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

合集下载

不良行为个案例分析

不良行为个案例分析

不良行为个案分析作者:廖明勇中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形成和表现,给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内容、方法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对学校来说德育工作必须有鲜明的针对性,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的教育,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这更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以帮助学生纠正课堂不良行为,从而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案例:我班有一名学生王力平,由于他父母亲长期在外地打工,把孩子扔给七十多岁的奶奶照看,平时缺少道德上的家教,所以他养成了不少的不良习惯,上课不认真学习,课堂上不注意听讲,经常骂人,说脏话,很少有安安静静一节课的时候。

我开始对他采取了高压政策,动不动对他大吼大叫,虎目圆睁,可见效甚微,他只能老实一两分钟,之后又原形毕露。

有一次,在我讲课正进入高潮时,他发出一声怪叫,我问谁干的,他低头否认,我肺都要气炸了,他却在哪里悠闲自得。

下课后我当即将他叫到办公室,从个人身心、中学生行为规范、校规校纪方面出发,讲知识、摆道理、让他明白事情的严重性。

他表面上是受教,但是从他个人傲慢的表情里面看出很多不满,因为他的家庭情况,只好等给他慢慢改变的机会了。

过了一段时间,他毛病又犯了。

我这次又将他叫来,对他说:“王力平同学,我看你是改不了哦,我已和政教处沟通过了,咱不如这样,将你父母叫来,让他们把你带回去休整一段时间再说”。

他听了,没敢和我说话。

我又故意严肃的问他,家里远不远,老师把你送回去,路好不好走?他这下慌了,请求我原谅他。

我板着脸说:“你的话我不信了”。

这下他急了,眼睛含着泪水,“老师,对不起,我以后上课再也不做小动作,再也不影响别人了。

”看到特诚恳的样子,我心也软了,“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可不要让我失望,你们组的值日小组长也由你来担当”。

他的眼睛瞬间折射出了一股光芒“老师,我能行吗?”“行,老师相信你”。

看到他神采飞扬走出办公室,我心了也涌起一种莫名的喜悦。

事后,我发现他不再是一幅事不关心的样子了,课堂上我也试着把最简单的问题抛给他,当他能够复述出问题的答案时,他那种高兴得样子,那种得到肯定的表情,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七年级教育惩戒案例分析(2篇)

七年级教育惩戒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3岁,某中学七年级学生。

小明性格活泼,但自制力较差,经常在课堂上说话、走动,影响课堂教学秩序。

任课教师多次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效果不佳。

在一次课堂上,小明又违反纪律,教师决定对其进行教育惩戒。

二、案例经过1. 教师发现小明在课堂上说话、走动,影响课堂教学秩序,立即停止讲课,走到小明身边,轻声提醒:“小明,请你注意课堂纪律,认真听讲。

”2. 小明依然我行我素,继续在课堂上说话、走动。

教师再次提醒,但小明仍未改正。

3. 教师决定对小明进行教育惩戒,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给予小明一次口头警告。

4. 教师在课后与小明进行谈话,了解其违反纪律的原因。

小明表示,自己在家经常受到父母的批评,心情烦躁,所以上课时容易分心。

5. 教师针对小明的情况,与其父母沟通,建议他们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关注小明的心理健康。

6. 教师在课堂上加强对小明的关注,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帮助他逐步改正不良习惯。

7.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惩戒和关爱,小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课堂纪律有了明显改善。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对小明进行教育惩戒是符合学校规定的,有利于维护课堂教学秩序。

2. 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时,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其违反纪律的原因,有助于提高教育效果。

3. 教师关注小明的心理健康,与家长沟通,共同改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教师在课堂上加强对小明的关注,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其健康成长。

1.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教育效果。

2. 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时,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避免简单粗暴。

3. 教师应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4. 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扬和鼓励等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第2篇一、案例背景某中学七年级某班,学生小王在课堂上经常玩手机、讲话、睡觉等,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和其他同学的学习。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完整版)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完整版)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一、个案研究背景1、理论依据及研究价值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

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为之常。

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美国教育家赫尔认为:若缺乏内趋力,则习惯不巩固,习惯不巩固,则学习等于零。

他把一切学习都归于习惯的形成和巩固,这与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一致。

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

国内外教学研究的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

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的位置。

养成良好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2、研究对象个人基本情况:汪某,女,今年9岁,读三年级,经过多方面的接触了解得知:汪某并不是特保儿,还有一个小弟弟,其监护人父母亲常年外出打工,半年才回来看他们一次。

平时,汪某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

爷爷奶奶疼爱孙子,斥骂汪某时候多,并经常夸奖汪某弟弟。

在学校观察到汪某是个思维活跃,反应敏捷的女生,个性和自尊心都比较强;易冲动,有暴力倾向,经常打骂女生,与男生也能一较高低,是个名符其实的女大王;不完成家庭作业,说谎话是她的家常便饭:考试没考好,回家怕挨打,只好编些谎话搪塞,作业没做完却说做完了,没带忘放在家了,看到其她小伙伴有漂亮的文具,为争点面子,免不了说谎:我家有,比你的更漂亮。

其实家里并没有漂亮的文具。

二、初步分析1、家庭教育的缺陷:由于许多心理或行为有问题的少年儿童都可能与她缺乏温情、缺乏教育的家庭有关。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一、个案背景该学生名为小明(化名),今年16岁,就读于某市工读学校。

小明在进入该学校前是一个问题儿童,经常违反校规和家规,旷课、打架、偷窃等不良行为不绝于耳。

他的家庭环境复杂,家庭成员三分离,父母离异,母亲多次结婚,造成小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和优秀榜样。

二、问题分析小明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性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和逃课行为。

他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甚至动手打架,严重破坏了校内环境。

小明在校期间多次被发现偷窃同学的财物,违法次数频繁。

他也经常逃课,成绩低下。

三、措施实施与效果评估为了解决小明的不良行为问题,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1.心理疏导:学校安排专业心理老师与小明进行定期交流,并帮助他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情绪冲动,引导他调整态度。

2.家庭关怀:学校与小明的监护人保持密切联系,设置家校联络日,以了解家庭情况,并为小明提供家庭帮助和支持。

3.社交技能培养:学校组织社交技能培训班,帮助小明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4.案例分析讨论:学校组织案例分析讨论活动,让小明通过观察和分析同龄人的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状况,引发他的自我反思。

以上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1.小明的攻击性行为逐渐减少,不再频繁发生冲突和打架的事件。

他学会了控制情绪,以积极的方式沟通和解决问题。

2.小明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没有再出现偷窃同学财物的情况。

他逐渐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伤害。

3.小明的逃课行为明显减少,学习态度得到改善,成绩有了显著提升。

他逐渐明白了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并体悟到通过努力学习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四、个案总结通过针对小明的详细矫正计划和措施的实施,小明的严重不良行为得到了显著改善。

他如今成为学校的楷模生,并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这一成功案例也表明,工读学校对于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具有重要的矫正改变作用,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学纪律教育小案例分析(3篇)

中学纪律教育小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学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中学教育过程中,学生纪律问题也日益凸显,给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

为了加强中学纪律教育,提高学生的纪律意识和行为规范,本文以某中学发生的纪律教育小案例为切入点,分析案例原因、处理过程及教育启示。

二、案例描述某中学初二年级有这样一个班级,班级人数较多,学生个性各异。

近期,班主任发现班级纪律状况堪忧,上课时有学生睡觉、玩手机、讲话等现象,课间休息时间也经常有学生追逐打闹、大声喧哗。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班级的和谐氛围和教育教学秩序。

班主任多次进行口头教育,但效果不明显。

三、案例分析1. 案例原因(1)学生自身因素:部分学生自律意识薄弱,缺乏对纪律的尊重和遵守;部分学生缺乏责任感,不关心集体,只顾个人利益。

(2)家庭教育因素: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过于宽松,导致孩子养成不良习惯;部分家长忙于工作,无暇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3)学校教育因素:学校在纪律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对学生的纪律教育不够系统和深入。

2. 处理过程(1)召开主题班会:班主任组织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认识到纪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纪律意识。

(2)加强家校合作: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3)加强班级管理:班主任制定班级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开展文体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5)开展心理辅导:针对部分学生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教育启示(1)加强学生自律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纪律意识。

(2)加强家校合作: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3)完善学校纪律教育体系:学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纪律教育方案,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

中学生不良行为个案分析及矫正探索-2019年精选文档

中学生不良行为个案分析及矫正探索-2019年精选文档

中学生不良行为个案分析及矫正探索
A是我校的一名男生,行为不良,且“屡教不改”,是学校顶顶有名的“调皮大王”。

在我担任班主任之前,就早有耳闻。

其前任班主任可谓“软硬兼施”,却无法使他产生质的飞跃。

我担
任班主任之后,试着以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分析,着眼与强化,不断查阅相关的各种资料,向教育专家请教,随时调整自己的方案、决策行动。

经过半年的探索和运作,收到显著的效果。

现在我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取得的成绩来报告这一例不端行为
矫正案,案主是A,矫正从八年级上学期(2007年9月1日)开始到八年级结束。

希望通过这一案例对班主任处理类似问题起到抛砖
引玉的作用。

一、关于A的背景
A的家庭:A的母亲在他七岁的那一年由于工作的原因去世。

而其父亲本身是招赘,在其母亲去世后另去他地,留下A和他的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

二老认为A无父无母,很可怜,就事事由着他,从小就十分溺爱。

他有两个姑姑,家境较好,经常给他大把的钞票。

再者他的父亲,想起他的儿子就来看望一下,随手给他几张百元大钞。

当然,他的家教也不好。

可以概括为:手中总有充足的钱,以“宠”为主。

但很少有人给予充分的指导。

A的学习情况:学习成绩很差,习惯不良。

比如,基本上不做作业,偶尔交上来也是一抄了之。

考试测验的时候,除非抄袭,否。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一、个案背景小明(化名)是一名就读于工读学校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问题和个人行为偏差,小明在校期间表现出严重的不良行为,包括违纪、打架、逃学等问题。

在校园和社区中,小明的行为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负面评价,对其个人成长和学校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问题分析1. 家庭环境问题:小明的家庭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父母离异、单亲抚养、经济困难、家庭暴力等。

这些问题对小明的成长造成了消极影响,导致他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和不良行为。

2. 个人行为偏差:小明在学校表现出的不良行为,主要包括缺课、打架、言语粗俗、违纪等。

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他自身的学习和成长,也对周围的同学和社区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干预措施1. 心理辅导:针对小明的家庭环境问题和个人行为偏差,学校安排心理专家对其进行辅导。

通过谈话和心理测试等方式,了解小明的内心需求和问题症结,帮助他缓解情绪压力和调整心态。

2. 行为矫正:针对小明在校表现出的不良行为,学校进行行为矫正和纠正教育。

通过规范教育、集体活动、个别指导等方式,引导小明认识行为的错误和后果,培养其积极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3. 家庭支持:学校积极联系小明的家长,了解家庭情况和需求,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与家长的合作和支持,帮助小明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人生观念,缓解其心理压力和家庭矛盾。

四、矫正效果经过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小明的不良行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矫正和改善。

在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正的帮助下,小明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主动改正错误,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和活动,逐渐融入校园生活。

家庭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家长对小明的关心和支持也增加了,为其健康成长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启示与展望1. 平等尊重: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过程中,学校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特点,倾听他们的诉求,树立平等和理解的态度。

2. 多元支持:学校应当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和支持,多角度全方位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

学生失控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学生失控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学生失控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介绍该报告旨在分析一起学生失控案例,并探讨背后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案例涉及一名中学生在课堂上暴力行为失控的情况。

案例描述在某市中学,一名初中学生在课堂上暴力行为失控。

学生在上课期间突然大喊、推搡同学,并将书本故意丢向教师。

这一行为引起了教师的不安和其他学生的恐慌。

分析原因1. 家庭环境问题学生的失控行为可能与家庭环境有关。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行为和情绪有重要影响。

如果学生在家中缺乏父母的关注和指导,常常看到家庭暴力或亲戚间的冲突,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暴力的模仿和学习。

2. 学校环境问题学生的失控行为也与学校环境有关。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如果学校存在严重的纪律问题、师生关系紧张或者缺乏有效的教育管理制度,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失去控制。

3. 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可能是导致其失控行为的根本原因之一。

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问题可能会导致情绪波动,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可能存在学生焦虑、抑郁或者其他心理障碍,需要专业心理辅导师的帮助。

应对措施针对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1. 家庭教育支持学校应建立与家庭的密切联系,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行为和情绪问题。

学校可以开展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活动,提供家庭教育支持。

家长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和指导,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学校纪律和管理学校应加强纪律和管理,建立健全的教育管理制度。

教师们应严格遵守纪律,树立正面榜样,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同时,学校也应建立和完善学生行为规范和惩戒制度,明确学生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并及时对违纪行为进行批评和处罚。

3. 心理辅导支持学校应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支持。

心理辅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提供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校还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结论学生的失控案例提醒我们,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行为和情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生个案分析

学生个案分析

学生个案分析王旭军一、基本情况介绍:莫少聪,男,初2015级(2)班的一个学生,在班上成绩较差。

莫少聪上课时经常开小差,注意力很不集中,加上作业上很懒惰,本来速度也慢,导致作业经常拖拉。

个性内向孤僻,表情淡漠,不善交往,没有集体观念。

因此,他在班里没有自己的朋友,他也不会主动跟别人一起玩,不知道要做家庭作业,导致他讨厌学习。

爸爸妈妈也没有太多时间和耐性来对他进行教育。

因此有时候他做错了,他也不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这种错误就会不断的重复再犯。

这个孩子很多的行为都是从小没有教育好,形成了不良的习惯。

二、个案分析根据莫少聪同学的种种表现,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意志薄弱、自制力差;行为习惯不良;学习习惯不良;缺乏自信;缺少关爱。

这一切导致其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而这又使上述种种表现日趋加剧。

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克服个人不合理的欲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不能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力经常转移,“病情”老是“反复”,是莫少聪同学意志品质薄弱、自制力差的表现。

不想听课,不愿做作业,这些都是他失去学习兴趣之后而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辅导策略和效果:(1)心理引导。

对于这样的孩子,首先要让他对自己重新建立自信,让他接纳自己去勇敢地面对困难,而不是逃避困难。

在上课时只要莫少聪听课,读书,我就不断激励、表扬,使他的学习积极、主动意识增强。

一点做的好,通过表扬,树立他的自信心,使他有追求更高目标的意愿。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捕捉莫少聪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

如我在看到莫少聪专心读书时,会情不自禁地鼓励说:‘呦,孩子,你读书真专心!以这样的方式读书学习,自己的知识怎能不越来越丰富?’;看到莫少聪晨朗读不开口时,我会鼓励他说:“教室里最动听的声音就是琅琅的读书声,赶快开口读书吧,外面的人听到,也会被你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而驻足观望!’;平时看到莫少聪因为我的叮嘱偶尔写好了一次作业,我会真诚地说:‘如果你的作业每次都写得这样认真,那该多好啊!”这样的表扬既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孩子有目标可寻,孩子自然不会产生满足感。

德育案例——中学生不良行为案例分析

德育案例——中学生不良行为案例分析

德育案例——中学生不良行为案例分析近年来,中学生的不良行为日益增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建立和实施一个有效的德育案例,对管理和调节中学生的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某中学的一个实际案例为框架,结合其他类似的案例,探讨学校要如何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德育案例。

一、背景与案例近几年,随着中学生教育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他们的不良行为也在日益攀升,比如吸烟、抽烟、滥用毒品、涉及暴力等。

某中学也经历了类似的问题,但是在仔细分析和调查之后,发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实际上,大多数不良行为都未能及时被发现,教师也很少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学生的行为也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此外,某中学对于不良行为的处理也并不是健全有效的,他们用过于严厉的手段来管理学生,而不是从爱心和理解中去解决问题。

基于此,某中学决定了建立和实施一个有效的德育案例,以便有效地控制和调整中学生的行为。

二、德育案例的核心原则在建立和实施德育案例之前,首先要强调的是,它的核心原则必须是基于爱心和理解,而不是僵化的规则和惩罚。

也就是说,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参与文明行为活动的能力。

同时,正确评价学生的行为,以实际行动来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及时面对不良行为并进行必要的教育,这也是该案例设置的核心原则。

三、具体实施方法为了有效地实施德育案例,学校应当采取一些措施,包括:(1)教师角色.教师在整个德育案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要采取全面的管理手段,给予正确的引导,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并依据学生的行为提供妥当的反馈和提示。

(2)父母的作用.父母在德育案例中也有重要作用,他们要给予孩子应有的爱和支持,保护他们免受不良影响的影响,不断提高孩子对文明社会风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公德的维护。

(3)学生参与.学生也是德育案例的重要一环,他们要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坚持正确的行为规范,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通过参与来实现自身价值。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一、案情综述XX(化名)是一名17岁的工读学校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法继续在普通学校读书,因此选择进入工读学校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由于家庭环境的不稳定和学校适应不良,XX在入学不久后就出现了严重的不良行为问题,包括校园欺凌、违纪不良行为等。

在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下,XX接受了严肃的矫正行为,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问题分析1. 家庭环境问题XX的家庭环境并不稳定,家庭经济拮据,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法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

这导致了XX在家庭中缺乏温暖和关怀,常常自行解决问题,无法获得积极的心理成长。

2. 学校适应问题进入工读学校后,XX并没有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由于之前在普通学校的学习习惯和社交方式与工读学校存在较大差异,他很难很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对学校管理制度也存在抵触情绪。

3. 不良行为问题由于家庭环境和学校适应问题的影响,XX在学校中频繁出现了欺凌同学、打架斗殴、违反纪律等不良行为。

这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学业和发展,也对其他学生和师生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矫正行为过程1. 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干预得知XX的不良行为后,学校老师立即与XX的父母取得联系,沟通了解家庭环境和问题的根源。

学校和家庭共同营造了积极的家校互动氛围,加强了对XX的关注和教育。

2. 心理疏导和辅导学校为XX安排了专业的心理老师,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和情绪辅导。

通过让XX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找到自我改正的动力和信心,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职业技能培训除了对XX进行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外,学校也注重对他职业技能的培训。

通过让XX 学习一门技术,让他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和自豪感,帮助他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四、矫正成果和展望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正和教育,XX的不良行为得到了有效的纠正,他也在学习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和改变自己的行为,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一个高中生学习不良行为的教育对策及个案分析-4页文档资料

对一个高中生学习不良行为的教育对策及个案分析-4页文档资料

对一个高中生学习不良行为的教育对策及个案分析1.张某学生案例分析本人在刚刚给一个新班上课后不久,发现班里张某这个学生上课注意力非常不集中,要么一会低着头干自己的事情,要么一会东望望西瞧瞧的,后经发现低着头时不是看小说就是玩手机,几节课后不仅对我所教学的内容毫无兴趣,而且对于课后布置的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

后来经过与其他老师的谈话中我了解到该学生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是如此,而且总体学习成绩一般,加之父母平时都在外工作,因此,在学习方面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监控,自然也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但是根据平时本人对此学生的观察发现,张某这个学生还是挺有天赋,脑子也比较好使,因此,本人决定对其不良学习行为进行教育转化,在经过本人的一番努力下,发现该生只所以存在这些不良学习行为,首先是从思想上就对学习不够重视,总认为自己底子薄,将来肯定考不上学;其次,学习上没目标,学习中也没动力,因此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为此,本人采取了一定的教育措施,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张某同学不仅在我所教学科中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而且在其他学科学习中也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2.对张某学生不良学习行为的教育对策在发现了张某学习行为方面的问题后,我对其采取了一定的教育对策,具体如下:2.1与其交心。

古人云:"尊其师,信其道"。

只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师生之间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

特别是要想让学生在原先就对这门学科教学毫无兴趣的情况下去教育他,就必须要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接纳老师、认可老师。

为此,我在课后单独将张某学生叫到办公室,然后与其谈心,一开始是与其谈学科知识问题,慢慢跟其谈一些关于个人兴趣爱好、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从各个方面给予学生关心和关爱,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给予学生及时的宽慰和劝导,真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在不知不觉中接近了我与该生的距离,这个学生也逐渐的接纳了我,更确切的说是越来越听我的话,这样一来,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可以得到我的"掌控"。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完整版)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完整版)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一‎、个案研究背景‎1、理论依‎据及研究价值‎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

‎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为之常‎。

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美国教育‎家赫尔认为:‎若缺乏内趋‎力,则习惯不巩固‎,习惯不巩固,则‎学习等于零。

他‎把一切学习都归于‎习惯的形成和巩固‎,这与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一致。

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

‎国内外教学‎研究的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

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的位置。

养成‎良好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 2、研究‎对象个人基本情况‎:汪‎某,女,今年9岁‎,读三年级,经过‎多方面的接触了解‎得知:汪‎某并不是特保儿,‎还有一个小弟弟,‎其监护人父母亲常‎年外出打工,半年‎才回来看他们一次‎。

平时,汪某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

爷爷奶奶疼爱‎孙子,斥骂汪某时‎候多,并经常夸奖‎汪某弟弟。

在学校‎观察到汪某是个思‎维活跃,反应敏捷‎的女生,个性和自‎尊心都比较强;易‎冲动,有暴力倾向‎,经常打骂女生,‎与男生也能一较‎高低,是个名符‎其实的女大王‎;不完成家庭作业‎,说谎话是她的‎家常便饭:‎考试没考好,‎回家怕挨打,只好‎编些谎话搪塞,作‎业没做完却说做完‎了,没带忘放在家‎了,看到其她小伙‎伴有漂亮的文具,‎为争点面子,免不‎了说谎:‎我家有,比你的‎更漂亮。

行为习惯不好的案例

行为习惯不好的案例

行为习惯不好的案例行为习惯不好的案例人的行为习惯对于个人的进展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些人的行为习惯却并不良好,给自己和四周的人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扰。

以下是一个行为习惯不好的案例。

小明是一个十五岁的中同学,他有着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

他常常熬夜玩手机,导致白天上课时精神不集中,学习成果下降。

他常常晚上玩手机到深夜,无论是在床上还是在课桌前,他总是拿着手机陷入嬉戏或社交媒体中。

长期如此,他的身体机能受到了损害,常常感到疲乏和乏力。

小明吃饭时没有规律,常常暴饮暴食或者吃垃圾食品。

他没有意识到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总是选择速食和甜食作为主要的膳食来源。

这种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他的身体渐渐变得虚弱,简单生病。

小明也常常拖延做作业。

他总是等到最终一刻才开头做作业,导致他匆忙完成,质量不高。

这种拖延习惯不仅铺张了他的时间,也影响了他的学业进展。

他的老师和家长对他的拖延行为感到担忧,多次提示他改正,但他却很难改掉这个习惯。

小明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缺乏敬重。

他常常迟到或者临时取消与伴侣的商定,给他人带来了困扰和绝望。

他也常常铺张自己的时间,沉迷于无意义的事物,而忽视了更重要的任务。

小明的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给他的生活带来了许多问题。

他的学习成果下降,身体健康受损,人际关系疏远,时间管理混乱。

这些问题会影响他的将来进展和幸福感。

要转变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小明需要意识到这些习惯对他的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并且下定决心加以转变。

他可以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他可以寻求专业的养分师的关心,制定健康的饮食方案;他可以学习时间管理的技巧,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他可以通过参与时间管理培训课程来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力量。

行为习惯不好的案例可以给人们敲响警钟,提示我们重视自己的行为习惯。

只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才能更好地进展个人潜力,提高生活质量。

糟糕习惯的明显迹象:行为不端的案例人类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应当遵守肯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对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案例透视与反思6页

对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案例透视与反思6页

对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案例透视与反思1 对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案例透析[案例1]:我县某中学八年级学生刘某,平时各科作业“完成”得非常好,但在期中考试时,各科成绩均排在全班倒数第一,班主任调查时才发现,刘某平时的作业,均是花钱“请”同学替他完成的。

透视:市场经济对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具有一些消极方面的影响。

[案例2]:据调查我国现有网民中,大、中、小学生约占70%,其中未成年人约占20%,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曾光顾色情网站的占46%,热衷于聊天的占76%,选择玩游戏的占5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搜索信息。

我县某中学初中学生张某,在七年级、八年级是班上的学习尖子,连续两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后因沉溺于网吧,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九年级毕业时,连普通高中都未能考上。

透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青少年学生的成长。

[案例3]:我县某中学高一学生王某,因父母离婚后,父母相继又组成新的家庭,父母双方只管提供其学费、生活费,对其放任自流。

王某因缺乏家庭的温暖,得不到父母的关怀,结果结交了一些社会流氓,整天喝酒、抽烟、聚众打架。

透视: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

[案例4]:我县某中学高一学生刘某,其父文化层次较低,整天吃喝嫖赌,和狐朋狗友在家聚众赌博,甚至晚上在家中观看黄色录像。

刘某因受其父影响,在学校无视学校纪律,晚上有时在宿舍和“哥们”赌“饭票”,有时带领哥们去录像厅,看黄色录像。

行为放纵,“色胆包天”,在光天化日之下,调戏女同学。

透视: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

[案例5]:我县某中学八年级学生张某,斯末考试成绩差,害怕回家遭受皮肉之苦,寒冬腊月,竟在街上露宿一夜。

透视: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

[案例6]:我县某中学八年级学生王某,父母均为个体经营户,学生王某经常在班主任老师处请假,谎称自己家中有事而不能到校上课。

一次班主任在街上偶遇该生,打电话询问家长,家长称其孩子,每日按时上学,按时回家。

中学生厌学个案分析

中学生厌学个案分析

中学生厌学个案分析引言:学习厌学是中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对个人学业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通过个案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厌学的原因及其对中学生的影响,并探讨应对厌学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个案背景该个案为一名中学生,名叫小明,目前就读于某中学初二年级。

小明在之前的学习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能力,但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发现他的学习热情逐渐下降,对学习兴趣大减,甚至出现了旷课、上课打瞌睡等问题。

二、原因分析1. 学业压力过大:中学阶段学习压力增加,学习任务繁重,可能导致学生感到压力过大,从而减少学习兴趣。

2. 学习方法不当:小明可能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进而产生学习厌倦感。

3. 生活习惯不良:小明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某些不良习惯,如晚睡晚起、饮食不规律等,这些习惯影响了他的精力和学习状态。

4. 情绪问题:小明可能面临一些情绪问题,如与同学关系不好、家庭矛盾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对学习失去兴趣。

5. 缺乏自信心:小明可能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失去信心,觉得自己无法取得好成绩,从而产生学习厌倦感。

三、影响分析1. 学业成绩下降:学习厌学导致小明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下降,进而影响他的学业成绩。

2. 自尊心受损:从原本的优秀学生到学习不佳的状态转变,可能使小明对自己的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

3. 心理健康问题:学习厌学可能导致小明产生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影响到他的心理健康。

四、应对策略1. 提供支持:家长和老师应提供支持与鼓励,让小明感受到他们的关心和支持,增加他的学习动力。

2. 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小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3. 培养良好习惯:指导小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作息、健康饮食等,提高他的精力和学习状态。

4. 情绪调适:关注小明的情绪问题,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指导,帮助他解决与同学和家庭之间的问题。

5. 建立自信心:家长和老师应帮助小明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鼓励他相信自己的能力,重塑学习自信心。

中学生行为问题案例分析

中学生行为问题案例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素质教育正在一部份发达城市加速进行。

但是随之而来日益增多的中学生行为问题也随着素质教育的口号浮上了教育的前线。

例如:中学生厌学、逃学,压力过大造成的学习焦虑、失眠,学生的叛逆心理等。

素质教育要上一个台阶,那末就其目的而言——造就一个有能力且身心健康的全面型人材——是最有说服力的事实。

学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舞台,自然有义务承担起学生行为问题的矫治工作。

然而,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中学生行为问题有其深刻的背景,例如,社会、家庭、学校、人际网等。

各个学生又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问题的产生有着很强的个体差异。

这样,对于个案的研究就有着很强的针对性。

所以,在中学开展学生行为问题的个案研究是探讨学生行为问题的可行途径。

个案研究的可行性告诉学校工作者在实践中应当发现问题,研究探讨问题。

基于以上原因,特拟定这一在校学生轻微行为偏常的典型案例,希翼通过此案例的研究能获得以下信息:(1)发生行为问题的可能原因;(2)个案研究的普通性价值; (3)可行的矫治策略和建议。

症状一:高一某学生,喜好某歌星,沉迷于摹仿。

表现为上课大声唱歌,不顾他人的感受,时常与老师和同学作对,喜欢在众人面前做违背常规的事情。

症状二:脾气暴躁,时常惹事生非,且屡教不改,爱“强出头”,带有一定的冲动性,容易激动,达到顶点时带有小肌肉群的抽搐。

症状三:做作性质的亲昵,不恰当行为表现突出。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学生行为偏常案例,案例中主人公的行为明显区别与普通的正常行为水平,我们可以从行为学的角度广义的将其界定为行为偏常。

作为此学生的班主任,我从其他任课老师那里以及从对此学生的观察中发现,该生有很强的“人来疯”气质,有着极强的表现欲望。

人越多越来劲,越有人注意他,他就越有表现的欲望,且表现的不合时宜。

例如,在最肃静的课堂的上小声的唱歌,但只要一有人注意他,他就即将开始兴奋,唱歌声音开始上升,面部表情呈现出自我陶醉状。

从这些行为本身来看,它们都属于正常的行为范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
何秀华
张某,男,今年13岁,初一年级学生,在学校观擦,易冲动,有暴力倾向,抽烟、喝酒、上网吧,同学很怕他,平时同学们都不愿与他交往。

上课要么睡觉,要么找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若同学不搭理他,他还骂别人;老师若有批评,他还不服气,双眼瞪着老师,常常抄袭作业,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说谎话是他的“家常便饭”。

偶尔还偷偷拿别人东西。

一、初步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陷:张某的父母因生计问题远离她外出打工。

从小与他一起的只有照顾其起居饮食的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疼爱孙女,无暇关注张某的学习。

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自小缺乏温情和父母之爱的张某性格比较暴躁,以攻击同学来引起家长和老师同学的重视,以及说谎话哄骗教师的不良习惯。

2、自我认识的偏差:开家长会都是爸爸妈妈去,我的开家长会没人来我像个孤儿。

平时我想怎么样都可以,只要我喜欢爷爷奶奶不管我,他们也不知道。

3、同学的排斥:在不受重视的家庭环境中,渐渐地,张某的心里滋生了一种妒忌和愤恨。

这种情绪在家得不到缓解,便向身边的同学泄愤,造成同学间的矛盾,老师批评他,同学疏远他,他也觉得学习没有多大乐趣,为了争面子,经常说谎,有时故意找同学的碴……这些行为遭到同学的厌恶和鄙视,也更使他变得偏激、反叛。

二、主要纠正过程
第一,净化外界环境,帮助学生塑造良好习惯。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变化时期,在外界环境的负面影响下,中学生各种不良习惯虽有表现但还未“定型”,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各负其责,形成教育合力,将培养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科学引导,强化训练。

通过观察研究,我与任课老师协商、班委会议成立“师生组”、“同伴组”对张某进行接对帮助,从生活到学习,让他感觉到虽然他以前犯了很多过错,但老师、同学依然爱他,让他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第二,指导学生掌握合理的矫正方法。

1、提高认识。

我通过面对面谈话、作业批改一句留言等方式让他认识到行为习惯无小事,它影响个人形象,影响人的成才与发展,增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动机和愿望;
2、循序渐进。

开始帮助她矫正时,他总说改不了甚至干脆说不改了,对此我就帮助他把一种原先需要大决心才能完成的事情,分成几个用较小的决心就能完成的事情,这样,他心理上就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因而心理阻力也就小的多。

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坏习惯不可能一下子抛出窗外,但可以把它一步步赶下楼梯。


3、持之以恒。

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就是说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比培养一个好习惯要难的多,因为这里有一个“惯性效应”问题。

我在课间总是走到她身边说:“今天表现很不错。

”,“同学们说你最近很棒”,“今天你对自己很满意吗?”,“今天你哪儿做得还不够好?”,“加油,你会更棒的。

”等等。

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关心激发了她下大气力矫正不良习惯,久而久之,张某能和老师、同学和谐相处,学习上进,现在她每每打电话给父母汇报在校情况时,其父母都很吃惊,问这是我儿子吗?
三、思考和建议
1、对有不良习惯的学生,教师在矫正过程中,各科教师要协作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多交流,鼓励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表扬肯定学生的正确行为,交流说明对学生的关爱。

2、因为在同伴群体中存在社会感染机制,所以,让好的行为同学去感染有问题的学生,充分体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3、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往往通过一两次的训练是不够的。

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经常会有反复,教师应有耐心和恒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辛的育人工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无论一个学生怎么样,都要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多一颗爱心,多鼓励多欣赏,给孩子们的人生当好向导,用心呵护她们成长过程的每一步。

2012年5月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