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教育PPT课件教案:了解核能与辐射

小学教育PPT课件教案:了解核能与辐射
应急预案与响应
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采 取措施,保护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05
核能与辐射的未来发展
核能技术的新进展
快中子增殖反应堆
利用快中子在反应堆中不断裂变,产 生大量能量,同时生成新的燃料。
核聚变技术
通过高温高压条件下,将轻元素聚合 成重元素,释放巨大能量,被认为是 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向。
、辐射防护等。
国家核能安全标准
02
各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核能安全标准,确保核设施的安全运行

辐射防护标准
03
制护与环境保护
个人防护装备
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手套、鞋等,以减少人员 接触辐射的风险。
环境保护措施
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核设施运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核能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
核能与太阳能结合
利用核能提供基础电力,太阳能提供峰值电力,实现能源的 稳定供应。
核能与风能结合
利用核能在风能不足时补充电力,提高能源系统的稳定性。
核能与辐射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核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如放射性药物、放疗等。
核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利用放射性技术改良种子和植物,提高产量和抗病能力。
核能与辐射的来源
核能主要来源于核裂变和核聚变反应 ,这些反应通常在核电站、核反应堆 等设施中进行。
辐射则可以来自自然界和人类活动, 如地壳中的放射性元素、医疗设备、 工业生产等。
核能与辐射的应用
核能的应用包括核能发电、核武器制造、放射性医学治疗等,其中核能发电是目 前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
辐射的应用包括放射性成像、放射性治疗、放射性示踪等,这些技术在医疗、科 研、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核能教案分享与反思

核能教案分享与反思

核能教案分享与反思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已经在很多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更好地普及核能知识,提高学生对核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本文将分享一个核能教案,并对教案的实施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教案目标1. 了解核能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核能的应用领域和优势;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4.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案内容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核电站,引发学生对核能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2. 概念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互动讨论,介绍核能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核裂变和核聚变的过程;3. 应用案例介绍:通过多媒体方式呈现核能在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如核电站、核医学、核工程等;4.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核能实验,如利用锡箔测量辐射;利用核反应堆进行模拟实验等;5. 小组合作:分成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和探索核能的未来应用领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会。

三、教案实施效果反思通过对这个核能教案的实施,我发现学生们对核能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显著提高。

首先,他们在图片和视频的引导下,对核电站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有了直观感受,增强了对核能的兴趣。

其次,在概念讲解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很多问题,我逐一解答,并尝试引导他们自己找到答案。

这样的探索式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在实验操作环节,学生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增强了他们对核能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最后,在小组合作环节,学生们通过讨论和合作,开拓了对核能未来应用领域的思考,体现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的来说,这个核能教案的实施效果非常好。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学生对核能的兴趣得到了激发,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养。

然而,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在核能教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核能及其应用教案

核能及其应用教案

核能及其应用教案教案标题:核能及其应用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核能的定义、来源和基本原理;2. 掌握核能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包括能源生产、医学和工业;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核能的概念和应用领域;2. 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核能的兴趣。

知识讲解:1. 介绍核能的定义和来源,包括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基本原理;2. 解释核能在能源生产中的应用,包括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3. 探讨核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如核医学诊断和放射治疗;4. 探究核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如辐照技术和同位素应用。

实验活动:1. 分组进行小型实验,观察和记录核能的现象和效应;2. 引导学生设计和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以加深对核能原理的理解;3.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

应用拓展:1. 分组进行研究和讨论,探索核能在其他领域的潜在应用;2. 引导学生撰写小组报告,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3. 鼓励学生进行辩论,讨论核能的利与弊,以及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总结活动:1. 回顾核能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总结核能在不同领域的应用;3. 强调核能的潜力和风险,并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能源的重要性。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 评估学生对核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课堂讨论和小组报告的质量;3. 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资源,用于引入活动;2. 实验器材和材料,用于实验活动;3. 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用于知识讲解和应用拓展。

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或行业代表进行讲座,分享核能在实际应用中的经验和挑战;2. 组织参观核电站、医学机构或工业企业,让学生亲身了解核能的应用现状;3.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撰写科研论文或参加科技竞赛。

教案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活动的安全性,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3. 引导学生思考核能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引导他们进行全面的思考和讨论。

核能-鲁科五四学制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核能-鲁科五四学制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核能-鲁科五四学制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原子核结构基本概念。

2.了解核反应及其应用。

3.了解构成原子核的核子和带电粒子的性质和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核反应及其应用。

2.了解构成原子核的核子和带电粒子的性质和特点。

三、教学内容3.1 前置知识1.电子、质子、中子、原子核、电子云、原子序数(表示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和质量数(表示原子核中中子和质子的总数)。

2.质量数、原子序数、核子数、同位素。

3.2 新知识1.核的组成,包括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电子云和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力(电磁力。

2.核反应及其应用。

3.3 教学方法和过程1.按照前置知识回顾:电子、质子、中子、原子核、电子云、原子序数(表示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和质量数(表示原子核中中子和质子的总数);质量数、原子序数、核子数、同位素等各个方面进行介绍。

2.核的组成和核的性质,包括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电子云和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力(电磁力)等进行介绍。

3.核反应及其应用,如核聚变、核裂变等,以及核武器、核反应堆,核应用等。

3.4 教学要点1.熟悉核的组成和性质,包括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电子云和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力(电磁力)等进行介绍。

2.了解核反应及其应用,如核聚变、核裂变等,以及核武器、核反应堆,核应用等。

3.5 教学评价1.在讲解核反应及其应用方面能够做到深入浅出。

2.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核反应的基本概念和事实,提高学生的核反应应用能力和核素计算能力。

3.能够了解核素的简单计算方法,掌握人类运用核能获得的各种应用。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次的核能教学,我感到受益匪浅。

在教学中,我结合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尽可能深入的了解到核能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在讲解过程中,我讲解时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和思考,让学生在积极互动的状态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核能学科。

《核能》优教教案

《核能》优教教案

核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原子核结构。

2.知道获取核能有两个途径──重核裂变、轻核聚变。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是由“核能”、“裂变”和“聚变”三部分构成的。

核成主要是由原子结构发生改变时,就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所以要了解核能,首先要了解原子的结构,原子非常小,其结构抽象,对于核的由来不易理解,它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重核可以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这是裂变;同样,质量较小的核可以结合成较重的原子核,这就是聚变。

在核反应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反应时间较短,如果不加以控制,则无法被人类的正常使用,只能做成破坏非常强的原子弹和氢弹等。

在核反应中应用的原料及废料中含有放射性物质,对人类会产生危害,所以使用核能时还要注重安全使用。

重点:核能的由来及其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难点:裂变和聚变。

三、教学策略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知道近几十年人类消耗的能源总量在快速上升,并且能源结构主要是以化石能源为主,人类已面对能源危机。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开发利用新能源,核能就是现在使用较多的新能源。

要了解核能的由来就要对原子结构有所了解,所以可以从原子结构开始研究,当原子核发生变化时,会对外释放大量的能量,这就是核能。

原子核发生改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原子核分裂成多个原子核,这是裂变;另一种是几个原子核聚合成一个原子核,这就是聚变。

通过原子弹、氢弹爆炸了解原子核发生改变时,放出巨大的能量,如何使用这种能量呢?对裂变进行分析,了解链式反应的过程,可以通过火柴实验的模拟链式反应,如果核反应的速度可以控制,则人类就可以使用裂变时释放的能量,这就是可控核裂变。

可以通过挂图或视频了解核电站的基本构造。

聚变现阶段还没有找到控制其反应速度的方法,如果找到控制聚变的方法,则可以解决眼前的能源危机。

在介绍核能利用的同时,也要提到核能使用中可能带来的问题,可以通过视频了解核泄漏事故,如切尔诺贝利、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

通过分析得出,安全使用的核能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对环境影响较小,同时也要注意到它可能带来的问题,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核能。

2023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物理学与能源技术11.4核能教案(新版)教科版

2023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物理学与能源技术11.4核能教案(新版)教科版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小组讨论、互动探究等环节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学会了倾听他人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学生通过预习、课堂学习、巩固练习等环节,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对核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识到核能在现代能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学生关注核能安全与环保问题,形成了正确的能源观念,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5.针对难点问题,设置课后探究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对核能的基本概念、释放原理和发电过程进行讲解,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2.讨论法:针对核能安全与环保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核能安全与环保问题的深入理解。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采用动画、图示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核能释放原理和发电过程。
2.设计课堂实验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核能转换过程,加深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3.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核能安全与环保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结合时事新闻、科普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课标要求相符,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核能的基本概念及其释放原理。
2.核能发电过程及其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3.核能安全与环保问题的认识。
难点:
1.核能释放原理中涉及的反应方程和能量转换过程。
2.核能发电中涉及的热交换、发电机原理等工程技术问题。

浙教版 九年级上册 核能 教案

浙教版 九年级上册 核能 教案

《核能》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学情分析《核能》这一节选自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七节,教材采用通俗描述的方法给出核能的概念,介绍获得核能的两条途径——裂变和聚变,以及人工获得并利用核能的方法,从核电站对核能的和平利用中阐释目前人类开发和利用核能的技术,同时揭露核废料、核泄露等问题。

九年级的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习过原子结构以及一些基本化学知识,且如今信息发达,学生对核能的利用以及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事故有所了解。

再利用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好奇心、好胜心,整一个课堂在思维的碰撞中,既可以丰富课外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在讨论过程中渗透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裂变和链式反应②知道聚变和热核反应③知道放射性及其应用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阅读学习相关知识,养成学生关注高新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核电站的了解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②通过搜集信息、阅读资料、交流辩论,形成辩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是获得核能的两种方式难点: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培养辩证的科学观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短视频《广岛原子弹爆炸瞬间》,让学生感受原子弹爆炸的威力。

(分析: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是名族的骄傲,在此美国核武器的利用让学生知道科学技术在综合国力当中的地位,同时原子弹爆发的威力也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两面性,为后续的辩论做好铺垫。

)(二)新课新知1、回顾原子的结构,用已知的知识来展开新课内容。

2、展示原子核模型(自制小球棍棒模型),提问学生改变这个原子核的方法(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由模型探究中的“拆”与“合”得出改变原子核的方法是分裂或者组合,由此对应获得核能的两种方式:核聚变和核裂变。

(分析:这里利用模型模拟改变原子核的两种方法,从而引出获得核能的两种方式,让原本学生不太能理解的裂变、聚变变得浅显易懂,更加容易理解)3、【裂变】探究小游戏:气球的连续爆炸。

【新版】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核能》【创新教案】

【新版】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核能》【创新教案】

第七节核能【内容来源】初中科学九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三章第七节【主题】第七节核能【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获得核能的两种途径。

2.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和平利用核能。

3.了解我国核能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示意图来区分裂变和聚变。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核电站的了解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难点:通过对核事故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在不断的进步的三、教学过程新课教学:一、裂变、聚变引入:原子弹产生的巨大能量是什么能?核能:原子核发生变化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1、什么是裂变和聚变(1)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2个新原子核,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2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观看动画:核裂变模型学习核裂变的应用:原子弹――根据核裂变的原理制成。

属于不可控制的链式反应的结果!观看演示:核聚变学习核聚变的应用:核聚变发电——核聚变发电是21世纪正在研究中的重要技术,主要是把聚变燃料加热到1亿度以上高温,让它产生核聚变,然后利用热能核武器——利用核聚变原理,制作氢弹。

二、核能的和平利用――核电站●在电站工作过程中,能是如何转化的?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核电站的安全性核电引起的主要安全问题:1.核反应失控,会损坏设备,引起放射性物质的泄露;2.放射性废料处理不当,会导致环境污染。

三、放射性放射性是指元素从不稳定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而衰变形成稳定的元素而停止放射(衰变产物),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

●放射性现象的应用X光检查癌症治疗核能发电消除静电知道肥料的吸收及流失灭虫鉴定古物所属的年代(放射性定年法)……●过量的辐射对人的危害在大剂量的照射下,放射性对人体和动物存在着某种损害作用。

九年级物理下册《核能》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下册《核能》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下册《核能》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核能的基本概念,知道核能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掌握核反应的基本原理,理解链式反应、核裂变和核聚变的概念;
3.熟悉目前核能的利用方式,了解核电站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安全措施;
4.了解我国核能事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5.能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核能相关的实际问题,具备初步的核能应用与评价能力。
在此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核能的优点和缺点;
2.核能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3.核能发展的未来趋势。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巩固学生对核能知识的掌握,我将设计以下类型的题目:
1.选择题:测试学生对核能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计算题:让学生运用核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感受核能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重视基础知识巩固,帮助学生建立核能与已有知识的联系,降低学习难度;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核能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消除学生对核能的恐惧心理;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以核能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主线,循序渐进地引入核能的应用和发展;
-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直观展示核能原理和核电站结构,降低学习难度;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核能利用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核能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分析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核能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核能》教案

《核能》教案

核能教案广西藤县塘步镇第一中学邓善源教案背景:在学校电脑室上课,每学生一台电脑(配有宽带)。

教学课题:核能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二节。

介绍能源家族中的新型能源——核能。

主要内容有原子核、核能、裂变、聚变,以及核能的优点与可能带来的问题。

重点内容是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难点是裂变、聚变的概念。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核能是21世纪的主要能源之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核能、裂变、聚变,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收集信息、阅读资料、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自学能力。

⑵通过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技能与探究技能。

⑶通过利用网络来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两面性。

⑵引导学生开发新能源的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关注能源与环保的关系。

⑶增强学生热爱和平的意识与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责任心。

⑷通过用网络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的意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网络。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学习法、探究法教学思路:本节课教学内容不多,比较直观。

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半节课便可以完成。

教材中有关裂变、链式反应、聚变等概念学生头脑里一片空白。

为了充分利用好一节课时间,很有必要在电脑室(配有宽带)开展教学。

第一、可以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进行整合。

第二、可以通过图片、动画等将抽象内容形象化、直观化。

第三、可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提高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正确对待网络。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到: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了互联网的搜索,基本上掌握了利用网络来进行物理学习的方法。

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学习的技能与探究技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有个别学生(患有网瘾的学生)不听教师的引导与劝阻进入其它网站。

在课堂上趁教师不注意而从事与教学无关的事情。

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核能利用教案1

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核能利用教案1

4.6 核能利用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核反应,会写出人工转变方程;(2)知道什么是放射性同位素,人造和天然放射性物质的主要不同点;(3)了解放射性在生产和科学领域的应用;(4)知道放射性污染及其对人类和自然产生的严重危害,了解防范放射线的措施,建立防范意识。

2、过程与方法:渗透和安全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应用已有知识、处理加工信息、探求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人工转变的两个核反应方程及反应过程中遵循的规律。

教学难点:人工转变的两个核反应方程及反应过程中遵循的规律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1)挂图,实验器材模型,课件等;(2)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一)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学习了核反应的一种形式:衰变。

本节课我们要学习核反应的另一种形式:人工转变以及人工转变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和核辐射的防护。

(二)进行新课1、核反应:原子核在其它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叫核反应。

在核反应中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人工转变核反应方程:H O He N 1117842147+→+ n C He Be 101264294+→+例如:写出下列原子核人工转变的核反应方程。

(1)1123Na 俘获1个α粒子后放出1个质子(2)1327Al 俘获1个α粒子后放出1个中子(3)816O 俘获1个中子后放出1个质子(4)1430Si 俘获1个质子后放出1个中子理解并记住核反应方程,通过方程理解核反应中遵循的规律。

2、人工放射性同位素(1)放射性同位素:有些同位素具有放射性,叫做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有天然和人造两种,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2)人工放射性同位素Al He P(3)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优点:放射强度容易控制;形状容易控制;半衰期短,废料容易处理。

(4)凡是用到射线时,都用人造放射性同位素。

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核力与核能》教案-新版

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核力与核能》教案-新版

4.1 核力与核能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稳定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比例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2)理解结合能的概念,知道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3)知道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理解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会根据质能方程和质量亏损的概念计算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及数学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着指导和预见作用的能力;(2)认识开发和利用核能对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质量亏损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的理解。

教学难点:结合能的概念、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教学过程:第一节核力与核能(一)引入新课提问1:氦原子核中有两个质子,质子质量为mp=1.67×10-27kg,带电量为元电荷e=1.6×10-19C,原子核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5m,那么两个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与万有引力两者相差多少倍?(两者相差1036倍)提问2:在原子核那样狭小的空间里,带正电的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为万有引力的1036倍,那么质子为什么能挤在一起而不飞散?会不会在原子核中有一种过去不知道的力,把核子束缚在一起了呢?今天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一、核力与核的稳定性1、核力与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提示:20世纪初人们只知道自然界存在着两种力:一种是万有引力,另一种是电磁力(库仑力是一种电磁力)。

在相同的距离上,这两种力的强度差别很大。

电磁力大约要比万有引力强1036倍。

基于这两种力的性质,原子核中的质子要靠自身的引力来抗衡相互间的库仑斥力是不可能的。

核物理学家猜想,原子核里的核子间有第三种相互作用存在,即存在着一种核力,是核力把核子紧紧地束缚在核内,形成稳定的原子核,后来的实验证实了科学家的猜测。

提问1:那么核力有怎样特点呢?核力特点:第一、核力是强相互作用(强力)的一种表现。

中职物理(高教版)授课教案:核能 核技术

中职物理(高教版)授课教案:核能  核技术

中职物理(高教版)授课教案第二节核能核技术一、重核裂变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他的助手斯特拉斯曼发现,用中子轰击元素周期表中的第92号元素铀时,铀核发生了分裂,变成了钡、镧等一些中等质量的原子核。

后来科学家们把这种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原子核的过程,叫做裂变。

科学家们发现,重核裂变反应后的产物的总质量比反应前的反应物的总质量减少,这种现象叫做质量亏损。

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指出,物体的能量和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重核裂变时出现质量亏损,必然要放出能量。

我们把这种在核反应中放出的能量叫做核能。

E=mc2经过计算发现,如果1 kg铀全部裂变,放出的能量超过2 000 t优质煤完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

由于一般情况下,铀核裂变时总要释放出2~3个中子,这些中子又会引起其他铀核的裂变,这样,裂变反应就会不断地进行下去,释放出越来越多的能量,这就是链式反应,如下图所示。

铀块的体积对于产生链式反应是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原子核非常小,如果铀块的体积不够大,中子从铀块中通过时,可能还没有碰到铀核就跑到铀块外面去了。

能够发生链式反应的铀块的最小体积叫做它的临界体积。

如果铀的体积超过了它的临界体积,只要有中子进入铀块,会立即引起铀核的链式反应,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释放出大量的核能,发生猛烈的爆炸。

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下图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于在西部地区爆炸成功。

原子弹爆炸时链式反应的速度是无法控制的,为了用人工方法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使核能比较平缓地释放出来,人们制成了核反应堆。

反应堆用浓缩铀作为核燃料,用石墨、重水或普通水作为中子的减速剂,用易于吸收中子的金属镉做成控制棒,控制裂变反应速度,反应堆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当反应过于激烈时,使镉棒插入深一些,让它多吸收一些中子,反应速度就会慢下来。

用计算机自动地调节镉棒的升降,就能使反应堆保持一定的功率安全地工作。

反应堆工作时,核燃料裂变释放出的核能转变为热能,使反应堆的温度升高。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参评教案(核能)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参评教案(核能)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学案例评选《核能》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农村初级中学学生(九年级)2,学科:人教版九年级物理3,课时:一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在互联网中查资料,了解原子弹和氢弹2、通过互联网学习,初步了解核裂变和核聚变现象。

二、教学课题及目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二节“核能”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和原子核的结构、核能、裂变、聚变、链式反应的有关知识。

2、了解核电站的常识,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收集信息、阅读资料、相互交流了解网页搜索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能源问题到能源科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2、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树立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3、增强学生热爱和平及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4、介绍我国科学家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材分析1、课程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学习电能、机械能、光能、内能等能量的基础上学习的另一种能的形式,是在介绍能源之后学习的一种新能源,同时也是初中阶段学习物理的最后阶段课程。

另外,我国人口众多,经济高速增长,能源消耗量大,常规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储量有限,能源相对短缺,这一问题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节能降耗,发展新能源实现能源多元化是当前我国能源战略的重点,核能是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根本途径,上好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加强节能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关键,因此,教师在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时不可忽视。

2、本节课的编写特点初中物理是以实验作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大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去讨论现象或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课程内容我们也基本上采用借助器材进行实验探究、通过课件展示图形、动画、视频等基本教学手段。

但本课我们以讲述、介绍、讨论为主,设计通过互联网搜索的形式拓展知识层面,丰富教学的多样化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它易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对今后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2核能教案

22.2核能教案

22.2核能一、教学目标:(1)知道释放核能的两种方式.(2)了解铀核链式反应的大致情况和核电站的大致工作过程.二、教学过程:1、引入:同学们谁能说出我们人类制造的杀伤性武器中,杀伤性最强的武器是什么?是核武器.同学们能否说得具体一些呢?原子弹、氢弹.那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核武器具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它爆炸时的巨大能量是怎样得来的?这时学生似乎不像刚才那么明白了;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就要收获这些知识,解决同学们想弄清的,长久以来所闲惑的问题.不仅能明白以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还能知道更多呢.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持续增长.能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2、同学们知道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电子和原子核).原子核又是什么的呢?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许多带正电的质子拥挤在一个小小的原子核中,它们之间必定会产生很大的相互排斥的力.那么,为什么原子核里的质子和中子还能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呢?3、指出:原子核内的各个粒子质子和中子正是依靠强大的核力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当原子核发生变化时,就可能释放惊人的能量.我们怎样利用原子核内的这种巨大的能量呢?三、简单课前练习1.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的.原子核发生改变时,有时会释放出惊人的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叫能也叫.有两条途径可以获得核能,即和其中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进行人工控制,因此还不能用来发电.2.把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两上以上中等质量核的过程叫做,对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放出巨大的能量,以至引起威力强大的爆炸,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3.利用核能发电的电站叫它的核心部分是.4.使两个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时,也能释放出核能,这种现象叫做,太阳释放出的能量就是这种变化,人们根据这种原理制成了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5.用中子轰击铀核,铀核发生的过程同时放出2~3个中子,这些中子又能轰击其铀核,这样不断地自行继续下去的现象叫做.四、深入分析:⑴核能非常巨大,所以由原子核的裂变和原子核的聚变这两条途径获得核能.原子弹是利用原子核在裂变时产生的核能爆炸的,氢弹是利用原子核聚变时产生的核能爆炸的.人类已经可以控制核能的平稳释放,让核能和平地为人类服务.链式反应和核电站⑵同学们看到的,用中子作为“炮弹”去轰击铀原子核,使铀核分裂,同时释放2个中子和核能,这2~3个中子又使2—3个铀核分裂,放出更多的中子,使更多的铀核裂变,把这种现象称为铀核的链式反应.这种反应若不加以控制,在极短时间内将释放出大量的核能原子弹就是利用这种情况.⑶为了安全地利用核能,核电站常利用循环水流把反应堆中的内能引导出来.但由于从反应堆中出来的水和蒸汽是有放射性的,不能直接用来推动机器,因而要把它跟产生蒸汽并推动汽轮机的水分隔开来,形成两个回路(如图17—2一3所示).第一同路用不锈钢管子做成,管子通过反应堆中心,用泵使水在管子里循环流动,把核反应放出的能量带出;第二网路包在第一回路的外面,吸取第一回路的热量,使得第二回路里的水转化成蒸汽,推动汽轮机运转,将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然后进入冷凝器,液化成水。

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核能》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核能》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核能》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分析《核能》是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涉及核反应、核能、核辐射以及核能的利用等核能知识。

由于核能作为一种高级科技,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核电站、核武器、医学等等领域,因此该章节的教学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1.了解核能的概念、来源、类型和特性。

2.掌握核能反应和核辐射的基本知识。

3.了解核能在能源、医学和工业上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5.增强学生的核能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核反应和核能概念的理解。

2.核能的来源、类型和特性的掌握。

3.核能在能源、医学和工业上的应用。

3.2 教学难点1.核反应的本质和类型。

2.核能的特性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实际情境为基础,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自己探索学习。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核能的本质和特性。

3.讨论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核能的概念和特性。

五、教学内容与方式5.1 教学内容1.核反应的本质和类型–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区别和联系2.核能的来源和类型–自然界中的核反应和人工核反应–核能的种类和特性3.核辐射的基本知识–α、β、γ 射线的来源、特性和防护措施4.核能的应用–核能在能源、医学和工业上的应用–核能安全意识的增强5.2 教学方式1.课堂讲解:用图示和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核反应、核能、核辐射和核能的应用等内容进行全面讲解。

2.实验演示: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核能的特性,如α、β、γ 射线的穿透性和辐射能、核反应的能量释放等。

3.小组讨论:以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推动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核能概念和应用。

六、教具选用1.演示器,让学生通过图示和形象的语言更容易理解核反应和核能的概念。

2.α、β、γ 射线探测器、核反应探测器和暗箱,用于展示核反应和核辐射的特性。

3.实验器材、化学药品,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核能的特性。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22章第2节核能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22章第2节核能教案设计

核能【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核能、裂变、聚变、链式反应的有关知识。

2.了解核电站的常识,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交流,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能源问题到能源科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2.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树立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3.增强学生热爱和平及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知道可控链式反应,和平利用核能。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美国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视频和轰炸前后对比图引出本课内容。

同学们想想原子弹是什么原理,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它?(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同学说不清楚原子弹的原理,但同学能说出用它的原理为我们发电,解决人类能源危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改变人类的这一种能源──核能。

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阅读课文。

二、新课教学(一)原子、原子核谁能来结合图片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原子的结构呢?(学生讲解)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把原子比作大广场,原子核就像几颗豆粒挤在广场中央,但整个原子的质量和能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

(二)核能(教师讲授)质子、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旦原子核发生分裂或聚合,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

较重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就是核裂变。

1kg的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超过2000t煤完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

怎样才能使裂变继续下去呢?将火柴搭成如图所示结构,点燃第一根火柴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回答)一根火柴点燃两根,两根点燃四根,如此像锁链一样持续下去。

这就像用中子轰击铀235原子核,铀核分裂时释放出核能,同时还会产生几个新的中子,这些中子又会轰击其它铀核……于是就导致一系列铀核持续裂变,并释放出大量核能。

这就是链式反应。

两个较轻的原子核,在超高温和超高压的条件下,聚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核能的过程就是核聚变,也称为热核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能》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通过收集信息、阅读资料、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自学能力;通过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技能与探究技能;通过利用网络来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的意识与能力。

【设计理念】
学生已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教材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采用通俗描述的方法给出核能的概念。

原子核内部储藏了巨大的能量,这个能就是核能。

提前留下作业,让学生搜集关于核能的信息,组织学生阅读“STS核电站和核废料处理”。

通过列数据,举例子,对比等手法,介绍获得核能的两条途径──裂变和聚变。

通过演示分组让学生理解链式核裂变的原理,再通过逆向思维了解核聚变的知识。

本节教学应以讲授为主。

由于核能、裂变、聚变、链式反应等概念均涉及到核反应知识,而学生头脑里,这部分知识是一个空白。

因此,讲授过程中要贯彻通俗性原则,不宜过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例了解核能。

知道核能、裂变、聚变、核污染、核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
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能通过收集信息、阅读资料、相互交流,判断核能和我们生活的有关说法是否正确
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教学过程】







你知道广岛吗?1945年8月6日,美
国向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该城大
部分被摧毁。

据日本有关部门统计,迄今
为止,因广岛原子弹轰炸而死去的人已达
22万多。

出示原子弹爆炸后浓烟笼罩广岛
上空的图片。

你看完视频有什么感想?
你知道为什么原子弹的威力这么大
吗?你想知道它的原理吗?学习了本节
知识后你就会明白了!
观后感
思考问题,并讨论
回答。

学生分析、回答
相关问题。

象、图片等历
史资料引入
新课,引起学
生的兴趣。


出问题让学
生讨论,培养
了学生的发
散思维。

培养学生
观察、分析、
概括能力。









1.原子、原子核和核能
一切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
由原子组成,而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
三种粒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
电荷,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比
电子大得多,处于原子中心,构成非常小
的原子核。

质子和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
结合在一起,因此原子核十分牢固,要使
它们分裂或重新组合是极其困难的。


是,一旦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可以释
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我们说的核能,
又称原子能。

学生回忆化学学
过的关于分子、原子、
原子核、质子、中子的
知识。

培养学
生联系旧知,
纳入新知的
能力。

自然界中有一种铀矿提取的铀,人们对它非常感兴趣。

这是为什么呢?
2.裂变
(提示:请打开素材“演示动画:核裂变”)
1939年,科学家首次用中子轰击较大的原子核,使它变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称为原子核的裂变。

为了让裂变继续下去,科学家用中子轰击铀235原子核,铀核裂变释放出核能铀核分裂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同时还产生几个新的中子。

释放的能量到底有多大呢?
3.链式反应
这些中子又会轰击其他铀核……于是就导致一系列铀核持续裂变,并释放出大量核能,这就是链式反应。

(提示:请打开素材“演示动画:链式反应”)
链式反应知识学生很难理解。

教师通过点燃火柴,学生通过看到明显的现象,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学生阅读讨论
一千克铀235裂变
时可以放出约的能
量约为2019吨煤完全
燃烧放出的能量。

复习Q=qm
分析类比总结。

学生分组动手实验
1、将火柴搭成如课本
培养学生联
系旧知,从阅
读中获得信
息的能力
学生通过计
算自己去体
会能量的巨
大。

链式反应如果不加以控制,大量原子
核就会在一瞬间发生裂变释放出极大的
能量。

例如:原子弹爆炸(课本图19.2-6)
时发生的链式反应是不加以控制的。

你知道我们国家第一颗原子弹是在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爆炸成功的吗?
为了打破核垄断,抵制核讹诈,我国
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从1961
年起自己进行核武器的研制,在党中央的
亲切关怀下,全国一盘棋,用了短短4年
时间就完成了研制工作,并于1964年10
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播放录像: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
实况。

图19.2-3所示的结构,
点燃第一根火柴后,观
察所发生的情况。

2、将玻璃球按上图火
柴的样子摆放,推动一
个,观察所发生的的现
象。

3、将木牌竖直摆放,
推倒一个观所发生的
的情况。

注意:
小心烫伤,小心火灾!
学生观看我国第一颗
原子弹爆炸的视频,畅
谈自豪感
培养学生类
比归纳总结
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
爱国思想和
自豪感
这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的实况,其威力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

紧接着于
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完成了其他国家要十几年或几十年才能做完的工作
加以控制的链式反应,能够使核能和平利用。

例如:课本图19.2-5为核电站的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链式反应,就是可加控制的链式反应。

(提示:请打开素材“科学动画:核电站的原理”)
我们应该控制链式反应,把核能应用于和平建设事业。

1942年人类利用核反应堆第一次实现了可控制的铀核裂变。

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了核能时代。

当时的核反应堆得功率非常小。

播放视频,感知核反应堆得建立以及核反应速率的控制
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核电站中的能量转化的过程和发生的物态变化
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4.聚变学生根据之前的查阅
的资料,分享核电站的
发展的现状
学生分析核能发电中
的能量转化
学生体会科
技的进步,利
用发展的观
点来看待问

用辩证的观
点来看待问

【教学反思】
人们现在还不能像控制裂变那样有效地、随心所欲地控制聚变反应,和平利用聚变释放的核能,但是由于核聚变可以释放比裂变更大的核能,而且不像裂变那样会产生较大的放射性污染,其原料氘和氚等又比铀丰富得多,因此控制聚变反应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课题。

同学们将来也许能参与其中,成为我国和平利用聚变释放核能的有功人员,为开发我国的新能源作出重大的贡献,我们期待着这一天。

通过教学发现课堂时间比较紧张。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对探究问题的自主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则时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把握不好就会使一个问题的讨论面太大,时间拖得太长,还会远离研究主题,浪费时间等等。

所以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使每个环节十分严密,力争排除一些客观干扰因素,也就是要把握好引导的“度”,对于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培养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问题也值得再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