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虎门销烟
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主持查禁和销毁的鸦片的著名事件。

鸦片输入给清朝统治带来严重危机,道光皇帝采取了禁烟派的主张,并于1838年12月31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于3月16日晓谕外国烟贩,限期呈缴所有鸦片。

在禁烟压力下,英国烟贩被迫缴出鸦片2万余箱,美国烟贩也缴出1500箱,共计237万余斤。

在林则徐的主持下,子1839年6月3日志25日,将所有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大胜利。

2.《穿鼻草约》
鸦片战争终不过,英国代表义律私拟的一份议和草约。

鸦片战争爆发后不久,道光皇帝由主战转向主和,于1840年11月派2钦差大臣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

英国对华全权代表义律拟就此草约,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赔偿烟价600万元,恢复广州等地的通商,归还定海等。

义律与1841年1月单方面公布了这项草约。

但事实上双方未正式签约。

事后,中英政府都不承认这项草约。

3.《广州合约》
鸦片战争中清将奕山与英国代表义律在广州订立的停战协议。

鸦片战争开始后,清政府虽然宣战,但并无真正抗战的决心。

道光皇帝派往广州主持军事的奕山、杨芳等官僚昏庸无能,在对英作战中一触即溃。

1841年5月27日,奕山与义律签订了屈辱的《广州合约》,规定清军六天内撤离广州60英里以外的地方;一周内缴纳600万元“赎城费”;赔偿英国商馆损失30万元。

4.《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42年8月,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有:(1)中国将香港一岛割让给英国;(2)开放广州、福建、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为通商口岸;(3)赔偿英国鸦片烟价600万元,商欠300万元,军费1200万元,共计2100万元(不包括广州“赎城费”600万元),分四年付清。

《南京条约》条约使中国的独立主权受到严重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司法、关税等主权开始丧。

5.《虎门条约》
1843年清政府同英国政府在虎门签订的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全称为《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

1843年10月,清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全权公使璞鼎查在广东虎门签订,共十六款,附有《小船定例》三款。

主要内容:(1)英国取得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即中国政府将来如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英国都可以“一体均沾”;(2)规定英国人可以在五口租地建屋,永久居住。

6.《五口通商章程》
1843年清政府同英国政府在虎门签订的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1843年10月8日,清钦差大臣耆英与与英国全权公使璞鼎查在广东虎门签订,作为《虎门条约》的一个部分。

共十五款,附有《海关税则》。

主要内容:(1)承认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2)规定海关税率相当于值百抽五。

此章程开启了中国通外国协定关税的恶例,中国失去了海关自主权
7.《望厦条约》
184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原名《中美五口贸易章程》。

1844年7月,美国公使顾盛同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

共三十四款,附有《海关税则》。

主要内容有:除割地、赔款外,美国拥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约中所取得的全部特权;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美国兵船可以自由行驶中国领海巡查贸易;美国可以再中国通商口岸租地设立医院、教堂等。

该条约成为尔后中法《黄埔条约》及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范本。

8.《黄埔条约》
1844年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原名《中法五口贸易章程》。

1844年10月,法国公使刺萼尼与两广总督耆英在广州黄埔签订,共三十六款,附《海关细则》。

主要内容:法国取得五口通商口岸建造教堂。

订约后,法国又强迫清政府取消对天主教的禁令,准许她们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9.《上海英美法租界租地章程》
10.《上海土地章程》
11.《海国图志》
1841年8月,魏源在镇江与被革职的林则徐相遇,两人彻夜长谈.他受林则徐嘱托,立
志编写一部激励世人、反对外来侵略的著作。

于是编写成《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12.定海三总兵
在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英国侵略军曾经侵占过定海。

后来由于浙江人民的强烈反抗,英军物资供应严重不足还常被活捉或打死,实在待不下去了,就在第二年年初,从中国方面要回了得忌刺士、拿布夫人和安突德等二十多个俘虏,从定海撤退到了广东。

定海总兵葛云飞在调来支援的安徽寿春总兵王锡朋、浙江处州总兵郑国鸿的援助下,率军收复定海,领导军民积极作抵抗敌人再来侵犯的准备。

道光皇帝因为伊里布庸碌无能,没有遵照自己的命令“剿办”英军,也把他革了职,调来江苏巡抚裕谦来代替他两江总督的职务。

裕谦是蒙古族人,也是积极主张抗战的官员。

他一上任就到了定海,给定海增派了一千八百多名官兵,拨给五十门大炮,几万斤铁弹和几万斤火药,并支援葛云飞等增修了定海东西两面山头的炮台,在城南沿海地区修筑了一道长达五里的土城。

13.浙东战役
14.十三行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广州特学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

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只许外商在广州一地经商,为限制外商在华活动,设立十三行。

规定广州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有关法令及管理外商等义务,并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须经由十三行买卖。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专营外贸的特权被取消。

15.林则徐
于道光七年所撰的《先考行状》.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他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

他雷厉风行,严禁鸦片,在虎门公众销毁没收的鸦片烟237万斤,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名振中外。

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中秀才,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

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臣。

谥号文忠。

16.洪秀全
洪秀全,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广东花县人。

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

1853年定都南京,称天京。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又分兵西征、北伐(参见太平军北伐、太平军西征)。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濒危。

洪秀全重用陈玉成、李秀成诸后起良将,自兼军师,又采取减赋和加强宗教宣传等措施,渡过难关。

1863冬,天京为清军围困,粮尽援绝。

洪秀全拒绝李秀成突围的建议,固守天京。

同治三年四月病卒。

17.《劝世良言》
劝世良言是基督教新教派最早的中文布道书。

书中多半集《圣经》章节而成,余则结合中国人情风俗,借用某些儒家言论,阐发基督教新教基本教义,“劝人勿贪世上之福,克己安贫,以求死后永享天堂之真福”,让人崇拜上帝“独一真神”,“安于天命”,“安贫守分”。

宣称人民受奴役蒙罹苦难,是上帝给予的惩罚。

多次科场失意,使洪秀全感到愤懑不平。

就在1843年最后一次应试落第后,他阅读了传教士梁发的基督教布道小册《劝世良言》。

这本书是七年前他在广州应考时得到的,内容是宣传拜上帝,敬耶稣,反对崇拜偶像邪神,鼓吹天堂永乐、地狱永苦等教义。

给洪秀全的启示是“读一真神唯上帝”思想,产生一个“救世主”的观念。

18.拜上帝会
清代洪秀全、冯云山创立的宗教形式的农民斗争组织。

亦称拜上帝教。

1843年,洪秀全从《劝世良言》中吸取一些基督教教义,与冯云山、洪仁玕在广东花县创立拜上帝会。

后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贫苦农民中发展会员两三千人。

与此同时,洪秀全回花县写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文献,进一步完善理论,提出上帝是唯一真神,人人应该敬拜;不拜邪神,不行恶事。

主张天下男女尽是兄弟姊妹,要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

1851年1月11日举行金田起义。

在整个太平天国时期,都以拜上帝教为思想武器,进行宣传组织工作。

后随太平天国失败而消亡。

19.湘军
晚清由曾国藩招募湘勇编练的一支军队。

1853年,帮办湖南团练曾国藩为对抗太平军,在练勇基础上扩充编练而成,实行勇丁由将官亲自招募的制度,同时对士兵灌输以封建伦理纲常,加强思想控制;全军统辖于曾国藩。

湘军为营为单位,其主要将领有左宗棠、曾国奎、刘坤一等。

湘军是镇压太平军的主要力量之一。

20.淮军
晚清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

1861年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李鸿章以淮南地主团练为基础编练淮军。

创建初期,防照湘军建制。

在镇压太平军的战争中,淮军不断扩大,并成为进攻捻军的主力。

其主要将领有张树声、刘铭传、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等,都统辖于李鸿章,形成淮系军阀。

中日甲午战争后其势渐衰,地位逐渐为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所代替。

21.曾国藩
晚晴军事家,政治家,理学家。

湖南湘乡人。

1853年初,奉命帮办团练,后扩展为湘军,1854年,湘军练成,发布《讨粤匪檄》。

与太平天国军作战,1864年7月,攻破天京。

1865年,奉命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

曾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

曾国藩善于用人,清朝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等都与他又密切关系。

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

有《曾文正公全集》。

22.厘金
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太平军所需军饷而征收的特殊商业税。

1853年,帮办江北大营军务大臣雷以(言咸)在扬州仙女庙等地开征此税,最初是征收过境的粮食,后来范围日益扩大,成为一种常税。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除此税。

厘金分为两种,一是对行商抽征货物通用税,称活厘;一是对坐商征收交易税,称板厘;税率皆为值百抽一。

厘金制度是一种沉重的经济勒索,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3.《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平分土地为核心,宣布“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力图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暖宝“的理想。

太平天国推行了作为基层政权的乡官制度,没有实施平分土地的国库制度,而执行“照旧交粮纳税”政策。

24.《待百姓条例》
废除私有财产与私营工商业,推行圣库制度、区别男营女营。

25.删书衙
太平天国南京建都后下设的一个文化处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删改《论语》、《孟子》、《中庸》、《诗经》、《礼记》、《春秋左传》等古籍中与太平天国教义不一致的内容。

太平天国独尊上帝,上帝之外更无别神,又以人死为升天、宜欢不宜哭。

所以四书五经中有关鬼神、祭丧等与上帝教信仰相矛盾者,悉予删除。

该机构成立于1853年,由曾钊扬、卢贤拔、何震川等一批太平天国的文官主持,最后由洪秀全审定,经他“披阅”后刊行,但直至太平天国1864年覆亡,始终未出版删改后的四书五经,因而所谓删改后准读,也并未成为事实,基本上是个没有作为的官样衙门。

26.《天命诏旨书》
太平天国印书,系对天父、天兄圣旨和天王诏令的选编。

始于太平天国己酉三月,迄于王子八月。

其中包括水安封王等重要文件。

首录天王诏,说明编印此书的目的是“使通军熟读在心,免犯天令”。

初刻于太平天国壬子二年,但现存三种版本都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重印本。

末附天王癸好三年正月二十八日诏令。

27.《答复英人三十一条并质问英人五十条诰谕》
1854年6月杨秀清发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太平天国前期的外交政策:坚持以“天朝上国”自居,“天王是万国共主,是天下万国太平真主”,外国人是夷,必须向太平天国归降朝觐。

把外国人看成“洋兄弟”,主张经济对外开放,“万国皆通商”,前期甚至对外国人不收税,“患外和中,商旅不禁,关市不征”,但天国不承认不平等条约,待日后重新谈判“立埠”,外国人来华贸易须遵守“天令”,“害人之物为禁”,禁止鸦片贸易。

天朝的煤炭一律不出卖给外国。

28.天京事变
清代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事件。

1856年,太平天国先后击溃江北、江南大营,天京周围的紧急形势暂时解除。

杨秀清乘机进一步扩大个人权势,再次借“天父下凡”,逼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

洪秀全密令在江西督师的韦昌辉、在湖北督师的石达开速回天京。

9月1日深夜,韦昌辉包围东王府,将杨秀清及其眷属全部杀死。

经过这场屠杀、韦昌辉控制了天京,独揽军政大权。

这又引起了洪秀全的不满。

11月初,洪秀全下令处死韦昌辉,迎石达开回京辅政,长达两月的天京变乱,始告平息。

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9.亚罗号事件
1856年围绕中国商船亚罗号进行的中英交涉。

1856年10月8日,中国商船“亚罗“号,因窝藏海盗,受到广东水师搜查,船上海盗被捕。

而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犯人,向英道歉。

但是当22日叶名琛把12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任然拒收。

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

亚罗号事件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30.马神甫案件
1856年广西地方政府惩办法国不法传教士的案件。

又称西林教案。

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从广州潜入广西西林县,勾结官府,作恶多端,激起民愤。

1856年2月,知县张鸣凤将马赖和不法教徒逮捕归案,后判处马赖及教徒二人死刑。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以此为借口,于次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31.《天津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858年6月26日和27日,桂良、花沙纳同英、法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有:英、法公使驻北京;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地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传教和通商;外国商船自由航行长江各口岸;修改关税税则;中国向英国、法国分别赔款银400万两和200万两。

同时规定,条约的批准书一年以后再北京互换。

32.《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1858年清政府同英、法、美三国签订的天津条约补充条款。

1858年11月,清钦大臣桂良等在上海同英、法、美三国分别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鸦片贸易合法化;中国海关由英国人帮办税务;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照时价值百抽五征税;洋货运销内地,只纳按价值2.5%的子口税外,免征一切内地税。

33.《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美、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860年10月24、25日,清政府先后与英法代表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
34.辛酉政变
1861年慈禧为夺取最高统治权而发动的争辩。

因该年是辛酉年,故名。

又称祺祥政变。

1861年8月,咸丰病死,其子载淳即位。

慈禧欲垂帘听政,遭到了辅政八大臣的坚决抵制。

于是慈禧与恭亲王奕在北京发动政变,宣布解除了肃顺等人的职务,接着宣布废除八大臣原拟的祺祥年号,改元为同治元年。

辛酉政变后,慈禧掌握了统治大权。

35.慈禧
咸丰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分或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为期仅次于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

人称清朝“无冕女皇”,由于在其48年的统治期间,中国除了太平天国之乱外,还饱受外国侵略,中国国力日渐衰败。

其执政能力颇受争议,加上中国传统对于女性执政的负面意见,近来,史学界逐渐开始有人从历史条件局限的观点,对慈禧当政提出多元化的评价。

但她在大多数人的心中,依然是一位负面人物。

慈禧太后是晚清统同治、光绪两朝的最高决策者。

36.左宗棠
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第一个主张建立海军的洋务官僚。

他拥有一支从曾国藩那里分离出来的湘军,长期把持福州船务局。

1867年,调任陕甘总督,长期偏处西北地区、1875年,清政府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负责收复新疆。

在新疆各族人民的积极配合下,彻底击垮了阿古柏侵略军,收复了新疆,捍卫了祖国领土主权完整,得到国内舆论的称赞。

1885年,病逝。

37.洪仁玕
洪仁玕,清末政治家,清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期主要领导者,“拜上帝会”创始人之一。

广东花县人,是太平天囯天王洪秀全的族弟,为军师、干王,一度总理朝政,1864年在江西被清朝捕杀。

洪仁玕是太平天囯领导层中对西方见识较广的一位,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具有发展资本主义主张的政治纲领,在当时的中国算是相当先进的思想。

《资政新篇》提出一套统筹全局的革新方案。

如禁朋党,设新闻官;主张发展交通运输业,修筑道路,制造火车轮船,兴办邮政;鼓励民间开矿、办企业,奖励技术发明;创立银行和发行纸币。

文化思想、社会风俗方面,主张关闭寺庙道观,反对传统迷信,提倡崇信上帝教;设办医院、学堂,革除溺婴、吸食鸦片、妇女缠足等陋习,禁止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

外交方面,提议与各国通商,允许外国人来中国传授科学技术,但不准其干涉内政。

这个方案的基本精神是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经洪秀全审批,旨准刊刻颁布。

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没有也不可能付诸实施。

38.《资政新篇》
清代太平天国实行的一种分配制度。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初期,宣布“凡物皆天赐来,不须钱
买”,下令没收商贾的私人资本货物,废除商业贸易,在天京西门灯笼巷设立“天朝圣库”,总管天朝公共财物。

规定个人财产及战利品皆应上缴圣库,人们的正常生活所需由圣库供给。

凡私藏金一两、银五两者,一经查出,金银没官,人即治罪。

后因天京城内各种生活物资严重匮乏,太平天国开办了官营商业。

39.分地制
40.捻军
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

源于捻子(一称捻党),捻子是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1853年,捻子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发动大规模起义。

起义后的“捻”,史学界称捻军。

捻军起义从1853年至1868年,长达十六年,具有分散性和落后性,捻军起义战争,历时18年,波及皖、鲁、豫、苏、陕等10个省区,歼灭清军及地方团练十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国和北方各地的人民起义,给清朝统治以沉重打击。

捻军在长期抗清作战中,形成一套独特的流动战法,常能克敌制胜。

但捻军领导者政治目光短浅,未能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军事上实行流寇主义,忽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后期又将军力分为两支,作战指导盲动,致被清军各个击破,全军覆没。

41.高楼寨之役
42.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1860年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

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43.洋务派
1860年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

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首,包括文祥、宝。

在地方上是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丁日昌、郭松寿等地方督抚。

44.顽固派
以大学士倭仁、徐桐、李鸿藻为首。

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

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

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

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45.清流派
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时军机达成李鸿藻因军机处洋务派占了多数,感到势单力孤,于是笼络一批御史和翰林在自己周围,壮大声势,这些“台谏词垣”即为“清流派”。

代表人物
有张之洞、张佩纶、吴大澂、黄体芳、陈宝琛等人。

46.总理衙门
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以及外交事务而设立的中央机构。

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其职权总览了外交及与外国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物、交通等各方面的大权。

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也不对总理衙门直接负责。

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1901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规定,将其改为外务部,但仍位列六部之首。

47.同文馆
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

1862年,经奕等奏准设立,附设于总理衙门。

设有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东文馆。

1867年,增设天文算学馆。

天文算学馆的设立使同文馆变成一所近代化多学科的外语和自然科学兼备的新式学校。

学制分8年和5年两种。

以学外文为主,另设数理化、天文、世界史地、万国公法等课程。

毕业生多充任外交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

1902年,并与京师大学堂。

48.总税务司
官名。

掌全国关税行政及海关人员任免。

1854,上海道吴健彰与英、法、美领事签订协定,组织海关税务委员会,三国各派一人为税务司,征收关税。

名义上由清廷派司税管理,实际由英、法委员主持。

上海江海关的实权从此落入外国侵略者之手。

1858年,改司税为正、副税务司,并以英、美人担任。

1861年1月,成立总税务司署,管理全国海关,属总事各国事务衙门统辖。

英人李泰国原由南洋大臣任为总税务司,至此更由总理衙门加委。

所属各海关、各置正、副税务司,亦由洋人担任。

中国海关管理权从此完全由外人管辖。

1906成立税务处,总税务司及各海关税务司皆改属税务处。

但实权仍在洋员手中,况税务司依然主宰一切。

洋人任总税务者,前后四十八年,除海关大权外,对中国的内政外交,亦加干涉。

奕掌握了总理衙门以后,与外国侵略者有了更多的交往,而且任命英国人为总税务司。

49.官督商办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民用企业的主要方式。

始于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早期经营的民用企业。

一般由商人出资认股,由清政府委任官员督办。

这类企业享有减税、免税、贷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