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古典文学意象和三美
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美在哪里
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美在哪里《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经典名篇,这首诗是很美的。
关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美在哪里呢?下面一起来看看!欢迎大家阅读。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美闻一多在《诗的格律》里提出了被人们概括为“三美”的新诗格律理论:音乐美――音节,或称节奏,是指诗歌中按照一定规则组织起来的语音现象,它是闻一多新诗格律的核心。
他认为,“诗的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
”绘画美――词藻,是指诗歌色彩与绘画形象。
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是指诗歌中诗节布局均匀对称,诗句整齐划一。
首先来说说绘画美。
《再别康桥》第二节中出现的“柳”是第一个重要意象,柳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作为承载留别之情的物象出现,恰与《再别康桥》要表达的对故地的留恋之情相符,作为长读中国古诗的读者,我们很容易被这第一个意象俘虏,在柳枝缠绵的美景中陷入留恋不舍的情绪中。
而徐志摩在这个意象上投注的心思远远超过柳本身的寓意,他将柳比作新娘,顿时赋予了本身婀娜多姿的柳树更多的娇艳柔美,在夕阳的金光灿烂之下,柳树的身姿同波光里的倒影交相辉映,犹如梳妆镜前盛装的新娘,这个光彩夺目的场景作为回忆中的第一个画面,令人沉醉。
除此以外,“新娘”这个喻体还有更值得玩味的地方,若是为了表现娇艳柔美,比作“美人”不可以吗?为什么偏偏是新娘?这里面有更为强烈的爱恋,诗人对剑桥大学的深情,恐怕唯有以新郎对新娘的爱,方可比拟吧,与第一个场景中灿烂妩媚的形象不同,第二个场景着意突显的是水草的油润舒展,不为惊艳夺目,只求逍遥自在,“软泥上的”“油油的”“柔波里”这些修饰语加重了水底青荇柔软的特质,除了在视觉效果上令人感到舒适愉悦之外,自由飘动的水草也容易令人理解诗人身处母校,犹如孩子在母亲的怀中一般恣意快乐,因此“青荇”这个意象与“柳”一样,兼有美化视觉效果和抒情两方面的作用。
诗歌的第四五节可以合为一个场景,诗人撑着长篙,在榆阴下的潭水中漫溯,由彩霞满天的黄昏时分,直到夜幕上张满了星辉。
再别康桥主要诗歌意象
再别康桥主要诗歌意象一、“康桥”意象。
康桥(今译剑桥)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
康桥对于徐志摩来说,那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就像一个美好的旧梦的发生地。
他在康桥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那里充满了他的青春回忆、求知的渴望以及最初的爱情萌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康桥就像是徐志摩心中的一个桃花源。
这里有着宁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古老的建筑和流淌的河水。
它代表着一种远离尘世喧嚣、充满诗意和浪漫的所在。
就好比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可能是小时候玩耍的老院子,或者是曾经旅行途中发现的一个绝美小镇,康桥对于徐志摩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存在,承载着他太多的情感,所以他才会“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对康桥充满了敬畏和不舍,就像对待一件无比珍贵的宝物,连离开的脚步都不敢太重。
二、“金柳”意象。
诗中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把金柳比作新娘。
这是一个超级美的意象啊。
你想啊,夕阳的余晖洒在河边的柳树上,柳树的枝条随风摇曳,那金色的光芒就像给柳树穿上了一层华丽的婚纱。
柳树本来就是一种很柔美的植物,细长的柳枝就像姑娘的发丝。
在这里,徐志摩把金柳和新娘联系起来,就赋予了柳树一种娇羞、柔美的气质。
而且这个意象还不仅仅是外表上的美。
新娘在我们的文化里是充满希望、新生活开始的象征。
金柳作为康桥边的一道独特风景,就像是康桥给予徐志摩的一种美好馈赠,是他在康桥记忆中的一抹亮色。
就像我们回忆过去的时候,总会有那么几个画面像闪闪发光的星星一样,这金柳的画面就是徐志摩康桥记忆中的星星。
三、“青荇”意象。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青荇在诗里是一种充满生机和自由的意象。
青荇生长在软泥上,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摆动。
徐志摩看到青荇,就像是看到了自由的灵魂在舞动。
这青荇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水底无忧无虑地玩耍。
徐志摩对青荇的描写,也反映出他自己对自由的向往。
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渴望像青荇一样,不受拘束,能够在自己的世界里尽情地舒展。
而且青荇这种水生植物,它扎根于康桥的水中,也是康桥这个大环境中的一部分,从侧面也体现出康桥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滋养着这些自由的小生命。
再别康桥三美的特点
再别康桥三美的特点1、音乐美音乐美是对整首诗中的音节所说的,一首优秀的诗歌要有和谐的音节以及较强的节奏感,使人读诵起来朗朗上口。
在创作中徐志摩对诗歌的音乐美是非常重视的。
徐志摩说过:“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内含音节的匀整与流动,就像一个人身体的秘密是他的血管的'流通。
”这首诗篇中所表现出的音乐美在于“回环往复”,在作品首尾呼应的结构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1、1 节奏美诗篇中整体的节奏虽然是温和、柔美的,但也体现了许多的轻快之处。
作品的开始和结尾处的节奏表现的较为明朗轻快;作者在寻梦放歌的时候节奏稍加急促,这种快慢节奏的相互对应也反映了作者波动的情绪,使音乐美在节奏变化上充分的体现。
1、2 韵律美押韵是文章中,在每句话的末尾放相同“韵”的字,让其在声音上产生一种和谐的回环感。
一首诗篇中的音乐和它的韵感是息息相关的,诗篇在韵律上采取了每两句押韵,每节都随情换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全诗音节平仄交替、匀称整齐,声调回环往复,使人读诵起来抑扬顿挫、节奏和谐鲜明,极具婉转悠扬的旋律磁。
1、3 结构美诗篇在描绘手法上运用了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的结构。
在映衬离愁气氛的同时,把诗篇中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巧妙的组合在一起。
作者通过对节奏的正确把握,使诗篇中回环往复的音乐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2、绘画美绘画美是指诗篇通过优美动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的走到作品的意境里。
2、1 绘画外表《再别康桥》运用简练的语句,为读者们展显出了行云流水般动人的景象。
全诗中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这类简洁却极具艺术色彩的词语,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视觉想象空间。
诗篇共分为七节,而每一小节都会为读者营造出不同的迷人画面,第一节是诗人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第二节是河畔上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第三节是康河水底的水草向诗人招摇似乎有话要对诗人讲;第四节是浮着水草的水中倒映着霞光,波澜荡漾。
《再别康桥》的三个意象
这 就 不 能不 使 人 想 起 一 个 常见 的 比喻 : 柔 情 似 “ 水” 。那么 , 朗读这 一首诗就一定要 “ 柔读 ” 要读得 , 很温情 , 很轻柔 , 很浪漫才是 。
歌 ? 一 个学 生说 得 好 : 怕惊 醒 了那 个 美 梦 。惊 醒 ” 是 “
两个字 比“ 坏 ” !因为“ ” 破 好 醒 了之 后 , 要 面 对 现 就
一 ~
~夕, 光 流逝后 遗 留在诗 人心头 的 旧影 。然 而她 依 旧美 n 一
妻 的人 , 已经离去 , 相伴 此时 而且远嫁 了 ; 也许还有无
是 康 河 的 水 , 是 时 间 的 流 , 光 带 不 走 的 , 得 忆 又 时 值 念 的 , 止 是 一 草 一 木 ?新 娘 的艳 影 , 何 也许 更 容 易联
梦境。这个感觉比较贴 近诗心 。但似乎还可 以进一
步 再 问 : 重 拾 或 重 温 旧 梦 ” 不 是 一 定 很 愉 快 ? 记 “ 是
觉 , 一层 感受 , 这 多半很快就 能读出来 。但是 , 这一 诗 节的重点是在 三四两句 , 的意象 , 诗 准确地说 , 不 是金柳 , 而是金柳 在“ 波光里的艳 影” 她已经不是实 , 物, 不是 客体 , 而是投影 , 是幻象 , 或者不如说 , 是时 丽、 浓艳 , 似幻 亦真 , 往往复复 , 抹之不去 。波 光 , 既
实 。 这 么说 , 面 的 要 不 要 “ 前 寻梦 ”该 不 该 再 去 重 拾 , 或 重 温昔 E那 美 丽 ( 可 能 已 经破 碎 却 依 然 美 丽 ) t 也 的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摘要:现代诗人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开创者,他的诗歌《再别康桥》展现出“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特点,散发出诗人独特的写作魅力,表达出诗人对爱、美、自由的执着追求,下面将笔者将从“三美”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歌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再别康桥;探寻音乐美;研究建筑美;探索绘画美一、作家徐志摩徐志摩,是我国现代诗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生于1896年,1916年进入北大,后出国留学,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和熏陶,为之后的浪漫主义诗风打下基础,先后创作诗词、散文等优秀作品[1]。
其中代表作品之一《再别康桥》是现代文学浪漫题材的巅峰作品。
徐志摩的作品字句清新,其韵律唯美,比喻协和新奇,想象力天马行空,境界上婉转优美,在艺术的整体形式上别具一格。
被称为新月派的盟主,是新月派代表作家。
而徐志摩是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做到了普通知识分子能做到的一切,对民族的命运问题也有着深刻见解。
二、再别康桥徐志摩的代表作品《再别康桥》,以诗人离别康桥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全诗语言柔美,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面,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而康桥时期也是作为徐志摩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
徐志摩曾经讲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再别康桥》在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其形势不拘一格,韵式上二四押韵。
优美的节奏形式涟漪起伏,表达诗人的感情起起落落。
徐志摩是一位优秀的诗人,独秀的诗风使不少人对他的作品赞叹有加。
诗人突出对康桥的热爱,正是徐志摩毕生所追求的自由浪漫、明静的生活极为向往。
三、“三美”的分析(一)绘画美自古以来我国文学就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很多文人对写诗绘画水平也是颇高,所以很多文人把绘画和书法合为一体,在一幅画下写上一段诗文,不仅提高了作品的文化价值,也是对作品的含义更好的表达[2]。
徐志摩《再别康桥》艺术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艺术赏析徐志摩《再别康桥》艺术赏析《再别康桥》在平和舒缓的抒情基调中,诗人的内心世界其实是不平静的,甚至是多种感情因素混合与交织的,难以弥平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冲突。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徐志摩《再别康桥》艺术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绘画感与意境美是本诗的最大特色。
诗中意象众多,皆鲜明艳丽。
“物”与“我”、情与景和谐互渗,创造了柔美的富有魅力的意境。
所谓意境,即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
诗人为了创造物我交融的意境,首先强调了描写上的形象性与画面感。
诗中的夕阳、星辉、波光、艳影、榆荫等突出了光线的明暗感,金柳、云彩、青草、彩虹等具有强烈的色彩感,招摇、揉碎、荡漾、漫溯等又呈现出意象的动感。
诗中每一节都是一幅画,组合在一起则是整体和谐的艺术空间。
诗人在追求绘画美的同时还出色地把“我”与“康桥”糅合在一起叙写。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在这里,“我”的依依惜别的形象始终在康桥的风姿中伫立。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康桥的波光艳影也无时无刻不印在“我”的心中。
这种将写景与抒情自然而然地相交融、毫无分离造作之感的技巧,营造出物我同一、情景互渗的氛围,达成含蓄冲淡、柔美婉约的古典式意境。
本诗的比喻奇异陌生而又通俗易懂,意象生动而富有象征性和暗示性。
徐志摩曾说过;“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而然的淹没了你的灵性。
”这话道出了诗人为何一再在本诗中运用比喻手法的原委。
诗人曾多次托物寄情,自喻为物,以表达自己对康桥的依恋之情,如“我”与康桥的水草相合,“我的心”成了波光闪闪的康河。
这些比喻因缘而起、随景而生,喻象取之于大众熟悉的事物,比喻所建立起来的想象性联系又给人新鲜感。
此外,“河畔的金柳”与“夕阳中的新娘”,“悄悄”与“别离的笙萧”,他们之间的比喻关系却唤起陌生化的新鲜审美感觉,不落俗套且贴切自然。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原创版】目录1.引言2.再别康桥诗歌的结构美3.再别康桥诗歌的语言美4.再别康桥诗歌的意境美5.结论正文【引言】《再别康桥》是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
自问世以来,该诗以其优美的诗句、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从结构美、语言美和意境美三个方面,探讨再别康桥诗歌的魅力所在。
【再别康桥诗歌的结构美】首先,从诗歌的结构上来看,《再别康桥》具有显著的美感。
全诗共分为三部分,每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一部分,诗人描述了康桥的美景,表达了对康桥的依恋之情;第二部分,诗人通过金柳、青荇等自然景物的比喻,抒发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第三部分,诗人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收尾,表达了离别的无奈和对康桥的感激。
整首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再别康桥诗歌的语言美】其次,《再别康桥》在语言运用上也具有独特的美感。
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通过生动的比喻,将康桥的美景跃然纸上。
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排比、对仗等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和谐优美。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再别康桥》的语言美。
【再别康桥诗歌的意境美】最后,从诗歌的意境来看,《再别康桥》同样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诗人以康桥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在这个意境中,康桥的美景与诗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深邃、悠远的感觉。
特别是诗中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更是将离别的意境推向了极致,令人回味无穷。
【结论】总之,《再别康桥》作为一首现代诗歌,无论是在结构、语言还是意境上,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美学价值。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徐志摩的才华,同时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康桥画卷。
第1页共1页。
诗意的自然描写再别康桥中的意象与描述
诗意的自然描写再别康桥中的意象与描述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诗中情感浓烈,描写了作者对离别后的康桥的深深留恋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和壮丽。
本文将通过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与描述,展示其中蕴含的诗意的自然描写。
首先,再别康桥这首诗的开头就揭示了作者对康桥的追忆与思念。
作者写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这种“轻轻”形容词的运用,使整首诗的氛围显得十分温和柔美。
在别离的瞬间,徐志摩将目光投向了身旁的自然景观。
作者通过描写康桥河水的清澈、古桥上的回荡响声,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
他写道:“康桥的河水,清澈透明,康桥的古桥,回荡的是,我倚柱而望的人们。
”这些描写使读者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江水的澄澈与桥上回荡的欢声笑语。
接着,再别康桥中的诗人进一步表达了他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将自然景观与人情相融合。
他写道:“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这些描述不仅呈现了自然界的美丽,还描绘了作者与朋友们在康桥停留的片刻,通过欣赏自然景色而沉浸在宁静和快乐中。
另外,再别康桥也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作者写道:“尽管眼泪,湿透了衣襟,可我的心,却依然是欢喜的。
”这句意象深远的描述突出了作者对于人生离别的思考。
尽管眼泪滂沱,但作者仍能从自然中获得安慰和欢乐。
这种借助自然景观以减轻内心痛苦的表达方式,传递了诗人对自然界力量的敬仰和对生命的肯定。
进一步观察再别康桥中的意象与描述,我们可以发现作者通过自然描写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与依赖。
作者写道:“我曾经跨过这片土地,只要这片土地,我就永远属于逝去的岁月。
”这句描述强调了作者与康桥的深刻联系,通过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
最后,再别康桥中的意象与描述还呈现了自然界的变幻与无常。
作者写道:“长云暗起风声,萧萧下雨,而你,笑的如花。
”这句描写不仅展示了风雨交加中自然界的多变,也通过对“你”的赞美,将自然界与人的情感完美结合。
浅谈《再别康桥》诗中的意象
浅谈《再别康桥》诗中的意象浅谈《再别康桥》诗中的意象引言:诗人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一篇浅谈《再别康桥》的意象及它的艺术形式,欢迎大家来阅读和评价!飘逸可人的潇洒,兴奋热烈的眷恋,清新如画的别离,旖旎迷人的风光,是《再别康桥》传递给读者的美感。
那挥手作别云彩的轻柔,蕴涵了多少至真的情丝。
静谧的康桥满载丝丝离情是这般的动人,轻轻的,悄悄的,脉脉的,不许一点儿尘世声响破坏此刻的佳境。
充满生机的"金柳""青荇"已将康桥装点得情意绵绵,诗人又超越眼前的景致,将"天上虹""星辉斑斓"也融入了康河,幻化出天上人间为一体的妩媚,为我们展开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秀美的风光,浓浓的情趣融会在一起,在"轻轻的招手"中定格为永恒。
逐节讲析并评价: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
再别康桥的诗歌风格
《再别康桥》是一首现代诗,其结构形式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绝句、欧洲传统的十四行诗以及现代诗的特点,经由徐志摩选择集合各诗之所长而创造出的“三美”“混血儿”。
此诗全篇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在内容上,《再别康桥》以意象为表达手段,语意含蓄,富于朦胧美;表达方式以借景抒情为主,也可以叙事,可以说理,但忌直白。
它主要抒发了三种情感: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此外,徐志摩的诗歌风格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
这些特点在《再别康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因此,可以说《再别康桥》充分展现了徐志摩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再别康桥的意象分析
再别康桥的意象分析《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再别康桥的意象分析,希望有所帮助!《再别康桥》描绘了“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水草”、“虹”、“梦”、“长篙”、“星辉”、“笙箫”、“夏虫”、“康桥”、“衣袖”等意象。
表达了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意象是指凝结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事物凝聚一体的艺术形象。
它可以存在于诗文字里行间,也可以浮现于言外之意,抑或两者兼而有之,教学《再别康桥》一诗时,引导学生从解读意象的角度去品味诗歌,就可以收到纲举目张,融会贯通的效果。
(一)、形神兼备,以形传神。
诗歌的第二节把金柳比作新娘,形似神肖,别致新巧。
河畔垂柳,冰清玉洁,柔曼飘拂、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多像一位长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
她的玉树临风、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怎能不心动神摇呢?爱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深情痴迷,徐志摩在这里决不仅仅是绘形摹态,他是传情达意,表达一份对康桥风光,对失落情意的眷恋、追恋。
他爱康桥,更爱遗失在这里的情真意切的美梦!(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诗歌的第三节描绘了一个意象“青荇”,是对第二节的补充和深化。
在作者的心目中,康河的这些水草油光翠嫩,浓绿欲滴,充满着蓬勃向上的生机,它们似乎挥动着绿油油的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热情致意,又似乎在向人们炫耀它们生长环境的美好。
表达着抑制不住的幸福感和喜悦感。
它们能与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久厮守,难怪诗人流连沉醉,心甘情愿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
物我一体,物即我情,我情即物,诗人简直就是一条会思想、有情意的水草!这种描写类似于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情景,给人一种情真意切,不能自已的兴奋和喜悦,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再别康桥》是一首具有三美特色的诗歌,这三美包括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绘画美:《再别康桥》通过运用一系列色彩明亮、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词语,如“金柳”、“柔波”、“星辉”、“青荇”等,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仿佛置身于康桥的美景之中。
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康桥的深深眷恋。
音乐美:《再别康桥》在音节、音尺和压韵方面表现出音乐美。
诗歌的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
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
再者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
此外,还有压韵的运用,例如“轻轻的我走了”和“正如我轻轻的来”,词与词之间形成和谐的音韵。
建筑美:《再别康桥》在排列和字数上也展现出建筑美。
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诗歌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
意境美:《再别康桥》的意境之美体现在其情感与景物的完美融合。
诗歌通过对康桥美景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唯美、梦幻的氛围,这既是作者对康桥的怀念,也是他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这种意境之美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语言美:《再别康桥》的语言之美体现在其清新自然、流畅优美的表达。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诗歌既具有生动的形象感,又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诗歌中的用词也十分考究,既贴切自然,又富有表现力,使得整首诗的语言都充满了美感。
结构美:《再别康桥》的结构之美体现在其紧凑有序、层次分明的布局。
整首诗由离别康桥的惜别之情引出对康桥美好回忆的抒发,再通过描绘康桥夜色和金柳倒影等意象来展现康桥的独特魅力。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诗歌的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给人以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不仅在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方面表现出色,还在意境美、语言美和结构美等方面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实用版】
目录
1.引言
2.再别康桥诗歌的形式美
3.再别康桥诗歌的音韵美
4.再别康桥诗歌的意蕴美
5.结论
正文
诗歌是文学的皇冠,它以独特的形式和优美的语言,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广为人知的现代诗歌,它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康桥的美丽和诗人的离愁。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种美:形式美、音韵美和意蕴美。
首先,再别康桥诗歌的形式美体现在它的结构和布局上。
徐志摩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排比和对仗的手法,使得整首诗的结构严谨,而又富有变化。
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里的排比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更加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离别之情。
其次,再别康桥诗歌的音韵美体现在它的语言和音节上。
徐志摩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音韵的变化,使得整首诗的节奏和谐,而又富有韵律感。
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里的音韵变化,使得诗句更加优美,更加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离别之情。
最后,再别康桥诗歌的意蕴美体现在它的主题和情感上。
徐志摩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深刻,而又富
有哲理。
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里的象征和隐喻手法,使得诗句更加深刻,更加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离别之情。
总的来说,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即形式美、音韵美和意蕴美,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谈_再别康桥_的三美
蜜,情感便随之热烈而深切。 著名学者胡适在《追悼徐志摩》 一文中概括了徐志摩的人生理想:“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 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这是很贴切的。
美, 是徐志摩的人生理想, 同时更是他至爱的艺术追 求。 诗歌的绘画美也是很看重的。 不过,笔者觉得《再别康 桥》的绘画美比起《死水》来,更多的是表现一种隽永的古典 之美。 徐志摩崇拜自然,放情于山水之间,寄情于草木之中, 内心感情的波动与自然变化的规律同一节奏, 显示出浑然 一体的和谐美。 《再别康桥》的绘画美还主要表现在对词藻 和意象的精心挑选上。 这些词藻美和意象美的选用无不打 上中国传统美学的烙印。 取点“金柳”,就是“柳”“留”谐音相 通之美,状依依惜别之情,自古亦然。 “金柳是夕阳中的新 娘”用喻虽新奇,但也有“翠柳将斜阳,偏照晚妆鲜”(阴铿 《侯司空宅咏妓》)的影子。 甚至“满载一船星辉”还是从宋代 词 人 张 孝 祥 的 “满 载 一 船 秋 色 ,平 铺 十 里 湖 光 ” (《 西 江 月·阻 风三峰下》)衍化而来。
一、意境美 诗是讲究意境的。 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 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 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再别康桥》的 美首先表现于字里行间的优美醉人的意境美。 诗中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思念之情,浓缩在凝炼的 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间,由于 诗人巧妙地把气象、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 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 看,在诗人眼里,那河 畔夕阳中的柳条被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 中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艳美绝伦 的新嫁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 在诗人眼里,那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 一样绚丽迷人的梦。 可谓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一 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得多么形象、鲜明,仿佛伸手就可以 揽到似的。 于是,诗人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 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击拍放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梦能 寻到吗? 几声浸透着淡淡怅惘和忧伤的笙箫,沉默的夏虫,沉 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诗人只好挥一挥 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 整首诗,情 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 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绘画美 诗人又是一个涂彩着色的高手。 那是夕阳西沉,余辉给 河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媚人的金黄;那是垂枝依依,仿佛是 美艳温柔的新娘娇羞地立在那里, 粼粼的波光中荡起了绯 红的笑意; 那是清清的河水滋润着软泥上的青荇, 绿油油 的,在康河的柔波里欢快的舞蹈,骄傲地招呼着行人,似乎 在宣告它沐浴康河的自由与舒畅,以至于“我”也甘心做一 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唤起的是 人们对七彩生活的遐思:“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 歌”! 燃起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浪漫和激情。 “金柳”“波光”“青荇”“星辉”等众多色彩明艳的形象, 构成的是一幅明丽和谐的画卷。 画面是迷人的, 回忆就甜
《再别康桥》文学赏析
《再别康桥》文学赏析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
他运用的手法是比拟(拟人、拟物)。
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
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
还有,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
第二节是化客为主,第三节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
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
这就是所谓的: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徐志摩《再别康桥》诗中的“三美
徐志摩《再别康桥》诗中的“三美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多选⽤有⾊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了“云彩,⾦柳,⼣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深情.全诗共七节,⼏乎每⼀节都包含⼀个可以画得出的画⾯.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作别,河畔的⾦柳倒映在康河⾥摇曳多姿;康河⽔底的⽔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挥”等,使每⼀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美,给⼈以⽴体感.
2,⾳乐美,是对诗歌的⾳节⽽⾔,朗朗上⼝,错落有致,都是⾳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和双⾏错开⼀格排列,⽆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给⼈以美感.
附原⽂: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柳,是⼣阳中的新娘;波光⾥的艳影,在我的⼼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我⽢⼼做⼀条⽔草!
那榆荫下的⼀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船星辉,在星辉斑斓⾥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挥⾐袖,不带⾛⼀⽚云彩。
《再别康桥》“三美”特色浅述
《再别康桥》“三美”特色浅述《再别康桥》以诗人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不舍之情。
读者通过对全诗的阅读,不仅要感受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还要仔细分析这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以及建筑美,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水平。
一、“三美”概述以及《再别康桥》赏析(一)“三美”概述三美包括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它是新月派对于诗歌的主张。
在五四白话运动后,新诗松散、随意,诗人闻一多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三美”的主张。
诗歌的音乐美要求诗歌要有平仄,要有韵脚;诗歌的绘画美要求诗人要注重词语的选用,选择明丽的、具有色彩感的辞藻;诗歌的建筑美强调诗句的匀称与均齐。
诗歌的“三美”除了要求诗歌的内容以外,也重视诗歌的格式、节奏以及视觉画面。
(二)《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全诗一共七小节,每一节四行,每行停顿不一,长度不等,表面看全诗结构随意,但是,每一句都遵守一定的规则。
全诗的押韵在每一小节的二、四句上,这种工整的押韵方式,使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
这首诗属于一首借景抒情诗,诗人看到剑桥的一景一物,想起自己马上就要离开,心中充满了留恋、惜别和感伤之情。
诗人在第一小节写到“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人在夕阳西下之时,与西天的云彩告别,从这儿可见作者的缠绵、留恋之情。
接着诗人又描写了“金柳”“青荇”“清泉”,表面写的是康桥的美,实则表达的是诗人对这里一景一物的留恋与牵挂。
第五节表现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第六节是全诗的高潮,“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小节将诗人的惆怅之情作了充分的抒发。
一个“沉默”不是康桥的沉默,而是诗人的心情低落,诗人离别之前的惆怅。
最后一节与第一小节前后呼应,第一节诗人告别天边的云彩,最后一小节,又写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里云彩代表着诗人“彩虹似的梦”,因此,再别康桥不仅仅是与母校的告别,更是与康桥文化的告别,与自己康桥理想的告别。
二、《再别康桥》“三美”的特色浅述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理论的奠基人,而徐志摩先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将这一理论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再别康桥中的意境
再别康桥中的意境一、情真意切,细腻含蓄。
全诗共七节,首节连用三个“轻轻的”,以轻盈跳跃的节奏托出含泪缓步而去的形象,透露了一种“更行更远还生”般难舍难分的离情,为全诗定下伤离别的基调。
2至4节,借对康桥优美风光的具体描绘,表达了对康桥往昔生活的回味和对康桥发自内心的挚爱。
“夕阳中”绿油油的水草向将别的诗人招手致意;“榆荫下”,清潭倒映着天上的彩虹,沉淀着令人神往的梦境!在这里,作者把自己的真切细腻的情思,完全融入康桥景物之中。
第5、6节,表现了感情的明显起伏。
诗人为追寻“彩虹似的梦”,便欲撑篙漫溯,甚而“在星辉斑谰里放歌”。
此时诗人已忘情到“不知今夕为何夕”了,然而梦幻倏忽即逝,惜别的苦哀爬上心头,他已“不能放歌”,只能在心灵深处悄悄地吹奏起“别离的笙箫”。
尾节与首节相呼应,融进了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诗人的缠绵、惆怅和幻灭之情萦绕再三,回荡不已。
这感情是何等的柔细、真纯!诗贵含蓄。
《再别康桥》运用多种方法隐蔽意向,蕴蓄感情。
如以“彩虹似的梦”象征理想,以虹影之碎暗示理想破灭。
再如第6节,通过比喻、拟人、对偶等手法,把无声的“悄悄的”、“沉默”与有声的“笙箫”、“放歌”等相对立的听觉内容,重叠、凝聚在一个意象中,委婉地道出了复杂的别离之情,避免了表达之直露。
尤其是,诗人没让伤感一味上涨、泛滥,而是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去彩”轻轻煞住,使真切的爱恋之情深藏心底,无限的凄惘之愁止流心头,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情景交流,虚实相生。
诗人以明丽柔和的色调,勾画了一幅秀丽的康桥晚景图,并在其中揉进了自己依依惜别的情愫,创造了绝美而凄迷的意境,诗中所有的自然物,无不是在悄悄不语的、似梦非梦的特定情景中诗人心灵的物象化,是性灵的自然流程所致,都分外牵动诗人的离情别绪。
“金柳”成了在心里荡漾的.新娘;“青荇”受康河柔波的爱抚,而惹起愿做水草的联想;清潭虹影就像梦境般令人陶醉……这些描写,虽为景语,实为情语,都是景中有情,情里融景,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离别之际“触目皆情”的独特感受。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四川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梁豪时间:2010-9-23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闻一多与“新月诗派”同仁一起致力于新诗形式的建设,这也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次有意识的、有理论的探索,其中最具纲领性的是闻一多的“三美”理论。
闻一多以其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广博的艺术素养,在对新诗作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新格律诗体的理论主张,在他的《诗的格律》中强调了诗歌要“形质兼美”、“精神和形式调和”,并具体阐明了新格律诗体的具体要求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
徐志摩是“新月诗社”的主要组织者和主持人,也是“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他在进一步实践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格律诗体中,又主要强调了诗的音乐美,并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诗体形式,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从形式上来说,《再别康桥》是体现并发展了闻一多所倡导的“三美”格律诗论特点的代表诗作。
一、绘画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
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这样,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光艳的色泽,美丽的构图,让人赏心悦目,陶醉流连,似乎也想同诗人一起进入这康河夕照、黄昏泛舟的诗意美的境界中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四月天》片花《偶然》谱写的插曲一句爱的赞颂
致橡树微课资源
《再别康桥》
回顾上节课内容:1、介绍了徐志摩生平创作及他与伟大的才女林徽因的爱情。
2、《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也让大家从PPT上欣赏了美丽
的康河的风景。
3、把此诗的字词内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详细了做了爬梳整理。
4、最后还给大家补充了新月派作家的诗歌创作“三美”原则,是那
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通过上节课的讲解我们大家知道一代文学宗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其优美的旋律、真挚的情感和明丽的画面感染了几代读者,让人们在美的意境中感受诗人那刻骨铭心的离别。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是什么使得这首诗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这首诗歌在语文课本艺术年龄已经远远的长于在座的同学们,那么我们从这首经久不衰的诗歌中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从诗歌中三句话结合联系古典文学意象,交给大家一种分析诗歌、读懂诗歌的方法。
金柳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康河边的树木不止柳树一种吧,但诗人为什么偏偏选柳树呢?那是因为"留”谐音,有挽留、惜别之意。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自从诗歌源头中的《诗经》中吟唱出:“惜我往矣,杨柳依依”后,杨柳就和依依惜别结下不解之缘。
提问:大家想想杨柳和送别相关的古典诗词:
生:老师给大家提示下:婉约词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
狂放不羁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徐志摩此处的不是折柳是金柳。
镀上了金色的柳,也就成了诗人心目中身姿婀娜的新娘。
正如: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样,因此在传统的文化中,无情的柳变成了多情的女子;多情的新娘。
故而,诗人的多情,诗人与康河的柳的分别演绎成了与新娘的惜别。
青荇
师:我们来看这句话‘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水底招摇的青荇再有魅力,也不至于使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来陪伴它吧?可是我们想一想青荇在古诗中充当的角色就不难明白。
师:《诗经》中《关雎》里写到的!按照大屏幕PPT上所展示的内容大家齐声朗读一下。
预备开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师:同学们通过以前学过的内容了解到《诗经》中兴手法的运用,至此我们就不难假设“参差荇菜”做为起兴物,引出的是窈窕淑女故而我国诗人青荇情结。
看到水底的荇菜,想到的就是心仪的姑娘。
所以诗人徐志摩才甘心做一条水草,不愿离开自己的所爱青荇。
寻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撑上船到康河中寻梦,更是不愿离去的行为,而且是想要真切地见到梦中情人的写照。
师:《诗经蒹葭》,找一位同学有感情的给大家朗诵一下《蒹葭》,最好是男同学。
(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这首诗写诗人划着船溯流而上去找自己心爱的伊人”。
在此,徐志摩的撑船寻梦之举和古诗撑船寻伊人”之举如出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颇得古典诗词的精髓。
师:而徐志摩诗不仅有追怀往事的意思,更有与伊人即将分别的临别一晤的深切含义,所以他寻梦的结果是“瞒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所以诗歌关键把握他的意象,意象必须费一番心思,才能玩味出其中真髓。
我们只有多积累,多探究,才会触及到诗歌的底蕴,乃至中华文化的底蕴。
作业
1、诗歌朗诵比赛《再别康桥》,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一些诗歌。
2、对比《再别康桥》和柳永的《雨霖铃》。
都是描写送别的名篇,我们既喜欢柳永的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伤感,更喜欢徐志摩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飘逸。
下去同学们想一想同是告别诗,离别诗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