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与政治的关系
报刊的四种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制度与其社会政治制度是一脉相承的,本书作者认为: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
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本书详细介绍了上述四种理论。
下面是作者为您整理的作文,期望对您有所帮助。
报刊的四种理论报刊的四种理论分别指中央集权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四种模式。
这四个模型都来自于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新闻的四个理论》一书。
人们普遍认为,这本书是比较新闻学的开端,以其特殊的标题弥补了大众传播文学的空白,揭示了新闻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翻译的《报刊学四种理论》在1980年出版后,遭到了出版界学者的广泛关注。
虽然学者们都知道这部作品明显带有冷战思维,但其历史成绩不容忽视。
许多学者认为这四个理论是一个最有价值的文档在新闻理论研究的历史,但随着时期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理论的批评和修正是提高日复一日,不断排除其经典地位。
结果是:就全部社会环境而言,这本书是在冷战期间出版的。
当时,美国社会充斥着美苏及其盟国之间的意识形状对抗,冷战思维的二分法和红色惧怕的情绪,影响了美国对国际问题和国际关系的看法。
施拉姆对苏共报刊理论的论述,成为后来传媒业和新闻工作者批评的焦点。
据信,这部分由威尔伯S.施拉姆写有很强的意识形状偏见。
作者与政府和媒体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一作者希伯特的经历反应了新闻教育与媒体之间的密切关系。
它的一些学术研究一直是由美国报业大亨资助的。
与新闻界的良好关系使本书代表了传媒业的一些观点。
施拉姆的学术生涯显示了他与美国政治的深厚关系。
对记者来说,社会和责任是模糊的。
不同社会和意识形状的记者对社会责任有不同的知道。
即便在相同的社会形状下,在社会责任理论中也很难明确记者的责任对象。
记者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对什么?如果,至少在理论上,他要对他所报道的新闻的公道性和正确性负责,那么谁应当对此负责呢?这些问题在四种理论中都没有得到明确的论述。
美国建国初期报刊活动的政治功能研究
美国建国初期报刊活动的政治功能研究作者:付玉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10期【摘要】在美国建国初期,报刊活动与政治活动密切相连,甚至影响到美国社会的发展轨迹。
鉴于此,笔者认为研究美国建国初期报刊的政治传播活动,探究其社会功能有助于深入了解西方的政治传播历程。
同时,为研究我国报刊史开辟新的研究视角。
本文拟从政治传播的视阈出发,分析美国建国初期的报刊活动,探讨其政治影响和社会功能。
【关键词】政治传播;功能研究;美国报刊史一、历史语境下美国报刊的政治传播活动(18世纪末-19世纪)莫特将美国新闻史分为“殖民时期”,“政党报刊时期(并称之为“黑暗时期”)”,便士报时期等。
在政党报刊时期(1783年-1872年),报纸的政治色彩浓厚,报刊主要以党派论战为主,尤其是在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初,报刊的论战尤其激烈。
由此,笔者以1800年杰斐逊的上任、报刊论战达到顶峰为时间标志,分别阐述在19世纪末到1800年,以及1800后美国报刊的政治传播活动来研究这些政治报刊是如何服务于两派不同的政治目的的。
(一)1789年-1800年间美国政治报刊创办情况1789年至1800年期间美国报刊政治传播活动主要是围绕联邦党领袖汉密尔顿和他的主编,如芬诺、韦伯斯特,以及反联邦党人领袖托马斯杰斐逊、麦迪逊和他的主编弗雷诺、贝奇之间的争论进行的,主要目的都是借助于各自创办的报刊赢得上层精英的支持,实现自己的政治建国主张。
汉密尔顿当时是美国的财政部长,他主张应该重点发展制造业来摆脱美国的财政负担。
早在1787年到1788年间,汉密尔顿便连同其它一些政治家在纽约的《独立日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并将这85篇文章合成《联邦党人文集》。
之后,以芬诺的《合众国》公报为代表,它于1789年4月15日在纽约由汉密尔顿出资发行。
韦伯斯特是个词典专家,在1793年,他作为汉密尔顿的支持者到纽约负责主编《智慧女神报》和半周报《先驱报》(1797年分别更名为《商业广告报》和《旁观者报》。
关于坚持政治家办好党校报刊的思考
〔摘要〕坚持“政治家办报”是毛泽东关于新闻报刊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党校报刊作为宣传研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必须树立鲜明的喉舌意识、坚强的阵地意识和牢固的熔炉意识。
党校报刊的定位,决定了其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这也是党校报刊的显著特色和风格。
新时代,党校报刊工作者应努力塑造优良的素质和品格,讲政治、有信念,讲奉献、有作为,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更好地完成办好党校报刊的职责和使命。
〔关键词〕党校报刊;政治家办报;喉舌意识〔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4-0117-02马原生(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太原030006)2019年8月第42卷第4期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Aug.2019Vol.42 No.4〔收稿日期〕2019-06-20〔作者简介〕马原生(1940-),男,山东莱州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原副巡视员,研究员。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多次强调要坚持“政治家办报”。
这里说的政治家是指从事政治职业活动并且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人。
党校报刊的政治理论性很强,所有参加办报刊的主编、副主编和编辑人员,都应该以政治家的标准要求自己。
本文就坚持政治家办好党校报刊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党校报刊应树立的意识坚持政治家办好党校报刊,首先要树立鲜明的喉舌意识。
一方面,党校报刊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宣传研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党的形象和权威。
另一方面,中央党校报刊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阵地。
这个职能定位,决定了党校报刊在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决定了党校报刊工作在党校全局工作中的重要位置。
报刊的四种理论
本书所用"报刊"一词,是指一切公众通讯工具而言;不过, 我们谈出版物要比谈广播和电影多些,因为出版物出现的年代比较早,而且我们有较多的关于出版物的公众通讯的理论和哲学。
简单说来,本书要谈的问题是:为什么报刊成了现在的样子?为什么它为不同的目的服务?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里报刊的形式又有极大差别?例如,为什么苏联的报刊不同于我们的报刊,而阿根廷的报刊又与英国的报刊不同呢?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一方面反映了一个国家资助它的报刊的能力,能够投入公众通讯中的技术水平与财力物力,以及使报刊流通更容易、更需要的都市化的相对程度;另一方面,不同国家报刊的差异,只是反映人们在不同地方的工作情况以及他们的经验引导他们要读什么样的报纸。
但是,"这些差异还有一个更基本和更重要的原因。
本书的论点是,报刊总是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特别是报刊反映一种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控制的方式。
我们相信,了解社会的这些方面,是系统地了解报刊的基础。
"我们要想全面地了解各种报刊书籍体系中间的差异,必须考察报刊活动于其中的社会制度。
但要知道不同的社会制度与报刊的真正关系,我们还得注意社会所固有的某些基本信念和假设:人的本质、社会和国家的性质、人与国家的关系、知识与真理的本质。
因此,最后的分析表明,报刊体系间的差异,是一种哲学上的差异。
本书就是要研究今天世界上所有不同类型报刊背后的哲学和政治的原理或理论。
自从公众通讯工具出现以后,在文艺复兴时代,只有两种报刊的基本理论,或者说有四种,这要看我们怎样估计它们。
我们已经写了四篇文章论述它们,并且力图说清楚后两种理论只是前两种理论的发展或修正。
其中苏联共产主义的理论乃是较老的集权主义理论的发展;我们所说的社会责任理论也是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
但由于苏联人创造了一些与旧集权主义理论极不相同的东西,而且是今天世界上极重要的东西;又因为社会责任理论的道路是我们自己的报刊现在所采取的明显的发展方向,我们想最好把这四种理论加以分别论述,但同时又要指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报刊事件看政治对新闻的控制_苏报案_与_拒检运动_之比较研究
从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报刊事件看政治对新闻的控制———“苏报案”与“拒检运动”之比较研究李松华(云南省红河日报社理论文艺部,云南红河661000)【摘要】新闻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要受到政治上的控制,被希望按照统治者的意愿来活动。
“苏报案”和“拒检运动”是发生在中国新闻史上的两起典型的报刊事件,因其涉及到新闻自由的控制与反控制,为人们所重视,推动了中国新闻自由的历史进程,因此在中国新闻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苏报案;拒检运动;新闻控制【中图分类号】F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1)07-0034-02【作者简介】李松华(1971-),女(彝族),云南建水人,云南省红河日报社理论文艺部主任编辑,研究方向:新闻理论与实务。
“苏报案”和“拒检运动”是发生在中国新闻史上的两起典型的报刊事件,因其涉及到新闻自由的控制与反控制,为人们所重视,推动了中国新闻自由的历史进程,因此在中国新闻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欲从这些维度来对“苏报案”与“拒检运动”进行比较研究,来考察政治对新闻的控制。
一、两次报案的不同点(一)二者的法律环境不同报纸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事实评论为主要内容的出版物。
按照方汉奇的观点,唐朝的“进奏院状”应为中国最古老的“报纸”。
在此之后,中国古代先后出现了邸报和民间的小报。
但是,按照现今的标准,这些中国古代“报纸”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报纸。
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间小报,它具有非官方的属性,可就是因为其非官方性,小报从一开始就受到封建政府的严格管制。
清朝政府虽允许民间报纸发行,“但加以约束和限制:禁止传报未经批准发抄的章奏,禁止擅自探听写录,禁止不实报道,禁止伪造题奏和御批。
”可见,中国古代对民间的“报刊”和言论就有严格的控制。
中国进入近代,大量的国外报刊涌入中国,国人逐渐认识到报刊的功能,学习到办报的方法与经验,于是,国人开始自办近代报刊。
《苏报》就是一个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而且属于非官方性质的民营报刊。
中国近代早期报刊的政治功能
一
、
对 “ 早 期 ” 的 界 定
中 国近 代 早期 报 刊 的政 治 功 能
郭子 钰
( 云南师范大学 传媒学 院 ,云 南 昆明 6 5 0 5 0 0)
摘 要: 中国近代 以报刊为代表 的新 闻传播活动在 中国新闻史上 占据着极 为重要 的地位 。 了解和探 讨这一 时期新 闻传播 活动的特点 , 对 总结特 定历 史阶段 的新 闻传播 活动运作规律 、 指 导 当下 的新 闻实践大有裨 益。本 文将重 点探 讨 中 国近 代 早 期 报 刊 的 政 治功 能 。 关键词 : 中国近代 早期报 刊 ; 政 治功 能 ; 新 闻事业 中图 分类 号 :G 2 l 9 . 2 9 文 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4 — 8 8 8 3( 2 O 1 7)1 5 - 0 1 2 0 — 0 1
l 2 0
术 层面 , 而要 学 习西方先 进 的社会制 度和 政治制 度 , 至此 , 又 将 前人 的 主张迈 向 了新 的高度 。至l 9 世 纪9 0 年代 中期 , 维 新 变法运 动改变 了中 国报业发展 的走 向。伴 随着政治运 动的如 火 如荼 , 维新 派人士在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长沙 等地纷纷创 办报 纸, 掀起 了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 。而这次高潮形成的导火索 无 疑是 中 日甲午海 战 的结果 让中 国这艘破 船不堪重 负。忧 国 忧 民 的知 识分 子实 在无法压 抑心 中 的不 满 , 纷 纷建 言上策 来 宣扬变法 主张。康有为 、 梁启超 、 严复 、 谭嗣同等先驱人士创办 了像 《 时务 报 》 《国闻报 》和 《 湘报 》等一系列在 当时掀起剧 烈 影 响的报 刊 , 为变法 开路 , 直接影 响 了清政府 的决 策 , 开启 了百 日维新 。虽然此 次运 动以失败 而告终 , 但报刊在这一运动 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维新 变法运 动失败 后 , 以孙 中 山为代表 的资产 阶级 革命 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随着 《中国 日报 》《 时报 》等革命派报 刊 的创办 , 对 国家 出路的探讨又 多了一种声音 , 政治 舆论环境 又 变得多样 化。 由保 皇派 和革命派在报 刊上发起 的关于走君 主 立宪还 是 民主共 和道路 的论战 , 更是 将报 刊 的政 治功 能发挥 得淋漓尽致。这 场论 战随着民国的成立 而结 束 , 但在这一过程 中, 报 刊作为各方 政治观点 的载体 , 承 载的指引 国家前途 的巨 大力量 , 由此 可见 一斑 。 不论是林 则徐 的 “ 情 报纸” 、 魏 源的 “ 资料纸 ” , 还是洪 仁 歼在 《 资 政新 篇 》中提 出的报刊具备 信息传递 和舆论监督 的 功能 , 宣传农 民起 义与革命思 想的合理性 与合法性 ; 又或者 维 新变法运 动 中康 、 梁利用报 刊宣传变法 图强思想 ; 再到辛亥 革 命孙 中山等人在报 刊 中对三 民主义的推崇 ……虽然我们在 界 定新 闻史分期 、 探讨新 闻思想 、 研 究新闻事业 时想尽量减小 政 治 因素的影响 , 使新 闻史研 究具备 自己的学科特 色 , 而不是 一 味地 与革命史迎合 , 但我 们必须看 到 , 近代报 刊在每一 场政治 运 动 中所 发挥 的舆论 动员作 用 , 以及各 运动 的领导 人通 过创 办报刊 宣传 自己 的政 治理 念 , 使 近代 报刊 自诞 生 之 日起便 与 政治息息相关 , 发挥其首要 的政治功能 。
基于思想政治对报刊发行队伍建设的探讨
基于思想政治对报刊发行队伍建设的探讨黄建敏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报刊发行处【摘要】报刊发行企业由于其行业特殊性,在当前加快资源整合和人才流动性大的情况下,必须结合行业企业、特点加强报刊发行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以增强企业职工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报刊发行队伍建设思想建设温州报业发行广告有限公司是以报刊发行为主业,多渠道拓展副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国有企业,也是政策传达的重要舆论途径。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研究、分析、探索有报刊发行企业队伍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创造性、实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使之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促进报刊发行企业和谐发展极为重要。
一、加强报刊发行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思想建设是内在的、深层次的,是发行队伍建设的根本途径,是树立良好形象的必要条件,因此,加强发行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报刊发行队伍建设是维护职工利益的必然选择。
发行人员素质的高低关系着温州报业发行广告有限公司的发展和进步,关系着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
在新形势下,应充分认识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的重要意义。
加强报刊发行队伍的思想和业务建设,是维护职工学习权,发展权的重要手段和载体,而且是一种更高境界,更高层次的维护,是维权观念的新发展。
要组织动员职工努力适应社会经济和报刊发行业务发展的要求,不断吸取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本领,努力把他们培成知识型、技术型职工,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温州报业发行改革中赢得主动。
采取多种手段,实现职工队伍的全面发展,这是对职工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维护,也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必然选择。
同时,加强发行队伍的思想建设也是自身企业发展的需要。
2011年,为了公司的发展需要,集团从大局出发,统筹安排,加强了温报发行管理队伍的建设,对系统内相关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调整。
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思想上,认识上,行动上均达到一致,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
国内外新闻报刊的政治倾向与话语权分析
国内外新闻报刊的政治倾向与话语权分析近年来,随着媒体的发展和普及,新闻报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然而,新闻报道往往受到政治倾向的影响,不同的报纸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本文旨在分析国内外新闻报刊的政治倾向与话语权,并探讨其对公众舆论的影响。
首先,国内新闻报刊的政治倾向是普遍存在的。
由于媒体的特殊性质和所有权结构,一些新闻报纸往往受到政府的控制和影响。
在某些报道中,政治倾向更加明显,有可能出现对批评政府或不利于政府形象的消息进行掩盖或篡改的情况。
这种情况在一些传统主流媒体中尤为突出。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公众获得新闻信息的方式逐渐多样化。
新闻媒体的话语权逐渐分散到了更多的参与主体手中,这也进一步推动了媒体的多元化和平衡发展。
不少媒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平台,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中立和客观的新闻报道。
与国内相比,国外新闻报刊的政治倾向相对较为多样化。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新闻媒体的所有制和编辑政策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国家,媒体普遍享有较高的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不少新闻报纸采取中立客观的立场,为公众提供多方面的信息。
然而,即使在一些开放自由的国家,新闻媒体的政治倾向和话语权争夺也是现实存在的。
一些新闻机构可能会受到政府、大企业或富有影响力的利益集团的控制和影响,从而导致新闻报道的偏颇和失衡。
对于公众来说,了解媒体的政治倾向和话语权分配是十分重要的。
公众应该具有辨识能力和媒体素养,从多个渠道获取信息,对比各种报道,以形成多元化的观点。
此外,建设一个公正公平的新闻环境,鼓励多元化的声音和观点,加强媒体的监管和自律机制,也是解决新闻报道偏颇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治倾向和话语权的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公众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新闻报道,也有助于推动媒体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保障媒体的独立性和新闻的客观性,才能更好地满足公众对于真实、全面和多样化信息的需求,并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总之,新闻报刊的政治倾向与话语权分配在国内外普遍存在,对公众舆论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近代报纸_政党化_特色的历史成因及其影响
LMN ’ 近 代 报 纸 ,% 政 党 化 & 特 色 , 历 史 成 因 , 影 响 7OPQRK%&#"!!!!!!!! STUVWK’!!!!!!!!SXYRK(##$) $"$*+&,,!-,$) ,,&!) ,"
!!!!!!!! 根 据 报 纸 的 内 容 和 性 质 ! 人 们 往 往 把 报 纸 分 为 机 关 类
四报刊政党化特色及其影响可以说中国社会是在受由西方引入的新学影响之下逐渐走上近现代化变革的历程的而其问新闻传播媒介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文化的浸润濡染方面同时也由于其自身的影响而显示出新闻媒介对现代社会形成的重要意义由此在关注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时我们不能忽视报刊这种媒介的作用
第 &* 卷 第 $ 期
bcd& "#$%&’(!#)!*$&+,&-
3456&*21746$ 174861&##!
&,,! 年 (( 月
789:%; ( <=>- ?@ABCDEF/GH
杨芳芳
* 湖 北 教 育 学 院 中 文 系 ! 湖 北 武 汉 !"##$#+
I
JK 中 国 近 代 报 刊 诞 生 之 际 就 承 担 了% 救 亡 & 重 担 ! 创 办 近 代 报 刊 是 政 治 家 们 从 事 政 治 活 动 的 重 要 方 式 ! 因 而 中
’"(
!"#$%&’ ( )*+,- ./012 ( 34- 56
众 所 周 知 !近 代 报 刊 在 我 国 的 出 现 是 与 西 方 国 家 的 入 侵 和 我 国 的 半 殖 民 地 化 同 时 开 始 的 $ 在 此 之 前 !我 国 本 土 也 存 在 着 报 纸 !但 那 多 是 类 似 于 官 文 书 式 的 官 方 文 件 的 汇 编 !读 者 对 象 仅 限 于 官 僚 士 大 夫 阶 层 $ 最 先 用 中 文 出 版 的 近 代 报 刊 !最 先 在 我 国 境 内 出 版 的 近 代 报 纸 !都 是 外 国 人 首先创办起来的! 然后才过渡到有中国人自己办的报纸$ 因 而 !在 一 定 意 义 上 可 以 这 样 说 ’我 国 的 近 代 报 刊 走 了 一 条% 曲 线 入 国 & 之 路 ’ 由% 中 文 报 纸 & 到% 中 国 报 纸 & $
独树一帜的民营报刊——论邹韬奋报刊的政治倾向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树一帜的民营报刊——论邹韬奋报刊的政治倾向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新闻学指导教师:***20030501内容摘要邹韬奋是一位思想纯正、道德高尚的知识分子。
他一生办过六刊一报,用毕生的心血书写了一部书生爱国的史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邹韬奋能够始终站在大众的立场,能够超越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摆脱资产阶级思想的桎梏,最终成长为一位先进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邹韬奋走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前列,他所办的报刊也逐渐从众多的民营报刊中脱颖而出,打破了当时大多数民营报刊为了明哲保身而奉行的少谈政治甚至不谈政治的禁忌,坚决拥护代表人民利益、顺应历史潮流的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党的事业摇旗呐喊。
从纯粹的民营报刊到形同党报的民营报刊,是一个政治思想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关键词邹韬奋民营报刊政治倾向转变AbstractZouTaofenisallintellectualofpurethoughtandnoblemoral.Hehadrunsixperiodicalsandonenewspaperinhiswholelife.Hecomposedapatriotichistorychapterofintellectualwithhislifetimeenergies,andleftthevaluabledeseendmlts.Mostpreciously,ZouTaofencouldstandspiritualwealthfortheofpositioninmassesallthetime,surmounthisownclasslimitation,andgetridtheyokeofbourgeoisideas,thengrowintoanadvancedrevolutionarysoldierofproletariatfinally.ZouTaofenwalkedinthefrontofthemultitudinousintellectuals,thenewspaperandperiodicalsthathehadrungraduallyshowedtheirdifferencesfromnumerousprivatenewspapi:rsandperiodicalstoo.Theybrokethetaboolessdiscussingpoliticsornotdiscussingthepoliticsthatthemostprivatenewspapersandperiodicalsfollowedatthattimeinordertokeepoutofharm,andfirmlysupportedtheCommunistPartyofChinawhichwasonbehalfofpeople’Sinterestsandcompliedwiththetideofhistory.InordertorealizetheParty’Scause,ZouTaofen’snewspaperandperiodicalstriedtheirbesttohelptheparty’Sdevelopment.Changingfromthepureprivatenewspaperandperiodicalstotheprivatenewspaperandperiodicalswithcharacteristicsofthepaflypaper,wasacourseoftransformationofpoliticalideologiesandaprogressivecoursetoo.Keywords:ZouTanfentheprivatenewspaperandperiodicalsPoliticaItrendtranSf01Tnation.2一引言邹韬奋一生办过六刊一报。
中国新闻史之报刊思想 笔记
林则徐和魏源的报刊思想他们是最早接受西方新闻思想的人,林则徐组织专人翻译外报以“探访夷情”,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他们对报刊沟通信息的功能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洪仁玕的主要新闻观点1859年太平天国后期将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设立新闻馆,“准卖新闻篇”等新闻能主张,遗憾的是,这些报刊思想大多无法实施。
思想归纳如下: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挺过报纸去“禁朋党之弊”,以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沟通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公议。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王韬和郑观应等早期报人系统的报刊思想★王韬的新闻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办报的目的和意义: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之后,“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②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③新闻自由的思想。
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严禁,允许民间办报。
④报纸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辞达而已。
⑤报纸编辑人应是知识广博的“通才”,报纸的主笔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
郑观应的新闻思想主要见于其撰写的《盛世危言》的《日报》等文章中。
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工具,广设日报是西方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
②创办日报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③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
④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和著名报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较之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他们所论及的问题更广泛,也更深刻。
(1)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认为报纸书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维新变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 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 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 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 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 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 宗旨是:“变法自强”, 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 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 论家王韬。
《汇报》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容闳参加 创办的,曾经和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进 行过激烈的笔战。 《述报》创刊于中法战争时期,对刘永福 所部黑旗军抗击法军和香港人民抵制法国 殖民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进行的罢工、罢 市活动,都作过详细报道,支持了中国人 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报纸发展的黑暗十 年。初期报纸宣传个人崇拜、小报风行、 批判矛头指向刘少奇,各地报社被夺权和 改组。报纸发展在这个时期受到严重禁锢。
思想,内容上的禁锢 政治,社会时局的影响 发展的低谷
返回流程
总结2
•主要受政治、政策影响 •人民思想层次提高
影响因素 内容 特点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流程
从鸦片战争 到建国
从建国到改 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
法律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治外法权保护下,继 续在中国办报。 先后创办了《遐迩贯珍》(1853,香港)、 《六合丛谈》(1857,上海)、《万国公报》 (1868,上海)、《中西闻见录》(1872, 北京)、(1850,上海,中文名《字林西 报》)、1894,天津,中文名《京津泰晤士 报》)及《申报》(1872,上海)、《新闻报》 (1893,上海)、《顺天时报》(1901,北京) 等一大批中外文报刊。
文学期刊也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申报》 主办的《瀛寰琐记》(1872)、《四溟琐记》 (1875)、《寰宇琐记》(1876)等三个月 刊是其中最早的一批。 文摘性的期刊,以1897年在上海创刊的《萃 报》为最早,稍后创刊的这类刊物还有 《选报》(1902,上海)、《东方杂志》 (1904,上海)等
列宁在无产阶级政治报刊时期的报刊活动及思想
06
这对于后来的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 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对于后来的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列宁在无产阶级政治报 刊时期的报刊活动和思想,旨在通 过报刊宣传和组织工作来推动革命 事业的发展,并坚持无产阶级政党 的领导地位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原
则
BRILLIANT JOURNEY ABOUT NATURE
-
感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XXXX
XXXXX
03
在思想上,列宁在 地位,并提出了党的组织原则
04
他认为,无产阶级必须建立一个有 组织、有纪律、有集中统一的政党, 才能够领导革命事业并取得胜利
05 此外,列宁还强调了无产阶级专政
的必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暴力手段 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够实现 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建设
此外,列宁还注重培养编辑 人才,确保报刊能够持续稳 定地发表高质量的文章
3
3. 报刊的对外宣传:列宁将报 刊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
3. 报刊的对外宣传:列宁将报刊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
01
他认为报刊能够在国际上传播革命 思想,争取和团结国际无产阶级的 支持
02
列宁通过《真理报》等报刊,与国 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导人保持密切 联系,共同推动世界革命的发展
列宁在无产阶级政治报刊 时期的报刊活动及思想
2023-11-2
-
目录
CONTENT
报刊的组织和管理:列宁关注 报刊的组织运作和管理机制
报刊的对外宣传:列宁将报刊 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
01
02
列宁在无产阶级政治报刊时期的报刊活动及思想
列宁在无产阶级政治报 刊时期非常活跃,并且 对报刊的发展和运营具 有深刻的思考和重要的
“第三种权力”:马克思关于报刊社会地位的喻证
“第三种权力”:马克思关于报刊社会地位的喻证1850年1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国际述评(三)》一文中论述法国政治形势时写道:“当报刊出版物匿名发表文章的时候,它是广泛的无名的舆论机关;它是国家中的第三种权力。
”其中“第三种权力”的德文对应词是“diedritte maeht”,他们以此来论述法国报刊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这篇文章载于他们共同编辑的《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1850年第5-6期。
1895年,恩格斯将马克思在该杂志发表的文章合集为《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出版时,将他与马克思合写的《国际述评(三)》一文中有关法国的部分,作为该著的第四章。
关于报刊是国家中的第三种权力的论述,是该著第四章的一部分,完全依照1850年的发表样式再次发表。
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评论了当时法国错综复杂的各政治派别的斗争,认为当时法国存在着三种权力:即总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的侄子,以下简称“波拿巴”)的行政权力、立法国民议会的权力以及第三种权力——报刊。
德文maeht相当于英文power,指权力、力量等,把它指称政治权力的时候,相当于中文的“权力”,指称不具有政治权力的社会力量时,相当于中文的“力量”、“势力”。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将报刊与行政权力和立法权力相提时,实际上是对报刊的社会地位或作用的一种喻证,给予了报刊极高的评价和期待。
尽管报刊在当时法国仍然受到审查和限制,但由于法国报刊在历次革命和政治变动中都发挥了的重要作用,人们开始从整体上思考它的独立性和社会地位问题。
于是。
马克思和恩格斯追溯新出版法通过前的法国报刊的社会地位问题时,提出了“第三种权力”概念。
报刊自由与普选权一样,成为当时法国各阶级争斗的焦点。
1848年,法国工人的“六月起义”失败后,波拿巴于12月10日,凭借大量的农民选票当选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
1849年5月13日法国选举立法议会,反动的秩序党获多数席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报刊规律的思考
一、 报纸传 播新闻 的特点— —“有 机的报 纸运动 ” 对专业新闻传播来说,新闻的时效与新闻的真实性是一
上的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俄国流亡者巴枯宁要求报刊 放弃 政治的 主张是 荒谬的 。应该 怎样 提出问 题,7恩 格斯写 道:
对矛盾,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整而真实地报道正在发生的 “问题只在于怎样干预政治和干预到什么程度。这要根据情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报刊规律的思考
陈力丹
,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2)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200多家报- TI 】撰稿,他 特点是生活规定的,就此马克思写道:“如同生活本身一样,
们对报刊的运作十分熟悉,既从新闻职业角度,也从阶级斗 报刊总是常变常新,永远也不会老成持重……今天它所报道
始的,就此马克思说:“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 对社会的干涉时写道:“国家政权的干涉在东方达到了最低
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 限度,在西方则根本不存在。”这里说是美国的东部、西部。美
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Ⅲ 国这种情形一定程度上使报刊操纵政府的情形更多些。例如
百 家
报刊是 19世纪惟 一的大众传 媒,马克思 和恩格斯 的主 要新闻活动,是与报刊打交道,因而关于报刊的性质、工作特
导地位。这种情形决定了他们需要经常在政治利益和商业利 益的交织中考察具体报刊的党派倾向。
点和规 范,看得十 分清晰, 论述颇为丰 富。
鉴于报刊与现实运动,特别与政治变动有着天然的职业
纸运动”译为“报刊生气勃勃地采取行动”,没有将报纸连续
它的报纸为例,详尽论证了法国的阶级斗争如何造成法国资 产阶级和它思想上代表——报刊的疏远以至对立。这是由于 一个阶级的思想代表与这个阶级的实务人士之间在素质、知
新闻学概论论述题
1.简述传媒(报刊)的四种理论。
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上还有哪些主要新兴理论学说?请简述之。
(书P6-11)答:传媒(报刊)的四种理论:Ⅰ、集权主义理论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这一理论的研究者赛伯特认为,集权主义理论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报刊是国家的公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大众媒介统一步调,国家才能顺利地为公众的利益服务;在某些情况下(如在交战状态的国家里,军人统治下),集权原则甚至体现人民的意志。
所以,对报刊应严加控制和审查,对违反有关规则的应加重处罚。
比如给予那些经过选择的驯顺的人以经营报刊的权利,实行颁发出版许可证制度,法院对违法(如叛乱罪、煽动罪、诽谤罪)者提起公诉,加以处罚,等等。
研究认为,这一理论本身在当今的大多数国家已经被摈弃了。
Ⅱ、自由主义理论这一报刊理论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年代,本质上体现着自有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
自由主义理论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于北美尤其是美国。
自由主义理论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此处的自由指的是资产阶级的新闻自由,以下皆同)所做的理论探索。
力图以理论的形式来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而谈谈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则是自由之翼理论的主要内涵,并由此确立其基本原则。
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点:1.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
报刊和政府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主张报刊是独立自主的,只对法律和社会负责,政府不的采取任何措施来干涉,收买或者控制报刊。
政府的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为新闻媒介、发布新闻提供种种方便。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资产阶级的理论先驱们从权利相互制衡出发,认为除了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外,公众舆论无疑也是一种约束权力的一种权力。
后来,这个思想就引申为:报刊是行政、司法、立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或第四种权力。
近代政治变迁中梁启超报刊角色观的演变
近代政治变迁中梁启超报刊角色观的演变作者:王和馨来源:《新闻世界》2015年第07期【摘要】近代中国特殊的政治背景决定了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发展,其新闻思想的演进也被打上了社会变迁的时代烙印。
媒介(报刊)功能在不断变化的政治环境下,与政治舆论环境的建构有内在的一致性。
本文通过研究梁启超在不同时期的新闻实践活动和新闻论著来对他的报刊角色观进行分析,并尝试总结梁启超报刊角色观演变的深层动因以及其对梁启超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报刊角色观政治变迁学者李滨将报刊角色定义为“报刊在政府、民众及报人三者之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身份,报刊角色观则指的是人们对报刊的这种地位和身份的认知”①。
报人对报刊角色的认知不同,会使他对报刊作用和功能以及其应该具有怎样的形态面貌等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而这将进一步影响报人对报刊发展状态的掌控和具体运用。
就梁启超而言,他的新闻思想有明显的社会历史痕迹,分别与他不同时期的政治活动相对应,属于在社会发展条件下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形成有极为深刻的社会背景渊源,本文以“报刊角色观”作为考察对象,将梁启超的新闻活动纳入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进行考察。
一、梁启超早期报刊角色观产生的社会背景1、西学东渐——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以及对报刊角色的准确把握,并不是在近代中国社会中自然孕育成长的,其中包含着外缘和内缘叠加的深层次原因。
学者费正清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提出过一个“冲击—反映”②的解释模式。
他认为,西方社会是一个动态社会,而中国近代则是一个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传统社会,缺少促使社会自我革新、完善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通过西方社会的冲击,中国传统社会才有可能获得发展。
近代报刊思想的产生也有深刻的西方化影响因素,早期传教士报刊所介绍的先进新闻理论刺痛了沉闷晦暗的中国新闻界的神经,引起了那些追求先进思想的仁人志士的注意,而对于主动广泛吸取各类先进思想的梁启超来讲,无疑为他打开了另一片可以借鉴西方理论的天地,对其新闻自由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启发性的作用。
浅论戊戌维新时期报刊、学会的社会政治功能
关 键词 : 刊 ; 报 学会 ; 共传 媒 ; 会政 治功 能 公 社
中图分类 号 : 2 6 l 5 (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o 9 7 ( o 9 0 一o 1 lo 9 6 2 o ) 1D7
纪 念意义 的各 种专业 性质 的第 一份报 刊也 在这 一时
呼声 响彻 长城 内外 、 江南北 、 、 新变 法 的思 想 意 识在 民众 中 迅速 蔓 延 。资 维 产 阶级 维新派 人 士 因缘 时会 , 上 了 政 治舞 台。他 登 们 宣传维 新主 张 , 而将 维 新思 潮 导 向 以政 治 变 革 进 为核 心 内容 的 维 新 变 法 运 动 。 当 时 的有 识 之 士 , “ 政治 之有待 改 革 , 又无 柄可 操 , 知 而 则不 得 不 藉 报 纸 以抒发 其意 见 ” 国人 办 报 的热 情 迅速 高 涨 , 种 , 各 报刊 如雨后 春 笋 般 涌现 出来 。较 为著 名 的有气 势 、
外 国商 人 和传 教 士 先 后 创 办 了近 1O种 中外 文 报 7
其在舆论 导 向、 公众 参 与和 社会 整 合 等 方 面发 挥 了
非 同寻 常 的作 用。
刊, 占同时期 我 国报刊总数 的 9 %。其 中, 约 5 影响 较大的中文报 刊如《 国公报》 《 万 、 申报》 《 、 时报》 等, 外文报 刊如 《 北华 捷报》 《 、 字林 西报》 《 汇 、文 报 》 。实事求 是 地说 , 些 中外 报 刊 的存 在 , 于 等 这 对
是 与 当时社 会 的急剧 变化 以及 民族危 机 日趋严 重 的 历史 背景 紧密关联 的; 出这 对 当时社 会 生 活产 生 指
《报刊的四种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把集权主义理论中人与国家的关系颠倒过来。人不再被看做是受别人主宰的附属品,而是能够在面对着矛盾的事实或有所抉择的时候,分辩真伪、好坏的有理性的动物。真理不再被认为是权力的财产。相反,寻求真理的权力成为人类不能让与的天赋权力之一。报刊在这种情况下的地位如何呢?报刊被视为寻求真理的道路上的伙伴。
"按照自由主义理论,报刊不是政府的工具,而是提出论据与争辩的手段。在这一基础上,人民对政府进修监督检查,并提出他们对政策的主张。因此,重要的是报刊必须不受政府的控制和影响。为了让真理生存,必须倾听各种见解。思想与消息必须有‘自由市场’。无论少数或多数, 弱者或强者,都能接触到报刊。这就是写入我们的人权法案中的报刊理论。"
自从公众通讯工具出现以后,在文艺复兴时代,只有两种报刊的基本理论,或者说有四种,这要看我们怎样估计它们。我们已经写了四篇文章论述它们,并且力图说清楚后两种理论只是前两种理论的发展或修正。其中苏联共产主义的理论乃是较老的集权主义理论的发展;我们所说的社会责任理论也是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但由于苏联人创造了一些与旧集权主义理论极不相同的东西,而且是今天世界上极重要的东西;又因为社会责任理论的道路是我们自己的报刊现在所采取的明显的发展方向,我们想最好把这四种理论加以分别论述,但同时又要指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两百年来,美国和英国的报刊就是这样的报刊,差不多完全不受政府的影响, 并鼓励报刊在统治阶级的过程中成为"第四等级"。如上所述,许多非共产主义国家至少在口头上已经承认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但在我们这一世纪中,已经有改变的潮流。在共产主义国家里,这些潮流已成为新形式的集权主义;在非共产主义国家里,这些潮流有成为新自由主义的趋势。我们把后者叫做社会责任理论,因为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名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刊与政治的关系
报刊与政治在中国从来都是“相亲相爱”的。
这倒不是说中国的统治者很喜欢办办报纸发发消息什么的——他们中的大多数(通常是封建时期的)似乎对报纸这东西有一种天生的抵触,仿佛它触犯了自己不可侵犯的至上地位,都是很不屑去理睬这玩意儿的——就算为了巩固政权去办个官报,也是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好不容易有个什么新闻消息出来,也必须要是经过层层审批的、官方的才可以刊出来,各种颂歌赞歌(得要说统治者好的)除外。
那些高高在上的家伙总怕说得太多,固执地认为臣民们只需做好自己种地啊买卖啊之类的本分即可,但是很显然,他们小看了人的八卦心理。
官报这种单一的信息传递方式和枯燥的思想统一实在无法轻易满足人民的“求知欲”,于是各种合法非法民报便应“求”而生,穿梭于各种阶级中,为各类人员提供一定的信息交流。
民报虽然最有具新闻报纸特征,但由于脱离了传统的政治控制,使得其成为统治者眼中钉肉中刺,受到来自各方的封杀和压迫,始终无法在中国的新闻事业上得到该有的“名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民报在各种艰难条件下到底还是存活了下来,但长期的“迫害”使得它也染上了一定的政治色彩,不管说什么,都得带上些政治的东西。
这种风格很大影响到了各类报刊的发展,使得他们成为很多当权者的巩固基石、革命者的开拓工具。
这些人在这方寸之间,或用文字嘶吼、咆哮,试图“唤醒沉睡中的
狮子”;或把外国先进思想翻译过来,引进“德先生、赛先生”和他们的“亲戚”;要还是不行,他们还可以画画漫画写写小说,然后在画中字中不时用尖锐的讽刺扎一下什么社会啊政治啊统治者啊…总之他们总能充分利用各种手段,通过报纸上寥寥几行铅字,推动着自己革命事业的进行,也推动着中国新潮思想的发展——当然是在没有统治者干预的情况下。
在这样的背景下,也确实乱世造英雄搬地产生了几份很有意义的报纸——虽然大多都是短命的——对中国的新闻史、文学史乃至中国政治的发展史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比方说《时务报》。
作为一份在上海创刊的报刊,《时务报》利用其地理优势,紧扣时代热点,以鲜明的政治态度和新颖的政论文章为看点,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成为国人办报热潮里的中流砥柱,发行量最高达到过17,000份,在梁启超主编时期里成为维新运动的一面旗帜。
“……言政务者可阅官报,言地理者可阅地学报,言兵学者可阅水陆军报,言农务者可阅农学报,言商政者可阅商会报,言医学者可阅医学报,言工务者可阅工程报,言格致者可阅各种天算声光电专门名家之报,有一学即有一报。
其某学得一新义,即某报多一新闻。
”
梁启超在《时务报》创刊号发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这样说道,很明确地表示了《时务报》是本着各个学科无所不包的办刊宗旨来进行其传播的,并且多为传播“新义”,是一份与政治不可分割的报刊。
梁启超这种对于政治的关注、对于社会的剖析也成为《时务报》为当时国人追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以至于后来梁汪决裂,梁启超负气离开,《时务报》成了官报、译报,上面再不见其犀利独到的政论见解,销量便开始一落千丈,最后不得不停刊。
报刊与政治在中国从来都是“相亲相爱”的。
这是由历史、人文以及数千年来祭奠下的文化所决定的。
人民关注这个国家,关注这个国家的文化、发展,但最关注的还是这个国家的政治,没有之一。
脱离政治的报刊就像是不受宠爱的小妾,终究难逃被休弃的命运。
而不管不顾报刊的政治也终将是站不住脚的短命鬼。
一个国家人民的言论与思想是统治阶级的咽喉,若是连咽喉都无法掌控,被打倒也只怕是时间的问题了。
政治与报刊关系密切,缺一不可。
若是随意分割他们——让政治远离报刊或者是教报刊脱离政治——只怕要造成“相爱相杀”的惨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