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原理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产生的时间?
(1)(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科学,以其他许多人文科学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它包括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等。(2)美学是一种哲学,美是一种关于思考的学问,又不是一般的思考,是一种反思。
(2)产生的时间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750年,以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作为基本标志。
美的本质问题
(1)美是什么?
毕达哥拉斯对美本质的思考是:“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美就来自于数的秩序。如:“秩序和比例是美的和有用的”。所以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数。“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都是圆形。”总之,毕达哥拉斯学派,没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同意及黄金分割等形式。对称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存在一种美。“数的和谐”(2)苏格拉底对于美本质的思考是:东西要适用才是美的,内含的价值和内容的意义。比如:农夫使用的粪筐。两者在思路上最大的区别是:从事物本身的美到事物对使用者的美。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美是事物本身的美,苏格拉底所说的美是事物适用适用者的美。前者是自在之美,后者是自为之美。自为之美总是包含者效用的因素,而自在之美就没有这些因素。自在之美是绝对的,自为之美是相对的,因为同一个事物可能符合这一种效用,而不符合那一种效用。
(3)柏拉图的美学观:美是一种理式。理式就是柏拉图美学的核心概念。柏拉图认为,每一种物都和任何一种其他的物有所区别,因此,它具体有一系列本质特征,而物的所有这些本质的特征的总和就是物的本质。柏拉图认为精神层面上的唯心主义,理式的特点是——不在场。美的理式的四个特征:1,美的理式具有永恒性。2,美的理式具有绝对性。3,美的理式具有先验性和单一性。
。《大希庇阿斯篇》认为美是超出美的事物之上的一种物质;美是比任何质料或形式更具概括性的一种性质;美是比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更持久稳定的一种东西;美是与人的欲求相关而又超乎其外的一种东西;美是与人的快感相联而又超乎其上的。
《会饮篇》:“美本身”就是一种先验的绝对的美的理式,这种理式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这就是说,最高的每存在于理式之中,只有理式美才是真实的,是美本身,是“纯粹的美”,而事物美不过是它的幻象、影子。理式论是柏拉图美的本体论的哲学基础,与理式论紧密相联的“回忆说”则是柏拉图美的认识论的哲学基础。艺术的本质是模仿与灵感。柏拉图艺术论的核心是区分了灵感与模仿,灵感诗与模仿诗,使诗摆脱技艺的束缚而获得自由,使艺术的本质回归于诗。模仿,唯心主义,“临摹”、“摹本”,是对外在世界的一种功利的、被动的、忠实的抄录。柏拉图在理式论基础上,对文艺是自然的模仿进行了改造,来论证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以揭示文艺的本质。柏拉图认为文艺模仿的不是理念本身,而是理念的影子—现实事物,因此文艺只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这样,由于柏拉图否认了现实感性世界的真实性,也就否认了模仿感性世界的艺术的真实性,否定了艺术的崇高地位。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建立在他的理式论哲学基础上。在艺术本质的认识上,他认为文艺是对理念的摹仿,不具有真理性,是“影子的影子,摹本的摹本”。依据理式论,柏拉图提出三种世界:理念—现实—文艺(艺术)。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是世界之本源,是统摄万物的最高存在,它不依赖于任何外在条件而存在,超然物外,无形无色,不生不灭,永恒不变。(即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绝对精
神、观念统治着世界。)现实世界、物质世界是第二性的,是对理念世界的摹仿。任何摹仿都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影象,而不是实体,它只能模仿理念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不是全部与实质。因为摹仿总要受到时空等外在条件的限制。因此感觉中的物质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苍白的影子、不完全体现,和真理隔了一层。由理念到现实世界,已失去不少真理性、普遍性。(影子、摹本)“摹仿和真实体隔得很远。它在表面上象能制造一切事物,因为它只取每件事物的一小部分,而那一小部分还只是一个影象。”
(4)亚里士多德:“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美取决于体积和顺序。”亚里士多德关于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的观点,成了折中主义美学的重要理论资源。第一,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把理式看成宇宙的原型而客观事物只是理式的摹仿的说法,相反,他认为世界是客观的存在,这些事物都具有物质的基质。第二,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说的不知道宇宙的本质,就无从知道事物的本质的说法,相反,他认为感觉乃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起点,否定感觉,就无从知道世界。而且感觉、表象和概念都是从实物中派生出来的。第三,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所主张的,认为情感是理性的对立物,情感会戕害理性的说法,相反,他认为情感并不一定和理性对立,适度的快感的满足反而会使人的品质有所提高。第四,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说的,人们借思维的反省,回忆到灵魂在理念世界中的经历才能认识真理。相反,他认为世界是在永恒的变动当中,但它是可以认识的,有规律可循的,现象中就包涵着本质。以上这些都是他的哲学思想上的积极的一面。但是他的哲学观点,始终是徘徊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他的思想往往在庄严的物质世界作了漫长的考察以后,又回过头去向往于精神世界。例如他的四因论,把宇宙拿来拟人化,把自然现象都看成是有目的的活动,其中的形式因论,更把形式看成是本质,把资料只看成是可能;又例如他认为世界有最后的因,有最终极的目的,居于动变之外;而且有超于感觉的理性等等。这些都是他的哲学思想上的消极的一面。
(5)康德对美的分析:康德在"美的分析"中提出"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其主观特性是无利害关系而有愉快感,无概念而有普遍性,其先天原则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其先天条件是人类感情的"共通感",它们相互论证,相互支援.就康德哲学体系而言,"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最为重要,但后康德美学几乎一无例外地突出了审美判断无利害关系的观点,以更为直截显豁的论说方式确定了现代美学的导向,并直接成为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理据.虽然不少学者都介绍过四个契机的主要内容,但真正运用于中国的,只有第一,二两个契机.比如吕徵就说:"由美生起之快感与一般之快感绝异,此康德立说最致意辨析之一点."而蔡元培则总括说:康德"所主张者,为纯粹形式论.又以主观之价值为限."围绕着"审美无利害关系"的原则,中国学者主要依据知/情/意三分的的心理学/哲学分界原则,从主观心理的特征入手辩析审美和艺术的特殊性.这就是朱光潜概括的:"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算是美'的问题倒还在其次."
(6)黑格尔的美学观: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黑格尔,美学则彻底成为艺术哲学,但它仍与感性有着血缘般的密切联系,因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确切的界定,使艺术不能脱离感性而存在。虽然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绝对精神自我觉醒过程中的关键,但它特殊的感性特征使它不能达到纯粹理念的终极目标。黑格尔认为,这应该是由哲学处理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