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两国领导人交往历史图片

合集下载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 (18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 (18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美国记者
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感悟伟人
“他卓有成效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着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
己却没有留下一个子女;他
为中国巨大的国民经济殚精
竭虑,不知经手过多少钱财,
却没有在外国银行里给自己
存入一分钱……”
周恩来去世时,连联合国
——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 也破例为他将半旗
弘扬万隆精神,加强亚非合作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
问题探究: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提出的“求同存异”中的“同”和 “异”分别指什么?
①摆脱殖民统治

②实现民族独立
③发展壮大自己
①社会制度不同

②建设道路不同
③意识形态不同
“他并不打算改变 任何一个坚持反共 立场的领导人的态 度,但他改变了会 议的航向。”
中印纷争该如何解决?
和平共处的原则
二、以和平共处的原则走向世界
提出时间 提出者 内容
首次确认 影响
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 周恩来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结合图片,你能用哪些词 语来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 基本特征呢?
《南京条约》的签订
《马关条约》的签订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 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我们不学他们……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 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

中俄(苏)关系

中俄(苏)关系

(一)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分析
1.中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中俄关系发展的对策 (1)加强经贸合作 (2)密切人文交流 (3)加强政治领域的机制建设
(二)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前景展望 1.国内当前对中俄关系发展趋势的代表性的 看法
乐观派: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中俄 关系,两国关系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悲观派:受本身固有的文化认同感所决定,俄罗 斯的发展战略仍然倾向于西方,加之20世纪以来非敌 即友的中俄关系形式上过于单一,两国已经很难再发 展出新型的伙伴关系。 中间派:由于在很多层面上存在着共同的利益, 未来20年内中俄关系总体上会平稳快速地向前发展, 但是国际局势风云突变,如果中俄在很多问题上的分 歧进一步严重,就会有引发冲突的可能。
• 俄罗斯是我先进武器的主要来源地:我国比较先进的飞机、 军舰以及防空导弹都与俄罗斯有着比较大的联系; • 双方成功举行“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以 及2007年8月举行“和平使命-2007”的反恐军演,表明 两国在军事领域的关系也达到了很高水平 。
C--30MK歼击 机,956A导弹 驱逐舰目前正 在洽购956E预 警机
2.中俄关系发展的对策
(一)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分析
1. 中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俄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俄大国沙文主义 俄外交政策的历史传承 俄老大哥心态
(一)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分析
1. 中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俄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2)中国威胁论的影响 (3)俄国内对华政策存在分歧 亲西方派、反西方派、四周敌人论、均衡战略
三次结盟 :1896年、1945年、1950年 现 状: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俄关系、中苏关系 1.沙俄对中 国的侵略

中苏领导人国宴酒会照片背后的故事

中苏领导人国宴酒会照片背后的故事

中苏领导人国宴酒会照片背后的故事作者:***来源:《中国食品》2024年第01期1957年4月15日至5月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元帅应毛泽东主席邀请访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伏罗希洛夫当时在苏联政坛的影响力十分有限,但中方不但拿出接待真正国家元首的规格,甚至比1954年赫鲁晓夫访华时还拔高了不止一个档次,主要体现在“两多”。

一是重要领导人多。

4月15日,伏罗希洛夫乘坐的专机在北京南苑机场降落后,毛泽东主席带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贺龙等领导人和首都各界代表、数千群众一起到南苑机场迎接。

二是高级轿车多。

当时,国家主要领导人坐的最好的高级轿车是苏联生产的吉斯轿车,其次是吉姆轿车。

为了彰显中方对伏罗希洛夫的欢迎和重视,工作人员从中央机关及国务院各部委借了200余辆高级小轿车,组成了一个高规格的迎宾车队。

伏罗希洛夫走下专机后,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依次与伏罗希洛夫等人握手互致敬意,随后在毛泽东主席的陪同下,伏罗希洛夫检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

当时,《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铁矛正在南苑机场进行采访,他用禄来相机抓拍了伏罗希洛夫手持礼帽向机场上欢迎人群挥手致意的照片。

这张体现着中苏两国人民亲密友谊的照片刊发后,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仅我国,就用这张照片印刷了200多万张宣传画!1983年,北京饭店出版了一本记载本店史料的《北京饭店史闻》,里边也有一张伏罗希洛夫访华期间的照片。

那是4月16日,即伏罗希洛夫元帅访华的笫二天,周恩来总理专门在北京饭店举行酒会,热烈欢迎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元帅访华,这张黑白照片下面配的文字说明是“周总理在北京饭店举行酒会”。

照片上的背景有点黑暗,里边的人物有面带笑容鼓掌的毛泽东、伏罗希洛夫,以及朱德、周恩来、刘少奇。

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四位中国国家主要领导人和伏罗希洛夫元帅正在兴高采烈地谈笑风声,毛泽东主席和伏罗希洛夫元帅坐在咖啡色的牛皮椅子上,身前的小桌上摆放着几盘用景德镇青花“建国瓷”盛放的干果和小吃,银制花扦中插着一支洁白如玉的马蹄莲花和其它鲜花,两人身旁各有一只装有茶水的茶碗,毛泽东主席腿旁的法式老景泰蓝烟碟上有一包用锡纸精心包装的已打开的香烟,还放有一盒火柴。

中苏关系大事记

中苏关系大事记
就 两 国 经 济 发 展 情况

苏 联人 民 友谊 勋 章
4 月 20 日


1 99 5
夫 率 团 抵 京 参 加 中 苏 国 家 计委 常设 工 作小 组 第
3 月 6 日

中共 中 央 对 外 联 络部 部 长朱 良

李 鹏 总理 会 见 苏 联对 外 经 济

月 12~ 18 日

苏 联最 高苏 维 埃 第一 副
联 络部 部 长 卡 图谢 夫
3
主 席 卢 基 扬 诺 夫率 苏 联 最 高 苏 维埃 代 表 团访 间 中国 了会 谈
万 里 委 员 长 与杨 尚 昆 主 席 先 后 会 见
;

1 了日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主 席杨 尚 昆
,
致 电 戈尔 巴 乔夫
义共 和 国 总 统
1 9 8 9年 5

祝 贺 他 当选 苏维 埃社会 主

了 卢 基 扬 诺 夫一 行

彭 冲 副委 员 长 同 卢 举 行
贺 电 中表 示 希望
,
双 方按照
月 中 苏高级会 晤 时 达 成的 协议 和 中
邓 小平 主 席 同 戈 尔 巴 乔 夫 主 席
宣 布 中 苏关 系 正 常 化
。 。
月 1了 ~ 28 日

全 国人 大 常委 会 副 委员
的首 次 访 问
举 行 了会 晤


全 国妇联 主 席 陈慕 华 率 全 国 妇 女 代 表 团
,
乔 夫在北 京 向中 国 学术界 发表 讲演
了记 者 招 待会
,
中苏 贸 易 科 技 合 作 委 员 , 3 组 会 教 育工 作小 第 次 会 议在 北 京举 行 双 方 签 署 了会 议 纪 要

新中国与苏联关系的演变_免费下载

新中国与苏联关系的演变_免费下载

新中国与苏联关系的演变摘要:世界历史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新中国外交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之后,也站在了一个空前的起点上。

回顾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外交史,最曲折的道路可以说是与苏联的关系。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国和苏联的关系正是如此,经历了联合、反对、抑制再到正常化的外交关系。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外交不断走向成熟,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

关键词:新中国外交中苏关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宣告成立,由此,新中国的外交也正式开始启动。

从此,中国告别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的历史。

从50年代的“一边倒”的战略抉择,联合苏联,对抗美国,60年代“两个拳头大人”的外交战略,既反对苏联又对抗美国,到70年代“一条线”的战略调整,逐步确立了以联合美国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方针,再到改革开放后走向独立的“真正的不结盟”的外交战略,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

由于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中国已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力量。

一、联合新中国成立后,党的领导人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自然而然得作为社会主义老大哥的前苏联便是我党、我国依靠和学习的对象,加之,当时社会主义阵营还不是很强大,想要反对美国帝国主义中苏需要联合。

此时,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一边倒”的方针政策,“一边倒”也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在当时世界分为两大阵营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中国政府坚定的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将发展与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外交关系放在第一位。

根据该方针,我国与苏联、东欧以及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积极同邻近的国家和新型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同美国的侵略政策和行径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此外,我国还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亚非会议。

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同非洲各国的联系。

新中国外交风云图片集锦

新中国外交风云图片集锦

新中国外交风云图片集锦来源:/content/10/1217/02/1576800_78857606.shtml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新中国成立到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从当时两个阵营严重对峙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重大外交决策,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势力,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友好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苏联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还同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举世闻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万隆会议。

中国以崭新的面貌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向毛泽东主席递交的国书。

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副署的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国书。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副署的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国书。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副署的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国书。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

苏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图为当年10月16日苏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前排右六)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合影。

1950年5月,印度首任驻华大使潘尼迦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

印是当时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50年8月,中国首任驻朝鲜大使倪志亮(中)赴朝履新。

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王炳南(左三)朝鲜首任驻华大使李周渊(右三)等在北京火车站送行。

1950年6月,瑞典首任驻华大使阿马斯顿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宾主交谈。

瑞系西方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

图为抵达莫斯科车站时的情景。

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

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关系是如何中断的

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关系是如何中断的

1963年、1964年中苏大论战期间,苏共在连篇累牍地公开发表反华文章、掀起大论战的同时,也通过信函一次次向中共提出停止公开论战、召开国际会议的建议。

对于苏联反华行动,中共进行了还击,同时也试图寻找机会谋求团结。

但苏共的一些做法使中苏间的分歧进一步扩大。

1965年3月,苏共纠集19个共产党和工人党在莫斯科召开会议,中共拒绝参加。

这次会议是“一个公开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极其严重的步骤”,此后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以致中断一切联系。

我当时作为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组长,亲历了这个全过程。

柯西金来华,企图说服中共参加国际会议1964年11月24日,苏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

信中表示:把赫鲁晓夫在同年7月30日信中提出的、要在12月15日举行的26国党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推迟到1965年3月1日举行。

12月12日,《真理报》发表通告,说26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将在1965年3月1日召开。

1965年2月初,苏联新任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率苏联党政代表团前往越南访问途中有意在北京做短暂停留。

2月5日,柯西金到达北京,6日飞往越南,10日又回到北京,11日返回莫斯科。

在京期间,周恩来和毛泽东先后接见了他。

两国领导人谈话主要是围绕着即将召开的国际会议进行的。

当时我正在北京顺义李遂公社参加“四清”运动。

中办通知我有任务,于是我提前返京,担任翻译。

2月5日,柯西金到达北京后,即与周恩来举行了会谈。

柯西金在会谈中表示,国际会议还是要开的,但已经改成了协商会议,不草拟文件。

周恩来说,我在莫斯科的时候就劝你们不要把赫鲁晓夫这个包袱接过来,要把它扔掉,改弦易辙,另起炉灶。

这样双方总能找到一些共同点。

现在你们坚持要召开这个会,我们也无法阻止,其结果必然造成两党彻底决裂。

柯西金认为苏中之间的争吵,有许多都是人为造成的。

他还是动员中共参加这次会议,以此作为改善两国关系的开端。

2月6日,周恩来与柯西金再次会谈。

在会谈中柯西金抱怨中共领导人不理解他和勃列日涅夫对改善苏中关系的愿望。

20世纪中叶中苏关系评述

20世纪中叶中苏关系评述

《毛泽东对苏认识与中苏关系的演变(1954-1960)》总结——李明红李丹慧学者的《毛泽东对苏认识与中苏关系的演变》一文主要讲述新中国1954-1960年这段时间与苏联的由亲密转向对抗的外交关系。

该文中主要分三个时间段诸多方面论述中苏有亲密合作走向对抗的过程。

并且认为在中苏关系的破裂上中苏领导人双方都负有不可推卸责任,因为对于该段时期来说,外交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两国领导人。

该文章站在一个客观的中间人的角度,不偏不倚地还原历史真相的同时,又论述了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必然性。

第一阶段是1954年苏共新的领导集团调整对华政策至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前,此阶段中苏关系亲密。

此时的苏联调整了对中关系,其一朝鲜战争中中国打出了国家威望,其二苏联领导人换届,急需获得社会主义中共的支持,两方面的原因使得苏联对华关系做出调整。

其表现为苏共和苏联政府在外交斗争中全力支持中国,在政治、经济上进一步加强中苏双边关系。

将斯大林非正常获取的一些权利归还中国,撤出旅顺口的苏海军。

援助中国的重工业项目,提供5.2亿卢布的长期贷款,帮助扩大原有的141个企业设备的供应范围和增加15个工业企业,移交四个中苏股份公司中苏联股份给中国。

签署的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签订了苏联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给中国以帮助的协定。

作者认为此期中苏关系亲密无间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一,毛泽东认为,新中国朝鲜战争结束后亟须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国际环境从事经济建设,苏联是中国最可靠的安全保障;其二,毛泽东认识到,只有苏联有能力并有可能大规模援助中国,促进新中国工农业的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当时的国际局势只能以获得苏联经济援助为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其三,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中,中苏有共同的敌人、共同的安全利益;其四,赫鲁晓夫着手对苏联的内政外交进行改革,而毛泽东尚处在全面学习苏联的阶段,双方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上还没有发生矛盾为中苏共度“蜜月”提供了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新中国建立后,中苏之间的关系成为世人所关注的话题,中苏关系一直在曲折中发展,充满了坎坷,充满了曲折。

一、中苏关系的演变过程对于中苏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具有关键的意义。

苏联诚心帮助了我们,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

回顾1950年初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存在着很多不平等因素,斯大林虽然在旧的中苏条约基础上做出了许多让步,但事实上仍然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保证了苏联的战略需求。

此后,由于中国人民在朝鲜战争中无私无畏的英勇表现,新中国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阵营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相对提高,而斯大林的去世又为中苏关系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性和新的转机,使苏联第二代领导人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

1953年9月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即开始着手调整苏联的对华政策,1954年苏共新的领导集团调整对华政策至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前,中苏关系进入历史上的最佳状态。

其对华政策基础的根本性转变,对此期中苏“蜜月”型关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

1956年后到1966年是中苏开始论战并走向决裂的阶段。

分歧的开始,固然有思想意识上的关系,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国家利益的矛盾。

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双方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开始出现分歧,主要表现在:关于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关于台湾海峡危机和中印边界冲突问题;关于中东局势的分歧。

由于苏联当局坚持大国沙文主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致使中苏矛盾凸显。

到50年代末,中苏两国由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发展到两国关系上的分歧,由内部争论发展到公开化,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1960年是中苏关系演变的一个决定性年份:1960年7月,苏联片面决定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了243个合作书,废除科技合作项目257个。

中苏发展历程

中苏发展历程

中苏发展历程中苏发展历程,是中苏两国在建交以来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史。

这一历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相互支持、友好合作的时期,到最终分歧激化,关系破裂的阶段。

1950年,中苏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缔结了友好合作的条约。

在此之后的数十年中,中苏两国展开了全方位的合作。

中苏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都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和沟通。

双方开展了多个交流项目,其中包括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重大工程。

例如中苏友谊大桥和中苏合作修建的山西陶瓷厂等项目,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国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

主要原因是苏联的领导层与中国的领导层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分歧。

中国对苏联在冷战期间与美国的关系持批判态度。

中国认为,苏联领导层追求的是和平共处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而中国则坚持主权和独立的原则。

此外,苏联在对待国际社会事务上的态度也引起了中国的不满。

1971年,中苏关系达到了最严重的破裂,苏联在国际舞台上支持柬埔寨和越南等对中国的敌视国家。

随后,苏联从中国撤回所有的援助项目,并停止对中国的援助。

中苏两国从此开始长达20年的冷漠。

然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中苏关系逐渐得到改善。

新的苏联领导层表达了对中国的友善态度,并寻求和中国建立更加稳定、平等的关系。

中苏两国开始了一系列高层交流,并恢复了经济合作。

两国签署了多份合作协议,包括在能源、军工和科技等领域的合作。

这些合作协议为中苏两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目前,中苏两国关系已经稳定发展,成为了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伙伴。

两国保持了高层交往和政治对话,加强了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与合作。

此外,中苏两国在经济、贸易、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也日益增加,为两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总之,中苏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相互支持到分歧激化,再到关系改善的过程。

中苏两国之间的发展历程既有合作共赢的一面,也有冲突和分歧的一面。

然而,通过不断的对话和沟通,中苏两国最终实现了合作共赢,建立了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最新“脆弱的中苏联盟”漫画分析

最新“脆弱的中苏联盟”漫画分析

脆弱的中苏联盟•陈伟壁东莞实验中学523120图一图二英国政治漫画家维克多·薇兹(Victor Weisz,1919—1966)笔下有多幅中苏关系的作品,如图一(《新政治家》,1961年12月10日),看得出作者认为中苏分歧之一,在于如何看待斯大林。

而到了1964年,双方关系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如图二(《伦敦旗帜晚报》,1964年4月2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手持镰刀,中国领导人毛泽东手持铁锤,正进行激烈“乒乓球”比赛。

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两国在有关斯大林的评价、和平过渡、战争与和平及中国的大跃进、人民公社等问题上,产生分歧,并进行激烈的争论。

如1963年7月中旬到10月底,苏联报刊发表了大量的反华文章和材料,把中苏关系推向破裂的边缘。

为此,中共从1963年9月至1964年7月,在《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编辑部连续发表了《苏共领导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等九篇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

后世读史者,面对这段历史不免要问:为什么昔日的“同盟加兄弟”,到此却反目成仇?双方要置中苏的共同利益和同盟的整体利益于不顾?一般史论,是双方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领袖个性等方面的分歧与冲突造成的。

然而,沈志华先生的说法更具有说服力,“其根源在于中苏两国处于不同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地位,以及中苏两党处于历史进程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导致中苏同盟破裂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中某种固有的结构性弊病。

”如“国际主义理念与民族主义追求的矛盾,以意识形态的同一性替代或掩盖国家利益的差异性。

”、“同盟内部领导与被领导的组织原则与各国享有平等权利的准则之间的矛盾,把党际关系等同或混淆于国家关系。

”(参见沈志华《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和结果》一文)由此注定,双方各走各路。

若论影响,两国关系的破裂既干扰了中国的经济建设,同时也滋长了中共政治思想领域“左倾”思潮,并且改变了冷战国际格局,“中国首先跳出了两极格局,此外,促进了苏联在冷战对阵中败北。

外交档案记录的中苏建交轶事

外交档案记录的中苏建交轶事

外交档案记录的中苏建交轶事轶事之一:毛泽东主席激动地与机要秘书握手新中国的建立震动了世界,立即引起各方面的反响。

作为支持过中国革命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最快作出反应的国家,开国大典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照会就发到了中南海。

当毛泽东看过机要秘书送来的莫斯科照会之后,激动地同机要秘书握了握手。

这位机要秘书给毛泽东送过无数次文件,像这样的握手还是第一次,这足以表明毛泽东对苏联承认新中国何等重视和激动。

苏联于新中国成立第二天,即1949年10月2日发表声明与原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并来电表示愿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互派大使。

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亲自起草电文,于次日复电,感谢苏联政府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热忱欢迎立即建立中国与苏联的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

轶事之二:苏联大使为赶时间星夜兼程苏联方面因得知“英国可能迅速承认”新中国,“故苏大使为获得第一个呈递国书地位,必得最快赶来”。

于是,第一任苏联驻中国大使罗申迅即于10月4日启程,星夜赶往北京。

中间乘坐飞机、汽车、火车不停辗转,终于8日到达哈尔滨,10日到达北京就任,并于10月16日向毛泽东主席递交了国书,速度之快超出当时领导人的想象。

外交部解密档案中有一份时任哈尔滨外侨事务处副处长杨佐青1949年10月、11日关于罗申来华情况的报告,此报告详细地描述了苏联驻中国第一任大使罗申来华的过程,并针对其中的问题对外交部提出了很有见地的建议,很具有说服力,其内容如下:一、罗中大使旅程表:十月四日由莫斯科乘飞机动身来华五日(?)至赤塔换乘火车七日七时抵满洲里十时抵中苏边境爱府泡小站十四时乘汽车过境,乘专车出发八日十八时抵哈尔滨九日零时由哈出发十五时抵沈阳十七时由沈出发十日十三时四十五分过津十日十六时十八分抵京二、旅程招待与欢迎情况:(一)入境后由我派专车一列供用,包括一公务车(花车),一警卫车,二机车。

(二)哈尔滨外事处副处长代表哈尔滨市长与苏驻哈副领事阔什了夫迎至过境。

第二节中国外交的历史演变ppt

第二节中国外交的历史演变ppt
周恩来总理亚非十三国之行路线图
▪ 第二,发展同西欧、日本的关系。随着西欧经济的恢 复、发展和欧洲共同体的逐步形成,西欧国家独立自 主、联合自强的倾向日益发展。特别是法国在戴高乐 将军重新执政后,拒绝签署美苏共同炮制的部分禁止 核试验条约,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 突出地反映了西欧不甘受美控制,积极谋求独立自主 的趋向。
原则坚定、策略灵活的高超
外交艺术,同其他与会国一
道,排除了美国的干挠,为
上述问题的解决发挥了重要
作用。
▪ 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我国从五十年代起就同美国在 台湾问题上进行了坚决有力的斗争。
– 1950年11月,我国政府特派代表伍修权在联合国安 理会上向全世界揭露和控诉美国侵略我国台湾的罪行。
– 1954年12月,美国同蒋介石集团签订“共同防御条 约”,并支持蒋军对大陆和沿海进行军事骚扰。我坚 决反击,一举解放了一江山岛。美国陷入恐慌,匆忙 要求联合国秘书长出面斡旋,企图阻止中国采取进一 步的行动。我国发表声明严正指出,解放台湾是中国 的内政,联合国和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
▪ 美国在入侵朝鲜的同时,加紧干涉印度支那。美国的行 动不仅是支持法国殖民主义镇压印度支那人民,而且对 中国南方边陲的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中国在极其困难的 条件下,全力支持越南人民反抗法国殖民主义和美国的
干涉,为恢复Biblioteka 度支那的和平和实现越南北半部的完全解放作
出了自己的贡献。
▪ 抗美援朝和援越抗法斗争的胜利表明,新中国已成为维 护亚洲 和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1954年4月,我国 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关于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 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团与会,并以
1965年8月,中国领导人 彭真、郭沫若和中日青 年联欢。

共和国外交史

共和国外交史

周恩来总理
生平: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 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 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 1917年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 1919年回国。五四运动中,在天津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1924年 回国。 1927年8月1日领导了南昌起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兼任过外交部长,并任中共 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主席。是中共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 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书记处书记,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常 委,第八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中苏友好条约》的签订
• 条约定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华人民共 和国与苏联于1950年2月14日签定的条约,同年4月11 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0年。这个条约取消了1945年8月 中华民国政府代表王世杰和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签订的 不平等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 签订地点:条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兼外长周恩来 和苏联外长安德烈· 维辛斯基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签署。 • 条约意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定,在一 定程度上为新生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并促使中苏两国关系是蜜月期一直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着,并对两国建立永久的牢不可破的友谊产生了积极 的影响。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定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时任中央人政府代 表团时,第一次正式向国际社会提出的。
• 具体内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 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 意义:几十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 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国际友 好合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不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的倡导者,而且是其忠诚的奉行者。在这五项原则的基 础上,中国与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15课 万隆会议

第15课 万隆会议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
嗨,班长要我把“国家外交原则”贴到班 级板报上,可是被我弄乱了,急死我了,谁能帮 我?
主权
互利 和平 尊重
共处
内政
互相 平等 领土
和 互不
侵犯
干涉
完整 互不
“他卓有成效地 管理着世界上人口最 多的国家,自己却没 有留下一个子女;他 为中国巨大的国民经 济殚精竭虑,不知经 手过多少钱财,却没 有在外国银行里给自 己存入一分钱……”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万隆会议
周恩来独特的外交魅力
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
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 ——周恩来
1955年4月中国代表团到达万隆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的中国政府代表团
周 恩 来 总 理 步 入 会 场
让我想想,编写历史剧本“万隆会议”: ①除周恩来外,最少还应该设计几个角色?
②他们分别对中国持什么态度,友好?敌对?
③每个角色的台词嘛,小菜一碟┅┅ ④我应该还能比别人多点“创新”!比如┅┅
亚非拉歌曲欣赏
缅甸民歌《海鸥》
印度尼西亚《梭罗河》
非洲歌曲《我们的祖国在黑非洲》
我们祖国在黑非洲
梭 罗 河
曼卡湾梭罗河 月色正朦胧 无论离你多遥远 总教人颠倒 魂梦荡漾 如眼波如少女把 情种 爱在那河畔留恋 吹来阵阵薰风 星光照遍那棕林 六弦琴声林中
一种说法:“弱国无外交” 另一种说法:“无论强国、弱国、大 国、小国,都有外交,且外交上都一律平 等”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联系新中国在日 内瓦会议上和旧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中 国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下列图片反映了哪一时期的什么历史 事件?这些图片说明近代中国的外交 有哪些基本特征?

中苏合作.pptx

中苏合作.pptx
双方应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 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取 得预期成果。
拓展合作领域与方式
中苏两国应不断拓展合作领域 和方式,创新合作模式,推动 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加强民间交流与合作
鼓励两国民间团体和企业加强 交流与合作,推动民间外交的 发展,为两国关系注入新的活
力。
THANKS FOR WATCHING
合作意义与价值
01
经济意义
苏联的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02
政治价值
经济合作加强了中苏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和战略协作,巩固了社会主义
阵营的力量,对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03
历史影响
中苏合作不仅是两国关系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经济
科技创新合作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中苏两国可以在高新技术 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3
人文交流与合作
加强两国在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人文交流 与合作,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理解。
加强交流与合作的建议
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中苏两国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 作机制,确保双方合作的持续
性和稳定性。
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
进了双方科技水平的提高。
人才培养
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教育和 培训机会,帮助中国培养了大量 的科技人才,这些人才成为中国
后续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技术交流
双方通过技术交流会议、展览等 形式,分享了各自的科技成果和
经验,推动了科技进步。
贸易领域合作
商品贸易
中苏之间进行了大量的商品贸易,中国向苏联出口了如煤炭、石油 、农产品等,而苏联则向中国出口了如钢铁、机械、化肥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苏两国领导人交往历史图片
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

苏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图为当年10月16日苏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前排右六)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合影。

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副署的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国书。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1949年12月21日,两位伟大领袖站在一起,毛泽东和联共(布)中央总书记斯大林(前排右三)等一起出席斯大林70寿辰庆祝会。

毛泽东左边为卡冈诺唯奇,右边是布尔加宁元帅,斯大林右边是德国领袖乌布利希和赫鲁晓夫。

1949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访问苏联,在抵达莫斯科车站时,毛泽东受到苏联党政领导人布尔加宁(右一)、莫洛托夫(右二)等的热烈欢迎
1950年2月14日,毛泽东和斯大林出席《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的签字仪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条约及有关协定上签字。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苏联代表团米高杨和刘少奇亲切握手。

1956年2月,朱德出访苏联,并出席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1956年2月,朱德出访苏联,并出席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朱德参观莫斯科地球卫星、火箭展览
1956年2月,朱德出访苏联,并出席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朱德在莫斯科与各国党代表一起步入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会场。

1957年1月,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副总理贺龙出访苏联、波兰和匈牙利,第一次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应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7年4月15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与来访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右)在欢迎酒会上
1957年5月5日邓小平副总理陪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参观北大,在办公楼前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1957年11月,中共中央主席、国家主席毛泽东赴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并出席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及64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分别签署了《莫斯科宣言》和《和平宣言》。

毛泽东拜会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右一)。

1957年11月,中共中央主席、国家主席毛泽东赴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并出席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及64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分别签署了《莫斯科宣言》和《和平宣言》。

毛泽东在《莫斯科宣言》上签字。

1959年1月28日,周恩来赴莫斯科出席苏共二十一大,向大会宣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贺词
1959我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各国代表团团长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看群众游行和阅兵式。

(前排左六起:邓小平,金日成,周恩来,苏斯洛夫,胡志明,毛泽东,赫鲁晓夫,刘少奇、米高杨)
1959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刘少奇,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到机场迎接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并陪同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
1960年11月至12月,刘少奇赴莫斯科参加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并参加纪念十月革命43周年庆典。

刘少奇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并与该舰第一任政委亲切握手。

在刘少奇同志访苏期间,苏共中央第二书记勃列日涅夫全程陪同。

1960白俄罗斯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苏共主席团候补委员马祖罗夫(右二)向刘少奇赠送列宁像。

勃列日涅夫也在场。

1960年11月至12月,刘少奇赴莫斯科参加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并参加纪念十月革命43周年庆典。

刘少奇与苏共中央第一书记、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左一)举行会谈。

后来在文革中起到极恶劣作用的康生当时坐在赫鲁晓夫身旁,与赫鲁晓夫激烈对抗。

1964年11月,周恩来赴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7周年庆祝活动。

周恩来拜谒列宁墓并献花圈。

周恩来同志这次是为试探勃列日捏夫对我国的态度而来。

两位伟大的总理:1969年9月,周恩来总理在机场会见途经北京的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

这次会谈使紧张的中苏关系有所缓和。

随后,中苏恢复1964年开始举行、后因故中断的边界谈判。

1979年10月,中苏国家关系谈判在莫斯科举行,右起立者为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幼平。

198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同志会见来访的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阿尔希波夫(右)
5月,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与戈尔巴乔夫会谈时指出,我们这次会见的目的是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宴请戈尔巴乔夫率领的代表团。

戈尔巴乔夫和夫人赖莎一行到上海参观访问,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和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同志到机场迎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