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

合集下载

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具体办法

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具体办法

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具体办法为了加强对地名的统一管理,做好地名的命名、更名工作,以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根据《国务院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制订本办法。

地名的命名、更名工作,政治性、政策性、科学性都很强,必须严肃对待。

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历史形成的地名,以保持地名的稳定性。

地名的命名、改名要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遵循“符合习惯、照顾历史、体现规划、好找好记”的原则,并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一、地名的命名1.新设的行政区划,新建的居民地,各专业部门新增的台、站、港、场(包括厂矿、医院、大中学校等企事业单位。

下同),要及时命名。

实际无名称的山、河、湖、海湾、岛屿等自然地理实体,都应命名。

2.地名的命名,要注意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

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命名。

地名用字要确切简明,不用生僻字和字形、字音容易混淆的字。

3.在一定范围内的地名,要注意关联性和统一性。

各行政区划的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港场的名称,一般要与当地地名统一。

派生地名一般要与主地名统一。

4.一个地区内的公社名称、一个县内的生产大队名称、一个公社内的自然村名称、一个市内的街道、胡同名称,不重名,也不用同音汉字命名。

县、市内较大的自然地理实体和省内著名的山、河、湖泊、岛屿等不重名。

5.地名的通名用字要名副其实。

城镇主要街道一般用“街”或“路”;狭窄的街道一般用“巷”或“胡同”;很短的巷、胡同或小范围的块状居民区,一般用“里”。

二、地名的更名1.“文化大革命”中乱改的地名,原则上要恢复原名。

2.凡有损我国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地名,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妨碍民族团结的地名,带有侮辱劳动人民或极端庸俗性质的地名,其他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地名,必须予以更改。

3.凡不符合命名原则的地名,原则上应予更名。

4.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用字不当的地名,应予调整。

长地名可保留其主要成份,缩改为短地名。

《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word版本

《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word版本

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民行发[1996]1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地名委员会: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1986年国务院颁发的《地名管理条例》,推进我国地名标准化进程,不断提高地名管理水平,我部制定了《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地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凡涉及地名的命名与更名、地名的标准化处理、标准地名的使用、地名标志的设置、地名档案的管理等行为,均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条例》所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包括山、河、湖、海、岛礁、沙滩、岬角、海湾、水道、地形区等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包括各级行政区域和各级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所辖区域名称;居民地名称,包括城镇、区片、开发区、自然村、片村、农林牧渔点及街、巷、居民区、楼群(含楼、门号码)、建筑物等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还包括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地、企业事业单位等名称。

第四条地名管理的任务是:依据国家关于地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通过地名管理的各项行政职能和技术手段,逐步实现国家地名标准化和国内外地名译写规范化,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交往服务。

第五条国家对地名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制。

第六条民政部是全国地名管理的主管部门。

其职责是:指导和协调全国地名管理工作;制定全国地名工作规划;审核地名的命名和更名;审定并组织编纂全国性标准地名资料和工具图书;指导、监督标准地名的推广使用;管理地名标志和地名档案;对专业部门使用的地名实行监督和协调管理。

第七条县级以上民政管理部门(或地名委员会)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名工作。

其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地名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落实全国地名工作规划;审核、承办本辖区地名的命名、更名;推行地名的标准化、规范化;设置地名标志;管理地名档案;完成国家其它地名工作任务。

第二章地名的命名与更名第八条地名的命名除应遵循《条例》第四条的规定外,还应遵循下列原则:(一)有利于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

地名管理条例全文最新

地名管理条例全文最新

地名管理条例全文最新地名管理条例最新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国际交往的需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文化保护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地名包括:(一)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二)行政区划名称;(三)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所在地名称;(四)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地名称;(五)街路巷名称;(六)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住宅区、楼宇名称;(七)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通信、气象等设施名称;(八)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其他地理实体名称。

第四条地名管理应当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命名、更名,以及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涉及国家领土主权、安全、外交、国防等重大事项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党中央。

地名管理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

地名应当保持相对稳定。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对地名进行命名、更名。

第五条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文化保护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反映当地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尊重当地群众意愿,方便生产生活。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地名管理工作协调机制,指导、督促、监督地名管理工作。

第七条国务院民政部门(以下称国务院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名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国务院外交、公安、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林业草原、语言文字工作、新闻出版等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的地名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地名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相关地名管理工作。

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名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地名更改管理规定

地名更改管理规定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2 0 X X地名更改管理规定地名更改管理规定第一条为了加强地名管理,实现地名标准化、规范化,促进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地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地名的标准化处理、地名标志的设置和地名档案的管理等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地名包括:(一)自然村、路、街、巷等名称;(二)门牌号、建筑物;(三)山、河、湖、泉、峡、沟、滩、草场、林地等名称;(四)工业区、开发区、林场、牧场、矿山等名称;(五)公园、广场、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纪念地、历史文化保护区等公共场所和文化体育设施名称;(六)小区、花园、城、苑等居民地名称;(七)道路、桥梁、隧道、立交桥、水库、堤坝、灌渠等水利、市政设施名称;(八)其他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

第四条地名管理坚持从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相对稳定性,并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制。

第五条市民政部门是本市地名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名管理工作。

第 2 页共 11 页县(区)民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地名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名管理工作。

规划、建设、公安等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地名管理工作。

第六条市、县(区)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地名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二)编制地名工作规划;(三)负责地名命名、更名、注销的审核、承办以及推行地名标准化、规范化等工作;(四)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地名的使用;(五)负责地名标志的设计、制作、设置和管理;(六)收集、整理地名资料,管理地名档案,提供地名咨询服务;(七)编辑出版地名资料和地名工具图书;(八)依照法律、法规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查处违法行为。

第二章地名的申报和许可第七条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申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命名、更名。

地名管理规定

地名管理规定

地名管理规定地名管理规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地名管理作为城市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显得越来越重要。

那么地名管理规定是怎样的?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相关资料。

地名管理规定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地名的管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居民地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

第三条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

必须命名和更名时,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原则和审批权限报经批准。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

第四条地名的命名应遵循下列规定:(一)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与有关各方协商一致。

(二)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

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

(三)全国范围内的县、市以上名称,一个县、市内的乡、镇名称,一个城镇内的街道名称,一个乡内的村庄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

(四)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一般应与当地地名统一。

(五)避免使用生僻字。

第五条地名的更名应遵循下列规定:(一)凡有损我国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的,带有侮辱劳动人民性质和极端庸俗的,以及其它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地名,必须更名。

(二)不符合本条例第四条第三、四、五款规定的地名,在征得有关方面和当地群众同意后,予以更名。

(三)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

(四)不明显属于上述范围的、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

第六条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如下:(一)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

(二)国内外著名的或涉及两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的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国务院审批。

(三)边境地区涉及国界线走向和海上涉及岛屿归属界线以及载入边界条约和议定书中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和居民地名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国务院审批。

最新-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精品

最新-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精品

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篇一:地名管理条例《地名管理条例》【颁布单位】国务院【颁布日期】19860123【实施日期】19860123【章名】通知现将《地名管理条例》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务院委托中国地名委员会管理全国地名工作,其办事机构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代管。

县(市)以上地名机构的设臵问题,由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名称】地名管理条例【章名】全文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地名的管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居民地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

第三条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

必须命名和更名时,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原则和审批权限报经批准。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

第四条地名的命名应遵循下列规定:(一)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与有关各方协商一致。

(二)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

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

(三)全国范围内的县、市以上名称,一个县、市内的乡、镇名称,一个城镇内的街道名称,一个乡内的村庄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

(四)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一般应与当地地名统一。

(五)避免使用生僻字。

第五条地名的更名应遵循下列规定:(一)凡有损我国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的,带有侮辱劳动人民性质和极端庸俗的,以及其它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地名,必须更名。

(二)不符合本条例第四条第三、四、五款规定的地名,在征得有关方面和当地群众同意后,予以更名。

(三)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

(四)不明显属于上述范围的、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

第六条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如下:(一)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

地名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24

地名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24

地名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24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令第71号公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第一条根据《地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条例第八条规定的地名方案应当以地名命名为重点,统筹规划地名标志设置、地名文化保护等内容。

经依法批准的地名方案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重新报送批准。

第三条条例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人名应当包括:(一)本名以及其别名、化名等;(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角色名称。

但是地名命名所用的字、词与人名不存在特定联系的除外。

第四条不以企业名称或者商标名称作地名,但是地名命名所用的字、词与企业名称或者商标名称不存在特定联系的除外。

第五条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综合评估报告应当包括地名命名、更名的合法性、可行性、可控性,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风险以及应对措施等内容;专家论证报告应当包括地名命名、更名的必要性、科学性、合理性,可能存在的风险,对地名命名、更名方案以及组织实施的意见建议等内容;征求意见报告应当包括征求意见的过程和范围,主要意见建议及处理情况等内容。

地名命名、更名由地名批准机关在批准其他事项时一用比准的,相关事项申请材料应当包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内容。

第六条地名命名、更名备案应当通过国家地名信息库填写备案登记表,并提交下列材料的电子文本:(一)备案报告;(二)地名命名、更名批复文件;(三)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申请书以及相关报告。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收到备案材料后,应当对备案主体^备案材料进行审查。

备案主体不符合规定的,应当指导地名批准机关重新报送;备案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的,应当指导地名批准机关补正。

第八条地名命名、更名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向社会公告。

对于需要重新报送备案或者补正备案材料的,公告时限自收到重新报送备案或者补正备案材料之日起计算。

北京市地名管理办法-京政发[1983]46号

北京市地名管理办法-京政发[1983]46号

北京市地名管理办法正文:---------------------------------------------------------------------------------------------------------------------------------------------------- 北京市地名管理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六日京政发〔1983〕46号文件颁发)第一条为加强本市地名工作的统一管理,避免一地多名、一名多地、一名多写、随意命名或更名等混乱现象,根据国务院《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结合本市具体情况,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地名的命名、更名和管理工作,关系到首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民族团结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科学性都很强的工作。

各有关部门必须严肃对待,认真做好。

第三条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市地名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地名的命名、更名及其有关的管理工作。

市地名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由市规划局领导。

各区、县要在区、县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建委设专职干部负责本区、县的地名管理工作。

第四条地名的命名、更名要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和“符合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的原则办理。

第五条地名的命名、更名要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1)有特殊重要意义或涉及外事的地名,与河北省、天津市毗连的山脉、河流、水库等的命名、更名,由市地名办公室提出方案,经市人民政府核定后报国务院审批。

(2)市统建小区、市级公路和大中型水库、市区内的街道、山丘、河湖、公园、名胜古迹以及跨区、县的河流、山岭、公路等的命名、更名,在规划设计的同时分别由市规划设计、公路、水利、公安部门和各区、县建委提出方案,经市地名办公室组织审核后,报市建委审批,重要的由市建委转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3)各区、县的统建小区、县级公路和所属范围内的山岭、河湖、水库、公园以及市区内一般街巷的命名、更名,由区、县建委提出方案,经区、县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市地名办公室初审,报市建委审批。

地名管理办法

地名管理办法

地名管理办法**市地名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地名管理,实现地名标准化、规范化,适应城乡建设喝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法规、规章和其他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地名的命名、更名(含销名,不同)和使用以及地名标志设置等,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地名及管理范围如下:(一)行政区划名称,包括市、县级市、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名称以及群众自治组织的村、居民委员会名称;(二)居民地名称,包括集镇、自然村、地(区)片、城镇的道路、巷弄、居民住宅区等名称;(三)人工建筑物名称,包括大型建筑、高层建筑主楼(含地下室)10层以上的综合性办公、商住大楼和大型商场以及公共设施(含广场、绿地)等名称(四)专业部门使用的地名名称,包括铁路、公路、桥梁、隧道、车站(含火车站,长途,公交汽车站)、港口、码头、渡口、水库、水闸、水渠、堤坝和具有地名意义的市政、交通、水电设施等名称;(五)工业区、开发区名称和具有地名意义的企事业单位名称;(六)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包括山、山峰、山洞、丘陵、江河、湖、涧、沙洲、滩涂等名称;(七)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地、园林名称。

第四条地名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ⅩⅩ市地名委员会是本市地名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机构。

ⅩⅩ市民政局是本市地名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

各县(市)区民政部门负责本辖区的地名管理工作。

地名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如下:(一)贯彻执行国家地名的法律、法规、规章,负责同级政府的地名管理日常工作;(二)负责编制地名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三)负责本辖区各类地名命名、更名的申报、审批、报批,公布标准地名,颁发《地名使用标准书》;(四)推行地名标准化、规范化,根据规定的职责负责设置地名标志,监督标准地名的使用;(五)管理地名档案,编辑、审定、出版有关地名图、书、录(册)等资料,开展地名咨询服务;(六)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天津市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实施细则-津政发[1983]130号

天津市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实施细则-津政发[1983]130号

天津市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实施细则正文:---------------------------------------------------------------------------------------------------------------------------------------------------- 天津市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实施细则(1983年9月10日津政发[1983]130号)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我市地名的统一管理,做好地名的命名、更名工作,以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便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根据《国务院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对全市地名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各级政府要把地名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日程。

市、区、县地名办公室负责办理日常工作。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居民地名称、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港场名称、名胜古迹、游览地和重要人工建筑物名称。

第四条地名命名要符合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要反映当地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物产等情况;要尊重传统习惯和民族习惯;要体现精神文明;力求简明确切。

(一)全市范围内乡(公社)、镇不重名;城市街道、里巷不重名;一个区、县范围内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不重名;郊区内街道与市区街道不重名;一个乡(公社)、镇内自然村和街巷不重名。

在上述范围内、避免出现同名异写和异名同音的地名。

(二)行政区划名称、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港场名称一般要与当地地名统一,派生地名一般要与主地名统一。

(三)不用序数命名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名称(一个自然村内有数个大队和生产队的情况除外)。

(四)对较大的居民区和较长的街道,一般采取分片、分段的办法命名。

(五)地名一般不用人名命名,禁止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命名。

(六)城、镇中旧区改造,一般不重新命名地名。

因故调整和注销地名时,须按分级管理的要求办理调整和注销手续。

第五条地名更名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凡可改可不改的尽量不改,以保持地名的稳定性。

地名命名原则与要求

地名命名原则与要求

地名命名原则与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地名命名原则与要求
一、为保护和发展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统一地名,推进地理信息数字化,切实解决地名冲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条例》,制定本原则:
二、地名命名要体现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客观特征,尊重民族传统文化,突出自然地理特征;
三、地名不得冒用他人名字;
四、地名不得反映政治思想、政治色彩;
五、地名不得带有贬低性、歧视性和歪曲历史性质的含义;
六、地名不得拥有违反民族宗教习俗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名称;
七、地名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行政规章、政策等其他规定;
八、地名不得含有商业性质的内容。

九、地名由有关行政机关(部门)经过充分的调查、讨论,报国务院地名办公室审批。

十、地名命名要简明易记,实用性强,语句规范,大小横写一致,发音方便准确,注意和谐美观。

十一、地名命名审批机构必须保护涉及的各方正当权益,严格按照规定审查各项申请,加强地名管理,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十二、本原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 1 -。

国务院发布实施新修订《地名管理条例》

国务院发布实施新修订《地名管理条例》

国务院发布实施新修订《地名管理条例》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南宁市民政局
•【公布日期】2022.05.13
•【字号】
•【施行日期】2022.05.0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民政综合规定
正文
国务院发布实施新修订《地名管理条例》国务院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已于日前发布,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修订后的条例共7章44条,对地名管理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一是明确管理原则。

条例规定,地名管理应当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地名应当保持相对稳定。

二是健全体制机制。

条例按照统一监督管理、分级分类负责的原则,规定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全国地名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地名管理工作协调机制。

三是加强命名更名管理。

条例进一步完善地名命名规则,明确地名命名更名应当提交的申报材料及开展综合评估、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等要求,分级分类规定地名命名更名批准程序。

四是规范地名使用。

条例规定地名用字、读音、拼写等应当符合规范,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建立国家地名信息库。

地名命名更名公告备案制度

地名命名更名公告备案制度

地名命名更名公告备案制度
为规范地名的命名和更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避免重名、错名等问题的出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管理条例》,制定了地名命名更名公告备案制度如下:
一、地名的命名和更名,必须经过规划部门和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的审议和批准,并在当地政府网站和官方媒体上公告备案,方可正式实施。

二、地名命名和更名的公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1.地名的原名称、新名称及译名;
2.地名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
3.地名的命名和更名的原因和依据;
4.地名修改的时间和实施的范围;
5.地名的责任单位和联系人的名称及联系方式。

三、地名命名和更名应根据历史文化、地理地貌、民族风情、社会发展及实际需要等因素,采用合适的名称并译成规范的汉语拼音。

四、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擅自私自更改地名,对于违反规定者,将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以上为地名命名更名公告备案制度的有关规定。

国务院关于废止1993年底以前发布的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国务院令[第154号]

国务院关于废止1993年底以前发布的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国务院令[第154号]

国务院关于废止1993年底以前发布的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54号)《国务院关于废止1993年底以前发布的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已经国务院审查批准,现予发布。

总理李鹏一九九四年五月十六日国务院关于废止1993年底以前发布的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自1985年对建国以来至1984年国务院(含政务院)发布或者批准发布的行政法规进行全面清理以来,客观情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对清理法规的要求,国务院各部门对那次清理后继续有效的286件行政法规(已扣除1988年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涉外法规的通知中决定予以废止和宣布自行失效的行政法规,同时增加1985年发布的行政法规)、那次清理中遗漏的33件行政法规和1986年至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365件行政法规共计684件再次进行了全面清理。

经过这次清理,并经国务院法制局逐件复核,国务院决定予以废止(含自行失效)的21件,其中:已制定新的相应法律或者由新的行政法规代替而应予废止的13件;由于调整对象消失、适用期限已过或者对某一特定问题作出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具体规定已经过时而自行失效的8件。

过去根据这些行政法规对有关问题作出的处理仍然有效。

此外,1986年至1993年公布的法律和发布的行政法规已明令废止86件行政法规,为了使各地区各部门全面了解已废止的行政法规的情况,便于工作,现将这些已废止的行政法规目录一并附后。

附件:一、1993年底以前发布的予以废止或者自行失效的行政法规目录(21件)附件:二、1986年至1993年公布的法律和发布的行政法规已明令废止的行政法规目录(86件)1993年底以前发布的予以废止或者自行失效的行政法规目录(21件)一、已制定新的相应法律或者由新的行政法规代替而予以废止的13件序号法规名称发布机关及日期说明 1 关于劳动争议解1950年11月已被1993年7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决程序的规定16日政务院批准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代替。

国务院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

国务院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

国务院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正文:---------------------------------------------------------------------------------------------------------------------------------------------------- 国务院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国务院1979年12月25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全国地名的统一管理,做好地名的命名、更名工作,以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地名的命名、更名工作,关系到国家领土主权和国际交往,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到民族团结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科学性都很强的工作。

必须严肃对待,认真做好。

第三条地名是历史形成的,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对待,以保持地名的稳定性。

地名的命名、更名要慎重对待,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走群众路线,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不得擅自决定。

第四条本规定适用于地理实体名称、居民地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和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港场名称。

第二章地名的命名第五条地名的命名,要注意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

第六条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

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命名地名。

第七条省以下各级行政区划的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港场名称一般要与当地地名统一,派生地名一般要与主地名统一。

第八条全国县以上名称、一个地区的公社名称、一个县内生产大队名称不重名,一个市内的街道、胡同不重名。

在上述范围内,避免用同音汉字命名地名。

第九条公社、生产大队的名称一般按照当地地名命名,不用序数命名(一个自然村内有数个大队、生产队的情况例外)。

第十条地名命名要简明确切。

不用生僻字和字形、字音容易混淆的字。

第三章地名的更名第十一条凡属于下列情况的地名,必须予以更改:(1)有损我国主权和民族尊严的;(2)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妨碍民族团结的;(3)带有侮辱劳动人民或极端庸俗性质的;(4)其他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

现代地名专业理念与术语辨析(1—3)

现代地名专业理念与术语辨析(1—3)

法制化程度 与地 名管理水平的提高 ,它作为
法规 条文的弊端也在长期实践中 日益显现 :
— —
地 名等审查提 出更 名意见的 函》 ,其 中确定
地 名的审查更改范 围是 :
客观上 ,除少量为政治原 因 “ 必须
名词 ,因为 觎 代汉 语词典》 仅 列有 名词
“ 行政 区” ,即 “ 设有 国家政权机关 的各级地 区” ,并未考虑加上个 “ ”又是何等意境 。 划 《 海》 不 然 :未收 “ 舌 辛 行政 区” ,倒列 有在其基础上衍 生的两个条 目:一 日 “ 行政 区域” “ : 国家为进行分 级管理而 划分的 区 域” 二日 “ ; 行政 区划 ” “ : 国家对行政区域
当年琢 磨 地 名 … 可 改可 不 改 ’者 不
改” ,便觉得似 曾相识 ,大概 是借鉴 我国政 法界对刑事犯 “ 可杀可不 杀 ’者不 杀”方 ‘ 针 ,说 明地 名问题也会在截然对立的黑 、白 之 间存在 “ 灰色地带 ” 。 作 为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它的出发点 与落脚 点都是无可置疑的 。然而 ,随着我国
( 对 邻 邦 含有 大 国沙 文主 义 不友 好 一)
的;
更名”外 ,地 名更改 的各项技术标准都被松
动 了 、模糊 了 ,谁都 可能 陷入 “ 可改 ”或
“ 可不改 ”且找不 到认定依据的境地 。
— —
( ) 有大汉族 主义歧视兄弟 民族性质 -带
的; 考 虑到地 名更改 的复杂性 ,法规也难免 需要 “ 刚柔相济 ” ,唯独不必沿用模棱两可 、
广 ,各地在提 出地名更改意 见时必须慎 重 。
对于不是 明显属于上述更改范围的或者可改
可不改的地 名,不要更改 。 ” 1年后 ,国务院在 17 年1 月发布 《 5 99 2 关

1993年底以前发布的予以废止或者自行失效的行政法规目录(21件)

1993年底以前发布的予以废止或者自行失效的行政法规目录(21件)
4

关 于 地 名命名 更 名的暂 行 规 定

19 79
2 年 1
月 2 5
日国务
已被
1986

1
月2 3
日国务 院发

院发 布
19 8
布的 《地名管 理 条例 》 代替
7
5
关 于 推 动 经 济联 合 的暂行 规定


日国 务 院
已被
198 6

3
月2 3
l 日国 务院 发
发布
19 8
布 的 《关 于 进 一 步推 动横 向 经 济
7
关 于 加 强 基 本 建设 计划管 理 控 制基 本建 设 规模 的 若 干 规定
,


3
日国 务 院
已被
198 6

7

9
日国 务 院 发
发布
布 的 《控 制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规 模 的 若干 规 定 》 代替

36
8
关于实行 工 业 生产 经济 责 任 制 若干 问 题 的暂行 规 定


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1
日国 务 院
批转
关于 深 化 企 业 改 革
增 强 企 业 活 力的 若
1956

12

5
日国 务 院
已被
1990

6

3
日国 务 院发
发布
布 的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乡 村 集 体
干规 定
所 有制 企 业 条例 》

1991

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农村体制改革中认真做好地名命名、更名工作的通知

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农村体制改革中认真做好地名命名、更名工作的通知

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农村体制改革中认真做好地名命名、更名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83.12.24•【字号】•【施行日期】1983.12.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区划地名正文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农村体制改革中认真做好地名命名、更名工作的通知(1983年12月24日)遵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我省各地正在陆续进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工作。

为了做好农村体制改革中的地名命名、更名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各级人民政府在建区、乡、镇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国发〔1979〕305号《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和我省鲁政发〔1980〕174号《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具体办法》执行,认真做好地名的命名、更名工作。

二、在调整行政区划重新命名时,要注意掌握:在一个地市范围内区、乡、镇的名称,一个县(市)范围内村民委员会的名称不要重名。

新定的行政区划名称,一般要与当地地名统一,派生地名要与主地名统一。

地名命名要简明确切。

不用序数命名,不用生僻字和字形、字音容易混淆的字命名。

三、新建的区、乡、镇由县(市、区)地名管理部门会同民政部门提出适当名称,经县(市、区)人民政府审定后,层报省人民政府审批;村民委员会的命名由乡、镇人民政府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适当名称,经县(市、区)地名管理部门统一平衡、审查后,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

呈批地名时,可与建区、乡、镇和村民委员会的报告同文呈批,不另写报告。

送上级人民政府审批的报告,上报前,须经同级民政和地名管理部门审查核定,确保无误;呈批报告中的附图,要标明其新命的名称和区划界线以及政府驻地。

四、各级政府要切实发挥地名管理部门的作用。

各级地名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是同级政府管理本地区地名工作的职能部门,在这次农村体制改革中,要认真做好地名的命名、更名工作,使之符合地名标准化的要求。

新建(或调整、更名的)区、乡、镇和村民委员会的印鉴地名牌,须按照上级政府核准批复的名称和用字刻制。

吉林省地名管理办法

吉林省地名管理办法

吉林省地名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81.07.15•【字号】吉政发[1981]161号•【施行日期】1981.07.15•【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划地名正文吉林省地名管理办法(1981年7月15日吉政发〔1981〕161号)前言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结合我省的具体情况,特制定《吉林省地名管理办法》,以加强对全省各类地名的统一管理,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地名的命名、更名工作,政治性、政策性、文学性、科学性都很强,必须严肃对待,认真做好。

我省是多民族的省份,地处边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搞好地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于地名的命名第一条新设的行政区划;新建的工矿区和居民点;城镇新建的或形成的街、路、巷、园林、广场;各专业部门新增建的台、站、场(包括厂矿、医院、大中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下同);新建的桥、水库;起地名作用的人工建筑物,要及时命名。

国境线上及省内的无名山、山洞、河、湖、河间岛、池沼、草原、沙丘、地片等自然地理实体以及界碑、界石、国境线我方一侧的无人居住废屋等人工建筑物都要命名。

第二条地名的命名,要注意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反映当地历史、文化、民族和地理特征,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

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命地名。

地名用字要确切简明,不用生僻字,不用字形、字音容易混同的字。

企事业名称应与主地名一致,避免用序数命名。

第三条行政区划名称,一般要与驻地地名统一。

一个地区内的公社名称,一个县内的生产大队名称,一个公社内的自然屯名称,一个市(镇)内的街道、胡同名称不重名,也不宜用同音汉字命名(一个县内的农、林、牧、参场等的命名参照此规定办理)。

县市内较大的自然地理实体和省内草原、河流、山脉及大的自然地理实体不重名。

第四条各地各类地名要注意通名的体系统一,名副其实。

城镇的街路、广场命名,应当和街委设置、户籍管理结合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务院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
1979年12月25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全国地名的统一管理,做好地名的命名、更名工作,以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地名的命名、更名工作,关系到国家领土主权和国际交往,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到民族团结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科学性都很强的工作。

必须严肃对待,认真做好。

第三条地名是历史形成的,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对待,以保持地名的稳定性。

地名的命名、更名要慎重对待,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走群众路线,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不得擅自决定。

第四条本规定适用于地理实体名称、居民地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和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港场名称。

第二章地名的命名
第五条地名的命名,要注意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

第六条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

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命名地名。

第七条省以下各级行政区划的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港场名称一般要与当地地名统一,派生地名一般要与主地名统一。

第八条全国县以上名称、一个地区内公社名称、一个县内生产大队名称不重名,一个市内的街道、胡同不重名。

在上述范围内,避免用同音汉字命名地名。

第九条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名称一般按照当地地名命名,不用序数命名(一个自然村内有数个大队、生产队的情况例外)。

第十条地名命名要简明确切。

不用生僻字和字形、字音容易混淆的字。

第三章地名的更名
第十一条凡属于下列情况的地名,必须予以更改:
(1)有损我国主权和民族尊严的;
(2)带有民族歧视性、妨碍民族团结的;
(3)带有侮辱劳动人民或极端庸俗性质的;
(4)其他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

第十二条凡不符合本规定第七、八、九、十条精神的,原则上应予更名。

第十三条一地多名,一名多写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音译不准(译名还
不稳定)、用字不当的,应予调整。

第十四条纪念革命先烈,一般不更改地名。

但已用烈士名字命名的地方,并履行了一定审批手续,群众称呼已成习惯的,仍可沿用。

第十五条对于不是明显属于上述范围的可改可不改的地名,一律不要更改。

第四章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程序和权限
第十六条地理实体名称的命名、更名按下列程序办理:
(1)凡位处边疆地区的或在国内著名的山脉、河流、湖泊、岛屿、海湾、海峡等名称,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具体意见,报国务院审批;同时抄送中国地名委员会、民政部和外交部。

(2)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的山脉、河流、湖泊等的名称,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单独或共同报国务院审批;同时抄送中国地名委员会和民政部。

(3)位于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不属于本条(1)款情况的山脉、河流、湖泊等的名称,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抄送中国地名委员会和民政部。

第十七条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行政区划变动的审批程序和权限办理,同时抄送中国地名委员会。

建国以来还未签订新的边界条约的边境地区县、市以下地名的命名和更名,由有关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国务院审批。

第十八条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港场名称,由各专业部门征求所在地县、市人民政府和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名领导小组的意见后,提出适当名称,报各专业部门的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并由主管部门定期汇总抄送中国地名委员会。

第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和各专业部门在报批上述地名时,应将命名、更名理由,包括拟废止的旧名和拟采用的新名的涵义、来源等加以说明。

第二十条认真做好更改旧名、启用新名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将所命名、更名的地名及时通报有关部门。

有些新改的地名群众不熟悉时,可加注旧名,作为过渡。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规定,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抄送中国地名委员会。

第二十二条本规定在实施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由中国地名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答复。

第二十三条本规定自颁发之日起实行。

过去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符的,以本规定为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