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感想(二)
礼记学记给我们的启示
礼记学记给我们的启示《礼记学记给我们的启示》在古代中国,《礼记》是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
它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编纂的,记录了古代礼仪的规范和原则。
尽管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但《礼记》中的智慧和启示依然对我们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首先,礼记教导我们要注重仪式和礼仪的重要性。
古人认为,仪式是人类对天地间的最高敬意的表达。
通过仪式,我们不仅向神明表达敬意,也向家人、朋友和社会大众传递友好和尊重。
例如,我们在重要场合会举行开幕式、婚礼、祭祀等仪式。
这些仪式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我们对于共同价值观和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其次,《礼记》告诉我们要遵循礼仪的规范。
礼仪规范是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基础。
通过遵循礼仪规范,我们能够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并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尊重老师、长辈,有礼貌地与他人交流,以及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
当我们尊重他人并遵循礼仪规范,我们就能够建立起持久的友谊和信任。
此外,礼记还强调了诚信和责任的重要性。
在古代,人们认为,一个人只有诚心待人、兑现承诺,才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如今,这一观念仍然适用。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只有守信用、秉持诚信的原则,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拥有持续发展的机会。
最后,《礼记》提醒我们要注重个人修养和修身养性。
在古人的观念中,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决定了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的进步。
通过对自身的修养,我们能够培养起良好的人格和道德观念。
只有拥有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灵,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影响和促进社会的进步。
总之,《礼记》学记给我们的启示层次丰富、内容广泛,无论是在家庭生活、社交交往,还是在工作和事业发展中,都能够为我们提供指导。
它教会我们要尊重并遵循传统的礼仪和规范,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诚信与责任,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不断修身养性,追求个人的精神境界。
只有遵守这些原则和指导,我们才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担当的人,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礼记学记读后感6篇
礼记学记读后感6篇《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礼记学记读后感1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自小耳濡目染,谁都能说几句论语中的名言,如“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些话历经2500多年,至今依然能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为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令我受益匪浅的话语却又很多很多,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第二十四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
《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在教学中我也常常用这句话教育学生,如果在课堂上乱说话就会影响其他人,这样你就是把你不喜欢做的事情强加在了别人身上,在教育中我也秉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不把自己都讨厌的事情强加在学生或者是家长身上,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再三,真正做到“教育”学生,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告诉他们为人处世的一些方法。
《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
《学记》是一本我深深喜爱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指
导手册,更是一本关于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启示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受到了作者的深刻思考和启发。
首先,我想谈谈《学记》给我带来的学习启示。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丰富的
案例和实用的建议,向读者传达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他强调了勤奋、坚持和思考的重要性,指导我们如何高效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通过学习这些方法和技巧,我深感到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我想谈谈《学记》给我带来的人生启示。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仅是传
授学习方法,更是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刻的观察,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试和升学,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他强调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只有不断挑战自己,才能不断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在读完《学记》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人生的意义。
学习是一
种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我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愿我们都能够珍惜学习的机会,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读了礼记学记的体会
读了礼记学记的体会篇一:礼记学记学后感礼记学记读后感《礼记.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第一禁于未发,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
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在还没有发出来时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
在小时,教会他们摆脱可能形成的恶习,学会真善美。
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
第二当其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
第三不陵节而施,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
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也要顾及到一些接受慢的学生。
太过急功近利的教学,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自顾自的讲,毫不顾及学生,这样是毫无成效的。
第四相观而善,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学习,不会与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只会让自己孤陋寡闻;但是择友也不能选择品行不好的朋友,且朋友也不是用来闲聊的。
虽然《礼记.学记》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们一生都学习。
篇二:《礼记。
学记》读后感XX年教师读书随笔征文大赛读《礼记.学记》有感龙口一中A区当我还不是教师,但正在努力变成教师的路上奋斗时,我最先接触到的有关教育的书籍就是《学记》。
当时,只是对照着翻译去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但不能真切的体会到其中的内涵。
现在成了一位真正的老师,接触到了学生,再看《学记》,才真正领悟到原来这短短的一千二百字与教育的密切关系。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而又极有价值的一篇,是我国古代教育学的雏形,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专著。
学记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
学记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学记的读书心得精选篇1《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
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当自己真正选取站在三尺讲台上,才明白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这天。
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
〈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教学方法。
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理解潜力和状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
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明白它的甘美。
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明白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明白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明白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明白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明白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
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明白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
确实,还能够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能够学习更多知识,个性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
《学记》读后感范文
《学记》读后感
《学记》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教育理论著作,它以其深刻的洞见和独到的见解,对人类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探讨,开启了一扇新的认识之门,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指导。
在阅读《学记》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教育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繁荣文明的基石,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今天,我们面临着新的教育挑战和机遇,只有深入了解和把握教育的本质,才能致力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学记》强调教育是以人为本的,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守的信念。
我们的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人才。
教育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是成绩,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只有真正做到人文关怀和细致关注,才能打造高素质的人才。
此外,《学记》强调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这是适应多样化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今天的世界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只有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立足于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
读完《学记》,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
教育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必需品,是新时代推进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知识,以科学的方法去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在新时代的历史舞台上建造更美好的未来。
《礼记》《学记》赏析——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部经典著
《礼记》《学记》赏析——中国教育史上的⼀部经典著《礼记》《学记》赏析(2)——中国教育史上的⼀部经典著作在《四库全书》精品⽂存(第⼀卷)提要中指出:《礼记》六⼗三卷,[汗]郑⽞注,[唐]孔颖达疏。
《礼记》·卷三⼗六《学记》⼗⼋。
由此可见,《学记》是《礼记》中的⼀篇。
作者有争议。
《明堂阴阳记》三⼗三篇,有《孔⼦三朝记》七篇等等。
《学记》这篇是有关古代⼤学教育的论⽂,今天读来,颇具现实意义。
它⾸先阐明教育能够化民成俗的重要功能,因⽽,指当时国君必须尊师重道,使天下的全民知道学习的重要。
它是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法的总论,不但是研究中国教育史的经典著作,⽽且不少内容在今天都还有较⾼的参考价值。
这⾥是节选其中的三个⽚段,分别论述教与学互相促进、教学原则和学⽣易出现的偏向及教师必须了解学⽣并加以补救的道理。
第⼀则⼀共四句话。
第⼀句话先⽤譬喻表明实践(学)的重要,这是宾;然后强调只有学才能理解“⾄道”的好处,这是主,强调要学习⾄道,引出下⽂。
第⼆句强调学与教,给从学从教⼈带来的启⽰。
所谓满瓶不动半瓶摇,学的内容是第⼀句⾥提的“⾄道”,所以越学体会道理越深,越加感到⾃⼰的不⾜,这是⾄理名⾔,就像巴普洛夫说的要有勇⽓承认⾃⼰是⽆知识的。
这是从学的⽅⾯讲的。
教的⽅⾯,以⼰昭昭,使⼈昭昭,也不是轻⽽易举的事。
这⾥既包括教育对“⾄道”的理解程度的深浅,⼜包括对施教对象情况的掌握和如何针对情况采⽤不同⽅法“长善救失”等等。
这句话对每个从事教育⼯作的⼈说,是共同的体会。
这两种情况只要你认真学、踏实教,都不可避免要碰到。
那么该怎么正确对待呢?第三句就回答这个问题。
还是分学与教两⽅⾯来回答。
困难能把⼈吓倒,但真正的强者是在困难中锻炼成长。
这⾥两个“然后能”就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
第四句是这⼀则的结论,是从“能⾃反”“能⾃强”归纳出来的。
后来“教学相长”就变成教育⼯作的格⾔。
这段⽂字全⽤排⽐的⽅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以⼀句话为总结,简洁鲜明,不枝不蔓。
礼记学记读后感
礼记学记读后感《礼记学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经学之中,冠绝诸书”。
它记录了中国古代礼仪法规、人际关系、家庭教育、官场规矩、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最为基础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受、文章的重要性、以及创新的思考和观点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礼记学记》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我想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礼记学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著作,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深深感觉到它的独特魅力。
这本书虽然是一本经典著作,但是由于其内容涉及领域比较广泛,因而无论是什么年龄段的人群都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与此同时,由于作者的语言简练、精炼,使得这本书的阅读起来非常的愉悦。
这本书中充满了智慧与哲学,让我不仅在学术上有了很大的收获,同时也使我在精神层面上得到了升华。
其次,我谈谈这本书的重要性。
作为中国传统经典,礼记的地位可谓独一无二。
《礼记学记》不仅仅是一本经典著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本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同时也对世界文化奠定了基础。
现今,世界各地的学者都会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而礼记就是其中最被重视的部分。
礼记研究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挖掘,更是世界文明中的重要一环。
最后,我想分享自己的创新思考和观点。
我认为,在礼记中,最重要的是人性的关爱和尊重。
这本书中,无论是在礼仪规范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充满着尊重和关爱。
这种人性关怀和尊重精神是现今社会最为需要的。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礼记中了解到中国古代人们对法律、道德、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找到和借鉴这些古人的思想和理念,对现今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礼记学记》是一本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的经典著作。
在阅读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同时也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有深刻启示和现实意义的道理。
礼记中的“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学习和实践,依循礼之教诲,做一个懂得尊重和关心他人的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学会更加有礼貌、有修养。
礼记-学记读后感
礼记-学记偶读有感/**内容:《礼记.学记》偶读有感,尝试自己理解之。
创建时间:2017-12-15创建人:Su备注:书籍内容来源于网络;标点符号有自己的判断修改。
*/礼记·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wèn),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惑:】谁或者什么人?“发虑宪,求善良”,“就贤体远”,“众”指什么人,“民”有指什么人,“君子”又指的谁或者什么人?【网译:】多思考原则问题,求贤纳士,只能做到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
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关爱弱势群体),虽能感动群众,但还不足以教化人民。
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创建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感:】教学(教与学)的终极目标:“化民成俗”,即感化或教化人民说话做事具备(形成)良好的习惯。
告诉学习者或者教学者意识到教学的终极目标,所以“发虑宪,求善良”、就贤体远之人应该是指包括你我等任何想要做或已经做这些事人。
“众”和“民”应该指全民或大多数人。
“君子”指圣贤之人或想要向圣贤看齐的人。
注意“学”不单指学习而是教与学,对应下文“学(xiào)学半”。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惑:】“不知道”中“道”什么意思?“建国君民”,中“君民”什么意思?【网译:】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有天赋,但不经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
所以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统治人民,没有不把设立学校使人人都能入学受教,当作首要任务。
“尚书”中的“兑命篇”说:”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
【感:】此段举例说明教学的重要性。
“道”小指上问的“俗”,大指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
“君民”在此“君”是动词,统治人民。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大道育人——《礼记·学记》的学习与心得之二
作者: 郑方
作者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出版物刊名: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我们当今的教育,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在强大的升学和就变压力逼迫下,校园里也弥漫着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经济利益的诱惑,更使本已不平静的校园更加难以沉静。
但是,如同中国的谚语所说:“性急喝不了热粥”,事物自有它特定的规律,不依从规律办事,注定要遭受规律的惩罚!让我们在急速运转的浮躁风潮中抽身片刻,游弋到中国古代圣贤所缔造的一片绿洲上漫步、休憩刹那吧!其中的智慧之光会让我们这群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船员”回归正确的心灵航线。
展开《学记》,其中所蕴藏的真知灼见,时时穿透字里行间,跃入眼帘。
教育真正的目的,在于“长善救失”,培养学生身上本有的美德和能力,导正其偏执的心、行,恢复他们的本性光明、圆满的能力。
而要达此目的,必须确立正确的教育方向,然后还要有正确的方法,方能实现最终的愿望。
促使教学之兴、衰的原因,以及达成高超教学的方法,在《学记》中有专门的论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
学记原文及翻译和感悟
学记原文及翻译和感悟《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小编收集了学记原文及翻译和感悟,供大家参考!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ǐao,小有声音)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教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促进)也。
《兑命》曰:“学学半。
”(前一个“学”字音xiào,本字读作“斅”,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学”字音xué,意思是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
比年(隔一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悦”)服而远者怀(向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蚁”)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qiè),孙(以逊顺之心)其业也。
夏楚(夏jiǎ圆和楚方,一种教杖)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同后文“陵”,超越)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纲要)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
《学记》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书籍,它是由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孔子创作的。
这本书主要
讲述了孔子的一生中的学习经历和心得体会。
在阅读《学记》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于学习的热爱和坚持。
孔子认为
学习是人生的重要任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养才能够实现自身的进步。
他追求
的是真正的学问和知识,而不是浮华的外表和虚无的名利。
孔子强调要有敬畏之心,
虚心学习,严谨的思考和反思,勇于探索并勇于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在《学记》中,孔子还特别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他提倡学习要有清晰的目标和
计划,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他还主张要尊重师长,虚心请教,以便能够从他们身上学
到更多有益的东西。
读完《学记》后,我对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坚持让我深受鼓舞,他的学习之道也给了我很多思考。
我意识到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高分或成就,更
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修养,为人处世更有智慧和能力。
总之,《学记》是一本有关学习的经典之作,它让我对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学习的宝贵经验和智慧,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
能够更加努力地去践行。
《学记》读书笔记_心得感悟五篇文档
《学记》读书笔记_心得感悟五篇文档《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读后感(一)教师只有真正做到知其心,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正确处理好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辩证关系,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研究指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独立性、能动性、创新性、发展性、基础性等基本特征,其中的首要特征是独立性。
因此,学生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达到乐学境界,方可真正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
学习本身无所谓乐和苦学,只有当学习与学生的需要发生关系时,才因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变得乐学或因不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变得苦学。
因此,学生是否在愉快地学习,即乐学,也正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以求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需要的和谐统一,从而使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得到充分体现。
无数教改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学过程从一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教师运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因素、情意因素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全过程。
因此,分析学生,熟悉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弄清楚这种认知和思维方式对学生理解新的知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障碍,以便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活动,使教学更好地切合学生的实际,这的确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准确选择知识·能力·品德最佳发展的高度。
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是必需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将了解到的这些信息同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真正和谐地统一起来,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进而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这既是一个教学态度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观念转变问题,更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
总之,只有教师在知其心方面,学生在知己心方面多进行一些研究,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耳、目、口、鼻等各感官的功能,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礼记学记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礼记学记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礼记学记读后感(一)在还没有学过《学记》之前,就曾听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教学相长”,而在仔细学完《学记》后才真正领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这篇文章的伟大。
《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禁于未发,意思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
结合我们自身而言,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就一定要具有这样的能力,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是学习能力最强最需要老师引导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人格就将定型,我们小学老师就应该教会他们摆脱可能会形成的恶习,学会真善美。
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因为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
第二原则当其可,意思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掌握教育机会,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比平时更加深刻。
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了,之前吴院长也和我们说过,很多小学女教师在工作两三年后才来考研,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即使学的再苦再累又怎么可能学的进去呢?第三原则是不陵节而施,意思是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小孩,也要顾及到一些学习知识比较慢的学生,当然最好的就是知识难度能够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教学太过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自顾自的讲,毫不顾及学生,那么这样子的教学,实际上是毫无成效的。
礼记学记读后感8篇
礼记学记读后感8篇礼记学记读后感8篇礼记学记读后感1那天,我读了《礼记·学记》中的一段文字。
其中,有这样的两句话:“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意思是: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学业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地钻研。
这是关于教与学关系的精辟论述!确实如此,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孤陋寡闻,学识是如何的浅薄。
从而激发自己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下去……而在教授学生知识时,自己也能从教中感到一些新的困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从而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确实是能做到细心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
也能积极主动地研习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真正坐到了“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当然,像这样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教学成绩是优秀的。
他们更能为学生做出学习的榜样,给学生好的影响。
他们自身不断地成长,也能引领其他教师的成长,更是一个学校成长的中坚力量!他们会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敬重,也会受到社会的赞誉。
像这样的老师,真的是无愧为“人民教师”的神圣而光荣的称号!(原创投稿,禁止转载)但是,也有一些人却做得远远不够……作为一名知识的传播者,我们对自己现有的知识真的不应该满足。
要知道,时代是迅速发展的,知识也是不断地更新的。
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作一个储存知识的容器,那么不去补充新的知识,就会造成知识枯竭,思维凝滞。
渐渐地,更会逝去工作的激情与职业的幸福感。
那也只能是混天熬晌、百无聊赖地等待着退休,这其实是很悲哀的事情。
因为,工作期间才是人一生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阶段。
如果连工作期间,都是那样消极怠慢,那也只能说,这样的人生真的是毫无意义的、失败的。
作为教师,在如今的信息时代,需要学习的方面真是太多啦!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并且,这些还会随着时代不断地更新换代、充盈完善。
礼记·学记(2)全文
礼记·学记(2)全文(执政者)思虑要合于法度,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亲近礼贤下士,宽容异己体恤百姓,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
《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古代设学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
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
唯有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
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
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
礼记的读书笔记
假日响应领导号召,为自己充电,深入阅读了《礼记》,对其中的一些事例有一点感触,编录如下:1、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
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感受:执行人和劳动者两个定义执行人是法律上的法人的含义,强调的是自由责任能力,个体要对自己的事负责。
执行人式的世界观有一个前提:每个个体具有“足够的”活力/自控能力进行需要的社会活动。
执行人的定义是逻辑性的,只有按照前述前提定义个体性质以后,“平等的世界”才是逻辑完备的劳动者是参与劳动的人,在社会化分工以后,更具体地说法是个体在合作关系方面的选择和表现。
劳动者的概念是通过发现总结而得的,而不是发明设计而得的(劳动者的概念是对社会分工的直接描述) 读礼记就可以认定中国哲学在明确强调执行人和劳动者的区别。
西方哲学中没有劳动者的观念,合作关系依靠责任关系来维系(于是西方人无法理解日本的终生雇佣制度!) 执行人和劳动者两者都是功利性的/以合作角度研究人际关系。
问题在于:1)如何管理信用社会合作中不可能的任何环节任何事情上,都允许个人以个人声誉做抵押的自做主张。
于是将劳动者的概念强行合并入执行人的概念进行研究是否合适。
2)如何界定自由人的范围如果能证明社会中某些阶层不能(非主观不愿意)具有足够的自我调整能力,那么人际平等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于是执行人式的世界观只是逻辑理想,可能并不具备社会基础。
----- 两个定义对个体的要求执行人的要求是信息灵通、良好公关、市场应变、资源调度、业务策略等等考虑到执行人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后,劳动者最得体的要求是“谨礼”,表现在两个方面:职守和联想方向职守就是仅做份内的事,如果发现别人的不足可以出于友谊做一个提醒,不要干涉别人的决定。
联想是处理事情过程中个人第一时间内所能想到应对的方法。
学记读后感1000字
学记读后感1000字《学记》读后感其实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大家或多或少都学过一些《学记》里的经典句子的,只是我们并不知道那些经典句子是出自于《学记》。
就比如这些句子吧,想必我们大家都是很熟知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教学相长也。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作为战国时代的教育论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经验,从儒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来自: 在点网:学记读后感1000字)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
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学记》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只有千余字,却能以微言写大义,言简意赅,让人有高山仰止之感。
字里行间,如行云流水,简约精炼,字字珠玑,深深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中国教育。
特别是《学记》中关于教育目的的阐述,包括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令人深思,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
学记》感想(二)
接着上一段,继续讲述古人学问的具体内容。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
自觉觉他的君子教育,开始于开学典礼,朝廷派来主管教育官员,穿上礼服,祭祀先圣,以示尊师重教。
学生朗诵《诗经·小雅》的《鹿鸣》(主和乐)《四牡》(主君臣之道)《皇皇者华》(主忠信)三篇,作为将来学以致用的指示方向。
击鼓打开书箱分发书籍,对学生学业表示敬重。
取出木质课堂刑具,整肃风纪。
夏祭开始前,不考察学生,让他们可以不被打扰,尽心学习。
老师在旁观察,不急于解说,好让学生自己思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刚入学学生以听讲为主,不要急着问问题,这是着眼培养孩子自己的悟性。
这七个方面,是教育的大原则。
古书说:凡学习做官,领导人民,先学习管理事情,要作一个读书人先学习立志。
就是这个意思。
现在的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机构、学校、老师,看到这些,是否会有一些反思呢?首先从当时最高教育主管部门人员的身体力行,对学习、教育的重视,至于形式是内心诚敬的一种表达。
古人的朗诵诗歌,让我想起了我们中学时的校歌,好像当时还是有些激情的,但也止于这个学校本身。
没有学生知道:唱校歌是要让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对做学问的至高要求;对做人做事的原则进行了解。
有可能现在学校有些改观,也未可知。
从这点可见古人的学问,不是啃书本、拿分数、找工作、当官发财。
第三是对书本、学业的重视。
这也可看出古人是从珍惜书本,激励学生奋进,开学日是个喜庆的好日子。
接下来第四点,对于现在的教育来说,可能有人会反对。
因为孩子摔一跤、同学间的小争吵,还有家长跑到学校评理,或老师跟家长告状。
现在,提倡的是西方的平等、人权、自由,古人也谈。
从以下几条显示:不随意打扰学生学习,刚入学不考察学生;最好的老师是观察者,存其心,其后再适时的当引导者;刚入学,学生不急于问问题,要多加沉淀。
我不知道有谁会反对这样的教育方式。
这是古人的平等、自由、人权,而不是表面说着,心里却不是那么回事。
现实生活中,哪来的完全平等、自由、人权呢?当人的内心能体悟到这些,才有可能感受到这些,否则,这一切都是谎言。
这让我想起现在学生中很流行的问题:专注力不够、创新不够、孤僻、不爱学习、给老师取外号等等。
是否有人真正考虑过,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不是把问题光追究在孩子身上?如果当今的教育能做到以上七样:对教学的敬重;树立学习的理想、从小给自己有个定位;对学问的重视;对老师的敬畏(这不是害怕,而是内心有个对自己行为的约束,才能最终做到孔子的“随心所欲不逾矩”);教育制度的人性化,政府部门不给学校施加升学压力;老师用心教育,做好观察
者、引导者;学生多学多沉淀多积累。
此七者,跟我们现在的教育,真的不相关吗?
接下来,除了在学校学习的要求以外,课后古人在干嘛呢?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
不学博依,不能安诗。
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
”其此之谓乎!
大学施教是讲究方法的,是顺着时序而教的,如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
学习要有方法,如果不从操、缦这些小曲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弹不好;不从通晓鸟兽草木,天时人事学会譬喻,诗就作不好;不学会洒扫应对,礼节就行不恰当,对于六艺等技艺没有兴致,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所以君子在学习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现在外,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
能够这样虽然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
《尚书·兑命篇》说:恭敬谦逊,努力不倦,如此修行便能成功。
就是这个意思。
这种描述,让我非常向往。
哪里有一所学校,让孩子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也不为分数、不为父母面子、不为相互比较,好像学习的乐园,人间仙境。
时时处处,都非常的悠闲、舒适、愉悦。
这也是我们智慧学校的办学宗旨,也是我们大家努力的方向,这样,更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
接下来,开始说现实的教育,以作为比较: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现今之教人者,口里虽然念着书本,心里并不通达,故意找些难题来问学生,讲一些枯燥无味的名物制度,让人听不懂;但求多教,不管学生明不明白。
而且教人时没有一点诚意,又不衡量学生的程度与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教导违反情理,学生求学也违逆不顺。
如此一来,使得学生愈来愈厌恶学习而且憎恶师长;以学习为难为苦,而不明白学习的快乐与好处。
虽然课业勉强读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
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
这是古人的话,其实再对照一下,两千多年前教学的弊病,好像丝毫没有改变,对于现在很多所谓的教育专家说:以前的东西,都是迂腐,要推翻。
是不是一个天大的讽刺,为何“迂腐”到现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已经把当今教育的弊病道清。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反思的。
当今的考试、学历教育,很多学生考完恨不能把书烧了,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呀。
当然,人的本性是要逃离痛苦的,那现实中的厌学、辍学、逃学也就从这而来吧。
非常希望更多的施教者,可以有更多的反省。
(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