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诗中的江南意象
论明清黔诗中的北盘江意象

论明清黔诗中的北盘江意象摘要:北盘江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区域代表,而且还有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涵。
许多关于北盘江意境的诗出现在明清时期。
本文就是通过对这些诗的梳理,对北盘江意象进行透视分析,进而归纳出北盘江五个方面的地方意象,即漫天瘴气、地势险阻、荒凉僻远、羁旅客愁和边塞寒苦,由此来认识北盘江在明清时期的微妙地位和有关对北盘江富于时代特色的地理感知。
关键词:北盘江地域形态黔诗诗歌意象文化感知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曾说过:“诗是人生世相的反照”,诗歌里面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真意。
一个个特定的诗歌意象就象是一面面镜子,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理想、文化心理以及文化发展历程等方方面的信息。
近几年来,有关诗歌意象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单以地域诗歌意象为对象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但大量的都是以盛行的唐代诗歌为出发点,且以某一具体的物为对象,如月亮、风、兰花、鹤等等。
而以某一地域为研究对象的不是很多,在这些地域意象的研究当中,大多是以某个比较大的区域,如江南、岭南、萧关、边塞等区域。
如左鹏的《论唐诗中的江南意象》、罗媛元的《唐人在岭南诗歌意象中的书写》、安正发在《唐诗中的萧关及其文化意蕴》以及李智君的《诗性空间:唐代西北边塞诗意象地理研究》等。
而单单以一个比较具体的地方为研究对象的少有人提及,且只在探讨明清诗歌意象方面研究论的著相对来说就更少了,尤其是边疆与民族地区,作为汉族文化精英想象中的“异域”与有待教化之区,更是少有相关的研究涉及了。
本文试图以范围较小且较具体的贵州西南部的北盘江为特定对象,只归纳明清黔诗中所描绘提及的北盘江,从而来探讨明清诗人笔下的北盘江景观以及其蕴含的历史意蕴。
虽然有些观点我们无法超越,但地方诗歌意象的研究还是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的。
一、有关明清史志对于北盘江的记载北盘江,古称牂牁江,地处中国贵州省西南地区,其发源于云南省宣威马雄山西北麓,流经云南的东部、贵州的西南部,在贵州省望谟县蔗香双江口与南盘江汇合后称红水河。
浅析六朝诗歌中的江南意象

浅析六朝诗歌中的江南意象李纯海;韩小婷【摘要】六朝是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先后建都建康,故称为六朝.六朝是江南由地域概念向文化概念转变的关键时期.本文试从诗歌意象中归纳出了江南三个方面的地方意象,即自然意象、人物意象、地名意象,由此来认识江南意象在六朝时期的价值魅力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期刊名称】《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15)001【总页数】4页(P70-73)【关键词】六朝诗歌;江南意象;影响【作者】李纯海;韩小婷【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南充 637000;西华师范大学,南充 6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文学的地域研究,是文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
六朝时偏安一隅的南方政权,使得江南地区得到长期的发展。
由此衍生出来的江南意象便成为江南地区的地域文化产物。
江南意象是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所必须重视的方面。
江南意象是从江南特有的地域地貌及其自然地理区域划分中生成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它兼有空间地域与文化特质的内涵。
六朝时,南方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为江南意象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自六朝伊始,历代诗人创作中对江南风物诗化的努力,则为江南意象的形成提供了主观的条件。
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籖》中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歌行之畅,必由才气。
近体之攻,务先法律。
绝句之构,独主风神。
”可见诗歌各体,各有所重。
与近体诗相区别的古诗则强调了“求意象”在其创作中的重要性。
一、江南意象的定义中国历史与文学的文献中可见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好:喜好江南。
自古以来,我们的文化中强化着一种超乎一般所谓地域文化的对江南的认同感。
江南,又称江东、江左,作为地域名称历史悠久。
但关于江南的范围,长期以来说法不一。
司马迁的《史记》中说:“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
浙江南则越。
夫吴自阖闾、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
赏析唐诗《江南逢李龟年》

赏析唐诗《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与老友李龟年的相逢,表达了诗人对青春年华和人生沧桑的感慨。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岐王宅里寻常见”,用“岐王宅”代指唐朝宫廷,体现了诗人与李龟年曾经在皇宫中的过往。
诗人在这里回忆起了他们曾经在皇宫中的寻常相遇,这里的“寻常见”暗示了他们之间的友情深厚。
次句“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通过“崔九堂”指代唐朝的一位著名音乐家,暗示了李龟年的音乐才华。
“几度闻”则表现了李龟年的音乐作品在当时具有极高的声誉,诗人曾多次聆听他的演奏。
第三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诗人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风景。
在这里,诗人通过描绘江南美景,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与李龟年相逢的美好时光。
末句“落花时节又逢君”,诗人在这里使用了“落花时
节”这一意象,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流逝。
“又逢君”则表达了诗人与李龟年再次相逢的欣喜之情。
同时,这里的“又”字也暗示了诗人与李龟年曾经多次相逢,进一步强调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总之,《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与李龟年在江南重逢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和人生沧桑的感慨。
诗歌中的意象丰富,意境优美,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之作。
古典诗词中的下江南意象阅读答案

古典诗词中的下江南意象阅读答案关于江南的意象,古代诗词中俯拾皆是。
这些意象的产生,半是源于江南人对故乡的回望,半是来自异乡人的反观。
在这中间,运河作为出入江南的重要通道,成了古典诗词的审美对象,因而有着“唐诗之河”“宋词之河”等美誉。
这些运河诗词中所蕴含的“下江南”意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母题。
“下江南”意象是运河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
古代江南,水乡泽国,以河代路,是船的天下。
《越绝书·吴地传》记载,春秋时期吴国曾在其腹地开“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连接起苏州和扬州,从而沟通了太湖和长江流域;向南开“百尺渎”,“奏江,吴以达粮”,从而沟通了太湖和钱塘江流域。
吴古故水道和百尺渎所构成的水道,是江南河即江南运河的前身。
此外,越国疏浚了“山阴故水道”(《越绝书·地传》),这是浙东运河的前身。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凿丹徒水道,取直江南河的北段;三国时孙权进行疏浚,邗沟和长江船只从“丹徒水道入通吴、会”(《南齐书·州郡志》)。
江南河联通南北,不仅打破了江南地区地理意义上的封闭状态,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超越了文化意义上的传统吴、越文化的分区,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江南文化区。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江南》);“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谢朓《入朝曲》);“江南地方数千里,士子风流,皆出其中”(《南齐书·丘灵鞠传》);“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这些六朝诗文中所呈现出的江南意象,具有一种不同于北方政治伦理精神的诗性审美气质。
我国历来有“北上南下”之说,江南运河的畅通,使得北方人士纷纷“下江南”。
“下江南”意象中包含着一种从流飘荡的“悠悠”物象。
江南是一个充满诗性精神的所在,这里有隐隐的青山、缤纷的花树、低徊的明月和清风、如烟细雨下轻轻摇动的舳舻,还有小桥流水人家、诗酒和似水流年、自由如风的岁月、空灵玄虚的思想。
晚唐诗歌中的南方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晚唐诗歌中的南方意象及其文化意蕴引言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随着中晚唐时期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文人有了寓居南方的生活经历,使得文人的诗歌创作中展现“南方”形象的比重越来越大。
中晚唐时期从四面八方来到南方的人们,有因战乱、动荡,也有因出仕、商贸等种种原因而迁徙的诗人。
由于中晚唐时期南方籍的诗人数量大增,诗人们以南方的为题材的作品也不断增多,南方文学不断兴盛和发展;另一方面,作品中不断出现的南方意象影响着诗人的创作心态和对南方的审美趣味,冲淡了中国文学以北方为中心的传统格局,也改变原有的地域风格,体现了诗人对地域文化的能动改造。
[1]中晚唐诗歌中的南方意象的形成和“南方”诗人群体独特的认知过程和表现方式密切相关。
通过不同类型的诗人对南方生态、人文环境的亲身体验,进而影响到诗歌创作,体现了南方不仅作为一个典型的描写对象,而且还逐渐被文人们接纳并归入曾经以北方为中心的文化圈内,成为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
一、中晚唐时期的“南方”唐代从整体上而言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但伴随着“安史之乱”后唐代政治社会的江河日下,蓬勃高亢的盛唐诗歌一变则成为气象狭仄的中晚唐诗。
仔细阅读中晚唐诗,不难发现诗人们普遍喜欢书写一些与南方相关的名物,这构成了中晚唐诗歌独特的南方书写题材。
那么,这种南方书写的特点有哪些?背后的决定因素有哪些?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在如上的学术脉络中,将会变得十分有意义。
本文就是以这样两个问题为线索,试图从整体层面分析中晚唐诗歌中的南方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2]需要说明的是,首先,本文对于中晚唐时间的界定沿用学界较为传统的说法,即中唐之开始以代宗大历元年(776年),晚唐之始以文宗开成元年(836年);虽然文学活动的衰盛消长很难以某个具体的时间节点作为标志,但以各个朝代君主更替作为一种比较方便的时间界定,依然显得十分必要和有意义。
[3] 其次,本文所谓的“南方”是依照地域形态所作的划分——中国地理的南北界限以秦岭—淮河一带为根据,以《新唐书》为依据,“南方”是与“北方”地域相对的地理环境,“南方”包括岭南和安南之地,“岭南”在地理意义上也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上把五岭以南既现在的广东、广西、海南、越南北部这五个地区称为岭南,狭义上则专指广东这一个地区;而“安南”则包括了今越南北、中部以及广西、广东、云南等部分地区。
赏析古诗《渔歌子》张志和

上部分通过对渔夫的形象描绘,展示了渔夫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下部分通过对渔夫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渔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整首诗结构严谨,前后呼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诗歌的审美价值
1
语言优美:《渔歌子》语言简练,富有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2
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展现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使人陶醉其中
04
生平事迹:曾任唐朝宰相张九龄的幕僚,后因病辞官归隐,以诗酒自娱,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05
创作背景和动机
张志和生活于唐代,是著名的诗人和画家
01
《渔歌子》创作于唐玄宗时期,当时社会繁荣,人们生活安逸
02
张志和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03
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景色,展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04
对后世文学教育的影响:成为文学教育的重要教材之一
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影响了后世文人墨客的创作,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对后世社会的审美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一种审美标准
影响了后世社会的价值观念,极作用,成为了文化遗产
汇报人:
感谢您的观看
03
通过对渔夫和鱼鹰的互动,表达诗人对友情和互助的珍视和向往
04
3
《渔歌子》的艺术成就
诗歌的语言艺术
01
02
03
04
词汇丰富,形象生动
运用双关语,增加诗歌的趣味性
运用排比句,增强诗歌的气势和感染力
运用叠词,增加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诗歌的结构艺术
整首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描述渔夫的生活,下部分描绘了渔夫的内心世界
04
2
《渔歌子》的诗歌内容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赏析:表达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赏析:表达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当时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漂泊,偶遇同样流落江南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二、译文及注释译文当年我经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
注释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隆范(后改名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李龟年。
三、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当时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
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宫廷歌唱家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
大历四年(769)三月杜甫离开岳阳到潭州,居留到第二年春天,和流落江、潭的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邸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
《云溪友议》载:“明皇帝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
伶官:张野狐觱栗、雷海青琵琶、李龟年唱歌、公孙大娘舞剑……唯李龟年奔泊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落花时节又逢君。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
如果诗人当年围绕安史之乱的前前后后写一部回忆录,是不妨用它来题卷的。
幼儿园唐诗教案《江南》

幼儿园唐诗教案《江南》教学主题:幼儿园唐诗《江南》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歌创作特点2.培养幼儿欣赏诗歌的能力3.通过诗歌了解江南的风景4.学习词语的搭配教学内容:1.介绍唐代诗歌创作特点:唐诗以言简意赅、婉约含蓄、意境深远、意象丰富著称。
2.欣赏《江南》诗歌,并介绍江南的风景。
3.点读《江南》课文、分析课文,引导幼儿体会课文中的词语及搭配。
4.让幼儿通过串烧、图片展示等方式了解江南的地理位置、民风民俗、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方法:1.听说结合的教学方法2.启发式教学方法3.图片展示教学法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江南水乡的氛围。
2.通过贴士让幼儿猜测今天学习的主题是什么?Step 2: 欣赏唐诗《江南》1.播放唐诗《江南》的朗读录音。
2.向幼儿展示江南的地域特色图片,引导幼儿了解江南的风景。
Step 3: 点读《江南》课文、分析课文1.让幼儿点读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教师帮助幼儿理解词语意思。
2.向幼儿展示课文中的词语,帮助幼儿了解词语的搭配。
3.通过问题导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中的含义。
Step 4: 了解江南的地理位置、民情民俗、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1.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向幼儿展示江南的地理位置、民风民俗、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幼儿了解与这首唐诗密切相关的地域环境与文化背景。
Step 5: 总结教师向幼儿总结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教学评价:1.记录幼儿在课堂上学习的反应和表现。
2.当堂评价。
作业:请幼儿整理上课所学内容,并画出江南的风景。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整体思路比较清晰,通过良好的课前准备,氛围营造和具体的教学实施,使幼儿对唐诗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了解了江南的特色之处。
然而,教师在具体执行某些环节时需要稍微修改,如《江南》的点读和分析环节可能需要加入一些幼儿故事、歌谣等来增加幼儿的兴趣,更好地引导他们去了解古代文化。
同时,在作业环节可以增加更多的自由、创意元素,比如因材施教地借助动画创意工具,让幼儿发布自己对江南风光的观察和感受,在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认识的同时,增强其手工和思考能力。
杜牧《江南春》赏析:以江南春光的迷离透露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对晚唐国运的隐忧

杜牧《江南春》赏析:以江南春光的迷离透露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对晚唐国运的隐忧《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为:“干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以其精美的画面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独特魅力,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一、作品原文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译文及注释译文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如今有多少笼罩在这蒙胧烟雨之中。
注释莺啼:即莺啼燕语。
郭:外城。
此处指城镇。
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
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楼台:楼阁亭台。
此处指寺院建筑。
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三、创作背景唐文宗大和七年(833)春,杜牧奉幕主沈传师之命,由宣州经江宁往扬州访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途中写下这首诗。
杜牧生活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争斗的晚唐时代。
唐宪宗当政期间,削弱了藩镇势力,重振了朝廷权威,取得一些成就,就自以为立下不朽之功,信仙好佛,寻求长生。
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持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此时来到江南,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
他创作此诗,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的委婉劝诫。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
赏析唐诗《枫桥夜泊》

赏析唐诗《枫桥夜泊》《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通过对枫桥、夜泊、寒山寺、渔火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深秋月夜的江南水乡景象。
诗中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巧妙安排,以及对景物的细腻刻画,表达了诗人孤独、忧愁的心境,同时也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得诗中的意象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诗人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此外,这首诗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诗人先通过对枫桥、夜泊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宁静、冷清的夜晚景象,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础。
接着,诗人通过对寒山寺、渔火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气氛,使得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最后,诗人通过对自己心境的描述,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总之,《枫桥夜泊》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夜景、抒发诗人孤独、忧愁心境的优秀唐诗。
诗人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这首诗的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是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好的,我将继续深入分析《枫桥夜泊》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
《枫桥夜泊》在思想内涵方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忧虑和孤独。
诗中描绘的景象,如寒山寺的钟声、渔火的闪烁,都是诗人心境的投射。
诗人通过对这些景象的细腻刻画,将自己的孤独和忧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诗人在诗中也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艺术特点方面,《枫桥夜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得诗中的意象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诗人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此外,这首诗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使得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综上所述,《枫桥夜泊》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夜景、抒发诗人孤独、忧愁心境的优秀唐诗。
赏析唐诗《渔歌子》

赏析唐诗《渔歌子》《渔歌子》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渔夫在江边捕鱼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生活和人生的热爱。
全文如下: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诗的主题是渔夫的生活,通过白鹭、桃花、鳜鱼和蓑衣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江南水乡景色。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用白鹭的飞翔来衬托出西塞山的壮丽景色。
白鹭是一种优雅的水鸟,经常在水边觅食。
这里,白鹭飞翔的场景象征着生机勃勃的自然。
第二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描绘了桃花盛开、江水清澈的景象。
鳜鱼是一种美味的淡水鱼,它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赞美。
第三句“青箬笠,绿蓑衣”,通过对渔夫的服饰描绘,展现了渔夫的生活状态。
青箬笠和绿蓑衣都是江南水乡常见的渔具和服饰,体现了渔夫的勤劳和朴实。
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表达了渔夫在恶劣天气下也不愿意回家的心情。
这里的“斜风细雨”不仅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气候特点,还象征着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
然而,渔夫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坚持捕鱼,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总的来说,《渔歌子》通过对自然景色和渔夫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宁静的江南水乡画卷,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好的,接下来我将继续分析这首诗。
在这首诗中,张志和通过对渔夫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然而,这首诗不仅仅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水乡画卷,还通过渔夫的形象,传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首先,渔夫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仍然坚持捕鱼,这表明了他们对生活的执着和毅力。
这种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张志和想要表达的。
他希望通过这首诗,让读者感受到生活中的艰难困苦,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就能够战胜一切。
其次,渔夫的形象也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
在这首诗中,张志和通过对江南水乡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然而,他并没有忘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因此,渔夫在恶劣天气下仍然坚持捕鱼,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和文化内涵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和文化内涵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瑰宝。
在这些古诗词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意象,如花鸟山水、美食佳肴、节令天气等等。
这些意象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仅是对时代背景的反映,更是对古代文化的生动表现。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其中的一些意象和文化内涵。
一、花鸟山水花鸟山水,是唐诗宋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
唐代以景写人,宋代以物写人,因而花鸟山水作为景物就成了古诗词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在唐诗中,花鸟山水的描写以秀丽清新为主,如《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里的“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都是对江南春天美好景色的写照。
在宋词中,花鸟山水的描写更加细腻、多变。
如苏轼的《赤壁怀古》中写道:“云霞出海曙,潮平两岸阔。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里的“云霞”、“潮平”、“江山如画”都是苏轼对三国赤壁之战胜景的感叹与称赞。
花鸟山水不仅是古诗词中的意象,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神追求。
花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文人墨客们常用的表现其高雅情趣的手法之一。
鸟则寓意着自由、灵动和神秘,比如常见的鹦鹉、孔雀和凤凰等,都是文化传承中不可缺少的象征。
山水也同样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山代表着坚定的意志和强烈的灵魂,水则是变幻不定,清澈灵动,常寓意着人生中的波澜和艰辛。
在古代文化中,山水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山水画和山水诗更是被誉为文人墨客们达到精神境界的一种方式。
二、美食佳肴除了花鸟山水,古诗词中还有极多的描述美食佳肴的诗句。
古人尤其喜欢吟咏秋天,因为这个季节的美食品种丰富,如菊花、菱角、柿子、石榴等,被赞美为“秋膳”、“菊食”。
例如苏轼的《杨梅诗》:“欲食琼瑶豆,将炮白芷薤。
一杯府前绿,几日郡前月。
”这里所述的绿茶、白芷、薤黄,都是在秋天享用的药膳佳肴。
宋代词人欧阳修在其名篇《醉翁亭记》中,也记述了当地著名的菜肴:“木皮豆腐、穿心风、三套泥、金锭儿鹅、雪里蕻头……”这写处处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美食佳肴的热情和品味。
张继《枫桥夜泊》赏析:以江南深秋夜泊的凄清景象表达诗人深深的羁旅之愁

张继《枫桥夜泊》赏析:以江南深秋夜泊的凄清景象表达诗人深深的羁旅之愁《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代表作之一,全诗以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深秋夜泊的凄清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羁旅之愁。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作品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及注释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面对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我忧愁难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注释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
“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
寺钟在日本侵华战争中,被日本人掠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忆江南》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白居易《忆江南》展开全文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译文】中秋之夜到天竺山赏月,夜宿虚白亭在枕上观钱塘潮头。
【出典】唐朝白居易《忆江南》注:1、《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2、注释:月中寻桂子:白居易《留题天竺、灵隐两寺》诗:“宿因月桂落”句,自注云“天笠尝有月中桂子落。
”又《东城桂三首》其一自注云“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秋中,有月桂子坠。
”宋之问《灵隐寺》亦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之句。
本词中是中秋之夜到天竺山中赏月的意思。
郡亭:杭州虚白亭,也有一说指杭州城东楼。
白居易《郡亭》诗有“况有虚白亭,坐见海门山。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3、译文1: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
日出时,江边的花儿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
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象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山寺寻找皎洁月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玩赏那起落的潮头。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重新玩游?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象朵朵迷人的芙蓉。
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译文2:回忆江南漫游,最使人忆恋的是杭州。
杭州景致最美的是中秋之夜到天竺山赏月,夜宿虚白亭在枕上观钱塘潮头。
哦!不知何时还能重游?译文3:回忆起美丽的江南,最令人难忘的就是杭州。
中秋时节在灵隐天竺寺的明月下等待着月中桂花的飘落,躺卧在郡亭枕上观赏着钱塘江势如奔马的潮头。
何时我再能去赏游?译文4:回忆江南,最让我魂牵梦系的是杭州,明月之下,在山寺之中寻找桂子;躺在郡衙的亭子里观看潮水,什么时候我才能故地重游呢?4、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
唐诗中的江南意象与文化积淀

唐诗中的江南意象与文化积淀
1. 江南地域特点
江南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地理区域,包括苏、浙、闽等省份。
这个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在唐代诗人中形成了独特的意象和文化积淀。
2. 河流与水乡
江南地区众多水系纵横交错,如长江、钱塘江等蜿蜒流经其中。
这些河流孕育了许多美丽的水乡,如杭州西湖、苏州园林等,成为了唐代诗人描绘江南风景的主要元素。
诗中常出现对河流的描绘、船只行驶和渔家生活等场景,将江南的水乡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
3. 自然美景
在诗歌中,唐代诗人经常描写江南地区的自然美景。
比如盛夏时节荷花盛开的池塘,春日里垂柳婆娑的河岸,秋天里稻田金黄色的稻穗等都是他们常用的意象,形象地展示了江南的美丽景色。
4. 温润的气候
江南地区因其温润宜人的气候而闻名,四季如春。
唐代诗人在描写江南时,经常赞美其宜人的气候,以及在这样优美环境下生活的人们。
5. 壮丽的历史遗迹
江南地区有着悠久而壮丽的历史,在唐代就已经形成了很多著名的历史遗迹。
例如,杭州西湖、苏州园林、绍兴鲁迅故居等都是当时诗人触动灵感,反映江南文化积淀之处。
6. 文化内涵与意蕴
除了自然景观外,江南还富有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如古代园林建筑、传统戏曲表演、各类文学艺术等等都是当时唐代诗人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以上只是对唐诗中关于江南意象和文化积淀进行了简要介绍。
通过这些美好意象和独特文化内涵,唐代诗人们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梦幻般的江南风景画。
他们对江南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而且融入了文化与历史的积淀,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唐诗中江南意象和文化积淀的魅力将永远流传下去。
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朝代:唐代作者:杜牧原文: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注释1.莺啼:即莺啼燕语。
2.郭:外城。
此处指城镇。
3.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5.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
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
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6.楼台:楼阁亭台。
此处指寺院建筑。
7.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赏析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
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
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论唐诗中的江南意象

论唐诗中的江南意象
左鹏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本文试图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解读唐诗意象中所隐含的历史真意.文章首先进行了学术源流的追溯和概念术语的界定,接着以唐代的江南诗歌为讨论对象,从诗歌意象中归纳出了江南三个方面的地方意象,即芳晨丽景、林泉高致、朴野偏远,由此来认识江南在唐代的微妙地位和诗人们对江南的文化感知.
【总页数】4页(P95-98)
【作者】左鹏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5
【相关文献】
1.乐府江南诗中“江南”意象的形塑及其流变 [J], 潘泠
2.英诗中夜莺与汉诗中杜鹃之意象观照 [J], 王改娣
3.杜诗中的漂泊情结——论杜甫诗中的“舟船”意象 [J], 陆丽冰
4.唐诗中的那一轮明月——浅论唐诗中的月光意象 [J], 罗敏
5.试析唐代逐臣别诗中的回归情结——以逐臣别诗中“柳”意象的匮乏为观照点[J], 程建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诗宋词中的扬州意象研究

唐宋诗词中的扬州意象唐宋诗词在中华文化古典诗词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千百年的文化发展与激荡中更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名篇。
人们把越来越多的目光转向了研究唐宋诗词中来,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研究方向,就是诗词中的意象研究。
意象在一篇诗歌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甚至是灵魂的作用,有时意象可以代表整首诗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而扬州作为历史上较为重要和有代表性的一座城市,在唐宋诗词中更是被多次提到。
作为一种意象来分析,扬州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内涵,值得人们针对它去展开研究。
一.扬州的历史与文化特征城市,自古至今便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对中国各个时代的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四大古都北京、西安、南京、洛阳的盛世繁华与厚重的文化底蕴,还是杭州、扬州的秀美风光,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发展的自身特色,同时也对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扬州是一个文化特色十分鲜明的城市。
如果说在中国文化版图上有诸多闪光点的话,那么扬州正是这样的闪光点之一。
扬州,以其鲜明的特色在中国的文化史尤其是诗歌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扬州的历史变迁与不同称谓扬州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篇第一》“淮海惟扬州”,意思即为“扬州是西抵淮水、东达大海的一个州”,这是古代人们对于扬州的一个模糊的概念。
至于扬州因何得名则是众说纷纭,潘宝明认为大体有四种说法:与树有关(亦常被写为杨州)、与水有关(《诗经》释文曰:“扬,如字,激扬也”)、与地气人性有关(《尔雅注》云:“江南其气躁劲,厥性轻扬,故曰杨。
杨,扬也”)、“扬”由“越”来。
扬州最早建城时间可以上溯至公元前486年,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朝代都以不同的形式而存在,扬州真正进入到人们的眼中,成为历史上所不能忽视的一座城市是在隋朝,也就是隋炀帝时期。
由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使得了扬州这座运河所流经的重要城市得以发展和壮大。
正是从隋朝开始,扬州的城市资本开始不断的积累,城市化水平也越来越提高,在隋朝后期的地位直线上升,最后甚至有了“陪都”这一称号。
一道残阳铺水中——《次北固山下》与《江南意》

古代文学一道残阳铺水中——《次北固山下》与《江南意》的比较研究赵旭南通大学“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
游吴中作《江南意》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张燕公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这一段文字评价《次北固山下》与《江南意》的作者王湾,被《唐才子传》和《唐诗纪事》等著作普遍引用,词句上有些微的不同,但是大体意思类似,是《江南意》创作背景的最先也是独一记载,也是王湾生平的最早记载。
张燕公十分赞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不仅说是作者个人的作品中被天下人广为称赞的少有的好句子,甚至说这两句是有诗人以来,放眼诗坛都难找的句子。
唐代晚期的郑谷有诗云:“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也单独称赞“海日”一句。
明代胡应麟,在他的诗学著作《诗薮》中选这两句象征盛唐时期,以映现其“兴象风神”的说法。
这一句正是在本文所论二诗中的颈联,两首诗一字不差。
白居易诗云:“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如此妙句恰似照亮作者灵魂的那一道残阳,最终化入一半碧色一半暖红的诗篇。
就像各花入各眼的我们难以去评判到底这池江水碧绿的一弯更美或是暖红的一半更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江南意》和《次北固山下》的比较也难分高低。
虽是如此,通过对这两首诗的比较,我们如果能够发现到底哪一首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道“残阳”融合的更密切,哪一首是碧色的,哪一首是红色的,便也不虚此行了。
一、溯本正源现存唐人的唐诗选本中有两种收录了王湾的这首诗,芮挺章的《国秀集》题名为《次北固山下作》,殷璠的《河岳英灵集》题名为《江南意》。
《江南意》全诗如下: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次北固山下》全诗如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两首诗的首尾两联不同,颔联有一个字不同,颈联完全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人与地方之间错综复杂而意义含混的关系。 著名人文主 义地理学家段义孚指出, 地理犹如镜子, 反映着人类本身 的存在与奋斗, 了解世界就是了解人类自己, 所以研究景 观就是研究创造景观的社 会 本 身 , 就像研究文学艺术也就 是研究人类生活那样 $。 人文主义地理学将人 作 为 主 题 来 研 究 , 使其找到了与 文学共同的话语。对于文 学 与 地 理 学 的 关 系 , 段义孚倾向
" 这里所谓的 “江南古辞” , 实即汉乐府中 景, 嬉游得时。”
的“ 江 南 可 采 莲 , 莲 叶 何 田 田 ”章 , 全章采用白描手法, 勾 画出江南女子水中采莲时 且 歌 且 劳 的 欢 快 场 景 , 这表明早 在两汉时期, 江 南 在 人 们 的 心 目 中 就 获 得 了“ 芳 晨 丽 景 ” 的印象。唐代诗人们对江南的歌咏, 也 多 是 这 样 的“ 芳 晨 丽景” : 千家事胜游, 景物可忘忧。 水国楼台晚, 春郊烟雨 收。鹧鸪啼竹树, 杜若媚汀洲。永巷歌声远, 王孙会莫 愁。 (李中: 《江南春》 , 卷 !"# )
# % ! , 柱下漆园 之” , 孟子也说“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 下 ”
二
唐诗中描述的江南意象,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芳 晨丽景、 林泉高致、 朴野偏远。下文试分别加以说明。 江南意象之一: 芳晨丽景 江南在诗词中的典型意象, 是绮丽、 秀美。 启其端者当 属《 江 南 曲 》 , 据《 乐 府 解 题 》曰 : “江南古辞, 盖美芳晨丽
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 显 著 特 点 , 就 是 以 抒 情 性 见 长 , 其过于浓厚的情感色彩, 与治史所要求的客观、 谨严不侔, 故鲜有纯粹以诗证史、 以诗论史之著述问世。 事实上, 正如
! 诗歌里同样蕴涵 朱光潜所言: “诗是人生世 相 的 返 照 。 ”
着丰厚的历史真意。陈寅恪晚年致力于撰写 《柳如是别 传》 , 其中就引用了大量的诗歌, 钩稽出许多柳如是的生 平事迹, 备受学人称誉。 基于这样的认识, 笔者尝试从文化 研究的角度来解读唐诗 所 描 绘 的“ 人 生 世 相 ” 。要达到如 此目标, 仅凭一篇短文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故本文只拟归 纳唐诗中所描述的江南意 象 , 来探讨唐代诗人笔下的江南 景观以及隐含其间的历史 意 蕴 。 在 此 需 要 指 出 的 是 , 本文 的江南大体依照唐人所指称的范围而定, 即所谓的江南道 ", 据唐开元时徐坚等所撰 《初学记》 曰: “江南道者, 《禹 贡 》扬 州 之 域 , 又得荆州之南界, 北距江东际海, 南至岭, 尽 其 地 也 。 ”这 相 当 于 现 在 长 江 以 南 的 地 区 , 自湖南西部 迤东直到海滨, 包括湖南、 江西、 浙江、 福建全省和贵州省 大部、 广西北部以及湖北、 安徽和江苏等省长江以南的部 分。
文学
论 唐 诗 中 的 江 南 意 象
!左
鹏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上海
"##,)))
摘要: 本文试图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解读唐诗意象中所隐含的历史真意。文章首先进行了学术源流的追溯 和概念术语的界定, 接着以唐代的江南诗歌为讨论对象, 从诗歌意象中归纳出了江南三个方面的地方意象, 即 芳晨丽景、 林泉高致、 朴野偏远, 由此来认识江南在唐代的微妙地位和诗人们对江南的文化感知。 关键词: 唐诗; 江南; 诗歌意象; 地方意象; 文化感知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于认为表现在三个方面: 地理学的写作应该更多地具有文 学性;文学作品是地理学家 (阐明对某一环境的文化感 知 )的 一 种 重 要 的 素 材 ; 文学提供人们是如何体验他们的 另外一些学者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如 世界的一种透视 %。 迈尼希说, 文 学 能 够 提 供“ 关 于 人 类 对 环 境 经 验 的 基 本 线 索” , 将文学用作档案是因 为“ 作 家 们 不 仅 描 述 这 个 世 界 , 他们还帮助它的形成。 他们非常形象地制造出一些强烈印 象, 影响着公众对我们景观和区域的态度” ; 人文地理学 基于这样的认识, 越 者与文学的关系是共生而不是寄生 &。 来越多的人采用文学的办法来解释地方含义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就是以段义孚和迈尼希等人的论述作为 起点, 希冀从唐诗的阅读中, 理解诗人们是如何描述和构 筑江南的景观, 从而制造出种种江南的地方意象的, 这些 地方意象层层累积并传播 开 来 , 又如何地影响了他人对于 这一区域的态度。 这里处于中心位置的是文本, 即诗歌, 而 诗歌又是通过意象的联缀 呈 示 在 读 者 面 前 的 , 故此有必要 将诗歌意象与地方意象稍作辨析。 先说诗歌意象。 诗歌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且 重要的概念, 虽然至今学 者 们 对 其 确 定 的 涵 义 和 一 致 的 用 法犹有分歧, 但 他 们 都 认 为 意 象 融 合 了 主 观 的“ 意 ”与 客 观的 “象” 。例如袁行霈在《 中 国 诗 歌 艺 术 研 究 》中 指 出 : “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 是 物 象 。 …… 意 象 是 融 入 了 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 观情意。” 陈植锷的 《诗歌 意 象 论 》也 认 为 : “物质世界的 ‘ 象 ’一 旦 根 据 作 家 的‘ 意 ’被 反 映 到 一 定 的 语 言 组 合 之 中并且用书面文字固定下 来 之 后 , 便成为一种心灵化的意 象。” 由此可见, 诗歌意象是诗人情感外化的产物, 我们通 常所说的移情入景或触景 生 情 之 类 , 即指意象的营造与运 思。诗歌意象具有不确定 性 和 象 征 性 的 特 征 , 所谓不确定 性, 是指意象的模糊性和随机性 ’。 再说地方意象。 地方意象是指人们亲历或接触有关媒 体而形成的对于某个地方 的 心 象 , 因亲历而形成的地方意 象来自于直接的经验, 美 国 著 名 学 者 凯 文・林 奇 在《 城 市 意 象 》中 对 此 作 过 很 好 的 论 述 : “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
江汉论坛
!""#$"%
&’
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 环 境 存 在 着 差 异 和 联 系 , 观察者 借助强大的适应能力, 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所见事物进行选 择、 组织并赋予意义” , “一处好的环境意象能够使拥有者 在感情上产生十分重要的 安 全 感 , 能由此在自己与外部世 界之间建立协调的关系, 它是一种与迷失方向之后的恐惧 相反的感觉” 。他还提出了 “公众意象” 的概念, 认为公众 意 象“ 应 该 是 大 多 数 城 市 居 民 心 中 拥 有 的 共 同 印 象 , 即在 单个物质实体、 一个共同 的 文 化 背 景 以 及 一 种 基 本 生 理 特 征三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希 望 可 能 达 成 一 致 的 领 域 ”!。 也就是说, 亲历者的地方 意 象 可 能 因 人 们 经 历 的 有 限 性 和 行为的偏好性不同而表现出部分的、 片断的特征, 甚至某 个特定的景观在观察者眼 中 会 迥 然 不 同 , 但它还是可能由 于文化背景的共同性而形成某些一致的方面。 由于接触有关媒体而 形 成 的 地 方 意 象 , 并不要求人们 身临其境, 而是从间接经验中获得, 在古代主要有口耳相 传和阅读两种方式, 这些意象可能与地方特定的、 富有象 征意义的景观或历史人物、 事件联系在一起, 因而更生动 或鲜明, 但由于传播方式的局限性, 这样的意象同样具有 部分的、 片断的, 甚至是模糊的、 歪曲的特征。 总的说来, 无 论哪种地方意象,都离不 开 地 方 现 实 的 或 历 史 的 景 观 , 是 人们以文化的眼光进行选择的结果。 根据上文的论述可知 , 诗歌意象与地方意象两者相通 而互有侧重。 诗歌意象着眼于文学, 注重情意; 地方意象着 眼于地理学, 强调事象。 在形成的方式上, 诗歌意象显得多 样化, 可以因景生情, 可以移情入景, 还可以引经据典, 甚 至向壁虚构; 地方意象则表现出更多的被动性, 那就是应 针对一定的地方景观,赋 予 相 应 的 意 义 和 产 生 某 种 情 感 , 简而言之, 即所谓触景生情。 另外, 诗歌意象并非全都是地 方意象, 地方意象也不全都是诗歌意象, 两者各自包含了 对方的一部分, 诗歌中的地方意象, 表达了诗人们自己的 地理观念和地理知觉, 反映出他们对自身所居处的地方以 及景观的评价,在唐代, 这 一 人 群 掌 握 着 主 流 的 话 语 , 因 此, 对他们所体验的世界的透视, 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对 于地方的评价和态度。
水国由来称道情, 野人经此顿神清。一篷秋雨睡 初起, 半砚冷云吟未成。 青笠渔儿筒钓没, ! 衣菱女画 桡轻。冰绡写上江南景, 寄与金銮马长卿。( 殷文圭: 《江南秋日》 , 卷 !$! ) 这两首描述江南春、 秋景观 的 诗 歌 , 算不上秀然出众, 但江 南水乡春日竹树林中鹧鸪 鸣 声 清 脆 、 洲渚岸边杜若香气弥 漫的热闹, 与秋天碧波江上青笠渔父钓丝悠然、 绿茵湖中 红衣菱女画桡轻动的静穆 , 在 诗 中 依 然 摹 写 得 绘 声 绘 色 , 给人精神上的愉悦与美感, 读者念念之中, 仿佛也跟诗人 一样, 乐以忘忧, 神清气爽 。 诗 歌 如 画 , 这是诗人心灵中的 江南图景幻化出的珠玑字句 , 无论是舟行水上、 马行道中, 还是凭高鸟瞰、 临窗远望, 江南四时的景观犹如一扇扇美 妙绝伦的画屏: 驱车过闽越, 路出饶阳西。 仙山翠如画, 簇簇生虹 譑。 (韩罖: 《经月岩山》 , 卷 %"& ) 叠嶂青时合, 澄湘漫处空。 舟移明镜里, 路入画屏 中。 (吕温: 《道州途中即事》 , 卷 &!’ ) 钱塘江尽到桐庐, 水碧山青画不如。 (韦庄: 《桐 庐县作》 , 卷 ()# ) 柴桑分邑载图经, 屈曲山光展画屏。最是芦洲东 北望, 人家残照隔烟汀。 (王周: 《湖口县》 , 卷 !(* ) 从今天的湖南到浙江、 再从今天的江西到福建, 唐代的诗 人们面对江南的湖光山色、 花草树木, 总是觉得应接不暇, 风华满目, 似乎搜遍胸中锦绣, 也无以尽状此间之胜色。 沉 浸在大自然所塑造的这些 钟 灵 毓 秀 的 作 品 中 , 诗人们不经 意间就感受到了轻松与快 慰 , 这种如画的美感使人容易耽 溺其中, 唐代诗僧皎然就 曾 经 指 责 活 跃 于 大 历 时 代 的 诗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