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 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作业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必修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该诗反映了()A.中国近代居室建筑的西化倾向B.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C.西装传人对中国服饰改革的推动D.西方饮食文化传人对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2. 1840年鸦片战争后,北京的六国饭店是较高档的西餐饮食店,是中国达官贵人摆阔气的地方,所谓“海外珍奇费客猜,两洋风味一家开。
外朋座上无多少,红顶花翎日日来”。
晚清宫廷、王府和民国时期政府要员的官邸,或设有“番菜房”,或聘有番菜烹调师,有的甚至发展为“器必洋式,食必西餐”了。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都市西餐业的兴旺,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这一文化模式的体验②国人崇洋心理越来越浓③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也引起了中国近现代饮食生活的较大变化④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3.“又是庚中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
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南京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后4.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5.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其创办的目的是()A.报道国内外大事B.娱乐大众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6.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7.上海外滩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至今仍保存大量的西洋式建筑。
这种现象反映了()A.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B.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C.洋务运动全面开展 D.中西文化交流频繁8.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高考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民版
【优化指导】(新课标)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计50分)1.(2012年石景山区测试)下列服饰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①③④B.①④③②C.①④②③D.①②④③3.(2010年江苏卷)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解析:选B。
本题考查近代婚姻习俗的变迁,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男女同意,婚约始定”等信息可知,晚清婚约尊重了当事人的意愿,B正确;A、C显然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题干材料未涉及婚姻仪式,排除D。
4.(2010年上海卷)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解析:选B。
本题考查近代重大史实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礼,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B 正确;唐胥铁路开通于19世纪80年代,A错误;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C错误;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发表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D错误。
5.(2012年金榜预测)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 A.“男女杂坐,不以为嫌”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章处理”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D.“华人之坐马车者,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若专为游观而发”7.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整理)年份(年) 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 6 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 600 0 0 0 3 459 194 3 764 172 922海(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④汽车制造业有了很大发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选A。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纲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练习题)(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时间: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1840-1949,近代)第一阶段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土洋并存代表性服饰:①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②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1、服饰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第二阶段特征:受政治生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代表性服饰:①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绿军装②女装: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第三阶段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征: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由封闭走向开放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饮食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餐与中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区别①传统建筑:北方四合院3、住宅②中西合璧:里弄③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二、社会习俗的变迁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婚姻②近代:反对婚姻包办,主张婚姻自主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土葬→火葬①男子留长辫→剪辫易服②女子缠足→迫令放足3、其他: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④“大人”、“老爷”→“先生”、“同志”⑤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走出家庭、步入社会4、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三、交通工具的更新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陆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2、近代:电车、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海:轮船(1865年)空:飞机(20世纪20年代)3、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的进步之处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②速度更快; ③运力更大; ④费用更低廉; 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四、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①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2013届高考二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民族工业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重点与热点
学案8
(2)官僚资本作为官僚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是国家垄断资本 和买办资本的结合体, 与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严重地排斥和压迫 民族资本,破坏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打击对象。 (3)民族资本属于中小资本,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但由于它同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存在着难以隔绝的联系, 在经济上乃至政治上具有无法克服的软弱性, 没有彻底反帝反 封建的勇气和力量,因而不可能引导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 路。
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 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工 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从图文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汗颜 A.①③ C.①②③ 主义工业诞生 B.②④ D.①③④
②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 ④标志民族资本
答案 C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典题与题源
典题 7
学案8
(2012· 四川卷)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
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 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 1918 年在成都和 1923 年在北京时的消 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类别 衣食住宿 书籍教育 娱乐享受 成都(%) 68 23 9 北京(%) 23 32 45 ( )
典题与题源
典题 5
学案8
(2012· 浙江卷)下边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 ( )
滇、黔、陕、甘、湘、桂)开办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 1944)。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A.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猛 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目的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课时作业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训练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中国近代某一时期,服饰文化开始从“褒衣博带,长裙雅步”发展为“断发易服”,政府在警界和部队之中推行新装。
该时期是()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戊戌变法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2.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甲图乙图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3.(2017·沙市模拟)顾维钧回忆他在20世纪初与梅兰芳交往时说到:“有人介绍我和梅兰芳初次见面时,他对我打千(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其实我不过是外交部的秘书。
两年以后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向我鞠躬而未打千。
以后他从国外演出归来,我们又见面了。
从那以后,我们只是握手。
”这些变化说明()A.平等意识逐渐增强B.近代风俗中西合璧C.传统礼仪不复存在D.演员地位逐渐提高4.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
从中可以看出()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5.《重庆日报》曾登载“革命,从‘剪辫子’开始”,并引用了三峡博物馆保存的国家一级文物《大汉四川军政府示》,从图示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有()①满汉矛盾体现为是否剪辫子②体现了四川革命者理性、宽容的态度③旧习变化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④大汉四川军政府对革命持中间立场A.①④B.③④C.①③D.②③6.(2017·太原教学质量检测)自女子放足后,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代之以布鞋、胶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
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专门卖女鞋的坤鞋店,1930年以后逐渐与男鞋合卖,“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
这体现了当时()A.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B.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C.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7.下表是“1880年与1930年中国国民收入和人口增长”表(据《中国近代经济史》)该表能反映出当时()B.民生状况有所改善C.人口增长制约了工业化进程D.政府忽视近代化建设8.(2016·中山高考模拟)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均重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
社会发展的滞后。上海与内地时间节奏的差异说明了工业文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
和生活观念的差异。 现象2:政府推行国历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倡导向西方学习,具有进步 性;阴历的广泛使用体现了传统民俗文化扎根民间。政府与民众围绕纪年问题的 矛盾与妥协说明了现代与传统的相斥相容。
现象3:新式工厂严格时间规定反映了工业经济的要求,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中国的时间制度与观念悄然变化。
现象1 20世纪30年代有报纸报道:上海人“白天的时候,各人有各人应办的事”,
忙碌的工作着;“午后五点钟”后,上海人又是一番享乐的“闹忙”。同期有作家描写: 内地小城虽有“邮政局和电报局”,但这里的人们“永远是很迟缓,很懒散。晚上10点 一过,小城就成了‘狗’的城市”。
现象2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当天即发布《改用阳历令》,废帝王纪年
而为国家纪年,又推举阳历为国历,然阴历仍占据民国初年社会主流。 1928年后南京 国民政府强力推行国历运动,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政 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 现象3 新式工厂对于钟点时间有明确而硬性的要求。有作家这样描写上海工人上
班情形:“大家都急忙的出了门,在临着臭沟的乱泥路上奔着”。在工人们的回忆里,
准点上班就是生述三种现象,任选一种现象作简要评述。(只选现象不作评述不 给分。)综合上述,请用一句话概括其所贯穿的主题。
评述:现象1:上海工作与娱乐生活的快节奏反映了上海工业经济的发达和社 会生活的丰富;内地小城虽有新式通讯工具但生活节奏很慢,体现了内地经济和
高考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十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作业(十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安徽皖江名校联盟五联]据时人记载,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衣有洋绉,帽有洋筒,挂灯名曰洋灯,火锅名为洋锅,细而至于酱油之佳者亦名洋酱油。
颜料之鲜明者亦呼洋红洋绿。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这反映出,在鸦片战争后(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已经解体B.洋货在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C.上层社会以享用洋货为时尚D.社会风气中已出现崇洋倾向2.[安徽黄山模拟]近代以来,随着政治革新和文化启蒙的开展,面向大众的“送字下乡”逐渐成为政治和知识精英的一种共识,参与扫盲的主体有西方传教士、民间知识分子以及国共两党。
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普及教育,提高文化水平B.改造社会,救亡图存C.民众是政治社会生活的主体D.宣传民主科学,消除愚昧迷信3.[安徽“江南十校”4月]下图为1907年《日新画报》上刊登的《不开通》漫画。
此画实质上反映了清末( )A.清朝政府极力阻挠教育的变革B.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C.新旧思想交锋表现异常的激烈D.社会转型之路困难重重4.[湘豫名校联考]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正是全力建设新中国的时候,耐磨耐脏的工装成了当时的流行服饰,同时,双排扣西装开领、腰中系一根布带的列宁装也风靡一时。
60年代,“解放装”“干部装”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流行服饰,而以绿、蓝为主色调的65式军便服,甚至创造了“全民皆兵”的景象。
服饰发生变化,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A.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最终确立B.中国传统的和谐理念已深入人心C.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影响和推动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5.[新疆一模]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个人的家庭成分、政治面貌、社会关系等条件在人们择偶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70年代末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越来越注重于个人的情感、品质和能力。
促使国人择偶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文革”的“左”倾错误得以纠正B.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C.国人文化水平的大幅提高D.传统价值观念的瓦解6.[安徽“江南十校”一模]20世纪90年代以来,休闲文学开始成为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
变迁
归纳总结: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深度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变迁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
(2)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3)变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
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4)运用史观整合:运用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活史观整合西方文明与中国衣、食、往、行、通讯、习俗等方面碰撞融合中的变迁。
高三专题复习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48分)1、(2018天一大联考)据1923年北京电车公司第二届董事会报告书记载:“本公司以事属公众交通,一切建设力求美备,与各方往返商榷,不厌精详。
从电杆电线的安装,路轨的铺设,到挪移水管等诸多事项无不受阻,乃至‘文书盈箧’,颇费时日。
”这说明当时A.城市社会问题的凸显 B.西方科技传播快速C.城市设施建设的艰难 D.交通管理急需解决2、(2019原创)点赞、女汉子,且行且珍惜、no zuo die 等网络用语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这表明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 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3、(2017全国卷二).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4、(2018莆田七中高三模拟)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
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
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
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A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 B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C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D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5、(2018河南新乡调研)《申报》自1873年6月中旬开始通过各地信息局招徕通商码头之外的零散订户,声明“不拘多少,数张或十余张均可”。
至1875年3月,《申报》更雄心勃勃,大张旗鼓地进京销售报纸。
同年3月9日,《申报》头版刊发了进京销售报纸的广告。
这说明《申报》A采用饥饿的营销策略B具有现代市场意识C推动了广告业的发展 D在全国设立代销处6、(2018河南林州一中高三模拟)1999年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京东商场、苏宁易购等自营式电商企业随后相继诞生。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课时作业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20181228231
课时作业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黄石高三阶段性检测)1890年代,《申报》刊文:“一衣服也,绸缎续罗非不华美,而偏欲以重价购洋绸。
一饮撰也,山珍海味非不鲜肥,而必欲以番菜为适口。
甚且衣袜、眼镜、手巾、胰脂,大凡来自外洋者,无不以为珍贵。
”这表明当时( )A.中西习俗融合成为社会时尚B.大众传媒支持社会时尚进步C.西方生活方式成为都市主流D.时尚性消费中洋货风气盛行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衣袜、眼镜、手巾、胰脂,大凡来自外洋者,无不以为珍贵”,表明当时时尚性消费中洋货风气盛行。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没有反映“中西习俗融合”,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大众传媒的作用,排除B项;“成为都市主流”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答案:D2.(2018·吉林高三期中)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
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
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B.政府提倡妇女解放C.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推动D.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妇女职业、地位的变化主要原因是近代经济的发展,故A 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应排除。
答案:A3.(2018·石家庄高三期末)中华民国建立时,孙中山曾通电全国使用公历。
但在整个民国时期,改换公历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民间诸多反对。
由此可见( )A.政府构建政治权威的努力受挫B.全盘西化在中国是行不通的C.传统文化因素制约新制度的构建D.民主共和观念缺乏群众基础解析:改换公历受到民众反对,主要是新的历法与民众传统的习惯不符,说明新制度建设受到传统文化阻碍,故C正确;A中政治权威不符合材料主旨;公历并不是全盘西化表现,故B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习俗,不是思想,故D错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民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0年5月北京市东城区二模16题)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
”这种现象反映了()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2.(2011年3月河南郑州市质检33题)《盛世危言》指出:“……置之,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
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
”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A.修筑铁路 B.创办报刊 C.放映电影 D.开通电话3.(2011年11月福州八县联考19题)右图是厦门鼓浪屿的部分特色建筑,建于近代,体现了近代的( )A.半封建性质B.半殖民地性质C.中西合璧D. 传统与现代并存4.下列传播媒介在中国近现代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报纸②电视③电影④互联网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C.①③②④D.④③②①5.(2010年1月福建会考17 题)2009 年10 月1 日,建国60 周年庆典在北京天安门举行。
世界各地的人们第一时间获知这一盛况的主要途径是①电影②电视③广播④互联网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6.(福建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27题)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0年的中国上海,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商人吴某乘坐有轨电车去谈生意B.街上不少路人穿着中山装C.《申报》上刊登武昌起义的消息D.同盟会成员陈某用无线电话与总部联络7.(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9题)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8.(2010年10月湛江一中高三测试14题)开创中国近代陆上、海上、空中交通(国防)革命性变化的奠基者是()A.詹天佑、曾国藩、冯如 B.詹天佑、李鸿章、李善兰C.詹天佑、曾国藩、李善兰D.詹天佑、李鸿章、冯如9.(2011年11月北京朝阳区期中32题)形象资料也是一种语言,述说着时代变迁。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专题作业一、选择题 1.(2018•广东肇庆三模)鸦片战争前后,国内用棉还靠印度输入补充,但六十年代以后棉花出口剧增,从1868年的58万两激增到1895年的1000余万两。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自然经济基本让位于商品经济 B.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落 C.政府放宽对棉花出口的限制 D.传统小农经济蓬勃发展答案 B 解析棉花是传统手工纺纱业的原料,从鸦片战争前后的进口到六十年代以后的大量出口,反映出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败,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项错误,B项正确;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小农经济模式,A项错误;材料现象是经济作用的结果,政府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C项错误。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
当时的地租额很高,一般是地价的十分之一,有的甚至达到三分之一。
这就是说,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
上述材料表明( ) A.土地税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 C.近代工业资本原始积累处境艰难 D.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许多资金用于投资土地而没有投入到工业中,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故C项正确。
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业的重心是军事工业;而到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业的重心转向民用工业。
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派意识到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B.国内局势走向稳定和平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答案 B 解析洋务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统治面临内忧外患,即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到19世纪7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国内局势相对稳定,洋务企业的发展重心随之发生变化,故B 项正确。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
2013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0分)1.(2011年3月湖州二模18题)1912年1月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发表文章,作者将传统的“匹夫”巧妙了换成“匹妇”,所要表达的思想应包括①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②男女平等的观念③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④救国必须要依靠女性A.①②B. ③④C. ②③D.②④2.(山东省2011届高考考试样卷21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法国《费加罗报》曾发表文章称,“电视台本周向我们介绍了各种穿着的中国人,一些夫妻竟敢手挽手散步……更有意义的是知识分子的信心”。
你认为该文最有可能发表于A.国庆一周年 B.国庆十周年 C.国庆二十周年D.国庆三十周年3.(2012年2月山东省五校高三联考18题)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
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
”这些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①平等思想的传播②通商口岸的开设③民主政权的建立④商品经济的发展()4.(2012年2月山东聊城高三返校联考19题)阅读《申报》的部分记事,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②《申报》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③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中国新闻事业④《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2012年2月山东聊城高三返校联考21题)报刊的出现是近代中国杜会进步的体现。
有关下列报纸说法正确的是A.都创办于19世纪末 B.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D.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6.(2012年2月山东省新高考联盟高三联考16题)“粉丝”是现在年轻人中的时尚语言,它来源于英语的fans,追随者、崇拜者的意思。
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的原因是( )A.为适应新事物而创造词语 B.受港台和地方语言的影响C.受外来语言的影响 D.受生活水平的影响7.(2011年1月宁波市高一期末33题)下列图片中的服装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有可能穿在国人身上的是( )A.中山装B.旗袍C.长袍D.列宁装A.①②③ B.①②C.②④ D.①②④8.(山东省2011届高考考试样卷)晚清重臣翁同龢曾在日记中对买办徐润的住宅有过描述,“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
一、选择题1.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
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2.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A.图文并茂、声像具备地传播重大事件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3.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的前面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袖子上的三粒纽扣,代表三民主义;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
它被定名为A.长袍马褂B.中山装C.西装 D.列宁装4.据时人记载:在德军所驻守的顺治门一带,“其界内新设各店牌号,大都士大夫为之命名,有曰‘德胜’,有曰‘德昌’,有曰‘德永’,有曰‘德丰厚’、‘德长丰’等。
甚至不相联属之字,亦强以德字冠其首。
种种媚外之名词,指不胜屈。
而英、美、日、意诸国亦莫不皆然。
”该现象应发生于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C.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D.北洋政府统治时期5.三峡博物馆展出的珍贵文物,有一张毛笔书写的告示:“照得编结毛辫,向非汉制所遗。
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
现已实行改革,积习自当力除。
惟直光复伊始,剪否听民便宜。
衣服暂可仍旧,并非必仿泰西。
凡我大汉民族,切勿误会惊疑。
”与此告示发布直接相关的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国民大革命6. 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
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
”诗中所提到的“纸”是A.传单B.信件 C.报纸 D.电报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_word版有答案
湖北省2016届高三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本资料主要汇编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黄冈市、荆州市、宜昌市、荆门市、孝感市、武昌市等市以及重点名校2015-2016学年高中阶段模拟考试、期末考试、诊断性考试、联考等历史试题,根据2016年最新高考考纲分类整理而成,资料题目较新,分类清楚,排版整齐,是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的补充材料。
一、选择题1.(2016·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高三2月联考·30)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上证词:“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
诗咏关雎,雅歌麟趾。
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
同心同德,宜室宜家。
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
互助精诚,共盟鸳鸯之誓。
此证!”下列对这张西安政府机关刊印的结婚证评论正确的是( )A.用语明显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B.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性C.语言文雅遭到日军敌视和查禁 D.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颁发2.(2016·湖北江汉平原部分重点高中教研协作体高三1月联考·15)电视机以前体积大、质量重,大多都放在电视柜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机迅速实现瘦身,很多普通家庭都把它挂在墙上,电视机没了以往的“厚重”,以往的“厚重”机型几乎无人问津。
这可以反映出( )A.新时期国人逐渐倾向于高消费 B.“厚重”机型已无其观看意义C.中国电视制造已走在世界前列 D.“时尚”成为国人的一种追求3.(2016·湖北宜昌一模·27)1902年《大公报》刊登了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赞扬者称其为“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批评者认为“观其口气,大有以中国伟人自居之意,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口谈维新的庸人罢了。
……当今之世,不仅男择女,女也有择男的权利”。
这表明当时中国( )A.男女的婚恋观不同B.自由恋爱得到普遍认同C.男女地位基本平等D.婚恋传统受到西学冲击4.(2016·湖北黄冈高三9月质检·18)现代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的( )A.互动性、娱乐性和现代性 B.广泛性、准确性和及时性C.前卫性、科学性和广泛性 D.互动性、广泛性和及时性5.(2016·湖北黄冈高三9月质检·17)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的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检测 新人教版
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检测新人教版核心考点对点练——练落实知识考点一社会生活的变迁1.(xx·德州高三质检)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
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解析:选B。
注意时间“民国建立前一两年”,A、C、D都是民国建立后。
2.(xx·西安联考)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
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解析:选C。
A选项,形容清末可以,民初不太适合,故排除A;而B答案只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C选项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特点,清王朝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中国服饰变化提供了契机和内因。
D选项与题干关联不大。
3.(xx·韶关联考)自来水在近代上海引进时,出现“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的现象,其反映出( )A.中外矛盾尖锐对立B.城市设施普遍完善C.生活用水受到污染 D.工业文明受到抵制解析:选D。
本题考查问题分析。
关键信息:“在近代上海引进时”,说明新工业文明刚进来,就出现污染有毒质是不符合逻辑的;“反映出”考查的事件本质——中西文化冲突,综合分析说明了西方文明刚进来时受到旧势力的抵制。
4.(xx·茂名联考)“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
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彻底废除D.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解析:选A。
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及科教文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及科教文化一、选择题1.(2013·江苏·6)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生活变迁——大众媒体。
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从题干材料: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可知强调报纸的教化作用。
A、B、D三项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是错误的解读。
故正确答案选C。
2.(2013·梅州)1894年7月2日,一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有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
”此广告反映出()A.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C.报纸功能出现刊登广告的新变化D.社会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答案] D[解析]据题干商行的广告,可判断仅是反映出饮食上的变迁,选D项;A 项说法绝对化;B项题干未反映;C项“新变化”说法是错误的。
3.(2013·山西模拟)《上海社会现象》记载:“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
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
”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A.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B.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D.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答案] C[解析]根据题干提示“自行车的引进成为时髦男女追求时尚的一种反映”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根除,它的范围还很小。
4.(2013·咸宁)1903年出版的《女界钟》一书中,呼吁妇女应得入学、交友、营业、掌握财产、出入自由、婚姻自主和参政等7种权利,提出“爱自由,尊平权,男女共和”的主张。
2020届二轮: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卷)
2019届二轮: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卷)注意:选择题黑体字加粗部分为答案一、选择题(48分)1、(2019太原期末)近代以来,维新派将呼吁社会风俗改良作为其政治宣传的内容之一;清末新政废除了满人特权,允许满汉通婚,以同等礼仪和刑罚对待满人汉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剪辫子、见面礼节等习俗发生变化。
这说明A政府发挥社会变革的主导作用B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联袂而行C突发性是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D政治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2、(2019江苏南京调研)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
该现象直接反映出A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观注B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C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D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3、(2019四川资阳一模)在江西兴国县,过去一桩亲事须费200银元,相当于中农的全部家产,为了讨亲而欠债的很多。
1931年当地政府规定婚姻自由,结婚不许定聘金,已定聘金一律禁收。
当地政府这一举措A废除了农村落后的婚姻陋习B否定了宗法血缘的传统观念C摧毁了买卖婚姻的社会基础D促使当地社会习俗有所改变4、(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中华民国建立时,孙中山曾通电全国使用公历。
但在整个民国时期,改换公历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郣,引起民间的诸多反对。
由此可见A政府构建政治权威的努力受挫B全盘西化在中国是行不通的C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D民主共和观念缺乏群众基础5、(2019河南洛阳统考)20世纪初,上海《良女》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
这种情况最能说明A上海成为女性思想解放的中心B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提高C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的社会观念D新式学堂学习内容的变化6、(2019吉林五校联考)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9年江苏卷,7,3分)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四乡八镇销场远”可知当时宁波脚带销售良好,由此证明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故选C项;“无人问津”的说法明显与“四乡八镇销场远”的材料内容相悖,故排除A项;《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排除B项;“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D项。
2.(2019年4月浙江选考,12,2分)观察下面两图(绘制时间:1924年)。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①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③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④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和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①④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
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与材料中的短袍窄袖相矛盾,②错误,材料无法得出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③错误,综上分析可知BCD选项错误,排除。
3.(天津市和平区2019届高三模拟)清末民初有一首《天津竹枝词》描述“白兰地酒胜葡萄,味美香宾(槟)价亦高。
犹忆当年风俗朴,一壶黑小烫烧刀。
”这反映了当时天津A.居民饮食习惯发生根本变化B.西方饮食文化已大众化C.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汇D.饮食文化的民族地域性【答案】C【解析】材料中既有白兰地、香槟,也有烧刀,可见当时中西文化之间发生了碰撞与交汇,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近代中国居民饮食习惯未发生根本改变,排除;“味美香宾(槟)价亦高”可见西方饮食一般大众消费不起,选项B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4.(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模拟)民国四年的一天,山西孟县牛村镇洞门坡赶庙会。
史料记载:“那日人山人海,十分热闹,一群警察下去,不说黑白,见辫子就剪,搅得庙会一片混乱。
结果引起赶会的农民群起反抗,见警察就打。
有的警察骑马跑了,有的被打,辫子却没剪成。
”这反映了A.清政府守旧势力很顽固B.辛亥革命反封建斗争的不彻底C.剪辫易服顺应革命潮流D.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纷繁复杂【答案】D【解析】材料呈现的是辛亥革命后山西孟县剪辫子的状况,由于传统习俗根深蒂固,政府推行剪辫简单粗暴、操之过急,结果激化了社会矛盾。
这反映了民国初年社会习俗改变的艰难和地区差异,即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纷繁复杂,故D项正确。
材料中的“农民”反抗剪辫子,不等于是“清政府守旧势力”,排除A;B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模拟)1933年,上海《女子月刊》以《理想爱人》为标题发起一次征文,下表是对这次征文内容的整理。
这主要说明A.婚姻自由已成主流B.学识成为择偶的唯一标准C.时代进步,文明开化D.男女择偶观渐趋一致【答案】C【解析】表中数据显示出当时婚姻价值观与时代和文明进步相关,故C项正确。
A项说法绝对;B项不符合表中信息;由表中信息分析可知,男女择偶观有较大差异,D项错误。
考点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2019年江苏卷,8,3分)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
”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A. 1840—1894年B. 1895—1911年C. 1912—1945年D. 1946—1949年【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当时上海出现了日本驻中国大使馆,有日本人的活动,再根据“我国的大国民”可知该车夫的民主、民族意识增强,所以这种情况应该出现在辛亥革命以后,故选C项;根据“大国民”可判断应该是清政府被推翻以后,AB项都是清政府被推翻以前,故排除;1946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日本战败,上海不再有材料中类似日本人的活动,故排除D项。
2.(2019年4月浙江选考,16,2分)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
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可知体现的是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和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②④正确,D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与交通近代化的开始无关,①错误,AB选项排除。
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③错误,C选项排除。
3.(2019年云南省昆明市2019年高三模拟)经总理衙门批准,1878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
这一做法A.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B.建立起中国近代邮政体制C.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D.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答案】D【解析】中国关税主权被损害是以《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签订为标志,排除A;近代中国邮政体制的建立是以大清邮局设立为标志,排除B;材料信息与中国外交近代化没有关系,排除C;通过材料“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可以看出,新式邮政方式出现适应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故D正确。
4.(2019年江苏省徐州市高考模拟)20世纪初,电报的广泛运用使上海各大报刊在追求新闻“速而确”方面难分伯仲,尤其对重大事件的报道,细枝末节虽有不同而整体脉络相差无几。
这说明通讯事业的进步A.推动了近代科技发展B.消除了报刊行业竞争C.提升了新闻基本效能D.制约了新闻报道深度【答案】C【解析】由于电报,新闻行业的消息比较快,而且相对比较准确,说明电报通讯工具促进和提升了新闻的基本功能,C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出现代科技的发展,电报的出现本身就是近代科技进步的表现,A选项排除。
材料看不出新闻行业的竞争被消除了,B选项排除。
材料并没有说新闻报道的深度被制约,D 选项排除。
考点三:大众传媒的发展1.(江西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三模)19世纪末,国内出现第一次民间办报高潮。
王韬于1874年创刊于香港的《循环日报》,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
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一共创办了《中外纪闻》、《时务报》等30多种报刊。
在上海、重庆等地也出版了不少兼载新闻评论和译文的时事性政治刊物。
这一现象A.有助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B.直接受益于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C.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说明清政府社会控制力遭到削弱【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19世纪末创办的报纸主要是政治性刊物,与维新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关系密切,是宣传变法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主要载体,故选A。
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报纸刊物的创办显然在维新变法运动开展之前,排除B;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已经进一步壮大,故才会利用报纸提出相应的政治诉求,排除C;近代报纸的创办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能说明清政府社会控制力遭到削弱,排除D。
2.(安徽省蚌埠市2019届高三质量检测)1984年,伴随着香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热播,内地掀起了第一轮“金庸热”。
金庸小说一夜之间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仅仅一年时间,全国约有14家出版社,出版了将近20种金庸小说单行本。
这最能说明A.文学发展受制于电视艺术的普及B.电视和文学相伴而生C.文学和电视艺术都是现实的反映D.电视艺术影响文学的走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电视剧的热播,促进了金庸小说的出版发行,故D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电视艺术促进了文学的发展,故A排除;文学出现时间早于电视,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文学和电视艺术的关系,故C排除。
3.(甘肃青海宁夏2019届高三联考)1930年5月中旬《大公报》为陕西某事连续配发了以下社评。
这反映出A.众多报纸媒介密切关注灾情B.官方赈灾力量十分有限C.大众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D.媒体关注政府救灾力度【答案】C【解析】材料只反映了《大公报》的社评,并不能说明众多报纸媒介都密切关注灾情,故A排除;仅凭材料也不能体现官方赈灾力量十分有限,故B排除;材料“为陕灾致最后之呼呼……各竭其力,各尽其心”反映了大众传媒与社会在救灾问题上的互动关系,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媒体关注政府的救灾力度,而是呼吁社会各界救灾,故D排除。
4.(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同治年间,上海县令重判杨月楼与韦阿宝私定婚烟案。
民间意见在《申报》上分为两派:一是“同情派”,对杨、韦二人遭遇表示同情;二是以粤籍商人和正统观念维护者为代表的“严惩派”,认为《申报》的公然报道损害了韦家及粤乡名誉。
这主要说明《申报》A.以新闻为本位的自觉意识B.不屈服封建统治的革命精神C.把为民请命作为办报宗旨D.是研究近代史的“百科全书”【答案】A【解析】材料中《申报》对于杨月楼与韦阿宝私定婚烟案报道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体现出《申报》以新闻为本位的自觉意识,A正确;不屈服封建统治的革命精神不符合《申报》报道新闻目的,B错误;为民请命不是《申报》办报宗旨,C错误;《申报》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不能说是研究近代史的“百科全书”,D错误。
5.(安徽省安庆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世纪初,中国官办报纸兴盛,而民办报纸更是在数量和影响上远远超过官办报纸,总数约在150种以上。
杂志的兴办亦超过此前势头,上海和日本东京是两个刊行中文杂志最多的地方,据统计,上海有杂志46种,东京有杂志34种。
这反映了A.近代中国民众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留学教育有力推动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C.中国新闻媒体获得了自由传播信息的权利D.新闻出版和舆论监督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民众社会生活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A 项错误;20世纪初中国掀起留日学习的高潮,而这些报纸、杂志大量出现于上海和东京,正好印证了留学教育推动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C项中“自由传播信息的权利”不符合史实,故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