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尾骨脊索瘤的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7种骶骨肿瘤影像表现

7种骶骨肿瘤影像表现

7种骶骨肿瘤影像表现骶骨解剖•腰椎-尾椎之间•5块骶椎融合•骶管:马尾及终丝•骶孔:骶神经前后支•骶髂关节•骶骨属于软骨内化骨•骶骨椎体及附件成分骨化中心一般于3-6岁闭合,边缘骨骺于20-24岁闭合,致使骶骨中各种干细胞及破骨细胞一直生长活跃,成为骨源性肿瘤的好发部位•骶管及骶孔中神经走形丰富,发育过程中包绕脊索,也是神经源性肿瘤和脊索瘤的好发部位骶骨肿瘤•根据组织来源分为椎管内、椎骨起源的肿瘤•起源于骶骨的肿瘤:脊索瘤、软骨肉瘤、骨巨细胞瘤及转移瘤•起源于骶骨骨髓的肿瘤:骨髓瘤、白血病骨浸润•起自骶管的肿瘤以神经源性肿瘤最常见临床特点•起病隐匿•腰腿疼痛、下肢感觉异常、大小便异常•发病年龄:脊索瘤:40-60岁神经源性肿瘤和骨巨细胞瘤:20-40岁转移瘤及软骨肉瘤:老年人1脊索瘤•脊索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低度恶性肿瘤,起源于胚胎期残存的脊索组织•好发于40-60岁,男:女=2~3:1•骶尾椎是脊索瘤最好发部位,占50-60%•多位于下部骶椎(S3-S5节段)中线区•向前突破骨皮质在骶前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脊索瘤影像表现溶骨性骨质破坏+巨大软组织肿块,瘤内可见散在钙化或残存的不规则骨嵴MRI:T1WI多为低信号,伴有出血可为高信号T2WI呈分叶状高信号(与瘤内胶冻样、粘液样组织有关),如其内出现斑点状低信号提示钙化灶或骨嵴压脂T2WI高信号更明显增强轻-中度强化病例1 男,37岁病例2 女,42岁,反复腰骶部疼痛1年余2软骨肉瘤•软骨肉瘤起源于软骨或成骨结缔组织•Mayo 报道1041软骨肉瘤仅20例发生在骶骨,多见于骶骨两侧翼后部•好发于老年人,男:女=2~4:1CT:溶骨性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病灶内软骨基质钙化瘤体钙化呈点状、环状、簇状钙化MR:显示肿瘤内软骨基质较特征:T2WI序列呈多结节状明显高信号,T1WI呈低或中等信号,且强化不明显3骨巨细胞瘤•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具有侵袭性的良性骨肿瘤•好发于中青年(20-40岁)•常发生在骶骨上部(S1-S3),呈膨胀性骨质破坏或皂泡样骨质改变,常呈侵袭生长达骶髂关节至髂骨关节面骨巨细胞瘤影像表现CT: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肿块内密度不均,可有坏死与液化区MR:T1WI呈低等信号,T2WI信号混杂(等低信号多见)增强扫描:厚壁花环样强化,其内可见低信号或低密度的无强化区T2WI信号混杂:高信号:坏死、液化、陈旧出血形成囊变区低、等信号:可能与其中含有纤维成分的胶原蛋白及含铁血黄素沉着有关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特征性征象:液-液平面病例1 女,26岁病例2 男,35岁4浆细胞瘤•浆细胞瘤又称骨髓瘤,来源于骨髓内浆细胞,是分泌免疫球蛋白的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分为单发和多发,以多发较多见,常发生于红骨髓丰富的骨骼:脊柱、骨盆、颅骨•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典型X线表现:多发小圆形穿凿样溶骨性骨质破坏及广泛的骨质疏松,病灶周围无硬化缘男,66岁,全身多处疼痛5孤立性浆细胞瘤•孤立性浆细胞瘤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变异或者是其早期阶段•发病年龄比多发骨髓瘤年轻:40-50岁•骶骨是其好发部位•表现为骶骨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形成,常伴有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可见明显强化•术前定性较为困难,通过穿刺活检而确诊病例1 男,73岁,腰痛5月余6骶骨转移瘤•转移瘤来源:肺部、甲状腺、肝脏、肾脏、胃肠道肿瘤。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一、概述骶骨肿瘤是指发生在骶骨区域的恶性或良性肿瘤。

影像学诊断在骶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包括分类、常见病理类型、影像学表现等。

二、骶骨肿瘤分类根据病理学特点,骶骨肿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

良性肿瘤包括骶骨骨巨细胞瘤、骶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等;恶性肿瘤包括骶骨骨肉瘤、转移性骶骨肿瘤等。

三、常见病理类型及影像学表现1.骶骨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多为单发病灶,位于骶髂关节附近;②呈椭圆形或分叶状;③病灶密度不均匀,内见斑点状钙化;④边缘可有骨壳形成。

:详细骶骨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诊断请见附件1.2.骶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影像学表现.1病灶常为多个,分布于双侧骶髂关节附近;②病灶边缘不规则,可有骨膜反应;③病灶密度多为低密度,内见斑点状钙化。

:详细骶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影像学诊断请见附件2.3.骶骨骨肉瘤:影像学表现.1病灶呈溃疡状,边缘不规则;②密度不均匀,可见明显骨质破坏;③软组织肿块形成,可伴有侵蚀性生长。

:详细骶骨骨肉瘤影像学诊断请见附件3.4.转移性骶骨肿瘤:影像学表现.1病灶多为多发病灶;②边缘不规则,可有骨质破坏;③可伴有软组织肿块形成。

:详细转移性骶骨肿瘤影像学诊断请见附件4.四、附件附件1:骶骨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诊断附件2:骶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影像学诊断附件3:骶骨骨肉瘤影像学诊断附件4:转移性骶骨肿瘤影像学诊断附注:以上附件内容详细列出了各种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和特点。

详细内容请参阅相应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影像学诊断:通过使用医学影像学技术,如X射线、CT扫描、MRI等,分析图像来确认疾病的诊断。

骶尾部脊索瘤影像诊断

骶尾部脊索瘤影像诊断

骶尾部脊索瘤影像诊断脊索瘤是一种起源于残留或迷走脊索组织的低度恶性骨肿瘤。

现一般被认为是脊索残留物恶变所致,由Luschka氏于1856年首次描述,1894年Ribber氏将其命名为脊索瘤。

临床表现:•病变多发生于躯干轴心骨,由颅底至骶尾部任何部位,以骶尾部最为好发(50%~60%),其次颅底(25%~35%)、颈椎(10%)、胸腰椎(5%),极少见于中轴骨以外部位[1]。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包括儿童和青少年,以30-50岁之间多见,男女之比约为2:1。

•临床症状不一,与病变部位及侵犯程度密切相关。

骶尾部常以会阴区麻木及疼痛进行性加重为主,直肠、膀胱及相应马尾神经受压可引起大小便异常,肛周感觉衰退,表皮和直肠溃疡。

组织病理:•肉眼观察:肿瘤呈膨胀性结节生长,绝大多数肿块为2~5cm,包膜边界清楚,质软呈胶冻状,内可见纤维分隔,有时见出血、囊变、钙化及骨组织。

•组织分型:典型脊索瘤以液滴细胞巢为标志;软骨样脊索瘤由结节样软骨结构组成;去分化型多见核分裂象,侵袭性强,以骶尾部居多。

影像学表现:•X线:骶尾骨溶骨性破坏,部分边缘硬化并可见散在斑片状钙化或残存骨影。

•CT:骶尾部较大软组织肿块与骨质破坏不成比例,肿块与正常骨分界不清,内可见囊变、钙化或碎骨片影;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分隔、分房、包膜样强化明显。

•MRI:能更清楚显示肿块部位、范围及周围侵犯情况;前半常呈半圆形膨胀生长、后半常不超出骶尾骨。

平扫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多显著高信号;动态增强可呈缓慢持续强化。

肿瘤分期:病灶转移率不高,但其分期及手术能否完全切除与肿瘤复发和生存率关系密切[2]。

分期标准:Ⅰ期:肿瘤局限于原发部位,无邻近结构侵犯;Ⅱ期:肿瘤向周围间隙或组织侵犯,仅至椎弓根部;Ⅲ期:肿块累及至整节椎骨。

IV期:累及椎旁软组织或向椎管内侵犯,复发或伴有转移。

( [2]王冬梅,等.脊索瘤的影像诊断及分期,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21(12):863-866.)诊断要点:1. 较大软组织肿块与骨质破坏不成比例,尤其椎体前方肿块上缘与骶椎呈锐角时,应首先想到本病可能。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xiao65@北京大学北京大学骶骨的解剖骶骨肿瘤发病率北京大学临床表现北京大学发病年龄北京大学骨肿瘤诊断的三结合北京大学骨肿瘤影像进行检查的目的北京大学综合影像检查北京大学骨肿瘤的综合影像学检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X线平片北京大学C T 扫描北京大学C T扫描北京大学M R I北京大学同位素骨扫描北京大学综合影像检查的重要性北京大学综合影像检查的重要性(续)北京大学男,51岁北京大学男,51岁重叠部位北京大学北京大学X 线平片阳性,进一步检查;X 线平片阴性,更要进一步检查!北京大学动态扫描北京大学动态扫描方法不同时相北京大学最大强化斜率图北京大学S I —T曲线北京大学S I -T曲线类型的临床意义北京大学良性肿瘤北京大学恶性肿瘤北京大学肌骨系统1H M R S谱线北京大学正常骨骼肌1H M RS北京大学病例恶性病变病例良性病变北京大学逐步分析法北京大学分析步骤北京大学一、初步分析北京大学几种骨肿瘤好发年龄二、病灶分析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破坏区边界北京大学破坏区边界北京大学破坏区边界北京大学破坏区边界北京大学位置的重要性北京大学位置的重要性北京大学位置的重要性北京大学位置的重要性北京大学骶孔的重要性北京大学增强的重要性椎间隙改变•北京大学关节改变北京大学北京大学骶骨的解剖北京大学骶髂关节-肿瘤跨关节北京大学骶髂关节-肿瘤跨关节。

骶尾骨脊索瘤的影像诊断

骶尾骨脊索瘤的影像诊断

Case8 男,56岁,脊索瘤
• X线:S2以下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影
• MRI:S2以下软组织肿块影,突出盆腔及骶管 内,内见斑片状短T1信号及更长T2出血信号。
Case9 男,60岁,骶尾部疼痛5月
• CT:S3-5骨质破坏,骶前软组织肿块
• MRI:软组织肿块长T1、 长T2信号,内见斑片状 短T1信号;T2内见多发 网格状低信号;横板征。
Case5
男,65岁,骶尾部疼痛
• 尾1椎体前缘局部骨质破坏,前方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 密度低于周围肌肉,内见细分隔,增强扫描分隔强化。

病理:脊索瘤
MRI: • 病变等T1、长 T2信号,富含 粘液
• 病变边缘及分 隔轻度强化
Case6
男,59岁,腰骶部疼痛8月余
• CT:S5及以下骨质破坏,肿块内见散在斑 点状钙化及残余骨
脊索瘤
普通型
• 又称经典型,最常见 • 占总数80%-85%
病理分型
软骨样型 去分化型
• 占脊索瘤的10%
• 占脊索瘤的5%-15%
• 瘤内无软骨或其他间充 质成分 • 多见于40-50岁患者
• 在病理上可有几种生长 方式,但片状生长为其 特征,由空泡状上皮细 胞和粘液基质组成 • 细胞角蛋白和上皮膜抗 原的免疫染色阳性,电 镜见核粒 • 这些特征有助于本病与 软骨肉瘤区别,后者免 疫染色阴性,电镜无核 粒
Case2 男,37岁,骶尾部疼痛一年余
• 骶尾椎膨胀性溶骨性破坏,软组织肿块内见点 状钙化影及稍高密度分隔,境界清楚,增强扫 描轻度不均匀强化。
病理:脊索瘤
• 病变信号混杂:长T1长T2,T1WI示病灶内见斑片状 高信号,周围少许水肿信号,增强扫描边缘及内部 见条片状明显不均匀强化。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X线检查对于骶骨肿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软组织成分的显示 效果较差。
CT检查
01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骶骨肿瘤的形态、大小、
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
CT可以观察肿瘤对骶骨的骨质破坏程度,了解肿瘤
02 是否侵蚀骶骨周围结构,如骶髂关节、腰骶神经根等

03
CT检查对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
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核素扫描等,这 些方法在骶骨肿瘤的诊断中应用较少。
超声可以用于浅表软组织肿瘤的检查,但对于深 部肿瘤效果不佳。
核素扫描主要用于骨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对于原 发骶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有限。
03
骶骨肿瘤影像学表现
良性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骨岛
恶性骶骨肿瘤的骨膜反应通常表现为Codman三角或"葱皮样"改变,这是恶性肿瘤生长迅速、骨膜反应强烈的表 现。骶肿瘤的鉴别诊断骶骨结核
骶骨结核在影像学上表现为骨质破坏、周围脓肿形成,常伴有椎间隙狭窄或消 失。与恶性骶骨肿瘤的鉴别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骶髂关节病变
骶髂关节病变如骶髂关节炎、致密性髂骨炎等,在影像学上表现为髂骨侧密度 增高、骨质硬化,与恶性骶骨肿瘤的骨质破坏表现不同。
良性骶骨肿瘤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圆形 或椭圆形的孤立高密度影,边缘清晰, 无周围浸润。
骨软骨瘤
良性骶骨肿瘤中的骨软骨瘤在X线片 上表现为从皮质突向软组织的骨性突 起,呈菜花样钙化。
恶性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溶骨性破坏
恶性骶骨肿瘤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广泛的溶骨性破坏,骨皮质变薄、断裂,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
骨膜反应
,但最终诊断仍需结合病理学检查结果。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一、引言\t骶骨肿瘤是一种罕见但临床意义重大的病症,其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骶骨肿瘤的影像学特征、诊断方法和评估指标,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二、骶骨肿瘤的分型\t根据病理学的不同类型,骶骨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别。

原发性骶骨肿瘤包括骶骨肉瘤、骶骨骨巨细胞瘤和骶骨软骨肉瘤等;继发性骶骨肿瘤则包括骶骨的转移性癌瘤等。

三、影像学表现\t1、X线表现:初步筛查骶骨肿瘤时,常选用X线。

骶骨肿瘤的X线表现主要包括骶骨骨质破坏、骨质增生和软组织肿块等。

\t2、CT扫描:CT扫描能提供骶骨肿瘤的更为精细的三维图像,对于骶骨骨质破坏的程度、边缘特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评估。

\t3、MRI检查:MRI检查可提供骶骨肿瘤的软组织信息,对肿瘤的组织学特性、浸润范围以及神经管和血管的受侵情况有较好的显示。

四、诊断方法\t1、影像学特征分析:通过对上述影像学表现的分析,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初步判断骶骨肿瘤的类型和性质。

\t2、活检检查:对于高度怀疑为恶性肿瘤的病例,需要进行活检检查以明确病理学类型和分级。

\t3、其他辅助检查:根据具体情况,如CT导航下穿刺活检或磁共振弹性成像等,可进一步评估肿瘤的范围和侵犯程度。

五、评估指标\t骶骨肿瘤的评估指标主要包括病变的大小、边缘特征、骨质破坏程度、软组织浸润、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等。

这些指标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和评估预后。

六、附件\t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见附件部分。

七、法律名词及解释\t1、病理学:疾病的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本质、病因、发病机制、组织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联系的一门学科。

\t2、活检:通过外科手术或穿刺等方法,取出病变组织或细胞,送往病理学实验室进行组织学或细胞学的检查,以明确病理诊断。

骶骨脊索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骶骨脊索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
• 病程较长。 • 可无症状。 • 下腰部、骶尾部疼痛,可放射至臀部、下肢。 • 下肢无力、便秘、排尿困难。 • 骶尾部肿块;皮肤破溃、瘘管、窦道。
病理
脊索瘤:起源于脊索的胚胎残留物。 脊索:是人类脊柱的原基,发育过程中逐渐被椎体软骨基
糖所替代,发展为椎间盘的髓核。
男,65岁,发现骶骨肿物。
鉴别诊断骨巨细胞瘤
20-40岁,女性稍多。 上位骶椎多见。 偏心性、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 骨嵴;瘤内无钙化或骨化;可有硬化边(靠背征)。 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含铁血黄素沉着、多发小囊
变)。 可累及骶髂关节。 富血供,增强明显强化,快进快出。
中线部位,下位骶椎(S3-S5)多见。 溶骨性骨质破坏,稍膨胀。 骶前软组织肿块,分叶状;沿骶管向上生长。 残存骨质/钙化:呈散射状分布、不规则、模糊。 部分边缘可硬化。 增强: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
脊索瘤是一d到付种罕见的低度恶性骨肿瘤,发生率为8/10
影像学表现:MRI
• 中线部位,下位骶椎(S3-S5)多见;沿骶管向上生长。 • T1WI呈中等-低信号,内可见斑点状、斑片状高信号(出血)。 • T2WI明显不均匀高信号,内见条状低信号(纤维血管分隔)。 • 增强: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蜂窝样、颗粒样强化。 • 持续缓慢强化:肿瘤细胞、黏蛋白有吸收Gd-DTPA作用 。
女,32 岁, 发 现骶尾 部肿物。
脊索瘤是一d到付种罕见的低度恶性骨肿瘤,发生率为8/10
鉴别诊断神经源性肿瘤
• 20-50岁。 • 骶孔、骶管扩大,骨皮质变薄、吸收。 • 软组织肿块;周围肌肉可萎缩。 • T1WI呈等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多囊变(中央、大);少钙
化。 • 增强:渐进性强化。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⒈介绍⑴概述骶骨肿瘤是指发生在骶骨(sacrum)区域的良性或恶性肿瘤。

影像学诊断是骶骨肿瘤的首要手段,可以通过各种成像技术对骶骨肿瘤进行详细的鉴别诊断和评估。

⑵目的本文档旨在介绍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包括常见的成像技术、影像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以便医生能准确诊断和评估骶骨肿瘤,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⒉常见影像学技术⑴ X线摄影X线摄影是最常用的初始成像技术,可以提供骶骨的骨质、形态和骨折情况等信息。

⑵ 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骶骨解剖结构和肿瘤的内部构成,包括肿瘤的大小、形状、密度和骨骼破坏程度等。

⑶ MRI扫描MRI扫描能够提供更多关于肿瘤的软组织信息,包括肿瘤的形态、边界、信号强度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⑷ PET-CTPET-CT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CT扫描的优势,可以检测骶骨肿瘤的代谢活性和转移情况,对肿瘤的定位和评估起到重要作用。

⒊影像特征和鉴别诊断⑴骶骨骨质疾病包括骶骨骨折、骨肿瘤引起的骨溶解和骨增生等,通过X线和CT扫描可以观察到骨质改变和骨折线等特征。

⑵软组织肿块骶骨肿瘤中的软组织肿块往往是恶性肿瘤的表现,通过MRI 可以观察到肿块的形态、边界和信号强度,帮助鉴别良性与恶性。

⑶骶骨囊肿骶骨囊肿可以通过X线和CT扫描观察到囊肿的大小、形状和壁的特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影像学表现进行鉴别。

⑷转移性肿瘤骶骨是常见的肿瘤转移部位,通过PET-CT可以观察到骶骨及周围组织的代谢活性和转移灶,帮助确定原发肿瘤和评估转移程度。

⒋附件本文档的附件包括骶骨肿瘤的X线、CT、MRI和PET-CT影像示例,以及典型病例的影像报告。

⒌法律名词及注释⑴骶骨(sacrum)骶骨是由5个融合的椎骨组成,位于腰椎和尾骨之间,上部连接到腰椎,下部连接到尾骨。

⑵影像学诊断影像学诊断是通过各种成像技术对疾病进行诊断和评估的方法,包括X线摄影、CT扫描、MRI扫描和PET-CT等。

骶骨肿瘤的影像诊断

骶骨肿瘤的影像诊断

发病率 好发年龄 单发、多发 病变中心的位置 主要影像征象
实验室检查
脊索瘤 骶骨最常见原发性肿瘤 中老年(40~70 岁) 单发 多位于 S3~S5 中线位置,有向前发展趋势
中线区溶骨性、膨胀性病变+大软组织肿 块(骶前、骶管、骶后); 内常有无定形钙化; 边界清晰(肿块周围有纤维假包膜); T2WI 不均匀高信号(空泡细胞+粘蛋白, 多发纤维分隔); 不同程度的强化(延迟 4 分钟较明显); 局部骨质破坏可跨越骶髂关节、椎间; 较少远处转移。
发病率 好发年龄 单发、多发 病变中心的位置 主要影像征象
实验室检查
Ewing 肉瘤/PNET 脊柱罕见,骶骨为脊柱中最常见发病部位 儿童和青少年(5~30 岁) 单发 骶椎前半部 浸润性或虫蚀状溶骨性骨质破坏+巨大的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常有坏死); 可跨椎间。 白细胞增加
发病率 好发年龄 单发、多发 病变中心的位置 主要影像征象
脊索瘤:一般位于 S3~S5 中线位置,有向前发展趋势。 骨巨细胞瘤:一般位于 S1~S3,偏心性横向生长大于纵向生长,常累及耳状关节面。 4. 一些有鉴别意义的影像表现: 病变内钙化或死骨,骨嵴:脊索瘤、软骨肉瘤、结核,骨巨细胞瘤…… 病变内粘蛋白(T2WI 高信号):脊索瘤 病变内瘤软骨(中等信号):软骨肉瘤…… 病变内液-液平面:动脉瘤样骨囊肿、肿瘤出血坏死囊变 骶管、骶孔明显增大:神经源性肿瘤、骶管囊肿
神经源性肿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 少见 21~35 岁 单发 骶骨上段,常沿椎管及骶孔蔓延 骶管、骶孔扩大、内为软组织肿块(骶前肿块较圆),恶性神经鞘瘤可有骨质破坏
a) 仰卧位,消毒、铺无菌巾、局麻; b) 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行骶正中动脉、双侧髂内动脉、双侧髂外动脉造影,确定供

骶尾椎脊索瘤

骶尾椎脊索瘤

骶尾椎脊索瘤病程描述:男,55岁,进行性后背部疼痛一年。

MR可见一15.6 x 2.5 x 11.9-cm较大分叶状肿块,与肌肉比T2呈不均匀高亮信号,T1呈低或等信号,增强后呈不均质强化,内含强化分隔。

病变内有局灶性高信号,可能为出血。

此肿块累及盆腔,从骶骨远端、尾骨区域到直肠周围间隙到臀部皮下脂肪,同样直肠陷窝亦见累及。

此肿块骶骨紧贴皮下,延伸至肛门但无明显侵及。

病变压迫直肠前部但无明确侵及,邻近臀肌内侧但无侵及。

肿块起源于骶骨下部及尾骨蔓延至椎管远端,此区域血管清楚显示,未见肿大淋巴结。

诊断思路脊索瘤影像学表现:•平片上脊索瘤常表现为骶骨或单个–多个椎体肿块并不均匀骨质破坏,可累及椎间隙,神经孔扩大。

骨质硬化常见,占一半以上。

•CT较平片能更好的显示骨质破坏的程度,常表现为较大软组织肿块,与骨质破坏不成比例。

冠状位可更好显示神经孔的侵及。

肿块内钙化可更好显示,骶骨脊索瘤钙化达90%以上,而在椎体脊索瘤钙化不常见。

有时可见囊变坏死或出血。

增强后呈轻度–中度强化。

•MRI 总体上比CT更好的显示脊索瘤的范围及周围结构的受侵情况。

MR上脊索瘤可见多发分隔,在T2较椎间盘呈高信号。

肿块内可见无定形钙化。

T1上肿块多信号多不均匀,与骨髓比呈低或中等信号。

增强后呈不均质不同程度强化,可从轻度–显著强化。

临床表现MR可见一15.6 x 2.5 x 11.9-cm较大分叶状肿块,与肌肉比T2呈不均匀高亮信号,T1呈低或等信号,增强后呈不均质强化,内含强化分隔。

病变内有局灶性高信号,可能为出血。

此肿块累及盆腔,从骶骨远端、尾骨区域到直肠周围间隙到臀部皮下脂肪,同样直肠陷窝亦见累及。

此肿块骶骨紧贴皮下,延伸至肛门但无明显侵及。

病变压迫直肠前部但无明确侵及,邻近臀肌内侧但无侵及。

肿块起源于骶骨下部及尾骨蔓延至椎管远端,此区域血管清楚显示,未见肿大淋巴结。

鉴别诊断鉴别诊断包括脊索瘤、软骨肉瘤、骶尾部畸胎瘤、骨巨细胞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及转移瘤。

骶尾溶骨性破坏软组织肿物--脊索瘤

骶尾溶骨性破坏软组织肿物--脊索瘤

病史:患者,男,55岁,因腰骶部疼痛伴双下肢麻木无力15天入院。

查体:腰骶部压痛阳性,腰部活动受限。

如图1-14(图1-2为DR骶尾骨正侧位,图3-7为骶髂关节CT骨窗轴位、软组织窗轴位、骨窗矢状位、软组织窗矢状位,图8-14为MR 图像依次为T1WI轴位、T1WI矢状位、T2WI轴位、T2WI矢状位、T2WI 压脂矢状位、T1WI增强冠状位、T1WI增强矢状位)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基础解剖影像图15图16图17图15-16所示为正常骶尾骨DR正侧位图像,黄色箭头所示为髂骨,白色箭头所示为骶尾骨,棕色箭头所示为骶髂关节面,蓝色箭头所示为第4腰椎及附件。

所见骶髂关节间隙未见增宽或变窄,关节面光滑,所见诸骨骨皮髓质界清,未见异常密度影。

图17为所示正常骶髂关节CT骨窗轴位,黄色箭头所示为髂骨,白色箭头所示为骶骨。

骶髂关节间隙未见增宽变窄,关节面光滑,骨皮质显示为高密度影,内部髓腔为低密度影,周围脂肪间隙清晰,周围肌肉显示清晰。

图18图19图20图21图22图18-22所示为正常骶髂关节MR图像,依次为T1WI轴位、T2WI 压脂像轴位、T2WI冠状位、T2WI压脂像冠状位、T2WI压脂像矢状位,黄色箭头所示为骶髂关节,蓝色箭头所示为骶骨,白色箭头所示为第4腰椎,因所选示例为正常年轻人,所见椎间盘内自由水含量高,呈稍高信号,棕色箭头所示为椎管内脑脊液呈高信号,其内见多条终丝呈细丝状低信号,T1WI及T2WI图像中因皮下脂肪及骨松质富含脂肪成分显示为高信号,同层面压脂像显示为低信号,对比骨皮质因富含钙质成分均显示为低信号。

图1图2DR正侧位(图1-2):骶椎大部分及尾骨上部正常形态消失,呈溶骨性破坏,似见软组织密度影(蓝色箭头)。

图3图4图5图6CT平扫(图3-4骨窗矢状位、图5-6骨窗冠状位):骶椎大部分及尾椎上部正常形态消失,呈溶骨性破坏,可见巨大软组织肿物影(棕色箭头),最大层面为10x12X15cm,密度欠均匀,边界尚清,边缘可见少许斑片钙化影,肿物略向盆腔内突出。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引言:骶骨肿瘤是指发生在骶骨部位的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

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方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1.CT表现a.骶骨肿瘤在CT上常呈现为骨质破坏区域,可表现为不规则的骨质破坏、骨质硬化、骨质疏松或混合性破坏。

b.骶骨肿瘤的边缘通常模糊不清,并可伴有软组织肿块的浸润。

c.CT扫描还可以评估肿瘤的大小、形态和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2.MRI表现a.MRI对于骶骨肿瘤的显示更为敏感,可以显示骶骨肿瘤的内部结构和周边组织的受累情况。

b.骶骨肿瘤在T1加权像上呈等到亚等信号,而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这一特征有助于与骨髓水肿、脂肪或囊性变相鉴别。

c.MRI还可以评估肿瘤的范围、浸润程度和与邻近重要结构(如神经根、直肠和膀胱)的关系。

3.PETCT表现a.PETCT可以利用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亲和力来评估骶骨肿瘤的代谢活性。

b.骶骨肿瘤的代谢活性显著增加在PETCT上显示出明显的正电子发射,有助于区分肿瘤与炎症或疤痕组织。

二、骶骨肿瘤的诊断方法:1.X线检查a.X线检查是最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可以显示骶骨的异常改变。

b.X线可以显示骶骨肿瘤的形态和范围,但对于肿瘤的内部结构和浸润程度的评估有限。

2.CT检查a.CT是评估骶骨肿瘤的重要方法,可以提供更详细的骨质改变和软组织浸润的信息。

b.CT还可以评估骶骨肿瘤与周围重要结构(如神经根和直肠)的关系。

3.MRI检查a.MRI在骶骨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提供更全面的骨质改变和软组织浸润的信息。

b.MRI还可以评估肿瘤的范围、浸润程度和与邻近重要结构的关系,并对肿瘤的良恶性进行初步判断。

4.骨显像a.骨显像是检查骶骨肿瘤的另一种有价值的方法,可以评估骨骼的整体改变和局部异常区域。

b.骨显像对于评估骶骨肿瘤的骨质破坏情况和潜在骨转移的存在有一定帮助。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课件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课件

骶骨巨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28
骶骨巨细胞瘤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29
骶骨巨细胞瘤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30
Case3 男性 35岁 骶骨巨细胞瘤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31
骶骨巨细胞瘤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32
骶骨巨细胞瘤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33
骶骨巨细胞瘤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6
Case1 骶骨脊索瘤
男性 74岁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7
骶骨脊索瘤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8
骶骨脊索瘤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9
骶骨脊索瘤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10
骶骨脊索瘤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11
骶骨脊索瘤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12
骶骨脊索瘤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13
骶骨脊索瘤
• 影像学上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骨质破坏呈溶 骨性。其内见有不规则小梁残留,与骨巨细胞瘤表现 相似,但通过细微观察发现病灶周围骶骨有浸润累及 改变。本病术前定性诊断较为困难,均通过穿刺活检 而确诊。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36
女性 24岁
骶骨单发性骨髓瘤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37
骶骨单发性骨髓瘤
脊素瘤
13
滑膜肉瘤
1
骨巨细胞瘤 单发骨髓瘤 骨母细胞瘤
神经鞘膜瘤
11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1
3 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1
1 恶性 淋巴瘤
1
1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4
影像学表现
• 除1例骶骨骨母细胞瘤仅只做常规X线检查外, 其余32例中有常规X线、CT与MRI检查者11例, 有 常 规 X 线 与 CT 检 查 者 10 例 , 有 常 规 X 线 与 MRI检查者11 例。

骶尾部脊索瘤的影像诊断——2022年读片窗(8)

骶尾部脊索瘤的影像诊断——2022年读片窗(8)

骶尾部脊索瘤的影像诊断——2022年读片窗(8)
王龙胜
【期刊名称】《安徽医学》
【年(卷),期】2022(43)8
【摘要】1病史摘要患者,男性,66岁。

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骶尾部疼痛不适1月余,休息后可缓解,未予重视,近来症状无明显好转。

病程中患者无意识障碍,无逆行性遗忘,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胸闷心慌等不适,近期饮食睡眠正常,大小便困难,便时伴疼痛,体重无明显减轻。

体检:体温36.0℃、脉搏71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44/89 mmHg(1 mmHg≈0.133 kPa)。

【总页数】2页(P992-993)
【作者】王龙胜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超声诊断骶尾部脊索瘤1例
2.骶尾部脊索瘤的X线平片及CT影像分析
3.骶尾部骨巨细胞瘤和脊索瘤影像学鉴别诊断
4.骶尾部脊索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5.骶尾部脊索瘤与骨巨细胞瘤的MRI和CT影像特点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索瘤 病理
• 脊索瘤表现为光滑性结节 • 肿瘤组织为白色半透明胶冻状,含有大量粘液,伴 广泛出血时呈暗红色 • 瘤体边缘常呈分叶状或结节状,表面有一层纤维组 织包膜,一般不穿破进入邻近脏器 • 镜下肿瘤细胞较小,立方形、圆形或多角形,胞膜 清楚,胞质量多,红染,常见空泡,空泡大者可达 到一般细胞体积的几十倍,即所谓“大空泡细胞”。 胞核圆形或卵圆形,位于中央。细胞排列成索条状 或不规则腺腔样,期间为粘液。偶见核大深染细胞、 多核细胞和核分裂细胞。
Case5
男,65岁,骶尾部疼痛
• 尾1椎体前缘局部骨质破坏,前方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 密度低于周围肌肉,内见细分隔,增强扫描分隔强化。
病理:脊索瘤
MRI: • 病变等T1、长 T2信号,富含 粘液
• 病变边缘及分 隔轻度强化
Case6
男,59岁,腰骶部疼痛8月余
• CT:S5及以下骨质破坏,肿块内见散在斑 点状钙化及残余骨
• CT:S1以下溶骨性破坏,骶管内及骶前分叶状软组织肿 块影,内未见明显钙化影 • MRI:分叶状长T1、T2信号
病理:脊索瘤
• MR增强扫描病变不 均匀轻度强化
Case4
病理:脊索瘤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分隔强化。 • X线:S3以下溶骨性破坏。
脊索瘤
普通型
• 又称经典型,最常见 • 占总数80%-85%
病理分型
软骨样型 去分化型
• 占脊索瘤的10%
• 占脊索瘤的5%-15%
• 瘤内无软骨或其他间充 质成分 • 多见于40-50岁患者
• 在病理上可有几种生长 方式,但片状生长为其 特征,由空泡状上皮细 胞和粘液基质组成 • 细胞角蛋白和上皮膜抗 原的免疫染色阳性,电 镜见核粒 • 这些特征有助于本病与 软骨肉瘤区别,后者免 疫染色阴性,电镜无核 粒
病理:脊索瘤
• 脊索瘤是一种起源于胚胎脊索残留组织的 低度恶性骨肿瘤,好发于颅底蝶枕结合处 及骶尾部 • 脊索一般出现在人胚胎发育早期,到了胚 胎发育后期逐渐被脊柱所取代,而位于颅 底蝶枕部及骶尾部的部分脊索组织在胚胎 后期和出生后仍不完全消退而残留下来, 故这2个位置为脊索瘤的好发部位。
• 脊索瘤约占原发恶性骨肿瘤的1%-4% • 颅底、脊椎及骶骨等中轴骨发病比例32%、 32.8%、29.2%。男较女稍多见,骶尾部高发年 龄50-60岁,而颅底发病年龄相对较年青。 • 另外,极少数脊索瘤可发生在中轴骨之外,称 为外周脊索瘤,外周脊索瘤可能来源于原始多 潜能的间叶组织,但镜下组织形态、超微结构 及免疫表达与中轴骨脊索瘤相同。外周脊索瘤 主要见于青少年和成年人,多发生于四肢,特 别是足和小腿部的软组织。 • 脊索瘤恶性程度低,对放疗不敏感,以手术完 全切除为主,少数可术后复发,发生肺转移非 常罕见。
• 其镜下除典型所见外, • 含普通型成分和 恶性间充质成分 尚含有多少不等的透 明软骨样区域 • 镜下表现为肿瘤 • 虽然有些作者通过电 增殖活跃,粘液 镜观察后将其归类为 含量显著减少并 可见到核分裂象 低度恶性的软骨肉瘤, 但大量免疫组化研究 • 少数肿瘤可经血 却发现软骨样脊索瘤 流转移和蛛网膜 的上皮样标记抗原呈 下腔种植性播散 阳性反应 • 本型可继发于普 • 本型发病年龄较轻, 通型放疗后或恶 过去认为其预后普遍 变 较普通型好,现在认 • 常在诊断后6-12 为两者预后差不多 个月死亡
Case8 男,56岁,脊索瘤
• X线:S2以下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影
• MRI:S2以下软组织肿块影,突出盆腔及骶管 内,内见斑片状短T1信号及更长T2出血信号。
Case9 男,60岁,骶尾部疼痛5月
• CT:S3-5骨质破坏,骶前软组织肿块
• MRI:软组织肿块长T1、 长T2信号,内见斑片状 短T1信号;T2内见多发 网格状低信号;横板征。
脊索瘤 • X线及CT:
影像表现
S2椎体以下中线区溶骨性破坏,椎体前方骨质 多不完整; 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多突向盆腔,内见斑点状钙 化或残余骨
• MRI:
T1低或中等信号,T2高信号也可以低信号 内可见线条状低信号(纤维分隔)
• 增强:
典型表现轻度强化(瘤内分隔,周围纤维组 织),也可以不均匀强化。
病理:脊索瘤。MRI:S5骨质破坏,局部及软组织肿块,等T1、 不均匀长T2信号,内见少许条状分隔及斑片状低信号;增强扫 描病变边缘及分隔轻度强化。
Case7 病理:脊索瘤
• CT:S2椎体膨胀性溶骨性破坏,肿块向骶前突出,并通 过左坐骨大孔延伸至前外,密度低于肌肉,内见斑点状 钙化。
• MRI:长T1、T2信号,内见斑片状短T1信号 及纤维分隔;富含粘液。
Case2 男,37岁,骶尾部疼痛一年余
• 骶尾椎膨胀性溶骨性破坏,软组织肿块内见点 状钙化影及稍高密度分隔,境界清楚,增强扫 描轻度不均匀强化。
病理:脊索瘤
• 病变信号混杂:长T1长T2,T1WI示病灶内见斑片状 高信号,周围少许水肿信号,增强扫描边缘及内部 见条片状明显不均匀强化。
Case3 老年女性双下肢麻木一年余
Case11 男,72岁,脊索瘤术后9年
• CT:S2以下椎体缺如;骶尾部左侧软组织肿块 影,后方边缘欠清,密度欠均匀。
骶尾骨脊索瘤的影像诊断
Case1 女,66岁,骶尾部疼痛6个月
• 尾骨溶骨性骨质破坏, 并软组织肿块,内见点 状及弧形钙化,同时骶 尾部前后突出,密度均 匀却低于肌肉组织,境 界清楚; • 增强扫描:轻度均匀强 化。
• T1低信号,内见斑片状高 信号影(与周围肌肉比较) • T2高信号,内见多发条状 低信号,推测为纤维分隔 • 综合CT轻度均匀强化 • 推测为富含粘液的病变
Case10 男,62岁,双侧骶尾部酸痛4年
• CT:S2椎体以下骨质破坏, 边缘可见硬化边;分叶状软 组织肿块,向骶前突出,通 过两侧坐骨大孔,向盆腔外 突出,可见钙化及残余骨, 密度低于周围软组织,内见 条状稍高密度分隔。
病理:经典型脊索瘤
• MRI:长T1、T2信号,内见斑 片状短T1信号,考虑为出血; T2内见条、片状低信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