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林学复习

合集下载

水土保持与防护林学 复习重点【官方】

水土保持与防护林学 复习重点【官方】

一、名词解释:1.有效防风距离:在林带防风距离内,能够有效地起到防护作用的距离即为有效防护距离。

它可分为相对和绝对有效防护距离。

2.水土保持林:是在水土流失地区营造的以减缓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减少江河库塘泥沙淤积,保持和恢复土地肥力,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稳定高产,保障交通、水利、水保工程安全的一种防护林。

3.林带结构:指林带内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亦即林带侧面透光孔隙的多少及分布状况。

4.坡式梯田:在坡面上每隔一定距离,沿等高线开沟筑埂,将坡面分割成若干等高带状的坡段,用来截短坡长拦蓄部分径流,减轻土壤侵蚀。

除开沟筑埂部位改变了小地形,其余坡面仍保持原状,故称坡式梯田。

5.林带胁地:在林带使附近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而造成减产,这种现象即为林带胁地。

产生胁地的主要原因有:①林带树木根系向农田延伸,夺走了一部分水分和养分;②林带树冠遮荫,影响了林带附近农作物的光合作用。

6.自然侵蚀:在自然状态没有人类活动干预的情况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

加速侵蚀:随着人类的出现,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状态,加快和扩大了某些自然因素作用所引起的地表土壤移动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加快了土壤侵蚀速度,使侵蚀作用大于土壤形成的速度,导致土壤肥力每况愈下,理化性质变劣,甚至使土壤遭到严重破坏。

7.层状侵蚀:又称“片状侵蚀”,当降水在坡面上发生溅蚀,降雨强度超过渗透速率时,地面形成泥沙浑浊的薄层水流,把土壤可溶性物质及比较细小的土粒以悬移方式带走,使整个坡地土层均匀减薄。

细沟状侵蚀:在较陡的坡耕地上,暴雨过后,坡面被小股径流冲刷,形成许多细密的小沟,这些细沟基本上沿着流线的方向分布。

8.重力侵蚀: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

重力侵蚀的发生,是在其它外营力特别是水力侵蚀的共同作用下,以重力为其直接原因所引起的地表物质移动形式。

以重力为主要动力的侵蚀形态主要有陷穴、泻溜、崩塌和滑坡等。

9.土壤侵蚀广度:指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百分数。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资料(精简版)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资料(精简版)

1.水土保持林作用:1)调节地表径流;2)涵养水源;3)增加土壤的抗蚀抗冲性。

2.在一定的地区内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应该依据多因子的综合,其中主要依据主导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还要以植物作为参考,以林木生长状况作验证。

3.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1)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划分;2)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划分;3)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条件类型。

4.水土保持林树种选择的要求:1)根系发达,特别是须根发达;2)树冠浓密,落叶丰富且易分解,具有土壤改良性能;3)生长迅速,枝叶发达,郁闭紧密;4)适应性强。

5.造林密度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在幼林阶段,干、枝、叶等的干物质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在一定密度以后就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即符合最终产量恒定法则。

6.确定密度原则:1)以密度作用规律为基础;2)以林种、造林树种、立地条件为主要考虑因子;3)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林分的生物量达到最大;4)个体得到最充分的发育。

7.混交林中的树种分类:主要树种、伴生树种、灌木树种。

8.混交林的混交类型:乔木混交、主伴混交、乔灌混交、综合混交。

9.混交方式: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星状混交、植生组混交。

10.改善立地条件:1)增加光照,提高地温;2)缩小温差,增加温度;3)改善水分状况,减少蒸腾和蒸发;4)改善土壤条件,增加土壤养分的转化和积蓄;5)改善土壤空气状况。

11.造林整地技术规格:1)深度;2)宽度;3)长度;4)断面形状;5)间距;6)其他质量要求。

12.播种前种子的处理:消毒、拌种、浸种、催芽。

13.播种造林方法:块状播种、逢播、条播、穴播、撒播。

14.分殖造林适用条件:营养器官萌芽能力强,并且能产生大量不定根的树种。

15.林分管理:1)间苗;2)平茬除蘖;3)修枝;4)间伐。

16.造林技术设计内容:造林类型、苗木规格、整地工程、造林密度、造林树种组成、造林季节、造林方法、幼苗抚育管理。

17.水土保持林体系的概念:在一个区域或流域范围内,根据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和水土流失特点,规划和营造的以水土保持林为主体,与其他林种相结合所形成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水土保持学复习重点归纳

水土保持学复习重点归纳

⽔⼟保持学复习重点归纳第⼀章绪论1、⽔⼟流失:指在⽔⼒、重⼒、风⼒等外营⼒作⽤下,⽔⼟资源和⼟地⽣产⼒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地表层侵蚀和⽔的流失,亦称⽔⼟损失。

2、⼟壤侵蚀的形式:⾬滴溅蚀、⽚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洪侵蚀、泥⽯流侵蚀、滑坡。

3、⽔⼟流失危害:1、破坏⼟地资源,蚕⾷农⽥,威胁群众⽣存。

2、削弱地⼒,加剧⼲旱发展。

3、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4、泥沙淤积⽔库湖泊,降低其综合利⽤功能。

5、影响航运,破坏交通安全。

6、⽔⼟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

4、⽔⼟保持:是⼭丘区和风沙区⽔及⼟地两种⾃然资源的保护、改良和合理利⽤,⽽不是限于⼟地资源,⽔⼟保持不等同于⼟壤保持。

5、⽔⼟保持的作⽤:江河上游⽔⼟保持,即以⼩流域为单元的⽔⼟保持综合治理,包括调整⼟地利⽤结构、林草措施、⼯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以及监督管理措施。

⼭区⽔⼟保持⼩流域综合治理的作⽤:a 增加蓄⽔能⼒,提⾼⽔资源的有效利⽤;b 削洪补枯,提⾼降⽔资源的有效利⽤;c 降低⼲旱、半⼲旱地区河川径流量;d 控制⼟壤侵蚀,减少河流泥沙;e 改善⽔⽂环境,保护⽔质;f 促进区域(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6、⽔⼟保持三⼤措施:a 林草措施b ⼯程措施c 农业措施7、⽔⼟保持⼯程措施4⼤类:a ⼭坡防护⼯程b ⼭沟治理⼯程 c ⼭洪排导⼯程 d ⼩型蓄⽔⽤⽔⼯程。

8、⼭坡防护⼯程的作⽤:作⽤在于⽤改变地形的⽅法防⽌坡地⽔⼟流失,将⾬⽔及雪⽔就地栏蓄,使其渗⼊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形成坡⾯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可利⽤的⼟壤⽔分。

9、⼭坡防治⼯程:梯⽥、拦⽔沟埂、⽔平沟、⽔平阶、⽔簸箕、鱼鳞坑、⼭坡截留沟、⽔窖、蓄⽔池、挡⼟墙。

10、⼭沟治理⼯程的作⽤:在于防⽌沟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洪洪峰流量,减少⼭洪或泥⽯流的固体物质含量,使⼭洪安全地排泄,对沟⼝冲积圆锥不造成灾害。

(沟头防护⼯程、⾕坊⼯程、拦砂坝、淤地坝、沟道护岸⼯程)11、⼩型蓄⽔⽤⽔⼯程的作⽤:在于将坡地径流及地上潜流拦蓄起来,减少⽔⼟流失危害,灌溉农⽥,提⾼作物产量。

水土保持学复习资料

水土保持学复习资料

水土保持学复习资料水土保持学复习资料绪论一、水土保持学:是一门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应用技术学科。

二、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持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三、我国古代水土保持的措施:1、高低畦整地2、区田3、梯田4、引洪淤灌5、淤地坝6、陂塘7、造林种草第一、二章一、小循环:大陆蒸发,最后降落到大陆,海洋蒸发,最后又降落海洋大循环:从海洋蒸发,降落到大陆,而一部分又被蒸发,其余注入海洋二、自然条件下的下渗:(图)三、侵蚀形式与水、热关系图(P11)四、容许土壤流失量五、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稳定状态。

六、水力侵蚀:是降雨侵蚀力与径流冲刷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七、沟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冲沟侵蚀八、风力侵蚀:在风的作用下地表土壤及细小颗粒被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九、泥石流1、泥石流沟从上游到下游分为:侵蚀区、过渡区、堆积区。

2、泥石流发生的特点:(1)突发性和灾变性(2)波动性和周期性(3)群发性和强烈性3、泥石流的分类:(1)按固体物质的组成分类泥石流泥流水石流(2)按泥石流的性质分类稀性泥石流黏性泥石流过渡性泥石流(3)按形成泥石流的原因和主导因素分类冰川泥石流降雨泥石流十、含沙量:单位浑水体积内所含泥沙的重量P=W/V(kg/m3)十一、面蚀:1、隐匿侵蚀:a、水田侵蚀b、旱地侵蚀2、层状面蚀3、鳞片状面蚀4、沙砾化面蚀5、细沟状面蚀十二、侵蚀沟的形成存在以下差异:1、地面组成物质的抗蚀性、渗透性和粒径的不同2、原始地面的坡度、坡长、坡形的差别3、植被覆盖不同十三、侵蚀模数:单位面积上每年侵蚀土壤的平均重量十四、水力侵蚀中的土壤因素十五、侵蚀率:表示土壤可蚀性大小的指标,他是根据分散率及胶体含量与水分当量的比率求出。

水土保持学复习资料

水土保持学复习资料

水土保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水土流失及其形式土壤侵蚀:在水力、风力、重力、冻融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它地面组成物质被剥蚀、破坏、转移和沉积的全过程。

水土流失:指在外营力作用下引起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二、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两概念间的异同所在:相同:均表现为受外营力作用的过程相同。

区别:①土壤侵蚀着重描述的是外力作用对象的位移和过程,而水土流失则包括水本身的流失,水既是外营力,又是作用的对象;②水土流失着重外营力造成的后果,即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强调标准或程度。

而土壤侵蚀则立意于外营力作用的过程,在自然界,只要有外营力,就会有相应规模的侵蚀现象发生。

水土保持:是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三、土壤侵蚀的类别——正常侵蚀与加速侵蚀正常侵蚀(Normal erosion) :土壤侵蚀速度小于土壤形成速度的侵蚀现象。

加速侵蚀(Accelerated erosion):土壤侵蚀速度大于土壤形成速度的侵蚀现象。

加速侵蚀有自然加速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之分。

自然加速侵蚀是某一时段里出现的突发性侵蚀过程所引起的侵蚀,如滑坡、崩塌、山洪、泥石流等。

允许侵蚀极限(Acceptable limits of erosion):保证土地生产力正常发挥条件下的最高侵蚀量。

§2土壤侵蚀的形式正常侵蚀面状侵蚀层状侵蚀鳞片状侵蚀土壤侵蚀沙砾化面蚀水力侵蚀细沟状侵蚀加速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浅沟侵蚀沟状侵蚀切沟侵蚀冰川侵蚀冲沟侵蚀冻融侵蚀混合侵蚀山洪侵蚀植物侵蚀一.垂直侵蚀(Vertical erosion):指土体中可溶性物质及细微颗粒随水分作垂直运动而产生的侵蚀现象。

(土体不发生任何水平物理位移)①细微颗粒向下运动,并在一定深度积累,使底层土壤通透性降低,土壤有效厚度减少;②在地下水位较高地区,可溶性盐类在水分蒸发后,在近地表析出,造成土地盐碱化;③钙、铁、镁、锰等淋溶沉淀,形成铁、锰结核和铁盘层二、面蚀(Surface erosion):由降水和分散的地表径流所引起的表层土壤的侵蚀现象。

水土保持学复习题

水土保持学复习题

水土保持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沿海防护林一、名词解释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效益和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学:研究水土流失形式、发生原因和规律、水土保持基本原理,据以制定规划和运用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江河与风沙,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应用科学。

土壤侵蚀: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外营力的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水土流失:在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土地荒漠化:土地退化,生产潜力减低,甚至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二、填空1、土壤侵蚀是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外营力的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福建土壤侵蚀现状的特征:以低强度侵蚀为主,极强度和剧烈侵蚀的面积和比例小;东南沿海地市比中西部山区地市严重;局部地区侵蚀很严重。

3、20世纪30年代,美国贝内特(H.H.Bennet)创立了“土壤保持学”。

4、水土保持学与基础性自然科学的关系:气象学、水文学、地貌学、地质学、土壤学。

5、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特点:土壤侵蚀面积减少,侵蚀比率下降,土壤侵蚀强度明显减轻。

6、海岸防护林其他效应:减轻旱、涝与沙埋灾害,提供木材及燃料,绿化,美化,国防。

7、基岩海岸(基岩港湾海岸)包括侵蚀性基岩海岸、堆积型基岩海岸。

8、沙质海岸(沙砾质海岸)由沙砾质的海滩和流动沙地构成。

9、第二道防线——防潮防浪林10、改良土壤的绿肥和耐盐植物:咸水草、大米草、细绿萍、苕子、田箐、紫穗槐、耐盐树种。

三、选择1.防治水土流失是研究和的综合措施。

(B)A、土壤保持、土壤侵蚀B、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C、水土保持、土壤保持D、水土保持、土壤侵蚀2.水土保持是学科。

(A)A、应用型B、实用型C、理论型D、基础型3.水土保持的研究内容主要有,研究水土流失形式、分布和危害;研究水土流失的规律和水土保持的措施以及研究。

水土保持学复习题

水土保持学复习题

《水土保持学》复习题一、名词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又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水分大循环:大循环是海陆间的大尺度水分交换。

小循环:从海面上蒸发的水汽,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又降落至海洋中,或者从陆地上蒸发的水汽上升遇冷凝结后又降落至陆地上,形成的局部水分循环。

容许土壤侵蚀量:小于或等于成土速率的年均土壤流失量。

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正常侵蚀和加速侵蚀;正常侵蚀—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中所发生的土壤侵蚀速率小于或等于土壤形成速率的土壤侵蚀。

这种侵蚀不易被人们察觉,实际上也不至于对土地资源造成危害。

加速侵蚀——由于人们不合理活动(如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再加之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土壤侵蚀速率超过正常侵蚀速率,导致土地资源的损失和破坏。

土壤侵蚀强度:某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其所处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种土壤侵蚀形式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常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土壤及土壤母质被侵蚀的重量来表示(t/km2·a)。

水土保持区划:是在综合分析不同地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演化过程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有关指标,按照区内相似性和区际间差异性把侵蚀区划分为各具特色的区块,以阐明水土流失综合特征,指出不同区域农业生产和水土流失治理方向、途径和原则,并直接服务于土地利用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

水土保持措施:指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水保规划基础上,所采取的工程、林草和农业技术措施的总称。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资料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资料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资料水土保持林一、名词解释1、林冠截留:指降水到达林冠层时,有一部分被林冠层枝叶和树干所临时容纳,而后又蒸发返回大气中去的作用。

2、地面净雨量:经过林冠层、枯枝落叶层的两次分配作用后,到达林地地面的实际有效降雨量。

3、吸收贮水量:在土壤吸附力或毛管力作用下保持的水量,其大小反映了土壤的保水性能及土壤水分对林木生长的有效性。

4、土壤抗冲性:土壤抵抗径流的机械破坏和推移的能力。

5、土壤抗蚀性:土壤抵抗径流对其分散和悬浮的能力。

6、水土保持林: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7、地理种源:同一树种在不同地理区域,由于各地光、热、水等气候条件的差异,使它们产生不同的种内气候适应性,形成不同的地理种源。

8、水土保持林体系:在一个区域或流域范围内,根据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和水土流失特点,规划和营造的以水土保持林为主体,与其他林种相结合所形成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9、垂直配置:合理搭配的乔灌草种在林分内分层配置,形成多层次的立体结构。

10、重力持水量:在重力作用下,深层渗透进入地下水或土内径流或深层土壤再分配的那一部分水量。

其值越大,越有利于对降雨的吸收和重力水的排除。

11、造林密度: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

12.平茬:利用某些萌芽力强的树种,截取地上部分,促进重新萌生新枝的一种抚育措施13入渗率:单位时间通过地表单位面积入渗但土壤中的水量14.入渗量:入渗开始后一定时间内,通过地表单位面积入渗到土壤中的总水量二、简答题1.水土保持林的作用:(1)调节地表径流(2)涵养水源(3)增强土壤的抗蚀抗冲性2.立地条件: 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发育生长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其包括光照、温度、空气湿度、风、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植被的组成、数量、根系等情况,也包括人为活动情况。

水土保持林学考试复习题

水土保持林学考试复习题

<<水土保持林学>>考试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水土保持林2水土保持林学 3.生态林业 4.近自然林业水土保持林: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水土保持林学:是根据林学和生态学原理,结合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和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阐述造林基本原理与培育技术,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与体系配置建设技术,以及水土保持林体系多种功能与效益的一门应用学科。

生态林业是指遵循生态经济学和生态规律发展林业,是充分利用适当地自然资源和促进林业发展,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环境的林业生产体系。

近自然林业可表达为在确保森林结构关系自我保存能力的前提下遵循自然条件的林业活动,是兼容林业生产和森林生态保护的一种经营模式。

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水土保持林发展的现状。

2.目前我国水土保持林存在哪些问题?①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

②成活率、保存率低。

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③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

④科学研究跟不上生产要求,对生产上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

⑤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较少。

⑥造林所用苗木质量低。

⑦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造轻管。

三、论述题试述我国水土保持林发展的前景。

(1)从目前国内外水土保持林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大尺度景观水平的研究甚少,研究的范围往往仅局限于小范围的流域,不能有效地解释景观水平的问题。

在水土保持林体系的建设中,忽视了区域(或流域)的整体效益。

因此,今后应加强景观水平水土保持林体系研究。

(2)水土保持林体系稳定性的研究,将会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重视。

林分稳定性是水土保持林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森林经营追求的目标。

(3)应把近自然林业理论作为水土保持林体系发展的主要依据,加强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水土保持林体系近自然经营技术。

水土保持林学第一章

水土保持林学第一章
水土保持林学
(水土保持林的作用和功能)
2019年1月14日星期一


第一章 水土保持林的作用和功能
主要内容:
一、对降雨的再分配
二、对土壤水文性质改良作用


三、林木涵养水源作用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四、林木对水蚀的控制作用 五、林木根系的固土护坡作用 六、林木改良土壤的作用 七、林木对环境的改善作用
3.改良土壤物理性质。 七、林木对环境的改善作用 【制造氧气】 【过滤尘埃】 【消除噪声】 【净化空气】 【杀灭细菌】







归纳总结 :
重点: 水土保持林的水源涵养和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难点:

水土保持林对土壤抗蚀能力的影响。

一、对降雨的再分配
(一)对降雨的三次分配

1.林冠层截留。 2.林下灌草层对降雨的截流。 3.枯枝落叶截留。
4.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截留。
(二)地面净雨量的测定与计算
1.林冠层截流量IC测定
模型法
二、对土壤水文性质改良作用 1.土壤水分入渗。
三、森林涵养水源作用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1.森林对径流的调节作用。 2.森林消减洪峰的作用。 3.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 4.森林改善水质的作用。

四、森林对水蚀的控制作用 1.森林对雨滴击溅侵蚀的影响。 2.森林对径流侵蚀的影响。 3.森林对土壤抗蚀能力的影响。 4.森林对泥石流的抑制作用。 五、林木根系的固土护坡作用 1.林木根系的固土护坡作用。 2.林木根系固持土体的原理。





六、森林改良土壤的作用
1.林地土壤养分循环。


2.改善土壤养分状况。

水土保持复习重点 (1)

水土保持复习重点 (1)

一、流域坡面治理1.梯田: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成台阶式或坡式断面的田地。

2.最优断面满足的条件:要适应机耕和灌溉要求;要保证安全与稳定;要挖填土方平衡。

3.水平梯田规划设计步骤(结合实验一):决定梯田类型及范围;计算边坡稳定角a;计算各断面参数;计算土方量、用功量;按比例绘制田块设计草图;编写设计说明书。

4.鱼鳞坑:鱼鳞坑是拦蓄径流泥沙、陡坡造林的水土保持工程,其形状多为曲线形。

5.鱼鳞坑工程怎样拦蓄坡面径流?(见补充习题)6.山地灌溉工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老化失修、效益衰减;配套差、灌溉技术落后;水分利用率低;水资源不足;水污染日益严重。

7.蓄水池位置选择。

蓄水池多建于乡村附近、路边、梁岇坡和沟头上部。

池址土质坚实,最好为粘土或粘壤土。

位置选择注意以下几点:(1)有足够的来水量。

(2)小股泉水出露的地方,可在其附近选择合适地点修建蓄水池,长蓄短用。

(3)尽量选在地面较低处,以利于控制较大集水面积。

对于灌溉农田的蓄水池,尽可能做到自流灌溉,同时还应注意排水及来沙情况,以防池顶漫溢或泥沙入池降低蓄水效能。

(4)蓄水池基础应坚实,不能离沟头、沟边太近,以防渗水引起坍塌,距崖坎应保持至少5m的距离,池壁外4m之内无根系发达的树木。

8.水窖:修建在地面以下并具有一定容积的蓄水建筑物。

9.水窖窖址选择(1)有足够的水源。

(2)土层深厚、坚硬,水窖一般应设在质地均匀的土层上,以粘性土壤最好,黄土次之。

(3)便于人畜用水和灌溉农田。

10.斜坡固定工程的类型斜坡固定工程是指为防止斜坡岩土体的运动,保证斜坡稳定而布置的工程措施,包括挡墙、抗滑桩、削坡、反压填土、排水工程、护坡工程、滑动带加固工程和植物固坡措施等。

11.植物护坡的优缺点施工简单,费用低廉,固土、防冲刷效果较好,且可改善生态环境。

12.削坡和反压填土削坡主要用于防止中小规模的土质滑坡和岩质斜坡坍塌。

削坡可减缓坡度,减少滑坡体体积,从而减少下滑力。

二、沟道防护13.沟头防护工程的作用。

水土保持林学试题

水土保持林学试题

课程名称:水土保持林学姓名 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名词解释(40分)1. 林冠截留作用2。

枯落物水容量3 . 立地条件4。

种植点的配置5 . 分殖造林6。

水平配置7 . 适地适树8。

水源涵养作用9 . 造林密度10。

水土保持林二、简答题(34分)1.简述林地土壤入渗三个阶段的特点。

2.简述枯枝落叶的水土保持作用。

3.简述造林整地对土壤水分的影响?4.简述混交林的特点。

5.简述常见的林分管理措施。

6.简述倾斜坡面上林木根系的分布的特点。

三、叙述题(26分)1•叙述植苗造林的运输过程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以维持苗木体内的水分平衡?2 .叙述水土保持林体系建设中安排林种的原则课程名称:水土保持林学姓名 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 得分 ____________一、 名词解释(40分)1 .林冠截留作用3 .立 地5 .植苗造林7 .适地适树8。

蓄满产流 9 .雨滴中径 10。

防护林体系二、简答题(34分)1. 简述水土保持林对降雨的三次分配过程。

2. 简述水土保持树种选择的原则。

3. 种植点的配置方式及其特点。

4. 简述造林整地的作用。

2。

枯落物水容量 4。

经营密度 6。

垂直配置5.简述森林小气候的特点。

6.简述水土保持防护林树种选择原则。

三、叙述题(26分)1. 叙述常见的确定造林密度的方法。

2.播种造林之前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对种子进行处理? 课程名称:水土保持林学姓名 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 得分 ____________一、 名词解释(36分)2. 枯落物水容量4种植点的配置 6. 水平配置 8. 平 茬 10. 经济林良种12.引种栽培区二、 简答题(34分)1. 土壤入渗三个阶段的特点。

2. 土壤水分以哪两种方式贮存,各有何特点?3. 树木根系固持土体的原理。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精华版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精华版

水土保持林的作用与功能:调节地表径流作用、水源涵养作用、减灾作用、固持土壤、防止地表侵蚀、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作用。

水土保持林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1.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2.成活率、保存率低。

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3.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 4.科研跟不上生产要求,对生产上提出问题解决不了5.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较少6.造林所用苗木质量低7.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造轻管。

森林的效益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能源库;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水土保持林的种类:1、分水岭防护林:山顶防护林、梁峁顶防护林2、坡面防护林:坡面水土保持林、护坡薪炭林、坡面护牧林、护坡用材林、护坡经济林、坡地农林复合经营、梯田地埂林3、侵蚀沟道和山地沟道防护林:沟头防护林、沟边防护林、沟底防冲林、坝坡防护林4、水库、河川防护林:水库防护林、护岸护滩林林冠截留作用的影响因素。

(1)林冠特性:林冠结构:重叠多、孔隙少,截留量多;枝叶量:多>少;湿润程度:干>湿(2)林分特征:树种:针叶>灌木>软阔>硬阔;郁闭度;林龄:同一树种因林龄不同,枝叶茂密程度不同,截留率也不相同。

(3)雨量、雨的性质:(4)雨前林冠的湿润程度和林冠截留在雨前林冠愈干燥,存留雨水的潜在能力愈大;反之,与前次降水相隔的时间愈短,则林冠含有较多的未来得及蒸发的前次截留量,存留雨水的潜在能力就小了。

影响枯落物截留量的因素(1)枯落物的水容量(或持水量)指在自然条件下,单位干重枯落物所能吸收水分的数量,一般用它干重吸水的百分数或相当的降雨毫米数表示。

(2)枯落物的数量枯落物的数量决定于输入量和分解速度。

(3)枯枝落叶的干燥程度。

干燥>湿润。

暴雨时明显,连续降雨不明显。

水土保持林对径流的影响(1)对径流深(h)的影响(2)对地表糙度(n)的影响表现在林冠截留、地被物截持、森林蒸发散、土壤入渗与贮水、人工造林、土内径流。

水土保持林学(水土保持林业工程)重点复习题

水土保持林学(水土保持林业工程)重点复习题

水土保持林学(水土保持林业工程)重点复习题绪论水土保持林学:是根据林学和生态学原理,结合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和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阐述造林基本原理与培育技术,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与体系配置建设技术,以及水土保持林体系多种功能与效益的一门应用学科。

水土保持林: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水土保持林学的主要内容(一)水土保持林的作用与功能调节地表径流作用水源涵养作用减灾作用固持土壤、防止地表侵蚀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二)原理与营林技术立地条件与适地适树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造林密度与种植点配置整地技术及季节造林方法与季节幼林抚育管理三)水土保持林体系配置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水土保持林体系坡面配置沟道配置水边周围配置森林的作用森林的效益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能源库;优化环境与促进发展,是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

生态效益 A.水源涵养B.防风固沙 C.水土保持D.改善气候E.净化水质 F.净化大气G.重要的物种基因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第一章水文效应第一节对降雨的再分配第二节土壤水文性质改良作用第三节消减洪峰涵养水源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指水土保持林对一个流域或区域的水文要素的影响。

水文过程降雨水分贮存径流水分消耗对降雨的三次分配林冠层截留;泛指所有森林植物的地上部分(乔木、灌木和活地被物)枯枝落叶截留(死地被物);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

下渗吸收或产生径流林冠截留作用指降水到达林冠层时,有一部分被林冠层枝叶和树干所临时容纳,而后又蒸发返回大气中去的作用。

林冠截留量在降雨过程的某一时段内,从林冠表面通过蒸发返回大气中的降水量和降水终止时林冠层还保留的降水量。

影响林冠截留量的因素(1)林冠特性林冠结构:重叠多、孔隙少,截留量多枝叶量:多>少湿润程度:干>湿树种:针叶>灌木>软阔>硬阔同一树种因林龄不同,枝叶茂密程度不同,截留率也不相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重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重点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重点绪论1、水土保持林学:是根据林学和生态学原理,结合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和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阐述造林基本原理与培育技术,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与体系配置建设技术,以及水土保持林体系多种功能与效益的一门应用学科。

2、水土保持林: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3、水土保持林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1)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2)成活率、保存率低。

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3)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4)科学研究跟不上生产要求,对生产上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5)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较少(6)造林所用苗木质量低(7)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造轻管第一章水文效应1、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指水土保持林对一个流域或区域的水文要素的影响。

水土保持林对这些要素(如降水、蒸发和径流)进行改变、调控,最终改变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分配比例,从而改变水文过程,调节地表径流,保持水土。

2、对降雨的三次分配林冠层截留:泛指所有森林植物的地上部分(乔木、灌木和活地被物)枯枝落叶截留(死地被物)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下渗吸收或产生径流3、林内降雨量包括(林冠通过雨量)和(林冠滴下雨)4、影响林冠截留量的因素(1)林冠特性林冠结构:重叠多、孔隙少,截留量多枝叶量:多>少湿润程度:干>湿(2)林分特征树种:针叶>灌木>软阔>硬阔郁闭度:林龄:同一树种因林龄不同,枝叶茂密程度不同,截留率也不相同。

(3)雨量、雨的性质雨量与截留量:正相关关系、非直线性(当林冠截留量IC< C林冠贮水量时)林冠贮水量C:一次降雨中林冠所能容纳的最大降水量。

降雨性质与截留量:雨强越大,降雨越集中,截留量越小;雨强越小,历时越长,有利于林冠充分吸水和吸水后蒸发,截留量越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防护林:是为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涵养水源、 调节气候、减少污染所经营的天然
林和人工林。

2. 水源涵养林:以调节、改善、水源流量和水质的一种防护林。

3. 水土保持林:指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和水
库泥沙淤积 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
然林和人工林。

4. 有林地:指树木郁闭度大于等于20%的林地。

5. 灌木林地:由灌木树种构成,以培育灌木为目标的或乔木生长以外的专为防护用途,覆
盖度大于等于40%的林地。

6. 优势树种:在某林区,某林分或某林木群体中,某个树种在数量上占优势地位的树种。

7. 森林覆盖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率。

=%100×土地总面积
森林面积 8. 森林绿化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有林地、灌木林、四旁树占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
率。

=%100×土地总面积
四旁树面积灌木林面积有林地面积++ 9. 树种选择的原则:
答:①经济学原则:满足造林目的的要求,即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林业的要求。

②生态学原则:即适地适树的原则。

指造林树种的特性能适应造林地的立地条件。

③林学原则:包括繁殖材料来源、繁殖的难易程度、栽培技术是否易行或便于掌握以
及造林成本等。

10. 树的特性:耐旱性:大叶桂樱、银杏、南方红豆杉、野含笑
耐涝性:乐昌含笑、野含笑、喜树、竹柏
耐阴性:灰木莲、喜树、南方红豆杉、野含笑
耐土壤瘠薄能力:构树、刺槐、臭椿、沙枣
11. 经营模式:经营模式是针对退化山地生态恢复的经营目标而言的。

经营模式与经营目标
的高度统一,才是实现山地恢复目标的重要环节。

经营模式的确定与应用,
是山地生态恢复目标的首选项目,是方向,是基础,是为配置模式服务的。

12. 林分结构的表达方法:
答:林分在未遭受破坏的情况下,林分内部存在着一些比较稳定的结构规律。

林分结构指树
木在林分中的分布状态。

林分结构研究是经营森林的理论基础。

表达林分结构的指标,主要以树种组成、年龄、直径、树高、形数、林层、密度和蓄积量等指标描述。

同时,林分的结构决定林分的功能,有什么样的林分结构,就有相应的林分功能。

13. 小班区划的原则
答:①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按农业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特种用途地、暂不利用
地划分。

②在林业用地中,按有林地、疏林地和宜林地划分。

其中有林地按林分起源、乔木林地、 灌木林地、林种、树种、林龄、郁闭度划分。

③宜林地按立地条件类型划分。

14. 林业用地小班调查:
答:①宜林地小班调查:在宣林地小班内,选代表性地段进行调査,一般应调查记载地形、
地势、土壤、植被、土地利用情况,确定适合的立地类型、造林类型及设计意见。

②林地小班调查:林地小班包括幼林、成林、疏林、灌木林、经济林等,应分别天然林和人工林调查树种组成、林龄、平均高度、平均胸径、密度、郁闭度等,并确定适当的林分经营措施类型及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