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第章移动通信系统组网

合集下载

《5G移动通信系统》第7章 5G组网

《5G移动通信系统》第7章 5G组网

Option 3x
EPC
5GC
LTE
NR
Option 7x
EPC
5GC
eLTE
NR
Option 3x和Option 7x的部署方式
➢ Option 3x是将用户面数据分为两个部分,将4G基 站不能传输的部分数据使用5G基站进行传输,而 剩下的数据仍然使用4G基站进行传输,两者的控 制面命令仍然由4G基站进行传输。
《5G移动通信系统》第7章
5G网络部署总体方案
张月霞
5G网络部署总体方案
2
7.1 5G组网策略 7.2 5G覆盖策略 7.3 5G 室分/微覆盖方案 7.4 5G天馈方案
7.1 5G组网策略
3
自2010年以来,4G网络在全球部署,4G网络在商用后有效支撑了移动数据业务的飞速 发展。当前,移动网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还需要满足数据流量的数千倍增长、 千亿级的设备连接和更多样化的业务需求。为了进一步满足新业务及连接大数据的发展 要求,需要建设和部署5G网络,5G网络的组网将沿用传统网络架构,主要由无线接入 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和核心网(Core Network,CN)组成。其中,无线 接入网的作用是为用户提供无线接入功能。核心网的作用是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 和相应的管理功能等。下面将对5G组网策略重点介绍。
EPC
5GC
LTE
NR
eLTE
NR
NR
eLTE
NR
实线:用户面 虚线:控制面 其含义为传输用户的实际数 据和传输控制信令。
10种SA网络的部署方式
7.1.1 5G SA网络部署方式
5
Option 1 4G网络的部署方案,由 4G 的 核 心 网 ( Evolved Packet Core , EPC ) 和 4G的基站组成,其组网 方式与5G网络完全独立。

移动通信原理 PPT课件

移动通信原理 PPT课件
1) 移动交换中心MSC MSC是计算机控制的全自动交换系统。 MSC与基 站以光缆相连进行通信, 一个MSC可以管理数十个基 站, 并组成局域网。
第1章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
MSC支持的呼叫业务是: (1) 本地呼叫、 长途呼叫和国际呼叫。 (2) 通过MSC进行移动用户与市话、 长话之间的 联系, 控制不同蜂窝小区的运营。 (3) 支持移动电话机的越区切换、 漫游、 入网登 录和计费。
息所用的信号不是靠频率不同或时隙不同来区分的, 而是用不同的编码序列来区分的, 或者说, 靠信号的 不同波形来区分。 如果从频率域或时间域来观察, 多 个CDMA信号是互相重叠的。
第1章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
在FDMA和TDMA系统中, 为了扩大通信用户容 量, 都尽力压缩信道带宽, 但这种压缩是有限度的, 因为信道带宽的变窄将导致通话质量的下降。 而 CDMA却相反, 可大幅度地增加信道宽度, 这是因为 它采用了扩频通信技术。
第1章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
2.2.2 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各种CDMA系统的主要技术、 具体构成不完全相
同, 我国主要是联通的800 MHz CDMA数字系统。 一 种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如图1-2所示。
第1章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
图1-2 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基本组成
第1章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
CDMA的基本组成与GSM的大同小异, 交换网络 子系统NSS、 基站子系统BSS、 操作维护子系统OMS 和手机MS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图1-2中, PCF部分主要实现对分组数据业务的处 理功能。 它能够提供强大的分组数据处理能力, 满足 用户对高速分组数据的传输要求, 能适应目前和将来 不断增长的业务需要。
第1章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

移动通信系统基本网络结构

移动通信系统基本网络结构

•F接口:MSC与EIR间接口,MSC向EIR查询移动 台设备的合法性。 •G接口:VLR之间的接口,当移动台由某一VLR 进入另一VLR覆盖区域时,新老VLR通过该接口交换 必要的信息,仅用于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MSC与PSTn间的接口:是常规电话网局间信令接口, 用于建立移动网至公共电话网的话路接续。
(1)在各省或大区设有两个一级移动汇接中心,通 常为单独设置的移动业务汇接中心,它们以网状 网方式相连;
(2) 每个省内至少应设有两个以上的二级移动汇 接中心,并把它们置于省内主要城市,它们之间 也是以网状网方式相连.
(2)基站控制器 BSC是BSS的控制部分,它一端可与一个或多个BTS 相连(由业务量的大小决定),另一端与MSC和操 作维护中心OMC相连。BSC面向无线网络,在BSS中 起交换作用,即各种借口的管理,承担无线资源和无 线参数的管理等。 (3)码变换器 码变换器TC主要完成16kb/sPRE-LTP(规则脉冲激 励长期预测)编码和64kb/sA律PCM之间的语音变换。
能设备的作用与接口。
2.5.1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现有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如图235所示,主要是由移动台子系统(MS)、 基站子系统(BSS)、网路子系统(NSS) 以及操作支持子系统(OSS)等几大部分组 成。
• 其中基站子系统(BSS)提供和管理移动台子系统
(MS)和网络子系统(NSS)之间的传输通路,
(1)移动交换中心 MSC是PLMN的核心,它完成通话接续、计费、BSS和
MSC之间的切换额辅助性的无线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等功 能。
为了建立至移动台的呼叫路由,每个MSC还要完成查询 移动台位置信息的功能,即MSC从拜访地位置寄存器VLR、 归属地位置寄存器HLR和鉴权中心AUC这3种数据库中取得处 理用户呼叫请求所需的全部数据。同时,MSC也负责根据移 动台的最新数据更新这3个数据库中相应的用户数据。

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

2.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属于调度性专业网,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属于调度性专业网,将各种业务部门所需 调度性专业网 的基站及控制设备集中建站、统一管理、统一使用, 的基站及控制设备集中建站、统一管理、统一使用,每个部门只 需建立各自的调度中心台,做到共享频率资源、共享通信设施、 需建立各自的调度中心台,做到共享频率资源、共享通信设施 、 共享通信业务、共同分担费用, 共享通信业务、共同分担费用,是一种高效而又廉价的移动通信 系统。 系统。
3.无中心选址个人通信系统 .
无中心选址个人通信系统的体制与蜂窝网和集群网的体制不 将中心集中控制转为电台分散控制, 同,它将中心集中控制转为电台分散控制,通话所需的信道由主 呼台选择,经被呼台确认后双方在该信道上进行通话, 呼台选择,经被呼台确认后双方在该信道上进行通话,这样频率 利用率高。 利用率高。
第1章 概论
我国移动通信发展
1、1980年在上海建立并试用了公用移动通信系统。 、 年在上海建立并试用了公用移动通信系统。 年在上海建立并试用了公用移动通信系统 2、1987年在广州、上海率先开通了模拟蜂窝移动电话业 、 年在广州、 年在广州 采用900MHZ,TACS标准。 标准。 务。采用 , 标准 3、1993年在浙江嘉兴地区引入第二代数字移动蜂窝网 、 年在浙江嘉兴地区引入第二代数字移动蜂窝网 GSM系统,开始试运转。94年建网,95年推广到 个省, 系统, 年建网, 年推广到 个省, 年推广到15个省 系统 开始试运转。 年建网 96年扩展到全国。 年扩展到全国。 年扩展到全国 4、2000年模拟蜂窝网封网,将频段让给数字网。 、 年模拟蜂窝网封网, 年模拟蜂窝网封网 将频段让给数字网。 5、2002年中国移动在全国正式投入 、 年中国移动在全国正式投入GPRS(通用分组无 年中国移动在全国正式投入 ( 线业务)。 线业务)。

移动通信技术ch移动通信组网原理

移动通信技术ch移动通信组网原理

(dS /dI)-n
基站A
基站K
J
*
当移动台处于覆盖区边缘点时,受到的同频干扰最严重 二频组(A与C同频): 三频组(A与D同频): n频组(A与n+1同频): 重叠区宽度a可根据C/I设计要求,由上式计算出来 在C/I符合要求,即大于同频干扰防卫度的前提下,为了 使频率利用最经济,希望同频复用距离D越小越好。
*
二、小区制的特点 可以提高频率利用率,增加用户容量:因为同一组信道频率可以多次重复使用 小区制中因为采用了频率复用技术,因此带来同频道干扰问题 网路构成复杂:需要越区切换、漫游、位置登记、更新等
*
2.2.2 条(带)状服务区 一、定义 条状服务区是指用户的分布呈条状,例如铁路、公路、狭长城市、沿海水域、内河等
*
2.3.1 固定信道分配 概念:将频道固定分配给某个小区使用,蜂窝系统采用此法 1、分区分组法遵循的准则 所需波道尽量占用最小的频段,即尽量提高频段利用率 为避免同道干扰,在单位无线区群内不能使用相同波道 为避免三阶互调干扰,在每个无线小区内应采用无三阶互调波道组。
*
判别是否存在三阶互调干扰? 设信道频率和信道序号之间的关系为: 当n个信道序号按照上升顺序排成信号序列时,任意两个 信道间的差值为: 结论:判别某个预选的信道组之间是否存在三阶互调干 扰,只要确定信道序号差值序列中有无相等的差 值即可。
*
2.4.3 移动台的功率控制 2.4.4 蜂窝系统容量的改善 2.4.3 面状服务区 2.5 多信道共用技术 2.5.1 话务量、呼损率和系统用户数 2.5.2 信道的自动选择方式 2.6 越区切换 2.6.1 切换门限值、切换过程和信道分配 2.6.2 实际切换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移动通信基础知识
1.1 无线通信基本概念
1.2 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历程
1.3 移动通信系统架构与组成
1.4 移动通信标准与规范
1.5 移动通信频谱分配与管理
第二章:无线信道与调制技术
2.1 无线信道特点与分类
2.2 移动通信信道传播模型
2.3 调制与解调技术
2.4 近场通信技术
第三章: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结构
3.1 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架构
3.2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令与控制
3.3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性管理第四章:移动通信协议与接口
4.1 GSM协议与接口
4.2 CDMA协议与接口
4.3 LTE协议与接口
4.4 5G协议与接口
第五章: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与管理5.1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
5.2 移动通信网络性能管理
5.3 移动通信网络故障排除与维护第六章:移动通信安全与隐私保护
6.1 移动通信安全机制
6.2 移动通信隐私保护技术
6.3 移动通信法律与政策
附件:
1、移动通信相关术语表
2、移动通信系统架构图
3、移动通信系统频谱分配图
法律名词及注释:
1、通信法:规定了与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通信服务管理、通信内容监管等内容。

2、信息安全法:对网络安全、信息处理和传输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并对相关的犯罪行为提出了相应的处罚和制裁。

3、隐私保护法:保护个人和组织的隐私权利,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和披露等方面的限制和要求。

移动通信技术——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组网

移动通信技术——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组网

4.3 多信道共用
4.3.1 多信道共用的意义
在双工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用户 在通话时要占用一条信道。 由于频谱资源的限制,用户数总是 大于信道数。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使用多信道共用 技术缓解频谱资源有限和用户数多的矛 盾。
多信道共用是指系统允许大量的用 户在一个小区内共享少量的信道。 每个用户只在呼叫时才分配一个信 道,一旦通话终止,用户占用的信道马 上释放供其他用户使用。
令F为邻近蜂窝干扰因子,则CDMA 系统容量,即式(4-31)变为
(W / Rb )GF N (信道/小区) ( Eb / N 0 )d
4.5 蜂窝系统的移动性管理
4.5.1 蜂窝系统服务区域划分
1.服务区域的划分
一般的第二代蜂窝移动系统服务区域划分 如图4-22所示。 图中只画出一个移动运营网络,即一个公 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 PLMN),多个PLMN服务区可以重叠。
如果单位区群在系统中复制了M次,则双 向信道的总数C可以作为容量的一个度量,即 C = MS =MkN
3.区群结构的实现
单位区群内小区数N越大,同信道小区的 距离D就越远,抗同频干扰的性能就越好。 但是相应地,单位区群内小区数N越大, 需要的信道组越多,频谱利用率下降。 所以单位区群内小区数N与同信道小区的 距离D为互为矛盾的指标,须折中考虑。
(2)扇区划分技术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同频干扰可以通 过使用定向天线代替基站中单独的一根全向 天线来减小,其中每个定向天线辐射某一个 特定的扇区。 这种使用定向天线来减少同频干扰,从 而提高系统容量的技术叫做扇区划分技术。
扇区划分技术与小区分裂不同,它 可以保持小区半径不变,容量的提高是 通过减少同频干扰以达到提高频率利用 率来实现的。

移动通信系统(第三版课件)第1章 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移动通信系统(第三版课件)第1章 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1章 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需要注意的是, 在移动信道中传输数字信令, 除需要 窄带调制和同步之外, 还必须解决可靠传输的问题。 因为在信道中遇到干扰之后, 数字信号会发生错码, 必须采用各种差错控制技术, 如检错和纠错等, 才能 保证可靠的传输。在传输数字信令时, 为便于收端解 码, 要求数字信令按一定的格式编排。 信令格式是多 种多样的, 不同通信系统的信令格式也各不相同。 常 用的信令格式如图 1 - 7 所示, 它包括前置码(P)、 字
(7) 归属位置寄存器(HLR)与访问位置寄存器(VLR)
之间的接口(D接口)。 (8) 移动交换中心之间的接口(E接口)。 E接口主要 用于MSC之间交换有关越区切换的信息。
第1章 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9) 移动交换中心(MSC)与设备标志寄存器(EIR)之 间的接口(F接口)。 F接口用于在MSC与EIR之间交换
有关移动设备管理的信息, 例如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
等。 (10) 访问位置寄存器VLR之间的接口(G接口)。 当
某个移动台使用临时移动台标识号(TMSI)在新的VLR
中登记时, G接口用于在VLR之间交换有关信息。
第1章 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1.4.4 移动通信空中接口协议模型 采用开放互连(OSI)参考模型的概念来规定其协议 模型。如图1-6,模型分作三层。 L3 L2 网络层(NWL) 数据链路控制层(DLC) 介质接入控制层(MAC) L1 物理层(PHL)
第1章 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1.4.5 移动通信信道类型 信道类型是根据基站与移动用户之间传递信息种 类来划分。主要两大类:业务信道(TCH)和控制信 道(CCH)。 业务信道(TCH)携带数字化的用户编码语音或 用户数据。故又可分为语音业务信道和数据业务信道, 系统提供业务信息又有监测音SAT(Supervisory Audio Tone)和信令音ST(Signalling Tone)。 控制信道(CCH)在基站和移动站之间传送信令、 同步数据和同步指令,主要移动台的呼叫控制和接入 管理。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知识链接2:GSM、 GPRS、 CDMA数字蜂窝网基 本概念、系统组成、网络结构
❖ 议一议:GPRS的特点
(3)仅按数据流量计费
即根据您传输的数据量(如:网上下载信息时) 来计费,而不是按上网时间计费也就是说,只要 不进行数据传输,哪怕您一直“在线”,也无需 付费。做个“打电话”的比方,在使用 GSM+WAP手机上网时,就好比电话接通便开始 计费;而使用GPRS+WAP上网则要合理得多, 就像电话接通并不收费,只有对话时才计算费用。 总之,它真正体现了少用少付费的原则。
知识链接2:GSM、 GPRS、 CDMA数字蜂窝网基 本概念、系统组成、网络结构
❖ 议一议:GPRS的特点
2、技术上的特点
数据实现分组发送和接收,按流量计费;56~ 115Kbps的传输速度.
3、GPRS与GSM比较中表现出的特点
相对于GSM的9.6kbps的访问速度而言, GPRS拥有171.2kbps的访问速度;在连接建立 时间方面,GSM需要10-30秒,而GPRS只需要 极短的时间就可以访问到相关请求;而对于费用 而言,GSM是按连接时间计费的,而GPRS只需 要按数据流量计费;GPRS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 率而相对远远高于GSM。
❖学一学: GPRS 系统组成
笔记本电脑通过串行或无线方式连接到GPRS 蜂窝电话上;GPRS蜂窝电话与GSM基站通信, 但与电路交换式数据呼叫不同,GPRS分组是从 基站发送到GPRS服务支持节点(SGSN),而不是 通过移动交换中心(MSC)连接到语音网络上。
知识链接2:GSM、 GPRS、 CDMA数字蜂窝网基 本概念、系统组成、网络结构
及移动交换中心(MSC)三大部分组成。
知识链接2:GSM、 GPRS、 CDMA数字蜂窝网基 本概念、系统组成、网络结构

移动通信(第4版)大学本科教材 移动通信第一章-2007-02

移动通信(第4版)大学本科教材 移动通信第一章-2007-02
随机多址方式: 9 ALOHA、时隙ALOHA、DSMA/CD(CDPD)、 CSMA/CA(无线局域网)
同济大学 徐娟
38
1.5.4 抗干扰措施
¾利用信道编码(如卷积码等前向纠错FEC和自动请求 重传ARQ)进行检错和纠错-----抗随机干扰
¾利用交织编码技术-----抗突发干扰
¾利用微分集技术(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 以及RAKE接收机等)和自适应均衡技术以及选用具有 抗码间干扰的调制技术----克服由多径传播而引 起的多径衰落
40
¾ 网络结构
1.5.5 组网技术(二)
¾ 网络接口
电路交换业务通道
GMSC
VLR
MSC
BTS
BSC
PCU
HLR AUC
PSTN
ISP 163
SGSN
分组交换业务通道
GGSN
GPRS系统结构图
同济大学 徐娟
数据网络
41
1.5.5 组网技术(三)
¾网络的管理与控制 9 连接控制(或管理)功能
呼叫接续过程
集群调度系统:
移动台
总调度台
公共电话网 PSTN
分调度台
基地台
中央控制器
同济大学 徐娟
28
1.3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BTS
MSC
公共电话网 PSTN
MS
同济大学 徐娟
29
1.3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铱(Iridium)星系统 全球星(Global star)系统
同济大学 徐娟
24
1.3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
无线电寻呼系统(单向传输)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频率再用、小区分裂、越区切

移动通信(第五版)(章坚武)第1章

移动通信(第五版)(章坚武)第1章

(2) TDMA。 当前应用这种多址方式的主要蜂窝系统有 北美的DAMPS和欧洲的GSM,在我国这两种制式也都有应用, 但GSM占绝大多数。所谓TDMA,就是一个信道由一连串周期 性的时隙构成。不同信号的能量被分配到不同的时隙里,利用 定时选通来限制邻近信道的干扰,从而只让在规定时隙中有用 的 信 号 能 量 通 过 。 实 际 上 , 现 在 使 用 的 TDMA 蜂 窝 系 统 都 是 FDMA和TDMA的组合,如美国TIA建议的DAMPS数字蜂窝系 统就是先使用了30 kHz的频分信道,再把它分成6个时隙进行 TDMA传输。
VLR是存储用户位置信息的动态数据库。当漫游用户进 入某个MSC区域时,必须向该MSC相关的VLR登记,并被分配 一个移动用户漫游号(MSRN),在VLR中建立该用户的有关 信息,其中包括移动用户识别码(MSI)、移动用户漫游号 (MSRN),所在位置区的标志以及向用户提供的服务等参 数,这些信息是从相应的HLR中传递过来的。MSC在处理入 网、出网呼叫时需要查询VLR中的有关信息。一个VLR可以 负责一个或若干个MSC区域。
(3) CDMA。 当前应用这种多址方式的主要蜂窝系统有 北美的IS-95 CDMA系统。所谓CDMA,就是每一个信号被分 配一个伪随机二进制序列进行扩频,不同信号的能量被分配 到不同的伪随机序列里。在接收机里,信号用相关器加以分 离, 这种相关器只接收选定的二进制序列并压缩其频谱,凡 不符合该用户二进制序列的信号,其带宽就不被压缩。结果 只有有用信号的信息才被识别和提取出来。
与其他通信方式相比, 移动通信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 电波传播条件恶劣。
(2) 具有多普勒效应。
由于移动台在运动中,所以产生多普勒频移效应,频移值fd 与移动台运动速度v、工作频率f(或波长λ)及电波到达角θ有关,

现代移动通信移动通信组网原理-PPT文档资料

现代移动通信移动通信组网原理-PPT文档资料

图4.11 基本网络结构
其 他 公 众 网
MS C
MS C
4.2 多址接入技术
4.2.1 4.2.2 4.2.3 4.2.4 频分多址(FDMA) 时分多址(TDMA) 码分多址(CDMA) FDMA、TDMA与CDMA系统容量比较
4.2.1 频分多址(FDMA)
频分多址是将给定的频谱资源划分为若干 个等间隔的频道 (或称信道)供不同的用户使用, 如图4.13所示。移动台MS1、MS2、…、MSk分 别分配有发射频道、、…、和接收频 道、、…、。我们将基站向移动台方向的信道 称为前向信道,而将移动台向基站方向的信道 称为反向信道。

Ck
Ck
BS
图4.20 伪随机码扩频多址方式原理图
1
N
TDM
A b (t )
模2加 扩频调制
PSK 调制
B S (t )

C
模2加 扩频解调
D
PSK 解调
TDM Zt (t)
1
Rs

0

N
C(t ) PN
f0
(a)
PN
f0
A点
B点
C点
D点
数字信号 干扰 无用信号 干扰
数字信号
Rs
Rc
4 18 11
3 17 10
6 20 13
5 19 12
4.1.4 基本网络结构
移动通信的基本网络结构如 图4.11所示。 基站通过传输链路与移动交换机相连,交换机 再与固定电信网络或其他通信网相连,所以移 动通信有以下两种通信链路:①移动用户←→ 基站←→交换机←→其他网络←→其他用户; ②移动用户←→基站←→交换机←→基站←→ 移动用户。

移动通信组网技术

移动通信组网技术

移动通信组网技术是指将许多无线基站组合在一起来实现移动网络通信的技术。

在这种通信系统中,所有基站都通过特定的协议来相互通信,使得移动设备可以在不同地点之间自由切换,这样就能够全方位地覆盖用户。

变化多样,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技术。

一、TD-LTE技术TD-LTE技术是目前市场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组网技术,属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它可以实现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大的容量,能够满足越来越多的用户需求。

TD-LTE技术主要应用于LTE移动电话技术中,具有快速传输数据、低延迟等特点。

二、WCDMA技术WCDMA技术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种语音和数据通信标准,用于高速数据传输、视频通话等应用。

该技术不但能够提供更高的通信质量和网络容量,还能够通过动态资源管理来实现不同场景下的数据传输需求。

三、CDMA2000技术CDMA2000技术是第三代CDMA技术的升级版,主要应用于高速数据传输、语音和无线互联网等领域。

该技术在功能上与CDMA相似,但增加了更多的网络容量,能够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广泛的移动通信覆盖范围。

四、GSM技术GSM技术是一种标准的数字通信系统,主要用于语音和短信通信。

GSM技术主要用于第二代手机通信系统,并且仍然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地应用。

该技术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无线通信,同时还可以通过不同的频段来实现不同地理位置的覆盖,适用于城市和农村地区。

五、TD-SCDMA技术TD-SCDMA技术是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数字传输技术,主要用于高质量的语音通信、无线互联网和数据传输。

该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无线频谱,并提高用户体验。

TD-SCDMA技术的使用可以解决不同操作商之间的竞争问题,提高无线网络的效果,实现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六、Wi-Fi技术Wi-Fi技术是一种无线局域网技术,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高速的无线数据传输。

该技术不但能够实现宽带互联网接入,还可以用于流媒体的无线传输和信息交流,是现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移动通信移动通信系统组网

移动通信移动通信系统组网

为了解决上下行传输增益差,可以
设立分集接收台,接收附近移动台的信 号,然后通过有线的方式将信号转发至 基站。
2.小区制
(1)小区制的特点
在几个小区间设置移动业务交换中 心,管理各小区间用户的通信接续以及 移动用户与固网用户的连接,这种方式 称为小区制,如图6-9所示。
图6-9 小区制示意图
(2)带状网
6.4 多信道共用
6.4.1 多信道共用的意义
多信道共用是指系统允许大量的用 户在一个小区内共享少量的信道。
图6-23 信道共用方式图解
如果采用多信道共用方式,任何一
个移动用户选取空闲信道和占用信道的 时间都是随机的,所以所有信道同时被 占用的概率远小于一条信道被占用的概 率。
6.4.2 话务量、服务等级和信道数的关系
≤35 ≤500
所有 低 卫星
乡村郊区 低到中 蜂窝
≤1 ≤100
市区 中到高 蜂窝/无绳
≤0.05 ≤10
室内 高 蜂窝/无绳
常用的扩容技术有:小区分裂、扇区 划分、选用直放站、微小区技术等。
(1)小区分裂
小区分裂通过用更小的小区代替较大 的小区来允许系统容量的增长,同时采用 同频复用因子不变的信道分配策略,通过 减小小区半径、重组系统来获得容量的增 加。
网络侧经业务节点接口(SNI)与业 务节点(SN)相连;用户侧经用户网络接 口(UNI)与用户相连;管理方面则经Q3 接口与电信管理网(TMN)相连。
接入网主要包括两类。
(1)有线接入网。
(2)无线接入网。
图6-4 无线接入系统示意图
2.移动无线接入网举例
(1)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2)UMTS系统结构(适用WCDMA/TD-

《5G移动通信系统》第9章 4G、5G融合组网

《5G移动通信系统》第9章 4G、5G融合组网
铂松信息
1、突破性创新驱动力 2、潜在市场需求拉动力 3、创新供给侧及创新环境侧政策 引导力
3
9.1 4G向5G整体演进策略
9.1.1
4G向5G演进路径
9.1.2 4G向5G核心网演进发展方案研究
9.1.3 5G技术4G网络中的应用
9.1.4
9.1.4 5G标准进展
4 铂松信息
9.1.2 4G向5G核心网演进发展方案研究
9.1.4
9.1.4 5G标准进展
2 铂松信息
9.1.1 4G向5G演进路径
目前正值4G向5G转型的重要时期,我国5G时期的TD(TDSCDMA Industry Alliance,TD)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处于技 术测试阶段,演进路径还未启动。
创新协作链代际 演进
价值采用链代际 演进
1、4G网络系统引入增强技术提升 容量,夯实5G系统能量基础。 2、5G原创技术的研发,包含Polar 短码技术、大规模阵列天线、端到 端切片等核心技术。
铂松信息
➢ 5G NR以LTE演进型基站(Long Term Evolution Evolved Node Basesation, LTE eNB)作为控制面锚点接入EPC,或以增强LTE演进型基站 (Enhanced Long Term Evolution Evolved Node Basestation,eLTE eNB) 作为主基站(即控制面锚点)接入NGC则为NSA。
➢ 对于FDD系统Massive MIMO,需克服上下行 信道不互易难点,利用算法进行用户位置及信 道状况估计。当前设备是32T/32R,支持单 小区8用户,频谱效率可提升4倍。中兴通讯与 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运营商联合试验了基于 FDD的Massive MIMO解决方案,受到了国际 运营商的关注。

第1章移动通信概述

第1章移动通信概述
➢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孙立新等编,人民邮电 出版社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1.1 移动通信的概念及特点
1.2
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1.3 移动通信的分类及工作方式
1.4 移动通信采用的基本技术
1.5
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1.1 移动通信的概念及特点
1.1.1 移动通信的概念
· 移动通信就是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 是在运动中 (或临时静止状态) 实现通 信的通信方式。
· 例如,固定体与移动体之间或移动 体与移动体之间的信息交换,都属于移 动通信。
移动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车、火车、轮 船、飞机、收音机等在移动状态中的物体。
固定体包括固定无线电台、有线用户等。
1.1.2 移动通信的特点
1.移动性
移动用户可以自由活动,其位置不受束缚。 移动通信必须是无线通信,或无线通信与有线通
· 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 代初期。
在此期间内,出现了公用移动通信业务。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移动通信从专用网向 公用网过渡,接续方式为人工,网的容量 较小。
1.2 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 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 中期。
在此期间,美国推出了改进型移动电话 系统(IMTS),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 实现了无线频道自动选择并能够自动接续 到公用电话网。
· 在移动通信系统开发研制中,码分多 址(CDMA)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多址方式 。
1.4.4 抗干扰技术
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的抗干扰措施是多种多 样的,主要有:
利用信道编码进行检错、纠错。 分集技术、均衡技术、调制技术。 扩频、跳频技术。 扇区天线、多波束天线和自适应天线等。 干扰抵消和多用户检测器技术。
参考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侧经业务节点接口(SNI)与业 务节点(SN)相连;用户侧经用户网络接 口(UNI)与用户相连;管理方面则经Q3 接口与电信管理网(TMN)相连。
接入网主要包括两类。
(1)有线接入网。
(2)无线接入网。
图6-4 无线接入系统示意图
2.移动无线接入网举例
(1)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2)UMTS系统结构(适用WCDMA/TD-
6.4 多信道共用
6.4.1 多信道共用的意义
多信道共用是指系统允许大量的用 户在一个小区内共享少量的信道。
图6-23 信道共用方式图解
如果采用多信道共用方式,任何一
个移动用户选取空闲信道和占用信道的 时间都是随机的,所以所有信道同时被 占用的概率远小于一条信道被占用的概 率。
6.4.2 话务量、服务等级和信道数的关系
如果单位区群内小区的个数(N) 减小而小区的大小保持不变,则需要更 多的单位区群来覆盖给定的范围,从而 获得更大的容量(C值更大)。
3.区群结构的实现
图6-16 同信道小区的确定
4.中心激励和顶点激励
在每个小区中,基站可以设在小区的中央, 用全向天线形成圆形覆盖区,这就是“中心激 励”方式,如图6-17(a)所示。
10
2.260
2.803
3.092
3.961
4.461
5.084
6.216
7.511
8.616
9.685
11.92
14.68
11
2.722
3.329
3.651
4.610
5.160
也可以将基站设计在每个小区六边形的3个 顶点上,每个基站采用3副扇形辐射的定向天线, 分别覆盖3个相邻小区的各三分之一区域,每个 小区由3副120°扇形天线共同覆盖,这就是所谓 的“顶点激励”方式,如图6-17(b)所示。
5.蜂窝小区增加容量的方法
图6-17 两种激励方式
图6-18 21个无线小区模型
3.动态分配方法
(1)动态配置法
动态配置法是根据移动用户话务量 随时间和位置的变化对频道进行分配。
图6-22 3顶点激励的信道配置
(2)柔性配置法
柔性配置是指首先分配给多个小区 共用信道,利用这些小区话务量高峰时 间段的不同,控制话务量高峰小区顺序 地使用话务量小的小区不使用的共用信 道,为话务量高峰小区服务。
带状网主要用于覆盖公路、铁路、水运航 道、海岸沿线等狭长区域,如图6-10所示。
基站天线若用全向辐射,覆盖区形状是圆 形的,如图6-10(a)所示,带状网宜采用有向 天线,使每个小区呈扁圆形,如图6-10(b)所 示。
带状网的同频道干扰分析如图6-12所示。
图6-10 带状网
图6-11 带状网频率配置
1.449
2.000
3
.086 8
.151 7
.193 8
.349 0
.455 5
.602 2
.899 4
1.271
1.603
1.930
2.633
3.480
4
.234 7
.362 4
.439 3
.701 2
.869 4
1.092
1.525
2.045
2.501
2.945
3.891
5.021
5
.452 0
图6-19 用户密度不等时的小区结构
小区一般分为巨区、宏区、微区和
微微区几类,具体指标及大体关系如表 6-4所示。
蜂窝类型
表6-4 小区分类
巨区
宏区Macro Cell
微区Micro Cell 微微区Pico Cell
蜂窝半径(km) 终端移动速度 (km/h)
运行环境 业务量密度 适用系统
100~500 1 500
移动通信网络属于通信网的范畴,
但是移动网络需要面对频率资源受限、 移动用户不断变换位置等问题,尤其是 移动网络无线侧组网有自身的特点,本 章主要内容如下。
(1)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2)蜂窝组网的必要性及蜂窝小区的特性。 (3)无线系统的信道分配策略。 (4)多信道共用的意义。
(5)话务量、服务等级和信道数的关系。 (6)蜂窝组网干扰和不同接入方式的容量分
第6章 移动通信系统组网
6.1
通信网简介
6.2
蜂窝组网技术
6.3
无线系统的信道分配
1、教学内容
蜂窝组网的必要性及蜂窝小区的特性; 无线系统的信道分配策略; 话务量、服务等级和信道数的关系; 蜂窝组网干扰和不同接入方式的容量分析; 蜂窝系统的移动性管理; 蜂窝网络设计应用实例,简介GSM系统、 WCDMA和TD-SCDMA系统的蜂窝网络设计。
支撑网包括信令网、同步网和管理网。 (1)信令网。 (2)同步网。 (3)管理网。
6.1.2 用户接入网
1.接入网的界定
接入网由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用 户网络接口(UNI)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 体(如线路设施和传输设施)组成,为供 给电信业务而提供所需传送承载能力的实 施系统。
图6-3 接入网的定界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掌握蜂窝组网的必要性及蜂窝小区的特性; 掌握无线系统的信道分配策略; 掌握多信道共用的意义; 熟悉话务量、服务等级和信道数的关系; 掌握蜂窝组网干扰和不同接入方式的容量分析; 了解蜂窝系统的移动性管理; 了解蜂窝网络设计应用实例。
3、重点、难点
掌握蜂窝组网的必要性及蜂窝小区的特性; 掌握无线系统的信道分配策略; 熟悉话务量、服务等级和信道数的关系; 掌握蜂窝组网干扰和不同接入方式的容量分析。
3
7
13
21
2
4
7
12
19
28
3
9
13
19
27
37
4
16
21
28
37
48
2.频率复用的概念
频率复用的机理基于无线电波传播 路径损耗特性,即如果两个基站之间的 距离足够远,那么用于一个基站的频率 可以在另一个基站上复用。
图6-14 区群的构成示意图
蜂窝系统的容量直接与单位区群在 某一固定范围内复制的次数成比例。
1.大区制
大区制是指在特定的服务区内只设 一个基站,负责服务区内所有用户的无 线链路使用,如图6-8所示。
图6-8 大区制示意图
大区制移动通信尽可能地增大基站覆 盖范围,解决大区域的移动通信业务。
为了增大基站的覆盖区半径,在大区 制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的天线架设得 很高,可达几十米至几百米;基站的发射 功率很大,一般为50~200W;实际覆盖半 径达30~50km。
≤35 ≤500
所有 低 卫星
乡村郊区 低到中 蜂窝
≤1 ≤100
市区 中到高 蜂窝/无绳
≤0.05 ≤10
室内 高 蜂窝/无绳
常用的扩容技术有:小区分裂、扇区 划分、选用直放站、微小区技术等。
(1)小区分裂
小区分裂通过用更小的小区代替较大 的小区来允许系统容量的增长,同时采用 同频复用因子不变的信道分配策略,通过 减小小区半径、重组系统来获得容量的增 加。
图6-2 接入网、交换网和传输网的位置关系
用户接入网是电信业务网的组成部分,
负责将电信业务透明地传送到用户,即用户 通过接入网的传输,能灵活地接入到不同的 电信业务节点上。
2.支撑网
支撑网是使业务网正常运行、增强网络 功能、提高全网服务质量以满足用户要求的 网络。
在各个支撑网中传送相应的控制、监测 信号。
SCDMA) (3)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图6-5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6-6 UMTS系统结构
图6-7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结构示意图
6.2 蜂窝组网技术
一个基站在其天线高度的范围内为 移动用户提供服务的覆盖区称为一个无 线电区,简称小区。
小区的划分决定于系统的容量、地 形和传播特性。
6.2.1 移动通信网的区域覆盖
为了解决上下行传输增益差,可以
设立分集接收台,接收附近移动台的信 号,然后通过有线的方式将信号转发至 基站。
2.小区制
(1)小区制的特点
在几个小区间设置移动业务交换中 心,管理各小区间用户的通信接续以及 移动用户与固网用户的连接,这种方式 称为小区制,如图6-9所示。
图6-9 小区制示意图
(2)带状网
1.话务量与服务等级的概念
(1)话务量
话务量是衡量通信系统中语音业务量大小的 度量,分为流入话务量和完成话务量。
流入话务量(A)定义为在一特定时间内呼 叫次数(λ)与每次呼叫平均占用时间(S)的乘 积,即
A = λS
(6-6)
式中,A无量纲,单位为厄兰(Erlang, Erl);λ的单位为次/小时;S的单位为小时/次。
图6-20 小区分裂图
(2)扇区划分技术
使用定向天线来减少同频干扰,从 而提高系统容量的技术叫做扇区划分技 术。
图6-21 CDMA小区六扇区组网的网络拓扑结构
6.3 无线系统的信道分配
本节所介绍的无线系统的信道分配 方案主要是针对TDMA和FDMA移动通 信系统的频率分配。
1.频道分组的原则
0.1
0.5
1.0
2
5
10
15
20
30
40
1
.000 1
.000 5
.001 0
.005 0
.010 1
.020 4
.052 6
.111 1
.176 5
.250 0
.428 6
.666 7
2
.014 2
.032 1
.045 8
.105 4
.152 6
.223 5
.381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