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情况分析情况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计划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计划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代表达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句,省略句和倒装句,以及一些常的固定用法。

是翻文言文的重点,凡被翻的文句中有些句式和用法,根本上都是要作得分点考的,必牢牢掌握。

不但要住一定量的常句式、用法,而且要死死住它的照翻。

下我根据所学文言文,例加以明:一、判断句判断句是事物的性、情况、事物之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认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或名短而表示判断的。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象,比方: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无魏晋。

〔?桃花源?〕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代判断“是〞“非〞同。

但是,种用法不大常。

文言文往往用的或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表示判断例如:此寡人之罪也。

〔?勾践吴?〕翻:是我的罪啊。

句中“〞“是〞,即相当于代中的判断。

此外有:“即〞“乃〞“皆〞“本〞“〞“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人。

⑥,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者,之良将也。

〔?廉相如列?〕:廉,是国的秀的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妻子我美的原因,是私我。

句中判断“是〞的意思,是由“⋯⋯者,⋯⋯也〞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个构不是固定不的,具体言中,其构化十分灵活。

比方:1.用“⋯⋯,⋯⋯者也〞表判断例如:,花之君子者也。

〔??〕2.用“⋯⋯者,⋯⋯〞表判断例如:四人者,陵君圭君玉,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父。

〔?游褒禅山?〕3.用“⋯⋯,⋯⋯也〞表判断例如:城北徐公,国之美者也。

:城北徐公是国的美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构助。

〕4.用“⋯⋯,⋯⋯〞表判断例如:刘,天下雄。

〔?赤壁之?〕二、被动句1、用“〞、“⋯⋯所⋯⋯〞或“⋯⋯所⋯⋯〞表被。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2)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2)

精心整理 欢迎下载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郑 博判断句主要形式:一、用“者”或“也”句式表判断。

①用“……者,……也”表判断。

②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③前单用“者”或后单用“也”表判断。

二、用“此(是)……”句式表判断。

三、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四、用“即”“乃”“则”“皆”“耳”等副词表判断。

五、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Eg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臣本布衣。

(选自《出师表》) 六、用“非” 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七、用“逗号(,)”表判断:Eg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一、123(选自《劝学(节选)》)4、56(选自《鸿门宴》)7 (选自《鸿门宴》)8 (选自《鸿门宴》)9 (选自《五人墓碑记》)10111213、14(选自《鸿门宴》)15、 (选自《逍遥游(节选)》)16、17(选自《史记(选读)高祖本纪》)二、1(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2 (选自《爱莲说》) 3、夫战, (选自《曹刿论战》) 45、6、道之所存,7、邻之厚,8、9(选自《五人墓碑记》)10 (选自《五人墓碑记》)11 (选自《五人墓碑记》)12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13、14(选自《谏太宗十思疏》)15 (选自《五人墓碑记》)16 (选自《秋水》) 17 (选自《师说》)18 (选自《始得西山宴游记》) 1920c ān sh èng (选自《鸿门宴》)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选自《报任安书(节选)》) 42、 (选自《报任安书(节选)》) 43、4445 (选自《史记(选读)高祖本纪》)——句式特点:……,……者也 ; ……,……也;……者,……三、1(选自《鸿门宴》)2 (选自《出师表》)3 (选自《鸿门宴》)4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5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6789、虎兕出于柙,101112——句式特点: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2023年高考语文科目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汇总

2023年高考语文科目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汇总

2023年高考语文科目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汇总2023年的高考目前已经完成了考试报名,各位高三考生们将在明年的六月正式迎来考试,在语文科目的考试中,文言文一直是很多考生们难以拿分的题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2023年高考语文科目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汇总,供大家参考学习,欢迎各位考生们前来阅读!高考文言文常考7大特殊句式汇总1.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动词用。

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赤壁之战》)2.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高级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情况总结

高级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情况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以及一些常见的固定用法。

这是翻译文言文的重点,凡被翻译的文句中有这些句式和用法,基本上都是要作为得分点考查的,必须牢牢掌握。

不但要记住一定量的常见句式、用法,而且要死死记住它们的对照翻译。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例如: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高中文言文阅读】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高中文言文阅读】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高中文言文阅读】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特别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须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恩在公子能够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奔卫赵》)译文:“公子能够为别人困难而着急的地方在哪里呢?”(恩:<疑点代词>表中除此,哪里;什么地方)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以当时的人并不赞赏他(这么看看)”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并无我虞(译作:“我不蒙骗你,你不蒙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恩、恶人、矣】+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言》)译文:“问女儿在思索什么?”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④且矣复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置放在哪里?”(矣:<代>则表示疑点,相等于“何”,可以译作“怎么”、“哪里”)(2)宾语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恩、恶人、矣】+次郎+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叩头呢?”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著,(我)凭什么脸面回去汉朝回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总结篇一: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总结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

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10种类型)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练习:一、判断句(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几时有》)(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信陵君窃符救赵》)(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沈括《活板》)(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7)蔺相如者,赵人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9)"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特别句式剖析高中文的文言文特别句式的介一. 判断句判断句是人或事物表示判定,判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者,因此道受解惑也。

( ⋯⋯者,⋯⋯也 )2.此帝王之也。

( ⋯⋯也 )3.柳敬亭者,之泰州人。

( ⋯⋯者,⋯⋯)4.刘天下雄。

( ⋯⋯,⋯⋯)( 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型)5.沛公之参乘樊者也。

( ⋯⋯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

( 乃 )7.超、遂尚在关西,操后患。

( )8.此岳阳楼之大也。

( )9.即今之然在墓者也。

( 即 )10.巨是凡人。

( 是 )( 是在先秦从前只做代用,不表判断 )二. 被句1.而君幸于王。

( ⋯⋯于⋯⋯)2.秦城恐不可以得,徒欺。

( ⋯⋯⋯⋯)3.臣恐欺于王而。

( ⋯⋯⋯⋯于⋯⋯)4.受制于人。

( ⋯⋯受⋯⋯于⋯⋯)5.天下笑,何也 ?( )6.羸兵人所蹈藉。

( ⋯⋯所⋯⋯ )( 典型的被句 )7.若属皆所。

( ⋯⋯所⋯⋯)8.信而疑,忠而被。

( 被 )9.洎牧以。

( 无志。

靠自己在乎念上的一种表。

)三 . 疑句 ( 非特别句式 )借疑或否认而能出疑的句子叫疑句。

疑包含疑代( 、孰、何、曷、胡、安、焉) 和疑气( 乎、、、与或欤、邪或耶 ) 等。

两者有全用,有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 《廉相如列》 )( 借否认“不”)2.且行千里,其不知 ?(《崤之》 )( 借疑“ ”)四 . 否认句 ( 非特别句式 )文言的否认句,必用否认( 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五.序(倒装句 )1.前置 ( 倒装句 )在一般状况下,在前,在后,是的法律。

但是,有候和也能够倒装,在到前方。

在文言文中间,倒装句是很有律的,大有四种状况。

① 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 莫我肯顾B. 古之人不余欺也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种类:(1) 动宾构造 (2) 介宾构造。

包含:代词+介词 ; 宾语 +介词 ; 方向名词 +介词 ; 是以构造 ( 固定构造 ) 。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及文言文断句技巧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及文言文断句技巧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及文言文断句技巧宾语前置文言篇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的格式。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有特别句式概括常有特别句式一、判断句往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常常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任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能够分为三个系列:“ 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记系列。

1.“ 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有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比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游褒禅山记》 )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增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比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陈涉世家》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 《五人墓碑记》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岳阳楼记》 )3.无标记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记的。

如:秦,虎狼之国。

( 《屈原传记》 )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常有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比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 《赤壁之战》 )④身故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传记》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2.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句这种句子没有词语标记,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比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可以,连辟公府不就。

( 《张衡传》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 《赤壁之战》 )③王之蔽甚矣。

(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关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的情况,其不同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略的,古汉语也可以省略。

1.主语和谓语的省略例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承前省略主语)②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曹刿论战》)(谓语、主语的省略)2.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例如: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修饰语的省略)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资治通鉴》)(中心词的省略)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5.分句的省略例如: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1.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

大致有四种情况:(1)否定句中用代词做宾语时,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例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2)疑问句中用疑问代词(何、安、谁、孰、胡、焉等)做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充当介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如:①沛公安在?(《鸿门宴》)②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文章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句式进行总结归纳,方便读者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更好地应用这些句式。

1. 倒裝句倒裝句是指把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使得句子的结构更加紧凑、生动。

例如:“不闻不问,而悔之晚矣。

”这句话中,“不闻不问”是主语,“而悔之晚矣”是谓语,把主语和谓语位置倒置,使得这句话更加通顺、有力。

2.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简单句并列在一起,句与句之间没有任何从属关系。

例如:“君之所言,余甚赞同;然而,有一点须要慎重考虑。

”3. 独立主格结构独立主格结构是指句中有一个名词或代词作为独立主格,与主句之间没有任何语法关系。

例如:“夫人生于深宫,自当用其礼乐之道,以蕃息国家,谁知非但不蕃息,反而降低了道德水准。

”4. 比喻句比喻句是指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另一件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例如:“入口如同登临仙境,获得的感觉宛若仙女掌心仙露般清甜。

”这句话用“仙境”和“仙露”来比喻味道和体验,使得文言文更加生动、形象。

5. 对仗句对仗句是指靠重复句子的语法结构、音韵、意义彼此呼应、相对间起到照应作用的句型句式。

例如:“金毛犬,玉辇轮。

”这句话中,“金毛犬”和“玉辇轮”分别由两个汉字组成,并且两者的形式、意义、韵律都相似。

总之,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使用得当,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增强表达效果、提高阅读体验。

因此,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我们应该多加学习和应用这些特殊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本文对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进行总结,包括:
1. 并列句
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主谓结构相对独立的句子组成,通过连接词(如“而”、“乃”、“或”等)来连接起来。

并列句常用于表达两种相对独立的事物或概念。

例如:
孟子曰:“民无食,我饮水”。

仲尼曰:“吾不怨天,不尤人”。

2. 省略句
省略句是在句子中省略掉某些成分,使句子更为简洁明了。

常见的省略句包括主语省略、宾语省略和状语副词省略等。

例如:
乞与之道,不才请示于俸禄幸而乱。

3. 并列结构句
并列结构句是在句子中使用对偶结构或对称句式,通过对比和呼应来达到修辞的目的。

例如:
形躯可恶,溺识可恶,不为人臣可恶,与其听汝之所好,不如说而已矣。

4. 倒装句
倒装句是将谓语动词或助动词放在主语之前,以强调某种语气或表达特殊的语境或感情色彩。

例如:
功名富贵,一世安闲。

以上是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的总结。

通过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作品。

重点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

重点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

重点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作者: 日期: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安:< 疑问代词> 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 )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焉:< 代>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2 )宾语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古代汉语中的疑问、比较与情感表达在古代汉语中,丰富的表达⽅式不仅体现了语⾔的精炼与深邃,更蕴含了古⼈对于事物、情感的细腻洞察。

本⽂将从疑问、⽐较、情感表达等多个维度,探讨古代汉语中⼏种常⻅的习惯说法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对应翻译,以揭示其独特的⽂化内涵与语⾔魅⼒。

一、疑问的表达古代汉语中,疑问的表达⽅式多样且富有变化,通过不同的结构来传达不同的疑问情感。

例如,“如……何”、“若……何”、“奈……何”等结构,均⽤于表达对于某事物的疑问或困惑,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等。

这些结构中间常插⼊名词、代词或短语,以增强疑问的针对性。

●示例:“其如⼟⽯何?”意为“⼜能把⼟⽯怎么样呢?”展现了古⼈⾯对⾃然困境时的⽆奈与疑问另外,“何如”、“乎哉”等词也常⽤于疑问句中,前者相当于“怎样”、“哪个”,后者则根据侧重点不同,可表疑问语⽓(如“吗”)或感叹语⽓(如“啊”)。

●示例:“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也?”询问周勃的为⼈,透露出对⼈物的关切与好奇。

二、比较的表达古代汉语在⽐较⽅⾯的表达同样丰富,常⽤“……孰与……”、“……何如……”等结构,表达两者之间的⽐较关系,可译为“跟……⽐较,哪个更……”。

●示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通过⽐较,展现了廉将军与秦王在某⼈⼼中地位的差异。

这些结构不仅⽤于⼈物⽐较,也⼴泛⽤于事物之间的对⽐,体现了古⼈对细微差别的敏锐捕捉。

三、反问的表达反问作为⼀种强烈的修辞⼿段,在古代汉语中得到了⼴泛应⽤。

通过“不亦……乎?”、“何(以)……为?”等结构,传达出对某事的质疑或否定态度。

●示例:“学⽽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反问形式强调学习之乐,增强了表达的感染⼒。

“何……之有”结构则常⽤于反问句中,表达某事物不存在或不合理,如“宋何罪之有?”明确指出宋国⽆罪。

四、感叹的表达古代汉语中的感叹表达同样富有表现⼒,如“何其……”、“何……之……”等结构,常⽤来表达强烈的情感,如惊讶、赞叹或责备。

高考文言文阅读特殊句式的剖析和翻译

高考文言文阅读特殊句式的剖析和翻译

高考文言文阅读特殊句式的剖析和翻译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句式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困难。

对这些句式进行剖析和翻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特殊句式:
1.倒装句
倒装句是将句子的谓语动词或系动词放在主语的前面,从而使句子的结构发生改变。

倒装句通常用于强调句子的主语,或表示意料之外的情况。

例如:
•在城门之外,见状,起兵迎敌。

(《战国策·齐策四》) •十二门中,唯一未曾降雨的地方便是西门了。

(《红楼梦》)
2.强调句
强调句是用来突出句子中某一部分的重要性的句式。

强调句通常用“是……而不是……”的形式来表示。

例如:
•将帅所在之处,是死亡而不是生存。

(《论语·子罕》) •幸运的是,他是富有的而不是贫穷的。

3.虚拟语气
虚拟语气是指表示假设、愿望、虚构或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的句子。

虚拟语气常常用“如果……就……”的形式来表示。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常见特殊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③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研究以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研究以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

一、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种类
1、倒装句
1、倒装句
倒装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之一,它指的是句子中的词语或句子顺序 与现代汉语不同。例如,“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中的“甚”和“汝之不惠” 就是倒装,实际上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
2、省略句
2、省略句
省略句指的是在句子中省略了某些成分,这种省略往往是出于语言表达的简 洁或修辞的需要。例如,“今以钟鼓之于的身份拜见。”这句话中省略了“之” 所代表的人物。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研 究殊句式 的分类和特点
二、高中语文必修教
02 材中的文言文特殊句 式教学分析
03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 建议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而特殊句式作为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有着重 要的影响。本次演示以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对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进行 深入探讨。
3、倒装句式教学
3、倒装句式教学
倒装句是指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颠倒,以强调或调整语意。在高中语文必修 教材中,如《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采用了介词结构后置;《荷塘月色》中的“而今安在哉”,采用了宾语前置。教 师在教学中应详细讲解每种倒装句式的特点和用法,并设计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 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建议
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加深对特殊句 式的理解;设计多元化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翻译等题型,帮助学生巩固 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将抽象的文言文知识转化为形象具 体的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元素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文言文特殊句式很实用分析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文言文特殊句式很实用分析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文言文特殊句式很实用分析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特殊句式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掌握好文言文特殊句式,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还能在翻译等题目中拿到高分。

接下来,咱们就来详细地说一说高考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

首先,我们来聊聊“判断句”。

判断句在文言文中是比较常见的,它的作用就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比如说,“陈胜者,阳城人也”,这里的“……者,……也”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判断句标志。

还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则”,“乃”“即”“皆”等词,也常常用来表示判断。

像“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梁父即楚将项燕”等等。

另外,“刘备天下枭雄”这种没有明显判断词的句子,也是判断句哦。

我们在理解和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准确地判断出这些句子的意思。

接着,说说“被动句”。

被动句就是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发出者。

比如“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这里的“为……用”就表示被动。

还有“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中的“为……所……”结构,“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中的“见”,“戍卒叫,函谷举”中的“举”,都能表示被动。

我们在遇到这些句子的时候,要清楚地知道主语是被怎么样了,这样才能准确地翻译出句子的意思。

再来说说“省略句”。

在文言文里,为了语言的简洁,经常会省略一些成分。

比如说主语的省略,“(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谓语的省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宾语的省略,“使(之)归赵”;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我们在阅读和翻译的时候,要根据上下文,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

然后是“倒装句”,这可是个大重点。

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和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又有几种情况,比如疑问句中,宾语是疑问代词的,宾语要前置,像“大王来何操?”正常语序应该是“大王来操何”;否定句中,宾语是代词的,宾语要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正常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还有“唯利是图”这种用“是”“之”把宾语提前的情况。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特别句式分析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特别句式的介绍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1、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

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往常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

被动句1。

而君幸于赵王。

(……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4。

受制于人。

(……受……于……)5、为天下笑,何也?(为)6。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别句式)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四。

否定句(非特别句式)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五、词序(倒装句)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然而,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能够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特别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 B。

古之人不余欺也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B、沛**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以及一些常见的固定用法。

这是翻译文言文的重点,凡被翻译的文句中有这些句式和用法,基本上都是要作为得分点考查的,必须牢牢掌握。

不但要记住一定量的常见句式、用法,而且要死死记住它们的对照翻译。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例如: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4.用“……,……”表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

例如: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上》)⑵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⑶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史记.项羽本纪》)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例如:⑷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⑸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⑹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3、用“见”或“见……于……”(“见”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

例如:⑺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⑻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⑼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4、用“被”表被动。

“被”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

例如:⑽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⑾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⑿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齐策一》)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

⒀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被兵势所逼)耳。

”《资治通鉴》)⒁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韩非子五蠹》)⒂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谓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动词宾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宾语的省略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5)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补充】1、主语的省略例如:(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七月》)(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省修饰语]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如:(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

(《狼》)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

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

(《邹忌讽齐王讷谏》)6、分句的省略。

如: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

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省略句总结】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

又如:“赐之彘肩。

”(《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

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四、倒装句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

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做官的横行气盛,衙役庸俗粗野,是多么厉害呀!)袁宏道《虎丘记》快哉此风!(宋玉《风赋》)美哉,我少年中国。

(二)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

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

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

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现象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例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再如:沛公安在?(《鸿门宴》)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

比如: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削币说》)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