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及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本节是学好本章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初三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少部分化学知识,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现象,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来解释常见的现象,明确有气体参加或生成反应实验设计要求为密闭 ,深入认识理解定律,在此基础上严谨叙述质量守恒定律
2. 能力目标:
提高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对敏锐地抓住实验细节,并进行深入分析,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捕捉问题、对问题拆解、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概念辨析以及严谨表述问题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
⑴通过化学史及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⑵用“疑问”“冲突”带动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心态和批判的科学精神
四、重点及难点
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①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②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五.教学策略:
采用1.实验探究法使学生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学生动手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多种感官协同法,就是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并用,把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本节课中学生要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因此需要多种感官同时开通。
六.教学过程
1. 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让学生写出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钠),氯化钡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氯化钡+碳酸钠碳酸钡+氯化钙)的文字表达式,然后设置问题:化学反应特征是生成了新的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那么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有无变化呢?
2. 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⑴提出假设。
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或猜想:
①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
②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
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
④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⑵设计实验。
在充分假设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哪一种假设是正确的呢?
让同学们测一测几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说出将做的几个实验:①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②氯化钡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⑶实验求证。
将学生进行分组。按照教材提供的方案进行实验,要求如实地记录实验现象、物质的状态、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等。
⑷得出结论。
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
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⑸解释讨论
教师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首先回顾刚才所做的两个实验,给学生必要的启迪。并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②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
③计算上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
⑤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⑥通过思考上述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际间交流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没有变化。
⑹反思评价
提出问题: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变化都适用呢?
例如①铁器生锈后,质量增加
②木材燃烧后,质量减少
以上两个化学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汇报,教师归纳总结。
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砺练自己的智慧。
3. 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建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后 , 运用它来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设置了几道习题:
⑴、在木材燃烧实验中,若设有水和二氧化碳收集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怎样变化?解释原因。若使反应前后天平仍然平衡,此实验装置应怎样改进?请谈谈你的实验方案。
⑵、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①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反应前高锰酸钾的质量相比较,固体的质量是否发生改变,解释原因。
②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的质量与参加反应铁的质量相比较,固体的质量是否发生改变,解释原因。
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问题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建立一个化学模型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能用这些“化学化”的东西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寻找生活中符合这样特点的例子,引导学生能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带进课堂。
4. 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在反馈、矫正后,提出:①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②你能否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有哪几方面的应用?
让学生在与同伴、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取对化学的最深感受,体验到成功之乐,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不少化学问题是从实际中来的,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种课堂体验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5.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讨论题1,讨论题2
七.板书设计:
课题 1 质量守恒定律
一、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原子的种类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