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教材

合集下载

《中药药理学》全册配套教学课件2

《中药药理学》全册配套教学课件2
皮层下中枢
(2)强心、升高血压 有效成分:麻黄碱 作用特点:能直接和间接兴奋肾上腺素
能神经受体,升压作用缓慢、 温和、持久,反复应用易产 生快速耐受性。
桂枝
一、 概述
功能与主治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
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 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
主要成份
挥发油(桂皮醛 )
桂皮酸、乙酰桂皮酯
二、主要药理作用
解表药
表证
风寒表证 风热表证
恶寒(或恶风)、发热鼻塞、喷嚏、无 汗或有汗、流鼻涕、咳嗽、咽喉痒痛、 舌苔薄白、脉浮数等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等)、 急性传染病及急性感染性疾病初期
表证
二、共同的药理 作用
发汗作用
绝在多数解表药都有一定的发 汗作用,特别是辛温解表剂。
直接刺激汗腺:麻黄挥发油、麻黄碱 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生姜、桂枝挥发油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有效成分:桂皮油 作用特点:桂枝单独应用发汗作用较弱,
若与麻黄伍用,则发汗力增强。 作用机制: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促
3、利尿
有效成分:D-伪麻黄碱作用最显著 作用特点:1)脉注射给药利尿作用明显,
而口服用药作用较弱。
2)作用出现快,利尿作用强度有限
(4)解热、抗炎 有效成分:麻黄挥发油、伪麻黄碱、噁唑烷酮类 作用特点:1)对一般性炎症的早晚期有抑制作用
2)具有抗变态反应作用
2.其他药理作用
(l)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有效成分:麻黄碱 作用特点:治疗剂量即能兴奋大脑皮层和
证的实质还未得到揭示时, 要做到与证的研究结合尚 存在困难。
2.中药分类对比研究 解表药 辛凉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清热药 清热解毒药 清热泻火药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的体温调节,通过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影响体温。如柴胡、荆芥、银翘散 等。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如麻黄、桂枝等。 4.镇痛、镇静作用:如细辛中枢镇痛、桂枝镇痛、桑菊饮的镇静作用。 5.抗炎作用: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增强肾上腺皮质内分 泌功能;清除自由基等。
6.免疫调节作用:柴胡等可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精选ppt
2
中医基本理论
➢ 核心:整体观(人体、人与自然统一)、 辨证论治
➢ 理论:朴素唯物主义 1. 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 2. 气血津液:人体的基本元素 3. 五脏六腑 4. 经络 5. 病因
精选ppt
3
阴阳五行
➢ 阴阳:万物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和消长
1. 阳:天、日、火、男、白天、上、外 2. 阴:地、月、水、女、夜晚、下、内
1. 望(气色、形态、舌象:红热、白虚失血、黄脾虚、黑寒 虚、青寒痛肝病,苔痰湿)
2. 闻:声音、呼吸、气味 3. 问:现病史、症状 4. 切:脉诊
➢ 八纲辩证:表里、阴阳、虚实、寒热
精选ppt
9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 包括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为中药理论的核心。 ➢ 四性:寒、热、温、凉。寒凉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具清热、凉血、
➢ 五行:自然界构成因素。相生相克
1. 木:生长旺盛,肝、东、春 2. 火:热、上,心、南、夏 3. 土:营养,脾、中、长夏 4. 金:催残、杀伤,肺、西、秋 5. 水:冷、下,肾、北、冬
精选ppt
4
气血津液
➢ 气:
1. 元气:先天之本、肾气 2. 宗气:后天之气,脾气、肺气 3. 营气:营养之气 4. 卫气:防御之气

《中药药理学》课件第一讲

《中药药理学》课件第一讲

中药药理学第一讲一、课程介绍中药药理学是一门研究中药在人体内发挥药效的学科。

通过学习中药药理学,可以了解中药的药效、药效机制、药物相互作用等内容,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效:中药在人体内发挥的疗效。

–药效机制:中药在人体内产生药效的机制。

–药物相互作用:不同中药之间、中药与西药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

–药动学:药物在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2.中药药理学的原理–中药多效性原理:多种活性成分共同作用,产生多种效应,以达到治疗目的。

–中药整体性原理:中药以整体的形式应用,相对于单个成分具有更好的疗效。

–中药辨证施治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

三、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方法–细胞实验:通过体外培养细胞,观察中药对细胞的影响。

–动物实验:通过给动物服用中药,观察中药对动物体内生物的影响。

–临床实验:通过人体临床试验,观察中药对患者的疗效。

2.文献研究方法–查阅中医经典著作,了解中医药的药理学理论。

–阅读相关的中药药理学研究论文,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

四、中药的药效与药效机制1.温通散寒药–药效:温中散寒,活血通络。

–药效机制:通过温中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改善寒湿内停、气血不畅的病理状态。

2.解表药–药效:发汗解表,散风清热。

–药效机制:通过发汗解表、散风清热的作用,促进体内湿热邪气的排出,达到解表的疗效。

3.补虚药–药效:益气养血,健脾养胃。

–药效机制:通过益气养血、健脾养胃的作用,改善气血不足、脾胃功能不佳的病理状态。

五、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是指中药在人体内与西药发生的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药代动力学参数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六、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药效、药效机制、药物相互作用等内容的学科。

通过学习中药药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在人体内发挥药效的过程,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药理学(全套课件370P)

中药药理学(全套课件370P)
37
什么是学科
一般是指在整 个科学体系中 学术相对独立 理论相对完整 的科学分支
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 称,又是教学科目设 置的基础
38
什么是重点学科
从纵导的、 发挥关键作用 的学科。
从横向看,重点 学科是在同一学 科中,条件占明 显优势,学术水 平在全国领先的 学科,其发展可 带动、推动相关 学科的发展。
50
临床: 热证、阴虚 寒证、阳虚 交感神经- β受体-cAMP系统↑
改善 寒凉药、 滋阴药
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温热药、 助阳药 滋阴药
动物实验:
+
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β-R 最大结合点位数↑;M-R ↓
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 ↑ 温热药
改善
寒凉药 温热药
中枢受抑状态(表现)
单胺类神经递质 兴奋 抑制 NA DA 5-HT
大鼠痛阈值 和惊厥阈值
大鼠脑内 TH活性
温热药
热证模型 寒证模型
寒凉药
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
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等)
48
2.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临床: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热证 寒证
32
二、三十年代协和医学院生化系吴宪( H Wu ) 在生化和营养方面有出色的研究。他在哈佛留学期间 对血糖分析方法有重要改进,回国后研究蛋白质变性 达世界领先水平,他的妻子严彩韵和助手刘思聪等参 与这些工作。
33
药理学家陈克恢(K K Chen)于1923到 1925 年在协和医学院药理系短期工作。他从 中药麻黄中提取和研究麻黄素,其中对麻黄素 的药理作用是他成名世界药理学界的工作。他 的发现是中国药学家对世界的一个贡献:一般 西方现在日常用的感冒药里都有他研究的药物 成分。 1925 年后他再到美国学医而获医学博 士学位。以后,成为美国大药厂礼莱药厂的研 究部主任和美国药理毒理学会理事长,而他最 34 有名的工作是他在协和做的。

中药药理最好的书

中药药理最好的书

中药药理最好的书
选择中药药理学的书籍通常取决于你的学术水平和学科需求。

以下是一些建议,其中一些适用于初学者,而另一些则适用于更高水平的研究。

1.《中药学》(中国药科大学编著):
•这本书是中国药科大学编写的一本全面介绍中药学的教材,包括中药药理学、中药制药学等内容。

适合初学者和
进阶学习者。

2.《中药学》(高新药业集团编著):
•这是一本介绍中药学基本理论、中药质量标准等内容的教材。

适合初学者了解中药学的基础知识。

3.《中药药理学》(罗桂珍、林少良编著):
•这本书侧重于中药药理学,包括中药的生物活性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4.《中药学》(陈华著):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的理论、实践和应用,包括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药理等方面。

5.《中药学概论》(邓良基、罗兰、郑文凯编著):
•这是一本较为全面的中药学概论,包含中药的基础理论、药物学、药物分析和中药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6.《中药学(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著):
•这本书系统介绍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包括中药学、
药理学、药用植物学等。

请注意,以上推荐的书籍可能在市场上有不同版本,建议在选择之前查看目录和评论,以确保其满足你的学术需求。

此外,也可以参考相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中药学教材和专业文献。

中药药理学电子版教材

中药药理学电子版教材

第一章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1、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个学科。

2、与现代药理学的区别与联系(1) 共同点:研究对象一药物与机体,研究内容一作用及作用机理(2)不同点: 理论基础例:对麻黄功效及药理作用的不同表述3、与传统中药学的区别与联系(1)联系:以相同理论为指导;(2)区别:研究手段中药药理学二、研究内容1、中药药效学2、中药药动学三、研究的目的与任务1、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从现代科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

2、提高临床疗效3、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

4、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促进中西医结合。

第二节: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1、第一阶段:二十世纪20~40年代,我国学者陈克恢等对中药麻黄进行了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发现麻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生物碱,如麻黄碱.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起到开创性的作用,而且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中药药理研究思路,即从天然药材中提取其化学成分,通过筛选研究确定其药效和有效成分,与植物药的研究模式极为相似.2、第二阶段:大约在50~80年代。

中药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以及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研究取得显著成就.标志性成果有丹参、川芎、冠心11号方活血化瘀作用研究,延胡索镇痛镇静作用研究,桔梗及满山红祛痰镇咳作用研究,清热解毒药抗菌抗病毒作用研究等。

该时期中药药理研究发现,许多中药除具有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之外,还具有一些新发现的药理作用。

3、第三阶段90年代,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的两条思路逐渐清晰,一是继续沿植物药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中药,二是突出了中药复方的整体研究。

进一步明确中药复方药理作用多层次、多靶点的概念, 强调中药复方作用的多效性,并通过整体复方的分离提取寻找有效部位或单体【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第一节:中药四性(气)的现代研究寒、热、温、凉四性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是从用药后机体对药物所产生的反应(作用和疗效)中概括出来的,凡能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便认为属于热性或温性药(多具有祛寒、温里、助阳补气功效) 凡能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认为属寒性或凉性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泻火)中医临证用药原则:温热药可治寒证。

2024版《中药药理学》

2024版《中药药理学》

加强与国际医药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药 的国际化进程,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 争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药理学的学科特点
01
02
03
04
整体性
中药药理学强调从整体角度研 究中药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注
重中药复方的研究。
多层次性
中药药理学研究涉及分子、细 胞、器官和系统等多个层次。
多靶点性
中药往往具有多成分、多靶点 的作用特点,中药药理学研究 需要揭示其复杂的作用网络。
实践性
中药药理学研究紧密结合临床 实际,注重解决中药临床应用
中药药理学的挑战
成分复杂性
中药通常包含多种活性成分,其相互作用和 药效机制复杂,给研究带来挑战。
药效评价困难
由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传统 的药效评价方法难以全面反映其疗效。
质量控制标准不统一
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尚不完善,不同批次、 不同产地的中药材质量差异较大。
国际认可度低
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较低,限制了其 国际化进程。
祛湿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祛风湿药
如独活、威灵仙等,具有祛风湿、止 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 膝酸痛等。
利水渗湿药
如茯苓、泽泻等,具有利水渗湿、健 脾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 利等水湿内停证。
补益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补气药
如人参、黄芪等,具有补气升阳、益 卫固表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 食少便溏等气虚证。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确定与验证
确定药效物质基础
01
通过综合研究复方的化学成分、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
信息,确定复方中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
验证药效物质基础

(精)《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精)《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精)《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功效主治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课程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重点讲述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中药复方药理、中药药理研究思路及中药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各论包括概述和常用药物两部分,重点介绍与各类中药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常用单味药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等。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掌握中药防病、治病的现代科学原理,了解中药药理学在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地位,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祖国医药学奠定基础。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中药功效的现代科学内涵及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物质基础及中药防病、治病的现代科学原理,了解中药药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地位;初步掌握中药药理学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祖国医药学奠定基础。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加深对中药基本理论现代科学内涵的理解,明确中药功效产生的机理及物质基础,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从事中药新药研发工作和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二、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药药理学的学科性质、学习目的和发展简史,理解和掌握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学科任务。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教学内容: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1.概念2.研究内容3.学科任务4.学科性质5.学习目的第二节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1.中国古代对药物作用研究的探索2.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简况本章习题要点:1.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中药药理课件教材教学课件

中药药理课件教材教学课件

抗肿瘤作用
发现多种中药具有抗肿瘤活性,如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诱导凋亡等。
神经保护作用
中药对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如改善记忆、抗神经退 行性病变等。
ABCD
抗炎作用
中药在炎症性疾病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疗效,如降低炎症 因子水平、改善炎症症状等。
免疫调节作用
中药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对自身免 疫性疾病有治疗作用。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血药浓度法
生物标记物法
体外代谢模型法
通过测定血液中药物浓度 随时间的变化,研究药物
在体内的动态过程。
利用特异性生物标记物 追踪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和排泄过程。
采用体外实验模拟体内 代谢环境,研究中药的 代谢转化和相互作用。
临床研究法
通过临床试验观察中药 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特征和疗效关系。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特点与意义特点 Nhomakorabea中药成分复杂,药代动力学研究难度大;中药多组分、多靶点作用,药代动力 学表现独特。
意义
有助于阐明中药作用机制和疗效物质基础;为中药制剂的研发和优化提供理论 依据;为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和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04 常见中药药理作用及机制
解表药的药理作用及机制
祛湿药多数具有利尿作用,可增 加尿量,促进体内湿邪的排出。
抗炎作用
部分祛湿药具有抗炎作用,可减轻 炎症反应,缓解关节红肿、疼痛等 症状。
免疫调节作用
祛湿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免疫调节 作用,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对风湿 性疾病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补益药的药理作用及机制
增强免疫功能
补益药多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 用,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减
02 中药药效学基础

中药药理学电子版教材

中药药理学电子版教材

第一章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1、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个学科。

2、与现代药理学的区别与联系(1) 共同点: 研究对象一药物与机体,研究内容一作用及作用机理(2)不同点: 理论基础例:对麻黄功效及药理作用的不同表述3、与传统中药学的区别与联系(1)联系:以相同理论为指导;(2) 区别:研究手段中药药理学二、研究内容1、中药药效学2、中药药动学三、研究的目的与任务1、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从现代科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

2、提高临床疗效3、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

4、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促进中西医结合。

第二节: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1、第一阶段:二十世纪20~40年代,我国学者陈克恢等对中药麻黄进行了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发现麻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生物碱,如麻黄碱。

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起到开创性的作用,而且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中药药理研究思路,即从天然药材中提取其化学成分,通过筛选研究确定其药效和有效成分,与植物药的研究模式极为相似。

2、第二阶段:大约在50~ 80年代。

中药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以及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研究取得显著成就。

标志性成果有丹参、川芎、冠心11号方活血化瘀作用研究,延胡索镇痛镇静作用研究,桔梗及满山红祛痰镇咳作用研究,清热解毒药抗菌抗病毒作用研究等。

该时期中药药理研究发现,许多中药除具有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之外,还具有一些新发现的药理作用。

3、第三阶段90年代,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的两条思路逐渐清晰,一是继续沿植物药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中药,二是突出了中药复方的整体研究。

进一步明确中药复方药理作用多层次、多靶点的概念,强调中药复方作用的多效性,并通过整体复方的分离提取寻找有效部位或单体【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第一节:中药四性(气) 的现代研究寒、热、温、凉四性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是从用药后机体对药物所产生的反应(作用和疗效)中概括出来的,凡能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便认为属于热性或温性药(多具有祛寒、温里、助阳补气功效)凡能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认为属寒性或凉性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泻火)中医临证用药原则:温热药可治寒证。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动物实验:
大鼠痛阈值 和惊厥阈值
大鼠脑内 TH活性
温热药
热证模型 寒证模型
寒凉药
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
中药药理学
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等)
2.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临床: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热证 寒证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改善
寒凉药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药理作用 △药动学
中药药理学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抗惊厥 --- 入肝经--- 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泻下 止血 --- 入大肠经--- 大肠为传导之腑 --- 入肝经--- 肝藏血
止咳、祛痰、平喘 --- 如肺经 --- 肺主呼吸、肺为贮痰之器 2. 归经与药动学的关系 同位素示踪技术 --- 有效成分 --- 体内过程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总论
解表药 泻下药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芳香化湿药 温里药 消食药 活血化瘀药 安神药 开窍药 收涩药 外用药 中药药理学
各论
清热药 祛风湿药 利水渗湿药 理气药 止血药 化痰止咳药 平肝息风药 补虚药 驱虫药
总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不同动物模型
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 温热药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
中药药理学
4. 基础代谢
临床:
热证、阴虚
寒证、阳虚
基础代谢率偏高
基础代谢率偏低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寒凉药、温热药
血清T3、T4 ↓ 血清T3、T4 ↓ ↓
动物实验:
“甲亢”阴虚或“甲低”阳虚动物 模型

《中药药理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药药理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抗血栓作用:干姜水提物对ADP、胶原酶诱导的血小
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实验性血栓形成延迟。干
姜挥发油也具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3)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抗炎作用:干姜的水、醚提取物都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干姜可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而发挥抗炎作用。姜烯酮可明 显抑制组胺和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肉 芽增生,减轻幼年大鼠胸腺重量,并使肾上腺重量增加。
(7)抗炎、镇痛: 即兴奋垂体-皮质合成、分泌,又有皮质激素样作用。 乌头碱即是毒性成分,又是镇痛成分。 (8)调节植物神经和中枢神经: 降低阴虚证交感神经-β 受体-cAMP亢进;降低阳虚证副 交感神经-M受体-cGMP亢进;升高虚寒证脑中NA、DA低下,
降低5-HT升高。
(9)消化系统:兴奋胃肠,抗溃疡。
附子(乌头)
毛茛科植物乌头 Aconitun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 主根为乌头。性热、味辛、有毒,归心、肾、脾经。回阳救 逆、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主要成分:毒性:乌头碱,心脏先兴奋后抑制。口服致 死量为4mg,炮制久煎水解成乌头原碱毒性下降。有效:去 甲乌药碱、去甲猪毛菜碱、氯化甲基多巴胺。
肉 桂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 树皮。性大热、味辛、甘,归脾、肾、心、肝经。具补火助 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功效。 主要成分:为桂皮醛、桂皮酸,并含有少量乙酸桂皮酯、 乙酸苯丙酯。另外尚含多糖、肉桂苷、香豆素等。
1.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强心:肉桂可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使豚鼠 离体心脏的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 对血管和血压影响:肉桂、桂皮醛等对动物外周血管有
2.其他作用 延缓衰老:肉桂水煎液可提高老龄大鼠血清总抗氧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精选》PPT 课件
这是一份精选中药药理学的PPT课件,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药理学 知识。通过本课件,您将了解中草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中药药理学基础以 及典型中药药理学研究等内容。
第一章 中草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
中草药的来源及分类
探索中草药的起源和不同的分类方式。
中草药的鉴别方法
学习如何鉴别中草药的真伪和纯度。
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了解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中草药的常见污染物及检测方法
了解中草药常见的污染物及其检测方法。
第二章 中药药理学基础
中药对生物体的影响
探索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和影响。
中药对生物体的剂量依赖性 中药对脏器的选择性作用
了解中药对剂量的依赖性以及剂 量的影响。
探索中药在不同脏器中的选择性 作用。
第三章 典型中药药理学研究
1
当归对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
研究当归对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及可能
丹参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2
的机制。
探索丹参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保护作用及
其研究进展。
3
黄芪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探索黄芪在免疫系统中的调节作用及相
成果。
研究金樱子在肿瘤治疗中的抑制作用和 潜在机制。
总结与展望
1 中药药理学的未来发 2 中西医结合在中药药 3 小结
展方向
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

对课件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展望中药药理学领域未来
并强调重点。
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探讨中西医结合在中药药
理学研究中的潜在应用前
景。

最新中药药理学教材

最新中药药理学教材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第一节概述一、中医传统理化定义:活血化瘀药是指具有疏通血脉、祛除瘀血作用,用以治疗血瘀证的药物。

功效:疏通血脉、祛除瘀血。

适应证:血瘀证。

按作用程度分为和血、活血、破血三类。

和血类药系指有养血、和血脉作用者,包括当归、丹参、生地、鸡血藤、赤芍等;活血类药系指有作用者,包括川芎、蒲黄、红花、牛膝、延胡索等;破血类药系指有破血消瘀、攻坚作用者,包括水蛭、桃仁、土鳖虫等。

二、血瘀证的本质1、按中医的认识,血行应“如水之流”,“行有经纪”,如血行失去了“如水之流”的正常之度,而变为“血凝而不流”或“血泣则不通”或失去了其“行有经纪”的正常之度,而变为“血不归经”或“离经之血”都属于血瘀证。

在临床上主要是以疼痛、肿块、瘀斑为主要特征。

活血化瘀就是使血行失度恢复正常。

中医学认识:血在脉中循行,正常之度时或如水之流,或行有经纪,当血瘀时或血凝而不流,血泣则不通,或血不归经,离经之血。

称为血瘀证。

现代认识:研究表明血瘀证是一个与血液循环障碍有关的病理过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流变学是一专门研究血液和其组成成分流动变形规律的科学。

血瘀证患者常有“浓、粘、凝、聚”的血液流变学异常。

浓:指血液的浓度增高,表现为血球压积增加,血浆蛋白、血脂浓度增高。

粘:指血液粘稠,表现为全血及血浆粘度增加。

凝:指血液凝固性增加,表现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凝血速度加快。

聚:指血细胞聚集性增加,表现为红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浆中电泳缓慢,血小板凝集性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由于此种种变化,故血瘀证患者血液运行不畅,易致血栓形成,血管栓塞。

2)微循环障碍微循环一般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间的循环。

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

现代研究表明:血瘀患者一般均有微循环障碍的表现,如微血流缓慢和瘀滞,甚至血管内凝血,微血管变形(管襻扭曲、畸形、顶端扩张等);微血管周围渗血和出血;微血管缩窄或闭塞等。

3)血流动力学异常:多表现为某器官或某部位的循环障碍,血管狭窄或闭塞,血流量降低。

中药药理学教材----前言

中药药理学教材----前言

前言中药药理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也是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开设《中药药理学》目的: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验操做①通过教与学使学生了解中药药理研究的的内容和目前概貌。

②初步掌握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操作,为进一步研究、整理和发展祖国医药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③使医药工作者进一步认识中药防病治病的道理(中药作用原理)以及药物产生疗效的物质基础。

学时安排:总学时54学时,理论课38学时,实验课16学时。

理论课分为:总论(12学时)中药药理学研究进展 3学时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2学时中药药理实验设计 7学时各论(26学时):按中药学传统分类法分别介绍各类药的现代研究成果。

总论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2、熟悉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本课程任务;3、了解其发展及成就。

【教学方法与时数】讲座式、启发式、计论式教学;3学时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一、《中药药理学》的定义1.何谓《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TCM)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解释:中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材。

机体:指人体、动物体及病原体。

2.分析定义:1)与基础药理学进行比较导入语提问:1、《药理学》的基本概念?2、《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根本区别点?启发:《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作用原理;从表面上可以看出其与《中药药理学》明显不同是研究对象:化学合成药(药理学)与中药单味药、复方、有效成分(中药药理学),这是两者区别点之一;但《中药药理学》最大的特点应该还在于它的指导思想来源于中医理论,这是两者区别的根本点。

二者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

相似点:均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的各种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一、研究内容 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 TCM):
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对机 体的作用及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of TCM): 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的规律。
• 临床上寒象、热象的表现多与能量代谢,体内产 热量不足或过多密切相关。实验证明,鹿茸、附 子、干姜、肉桂及其组成的温热药复方均可增加 大鼠的饮水量和脏器组织的耗氧量;而生石膏或 黄连等组成的寒凉药复方则可使其耗氧量和饮水 量减少。
• 温热药对代谢功能有一定增强作用,寒凉药表现 为抑制。
4. 基础代谢 临床: 热证、阴虚 基础代谢率偏高 寒证、阳虚 基础代谢率偏低
血清T3、T4 ↓ 血清T3、T4 ↓ ↓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动物实验:
寒凉药、温热药
“甲亢”阴虚或“甲低”阳虚动物 模型
临床: 寒证、阳虚 动物实验:
温热药 寒凉药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改善
ATP ↓ 温热药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寒凉药降低基础代谢率 温热药提高基础代谢率
进行了系统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发 现从麻黄中提得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特 异性的药理作用。
1924年,发表了有关麻黄的研究论文,
指出麻黄碱具有肾上腺素类似的作用,其
作用较温和持久。论文发表后,反响巨大,
此举揭开了中药药理史无前例的新篇章
第2个时期:20世纪50~80年代
我国建立了专门的中药研究机构。发现了中药的药理作 用和有效成分。 50年代和60年代:
②虚热证:长期给热性药(附子15g、干姜10g、肉桂12g制 成150%煎剂)大鼠:4ml/d,灌胃于给药后第二周出现心率 ↑、尿中CA↑、尿中17-OHCS量↑、氧耗量明显↑,这些 变化与虚热证患者表现近似。
药性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
热性药物: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如附子、干姜、
肉桂等。寒证病人用温热药。
主要在强心、降压、镇痛、驱虫、抗菌、消炎、利尿等 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药物筛选。 70年代:
◆ 注意与临床(病)相结合。如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 肿瘤等。
◆ 注意与中医理论结合。如: 补肾方药、阴虚证、阳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等 中医治则、治法的研究: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等。
◆ 研究水平显著提高。 从器官水平到细胞、分子水平。
(4)药性与抗感染和免疫的关系 寒凉药:抗菌、消炎、抗病毒并提高机体免疫力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 中药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酸、甘、苦、 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 中药的五味不仅是味道,也是对中药的功 效的概括和总结。
• 中药五味与其含有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 间存在着联系。
辛味药
具有发散、行气、辛润等功效,多分布于解表、 行气、活血化瘀药中。
第一节 中药四气(四性)的现代研究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亦称四气,其中温热 与寒凉属于两类性质不同的属性,而温与热,寒 与凉分别为同一属性,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还有 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不明显,作用较温和,不 产生明显偏热、偏寒反应的药物。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 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 相对而言。一般认为凡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 属于寒性或凉性,寒凉性质的药物多具有清热、 解毒、凉血、滋阴、泻火等功能。反之,凡能减 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温热性质 的药物多具有祛寒、温里、助阳、补气等功能。 故热证用寒凉药,寒症用温热药,是中医临床辨 证用药的一条重要原则。
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 物碱等。
药理作用:解热、发汗、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 毒、镇静、镇痛,影响消化系统功能等 作用
动物实验:
心率
尿中儿茶酚 胺排出量
DβH
耗氧量
体温
寒凉药 寒证模型
甲状腺 阳虚证模型
切除
温热药
寒凉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低下 温热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亢进
临床:
热证、阴虚 寒证、阳虚 动物实验:
交感神经- β受体-cAMP系统↑
寒凉药、 滋阴药
改善
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
形成2条思路: (1)西药研究思路;
(2)注意与中医理论结合,进行单味和复方药物的研究。强 调作用的多层次、多靶点、多效性。
机理研究水平显著提高: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 血清药理学的引进和发展,解决了中药粗制剂体外研究的
方法学问题。
关注中药的不良反应即毒性问题,如雷公藤、关木通、朱 砂等。
T1/2α、T1/2β 分别为6.0分钟和57.4分钟, 表明其在体内分布迅速,消除快。
二、学科任务
1.探讨中药防治疾病的现代科学依据,认识 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阐明药效产生的机理和 物质基础。
2.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疗效。 3.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现代科学本质。 4.研发新药。承担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 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5.促进中西医结合。同时也促进中医药的现 代化和国际化。
③ 用于抗肿瘤:山豆根、大黄、山慈菇、青黛、苦参 — 寒凉药
小结:
(1)药性与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关系 寒凉药 交感神经功能↓ 内分泌功能↓ 温热药 交感神经功能↑ 内分泌功能↑
(2)药性与能量代谢 温热药: 耗氧量↑、体温↑、饮水量↑ 寒凉药: 耗氧量↓、体温↓、饮水量↓
(3)药性与CNS状态 寒凉药: 中枢抑制:镇静、镇痛、抗惊厥 温热药: 中枢兴奋→导致失眠
1、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麻黄的平喘作用: 物质基础: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
等。 作用机理:兴奋支气管平滑肌β受体;兴奋
支气管黏膜血管α受体;促进肾上腺素能神 经释放递质;阻止过敏介质释放等。
2、与中药临床研究密切结合
双重诊断与双重治疗 结合临床经验进行实验研究
3、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
药性与抗感染、抗癌及免疫作用的关系
① 用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急性感染 a、苦寒药:板兰根、连翘、黄连等 b、清热药:双花、连翘、三黄、鱼腥草、大黄等 c、辛凉解表药:菊花、柴胡、牛蒡、葛根等 d、清热通淋药:木通、车前草、金钱草等
② 通过提高免疫功能而发挥抗菌、抗病毒作用:大青叶、 广豆根、鱼腥草、穿心莲、黄连、野菊花等
50~80年代的标志性成果
丹参、川芎、冠心Ⅱ方活血化瘀作用的研究。 延胡索镇痛。 桔梗、满山红祛痰镇咳。 清热药的抗菌抗病毒作用等。 确定有效成分:小檗碱、苦参碱、川芎嗪、丹参
酮、青蒿素、葛根素、麝香酮、黄连素、汉防己 甲素、延胡索乙素、鹤草酚、斑蝥素、喜树碱、 五味子酯、三尖杉酯碱等
第3个时期:90年代以后
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 温热药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
复制寒证(虚寒)和热证(虚热) 动物模型的方法
①虚寒证:长期给寒凉药(知母15g、龙胆草12g、黄柏10g、 石膏20g制成150%煎剂)大鼠:4ml/d,连续灌胃三周可造 成:心率↓、尿中CA↓、血中DβH活性↓、尿中17-OHCS 量↓、耗氧量明显↓、与虚寒证患者表现近似。
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 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等)
动物实验
热证动物模型:给电刺激后,痛阈、惊厥阈值降低; 脑内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升 高, 5-羟色胺(5-HT)降低;酪氨酸羟化酶活性增高。 寒证动物模型:给电刺激后,痛阈、惊厥阈值升高; 脑内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降 低,而5-羟色胺(5-HT)增高;并且脑内酪氨酸羟化 酶活性降低。 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 ; 而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增加等)
温热药、 助阳药
滋阴药
+
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β-R 最大结合点位数↑;M-R ↓
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
统↑
+
温热药
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 β受体-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 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 M受体-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
药性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中药药效学
麻黄平喘 现代研究麻黄平喘的作用机理为: ①促进NA、Adr等递质的释放; ②升高细胞内cAMP,松弛平滑肌; ③兴奋α受体,减轻黏膜水肿; ④抑制过敏介质释放(5-HT,组胺、白三烯)
中药药动学
葛根的代谢特点: ①葛根素口服:72小时后自粪便排出73.3%。 ②葛根素静脉注射:体内过程符合二室模型,
• 如青蒿素的第三代产品,双氢青蒿素哌 喹片,为目前国际上最有效的抗疟药 。 准备将其列入WHO基本用药目录。
•青蒿素的发明人——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 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药学家屠呦呦介 绍:当年是她第一个发现了青蒿素的化学分子 式,国家为此还专门给她颁发了发明证书。青 蒿素不仅成为我国第一个“一类新药”,而且 也被世界公认,直到目前除天花粉蛋白之外中 国还没有那个新药能得到国际上如此高的承认。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药 效 学 研 究
对中枢神经系 统功能的影响
对植物神经

系统的影响




对内分泌系

统的影响
础?
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药性与植物NS和内分泌系统的关系
热证病人:交感—肾上腺功能偏亢表现; 尿中 CA、17OH-CS
• 寒证病人:交感—肾上腺功能偏低表现 尿中 CA、17OH-CS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