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考点(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1.教育的功能(辨)
按教育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的方向,分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2.教育的基本规律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简答)规模速度、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学校的专业设置、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简答):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体制、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辨析)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在这种矛盾运动中知识加速或延缓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
(4)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简答):传承(传递和保存、活化)、改造(选择和整理、提升)、传播交流和融合、更新和创造。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般来说,教育为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为一定的文化所影响,但教育又常显示出其自身所特有的形式和发展轨迹。这是因为,作为教育活动主题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人,而人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这些特点决定了人的独立性,从而也决定了教育的独特性。
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教育也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教育归
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的制约,也就是说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是其根本特性。如果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就会使教育走向“超经济”“超政治”“超文化”的错误道路,丧失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
(6)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简单、辨析):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遗传这里出辨析(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它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等作用而逐渐发生变化。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呈减弱趋势。)
(7)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辨析):顺序性(不可凌节而施)、阶段性(不能“一刀切”)、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个别差异性(有人少年得志,有人大器晚成)、互补性(某一方面有缺陷,正常人没有互补性)
3.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辨析):(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因此必须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
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或产生的变化。
(2)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辨析、简答):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需要;人们的教育理想;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辨析)
二者没有孰轻孰重、谁对谁错的问题,二者具有同等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辨析、简答)
组成部分:德育(首位与灵魂,保持方向和动力)、体育(物质保障)、美育、智育(核心,认识基础)、劳动技术教育
智育出辨析:“智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错误。智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
美育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的意义表现在(辨析、简答):美育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美育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可以促进血红色呢过身体健康发展。
各部分的关系(辨析):“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要求学生“样样都好”的平均发展,也不能理解为人人都要发展成一样的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同“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并不是对立的、矛盾的。人的发展应是全面、和谐、具有鲜明个性的。在实际生活中,有时需要针对某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强调某一方面。学校教育也常会因为某一时期的任务的不同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
3.教育制度
(1)建立学制的依据(简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人口发展状况;文化传统;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2)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和类型:(高人特机智)基础教育(学前+普通中小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
(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简答):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第二章课程概述
1.课程的概念(辨析):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2.学科课程的优缺点(简答):优点:从社会角度讲,有助于文化遗产的系统的传承;从学生角度讲,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状况,实现智力的充分发展;从国家角度讲,在保证尖端人才和促进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缺点:从学生角度讲,过多考虑知识的逻辑和体系,不能完全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从课程本身角度讲,与现实生活存在教育距离,缺乏活力,造成学习内容的凝固化;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讲,容易导致偏重知识的传授而不利于学生全面的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3.活动课程的特征(简答)
4.课程内容(简答必考):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1)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简答):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5.基础教育课改的具体目标(简单)(习结平管内能):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以前重知识现在重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前重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现在要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以前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现在...);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在主动参与...);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以前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综合实践活动(简答)(两社两技一研究):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