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的起源、历史和发展
从热机到热寂——熵的起源与发展
与 不可逆 性相 关 的状态 函数 , 以便 用这个 状 态 函数 在 初 、 终两 态 的差 异 , 过程 进 行 的方 向做 出数 学 分 对 析, 定量判 断 过程进行 的方 向和 限度 。这 个新 的状 态 函数就 是熵 ] 。 克劳 修斯 提 出了状 态 函数 熵 的概念 。对 于可 逆循环 , 劳修斯 指 出 ,“ 克 如果 物体 从任 意一 个初 态 开 始, 连续地 经过 任意 的一 系列状 态又 回到初态 时 , 分 积 总 等 于零 , 么积 分号 里 的表 达式 必 定是 那
至此 , 劳修斯 引入 了状态 函数熵 , 克 定名 为 etp 。e 表 eeg ,oy代表 tnfr tn 所 以 nr y n代 o nry t p r r s mao , a o i et p nr y的含义 是 :as r aoa cnet f oy 系统 的转变 容度 , o t nf m tnl ot d( r o i nob 包含 系统热 能和 离散度 两部分 ) ] 。 12 93年 , 朗克来南 京讲学 。胡 刚复教 授为其 翻译 时 , 普 首次 将 “nrp ” 为“ ” et y 译 o 熵 。根据 公 式 d = S
第2 6卷 第 1 期
2 1 年 2月 01
大 学 化 学
UNI ER I Y HEMI T V ST C S RY
Vo _ l26 No. 1 Fe 201 b. l
从 热 机 到 热 寂 — — 熵 的 起 源 与 发 展
尹世 伟 郭 庆伟 李 鑫茹 潘龙
( 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 院
机只能在效率上不断改进 以接近卡诺热机。卡诺提 出, 提高热机效率的关键在于两个热源之间的温差 , 温差 越大则 效率 越高 。这 一理论 为改 进热 机 、 提高 热机效 率指 出了研 究 的方 向 。
熵概念发展及衍生综述
熵概念发展及衍生综述摘要:1864年Clausius在热力学中引入了熵的概念(称为宏观熵、热力学熵或Clausius熵),1889年Boltzmann又提出了微观熵的概念——Boltzmann 熵。
Boltzmann熵是熵概念泛化的理论基础,在玻尔兹曼熵的影响下,熵概念开始得到泛化,使熵概念以自己崭新的面貌走入各个领域,开辟了一个又一个的研究领域,成为众多学科发展的“关节”和“引线”。
关键词:宏观熵、微观熵、负熵、麦克斯韦妖、信息熵熵由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提出,并应用在热力学中。
是热力学中为了研究热现象的性质和规律而引入的一个描述体系的混乱度的状态函数,其数值由系统的状态唯一确定。
系统处于不同的状态(P、V、T不同),熵值不同。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系统在不同平衡态下的熵变情况,来判断系统进行的方向,也即利用熵增加原理判断宏观过程进行的方向。
根据熵在热力学中的定义,它在控制论、概率论、数论、天体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在不同的学科中也引申出了更为具体的定义,是各领域十分重要的参量。
因此,本文有必要对熵概念发展及衍生作一综述。
1宏观熵与微观熵在热力学中,克劳修斯定义的熵,称之为宏观熵,而在统计物理学中,玻尔兹曼定义的熵,称之为微观熵。
1864年,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首次提出熵的概念,用来表示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的均匀程度,能量分布得越均匀,熵就越大。
一个体系的能量完全均匀分布时,这个系统的熵就达到最大值。
在克劳修斯看来,在一个系统中,如果听任它自然发展,那么,能量差总是倾向于消除的。
让一个热物体同一个冷物体相接触,热就会以下面所说的方式流动:热物体将冷却,冷物体将变热,直到两个物体达到相同的温度为止。
克劳修斯在研究卡诺热机时,根据卡诺定理得出了对任意循环过程都都适用的一个公式:dS=dQ/dT。
式中,T为物质的热力学温度;dQ为熵增过程中加入物质的热量。
—熵概念及其应用
按玻尔兹曼等概率原理
2 熵的发展
1944年奥地利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量子 波动力学创始人、诺贝尔奖获得者薜定 谔(schr6dinger)在他所写的《生命是什 么?》的一书中提出了“负熵”的概念。 薜定谔将Ω的倒数称为有序度的量度。
薜定谔用负熵解释了生命现象。
2 熵的发展
负熵社会
资源、 资源、空间 熵增
4.道路交通系统的熵描述
系统为定态;当系统受到扰动 偏离定态,
熵产生率随时间的进行减小,直至
可见,线性非平衡区定态是稳定的,
4.道路交通系统的熵描述
系统处于非线性非平衡区,系统不遵守最 小熵产生原理。考察超熵 若 统处于定态 超熵产生率
系统稳定,道路交通系统受到扰动,经过 控制调节,仍可恢复原来状态 若 ,定态是不稳定。道路交通系统 受到扰动,将出现难以控制的交通堵塞现 象,系统无法恢复原有定态,这时应考虑
最佳生存模式
3 能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热力 学原理
普利高津(Prigogine)于1969年正式提出 耗散结构理论。即需要耗散能量的有序 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非平衡态热力学从复杂开放系统出发, 对系统的熵变化规律描述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能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 热力学原理
得出复杂系统总的发展趋势基本可为三 种形式:
3 能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 热力学原理
应设法避免在发展过程中的熵产代价大于 从环境获得的熵流。 例如:污水处理过程伴随的熵增与污水与 净水的熵差;矿石冶炼过程的熵增与矿物 的熵值 地球一个开放的耗散结构,有源源不断的 来自太阳的“负熵流”,可维持总体熵值 在可接受的程度。
3 能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 热力学原理
3
• 系统内各元素的运动状态 具有随机性
熵之前世今生
1948年,伽莫夫提出了大爆炸理论。
2.玻尔兹曼熵理论 1872年,28岁的奥地利物理学家玻
尔兹曼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构造了玻
尔兹曼关系式 :
S k ln W
玻尔兹曼的熵理论
pi 1/
玻尔兹曼对熵理论的贡献: (1)建立起了微观的分子运动与宏观的热 力学演化的联系。 (2)用概率统计的思想给出了熵和熵增原
自从克劳修斯提出“熵”概念后, 150年来繁
衍出了一个“熵”丁兴旺的 “熵族”。然而
,熵究竟是什么,至今仍争论不休。整个熵理
论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关于熵理论的争论
史。
沿着历史的踪迹,追循熵概念的发展,展现 熵理论的论争,将有助于我们思考:
熵究竟是什么?
1.克劳修斯熵理论 1850年,28岁的德国物理学家克 劳修斯首次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 律的一种表述: 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 物体而不留下任何其它变化。
理的解释。
与克劳修斯相比,玻尔兹曼对熵理论 的贡献,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再回首,荆棘密布 —— 作为科学原子论捍卫者和概率因果论的奠
基人,玻尔兹曼的思想超越他的时代太远
了。先行者注定是孤独的,玻尔兹曼成为
了科学的殉道者。
1895年,以奥斯特瓦尔德为首的“ 唯能论”派,与玻尔兹曼的“原子 论”之间发生了激烈的论战。
dS
Qr
T
Entropy :熵
天道盈亏——能贬熵增 T1 Q1
热机
Q2 Q1 W
w
Q1 Q2 S ( )ir 0 T1 T2
Q2 T2
宇宙“热寂”
挑战热寂——铩羽而归 自19世纪以来,物理学家为拯救宇宙免于热 寂,不断地作出努力,与熵增加原理抗争。
熵的起源与发展
熵的起源与发展摘要:自然界中发生的宏观过程(指不靠外力自然发生的过程——自发过程)都有确定的方向和限度,如水从高处向低处流,热从高温体传向低温体等,对化学反应也是如此。
另外,变化过程与混乱度有关,自发过程往往是由混乱度小到混乱度大的方向进行。
热力学中是用熵来描述系统的混乱度(无序度)的大小的。
关键词:熵的起源;热机;热寂说;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的微观本质人类活动离不开能源。
作为提供能源的主要物质——煤炭和石油资源是有限的。
同时, 煤炭和石油燃烧时会污染空气, 影响人类活动。
地球上四分之三的面积都被水覆盖, 于是,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想法: 设想有一个极大的集热器, 可以收集海水温度降低过程中释放的能量, 并在需要能量时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这个想法的确诱人, 因为这并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
有人测算过, 这个想法若能实现, 只要使整个海水温度下降0. 01摄氏度 , 则对外所做的功可供全世界的工厂上千年之用。
19世纪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研究。
然而, 结果却令人遗憾。
为什么这种想法不能实现呢?原来, 热传导是有方向性的, 有条件的。
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给出的答案。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概念的提出, 是科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熵唯一地表达了变化和时间方向的普适性特征, 第一次从全域的角度阐述了变化方向的含义, 并将时间表达为变化的内部性质。
以下是熵的发展简史:1.工业革命与内燃机的发明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物质需求的迅速增长, 人们迫切需要改善现行生产方式以提高生产效率。
蒸汽机的发明引起了一场工业革命, 出现了劳动分工, 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然而, 当时蒸汽机的效率非常低,于是众多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始踏上提高热机效率之路, 其中卡诺的研究引领了后来者前进的方向。
2. 卡诺定理卡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热机做功依赖于两个热源”, 从热力学角度对理想热机的工作原理进行研究, 提出了卡诺循环。
由卡诺循环引出的卡诺热机是一种理想热机, 即效率最大的热机, 实际的热机只能在效率上不断改进以接近卡诺热机。
熵及熵变
熵及熵变熵(entropy)指的是体系的混乱的程度,它在控制论、概率论、数论、天体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在不同的学科中也有引申出的更为具体的定义,是各领域十分重要的参量。
熵由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提出,并应用在热力学中。
一、熵的历史:1850年,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首次提出熵的概念,用来表示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的均匀程度,能量分布得越均匀,熵就越大。
一个体系的能量完全均匀分布时,这个系统的熵就达到最大值。
在克劳修斯看来,在一个系统中,如果听任它自然发展,那么,能量差总是倾向于消除的。
让一个热物体同一个冷物体相接触,热就会以下面所说的方式流动:热物体将冷却,冷物体将变热,直到两个物体达到相同的温度为止。
克劳修斯在研究卡诺热机时,根据卡诺定理得出了对任意可逆循环过程都适用的一个公式:dS=dQ/T。
对于绝热过程Q=0,故S≥0,(因为Q无变化,系统处于无限趋于平衡状态,熵会无限增大,因为平衡状态是理想状态,永远达不到,为ds>0。
)即系统的熵在可逆绝热过程中不变,在不可逆绝热过程中单调增大。
这就是熵增加原理。
由于孤立系统内部的一切变化与外界无关,必然是绝热过程,所以熵增加原理也可表为: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永远不会减少。
它表明随着孤立系统由非平衡态趋于平衡态,其熵单调增大,当系统达到平衡态时,熵达到最大值。
熵的变化和最大值确定了孤立系统过程进行的方向和限度,熵增加原理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
二、熵的特点:1.熵是体系的状态函数,其值与达到状态的过程无关;2.熵的定义式是:dS=dQ/T,因此计算某一过程的熵变时,必须用与这个过程的始态和终态相同的过程的热效应dQ来计算。
(注:如果这里dQ写为dQ R则表示可逆过程热效应,R为reversible;dQ写为dQ I为不可逆过程的热效应,I为Irreversible。
)3.TdS的量纲是能量,而T是强度性质,因此S是广度性质。
热力学中的熵概念解析
热力学中的熵概念解析熵是热力学中一个重要而又神秘的概念,它描述了系统的混乱程度和不可逆性。
本文将对热力学中的熵概念进行解析,探讨其来历、定义以及应用。
一、熵的来历熵最早由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于1850年提出,这是他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重要推论。
熵的引入使得热力学能够描述系统的不可逆性和热的传递过程。
二、熵的定义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总是以熵增加的形式发生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熵的定义可以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理解。
从宏观角度来看,熵可以理解为对系统混乱程度和无序性的度量。
一个有序的系统具有较低的熵值,而一个无序的系统则具有较高的熵值。
当系统发生变化时,如果由有序状态转变为无序状态,熵将增加;相反,如果由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熵将减少。
从微观角度来看,熵可以通过统计力学的方法来定义。
在微观层面,系统中的分子或原子具有不同的状态和运动方式。
当系统处于均衡时,分子或原子的状态和位置是随机的,无法确定。
熵是描述这种随机性的度量,可以通过统计系统的状态数来计算。
三、熵的计算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熵的计算来分析系统的性质和过程。
根据定义,熵的计算需要知道系统的状态数和能量分布。
对于一个离散的系统,熵的计算可以使用以下公式:S = -kΣPi lnPi其中,S表示系统的熵,k是玻尔兹曼常数,Pi表示系统处于第i个状态的概率。
对于一个连续的系统,熵的计算可以使用积分来表示:S = -k∫p(x) ln p(x)dx其中,p(x)是系统处于状态x的概率密度函数。
四、熵的应用熵的概念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其中一些典型的应用:1. 热力学系统的研究:熵可以用于分析热力学系统的平衡态和非平衡态,以及系统的稳定性和不可逆性。
2. 信息理论:熵可以用来度量信息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
在信息传输和编码中,熵被用来衡量信息的容量和效率。
3. 统计力学:熵可以用来解释热力学中的平衡态和非平衡态之间的关系,并推导出热力学规律和统计力学的基本原理。
熵
熵的简介熵的概念最初是由R.J.克劳修斯在19世纪中叶建立的,1870年,玻耳兹曼给出了熵的统计解释,并确立了公式S=klnW 。
近40年来,熵的概念有了迅速而广泛的发展。
在天体物理中,黑洞的熵与面积这样的几何概念有联系;在信息论中,信息的熵与信息量的概念有联系,并且出现负熵的概念;在生物学中,生命现象也与熵有着密切关系。
热力学熵克劳修斯1865年在《关于热的动力理论的主要公式的各种应用上的方便的形式》一文提出了熵的概念。
并根据克劳修斯定理0C dQ T =⎰ ,从而定义了一个相当于保守力的状态量S 满足ds dQT =可逆,并称其为熵。
可推出∆S S S dQ T f i f R i=-=⎰,其中R 是以i 、f 为初、末态的任一可逆过程。
若R 不可逆时,则iR f f i dQ S S S T ∆=-≥⎰。
当系统绝热的情况时即0dQ T =,则0f i S S S ∆=-≥,此就是熵增原理。
统计物理的熵波尔兹曼熵公式:ln S k P =,其中P 为热力学几率,k =1.38×10-23J ·K -1是玻尔兹曼常数。
在热学中,一个孤立系统总是自发地趋于平衡态。
用统计物理的观点讲,系统的状态总是自发地趋于最可几态,或趋于热力学几率最大的状态,系统处在平衡态的熵最大。
另外我们知道,熵具有可加性,而几率具有可乘性。
由此猜测两者满足这样的公式。
这个公式给出了熵的统计意义,解释了熵的微观本质。
所谓熵,是反映一个系统宏观态所具有的微观态数目或热力学几率的量。
热力学几率愈大,表示系统处于的状态愈混乱无序,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量度。
另外统计熵和热力学熵是一致的。
信息熵1948年现代信息论创始人美国工程师香农把波尔兹曼定义的熵引入信息论中,提出如果一个信息源中某种信号出现的概念是i p ,那么它的信息量就是ln i p -。
故香农将信息熵定义为1ln ni i i S c p p ==-∑,其中C 是一个常数,与信息度量单位的选择有关。
熵的起源、历史和发展
熵的起源、历史和发展一、熵的起源1865年,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 1822 – 1888)在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后不久,首次从宏观上提出了熵(Entropy)的概念。
Entropy来自希腊词,希腊语源意为“内向”,亦即“一个系统不受外部干扰时往内部最稳定状态发展的特性”(另有一说译为“转变”,表示热转变为功的能力)。
在中国被胡刚复教授(一说为清华刘先洲教授)译为“熵”,因为熵是Q除以T(温度)的商数。
他发表了《力学的热理论的主要方程之便于应用的形式》一文,在文中明确表达了“熵”的概念式——dS=(dQ/T)。
熵是物质的状态函数,即状态一定时,物质的熵值也一定。
也可以说熵变只和物质的初末状态有关。
克劳修斯用大量的理论和事实依据严格证明,一个孤立的系统的熵永远不会减少(For an irreversible process in an isolated system, the thermodynamic state variable known as entropy is always increasing.),此即熵增加原理。
克劳修斯提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便可以从数学上表述为熵增加原理:△S≥0。
在一个可逆的过程中,系统的熵越大,就越接近平衡状态,虽然此间能量的总量不变,但可供利用或者是转化的能量却是越来越少。
但是克劳修斯在此基础上把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应用于整个宇宙,提出了“热寂说”的观点:宇宙的熵越接近某一最大的极限值,那么它变化的可能性越小,宇宙将永远处于一种惰性的死寂状态。
热寂说至今仍引发了大量争论,没有得到证明。
二、熵的发展在克劳修斯提出熵后,19世纪,科学家为此进行了大量研究。
1872年奥地利科学家玻尔兹曼(L. E. Boltzmann)首次对熵给予微观的解释,他认为:在大量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等)所构成的体系中,熵就代表了这些微粒之间无规律排列的程度,或者说熵代表了体系的混乱度(The degree of randomness or disorder in a thermodynamic system.)。
熵的起源、历史和发展
熵的起源、历史和发展一、熵的起源1865年,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 1822 – 1888)在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后不久,首次从宏观上提出了熵(Entropy)的概念。
Entropy来自希腊词,希腊语源意为“内向”,亦即“一个系统不受外部干扰时往内部最稳定状态发展的特性”(另有一说译为“转变”,表示热转变为功的能力)。
在中国被胡刚复教授(一说为清华刘先洲教授)译为“熵”,因为熵是Q除以T(温度)的商数。
他发表了《力学的热理论的主要方程之便于应用的形式》一文,在文中明确表达了“熵”的概念式——dS=(dQ/T)。
熵是物质的状态函数,即状态一定时,物质的熵值也一定。
也可以说熵变只和物质的初末状态有关。
克劳修斯用大量的理论和事实依据严格证明,一个孤立的系统的熵永远不会减少(For an irreversible process in an isolated system, the thermodynamic state variable known as entropy is always increasing.),此即熵增加原理。
克劳修斯提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便可以从数学上表述为熵增加原理:△S≥0。
在一个可逆的过程中,系统的熵越大,就越接近平衡状态,虽然此间能量的总量不变,但可供利用或者是转化的能量却是越来越少。
但是克劳修斯在此基础上把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应用于整个宇宙,提出了“热寂说”的观点:宇宙的熵越接近某一最大的极限值,那么它变化的可能性越小,宇宙将永远处于一种惰性的死寂状态。
热寂说至今仍引发了大量争论,没有得到证明。
二、熵的发展在克劳修斯提出熵后,19世纪,科学家为此进行了大量研究。
1872年奥地利科学家玻尔兹曼(L. E. Boltzmann)首次对熵给予微观的解释,他认为:在大量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等)所构成的体系中,熵就代表了这些微粒之间无规律排列的程度,或者说熵代表了体系的混乱度(The degree of randomness or disorder in a thermodynamic system.)。
熵
熵增加原理与熵判据
• 熵增加原理
(2-11a) (2-11b) 式(2-11)表明:在绝热可逆过程中熵值不变,在绝热不 可逆过程中熵值增加,这就是熵增加原理
• 熵判据
对于隔离系统发生的任何过程都是绝热的,因此,将 式(1-10)用于隔离系统则有 (1-12a) (1-12b)
式(1-12)表明:隔离系统内实际发生的任何过程都 是不可逆的,都是自发的、熵增加的过程。当系统的 熵增加至最大时,达到平衡状态,此即为熵判据。
对“熵”的简要介绍
Logo
目录
•熵的起源 •熵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熵增加原理与熵判据 •熵的物理意义
熵的起源
• 熵(Entropy)最初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出的一个反
映自发过程不可逆性的物质状态参量。 首次提出熵的概念,用来表示任 何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的均匀 程度,能量分布的越均匀,熵就 越大。一个体系的能量完全均匀 分布时,这个系统的熵值就达到 最大值。Fra bibliotek(1-3)
• 可逆循环看作是无限个微小的卡诺循环之总和,可以推广
得到下式
(1-4)
• 对于不可逆循环,可用与处理可逆循环类似的方法得到
(1-5) 将式(1-4)、(1-5)合并得 (1-6) 式(1-6)称为克劳修斯不等式。
(1)
• 可逆过程的热温商及熵函数
根据图1. 2及式(1-3)得:
A (2)
• 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
可逆过程:在系统状态变化的过程中,如果逆过程能重 复正过程的每一状态,而不引起其他变化,这样的过程就叫 做可逆过程。 不可逆过程:在不引起其他变化的条件下,不能使逆过程 重复正过程的每一状态,或者虽能重复但必然会引起其他变 化,这样的过程叫做不可逆过程。
熵
熵熵,指的是体系的混乱的程度,它在控制论、概率论、数论、天体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在不同的学科中也有引申出的更为具体的定义,是各领域十分重要的参量。
熵最早是由鲁道夫·克劳修斯提出,并应用在热力学中,在密闭条件下,系统有从“有序”自发地转变为无序的倾向,所以用熵(S)来量度这种混乱或无序的程度。
在与外界隔离的体系中,自发过程导致体系的熵增大,即熵变大于零。
这个原理即为熵增原理。
由此可以得出克劳修斯和开尔文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即:(1)热不可能自发地、不付代价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这是按照热传导的方向来表述的,是克劳修斯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2)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把它全部变为功而不产生其他任何影响(这是从能量消耗的角度说的,它说明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是开尔文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两种表述相辅相成,具有等价性,假设开尔文的说法不成立,则存在某热机处于状态A,从一低温热源吸热后对外做功,然后即回到状态A,而环境并无变化。
所对外做的功全部用于摩擦生热传给某高温热源(可以设计该热机作功处为绝热材料,与高温热源摩擦)。
则这一过程由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传热而无其他变化。
即证明克劳修斯的说法有误了。
要把能量转化为功,一个系统的不同部分之间就必须有能量集中程度的差异(即温差)。
当能量从一个较高的集中程度转化到一个较低的集中程度(或由较高温度变为较低温度)时,它就做了功。
更重要的是每一次能量从一个水平转化到另一个水平,都意味着下一次能再做功的能量就减少了。
比如河水越过水坝流入湖泊。
当河水下落时,它可被用来发电,驱动水轮,或做其他形式的功。
然而水一旦落到坝底,就处于不能再做功的状态了。
在水平面上没有任何势能的水是连最小的轮子也带不动的。
那么,如果把整个世界看做一个系统,就可以说整个世界就是处于熵增的状态的,也就是说从这方面可以说明时间的不可逆,因为世界是不断地熵增的。
熵知识点总结
熵知识点总结一、熵的概念1.1 熵的起源熵最初是由克劳德·香农在其著名的《通信的数学理论》中提出的,用于描述信息的不确定性度量。
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信息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2 熵的概念与性质熵是一种描述系统混乱程度或者随机性的指标,通常用H来表示。
在信息论中,熵被定义为一个系统中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度量。
熵的性质包括:(1)熵是一个对数量,通常以比特或者纳特为单位。
(2)熵是非负的,即H≥0,当且仅当系统完全确定时,熵为0。
(3)熵的增加表示系统的不确定性增加,而熵的减少表示系统的不确定性减少。
1.3 熵的应用熵的概念在信息论、热力学、统计力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信息论中,熵用来度量信息的不确定性;在热力学中,熵用来描述系统的混乱程度;在统计力学中,熵被用来描述系统的微观状态数目;在化学中,熵则被用来描述化学反应的进行方向和速率;在生物学中,熵被用来描述生物系统的稳态和动态平衡。
二、热力学熵2.1 热力学熵的概念热力学熵最早由克劳修斯在19世纪初提出,他将熵定义为系统的一种状态函数,用来描绘系统的混乱程度和不可逆性。
热力学熵的概念是热力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被广泛应用于热力学系统的描述和分析。
2.2 热力学熵的性质热力学熵的性质包括:(1)熵是一个状态函数,与系统的路径无关。
(2)熵增加原理:孤立系统的熵不会减少,如果系统经历一个不可逆过程,系统的总熵将增加。
(3)熵的增加反映了系统的不可逆过程和混乱程度的增加。
2.3 热力学熵的应用热力学熵在热力学系统的分析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它可以用来描述系统的混乱程度和不可逆性,从而揭示系统的运行规律和性质。
同时,熵还被用来描述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状态,是热力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
三、信息熵3.1 信息熵的概念信息熵是信息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被用来度量信息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
信息熵最初由克劳德·香农在其著名的《通信的数学理论》中提出,用来描述信息的不确定性度量。
化学中的熵的名词解释
化学中的熵的名词解释熵是一种物理量,它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可以用来描述物质的有序程度或混乱程度。
熵的概念最初是由克劳修斯于19世纪提出,并由玻尔兹曼进一步发展和解释。
在化学中,熵是一个关键的概念,用于描述化学反应、相变和化学平衡等过程。
熵的直观理解可以用房间的状态来类比。
当房间整齐有序时,我们可以轻松地找到物体,这时房间的熵较低。
但当房间里杂乱无章,物体随意分布时,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找到所需物体,这时房间的熵较高。
类似地,在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完全混合在一起时,反应系统的熵较高,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状态更加杂乱。
熵的数学定义是基于统计物理理论的。
根据玻尔兹曼,系统的熵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S = k ln W其中,S表示系统的熵,k是玻尔兹曼常数,W是系统的微观状态数。
熵与微观状态数成正比,微观状态数越大,系统的熵越高。
这个公式揭示了熵与系统的无序程度之间的关系。
微观状态数指的是描述系统的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的不同排列方式。
如果有更多的方式可以排列粒子,那么系统的微观状态数就越大,熵就越高。
因此,熵可以看作是系统的信息量或无序度。
在化学反应中,熵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反应的方向和趋势。
根据熵的定义,当化学反应中的产物的微观状态数比反应物的微观状态数更大时,反应的熵变是正的,反之是负的。
正的熵变意味着反应系统的无序度增加,化学反应更有可能发生。
例如,考虑一个溶解反应。
当固体溶解到溶液中时,固体的微观状态数减少,而溶液的微观状态数增加。
因此,固体溶解反应的熵变是正的。
另一方面,当两种气体混合在一起时,气体的微观状态数增加,气体混合的熵变也是正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熵并不是决定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唯一因素。
还有其他因素,如焓变、温度和化学平衡等,也需要考虑。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得到熵的定义对于化学反应的影响。
除了在化学反应中,熵在相变和化学平衡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相变中,物质的熵在不同相之间可能有差异。
热力学中的熵的概念
热力学中的熵的概念在热力学中,熵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是描述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也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核心概念之一。
熵的概念源于热力学的发展历程,经过了长期的探索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概念。
熵最早是由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于1865年提出的。
他将熵定义为热力学系统的无序程度,即系统的混乱程度。
熵的概念在当时引起了物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然而,由于熵的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直观理解,因此在当时的物理学界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
随着时间的推移,熵的概念逐渐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熵被认为是描述系统无序程度的量,它与系统的状态有关。
当系统的无序程度增加时,熵的值也会增加;相反,当系统的有序程度增加时,熵的值会减小。
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相符。
例如,一个房间里的东西堆积如山,看起来非常凌乱,这时系统的熵就比较高;而当我们将房间整理得井井有条时,系统的熵就会减小。
熵的概念在热力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任何一个孤立系统的熵都不会减小,而只会增加或保持不变。
这意味着自然界中的过程总是朝着更高的熵方向进行的。
例如,一杯热水放置在室温环境中,水的温度会逐渐降低,而室温则会逐渐升高。
这是因为热量会从高温的物体传递到低温的物体,使得系统的熵增加。
熵的增加与能量的耗散有密切的关系。
能量在系统中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总会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熵的增加。
例如,摩擦力会使得机械能转化为热能,并伴随着一定的熵的增加。
这也是为什么摩擦会产生热量的原因。
熵的增加还与系统的微观状态数有关。
当系统的微观状态数增加时,熵的值也会增加。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系统的无序程度越高,熵的值就越大。
熵的概念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
在化学反应中,熵的变化可以用来描述反应的进行方向和速率。
在信息论中,熵被用来度量信息的不确定性和无序程度。
在生态学中,熵被用来描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熵的概念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为我们理解和解释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熵简单解释
熵简单解释熵(entropy)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热力学、信息论、统计物理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熵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
本文将尝试用尽可能简单的语言,解释熵的概念和意义。
1. 熵的定义熵最早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在19世纪提出的。
他把熵定义为一个系统的无序程度,也就是系统的混乱程度。
熵越大,系统越混乱,熵越小,系统越有序。
这个定义非常直观,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因为它没有明确说明“无序”和“有序”是什么意思。
后来,美国物理学家布里丹(Ludwig Boltzmann)提出了更加精确的定义。
他把熵定义为系统的微观状态数的对数。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系统有N个微观状态,那么它的熵就是lnN(其中ln是自然对数,以e为底的对数)。
这个定义比较抽象,但是它更加准确地描述了熵的本质。
2. 熵的意义熵的意义非常重要,因为它涉及到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熵是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也就是说,它描述了系统的无序程度。
这个无序程度与能量转化的效率有关系。
例如,如果一个发动机的熵越小,那么它的能量转化效率就越高。
这是因为熵越小,系统越有序,能量转化的过程就越容易进行。
相反,如果熵越大,系统越混乱,能量转化的效率就越低。
熵的意义还涉及到了自然界的趋势。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总是趋向于增加。
也就是说,自然界的趋势是朝着混乱和无序的方向发展的。
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因为熵的增加是一个热力学过程,它需要能量的输入才能逆转。
3. 熵的计算熵的计算需要知道系统的微观状态数。
微观状态是指系统中每一个粒子的状态,包括它的位置、速度、自旋等等。
对于一个大的系统来说,微观状态数是非常巨大的,通常是以指数形式增长的。
因此,熵的计算非常困难,需要借助于统计物理学的方法。
统计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系统微观状态和宏观性质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的基本假设是,一个系统的微观状态是随机的,所有可能的微观状态出现的概率是相等的。
熵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熵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熵是一种物理量,最早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卡诺提出的概念。
熵是衡量
一个系统的有序程度的,随着系统无序程度的增加,熵的值也会增加。
熵是一个普遍适用于自然界的概念,应用广泛,不仅在物理学和化学
中有应用,还在信息论中有应用。
熵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首先是卡诺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即任何一个孤立系统都有一个熵的增加的趋势。
随后,克劳修斯和玻
耳兹曼两位物理学家分别将熵的概念引入热力学中,并将其与原子结
构联系起来。
他们发现,分子的热运动越强,系统的无序程度就越高,从而熵的值就越大。
在玻耳兹曼的贡献下,熵逐渐成为一个重要且普遍的物理概念,并渗
透到其他学科中。
信息论的创立者香农也借鉴熵的概念,提出了信息
熵的概念,用来衡量信息的无序度。
信息熵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领域,特别是在信息压缩领域,例如MP3、JPEG等文件格式的压缩就利用了
信息熵的概念。
熵的发展不仅凝聚了众多物理学家的思考,更深化对自然界的认识。
随着对熵的研究深入,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熵对自然界的影响。
例如
在生态学中,“大自然的熵”被用来描述自然系统中的无序程度,也
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一个概念。
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研究
也主要基于熵的概念和思路。
总之,熵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它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适用于
自然界的概念。
熵的概念和方法逐渐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并成为研究
自然界的主要工具之一。
从熵的角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
的复杂性和内在的规律性,从而发现并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热力学中的熵概念
热力学中的熵概念热力学是研究能量转化和宏观性质变化的学科,而熵则是热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熵可以用来描述系统的无序程度和混乱程度,是描述热力学过程中能量转化和热流动方向的基本物理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熵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与其他热力学量的关系。
一、熵的概念熵(entropy)是热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或者无序程度。
熵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提出。
克劳修斯在1865年的一篇论文中,定义了熵的初步概念,即系统的熵增加等于系统吸收的热量与温度的乘积。
后来,熵的概念逐渐被完善和发展,并成为热力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熵的物理意义在于描述了系统中微观粒子的无序分布程度。
当系统处于有序状态时,熵的值较低;而当系统处于混乱无序状态时,熵的值较高。
例如,在一个有序的晶体中,粒子的分布是有规律的,熵较低;而在一个无序的气体系统中,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是无规律的,熵较高。
二、熵的计算方法熵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使用熵的定义公式:ΔS = Q/T在这个公式中,ΔS表示系统的熵变,Q表示系统吸收的热量,T表示温度。
这个公式表明,熵的变化与系统吸收的热量和温度有关。
对于一个封闭系统,如果吸收的热量为正值,那么系统的熵也将增加,即系统的无序程度增加;反之,如果吸收的热量为负值,系统的熵将减小,即系统的有序程度增加。
当系统吸收的热量为零时,熵的变化也将为零,系统的无序程度保持不变。
除了使用熵的定义公式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计算熵的变化。
例如,对于理想气体,可以使用玻尔兹曼熵公式:S = k ln W在这个公式中,S表示系统的熵,k表示玻尔兹曼常数,W表示系统的微观状态数。
这个公式表明,系统的熵取决于系统的微观状态数,微观状态数越多,系统的熵越大,即系统的无序程度越高。
三、熵与其他热力学量的关系熵与其他热力学量有许多重要的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关系是熵与热力学的第二定律之间的关系。
熵的介绍
1 熵概念的产生约150年前,科学家在发现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之后不久,又在研究热机效率的理论时发现,在卡诺热机完成一个循环时,它不仅遵守能量守恒定律,而且工作物质吸收的热量Q 与当时的绝对温度T (T= t+273.16℃, t 为摄氏温标)的比值之和∑(Q/T)为零(Q, T 均不为零)。
鉴于以上物理量有这一特性,1865年德国科学家克劳修斯就把可逆过程中工质吸收的热量Q 与绝对温度T 之比值称为Entropy (即熵)。
从此,一个新概念伴随着热力学第二定律就在欧洲诞生了,Entropy 很快在热力学和统计力学领域内占据了重要地位。
1923年德国科学家普朗克来我国讲学用时,在我国字典里还找不到与之对应的汉字,胡刚复教授翻译时就在商字的上加了个火字(表示与热有关)来代表Entropy ,从而在我国的汉字库里出现了“熵”字。
1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钱三强率领我国科学家访问欧洲,带回了红极一时的耗散结构理论(比利时科学家普里高津((LPrigogine)创立,并因此获得物理诺贝尔奖),此理论对热力学问题、熵概念和热寂论多有涉及。
从此以后,“熵”成为我国学术界的热门议题,各领域的学者也就“熵”概念与熵原理发表了意见。
198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美国学者里夫金(J.Rifkin)和霍华德2(THoward)著的书《Entropy, A New World View))(《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于是熵这个概念在中国大地上流行起来,大学教授、改革家、哲学家以及许多学者就“熵”概念和理论发表的见解也多了起来,从此熵在我国开始了广泛的研究。
1986年新疆气象研究所的张学文建议各行业都设法把熵概念和熵原理引入到自己的领域,提出了组织跨学科研究熵的想法,并在1987年组织召开了第一届“熵与交叉科学研讨会”,该研讨会每2年开一次,一直延续至今。
国内对熵概念和熵理论的深入研究,极大的推动了熵在气象学、信息科学、股票投资、管理决策以及基础理论等各个领域的拓展,活跃了我国的科学与社会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熵的起源、历史和发展
一、熵的起源
1865年,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 1822 – 1888)在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后不久,首次从宏观上提出了熵(Entropy)的概念。
Entropy来自希腊词,希腊语源意为“内向”,亦即“一个系统不受外部干扰时往内部最稳定状态发展的特性”(另有一说译为“转变”,表示热转变为功的能力)。
在中国被胡刚复教授(一说为清华刘先洲教授)译为“熵”,因为熵是Q除以T(温度)的商数。
他发表了《力学的热理论的主要方程之便于应用的形式》一文,在文中明确表达了“熵”的概念式——dS=(dQ/T)。
熵是物质的状态函数,即状态一定时,物质的熵值也一定。
也可以说熵变只和物质的初末状态有关。
克劳修斯用大量的理论和事实依据严格证明,一个孤立的系统的熵永远不会减少(For an irreversible process in an isolated system, the thermodynamic state variable known as entropy is always increasing.),此即熵增加原理。
克劳修斯提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便可以从数学上表述为熵增加原理:△S≥0。
在一个可逆的过程中,系统的熵越大,就越接近平衡状态,虽然此间能量的总量不变,但可供利用或者是转化的能量却是越来越少。
但是克劳修斯在此基础上把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应用于整个宇宙,提出了“热寂说”的观点:宇宙的熵越接近某一最大的极限值,那么它变化的可能性越小,宇宙将永远处于一种惰性的死寂状态。
热寂说至今仍引发了大量争论,没有得到证明。
二、熵的发展
在克劳修斯提出熵后,19世纪,科学家为此进行了大量研究。
1872年奥地利科学家玻尔兹曼(L. E. Boltzmann)首次对熵给予微观的解释,他认为:在大量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等)所构成的体系中,熵就代表了这些微粒之间无规律排列的程度,或者说熵代表了体系的混乱度(The degree of randomness or disorder in a thermodynamic system.)。
这也称为是熵的统计学定义。
玻尔兹曼提出了著名的玻尔兹曼熵公式S=k(lnΩ),k=1.38×10^(-23) J/K,被称为玻尔兹曼常数;Ω则为该宏观状态中所包含之微观状态数量,或者说是宏观态出现的概率,一般叫做热力学概率。
玻尔兹曼原理指出系统中的微观特性(Ω)与其热力学特性(S)的关系,后来这个伟大的等式被刻在他的墓碑上。
三、熵的应用
自从Clausius提出熵的概念以来,它在热学界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
提及这个概念,我们往往把它与热力学定律,熵增原理,卡诺循环等联系在一起,除了热学之外,从它的宏观、微观意义出发,它还被抽象地应用到信息、生物、农业、工业、经济等领域,提出了广义熵的概念。
熵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仅在热学领域对熵进行一个基本的探讨。
(一)、熵的定义(Definition)
1.宏观:宏观上来说,熵是系统热量变化与系统温度的商。
(A macroscopic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t flow into a system and the system's change in temperature.)这个定义写成数学关系是:
dS是系统的熵变, δq是系统增加的热量,仅在可逆过程成立,T是温度。
(注:对于可逆过程,等号成立;对于不可逆过程,大于号成立;所有自
发过程都是不可逆过程。
)
2.微观:微观上说,熵是一个系统宏观态对应的相应微观态的数目(热力学概率)的自然对数与玻尔兹曼常量的乘积。
(On a microscopic level, as the natural logarithm of the number of microstates of a system.)数学表达如下:
S是熵,kB是玻尔兹曼常量,Ω微观态的数目(热力学概率)。
(二)熵的相关定义
1.比熵:在工程热力学中,单位质量工质的熵,称为比熵。
表达式为δq=Tds,s称为比熵,单位为J/ (kg·K) 或kJ/ (kg·K)。
2.熵流:系统与外界发生热交换,由热量流进流出引起的熵变。
定义式为:。
熵流可正可负,视热流方向而定。
3.熵产:纯粹由不可逆因素引起的熵的增加,定义式为:。
熵产永远为正,其大小由过程不可逆性的大小决定,熵产为零时该过程为可逆过程。
熵产是不可逆程度的度量。
(三)熵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三种表述:
(1)克劳修斯描述(Clausius statement):不可能将热从低温物体传至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
(It is impossible to construct a device that operates in a cycle and produces no effect other than the transfer of heat from a lower-temperature body to a higher-temperature body.)
(2)开尔文描述(Kelvin statement):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并使之完全转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它影响。
(It is impossible for any device that operates on a cycle to receive heat from a single reservoir and produce a net amount of work.)
(3)熵增原理(principle of entropy increase):孤立热力系所发生的不可逆微变化过程中,熵的变化量永远大于系统从热源吸收的热量与热源的热力学温度之比;也可以说成,一个孤立的系统的熵永远不会减少。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states that the entropy of an isolated system never decreases, because isolated systems always evolve toward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a state depending on the maximum entropy.)
2.熵增原理: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得到了对于孤立体系的熵判据:
ΔS 孤>0 自发
ΔS 孤=0 平衡
ΔS 孤<0 非自发
利用熵判据能够对孤立体系中发生的过程的方向和限度进行判别。
如:把氮气和氧气于
一个容器内进行混合,体系的混乱程度增大,熵值增加(即ΔS>0),是一个自发进行的过程;相反,欲使该气体混合物再分离为N2 和O2,则混乱度要降低,熵值减小(ΔS<0),在孤立体系中是不可能的。
当然,若环境对体系做功,如利用加压降温液化分离的方法可把此混合气体再分离为O2 和N2,但此时体系与环境之间发生了能量交换,故已不是孤立体系了。
(四)熵的性质
1.非负性:Sn(P1,P2,…,Pn)≥0;
2.可加性:熵是一个状态函数,对于相互独立的状态,其熵的和等于和的熵;
3.极值性:当状态为等概率的时候,即pi=1/n,(i==1,2,…,n)其熵最大,有Sn(P1,P2,…,Pn)≤Sn(1/n,1/n,…,1/n)=㏑n;
4.影响熵值的因素:
①同一物质:S(高温)>S(低温),S(低压)>S(高压);S(g)>S(l)>S(s);
②相同条件下的不同物质:分子结构越复杂,熵值越大;
③S(混合物)>MS(纯净物);
④对于化学反应,由固态物质变成液态物质或由液态物质变成气态物质(或气体物质
的量增加的反应),熵值增加。
5.对于纯物质的晶体,在热力学零度时,熵为零。
(热力学第三定律)
6.系统的熵越大,就越接近平衡状态,虽然此间能量的总量不变,但可供利用或者是转化的能量却是越来越少。
(In a physical system, entropy provides a measure of the amount of thermal energy that cannot be used to do work.)
四、参考资料(Reference)
《工程热力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化学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
薛凤佳《熵概念的建立和发展》;
李嘉亮,刘静《玻尔兹曼熵和克劳修斯熵的关系》;
顾豪爽《熵及其物理意义》;
熵——百度百科;
Introduction to entropy,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A History of Thermodynamics》——Spr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