提出过统一的思想,并为实现统一进行了不懈努力。
此后,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分裂时期,不管其动因是什么,许多民族的统治者都以统一中华为己任,以建立统一的中华政权为最大的光荣。
众所周知,除了汉族建立过统一的中华政权外,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也建立过长时期统一的政权。
以中华统一为正常,以分裂为异常,已成为各民族的共识,这种共识为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华民族历来还十分珍视民族团结,相互尊重各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而且主张平等地对待其他民族,尤其是弱小民族,并与之和睦相处。
早在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反映了中华先民希望天下太平、同其他民族友好相处的愿望,表现出天下一家、与人为善的博大情怀。
这种追求和平的风范,表明了中华民族对民族、国家利益的独特态度,即民族、国家整体利益的获得和维护只能建立在各兄弟民族之间的携手共进和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基础上,主张以道德为教化之本,以治理好自己的家园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感化其他民族和国家,以达到“协和万邦”。
这种态度使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兄弟民族始终保持着持久的亲和力、感召力。
需要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精神要素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有一个逐渐积累、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并为人们所认识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由于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民族仇视政策,影响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
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密切交往和内在联系,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和各种因素,实际上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出现和存在。
自19世纪中叶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以及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促进了中国各民族的觉醒,各民族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精神开始强烈表现出来,各民族爱国志士在民族精神的激励下,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
结语
总之,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丰厚的文化和历史的沃土之中,中华民族所以能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创造出灿烂的中华
文明,民族精神始终是重要的力量源泉。
在新的历史时期,亿万人民是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倡导者、发扬者、实践者。
对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充满希望又充满竞争的世纪,这种竞争,不仅表现在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也突出体现在民族凝聚力方面。
民族凝聚力的加强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来源于各民族的共同理想,来源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广泛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它既同我国传统美德相承接,又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相统一。
它以与时俱进为特征,既反映了历史上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下,各民族之间始终贯彻团结统一的信念,使得中华民族发展得愈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