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数学分析与其漏洞

合集下载

古典贸易理论(2)

古典贸易理论(2)

•埃尔切是西班牙的制鞋中心。 头脑精明的温州人抓住了这 个商机,纷纷来此或开设鞋 店,或设厂制鞋。由于中国 鞋的价格优势,中国商人的 生意不断扩大,鞋店更是在 几年内由最初的几家发展到 60多家。 •与此同时,当地鞋业却日渐萧条。一部分规模较 小、技术落后的鞋厂由于缺乏竞争力纷纷倒闭近30 年来,该市制鞋工人失业率增长了30%。
重商主义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的政策都是基于最简单的假设:一个 国家的财富是由它所拥有的金、银等贵重金属 所决定的,国民财富增长的惟一途径是通过对 外贸易实现贸易顺差。 在这样的假设下,出口是有益的,而进口则是 有害的 既然出口有利进口有害,根据重商主义而制定 的国家政策必然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 在重商主义的假设下,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 弈(zero-sum game)
绝对优势理论
每个国家都生产自己占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与其他 国家所生产的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交换 亚当〃斯密认为,只要国家生产和出口它具有绝 对优势的产品,所有参与贸易的国家都将得益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论点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能增加国家财富。
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比较优势理论
国家
商品
小麦(千克/工时)

6


1

棉布(米/工时)
4
2
中国棉布的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1/2,而小麦的劳动生产率 是美国的1/6, 我们称中国棉布具有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美国小麦具有比较优势 棉布生产在中国的相对价格是1/2千克小麦,而在美国的相 对价格是1.5千克小麦。比美国棉布的相对价格要低, 中国小麦的相对价格为2米棉布,美国小麦的相对价格为2/3 米棉布,美国小麦比中国小麦的相对价格要低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数学分析与其漏洞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数学分析与其漏洞
1
专业化 衣料 葡萄酒
英国 220 0 2.2 0 0
葡萄牙 产量 0 2.375
总产量
劳工 产量 劳工 190
4.575 2.2 2.375
交易 1.1:1.1
英国 1.1 1.1
葡萄牙 1.1 1.275
得到数量 得到数量
两国进行专业化生产,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且以 1.1:1.1 进行交换。 英国生产 2.2 单位的衣料,葡萄牙生产 2.375 单位的葡萄酒,总产量为 4.575, 比非专业化时增加。两国进行交易后,英国获得 1.1 单位的衣料,比非专业化 时多,获得 1.1 单位葡萄酒,也比非专业化多。葡萄牙获得 1.1 单位的衣料,比 非专业化时多,获得 1.275 单位葡萄酒,也比非专业化多。社会福利增加。专 业化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进行交易,社会福利会增加,这是亚当斯 密专业化生产的理论基础。 在 MATLAB 中输入如下命令,可以得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例子的最大 值。 [x,y]=meshgrid(0:0.5:220,0:0.5:190); z=(1/100*x+1/120*(220-x)+1/110*y+1/80*(190y)).*((1/100*x+1/110*y>=2)&(1/120*(220-x)+1/90*(190-y)>=2)); surf(x,y,z),shading flat
5
累托最优的要求为: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 更好。无论英国和葡萄牙以如何比例分配葡萄酒,至少会有一个国家的葡萄酒 占有量比未专业化分工前少。 [x,y]=meshgrid(0:0.5:220,0:0.5:170); >>z=(1/100*x+1/120*(220-x)+1/90*y+1/80*(170y)).*((1/100*x+1/90*y>=2)&(1/120*(220-x)+1/80*(170-y)>=2)); >> surf(x,y,z),shading flat

经济学概念解析: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经济学概念解析: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经济学概念解析: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和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一、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一)什么是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个人、公司、地区或国家在单位时间内以相同数量的投入生产更多商品或服务的能力,或每单位时间生产相同数量的商品或服务的能力。

与竞争对手相比,投入更少的时间。

绝对优势可以通过使用更少的投入以更低的每单位绝对成本或通过更有效的流程来创造商品或服务来实现。

(二)绝对优势的关键知识点关于绝对优势,有以下几个关键知识点:(1)绝对优势是生产商可以以相同的成本提供更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或者以更低的成本提供相同数量的商品或服务。

(2)亚当·斯密提出的一个概念,绝对优势可以是具有不同绝对优势的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进行贸易获得巨大收益的基础。

(3)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贸易,具有不同绝对优势的生产者总能获得比孤立生产和消费更多的收益。

(4)绝对优势可以与比较优势形成对比,比较优势是以较低的机会成本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

(三)亚当.斯密对绝对优势的理解绝对优势的概念是18 世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旨在展示各国如何通过专门生产和出口比其他国家更有效地生产的商品从贸易中获益。

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以决定专门生产和销售特定的商品或服务,并使用产生的资金从其他国家购买商品和服务。

史密斯认为,专注于各自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交易这些产品,可以让所有国家变得更好,只要它们各自至少拥有一种产品,它们相对于其他国家拥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解释了为什么个人、企业和国家相互贸易是有意义的。

由于每个实体在生产某些商品和服务方面都具有优势,因此两个实体都可以从交换中受益。

这种贸易中的互惠互利构成了斯密的论点的基础,即专业化、劳动分工和随后的贸易导致繁荣的全面增长,所有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史密斯认为,这就是同名《国富论》的根源。

补充: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

补充: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
补充:
国际贸易理论四大定理: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em; Hetcher-Ohlin Theorem;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Rybczinski Theorem。
绝对优势出自亚当斯密《国富论》,用以解 释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及其结果,亦即贸易 的模式(pattern of trade)。绝对优势表 明本国应出口比外国更少成本的产品。
主流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 只是李嘉图比较优势的特例。
当然,杨小凯并不这样认为。
依绝对优势理论,A国专业化生产布匹,B国专业 化生产红酒,两国皆能得到好处:
假设布匹与红酒的国际交换比例为1。A国用4单位 劳动力就能得到1单位红酒,而这原本需要用8单位 劳动力才能生产出的;而B国用3单位劳动力就能换 得1单位布匹,而这原本需要6单位劳动力才能得到。
布匹
单位成本(劳动力)
A国
B国
生产各自比较优势的商品进行国际交换,则贸易双 方同样能从交换中获得利益。
按比较优势理论,A国专业化生产布匹,B 国专业化生产红酒。
只要布匹对红酒的国际价格(交换比例)介 于0.5~0.6间,则两国就能进行贸易。假设 国际价格为0.55。
在A国中1单位布匹只能换得0.5单位的红酒, 但在国际市场上却能换得0.55单位的红酒; 同样地,在B国中1单位布匹需耗费0.6单位 的红酒,但在国际市场上仅耗费0.55单位。 因此双方都受益。
4
6
红酒
8
3
布匹
单位成本(劳动力)
A国
B国
4
6
红酒Βιβλιοθήκη 810Robert Torrens在1815年的《论对外谷物贸易》 中首先提出比较优势的概念;李嘉图在1817年的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完善了比较优势的理 论。

第二章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习题

第二章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习题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A BX Y 621512表2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A BX Y 10455答案提示:首先将劳动投入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然后应用与本章正文中一样的方法进行比较。

2.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解释原因。

表3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A BX Y 4284答案提示: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国在两种产品中都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

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3.证明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答案提示:如果a x>b x,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a x/a y>b x/b y,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当a y=b y或者a y<b y的时候,由a x>b x可以推出a x/a y>b x/b y,但是,当a y>b y的时候,a x>b x不能保证。

所以,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4.根据书中第二个例子的做法,如果按照比较劣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那么会对世界生产带来什么净影响?答案提示:略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Y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

答案提示:6.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形。

(1) 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2)进口为2,000个单位。

答案提示:封闭条件下,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是。

因为X 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所以此国出口X进口Y。

出口1,000个单位的X可以换得2,000个单位的Y。

贸易三角是C A DA’(见图2-5(a))。

7.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限?试解释原因。

举例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

举例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

举例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篇一:举例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理论是一个旨在阐明一个国家如何在国际贸易中获利的理论。

这种贸易通常是出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绝对优势对于个别国家来说是有益的,能够形成绝对的贸易顺差;但就长远来说是不利的,会增加国家间的贸易矛盾,造成贸易阻塞。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也可以说,当某一个生产者以比另一个生产者以更低的机会成本来生产产品时,我们称这个生产者在这种产品和服务上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较绝对优势更灵活些,能够有效地促进国际间贸易的进行;但此理论的缺点是两国间在两种商品生产成本对比上不存在“度”的差异,则无法进行下去。

本回答专业性由科学教育分类达人张雪认证【篇二:举例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比如: a 一小时写100 个软件或擦200 块玻璃, b 一小时写50 个软件或擦20 块玻璃。

绝对优势: a 每一项都比 b 强比较优势:相对来说 b 在写软件上更有优势,因为擦玻璃效率更糟糕。

【篇三:举例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2.解释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有什么不同。

答: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不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比较的标准不同。

绝对优势比较的是生产率,比较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即每个生产者生产的实际成本;而比较优势比较的是每个生产者生产的机会成本。

绝对优势反映了生产率的高低,比较优势反映了相对机会成本的高低。

(2)两种理论所主张的国际专业化分工不同。

绝对优势理论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比较优势理论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

(3)专业化和贸易产生的好处是根据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

同一生产者可能同时在两种物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不可能在生产两种物品中都有比较优势,除非两个人有相同的机会成本,因为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是另外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的倒数。

简述绝对优势论的评价缺点

简述绝对优势论的评价缺点

简述绝对优势论的评价缺点1.引言1.1 概述绝对优势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

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比较其在生产不同商品上的相对效率来确定各自的专业化方向,从而实现互利互惠的贸易关系。

换句话说,绝对优势论主张一个国家在某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有绝对的成本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应该专门从事该种产品的生产,并通过贸易来获得其他产品。

绝对优势论的核心思想是:每个国家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国家专业化生产的商品。

例如,假设国家A在生产麦子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国家B在生产衣服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根据绝对优势论,国家A应该集中精力生产麦子,而国家B应该专注于生产衣服。

这样,两国可以通过贸易交换,相互受益。

绝对优势论的优点在于其简单易懂、逻辑清晰。

它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绝对成本优势,为各国提供了一种合理而有效的贸易策略。

该理论强调国际贸易的互利互惠性质,鼓励各国通过专业化生产来提高产出效率,从而实现经济的繁荣。

然而,绝对优势论也存在着一些评价缺点。

首先,该理论过于简化了现实世界中的贸易关系。

它忽略了国家间生产要素的差异以及各种非经济因素对贸易的影响。

现实中,国家间的资源分配、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可能更加复杂,不能简单地通过绝对成本优势来决定专业化方向。

其次,绝对优势论没有考虑到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虽然该理论认为贸易可以让各国都从中受益,但实际上,贸易可能导致一些行业或人群的失业和收入下降,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这种分配不均的情况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引发一些贸易争端和政治冲突。

此外,绝对优势论忽视了国家间的战略和安全考虑。

在贸易关系中,各国一直试图通过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和核心产业来维护国家的战略利益和安全。

绝对优势论没有考虑到这种政治和安全问题,因此无法完全解释国家间复杂的贸易行为。

综上所述,虽然绝对优势论为我们理解贸易提供了一个简单而直观的框架,但它在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复杂贸易现象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傻傻分不清

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傻傻分不清

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傻傻分不清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贸易告诉我们,贸易促使人们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进行分工,从而促进不同区域、国家之间优势互补、互通有无、互惠互利。

那么到底如何进行分工呢,具体可以用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做解释,而如何区分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也是我们考试中常遇到的难点,今天中公教育带大家一起学习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一、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的提出者是亚当·斯密,它是指在生产相同产品时,某一生产者拥有比其他生产者更高的效率。

比如,A生产1辆汽车需要2天,B生产同样的1辆汽车需要3天。

则A的生产效率比B高,A具备生产汽车的绝对优势。

亚当·斯密认为,每个生产者、地区或国家如果都按照各自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交易,则对交易双方都有利,世界财富因从而增加。

用绝对优势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也不胜枚举。

比如裁缝不自己做鞋子,鞋匠不自己缝衣服,农民既不为自己做鞋子,也不做衣服,因为他们都选择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集中于比别人更擅长的地方赚取经济利益,再用其收入购买其他他们需要的产品,这样利益最大。

二、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的提出者是大卫·李嘉图,它是指某一生产者生产某种产品时,付出的机会成本低于对方。

这个理论可以说明:当某个生产者在生产两种以上产品上都没有绝对优势时,如何进行分工。

还用上述例子阐释,假设A生产1辆汽车需要2天,若A用这两天生产自行车能生产出10辆,则A生产1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10辆自行车,反之,A生产10辆自行车的机会成本是1辆汽车。

如果B生产1辆汽车依然需要3天,若这3天用于生产自行车,B能生产出5辆,则B生产1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5辆自行车,反之,B生产10辆自行车的机会成本是2辆汽车。

那么,生产同样的汽车,B要放弃的少,更具有比较优势,而生产同样的自行车,A放弃的少,更具有比较优势。

于是贸易时,A生产自行车,B生产汽车。

不难看出,利用比较优势解释分工,其精髓在于“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第二章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第二章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分工前 葡萄牙 英国
布(1单位) 酒(1单位) 100人/年 120人/年 90人/年 80人/年
分工后 葡萄牙 英国
布(2.2单位) 酒(2.125单位) (100+120) /100 (90+80)/80
结论:
世界财富总量增加了。 贸易双方都能从贸易中获利。 比较成本理论只是提出了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并 未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比较利益相差越大发生贸易的可 能性越大,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比较利益不大 的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贸易远远大于与发展中国家 之间的垂直贸易。 比较利益说认为世界各国为获得贸易的比较利益, 都会自觉地实行自由贸易,但从世界贸易的历史直 至今天的现实,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 从未实行过真正的自由贸易,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 实行保护贸易。
产业内贸易特点
它是产业内同类产品之间的相互交换,而不是
产业间非同类产品的交换。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即同一产业 内的产品,在两国之间相互进出口。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类型多样化,既有资本密集型 产品,也有劳动密集型产品,既有高新技术产品, 也有标准化产品。 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 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在生产上需要相似或相似 的生产要素投入。 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在贸易中的 比重日益增加。 在经济上比较发达的国家产业内贸易在国际贸易 中所占比重比较高;经济上愈是不发达的国家,产 业内贸易愈不发达。
对一家工厂或者一个产业投入增加一倍,而其 产出会超过一倍。 内部规模经济(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
工厂规模经济 企业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 是产业规模经济,随着产业规模的扩 大,该产业产品的成本随之下降,经济效益提 高,它与企业规模的大小无关。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地域分工说。

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

他在其《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指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之间生产优势的不同,因此各国专门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

其主要内容是:(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绝对优势理论正确的方面,是指出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

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使各国都能得利。

其错误主要表现在,认为交换引起分工,而交换又是人类本性所决定的。

事实上,交换以分工为前提,在历史上分工早于交换。

同时,交换也不是人类本性的产物,而是社会生产方式和分工发展的结果。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中提出,是用国与国之间生产同一产品相对劳动生产率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理论,它是绝对优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亚当斯密的观点是建立在绝对生产成本差异的基础之上的,即一国应当有一种产品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而另一种产品的成本绝对地高于他国,这样才能够开展国际贸易。

所以,他的理论不能解释为何一国两种产品的成本都绝对地高于或低于他国时,仍然会有国际贸易发生的现象。

对此,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给出了回答。

李嘉图认为,虽然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只要两者的不利程度有所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劣势少一些,即具有相对优势。

如果一国利用这种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然后用其产品进行国际交换,贸易双方同样能从交换中获得利益。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介绍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介绍
优点: 绝对优势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 之上的,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国际 贸易产生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 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揭示了国 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 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 并第一次论证了贸易是互利和双赢的。
缺点: 绝对优势理论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它 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只能解释国 际贸易的一种特殊情形。
分工后中美两国的劳动力投入产 出
表5
小麦 布
劳动力投入
产出量
劳动力投入
产出量
美国
20
240
0
0
中国
0
0
60
300
从表中可看出,两国的总产出有所增加, 世界币的产量增加到了300单位,小麦不 变,还是240单位。如果假定美国以120 单位小麦和中国150单位布交换,交换 后两国布的消费量都增加了50单位,小 麦不变。如表6.
PPF2
美国分工前和分工后的市场均衡
200 133 100 CIC1 PPF1
CIC2
0
120
240
480
小麦
贸易前后英国和美国的生产、消费、贸易 和福利对比
英国
贸易前 生产组合 10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贸易后 400单位布,0单位小麦
消费组合
10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200单位布,240单位小麦
劳动投入 量L1 美国
产出量 Q1
相对生产 劳动投入 成本 量L2
产出量 Q2
相对生产 成本
10
20
0.25
10
100
0.5
中国
40
120
4
20
100
2

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的成本分析

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的成本分析

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的成本分析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资源的分配总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经济学中研究资源分配的理论有很多,其中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两个概念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从成本的角度来分析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概念,并探讨其对资源分配和国际贸易的影响。

1. 引言在理解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成本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定义。

比较优势是指在生产某种产品上,一个国家的成本相对较低于其他国家,而绝对优势则是指在生产所有产品上,一个国家的成本都低于其他国家。

比较优势注重的是相对成本差异,而绝对优势则强调的是绝对成本差异。

2. 成本分析的重要性成本分析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涉及到资源的利用效率、生产的经济性以及利润的最大化。

通过对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成本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际贸易的益处。

3. 比较优势的成本分析比较优势的成本分析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上的相对成本较低于其他国家,从而决定是否有比较优势。

成本在比较优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成本的差异决定了一个国家能否具备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的成本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3.1 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是比较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它包括了劳动力成本、物资成本、设备成本等各种费用。

一个国家能够在某种产品上具备比较优势,意味着该国家在生产该产品时的生产成本较低。

比如,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具备比较优势,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

3.2 技术水平技术水平也是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个国家能够在某种产品上具备比较优势,通常是因为该国家在生产该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对较高。

比如,日本在汽车制造方面具备比较优势,主要是因为日本拥有高度发达的汽车制造技术和研发能力。

3.3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比较优势的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规模经济指的是扩大生产规模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

一个国家能够在某种产品上具备比较优势,通常是因为该国家能够通过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产成本。

国贸CH2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ppt

国贸CH2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ppt
约·穆勒是李嘉图的学生,他在《政治经济学原理》 (1848)书中,用相互需求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作了补充。
2.3.1 国际商品交换的比率范围
各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交换,其交换的比率 应当在各国在封闭时的交换比率之间。
品名 国别
英国 德国
毛呢(码) 麻布(码)
10
15
10
20
英国的国内交换比率:10∶15;德国的国内交换比率: 10∶20
分工生产并交换:英国生产毛呢并用其与德国麻布交换 (只有用10码毛呢换得15码以上的麻布时才进行),德国生 产麻布并用其与英国的毛呢交换(只有在换得10码毛呢所用 的麻布少于20码时才进行) 。
所以,两国进行交换的比率范围在两国国内交换比率之 间,即( 10∶15 — 10∶20 )
Y(毛呢) 英国不参加贸易的范围 K
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多生产一 个单位的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生产的另一种产品的 数量或价值。
在机会成本上的差异给世界生产提供了一个互 利性重新组合的可能性。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 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 有比较优势。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1776),简称《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绝对优势论。
2.1.1 绝对优势论的假设前提
1、2×2×1模型 2、边际产量固定和规模报酬不变 3、收入预算约束 4、没有运费等交易费用 5、贸易是平衡的 6、生产要素国际内自由流动,国际间不能流动 7、自由竞争下生产和交换
2.2.2 比较优势论的内容
一国不仅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种商品处于绝 对优势时可以生产和出口该种商品,在本国商品相 对于别国同种商品处于绝对劣势时可以进口该种商 品,而且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 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各种商品的相对成本 不同,仍可以通过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出口, 来换取自己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 利益。

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区别

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区别

一、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区别
1、计算方式不同
绝对优势通过比较生产效率绝对值直接得到,比较优势通过算生产一单位目标产品牺牲其他产品数量得到。

2、比较方法不同
比较优势是同一国产品对另一种产品优势,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原则。

绝对优势则是同一产品一国与另一国对比,比较出绝对优劣。

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联系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都是由于各国技术差异而产生的,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由差异引发比较。

有绝对优势就一定有比较优势,有比较优势则不一定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不同点与案例(完整版)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不同点与案例(完整版)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不同点:1定义不同:绝对优势的定义是:用比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者服务的过程中,与其他所有或者许多国家相比,由于是拥有特定的生产要素而具有的某种优势——比如肥夭的农田,适合农业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或者高科技制造业所需的高学历人才,一个国家享有绝对优势,意味着它较之于其他国家,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

因此该国无疑将受益于专门生产和出口此类商品和服务。

比较优势的定义是: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能力。

如果与生产其他商品的成本相比,一个国家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成本比另一个国家低,那么,该国就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与另一个国家相比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由于地区特殊资源和区位状况而形成的发展经济的内在有利条件,是地区经济发展需要首先考虑的因素之一。

比较优势是一种存量优势和相对优势。

2衡量标准不同:绝对优势是以绝对成本衡量的;比较优势是以机会成本衡量的。

3强调侧重点不同:绝对优势论强调的是国家间绝对成本差异,比较优势论强调的是国家间比较成本差异。

绝对优势论认为,互利贸易要求一个国家至少有一种商品的生产成本低于其贸易伙伴国;比较优势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没有一种商品的生产成本优于其贸易伙伴国,互利贸易仍可以产生。

4基础不同:绝对优势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社会分工论上而阐述的,比较优势理论理论基础是一种劳动价值论。

5对国际贸易的基础认为不同: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及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绝对优势理论是用各国之间生产同一产品的绝对技术差异从而是单位产品的成本差异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

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精品】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区别(可编辑

【精品】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区别(可编辑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区别------------------------------------------作者------------------------------------------日期亚当斯密于《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指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之间生产优势的不同,因此各国专门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中提出,是用国与国之间生产同一产品相对劳动生产率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理论。

两者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共同点:A: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

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

B: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原因。

C: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基础。

D: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不同点:A:假定条件不同:绝对差异论的假定条件是全世界只有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一国在一样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另一国在另一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此国;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一国两件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在此基础上两种理论对国际分工进行解释。

B:比较内容与方法不同:绝对差异论比较是直接在二者中选出谁好谁劣,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C:适用范围不同:绝对差异论只能说明各国分别在某一种或某几中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解释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他国时国际贸易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虑到相对技术优势,但同时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为这种理论在假定时只考虑生产力的投入,并认为劳动力的转移劳动生产率不变,以及从静态角度考虑国际分工。

D:有绝对优势一定有比较优势,有比较优势不一定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不是比较优势的特例

绝对优势不是比较优势的特例

经贸论坛绝对优势不是比较优势的特例王春阳 广州工商学院摘要: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与以外生国际间技术差异为基础的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不同,它是以其分工理论为基础的。

而其,其分工与贸易的平等性特征,决定了由此形成的,只能是绝对优势。

关键词: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学习效应中图分类号:F113.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04-0139-03一、传统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有适用范围各异的多种模型(罗纳德·W·琼斯与J·彼德·尼亚里),通常,它们被分为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甘道尔夫)。

杨小凯则将其分为以斯密代表的绝对优势理论,和以李嘉图为代表的比较优势理论(杨小凯,1997)。

比较优势理论被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高于绝对优势理论(杨小凯,2003)。

它曾被萨缪尔森作为堪比自然科学的例子来回应一位数学家的挑战。

“虽然在向他们解释此原理之后,他们也并未理解……”(罗纳德·W·琼斯与J·彼德·尼亚里)。

其实,经济学家对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两种理论的看法也不相同。

传统贸易理论中的优势,通常被简单说成封闭时相对价格的国际差异(理查德.E.凯弗斯等)。

这是对贸易原因的解释,但如果不解释价格差异的原因,就不是一个彻底的解释(罗纳德.W.琼斯与J.彼德.尼亚里)。

“因此,大量的贸易理论致力于研究寻找这些原因”,而对价格差异原因的不同解释,则构成了不同的模型。

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与斯密一样,李嘉图也从供给方面,用成本差异来解释比较优势。

成本取决于要素价格和生产率。

要素价格与要素禀赋和生产技术有关。

前者决定要素相对供给,后者决定要素相对需求。

李嘉图的是单一要素模型,这简化了要素禀赋。

他又假设技术独立于要素价格,就又略掉了要素价格导致成本差异的可能(罗纳德·W·琼斯与J·彼德·尼亚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战争、管理学与经济学通论2.4 作用点与经济学2.4.1 作用点与比较优势当有n 国生产2种产品时,可以写出如下的带约束的函数,ni i1i2i i 1i1i211Max[f(x)][x (F F x )]F F ==++-∑i i1i20x F F ,i 1,2n≤≤+=ni i 1i11x n F =≥∑ ni1i2i i 1i21(F F x )n F =+-≥∑其中F i1和F i2分别为i 国生产1单位产品1和产品2所需劳动量,x i 为i 国用于生产1产品的劳动量。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均可以以上述函数数学化,当涉及多种产品的生产时,可以将以上函数相应扩展。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是函数在特定初始状态下的一个特解。

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各国集中力量生产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贸易可以增加产出。

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处于比较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比较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贸易,也可以增加总产出。

英国需要生产1单位的衣料需要100单位劳动,生产1单位葡萄酒需要120单位劳动。

葡萄牙生产1单位的衣料需要110单位劳动,生产1单位葡萄酒需要80单位劳动。

英国在生产1单位衣料上所用劳动比葡萄牙少,英国具有绝对优势;葡萄牙生产1单位葡萄酒所用劳动比英国少,葡萄牙具有绝对优势。

两国进行专业化生产,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且以1.1:1.1进行交换。

英国生产2.2单位的衣料,葡萄牙生产2.375单位的葡萄酒,总产量为4.575,比非专业化时增加。

两国进行交易后,英国获得 1.1单位的衣料,比非专业化时多,获得1.1单位葡萄酒,也比非专业化多。

葡萄牙获得1.1单位的衣料,比非专业化时多,获得 1.275单位葡萄酒,也比非专业化多。

社会福利增加。

专业化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进行交易,社会福利会增加,这是亚当斯密专业化生产的理论基础。

在MA TLAB中输入如下命令,可以得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例子的最大值。

[x,y]=meshgrid(0:0.5:220,0:0.5:190);z=(1/100*x+1/120*(220-x)+1/110*y+1/80*(190-y)).*((1/100*x+1/110*y>=2)&(1/120*(220-x)+1/90*(190-y)>=2));surf(x,y,z),shading flat那么如果英国生产1单位葡萄酒需要90单位的劳动,会出现什么结果呢?此时英国生产1单位的衣料所需劳动量比葡萄牙少,英国在生产衣料上具有绝对优势;葡萄牙生产1单位的葡萄酒所需劳动量比英国少,葡萄牙在生产葡萄酒上就有绝对优势。

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指导原则,英国应该专业化生产衣料,葡萄牙应该专业化生产葡萄酒,然后两国进行交易,可以得到社会福利的增加。

但结果并非总是如此,如下表。

英国专业生产衣料,衣料的总产量为 1.9单位,无论英国和葡萄牙以如何比例进行交换,至少有一国的衣料获得量要少于未专业化分工之前的获得量,不符合帕累托约束,即不满足“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广义动量定理Fαt=MV角度来说,作用点不同,产出的成果不同。

从战争引出的核心原则为,集中自己的优势打击敌人的弱点可以获得最大的成果。

比较优势也就是对方的比较弱点,所以将力量集中打击在敌人的弱点可以获得最大的成果。

比较优势是军事原则的集中优势兵力,而打击点则是敌人敌人的劣势,也就是自己机会成本最小的地方。

此战争理论核心与比较优势本质是相同的,区别就是战争是毁灭性的的,是负成果,而比较优势是创造性的,是正成果。

如上数字可见,无论生产衣料或葡萄酒,葡国都有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两种产品,产量同样是一,葡国所需的劳工都比英国所需的少。

然而,从劳力成本的比例上看,英国一衣料单位的成本是0.833单位葡萄酒(100除以120),而葡国一衣料单位的成本是1.125葡萄酒(90除以80)。

这是说,衣料的成本英国比葡国低。

英国在衣料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如果英国专业化生产衣料,葡萄牙专业生产葡萄酒,然后1:1进行交换,两国所得均比不专业生产多。

由此可见,“两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则。

这是李嘉图所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也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

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

那么比较优势的理论是绝对正确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1.比较优势能导致各国的福利增加吗?本文将通过例子和数学推理来说明专业化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未必是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

改变李嘉图说明比较优势的经典例子中的一个参数,而改变后的例子依旧符合李嘉图的比较优势,验证结果是否是使社会福利增加。

将葡萄牙生产每单位葡萄酒所需的劳动量从80单位改变到100单位,其他条件不变,如下图。

从劳力成本的比例上看,英国一衣料单位的成本是0.833单位葡萄酒(100除以120),而葡国一衣料单位的成本是0.9葡萄酒(90除以100)。

这是说,衣料的成本英国比葡国低。

英国在衣料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如果英国专业化生产衣料,葡萄牙专业生产葡萄酒,然后1.1:0.9进行交换,两国得到的不比非专业化多,因为葡萄牙专业化后只能生产 1.9单位的葡萄酒,而未专业化分工前两个国家的总产量为2,专业化之后葡萄酒的产量变少,不符合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的要求为: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无论英国和葡萄牙以如何比例分配葡萄酒,至少会有一个国家的葡萄酒占有量比未专业化分工前少。

[x,y]=meshgrid(0:0.5:220,0:0.5:170);>>z=(1/100*x+1/120*(220-x)+1/90*y+1/80*(170-y)).*((1/100*x+1/90*y>=2)&(1/120*(220-x)+1/80*(170-y)>=2));>> surf(x,y,z),shading flat所以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未必能导致各国福利的增加。

2.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工一定能导致国家的总产出最大化吗?答案是否定的。

以上例继续分析,设英国用在生产衣料上的劳工为x,x取值范围为[0,220],衣料的产量为x/100;则用在生产葡萄酒上的劳工为220-x,葡萄酒的产量为(220-x)/120。

设葡萄牙用在生产衣料上的劳工为y,y取值范围为[0,190],衣料的产量为x/90;则用在生产葡萄酒上的劳工为190-y,葡萄酒的产量为(190-y)/100。

设总产量为z,求z的最大值,z等于1111=+-++-z x(220x)y(190y)100120901000x220≤≤≤≤0y19011+≥x y21009011-+-≥(220x)(190y)2120100其中前两个约束为定义域约束,表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后两个约束是为了满足帕累托最优而设置的约束,即英国的与葡萄牙的衣料的产量不少于之前的最小值2个单位,国的与葡萄牙的葡萄酒产量不少于之前最小值2个单位。

通过最优化或者函数优化的方法进行求解,得到产量的最大值为 4.08,英国英国使用208单位的劳工在生产衣料上,产出2.08单位的衣料;使用12单位的劳工在生产葡萄酒上,产出0.1单位的葡萄酒。

葡萄牙使用0单位的劳工在生产衣料上,产出0单位的衣料;使用190单位的劳工在生产葡萄酒上,产出1.9单位的葡萄酒。

衣料的总产量为2.08单位,葡萄酒的总产量为2单位。

英国以1.04单位的衣料交换葡萄牙0.9单位的葡萄酒,两国均获得1.04单位的衣料和1单位的葡萄酒,比没有进行优化之前,每国得到的葡萄酒数量相同为1单位,而衣料为1.04单位,比之前多了0.4单位。

两国因为选择了优化而使社会的总产出增加,并且满足帕累托最优的要求,每国的福利均增加。

在MA TLAB中如下命令来表述上边的函数,可以得到如下图形。

>> [x,y]=meshgrid(0:.5:220,0:1:190);>>z=(1/100*x+1/120*(220-x)+1/90*y+1/100*(190-y)).*((1/100*x+1/90*y>=2)&(1/120*(220-x)+1/100*(190-y)>=2));>> surf(x,y,z),shading flat图形中显示出最大值为 4.08,英国用在生产衣料的劳工为208,葡萄牙用来生产衣料的劳工为0。

当约束要求葡萄酒的总产量不小于2.05时,输入如下命令,得到最大值为4.07,英国用在生产衣料的劳工为202,产生2.02单位衣料,用在生产葡萄酒的劳工为18,产生0.15单位的葡萄酒;葡萄牙用在生产衣料的劳工为0,生产0单位衣料,用在生产葡萄酒的劳工为190,生产1.9单位的葡萄酒。

两国共生产2.02单位衣料和2.05单位葡萄酒。

>> [x,y]=meshgrid(0:0.5:220,0:0.5:190);>>z=(1/100*x+1/120*(220-x)+1/90*y+1/100*(190-y)).*((1/100*x+1/90*y>=2)&(1/120*(220-x)+1/100*(190-y)>=2.05));>>surf(x,y,z),shading flat随着约束要求的增加,最终导致不存在同时满足两个不等式的解。

比如要求衣料的产量大于等于2,葡萄酒的产量大于等于2.1,会导致无解,图形如下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