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和发展中医药“治未病”(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和发展中医药“治未病”(一)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优势特色
目前,医疗负担已成为我国广泛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以预防为主的医疗策略及服务模式已是众望所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已将“人口与健康”作为11个重点领域之一,明确提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相结合。中医学中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积累总结了大量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具有明显的优势特长和市场需求,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进一步拓展中医药的服务领域,并积极参与到我国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去,这会惠及我国广大民众的健康,缓解当前我国卫生资源不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中医“治未病”历史源远流长。中医“治未病”说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论述,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认识,突出了治病在先的主题。张仲景发展了《内经》以来的相关思想,他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多侧面论述了治未病的原理、方法,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治未病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说,养生保健,均有涉猎;治则方药,一应齐全。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3个层次,要求医生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在《千金方》中,他还明确论证了治未病与养性的直接关系:“喜养性者,治未病之病”,创造了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朱丹溪对治未病也有高明的认识,说:“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叶天士提出的“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观点,是指疾病过程中要防变于先,采取主动。所说的“治未病”,全面来讲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1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采取某些预防措施避免其发生。
1.1饮食有节,固护脾胃
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胃之气既伤……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化》)。饮食和调,脾胃健运,就能化生精气,滋养人体,保持身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反之,如果饮食失当,就会影响脾胃运化,致使精气生化不足,脏腑机能减退。因此,在饮食方面,除注意卫生,不吃不洁、霉变或有毒的食物外,也不能过饥过饱,尤其不能暴饮暴食,还要讲究营养,切忌偏嗜寒热,偏嗜不但会造成营养不良,而且会引起多种病证,如过食肥甘厚味易助湿、生痰、化热或生痈疡等,大辛之品可使肠胃积热而致大便干燥等。
1.2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晨兴夜寐等生活规律。“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千金要方·养性第一》)。这些规律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习惯和节律固定下来。顺应这些规律起居和生活,就能保持健康少病,精力充沛,益寿延年;反之,如果打乱了既有生活节奏和生理规律,就会耗伤人体正气,诱发疾病。适当的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生命活力。正常的睡眠和休息,可以保养精、气、神,恢复体力和脑力。二者相互配合,使人体的阴阳消长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果劳或逸太过,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损伤脏腑精气,削弱机体抗病能力,导致疾病发生。所以,人们在生活起居和劳动休息时,必须有一定的规律和适当的限度,这对保护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1.3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中医从病理角度将外界致病因素称为“邪气”,将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称为“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如果人体的正气旺盛,邪气不易侵入,即使侵入也不易发生疾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因此,要防止疾病的发生就必须经常锻炼身体,扶助正气,增强体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了许多强体健身的方法和经验。如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
5种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此外,人们还用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健身方法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而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酒,形成合理的膳食习惯,起居有规律,适度运动锻炼,如步行、慢跑、登山、体操、游泳、各种球类活动,以及太极拳等适量有规律的运动,有助于增加肺活量,调节血压,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吸收和新陈代谢,还可转移或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利于预防和缓解疾病。
1.4调摄情志,修身养性
情志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关系密切,它能够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活动,促使疾病痊愈或导致疾病加重。精神乐观,情志畅达,脏气和调,就能增强抗病能力,防止疾病发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保持精神的平静安宁,对保持健康防止疾病发生有重要意义。结合中医形神相关理论,运用中医的养生与情志学说,注重精神调摄,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在亚健康预防和调治中不失启发和借鉴,亦是中医形神合一理论的实际应用范例;反之,情志的超常变化(如过怒、过喜、过悲等)超越了生理调节所能承受的范围,就会损伤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使气机逆乱,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发病或加重病情。所以,调摄情志,修身养性,保持乐观的精神、开朗的性格、豁达的胸怀和良好的心情,是防止疾病发生或加重的重要条件。
1.5使用药物或非药物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两千多年前,人们就用焚香、佩香囊、香枕、药物沐浴及服药等方法预防多种传染病。现在人们发现了更多的用中草药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如用贯众、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和腮腺炎;用茵陈、板蓝根预防肝炎;用大蒜、马齿苋预防痢疾等。中医借助于天然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等丰富的调治经验,体现出其在调整不良状态、改善体质、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如针灸、按摩疗法通过刺激经络腧穴而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节脏腑气血,达到调治亚健康的目的。针灸的合理使用,对疲劳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如灸百会、四神聪以提神;刺合谷、太冲以止痛,灸足三里以益气补虚。中医学有药食同源的悠久历史,利用食物或配合天然药物,结合具体症状表现辨证施食,通过食疗扶正、祛邪以协调阴阳,辅助治疗亚健康。其他如音乐疗法能明显改善失眠、疲乏、体力下降等症状,对情绪低落、易激动烦乱、紧张不安等症状有较好疗效。
2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就是在得病之后特别是发病之初,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加重趋势和已经萌芽的先兆症状,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疗,以阻止或扭转病情的发展和转变,促使疾病朝痊愈方向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