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卷历年诗歌鉴赏题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 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 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方法技巧】:关于比较赏析,可抓住两个方面:一、景象描写: 畅当诗开篇写楼的高峻。“迥”显其高远,“临”显居高临下之势,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写登楼远眺的四周景象,比较一般; 王之涣诗景象壮阔,视野无穷。二、思想内涵:畅当诗以自己视 觉的居高临下,表现了自己孤傲洒脱的情怀,也写出远离人世尘 俗的意象。诗人在进士及第之后,仕途多坎坷,而他又为人高傲, 胸有大志,不甘寂寞,可以说,这首诗是诗人自身情怀的真实流 露。王之涣诗,则在平常的写景之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并给 人以奋发向上的激情。
【解析】
第一,阅读命题者给出的这段诗论,明确苏轼赞林诗、 皮诗而贬石诗,其根源全在“写物之功”这四个字上。 这是苏轼评判的标准与下结论的依据。 第二,明了写物之功,“功”在托物言志、借物咏怀, 总之是有所寄托。这就要求诗人对物的表现不能只停 留于外在形态的描绘上,更要写出物的内在神韵来。 可见,苏轼赞林诗、皮诗,是因二者不但写“形”而且 写“神”或干脆写“神”:相反,石诗只停留在对物的“形 色”的辨识上,故石诗不如林、皮二诗。
北京卷历年诗歌鉴赏题解析
2002年北京卷诗歌鉴赏
2003年北京卷诗歌鉴赏
2004年北京卷诗歌鉴赏
2006年北京卷诗歌鉴赏 2008年北京卷诗歌鉴赏 2009年北京卷诗歌鉴赏 2010年北京卷诗歌鉴赏 2011年北京卷诗歌鉴赏 2012年北京卷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2002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 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 “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
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
保持自己的节操。
【答案】A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 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 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
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 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A.
)
B.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
D.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答案 (1)D 解析
E
A项,全诗并未生动地描写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
而是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
B项“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
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 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 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 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2)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颧雀楼 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 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 更加高远。
[诗歌鉴赏·2003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 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 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
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
泛起的红晕。
【答案】C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第三,挖掘林、皮二诗的“神”,即二者作 品中“梅花”与“白莲”具体的象征意义。林 诗“疏影横斜水清浅”,以水清衬梅清, 表现梅花的清秀、清峻、清幽,这正是 “决非桃李诗”的判断所自;皮诗“月晓 风清欲坠时”,以风清衬莲清,表现白莲 的清淡、清雅、清洁,这正是“决非红莲 诗”的判断所自。林、皮二诗中两个不同 的“清”字,便写出了“梅花”与“白莲”的内 在神韵。如此的“写物之功”,石曼卿的“认 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有吗?
[译诗]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不免心 惊,你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离别思念的情怀唯 有靠浊酒排遣,忧愁中满目都是丛生的菊花。我且把自 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 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多多承蒙你千里之外的关怀询 问,我是一个亡国之人,如同被放逐一样,已经无家可 归 * 。
第一问两个要点: 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 精神品格、内在特点; 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 仅作了外形描写。(1个要点1分)。
第二问3个要点: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 清幽、高洁; 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 莲的素洁、清雅; 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 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答出①或②中的1个即得2分,答出③得1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 《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 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 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 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登颧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 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
超出了人世尘俗。从鹳雀楼四望,天然
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 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
流入断山,浩荡奔去。
畅当这首诗,运用夸张手法和对偶的句式,集 中描写了鹳雀楼的高峻雄伟的气势,也很有特色。 一二两句,用“迥临”和“高出”,写鹳雀楼的高 峻雄伟,是近景。三四两句,“天际围平野,河流 入断山”,是用对仗的句子,写登上鹳雀楼后远望 的浩大气势。从这里,可望到天地相连的平地,奔 腾的黄河进入断山,这是远景。四句二十字,将鹳 雀楼雄伟的气势展现在眼前,犹如亲自登上一般,
综上所述,最终得到如下结论: 林逋的诗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 了梅的清幽、高洁;皮日休的诗“无情有恨何 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 清雅——林、皮二诗皆做到了神似,表现了所 咏之物的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而石曼 卿的《红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 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因此苏轼赞扬林、 皮二诗而批评石诗,认为他们在 “写物之功 ” 上 有高下之分。
颈联对红梅的外表与内在品格作进一步描写。上句 说,梅花的内心是适应寒冷的,不愿意随着春天的到来 而展示自己的美态。下句说,但是那像酒后泛起的红晕 无来由表露在少女的面容上,意思是梅花呈现了红色。 这里仍然暗示春天的梅花虽然外貌是红色的,但她的内 心是喜寒的。 尾联是诗人对前人写梅花的误区发议论。上句说, 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下句补足说,怎么只从 外表的绿叶与青枝来看梅花呢?这两句诗通过议论宋初 诗人石曼卿写《红梅》诗的固陋看法,认为认识梅花须 从梅花独有的“梅格”来品评。这就强调了红梅的内在 品格,或内在精神,也就是梅花喜寒凌霜的本质特点。 最后两句诗也是宋诗通常喜欢发议论的表现。 这首诗既描写了红梅迟开、花色浅红的自然特征, 又赋予红梅以少女的某些性情,形神俱备,情感细腻。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 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 人震惊。 * ×
[诗歌鉴赏·2004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首联写红梅迟开的原因和担心。上句说,梅 花害怕忧愁而贪图睡觉,因此才迟迟独自开放。 下句说,梅花自己担心冰一样晶莹的面容不合时 宜。诗一开始,诗人把梅花比拟为一个心理丰富 而调皮的美女,她想用贪睡来摆脱忧愁,又担心 自己的冰容不合时宜,可见其心理的矛盾以及解 决矛盾的办法的天真。这不就是个调皮可爱的美 女吗? 颔联写迟开的红梅的外表与内在品格。上句 说,红梅的外表因恐冰容不為世容,只得故作浅 红的桃杏色。下句说,红梅的枝条还是保持了无 叶子孤独而细瘦的样子,呈现经受霜雪考验后仍 然劲挺的姿态,显示了坚强的内在品格。
既有对于楼的想象,也有登楼远眺的体会。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
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颧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 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
颧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 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颧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 豪情。 答案:B E
[诗歌鉴赏·2008北京卷]
③题。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 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
注释 :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
参考答案:B E
(2)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 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2) (体wk.baidu.com)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内容)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 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都流露出 物是人非的感伤。 (写法)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 意境;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独自登上江楼思绪茫茫,月光如水水色 如天。旧时同来这里赏月的人现在在哪里? 只有此处的风景隐隐约约还像是从前。 凄凉的夜晚,我独自登上了江边的小楼; 夜深人静,高旷的楼台上,显得格外清静。 深远的思绪随着习习的凉风,悠悠的飘向远 方。放眼望去。皎洁的月光倾泻在江面上, 如同流水一般清亮;微波荡漾在水面又映照 出天空的倒影,江水也仿佛成了浩瀚的天空。 去年的此时此地,那一起赏月的好朋友啊, 现在却不知流落到了何方?只有那江边风物, 仿佛还是去年的旧模样。
[诗歌鉴赏·2006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 ①将:岂。②纪:经营。*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C项“披衣起彷徨”分析有误,应为披上衣服起来谈笑。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 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2)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 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 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解析 :本诗写诗人移居之后,与邻人融洽相处的情味。 以“春秋”发端,说明一年四季中常有生活的乐趣。 对作者来说,新迁南村,登临胜地,更觉欣慰。除登 高赋诗之乐外,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忙时闲聚之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