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1

合集下载

新批评的核心概念

新批评的核心概念

新批评的核心概念
新批评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文本中心论:新批评认为文本是一个独立自足的艺术客体,是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

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不应该受到作者意图、读者感受或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应该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和解读来揭示。

2. 意图谬误:这是新批评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那种根据作者的意图去解释和评价作品的错误做法。

新批评认为,作者的意图并不能决定作品的意义,因为作家的创作过程和意图并不能完全决定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因此,文学批评应该超越作者的意图,深入挖掘作品本身的内在结构和意义。

3. 感受谬误:这是新批评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那种根据读者的感受去评价作品的错误做法。

新批评认为,读者的感受并不能作为评价作品的标准,因为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文学批评应该以作品本身为依据,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4. 反讽:这是新批评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言不由衷、反话正说的修辞手法。

在新批评的文本分析中,反讽是常见的语言现象,通过对反讽的揭示和解读,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5. 悖论:悖论是指表面上看起来自相矛盾但实际上却蕴含深意的语言现象。

在新批评中,悖论是重要的文本分析对象,通过对悖论的揭示和解读,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形式、意义和主题。

综上所述,新批评的核心概念包括文本中心论、意图谬误、感受谬误、反讽和悖论等。

这些概念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新批评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

新批评范本解读

新批评范本解读

“新批评”范本解读在此,我们以颜元叔先生的一篇评论文章《析〈春望〉》为例,探讨颜元叔是如何运用“新批评”的方法,来解析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五律《春望》的。

颜元叔,原籍湖南茶陵人,1933年生于江苏南京。

1952年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来入美国马骨打大学攻读英美文学,获硕士学位;后来又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并在北密歇根大学任教。

1963年回台湾任教于台湾大学外文系,讲授“英国文学史”、“文学批评”、“比较批评”等课程。

论著多种,有《文学的玄思》、《文学批评散论》、《论民族文学》、《莎士比亚通论》等等。

70年代大力提倡“新批评”,主张回归于作品本身,把作品视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有机体;而且抨击中文系的评文方法,不是笼统的“印象式描述”,就是乞灵于社会—历史式的批评。

这在台湾文学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新批评”的方法也由此深深影响了台湾对中国文学的研究。

颜元叔本人不仅翻译了威姆萨特和布鲁克斯合著的《文论简史》(颜译名为《西洋文学批评史》),而且用“新批评”的方法做文学批评,《析〈春望〉》就是他用“新批评”的方法解析古典诗歌的范例。

《春望》是杜甫著名的五言律诗,写于唐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当时杜甫46岁,正是安史之乱期间。

755年11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率兵15万围攻长安。

756年5月,潼关失守,玄宗仓皇奔蜀。

8月,杜甫携全家逃难,最后安家于鄜州(今陕西富县),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中途落入叛军手中,被押解到沦陷后的长安。

因他官职卑微,没有名气,所以未被囚禁,可以在城中各处走动。

《春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然而新批评派在做文学批评时是不管一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不知道相关的背景及作者的生平及传统文学史上对作品的评价,只是认为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不能作为批评家衡量作品艺术价值高低的标准,前人对作品的评价尤其会让人在阅读文本之前就带上了先入之见。

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

新批评的先驱与奠基者
新批评的先驱人物是英国意象派批评家休姆,其重要论 文是《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其中为新批评定下了思 想倾向的基调。 新批评的奠基者首推艾略特和瑞恰兹 瑞查兹的语义分析学理论可为概括为三个方面。 1以现代心理学为基础的“冲动平衡论”。 2根据语言的用途,把人类的语言分作两种,即科学的语言 与文学语言。 3语境对于把握一个词汇的真正含义十分重要。
新批评的主要观点
1)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谬见”理论。(新批评的 极端化) 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概念:其一是 意图谬误。其二是感受谬误。 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视对作者意图的探究为谬误,其 锋芒所向直指实证主义或浪漫主义文学批评。同时他 们认为以读者情感波动弧度的大小评判作品的优劣, 是一种感受谬误。在作家——作品——读者共同建构 的艺术有机过程中,新批评毫不犹豫地斩断了两端千 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批评是一种地道的 作品本体论
2悖论和反讽 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最详备的解释。他把反讽定义为 “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语境能使一句 话的含混意颠倒,这就是反讽。诗歌中的所有语词都 得受到语境的约束,它们的意义都受到语境的影响, 因而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讽。 反讽可以表现在语言技巧上,如故意把话说轻,但听 者却知其分量。反讽也可以表现在整个作品结构之中。 而悖论作为一种修辞格,原指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 实的陈述,在布鲁克斯看来,诗人要表达真理只能使 用悖论语言。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非个人化
1个人生活与艺术的关系问题。 2作家和传统的关系问题。 3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一个艺术家如何才能把个 人的情感和经验转化为非个人的、艺术的情感 和经验。即表现非个人的情感和途径是借用 “客观关联物”。

新批评(New

新批评(New

新批評(New Criticism)新批評是二、三0年付形成於英美的文學批評流派,五0年付成為美國文學批評的主流。

反對把文學當成文獻、傳記、史料,注重文學本身的價值。

認為文學不同於科學,不是實用性的。

新批評強調文學內緣的研究(意象、格律、文體),主張細讀(close reading)。

新批評常用的術語:歧義(ambiguity,含混、模稜、多義)、反諷(irory)、矛盾語法(language of paradox)〃張力(tension),肌理(texture、紋理,質地)無我(impersonality),客觀相應物(objective correlative)。

敘事觀點、敘事語氣為小說討論的重點。

提出敘事者不等於作者。

詩及小說的批評重視文字、意象、結構、肌理、語氣。

強調作品必須包含各種複雜而互相矛盾的因素,只有這樣才能‚掌握人類經驗範圍的各面‛。

反對詩作為宣傳,反對大眾語言(mass language)。

新批評三0年付興起,至五、六0年付英美學術界影響仍然很大。

但也有視野較闊的批評家,如特里林(Leonard Trilling)和威爾森(Edmund Wilson)等人對他們提出批評。

在中國方面,四0年付的袁可嘉,五、六0年付香港的葉維廉、李英豪、王敬羲,美國的夏志清,台灣的歐陽子、顏元叔,八0年付的黃維樑,都受新批評的影響。

林以亮編選的《美國文學批評選》(1961)有艾略特、布魯克斯、泰德等論文。

這種批評方法,在反對載道或泛政治的批評方面有其意義,產生於特殊的歷史斷層的處境有其必然性,對文章細讀有幫助,個別評論家有進一步發展(袁可嘉、夏志清、葉維廉),亦各有盲點,如顏元叔談古詩,黃維樑談新詩,弊端特別顯著。

新批評(New Criticism) 的起源休姆(T.E. Hulme):〈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意象派詩Imagism龐德(Ezra Pound)詩“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在地鐵車站(1914):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受俳句(Haiku)影響、受中國詩影響。

新批评

新批评

诗“既不是批评家自己的,也并非作 者的(诗一诞生,它就和作者分离了,它 走向世界,作者对它再也不能赋予意图或 施加控制了)。” ——威姆萨特 比尔兹利
感受谬误
作品的效果会因读者的反应不同而呈 现出个别的、主观的、变化的现象,以此 为准绳来评价作品势必产生相对主义的倾 向。因此,效果的根源必须在作品自身寻 找。
新批评的反讽
“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
反讽举例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 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 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曹雪芹《红楼梦》
《阳光灿烂的日子》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悖论
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
李商隐《安定城楼》
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作品的价值在于它在平衡或调和性 质复杂且矛盾的语词中所达到的综合 效果。 钱钟书《宋诗选注》 朱自清 《诗多义举例》
四、对新批评的批评
完全立足文本,没有主体参与和现实参 照的批评是不存在的,语言及其意义都有现 实的参照物。
四、新批评的“细读法”与诗歌分析
所谓“细读”,是一种立足于文本 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批评方法,它要求运 用隐喻、张力等概念和理论对文学作品 中的语言和结构要素作尽可能详尽的分 析和解释,在阐明每首诗中各种因素的 冲突和张力的基础上把握这首诗的有机 统一。
“细读法”的步骤 选择作品
分析词语及修辞手段 发现结构上的统一或和谐
选择作品
一般说来,新批评大多选择一些短 的且意蕴丰富的文本。 充满歧义的文本特别适合新批评的 语义分析。
分析词语及修辞手段

文学批评方法4:新批评

文学批评方法4:新批评

文学批评方法第四节新批评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批评流派之一,它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文学评论中取得主导地位,成为英美诗歌批评的范式。

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影响。

一、新批评的先驱“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的缘起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

艾略特(1888-1965)这位20世纪颇有影响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被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

他在早期的一些批评著作中提出的理论观点对新批评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的非个性论可以说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

针对浪漫主义文学批评张扬感情和个性的观点,艾略特明确指出:“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因为诗人必须承受历史意识,不但有自己一代的背景,而且处于自荷马以来欧洲整个文化的关系之中,诗人不可能脱离文学传统而真正具有个性。

他还进一步认为,文学作品不是文学家个人情感的表现。

诗人在创作中仅仅起到一种催化剂的作用,而诗歌创作出来后,并不包含诗人心灵的成分。

尽管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是表现情感的,但“这种感情的生命是在诗中,不是在诗人的历史中,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

艾略特的非个性论的提出不仅是对控制欧洲文坛一个多世纪的浪漫主义表现论的反拨,也是与克罗齐的表现论、柏格森的直觉论针锋相对的。

正是在这种观点指导下,艾略特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

“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

”“将兴趣由诗人转移到诗上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企图:因为这样一来,批评真正的诗,不论好坏,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

”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瑞恰兹(1893-1980 ),他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

试论“新批评”

试论“新批评”

试论“新批评”【摘要】:文章介绍英美新批评的主要理论主张,并做出简要评价。

第一部分着重阐述新批评的理论发展,及其理论对后来者的影响;第二部分系统梳理新批评的诸种概念,并具体分析其对前人传承超越;最后则归纳出新批评的基本特征,并做总体评价。

【关键词】:新批评;本体论;形式主义;语义学英美新批评这一文学理论流派发端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三十年代形成于美国,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文论界占据了统治地位,达到自己的鼎盛状态。

新批评一词是因兰色姆于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而得名的。

在书中,兰色姆评论了艾略特、瑞恰慈等人的理论,称他们为”新批评家”,”新批评”这个名词便广为流行。

新批评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新批评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批评流派,而是文论史家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初英美的一批文学批评家所形成的一种批评倾向的概括。

一、新批评的理论发展新批评的理论活动从英到美,在文艺理论界引领风骚长达四十多年,前后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期(1915-1930)。

新批评的先驱理论家是英国的T.E.休姆和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前者在1915年发表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一文,宣告了浪漫主义的终结,同时也向人们宣布一个”新古典主义”即新批评时代即将来临,给新批评派定下了思想倾向的基调;后者深受休姆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中对语言技巧十分关注,还提出了诗歌要有”准确的意象”,开启了新批评重视文学作品语言研究的风气。

但是,一般认为,新批评真正奠基人是美国的T.S艾略特和英国的艾·阿·瑞恰兹,在他们的文艺理论与批评的著述中,提出一系列后来被称为”新批评”的观点。

成熟期(1930-1945)。

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理论的文艺理论家或批评家队伍迅速扩大。

代表人物有约翰·克柔·兰色姆和艾伦·退特、克林思·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等人组成的所谓”南方批评学派”,他们在新批评文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

反讽。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最详备的解释。 他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 显的歪曲”。语境能使一句话的含混意颠 倒,这就是反讽。诗歌中的所有语词都得 受到语境的约束,它们的意义都受到语境 的影响,因而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讽。 反讽可以表现在语言技巧上,如故意把话 说轻,但听者却知其分量。反讽也可以表 现在整个作品结构之中。 鲁迅的小说:《祝福》《啊Q正传》
三、基本概念: 意义含混 反讽 张力 悖论 隐喻 细读法
意义含混。该术语由燕卜逊引入新批评, 指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换句 话说,意义含混指的是一个语言单位(字、 词)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一句话 可以有多种理解的现象,是指某种修辞手 段所产生的多种效果。意义含混以往被视 为文学创作的一大弊病,而新批评则把它 视为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使之大致接近 “丰富”、“巧智”的意思。意义含混这 一术语的提出和运用将使我们从语言学的 角度更好地对诗歌的复杂性和幽微曲折性 加以解释,从而丰富诗歌的意蕴。
Although there were antecedents from Plato
through James, a systematic and methodological formalistic approach to literary criticism appeared only with the rise in
它们所共有、所推广的观点有:把文学看作
是一个有机的“传统”,强调严格遵守形式 的 重要性,在古典价值方面坚持保守主义,怀 有创立一个提倡秩序和传统的社会的理想, 偏于仪式,主张对文学文本进行严密分析的 读解方法。
二、基本理论主张: 1、文学本体论: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 2、结构—肌质论。 3、语境理论。

新批评派

新批评派

新批评派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新批评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批评流派,而是文论史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英美的一批文学批评家所形成的一种批评倾向的概括。

在英国,以I.A.瑞恰兹、威廉·燕卜荪、F.R.里维斯等为代表;在美国,以J.C.兰色姆、克里恩斯·布鲁克斯艾伦·泰特、罗伯特·沃伦、W.K.维姆塞特、R.P.布莱克穆尔等为代表。

“新批评”这一具体称谓则得名于J.C.兰色姆出版的一部同名论著《新批评》(1941)。

为了有别于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有时又称之为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影响巨大、专注于文本的文学阅读与批评理论,新批评源出于英国,繁荣于美国,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持续时间也最长,不但在20世纪前半期的英语世界风靡一时,而且在东方、尤其是在40年代和80年代的中国也甚为引人注目。

那套成形之后便“过于局限于英语世界,几乎可以说是地方性的”理论(韦勒克语)在东亚大陆影响甚巨,在20世纪40年代被迅速吸收并中国化。

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具有显著特点,一是传播时间早,二是时间跨度长,三是新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瑞恰兹、燕卜荪等人曾长期在中国讲学,特别是最后一个特点,其他西方文艺批评流派难以望其项背。

1929年华严书店就出版了新批评派早期代表人物瑞恰兹的《科学与诗》,其时新批评派正在英国兴起。

曹葆华译本《科学与诗》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瑞恰兹1929-1931年应邀来清华大学讲学,燕卜荪于1937年和1947-1952年间先后来北京大学任教。

艾·阿·瑞恰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1979)是英国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和诗人,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的创立者之一。

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

Thomas Stearns Eliot
b.文学作品的结构分析: 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的命题及反浪漫主义倾向。 兰色姆的“构架——肌质”理论。 布鲁克斯等的有机结构论。 c.细读法: 新批评作为一种批评实践。 单篇分析。 语义分析的传统。 实证主义。 d.修辞批评: 布鲁克斯、韦姆萨特等人对隐喻、反讽等修 辞格的研究。复义理论。

约翰· 克罗· 兰色姆(John Crowe Ransom,1888— 1974),20世纪著名文艺 批评家,诗人,文学理论 “新批评”派领军人物,生 前曾长期担任美国梵德比尔 大学文学教授。
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 艺评论家。有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 它观察到的事物》、《诗选》、《四 个四重奏》等。代表作为长诗《荒原》 他的最主要的文学批评文章有《传统 与个人才能》(1917)、《批评 的功能》1923《诗歌的用诗和批 评的用诗》(1930),
三、兰色姆: (1888-1974)美国评论家,诗人。 生于南方的田纳西州。新批评理论的中坚人物。
2.本体论批评: 什么是本体论?(ontology) 本体论批评的含义: a.面对文本。 兰色姆所开列的非本体论批评 (1)批评家阅读文学作品以后的个人感受的记录; (2)作品主要内容的归纳和解释, (3)历史研究,指对一般文学背景、作者生平、作品所涉及的作 者自身的那些内容以及文献书目的校订考证等; (4)语文学研究,如外来语、罕用词语、典故等的研究; (5)道德研究 (6)其它特殊研究,如哈代小说中的地名研究等。 b.文学的深层本体(神秘的存在、本原世界) 从艾略特到兰色姆。
四、布鲁克斯:(1906-1994)耶鲁大学教授。 1.关于反讽: 古希腊:以似而是或似是而非的方式交谈,对 话双方所处的位置。柏位图对话集中的苏格拉底。 19世纪:克尔凯戈尔《反讽的概念》:“ 在 更高的意义上,反讽不是指向这个或那个具体存 在,而是指向某个时间或情状下的整个现实…… 它不是这个或那个现象,而是经验的事例整体。” 新批评理论家 : 艾略特认为玄学诗是理趣与反讽。 燕朴逊复义7型中的后两种类型。

新批评

新批评

B、“新批评”的发展:美国1940年 代
“新批评”虽然起源于英国,但它的发展和传播 发生在美国。 在美国南方的梵得比尔大学,兰色姆教授和他的 学生退特、布鲁克斯和沃伦组成了“逃亡者”诗 社,其宗旨是要保护南方传统的田园社会,反对 北方的工业文明的入侵。 30年代,他们创办了《南方评论》和《斯宛尼评 论》杂志,逐渐从诗歌创作转向诗歌批评,并发 表了一系列论文,来阐述他们批评观点。 在40-50年代,这些批评观点逐渐形成一个理论 体系,从而构成了一个派别。1941年,兰色姆出 版了《新批评》一书,阐述了这个派别的基本观 点,“新批评”从此而得名。
布鲁克斯:《精制的瓮:诗歌结构研究》 (1947)
“可以转述的内容”不等于诗歌的意义。诗 歌的逻辑意义受到许多“不协调成分”的 “修饰、修正和发展”,诗歌的结构正是 众多不协调成分的统一。 “一首诗的整体性通常表现为各种态度被 统一在一个结构之中,且服务于一个总体 的和综合性的态度……诗歌的结论往往是 各种张力的统一,不管这些张力是通过什 么手段形成的:陈述、隐喻还是象征都无 所谓……这种统一代表了各种力量的平 衡。”
分析从莎士比亚到艾略特的英国诗歌名篇,揭示 “含混”运用在这些诗歌中所达到的特别的和出 人意料的效果。 批评焦点锁定于诗歌语言意义的不稳定性。词语 的排列组合、标点符号的特殊运用、句式结构的 变化在诗歌中形成多个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互 矛盾的意义。 但是 “含混”不是诗歌创作的缺陷,而是诗歌内 部意义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的表现,正是这些意义 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给予诗歌以艺术价值。
安德鲁· 马弗尔:《致羞怯的情人》
“时间”和“空间”意象构成了恋人的求爱 演说的逻辑核心。 时间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富裕,多得可以随 便蹉跎(时间之车驶过天空)。 空间也有限,没有一个人可能把全世界都 据为己有(墓穴很窄,没有帝国宽广)。 意象反映了对人生的一种基本认识。诗歌 不仅仅是一首宫廷式情歌,宣扬“及时行 乐”;它也是对时间、永恒、生活态度、 来世等问题的哲学思考。

英美新批评[1]

英美新批评[1]

给雪重新命名
• • • • • • 雪是另一种水 十七八的水 雪开始学习走最细的路 用最碎的步子 一步一朵花 回家的路上 回头的雪看见 自己的影子布满世界 • • • • • • • • •
爪哇岛
树枝被柔足踩断的声音 响在每一条有家的路上 从前和未来都无法比拟的年华 在黑暗中闪着微光 所有的颂词都在微光中 黯然失色 水在最美的年龄 用六种奇妙的方向 描绘家乡的风景
隐喻和象征不同:
• 隐喻的本体、喻体都是具体的,它们结合在一起 构成隐喻性意象的组成部分。而象征性意象则是 通过象征物的直接描摹,由象征的描摹构成一个 独立自足的形象(某种思想感情或抽象意义)。 因此,象征意象与被象征对象之间是一种暗示性 的,而非比喻性的 就 撞 上
西 奔 是 徒 劳 , 奔 回 东 方 吧
壮 士 的 前 途 不 在 昨 夜 , 在 明 晨
去 探 千 瓣 之 光 的 蕊 心 ?
迎 面 奔 向 新 绽 的 旭 日
︱与那也那为
何 不 回 身 挥 杖
其 穷 追 埋 没 在 紫 蔼 的 冷 烬
只 是 落 日 的 倒 影
不 必 吸 尽 大 泽 与 长 河
死水
闻一多
• • • • • • • • • • • • • • • •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在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有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 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含混
• 含混,也称复义或多义等,是 文学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是 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语言却蕴 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味,令 读者回味无穷。含混使读者在 阅读文学作品时,可能会感到 其中含蕴着多重意义,有多种 “读法”。 对“含混”理论影 响最大的,莫过于威廉•燕卜逊。

新批评(文学理论)

新批评(文学理论)

新批评1新批评的先驱:艾略特(1888-1965)《传统与个人才能》“非个性论”:“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诗人必须承受历史意识,不可能脱离文学传统而真正具有个性。

文学作品不是文学家个人情感的表现。

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

瑞恰兹(1893-1980)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

他认为文学的本质特征是“非指称性的伪陈述”。

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主要体现为两点:读者所认可的接受效果;作品所具有的内在必然性。

艺术作品的价值就在于它杂平衡和调和性质复杂且矛盾的语词中所达到的综合效果。

两人都肯定文学是独立自足的客体,主张文学批评应该从作者转向作品。

2理论主张:a文学本体论兰色姆认为,批评应当是一种客观研究或内在研究。

“本体,即诗歌存在的现实”,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本源价值,本体论批评就是对文学作品这个独立自足的存在物做客观科学的研究。

提出“构架-肌质”论。

威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写的《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进一步确立了文本的中心地位。

文学作品是一个有其自身特征的独立客体,只有在作品中才永存着一种“规范体系”。

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性质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b语义分析语境理论:传统的理解指的是某个词、句、段与它们的上下问的关系。

瑞恰兹扩展了其范围:当时的写作环境的历史的沉淀。

新批评认为,一个词的意义体现为“语境中没有出现的那些部分”。

主要批评术语:含混:指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

一个语言单位(字、词、句)包含多种涵义并引起多种理解的现象;也可用来指某种修辞手段所产生的多种效果。

反讽:古典时期三种含义:佯装无知;苏格拉底式的反讽;罗马式反讽。

布鲁克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

语境能使一句话的意思颠倒就是反讽。

悖论:指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用语说明诗歌语言和结构的各种平面不断地倾倒,从而产生重叠、差异和矛盾的现象。

第三章新批评

第三章新批评

布鲁克斯:“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总 布鲁克斯: 结现代诗歌技巧: 结现代诗歌技巧:重新发现隐喻并且充分 运用隐喻” 运用隐喻”。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墓志铭 ——北岛 回答》 ——北岛《回答》 北岛《
新批评比喻理论: 新批评比喻理论: 异质远距”原则: “异质远距”原则:喻体和喻指不仅应该 距离越远越好(远距原则), ),而且它们的 距离越远越好(远距原则),而且它们的 联系还应该是不同质的、反逻辑的( 联系还应该是不同质的、反逻辑的(异质 原则)。 原则)。 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说: 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说:愈能使不类为 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扩展阅读: 扩展阅读: 韦勒克、沃伦: 文学理论》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 新版江苏教育出版社) (新版江苏教育出版社) 赵毅衡: 新批评”文集》 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 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 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中国美术学 院出版社 钱钟书《谈艺录》 管锥编》 钱钟书《谈艺录》、《管锥编》,中华书 局
第三章 文本细读:英美新批评
第一节、导论
一、新批评的理论特征与发展历程 新批评是20世纪 世纪20~30年代延续到 年代 年代延续到50 新批评是20世纪20~30年代延续到50年代 后期的一个重要批评方法, 后期的一个重要批评方法,由于主要存在 英国和美国两个地区, 英国和美国两个地区,所以通常又叫英美 新批评。 新批评。 韦勒克认为,新批评“ 韦勒克认为,新批评“这群人物远远不是 一路” 一路”, “他们所持的是往往分歧很大甚 至矛盾的理论学说。 至矛盾的理论学说。” 新批评理论家共同点: 新批评理论家共同点:注重对文本的逐字 逐句的细读,从语义的层面研究文学。 逐句的细读,从语义的层面研究文学。

新批评

新批评

新批评的理论体系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

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的起源则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

艾略特可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

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了一重要论点——非个性论,这一论点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

艾略特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

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瑞恰兹,他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

新批评有几代批评家,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休姆和美国诗人庞德,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燕卜逊和兰色姆,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文萨特,他们共同完成了新批评的理论体系。

文学本体论这一观念由新批评的主将兰色姆提出。

他将“本体”这一哲学术语首次用于文学研究。

新批评则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源。

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征遂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持有同样观点的文萨特和比尔兹利则从另外的角度来阐述他们的主张,为此他们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概念:其一是意图谬误。

其二是感受谬误。

文萨特和比尔兹利视对作者意图的探究为谬误,其锋芒所向直指实证主义或浪漫主义文学批评。

同时他们认为以读者情感波动弧度的大小评判作品的优劣,是一种感受谬误。

在作家——作品——读者共同建构的艺术有机过程中,新批评毫不犹豫地斩断了两端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批评是一种地道的作品本体论。

结构—肌质论这一主张由兰色姆提出。

他认为,结构与肌质是相互对应又联系紧密的概念,所谓结构是一首诗的逻辑线索和概要,它是一首诗可以用散文转述的部分,它给予一系列感性资料以秩序和方向。

新批评讲稿

新批评讲稿

"新批评"讲稿"新批评"讲稿一、新批评派的形成和发展英美新批评派(New Criticism )是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批评,它对于西方文学,尤其是英美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批评派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英国,30年代在美国最终形成,到50、60年代成为美国学院派文学批评的主流,直到60年代后才渐渐衰亡。

在新批评的形成过程中,T·S·艾略特和I·A·瑞恰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艾略特《圣林》(1917)中的一系列论文为新批评奠定了基础,他提出的“客观对应物”、诗的“非个性化”理论,他对文学史中的“感觉性解体”现象的检讨,以及他对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尊崇,为新批评派的文学本质观提供了基本要点。

瑞恰慈则致力于把语义学和心理学引入文学研究,他的心理学方法被新批评派所抛弃,而语义学方法所造成的科学式批评和文本中心批评则成为新批评派方法论的主要基石。

概括的说,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是从语言出发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它的特征。

瑞恰兹认为,语言具有两种不同的功能:“符号功能”和“情感功能”。

诗歌是对语言情感功能最典型的使用。

他指出,科学语言与诗歌语言在陈述上是完全不同的。

诗歌语言主要用来表达情感,它的许多陈述都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不能用经验事实加以核实,故可视为一种“伪陈述”。

瑞恰兹说,当人们对语言进行情感的使用时,“重要的是态度而非指称”,“在这些情况中指称是真是假根本无关紧要”。

(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P.243)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关注语言的基本性质,但更关注语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关注语言在应用中产生的作用和意义。

瑞恰兹不仅重视文学语言的情感性特征,而且还多次论述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含混性。

他认为,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别除了表现为不同的用法外,还表现为它们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特征。

瑞恰兹强调,科学语言尽可能地做到表述准确,所以它们总是意义单一,没有歧义;而文学语言则具有多义性和含混性。

客观说就是新批评

客观说就是新批评

客观说就是新批评
摘要:
一、新批评的概述
二、新批评的主要特点
三、新批评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
四、新批评的局限性与前景
正文:
新批评是一种客观的文学批评方法,它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和修辞技巧等方面,主张通过分析这些元素来解读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新批评起源于20 世纪初期的欧美国家,后来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种重要方法。

新批评的主要特点有三个:第一,它强调对文学作品的细读,主张通过对作品的文字、结构、形式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来揭示作品的内在逻辑和艺术魅力。

第二,新批评注重文学作品的形式美,认为一部好的作品不仅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还要有精美的形式结构。

第三,新批评倡导客观、科学的批评方法,主张摆脱主观情感和个人偏好的影响,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文学批评。

新批评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 年代。

当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文学研究开始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新批评便是其中之一。

新批评在我国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也为我国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然而,新批评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它过于强调文学的形式和技
巧,有时会忽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背景。

其次,新批评的批评方法较为繁琐,有时过于追求细节,导致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不够准确。

最后,新批评容易陷入技术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困境,使得文学批评变得冷漠和疏离。

尽管如此,新批评仍然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和重要价值的文学批评方法。

“新批评”讲稿

“新批评”讲稿

“新批评”讲稿第一篇:“新批评”讲稿英美新批评派一、新批评派的形成和发展英美新批评派(New Criticism)是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批评,它对于西方文学,尤其是英美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批评派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英国,30年代在美国最终形成,到50、60年代成为美国学院派文学批评的主流,直到60年代后才渐渐衰亡。

在新批评的形成过程中,T·S·艾略特和I·A·瑞恰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艾略特《圣林》(1917)中的一系列论文为新批评奠定了基础,他提出的“客观对应物”、诗的“非个性化”理论,他对文学史中的“感觉性解体”现象的检讨,以及他对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尊崇,为新批评派的文学本质观提供了基本要点。

瑞恰慈则致力于把语义学和心理学引入文学研究,他的心理学方法被新批评派所抛弃,而语义学方法所造成的科学式批评和文本中心批评则成为新批评派方法论的主要基石。

概括的说,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是从语言出发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它的特征。

瑞恰兹认为,语言具有两种不同的功能:“符号功能”和“情感功能”。

诗歌是对语言情感功能最典型的使用。

他指出,科学语言与诗歌语言在陈述上是完全不同的。

诗歌语言主要用来表达情感,它的许多陈述都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不能用经验事实加以核实,故可视为一种“伪陈述”。

瑞恰兹说,当人们对语言进行情感的使用时,“重要的是态度而非指称”,“在这些情况中指称是真是假根本无关紧要”。

(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P.243)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关注语言的基本性质,但更关注语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关注语言在应用中产生的作用和意义。

瑞恰兹不仅重视文学语言的情感性特征,而且还多次论述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含混性。

他认为,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别除了表现为不同的用法外,还表现为它们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特征。

瑞恰兹强调,科学语言尽可能地做到表述准确,所以它们总是意义单一,没有歧义;而文学语言则具有多义性和含混性。

新批评文学(1)(1)(1)

新批评文学(1)(1)(1)

发展期:1930~1945 代表人物代表流派:以兰色姆为代表的“南方批评派” (艾略特、瑞恰慈理论的集大成者) 理论:建立起了更加明确的文本中心论为基础的“本体论 批判,其本体近似于”根本的实质的“更加强调一种内在 的客观研究。 特点:强调一种内在的客观研究。
成熟期: 50年代 代表集团:耶鲁集团 理论:核心人物维姆萨特提出“意图谬见”和“感受谬 见”;提出作品内部的对立因素都因张力而达到了矛盾统 一。 特点:更彻底地坚 持文本中心论的形式主义批评,反驳 兰色姆的二元论
五、把文学与宗教和道德区分开来—— 这主要是因为新 批评的许多支持者具有确定的宗教观而又不想把它放弃 , 也不想以它取代道德或文学。
发展阶段情况-诞生
诞生的背景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科学
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 方式,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物质文明的发达导致了人文精 神的失落,道德滑坡,由此而引发的世界战争更是带来了 巨大的战争创伤;唯美的形式主义文论派别的逐渐衰落; 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 表现:批评传统文学研究为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比如批 判结构主义,存在主义) 原则:非个性化的批评原则 观点:诗歌是一个整体,是肌质和架构的坚实紧密结合体。 诗中包含了全部价值和意义。 特点:专注于作品的文本,强调文本的内在价值,将研究 与批评的注意力集中在有独立意义的文本内部结构上。
莫泊桑的《项链》(风光的赝品)
张力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千山”、“万径”的广袤与后 两句中的“孤舟”“独钓”的孤 单构成“空间的对比”,“鸟飞” 与“绝”, “人踪”与“灭”形成 冲突。
最后一句寒江和雪中的“独钓”, 表现出一种孤寂和傲视,同时也 有一点唯美的感觉,从而使全诗 构架具有一定的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中已经分不开来了
隐喻
通过类比的方法,用诉之感官的意象去
暗示无法理解的意象 (维姆萨特)隐喻的两种不同方式: 强调类比事物之间的异中之同(传统) 强调类比事物之间的同中之异(新批评)
狗像野兽般嗥叫 人像野兽般嗥叫 大海像野兽般咆哮
张力(艾伦∙退特)
内涵(intention):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
文本进行语义和结构分析, 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联系语境对文本 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进 行细读,对文本语言的反讽、悖论、隐 喻、象征、含混、多义等进行仔细地分 析, 对文本的各部分及其与整体的结构关系 进行分析,由此揭示文本的意义
叶嘉莹对李商隐《锦瑟》的解读
《当代文学批评模式的阐释和应用》 考查试卷
文学作品不是个人情感的表现
文学家应当泯灭个性,逃避个人的情感
(2)整体文学观
整个文学是个有机整体 每一部具体的作品也是一个有机整体
文学家受到文学传统的深刻影响,不可
能脱离文学传统而真正具有个性
诗人——诗;作者——作品
从作品本身出发进行内在研究
2、瑞恰兹的语义学理论
诗歌语言的特殊性:
反,实际意义与字面意义的对立。
讽刺;嘲讽
悖论——布鲁克斯
指的是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
诗人有意地对语言加以违反常规的使用,
并把逻辑上不相干或语义上相互矛盾的 语言组合在一起,使其在相互碰撞和对 抗中产生丰富和复杂的含义
诗为矛盾语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的表现 (灵感、天才、激情、想象、个性)
共同缺陷:
忽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
(二)新批评的理论先驱
1、艾略特的诗歌理论
2、瑞恰兹的语义学理论
3、俄国形式主义
1、艾略特的诗歌理论
(1)“非个人化”理论
“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
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反对浪漫主义对情感和个性的张扬
2、语境理论
新批评语义分析的核心问题 语境对于理解词汇的内在含义十分重要
词语的意义正是通过它们所在的语境来
体现的
何为语境?
传统的理解:
语境指的是某个词、句或段与它们 的上下文的关系,正是这种上下文 确定了该词,句或段的意义
作品语境
瑞恰兹对“语境”范围的扩展
语境不仅指本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联系,还
包括与本文的阐释对象有关的一切事情,以 及与本文事件相关的涉及到原因和结果的任 何事件及所需要的种种条件
当时写作时的话语语境,当时人们的种种用
法 文本中词语所蕴含的历史积淀,暗含的感情 典故
三、新批评的细读法与诗歌分析
细读法 叶嘉莹对李商隐《锦瑟》的解读
细读法
把文本从整个文学活动中孤立起来,对
国破山河在
布鲁克斯:诗为矛盾语(悖论)
“破”和“在”之间形成了“矛盾语”。
字面意义上相矛盾,“破”的是国家, 存在的是山河,人为的建筑、政府、制 度等等已遭破坏,而自然界的山河依旧 字面意义的相反起到相成的效果:山河 的依旧反倒衬托出满目疮痍的景况
城春草木深
进一步强化“山河无情”
诗歌语言中的复义丰富了诗歌的意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感时而花溅泪,诗人恨别而鸟惊心 花因感时而溅泪,鸟因恨别而惊心 花感时而诗人因之溅泪,鸟恨别而诗

因之惊心 诗人因感时而对花溅泪,诗人因恨别而 对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情景相生的意境的营造
物我合一的境界,人与花鸟在感时恨别
科学语言——指称性的 诗歌语言——感情性的
对文学作品进行语义分析
3、俄国形式主义
反对从文学的外部因素去研究文学作品
文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文学作品本身
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要研究文学之所以
成为文学的内部规律,即文学性,着重 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等形 式上的特点和功能
二、新批评的理论主张
2、两个谬见理论
北大2005文艺学 名词解释:
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
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两个谬见理论
意图谬见:将作品的意义与作者的创作
意图联系起来,认为作品是作者创作意 图的投射的观点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感受谬见:将作品与作品在读者心理上
产生的感受等同起来的观点是一种错误 的观点
体现了新批评文本中心论的主要术语是
新批评
一、新批评形成的原因和理论先驱 二、新批评的理论主张
三、新批评的细读法与诗歌分析
一、新批评形成的原因和理论先 驱
(一)新批评形成的原因
对19世纪末西方
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文论的
反拨
实证主义:只注重作家个人的生平
和心理、社会历史、政治等方面对 文学的影响 (社会历史批评)
浪漫主义:强调文学是作家主观情
即它的多义性,模糊性,不确定性
《seven
types of Ambiguity》 《复义七型》/《含混七型》
复义(含混)
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
一个语言单位(字词句)包含多种涵义
并引起多种理解的现象 某种修辞与所指之间的对立 所说的话与所要表达的意思恰恰相
(南开大学99文学综合选择题)
感受谬见、意图谬见 2 文学性,陌生化 (俄形式主义) 3 期待视野,视界融合 (阐释学) 4 水平接受,垂直接受 (接受理论)
1
(二)语义分析
1、新批评的主要批评术语
2、语境理论
1、新批评的主要批评术语
复义(含混)——燕卜荪
文学语言具有跟科学语言不一样的特性,
(结合文本解读)
(一)文本中心论 (二)语义分析
(一)文本中心论
1、本体论批评
2、两个谬见
1、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
强调文学本身的独立存在,批评应当成为一
种客观研究或者内在研究,它不应当探讨文 学与各种社会生活现象的联系,不应当从个 人的感受、道德的角度,从作品与背景、与 作者的联系等方面对文学进行研究 而应当把文学作品看作一个封闭的、独立自 足的存在物,对其进行客观的、科学的研究, 寻找文学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
外延(extention):概念所确指的对象范围
外延是指一个词的词典意义,即字面意,指
称意;内涵指暗指意义,或附属于文词上的 感情色彩,即暗示意,比喻意 张力 (tention),语义学意义上的内涵和外 延的协调。诗歌语言既要有明晰的概念意义, 也要有丰富的联想意义,是两种的统一体所 构成的张力。
一、简述新批评形成的原因、理论主张及 批评方法。 二、以你熟悉的某些作品为中心,列出你 认为可行的分析视角并简要写出论点。 (作品数量不限,角度数量不限,不限于 理论视角)
深:(多义)
草木长得茂盛; 影射草木长得零乱芜秽 国家已破,一切自然风光无人照料,一 切任其滋长,任其蔓延 “深”字正好把这种茂盛而零乱的情况 给点明出来
城春草木深
那“在”的自然,更是欣欣向荣 人事与自然的两相离脱
第一联与第二联两相矛盾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人事与自
然的离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事与自 然的结合 诗人“感时”,“花”也随之“溅泪”, 诗人“恨别”,“鸟”也随之“惊心”, 诗人把人事之情渲染到自然之物,使人 与自然结合为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