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现实主义与后现代小说中的道德意识

合集下载

从《金碗》看美国现代社会个体道德意识的觉醒

从《金碗》看美国现代社会个体道德意识的觉醒

从《金碗》看美国现代社会个体道德意识的觉醒杨惠(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387)摘要:该文从小说《金碗》谈起,着重分析小说中主人公麦琪的道德意识,进而讨论普遍的个人道德意识觉醒的条件,最后联系国内的现实道德困境,提出一点看法。

本文取“道德”最普遍的形而下的含义,即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关键词:金碗;道德意识;个体意识;占有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3-0182-021小说《金碗》《金碗》是亨利·詹姆斯最后一部完整的小说,以其晦涩难懂而又层出不穷的启发性而鹤立于作者丰富的小说群。

单从小说情节上看,故事平平无奇:两对夫妻之间由一起通奸事件搅和成一塘浑水,女主人公麦琪在发现丈夫和继母的奸情之后,以冷静和机智的谋略赢回了丈夫,最终丈夫、继母、父亲各归其位。

但小说立意之深远不止于臧否人物,描摹世相,而是以饱蘸深思和忧思的笔墨,刻画了深入角色心灵的伦常颠簸,甚至,直至小说结束,读者仍无法揣摩作者的立场;对小说中六个人物的了解越为深刻,对他们的道德裁判,就越难定夺。

正如克鲁斯(Frederick C.Crews)在“礼仪的悲剧(The Tragedy of Manners)”中所说:“《金碗》与作者其他小说的根本不同就在于:道德的真相从头至尾都没有浮出水面”[1]。

麦琪是美国亿万富翁亚当的女儿,她自幼丧母,跟亚当相依为命,不善社交,加上常年跟随父亲在欧洲各国搜集古董和艺术品,她的社会关系,只限于范尼·阿辛汉姆,和后来成为继母的同窗好友夏洛特。

社会关系近乎真空的麦琪没有道德伦常的意识,这首先表现在她对婚姻的认识:跟艾美利哥结婚对麦琪来说,只是在亚当之外,又有一个人陪伴她,她既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神圣婚姻里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没有料想到随着婚姻的引入父亲应不再是她家庭生活的中心了。

这就为她日后仍旧大部分时间都和父亲在一起而忽略丈夫埋下了伏笔。

浅析非裔美国作家盖恩斯与里德后现代作品中的道德伦理

浅析非裔美国作家盖恩斯与里德后现代作品中的道德伦理
人 和 公 民 的权 利
作 家 已出版 了多部 长 篇 小说 : 凯 瑟琳 ・ 米 尔》 《 《 卡 、 生死 之 恋》 《 ・ 特曼小姐 自传》 《 我父亲家里 》 《 、简 皮 、在 、老人 会》 《 、 临 终一刻》 等。为方便讨论 , 这里仅 以其 前三部作 品为重点 。
法 , 人 同样 也 改 变 对 白 人 的 看 法 , 供 了 极 为 重 要 的 环 境 黑 提
儿子世代 相传 , 绵延 不息 。
《 死之 恋》 , 克纳 的影 子再 次 显现 。该故 事 的背 生 中 福 景是 离 巴约纳 1 至 1 英 里 的一个 种植 园 。这里 , 管 时 间 0 2 尽 已到 了1 4 年 , 9 8 南北 战争 前 的 旧南 方 秩序 和价 值体 系依 然 具有 强大生 命力 。黑 人 囚犯 主人公 马库 斯 ・ 恩 与监 工卡 佩
霹 震
匡 呗哑 m妁
i 蠢
浅 析 非 裔 美 国 作 家 盖 恩 斯 与 里 德 后 现 代 作 品 中 的 道 德 伦 理
滕 学明
( 北京第- '国语学 院 英 语学 院 第一基 础教研室 , - b - ̄ 北京 10 2 ) 0 0 4
摘 要 :美 国 黑 人 文 学研 究 已 渐 渐 成 为 国 内 美 国 文 学研 究 的 重 点 之 一 , 而 众 多 的 研 究 中 , 伦 理 学 视 角批 评 的 较 少 。 然 从
乔恩 之妻路 易斯 ・ 邦邦蔑 视传统 种族 禁忌 , 成为情 人 。但 由
于违 背 旧伦 理 秩序 。 他们 最 终 遭 迫害 致 死 , 为 旧道德 体 成 系 的牺 牲 品。 相 比这两部 作 品 . 作家 的《 ・ 特曼 小姐 的 自传》 简 皮 更为

反叛继承超越——简论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

反叛继承超越——简论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

作者简介 : 罗桂保 (9 7 ) 男, 16 一 , 甘肃榆 中人 , 副教授 , 主要从 事英 美文学研 究。
从 二十世 纪 7 0年 代 中 期 起 , 别 是 自 8 特 0年 为 重 要 的 是 : 使 是 在 1 即 9世 纪 中 后 期 以 来 的 美 国 代 以 来 , 消 费 社 会 中 大 众 读 者 欣 赏 口 味 的 制 约 , 文 等匀塞个 范 围 以 内 , 新 现 实 主 义 ” 个 术 谣池 在 受 “ 这 美 英 文 坛 发 生 了 日益 显 著 的 变 化 : 些 作 家 渐 渐 被 至U 使 用 。 比 女 它 有 时 被 用 来 指 称 现 代 主 一 处 口 x 0至 6 - , J5 0年 代 盛 行 一 时 的 光 怪 陆 离 、 样 繁 多 内 部 的 主 花 见主 义 或 者 叫 一 理 现 实 主 义 ; 时 又 有 的实 验 写 作 手 法 失 去 了 兴 趣 , 头 重 视 写 现 实 题 产 生 于 “ 色 3 回 红 0年 代 ” 进 步 革 命 文 学 , 因 为 的 即 材 , 多 地 运 用 现 实 主 义 写 作 手 法 , 现 了一 种 向 治 和 社 会 因 素 而 形 成 的 所 谓 新 的 现 实 主 义 ; 更 出 有 传 统 现 实 主 义 回 归 的 文 学 思 潮 ; 此 同 时 ,z 量 又 指 5 年 代 以 贝 娄 和 莫 拉 默 德 为 代 表 的 较 晚 与 3. 大 0 义
20 年 7月 09
陇东学院学报
Jun l f ogo gU iesy ora o nd n nvrt L i
J1 0卷 第4 0 期
反 叛 继承 超越
— —
简论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

浅谈新写实小说中的后现代意味

浅谈新写实小说中的后现代意味

浅谈新写实小说中的后现代意味论文关键词:新写实小说后现代主义原生态价值立场论文摘要:新写实小说是现实主义传统的一次回归。

但是和历史上传统的现实主义不同,新写实小说淡化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当中那种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色彩,作家们不再书写民族的寓言和神话而是回到个人话写作状态,他们放弃了理想和崇高的深度模式而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和对“人的价值立场谈化”等方面进行关注,这些无不体现出新写实小说中浓浓的后现代意味。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在20世纪后半期在哲学、文学、美学等多方面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文化,作为一种叙述话语和风格,表现为大众性、平面性和消解性,自我的荒谬与萎缩、自我的零散化、平面化和自我的失名,自我的失落和反主流文化,反对现存的语言习俗,二元对立及其意义分解,返回原始和怀旧情绪,嘲弄模仿和对暴力的反讽式描写等。

这些总的概括说就是呈现主体消解、价值立场的谈化、平面化、零散化等倾向。

后现代主义和通常意义上的思潮、流派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化既不是指称一个具体的作家或批评家的群体,也不存在被广泛认同的纲领和宣言。

不仅如此,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宽容各种不同的标准,主张“持续开发各种差异并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在文学领域上,后现代主义文学涉及的流派众多,各种思潮杂芜。

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中国文学里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创作,其中就以新写实小说为代表。

一、“原生态”生活的还原1.对“原生态”生活的全面展示无论是《烦恼人生》中的印家厚还是《一地鸡毛》中的小林夫妇,还是《艳歌》中迟钦亭等,对于他们的挫折、尴尬、屈辱、卑劣、成功、喜悦,新写实作家们注重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生活,尽量避免和减少对叙事的干预,呈现出一种客观化的“原生态”的叙事特征。

《烦恼人生》中,印家厚本是一个富有才华、志趣广泛的青年,但恶劣的居住条件、拮据的经济状况、妻子的刻薄挖苦、孩子的抚养,等等,使他不得不在一系列琐碎繁杂的事务中如蝼蚁般忙碌。

好莱坞小说中的“伦理道德”

好莱坞小说中的“伦理道德”

好莱坞小说中的“伦理道德”作者:刘炽辰张斯宁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7期摘要:20世纪最能代表美国梦幻灭题材的两个作家分别是菲茨杰拉德和韦斯特。

把这两位作家放到伦理道德的视角下进行解读和评价,一方面深化两位作家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定位和影响,同时以期对当下中国物质主义盛行的社会现状具有一定启迪。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韦斯特;伦理道德;好莱坞小说“文学是人学”,因此文学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出于伦理和道德的目的,一方面维护统治阶级的伦理秩序,另一方面针砭时弊、弘扬真善美的情操。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虽然非常注重创作形式,但是作为一种人写的、同时又是写给人看的艺术,不管是使用什么具体形式的写作手法,诸如意识流、象征主义、达达主义、蒙太奇等等,它始终要表现特定的伦理和道德。

根据我国著名学者聂珍钊教授的解释,这种以文学为批评对象的研究方法或者是思维方法,就是文学伦理学批评,它的主要目的在于阐释建构在伦理与道德基础上的种种文学现象,客观地研究文学的伦理与道德因素,并探讨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1]因其短篇小说“爵士时代的故事”,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被誉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爵士时代的歌手”。

其作品围绕梦想幻灭与沉沦的主题,凸显了现代主义转型期的美国社会文化。

这与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背景颇为契合,或许这也是菲茨杰拉德在90年代以来逐步重新获得中国学界重视的原因之一。

另外,纳撒尼尔·韦斯特,美国小说家,剧作家——是那个时代最富有创新的作家之一,是一个洞察现代社会暴行并被证实具有明显预言性的漫画艺术家,也是20世纪30年代继菲茨杰拉德之后的以书写美国梦幻灭见长的作家。

目前国内关于韦斯特的硕博论文也有一些,但数量不是很多,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韦斯特对美国梦的解构、韦斯特的讽刺艺术、韦斯特与黑色幽默、韦斯特小说的梦幻主题等。

湖南师范大学的易艳萍教授做的“韦斯特研究述评”应该是国内学者关于韦斯特研究所做的较为详实且可信赖的依据了。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中国文学理论界一直争辩的一个永恒的话题。现实主义在过去一直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中流砥柱。基本是奠定了整个文学精神的根本。但是,由于社会的巨大动荡,尤其是文革时期,人们对现实主义显得十分避讳。受到政治的干扰,文学成为斗争的工具。过去在这种情况下,现实主义问题的讨论就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但是,到了80年代开始,随着文革的结束,社会涌现了巨大的思潮。文学从反思中得到了的发展,很多引人瞩目的文学争论也开始热闹起来。这个文学理论问题的研究,也就显得更加深入。从社会中,从生活中,去寻找其根源。
其次,就是中国的美学、哲学和西方的差异。哲学是所有思想的基础。中国缺少西方灵肉二元的哲学基础,更没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现代哲学、心理学、美学、语言学等基础;我们从最初的孔子所追求的美,社会理想,到后来的程朱理学,再到王守仁的心学,到后来的近代思想,三民主义等等,都蕴含着我们民族本身的审美追求。我们可以看到民族文化心理机制有着巨大的不同,中国人重视日常伦理的和谐,重视心性的平静,偏于现世成功的价值取向,追求中庸之道,凡事都讲究一个度,不过分不偏激。中国人崇想像,尚美善,近感受,不太愿意多作哲理的思考。所有这些,大致构成了中国文学不可能产生西方严格意义上的现代主义文学。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理解这个“后现代主义”?我们已经可以肯定,现实主义是文学的基础,是必须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的,是必须坚持的。同时现代主义也无法成为主流,但是可以提供借鉴。那么后现代主义呢?我们又要如何界定其在文学中的作用,给出其历史定位?
首先是我们要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的后现代主义,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是相当棘手的。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代表性学者也是众说纷纭,并且认为这种众说纷纭是合理的。因为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就是多元的,是反中心的,如果有一种统一的认识,那本身就与后现代主义相悖,因此是不能对它作任何的归纳。因此我们可以综合西方学者众多的言论,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决不是像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那样的有明确涵义的文学理论体系,它实际上仅属于一种散漫的文化现象、文学现象、学术思想现象,人们大致能够感觉得到它的存在,但不能明确地指明它是什么。因此探讨后现代主义显得十分的复杂和困难。我们只能从一些基本的特征给出判断。后现代主义既然在中国已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我们若要谈论它,最核心的东西,就得要说明它是什么,怎么样,已经怎么办。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_英美文学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_英美文学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_英美文学英美文学一、引言新现实主义是上个世纪以来的学术界热点话题之一。

新现实主义不只局限于文学领域,而且出现在国际政治、金融、音乐、影视制作等许多领域,是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之后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当代美国文学中,新现实主义视域下的创作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小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它将现实主义的内容和后现代的手法合为一体,形成了所谓的“新现实主义”风格,引起了文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新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二战的正式结束,人类历史从此掀开了重要的一页,同时这也标志着20世纪美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时代的终结。

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精英们,在二战之后崭露头角且逐渐形成趋势。

其创作流派有表现主义、荒诞派和黑色幽默等。

后现代小说充分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广大人民心神不宁、精神紧张、空虚的状态。

残酷的战争和无情的杀戮,使得二战后的美国社会满目疮痍,历经战争涂炭的人们惊恐地发现他们生活在一个混乱不堪、荒唐可笑的世界里,人的存在、价值及尊严已然消失殆尽,这一切引发了美国小说家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和对历史的反思。

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克服了诸多困难之后,当代美国小说迎来了新的转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美国民众逐渐走出二战所带来的悲痛记忆和心理阴影,开始用理智来思考问题,重新看待这段战争,整个美国社会也进入了相对的平稳时期。

文化的多样化使得各种思潮异彩纷呈,不断出现分化与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大众传媒的革命性发展,当时的社会生活也一改虚无和沉闷,变得丰富而活跃。

这一切反映在文学上,便是人们对虚无的语言游戏的厌倦以及对现实的重新关注。

表现现实社会现状和人民生活境况的新现实主义小说应运而生。

可以说美国文学向现实主义的回归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时代和历史的选择。

三、新现实主义文学的概念新现实主义文学是指自70年代晚期以来,特别是在80和90年代出现的大量的有别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新的作品。

时代生活、历史书写与道德世界——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题材研究

时代生活、历史书写与道德世界——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题材研究
讨美 国新 现实 主义小 说创 作题 材 的 3个重 要层 面 :以科 学技 术 的迅速 发展 和 消费 主义 为特征
的后现代美国社会生活 、 历史书写以及当代美国民众的精神和道德世界 ,以期加深学界对美国
新现实 主义小说 的理解 。
1 .时代 生活 :美 国新现 实主 义小说 的现 实再 现
代。 ” 社会 现 实重新 回到众 多作 家视野 中 ,跨界 小说 的 出现 就是 一 个重 要 证 明。 当今 “ 很 少
会有作家完全倾注于寓言小说 、非小说 ,或是元小说创作 。相反 ,他们通常以惊人的、故意
的反 意方式 将 以上 一种 或多 种创 作模 式 与现实 主义 联 结起 来 。冯 内古特 的小 说 《 五号 屠场 》
收 稿 日期 :2 0 1 4 - 0 2 - 2 2 ;作 者 修 订 : 2 0 1 4 - 0 9 - 0 7 ;本 刊 修 订 :2 0 1 4 — 1 2 — 1 5
基金项 目: 江 苏 省 教 育 厅 高 校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当代 美 国 小 说 中 的 城 市 书 写 研 究” ( 2 0 1 4 S J D 6 1 4 ) ;南通大 学人文社科 百名科研 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项 目;2 0 1 4年 国家公 派 出国留学基 金项 目
( 1 9 7 0 )就是 一 部早期 的 、富 于影 响 的美 国跨 界 小说 典范 ” ( Od L g 。1 9 9 6 : 9 ) 。跨界 小 说 的 出现
反 映 了当代 美 国小说 家 在小说 创作 十 字路 口的重 要 抉择— — 小说创 作必 须关 注社 会现 实 这
样 ,现实主义受到越来越多后现代时期美 国小说家的重视并在与后现代小说某些特征 的结合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

西⽅当代⽂学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先出现在欧洲。

第⼆次世界⼤战后,法国作家萨特和阿尔贝·加缪⼀起“将⼩说引向了存在主义的现实主义⽅向”,特别是遭受了战争蹂躏的德国和意⼤利的作家对战时的政治扭曲做了实事求是的描述,他们的创作形成“⼀种新的现实主义”风格。

战后的美国⼩说要⽐欧洲⼩说“异化”得多,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思潮风靡⼀时,实验⼩说之风甚盛,五彩缤纷,⽆奇不有。

威拉德·莫特利的《随便敲哪扇门》,诺曼·梅勒的《*者和死者》、詹姆斯·琼斯的《从这⾥到永恒》等作品,以及⼀些犹太⼩说、⿊⼈⼩说中都展现了美国⽣活中隐藏着的忧虑和危机感,有⼀种“荒谬的虚⽆主义意识”,是“⼀种新型的现实主义”风格。

到70、80年代,美国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作家政治热情降低,开始反思,以更为冷静的⽬光观察世界,以较为朴实的笔触写现实题材,更多地运⽤了现实主义⼿法,⼜有受实验⽂学写作风格影响的痕迹,新现实主义倾向更加明显了,对当代美国⽂学的发展产⽣了较⼤影响。

⾸先,美国当代作品的写作重⼼有转移,即创作主题有了变化。

从70年代中期,不少作家开始写家庭“回归”主题,即写⼤团圆主题跟早些时候“垮掉的⼀代”作家写流浪题材、写离家出⾛主题形成了⼗分鲜明的对⽐。

⿊⼈⼩说家艾丽斯·沃克(1944—)的⼒作《紫⾊》(1982)是⿊⼈⽂学中的⼀朵奇葩,荣膺1983年普利策⼩说奖,此书写“⼤团圆”主题,⼥主⼈公西莉亚是⼀位出⾝贫苦的⿊⼈姑娘,在⾖蔻年华之际先遭继⽗*污,后⼜受丈夫百般虐待,最后意识到⾃由的珍贵,毅然冲出了家庭牢笼。

作者颇具匠⼼地设计了⼀个皆⼤欢喜的结局,让⼤男⼦主义极为严重的丈夫“屈尊”来到她的缝⾐铺承认错误,得到谅解和宽恕,从此⾔归于好。

⼥⼩说家艾莉森·卢⾥(1926—)早期的⼩说《泰特家的风波》(1974)就是写⼀个美国教授家庭危机(由破裂到重修旧好)的“⼈间喜剧”故事。

欧美文学中的后现代意识探讨

欧美文学中的后现代意识探讨

欧美文学中的后现代意识探讨作者:闫伟荣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9期摘要:世界的文学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在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西方国家,谈到欧美文学,后现代意识得到了很高的关注。

后现代意识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对人们的观念、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作为西方文学发展的重点,时代的推移造就了后现代意识地出现,促进当时的人们领悟自身、回归自然。

关键词:欧美文学;后现代意识一、歐美文学中的后现代意识特点(一)具备独特性后现代意识的出现是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当时的战争以及社会动乱等都造就了后现代意识的形成。

欧洲国家最初出现文学思潮是以古希腊文学为开端的,在工业革命之后,社会思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战争之后,人们经历了绝望、动乱,对当时的社会思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就是现代主义思潮。

这种思潮进一步演变和发展,就形成了后来的后现代意识。

其意识当中特有的反叛性是其他思潮都不能比拟的。

[1](二)回归自然如果说现代主义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那么后现代主义就凌驾于现代主义之上,不再将反映现实生活作为重点,他们并不注重文学的价值,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比较随意,更加注重回归自然,而不是特别注重站在道德标准之上进行创作。

现代主义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将信仰问题作为重点之一,所写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是,后现代主义就完全忽略了这两点,他们在作品的实际意义方面并不做过多的追求。

(三)创作随意后现代主义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并不十分注重逻辑,他们更加注重创作的随意性,因此,有很多文章看起来前后矛盾,作品给人的整体感觉是缺乏逻辑的。

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讲是存在合理性的,这是在现代意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在创作的过程中不再遵循传统,但是它对其他文学的批判,也正是后现代意识的所独有的特点。

这是当时的社会所决定的,也是欧美文学在发展当中所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分类(一)诗歌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诗歌是一种重要的表达形式,它体现出的特点是缺乏明确的思想,并且缺乏逻辑。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作者:李美阳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7期摘要:不同于后现代小说家远离生活的创作理念,新现实主义小说家们在关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展开创作。

他们不仅要描述生活现象,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努力探讨生命的本质。

他们的作品还要关注人们的心理活动,解释心灵深处的震荡。

与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一样,新现实主义作家们在作品中着力表现的是社会生活现实以及真实历史事件。

关键词: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特征众多后现代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早期阶段,片面追求新颖时尚具有实验性的创作风格。

当他们的文学创作风格不断成熟之后,实验派与先锋派的创作理念和技巧无法满足他们更高的文学追求。

作为曾经的当代中国先锋派作家代表余华指出:“当一个作家没有力量的时候,他会寻求形式和技巧;当一个作家有力量了,他是顾不上这些的。

使用各种语言方式,把一个小说写得花哨是件太容易的事。

”。

这种经历同样发生在诸多知名美国作家身上,如索尔·贝娄、菲利普·罗斯、多克托罗、托马斯·品钦等。

他们曾经无视社会现实,他们的作品中找不到任何现实社会的踪影。

然而,伴随着岁月的沉淀,他们意识到所追求真理是作家责无旁贷的义务,而这种真理无关道德判断。

作家责任不仅仅是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或是抨击和揭露现实的阴暗面,而是应该向读者传递高尚的品质,他们在作品中不追求完美,而是在了然现实中的各种丑陋之后依然熱爱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

重新回归现实,关注社会,能使他们的作品更博大恢宏。

与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新现实主义小说不是对客观事实做出机械的反映,而是将现实与虚无交织在一起,经常还涉及到超越客观存在的人物和情节。

这种融合了真实人物与主观幻想的创作手法增加了作品的张力,方便作者游刃有余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具体而言,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具有以下典型特征:一、艺术手法:继承现实主义原则以及对现代性技巧的融会贯通新现实主义作家们在坚守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同时,而且还积极借鉴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理念。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赏析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赏析

190统计与管理 二○一五·六百家争鸣摘 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开始出现,是当代美国小说旳一个重要创作形式,同时兼具传统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的一些风格和特征。

本文对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题材、主题、人物刻画、叙事特征以及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与当代美国文学批评之间的关系做了相关探究。

关键词:美国 新现实主义 小说 当代文学DOI:10.3969/j.issn.1674-537X.2015.06.100一、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题材特征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题材特征主要集中在表现时代生活、历史书写和道德关怀三个层面。

一方面,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延续了现实主义小说的题材传统,注重反映时代生活,但由于所处的时代在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环境方面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明显不同,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在创作题材上侧重凸显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为明显特征的后现代社会生活。

另一方面,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不同,历史书写成为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题材的重要内容。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通过历史轶事和虚构历史片段重构历史,观照当代美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参与意识形态构建。

此外,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注重以当代美国民众的精神和道德生活层面为创作题材,运用镜头式截取和定格的方法描述当代美国社会的道德状况,客观再现后现代美国的另一种真实。

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道德说教相比,新现实主义小说旳道德关怀更加冷静与客观。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题材特征体现了新现实主义小说家的后现代人文主义价值观,小说可以参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构建,凸显道德观念。

二、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家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由于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家文化背景的不同,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表现了有关身份、存在、政治、种族、家庭、情感、性别、历史、战争、环境问题等多样化的现实主题。

在这些多样化的主题中,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主要体现了身份和存在的焦虑、历史的真实再现、社会现实的另一面和当代美国民众的个体关系状态等相关的重要主题。

当代美国小说中的新现实主义特色

当代美国小说中的新现实主义特色

Neo -realism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Fiction 作者: 王媛[1,2]
作者机构: [1]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2]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出版物刊名: 学术探索
页码: 95-9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1期
主题词: 美国小说;新现实主义;约翰·契弗
摘要:二战后,在美国小说领域出现了现实主义的新的繁荣,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以现实主义创作为倾向的小说家,然而由于受到战后美国政治、经济、各种新思想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心理变化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注定要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它是经历了战后各种思潮和主义洗礼的具有新特色的现实主义,学界将其称为新现实主义。

本文对新现实主义小说进行了界定并以约翰·契弗、塞林格及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为例,阐述了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特色,认为新现实主义小说是战后美国小说发展的必然趋势。

【独家】浅析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

【独家】浅析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

浅析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1引言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当代美国小说创作形式。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后现代小说实验风潮急转直下,小说创作面临继续实验和回归传统的选择。

在小说创作的十字路口,当代美国小说家纷纷重新关注社会现实,借鉴现实主义创作模式,但不完全照搬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技巧和手段,而是联接传统现实主义小说风格与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技巧。

一批年轻小说家也积极参与此种创作模式。

结果,在后现代主义新阶段形成一种类似传统现实主义风格但又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现实主义小说形式一一新现实主义小说,也有人称其为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新现实主义小说成为当代美国小说创作的主要类型。

国内外学界对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现有研究主要局限于这一小说形式的名称界定和聚焦个别作家小说创作的新现实主义特征。

本论文从创作题材、主题、人物塑造、叙事特征以及批评空间和经典构建等方面详细考察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揭示新现实主义小说是当代美国小说创作在传统和实验之间的第三条重要路径。

论文由七个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介绍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在我国和英美等国的研究现状,述评和归纳国内外己有研究。

以此为基础,论文对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进行界定,指出研究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重要性,并提出研究目的、主要观点、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2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人物刻画研究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是在美国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小说实验热之后出现的小说样式。

在人物刻画上,新现实主义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肯定有众多不同之处。

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在人物形象刻画上遵循的原则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注重反映特定社会环境下特定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变化。

那么,新现实主义小说在人物形象刻画上是否同样遵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原则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人物刻画在多大程度上回归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人物刻画模式?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人物刻画又在多大程度上吸收和借鉴了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的人物塑造手段?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到现代主义小说,再到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然后再到新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人物概念历经了“人”、“人格”、“人影”和大写的“人”的转变。

论美国后现代派小说中的道德缺席现象

论美国后现代派小说中的道德缺席现象
现出了对道德的冷漠态度 ,有的作家还在作品中流露 出了一种 “ 反道德”的倾向。
[ 关键 词]美 国后 现代小说 ; 宗教 ;反英雄 ;道德缺席 【 中图分类号]1 64 1 . 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8 7x 21)l 03 — 3 0 —1 (0OO 一 13 0 0 8
21 00年 1 月
J .0 O n a 2 l
论 美 国后 现代 派 小说 中 的道德 缺席 现 象
陈彦 旭
( 东北 师范 大学外 语学 院 ,吉林 长春
[ 摘

102 ) 304
要 ]美 国后现代派文学思潮一 向以晦涩难懂 的语言游戏 与令人眩 目的语言技 巧而 闻名。多数后
现代派作家过分重视语言本身 ,而忽视了语 言所 承载的内容 ,完全不顾 文学 作品的教化功能 ,因此 表
பைடு நூலகம்
靠, 并开始肆无忌惮地用文字宣泄 自己的失望 、迷茫、混乱、痛苦等负面情绪。因此 ,暴力 、色情 、吸毒 、 信仰危机 、道德沦丧和人性崩溃等主题与情节在后现代派小说中屡见不鲜。 我国学者许汝祉教授曾将美国 自由派理论家丹尼尔关于后现代派小说创作主题的论述总结 为以下几点 : 宣扬暴力与残忍,作品中充满着嗜血的细节 ;宣传性反常,如对 同性恋、异 建模仿癖、口交行为与鸡奸的描 述 ;宣扬荒谬的虚无主义情绪 ,情节古怪 ;宣扬污移,像吸毒、描写人体排泄细节等。 J 二 、“ 碎的镜 ” 与 “ 破 昏暗的灯 ” 后 现代 派作家 的这种 极端 的写作 倾 向显 然是不 妥 当的 ,因为他们 忽略并 否定 了文学 作 品反映 现实 与道德 教 化 的基本 功能 。西方 文论 家艾布拉 姆斯 曾形象 地将 这两 种功 用 比作 “ 与灯 ” 镜 ,如 果非 要 把 这个 比喻 生搬 硬套地放在后现代派小说头上,我们看到的至多只能是 “ 破碎的镜”和 “ 昏暗的灯” 。 所谓 “ 破碎的镜” ,是指后现代派小说并不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 ,多数情况下是对现实丑恶现象的夸大、 虚构 与极端 的描 写 。“ 在小说 创作 领 域 ,后现 代 主义 作 品 以 ‘ 真实 地 虚构 和 冷 漠 地抒 情 ’为最 明显 的特 征 , 明 目张胆 又故做麻 木不 仁地 向读者 宣 告作 者 是在 那 里 ‘ 编乱 造 。 ’] 胡 ”[ 著名 后 现 代 理论 批 评 家 欧 文 ・ 也 指 豪 出 ,“ 后现 代作 家的创 作完全 摒弃 了英雄 与英雄 人物 的 冲突 ,他 只能虚 构 他所生 活 的世 界 上 的那 些 ‘ 度 畸 极 形 ’和他那 ‘ 极度飘忽不定 ’的经历之 ‘ 病态 ”[ ’ 。综上所述,后现代派小说所描写的多是夸张的、病态的 与 畸形 的个 别人 物 ,这 明显违背 了现 实主义小 说 中的 “ 典型 环境 中的典 型人 物 ”这一 中心创 作 原 则 。 因此 , 后现代派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反现实主义的,这也说明它与新现实主义之间也必然存在着天生不可调和的矛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题材研究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题材研究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题材研究引言1990年,英国作家戴维洛奇(David Lodge)在东安吉利亚大学文学研讨班上做了题为当今小说家:还处在十字路口吗?的讲话,感叹在他的《处于十字路口的小说家》一书出版20年后,他给小说家们归纳的4种选择①仍然成立,但让他震惊的是传统现实主义竟然在罗伯特斯科尔斯(Robert Scholes)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许多作家和评论家们一致宣布其死亡的葬礼声中顽强地存续下来,并明显成为当今小说家的严肃选择。

( Lodge1996; 6)我国学者杨仁敬(2003; 164)在研究美国后现代派小说时指出: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在题材和写作技巧上大大不同于60年代的黑色幽默小说。

这个时期的后现代派作家更关心政治,关注意识形态和现实生活,尊重历史,揭露不公正的社会现象。

后现代主义极端的创作方法开始被一种较为传统、更接近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所取代。

社会现实重新回到众多作家视野中,跨界小说的出现就是一个重要证明。

当今很少会有作家完全倾注于寓言小说、非小说,或是元小说创作。

相反,他们通常以惊人的、故意的反意方式将以上一种或多种创作模式与现实主义联结起来。

冯内古特的小说《五号屠场》(1970)就是一部早期的、富于影响的美国跨界小说典范( Lodge 1996 ; 9 )。

跨界小说的出现反映了当代美国小说家在小说创作十字路口的重要抉择小说创作必须关注社会现实。

这样,现实主义受到越来越多后现代时期美国小说家的重视并在与后现代小说某些特征的结合。

1.时代生活: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现实再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极不安定。

在风潮汹涌的社会环境中,大批美国作家在创作中无法理解和描述社会现实,最终退缩进语言的现实世界研究自我,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创作从美国文坛隐退,取而代之的是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

1961年,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在《书写美国小说》一文中对当时美国作家面临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描述: 20世纪中期的美国作家总是忙于努力理解和描述美国现实,然后使美国现实的绝大部分在自己的笔下令人可信。

《奥丽芙·基特里奇》: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女性叙事

《奥丽芙·基特里奇》: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女性叙事
小说以《药店》开 始,用 奥 丽 芙 的 丈 夫 亨 利 · 基 特 里 奇 的一次未付诸于行动的婚外情把读者引入这个平凡的海边 小镇。奥丽芙并不是小说第一个故事的女主人公,她在这里 充其量只能算是个配角,用她的尖酸刻薄、性情暴躁来衬托 小说第一段“婚 外 情 ”中 安 静、内 向 的 女 主 角 丹 尼 丝。 奥 丽 芙第一次充当女 主 角 已 经 是 小 说 中 第 四 个 故 事 《小 插 曲 》。 女主人公的姗姗来迟不禁让人联想到列夫·托尔斯泰笔下 的《安娜·卡列尼娜》。 除 了 《小 插 曲 》,在 十 三 个 短 篇 中 以 奥丽芙为女主人公的还有《殊途》《郁金香》《安检》和 《河 流》四个故事,其他八个故事讲述的都是和克罗斯比小镇有 着各种各样关系的人:他们要么是祖祖辈辈一直居住在克罗 斯比小镇,对小镇上的人或事了如指掌;要么小时候生活在 克罗斯比,长大后搬走又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回来的;要么 是来克罗斯比度假,或者退休后想找个安静的小地方安度晚 年而来到克罗斯比的。除了奥丽芙·基特里奇和克罗斯比 小镇这两个共同的叙事元素,可以说这八篇故事都是彼此独 立、互不交集的。作者斯特劳特在安排这十三篇故事时,好 似着意把这两大类故事互相穿插在一起,从而使奥丽芙的故 事总是不断地被许多不同人的故事打断。这样的编排一方 面使小说具有了 后 现 代 主 义 色 彩 的 “拼 贴 ”特 征,另 一 方 面 使小说的女性叙述具有了独特的叙事效果:文本动力系统遭 到破坏,叙事进程遭遇阻碍。
范湘萍
(上海政法学院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701)
摘 要: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的《奥丽芙·基特里奇》是美国当代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一部力作。本书作者和主 人翁的性别身份,使得这部作品的女性主义叙事成为研究当代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关注焦点。基于此,援引叙事 学的相关理论,着力从三个方 面 来 解 读 该 作 品:一 是 从 叙 事 结 构 方 面,考 察 作 者 以 女 性 身 份 的 独 特 叙 述 如 何 冲 破 “男性的欲望情节”;二是依托当代女性主义叙事学家罗宾·沃霍尔的“未叙述事件”原理和莫蒂默的“第二故事”的 叙事概念,从《奥丽芙·基特里奇》中隐藏的第二故事探讨斯特劳特“不可叙述事件”的认知;三是从修辞性叙事视 角,对小说进行的伦理判断,解读斯特劳特所关注的普世伦理主题。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

当代美国⽂学中的新现实主义2019-06-20⼀、引⾔新现实主义是上个世纪以来的学术界热点话题之⼀。

新现实主义不只局限于⽂学领域,⽽且出现在国际政治、⾦融、⾳乐、影视制作等许多领域,是社会进⼊后⼯业化时代之后出现的⼀种⽂化现象。

在当代美国⽂学中,新现实主义视域下的创作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六、七⼗年代的欧美⼩说,经过三⼗多年的发展,它将现实主义的内容和后现代的⼿法合为⼀体,形成了所谓的“新现实主义”风格,引起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新现实主义产⽣的背景⼆战的正式结束,⼈类历史从此掀开了重要的⼀页,同时这也标志着20世纪美国⽂学发展史上⼀个时代的终结。

美国后现代主义⽂学的精英们,在⼆战之后崭露头⾓且逐渐形成趋势。

其创作流派有表现主义、荒诞派和⿊⾊幽默等。

后现代⼩说充分反映出第⼆次世界⼤战后,美国⼴⼤⼈民⼼神不宁、精神紧张、空虚的状态。

残酷的战争和⽆情的杀戮,使得⼆战后的美国社会满⽬疮痍,历经战争涂炭的⼈们惊恐地发现他们⽣活在⼀个混乱不堪、荒唐可笑的世界⾥,⼈的存在、价值及尊严已然消失殆尽,这⼀切引发了美国⼩说家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和对历史的反思。

进⼊20世纪70年代,在克服了诸多困难之后,当代美国⼩说迎来了新的转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们⽣活⽔平的提⾼,⼴⼤美国民众逐渐⾛出⼆战所带来的悲痛记忆和⼼理阴影,开始⽤理智来思考问题,重新看待这段战争,整个美国社会也进⼊了相对的平稳时期。

⽂化的多样化使得各种思潮异彩纷呈,不断出现分化与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异和⼤众传媒的⾰命性发展,当时的社会⽣活也⼀改虚⽆和沉闷,变得丰富⽽活跃。

这⼀切反映在⽂学上,便是⼈们对虚⽆的语⾔游戏的厌倦以及对现实的重新关注。

表现现实社会现状和⼈民⽣活境况的新现实主义⼩说应运⽽⽣。

可以说美国⽂学向现实主义的回归并⾮偶然,⽽是⼀种时代和历史的选择。

三、新现实主义⽂学的概念新现实主义⽂学是指⾃70年代晚期以来,特别是在80和90年代出现的⼤量的有别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学的新的作品。

关于美国后现代小说的新模式与新话语

关于美国后现代小说的新模式与新话语

关于美国后现代小说的新模式与新话语摘要:与传统的美国小说相比,美国后现代小说消解了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和叙事结构,否定了小说话语的表意功能,追求语言的差异化和多样化,其随意性和矛盾性常常充斥整个文本。

力图展现美国后现代小说话语的特点,从而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美国小说提供一个切入点。

关键词:后现代;叙述模式;叙事话语美国后现代派的小说家善于运用不确定的语言系统,构建一个虚假的世界,以揭示现实世界的混乱,疯狂和零散性。

20世纪60年代,两次世界大战不仅使欧洲人产生不确定性和死亡将近的感觉,这种悲观情绪还在美国大陆蔓延,反文化运动崛起,传统价值观念受到质疑和挑战,而此时的美国作家们感到他们的追求和理想的破灭,发展在这个后现代社会的美国小说将不可避免在语言层面受这种思潮的影响,由于后现代小说创作形式和意义的解体,小说的话语也受到关注。

这种绝望的精神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伊哈布・哈桑在《后现代转折》里则系统地剖析了文学史上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区别。

他强调后现代主义的两个基本构成原则:不确定性和内在性。

在他看来,写作消失了内容,转向中立性,即所谓的“零度写作”,换句话说,写作转向了它自身。

作家把语言结构当做他们为所欲为的领地,在形式上花样翻新,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都是为了分享创作带来的欢愉,是一种表演,操作。

本文力图展现美国后现代小说话语的特点,从而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美国小说提供一个切入点。

一、消解宏大叙事、摒弃深度模式以及模糊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鸿沟与传统的美国小说相比,美国后现代小说消解了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和叙事结构,否定了小说话语的表意功能,追求语言的差异化和多样化,其随意性和矛盾性常常充斥整个文本。

拼凑、组合、零乱、松散成为后现代主义文本的本文性,中心不是一个聚合焦点,而是一个功能,无限的符号替代进入游戏,于是在这个能指的天地里,只有话语之流在运作,而无中心和缺乏本源性的话语主体,就成全了无限性领域中的游戏式拼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外国问题研究6 2009年第4期总第194期美国新现实主义与后现代小说中的道德意识陈彦旭(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内容摘要]本文以/道德0这一角度入手,对美国近年来出现的/新现实主义小说0中的道德意识进行深入挖掘,结合新现实主义小说家的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并和与之毗邻的后现代派小说进行比较,得出新现实主义小说中蕴藏着一股强大的道德重建意识的结论。

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代美国文学发展趋势,使读者对文学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后现代派小说;道德;道德重建[中图分类号]I7121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01(2009)04-0036-04[收稿日期]2009-10-22[基金项目]本文为东北师范大学校内青年基金资助项目/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中道德意识研究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彦旭(1981-),男,吉林通化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英语语言文学在读博士。

一、引言文学与现实社会中人类道德意识之间实际上存在着极其微妙而密切的关系。

/文学借助艺术想象与艺术描写,把现实世界转化为艺术世界,把真实的人类社会转化为虚构的艺术世界,把现实中的各种道德现象转化为艺术中各种道德矛盾与冲突。

文学过去和现在都是-一种富有特点和不可替代的道德思考形式.0[1]5。

应该指出的是,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对道德的关注与思考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美国新兴小说家、批评家约翰#加德纳在其发表于1975年的著作5论道德小说6中,谴责后现代小说内容空洞,一心只为赚钱,且道德败坏;在他的后一部作品5小说的艺术6中,集中批评了约翰#巴斯、唐纳德#巴塞尔姆、威廉#格斯等人的作品,言辞激烈地指责他们忽略书中角色的道德问题,会对读者造成误导。

有学者据此指出/作为作家,他的使命不仅仅是发泄对现实状况的不满,不仅仅是控诉和揭露现实的弊端和阴暗,而应是向读者展示高尚的精神,那种经历了许多之后对一切事物的理解以及超然的品格。

重新回归现实,关注社会,能使他们的作品更加博大恢宏0[2]。

于是,当/高尚的精神0与/超然的品格0在20世纪70年代末再次回归到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中时,/重建道德0这一主题也重新得到凸现与彰扬,并被视作解决当代人文精神危机的一副良方。

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作家为了保证其作品的销量,其创作一定是与时俱进的,并要符合读者大众的审美情趣与品味,因为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读者的接受效果,反过来支配文学作品的再生产0。

二、基督教关照下的道德意识回归新现实小说的异军突起,不仅仅说明了美国# 36 #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与良知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从侧面表现了美国普通民众对道德意识强烈的需求与渴望,而这种热忱的期冀又会转化推动新现实主义小说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发生的社会背景下的道德状况做一番考察。

1976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吉米#卡特在大选中一举击败前总统福特,成为美国第39任总统。

他之所以大获全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竞选时对/道德0观念的强调。

正如埃里克#方纳在5新美国历史6一书中评价的那样, /吉米#卡特是在个人道德的讲台上当选的,他论证说美国人民有资格得到和应该得到一个像他们自己那样有同情心的、公正的和有道德的政府[3]0。

作家肯尼斯E.莫瑞斯(K ennet h E.M or-ris)甚至为卡特写了一本书,题目就是5吉米#卡特,美国道德家6¹。

而吉米#卡特所倡导的道德观又是和本人的基督教思想紧密相连的。

在竞选期间,他在全国各地的演说无一例外的宣称,/我叫吉米#卡特,是位重生得救的基督徒0。

这一词汇迅速在美国风靡起来。

据调查,当时有超过半数的美国人都用这个词来描述自己。

更有甚者,在他的宣誓就职仪式上,卡特手按圣经,声称自己会在上帝的指引下做好总统的工作,并引用弥加书6章8节: /我朝见耶和华,在至高神面前跪拜0。

事实上,美国的七八十年代目睹了基督教影响的进一步深化。

到80年代初,全美由基督教所有或控制的电台达1300家,占全美电台总数的七分之一,听众达一亿五千万人。

此外,越来越多的电视观众也开始转看基督教电视台的节目。

这一转变对于重振当代人的道德观念,加强其道德信心显然是有着其积极的进步意义的。

美国新托马斯主义者乔治#柯洛宁就认为,社会问题主要是道德与宗教问题,如果要改善社会生活,必须要巩固基督教的道德原则。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那时, /维护传统的家庭与道德观念成为基督教传播福音的核心0。

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又出现了基督教的一个新的团体,即/道德多数派0。

与基督教保守派不同,道德多数派所关注的焦点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灵魂救赎0上,而是将目光更远地投向了社会、政治等领域,对反传统道德的行为如同性恋、性自由等问题进行了尖刻的批评与坚决地反对。

这个团体的力量与规模都不可小觑,以至于卡特总统在其著作5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6中也承认,/它是当时大规模公开介入美国政治的宗教右翼最具代表性的组织。

0另外,谈起美国在二战后著名的反传统文化、反道德群体,我们一定记得出现在50年代中期、红极一时、标榜自身为/反主流0的嬉皮士们。

他们主要都是出身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青少年,蔑视一切传统价值,以反叛、践踏传统道德为乐,用吸毒、同性恋与群居这些糜烂的生活方式来标榜自己的特立独行。

20世纪60年代是嬉皮士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在1969年8月的/伍德斯托克节0中,将近30万人参与了这次狂欢,他们赤身裸体在河内嬉戏,伴着轰响的摇滚乐扭动着身躯,并肆无忌惮地吸食大麻,呈现出一片颓废、荒芜、绝望的景象。

所幸的是,那一次的狂欢可谓是/最后的疯狂0。

自从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后,嬉皮士文化开始衰落,并最终回归到理性的、道德的主流文化中来。

三、道德意识上的差异既然现实世界中道德意识已经开始回涨,曾经迷茫、堕落的人已经开始在摸索中找到出路,并在道德之光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出绝望的泥潭,小说中的人物也没理由再沉沦下去。

一些新现实主义小说家开始有意识地在作品中塑造一些/大写的人0,他们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0,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0,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0,或/不离不弃,不屈不挠0,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0等等。

总之,小说家在这些人物身上灌注了对社会改良、人性进步的美好愿望,从而作品中也涌动着强烈与深沉的道德理性意识。

相比较那些一味揭露人性丑恶面的作品来说,塑造正面人物形象的做法对读者有着更为积极而深刻的道德教育意义,因为,/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仅以#37#¹原书名为/Ji m my Carter,Am erican M ora list0,U niversity of G eorg i a P ress,1996.规范、准则、理想的方式反映人类社会精神,而且还要以规范、准则、理想的方式指导人的行为,使人践行这些规范、准则和理想。

0[4]通过与后现代派小说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两者至少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存在着差异:首先,/异化的人0与/正常的人0。

在生活的厄运与重压之下,后现代派作家普遍将现实生活中的人在其作品中再现为荒谬、扭曲、变态的形象。

如在菲利普#罗斯的5乳房6一书中,男性主人公就变成了一只重约一百五十磅的女性乳房,而且必须要靠不间断地喷洒化学药物才能抑制住他不断膨胀的淫欲,这无疑是一种对人性过分夸张的丑化。

而/新现实主义小说0由于一方面保留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忠实地再现现实,注重作者与读者的共同经验的写作传统,另一方面也继承了其疾恶如仇、针砭时弊的批判精神,会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塑造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有血有肉、有美德也有缺憾、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有时新现实主义小说家也会有意去揭露人性的阴暗面,但这种揭露无论是从艺术手法或是内容上来看都是尊重现实的,与刻意的丑化与夸大有本质上的区别,且无论是褒扬或是责备,作家在作品中都清晰地表明了自己的道德立场。

因此,新现实主义小说中/真实的、正常的人0的出现是对后现代主义小说中非道德化叙事方式的一种有力的反拨,捍卫了人性的尊严。

其次,/正不压邪0与/邪不压正0。

在后现代派小说中,自私、兽性的/本我0往往会以压倒性的优势将代表道德的/超我0碾得粉碎。

例如,在5白色噪音6一书中,身为大学教授的格兰德尼在经历过一场突如其来的毒气事件后,惶惶不可终日,害怕死神会随时降临到他的头上。

他的妻子也因此患上了忧郁症,久病未医,后来竟靠向医生出卖自己的肉体来换取所谓的/抗恐惧药片0。

后来丑闻败露后,格兰德尼怒不可遏,残暴地杀死了自己的妻子。

显然,妻子出自对于自身健康状况的担忧,宁可背叛自己的丈夫,牺牲自己的贞洁,可见人格中的自私的/本我0占了上风,而格兰德尼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在妻子出轨时没能冷静地处理,任意肆虐自己的怒火,做出种种不理智行为,代表道德的/超我0被击溃,这也暴露出其人格中兽性的一面。

而在很多新现实主义小说中,出自作家善意的道德关怀,我们可以看到,在/本我0与/超我0的交战中,后者是常胜将军。

在拉尔夫#埃里森的5六月庆典6中,一白人女子诬陷黑人牧师希尔曼的兄弟与她通奸并产下一子,结果其兄弟被判绞刑,他们年老体弱的母亲也因此被气死。

这个害得希尔曼家破人亡的女人后来不知去向,只留下那个与他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婴儿。

希尔曼本可以将婴儿直接杀死或弃之不理,但他却选择尽力地抚养这个婴儿,并取名为布里斯(B liss),希望他一生好运。

布里斯长大成人后抛弃了他恩重如山的养父,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但是希尔曼一直采取以德报怨的态度,对背信弃义的布里斯不离不弃,给予了他极大的爱心和宽容。

这部作品聚焦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黑人运动,揭示了黑白人种之间的主要矛盾。

希尔曼身上所具有的忍耐、宽容、博爱等闪光的道德品质暗示出解决矛盾的可能途径,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希尔曼对其美德的从始至终的坚持表明他是文学作品中的典型的扁平人物,而蕴含着类似主题小说中的主人公,比如说5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6中晚年的格兰奇#科普兰与5解剖课6中/摔了一跤0后的朱克曼,都属于弃恶从善,改过自新的圆形人物。

然而,扁也好,圆也罢,这类作品都饱含着新现实主义小说家强大的乐观主义精神与对人性道德的充分自信。

最后,/破碎的结局0与/团圆的结局0。

后现代主义小说美学提倡打破传统线性的叙事结构,采用拼贴的手法,并强调故事情节的无序性与不完整性,这样往往就造成了小说的结尾处于一种意义待定或空缺的局面,如在托马斯#品钦的小说5V6中,主人公赫伯特千辛万苦找寻的那个所谓的阴谋集团,直到小说的尽头也未能证明其是否存在;类似的,在他的另一部小说5第49批拍卖品的叫卖6中,女主人公/奥迪帕来到拍卖行,期待49批拍卖品的神秘买主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