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残疾大学生社会排斥状况分析(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肢体残疾大学生社会排斥状况分析(一)

摘要]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都是社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是从那时起,社会似乎就成了健全人的专有社会,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再分配的过程中,像残疾人这类社会脆弱群体,很难听见他们的呼声。残疾人,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历史和现实表明,他们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残疾人应该享有同其他人一样的权利、同等的机会。残疾人是一个困难群体,残疾人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充分实现公民权利和生产力解放的问题,必须始终重视,而不容忽视。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本文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角度剖析了肢体残疾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心理状况和生活状况。通过探讨肢体残疾大学生所面临的困难和受到的社会排斥,提出了相关解决的建议。通过本次研究,呼吁社会更加关爱残疾人,让残疾人和正常人共同享有社会权利。

关键词]残疾人肢残个案社会排斥个案分析

1990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首次确定了残疾人的定义:“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应该享有同其他人一样的权利、同等的机会。但是往往由于社会上一些物质的和社会的阻碍,使残疾人无法充分参与社会生活,造成的后果危害特别大。我国的残疾人数已经达到了830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涉及到1/5的家庭。目前,我国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处于双重转轨过程中,残疾人这一特殊的脆弱群体,虽然各方面的状况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至今残疾人在观念、教育、就业等层面依然受到种种社会排斥。

一、本文的理论基础

“社会排斥”原是针对大民族完全或部分排斥少数民族的种族歧视和偏见的,这种偏见和歧视建立在一个社会有意达成的政策基础上。“主导群体已经握有社会权力,不愿意别人分享之”(戴维,1999)。目前社会排斥一词的含义已被泛化,意指主导群体在社会意识和政策法规等不同层面上对边缘化的贫弱群体的社会排斥。英国学者克莱尔指出:“他们往往由于民族、等级地位、地理位置、性别以及无能力等原因而遭到排斥,特别严重的是在影响到他们命运的决策之处,根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西尔弗和德汉把社会排斥分为“团结型”、“特殊型”和“垄断型”。“团结型”认为社会排斥是指个人与整个社会之间诸纽带的削弱与断裂过程。“特殊型”认为排斥是一种歧视的表现,是群体性差异的体现。“垄断型”认为群体差异和不平等是重叠的,它将社会排斥定义为集团垄断所形成的后果之一。

社会排斥是社会游戏规则造成的,所有的游戏规则都是双刃剑,在它使一部分人成为“赢者”时,另一部人就会成为“输者”(唐钧)。李斌(2002)认为社会排斥理论主要研究社会弱势群体如何在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中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而日益成为孤独、无援的群体,并且这种排挤如何通过社会的“再造”而累积与传递。

社会排斥理论是近年来社会研究中的重要范畴。但对于如何定义社会排斥,不同的理论立场有不同的演绎,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所指的社会排斥是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平等所造成的。脆弱群体所面对的困境并非他们自身不够努力、自暴自弃的结果,而是社会结构有意无意地将之排斥于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而导致的。当制度机制系统化地拒绝向某些社会群体提供资源,使之不能完全参与社会生活时,就会导致社会排斥。社会排斥既是一种既定的社会机制,又是一个排斥与被排斥的动态过程。

教育部规定,普通高校在招生录取工作中不得拒绝录取符合规定条件的残疾考生。这条规定意味着更多的符合规定招收条件的残疾生,将进入普通高校学习。据2002年统计,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达到290万,全国仅有2547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909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

学院学习。

二、肢残大学生被排斥状况

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为残疾人平等参与创造了条件。残疾大学生每跨出与同龄人相同的一步,都要付出常人几倍的代价和努力,所能获得大学学习的机会,实属不易。

肢残者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不断努力克服自身困难,但却受到社会多方面的排斥,这种排斥主要来自思想与行为两个方面。各种社会排斥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环环相扣,从而形态了一个恶性的怪圈。其中肢残者受到的观念排斥是最根本的,肢残者受到的教育排斥等都是在观念排斥的基础上产生或延伸的。

1.观念排斥

肢残者上学不仅仅要面对自身残疾的困难,而且还要面对许多人对他们进行的精神劝阻。人们不用像对待健康人一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不能把他们作为一个正常人纳入社会生活。残疾大学生,生活中有诸多不便,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残疾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都是社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也是从那时起,社会似乎就成了健全人的专有社会,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再分配的过程中,像残疾人这类社会脆弱群体,很难听见他们的呼声。社会似乎是健全人的专有社会,无形之中就把残疾人排斥在外。

2.教育排斥

努力扩大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点。教育部规定,普通高校在招生录取工作中不得拒绝录取符合规定条件的残疾考生。高校可以招收符合规定条件的残疾生,但是如何完善现有面向残疾学生的教学体制和相应的教学环境,如何让这些残疾学生安居乐学,这对高校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比如体育课,普通高校所上的体育课是按照国家教委规定的大纲进行的,而大纲面向的主要对象就是健全学生,无形之中残疾学生就被排斥在外。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但高校中的残疾学生的数量很少,许多高校不可能为这极少数残疾学生单独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3.生活排斥

残疾人是一个困难群体,需要我们特殊的关爱和支持。无障碍设施是残疾学生参与学习生活的基本前提条件。现在大多高校没有做好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导致轮椅无法进入、公共卫生设备也不适于残疾人使用。目前全国无障碍设施完善的城市寥寥无几。

在一份对残疾人士的问卷调查显示,有65.9%的人认为,城市无障碍设施不完善,使他们“不能融入社会”;有50.76%的人认为“个人权益受到损害”;有34%的人认为无障碍设施不完善,导致他们“不能独立生活”。

4.情感排斥

情感在残疾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有真挚的感情,美好的愿望,执着的追求和理想,同时需要面对更多的生理和心理的障碍和压力。

残疾学生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久而久之形成自我排斥。目前很少有对残疾人咨询的组织机构,即使有心理咨询教师也多是由行政人员兼任,他们缺乏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职业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对残疾人进行指导,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从事的,它要求指导教师必须掌握和了解各类残疾人的身心特点。

三、肢残大学生被排斥的社会原因分析

脆弱群体的劣势地位往往导致某些社会排斥,而这些排斥又导致更多的劣势和更大的社会排斥,并最终形成持久的多重剥夺。当某一个人或群体一旦被社会建构为残疾人,观念排斥、教育排斥、情感排斥及就业等其它排斥就会随之而至,共同构成了排斥残疾人的一张强有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