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经济体制改革》教案、教学设计

-整合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
4.创设互动性强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效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提高课堂质量。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变化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3.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八年级历史下册的《经济体制改革》一课,了解改革开放中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一下午放学前。
注意事项:
1.作业完成后,学生要认真检查,确保书写工整、内容准确。
2.教师将针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点评,给予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
4.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分析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导入、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辅助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
1.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过程及其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难点:理解经济体制改革背后的历史背景、原因,以及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采用案例分析法、历史对比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剖析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影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设计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材简析】本课主要讲述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全面展开以及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包括三个子目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客观规律。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成果。
(2)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读史料、视频、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对改革前后的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综合、概括,形成概念,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培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和当前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权分置的新变化,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3)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社会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离不开改革,认识改革是强国之路,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要不断深化改革,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难点: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讲授新课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
为什么要改革?怎么改?课件材料:材料一: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材料二:1976年,在安徽的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生产队,村民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却出现“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
想一想: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农村生产存在什么问题?出现上述史料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三:我们不能到处都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八下历史

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革?
探究二:探究改革方式及带来的变化
1、小组合作探究,针对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请你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献言献策。
材料四:海尔集团的发展
材料五:
2、改革后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三、铸强国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正式开启: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3、展示图片,教师引导对比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巨大变化以及中国GDP的增速走势,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
课堂小结:
出示图片:
【基础巩固类】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课题: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型:新课教材版本: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课程标准】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研读相关史料,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在这些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过程;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重点难点】重点:1.农村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师:本课有几部分?哪几部分?生:三部分。
第一部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部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第三部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师: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哪个领域开始?生:农村。
【板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师:我们来看《一个农民的烦恼》。
材料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现象?材料1: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师:材料1,反映当时什么状况?生:劳动不积极。
材料2:1978年以前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每年秋后家家户户背起花鼓去讨饭。
师:材料2,反映当时什么状况?生:靠救济生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名师教案一、课标内容了解农村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出生在21世纪,对上世纪农村经济改革不熟悉,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更是陌生。
但是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人,对本课中涉及的历史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这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基本掌握了多渠道搜集资料并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调查访问作业,让学生对长辈进行访谈,搜集口述资料,了解身边的历史。
三、教材分析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4 年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全面展开;1992 年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经济体制向纵向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经济体制改革》名师教案;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经济体制改革》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 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0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乡镇企业。
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课题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型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归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培养历史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学会阅读历史资料,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在讨论农村生产关系在建国以来的四次调整的相关知识中,锻炼和增强表述自己想法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粮票及电视剧的课程设置,激发学生探索身边历史的兴趣;通过阅读历史资料,学会在资料中提取解决问题的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丰硕成果与改革前辈“敢为天下先”改革气魄的关系,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通过学习改革开放前后代表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男主角的经历与命运,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阅读、理解历史材料,能够知道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史实,形成阅读、观察、处理信息的能力。
难点:结合具体史实和材料,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教学方法问题分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分学习活动小组;教学环节课件资源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置情景,激情导入播放视频:“小粮票”有话说观看视频,视觉冲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熟悉的游戏人物,提高学生兴趣和关注度,激发了学习探究欲望出示目标,学法指导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看屏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整体把握。
通过电视剧剧情的设计,明确目标,掌握方法。
承转这节课老师将邀请同学们观看三集电视剧,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扩展到城市,并在不断的深化改革中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改革下男主角们的命运吧!新课学习,知识构建。
根据课件讲述第一集剧情课件出示“老严的烦恼”课件展示老严的逆袭与学习成果出示多媒体课件出示“老严的烦恼”引导学生根据提示找到帮助老严的办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准备正式新课学习同学结合多媒体课件中归纳老严的烦恼学生根据提示找帮助老严的办法及成果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本课将介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应运而生。
这一政策的实施,让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也使得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在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看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国有企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产权不明晰、效益不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了必然选择。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股份制改革、企业重组等。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得国有企业的效益得到了提高,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农村和国有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价格改革、财税改革等,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过程,也能够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
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教师还注意到了课堂氛围的营造,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研究,增强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在此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成果。
教材通过介绍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经济体制改革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节课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对我国历史背景和改革开放政策有一定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细节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成果。
此外,学生对于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可能存在认知上的误区,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澄清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主要内容,掌握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重要举措和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主要内容。
2.难点: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成果。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成效。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时期的经济改革,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相关历史文献、新闻报道、案例分析等。
3.课件:制作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于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改革开放的歌曲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改革先行一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以及在此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逐步展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结构清晰,内容丰富。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领域的认识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来说明问题。
此外,学生可能对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改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掌握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关键事件和典型事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2.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以及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改革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史料和案例,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如播放改革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人教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优质课教学设计_1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通过本课学习,是学生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并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创设情境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勃兴的伟大变化,提升学生对我国改革的巨大作用的理解,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历史内容,提升学生感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理解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二、学生情况分析:我校学生生活在农村,对本课中的一些概念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一定的了解,但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师在讲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对理论性较强的“经济特区”这个内容通过材料探究加以理解。
初二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分析水平。
所以本课教学过程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变抽象为具体,体现了新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教师设计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合。
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长远意义的转折是什么会议?它做出了哪些重大决议?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这个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生了这样的一幕历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引入学习主题)(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材料展示一、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邓小平对改革所起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理论。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研读相关史料,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78年12月的一个寒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按下红手印,率先包产到户,轰轰烈烈的大包干开始了,也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凤阳小岗时发出感慨:“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40年来,这一声惊雷化作浩荡东风,敲响安徽人民的奋进鼓点,汇聚起勇往直前的改革动能,孕育了弥足珍贵的“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二)、讲授新课: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材料一: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
材料二: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三: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1、背景:农村改革前,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实行政社合一,在计划经济下,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农民缺乏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八年级历史下册8经济体制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一是历史理解能力,通过学习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深远影响;二是史料实证能力,指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史料,掌握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典型案例;三是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解释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社会变革及其在我国的实际成效;四是价值观念,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和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责任感。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1)角色扮演:组织学生模拟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决策者、参与者等角色,让学生站在不同立场思考问题,增强对历史事件的共鸣。
(2)实验:设计“模拟市场”实验,让学生体验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关系、价格波动等,加深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解。
(3)游戏:开发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历史知识游戏,如“改革开放之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4.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与特点
-改革初期:以农村改革为重点,解决温饱问题
-改革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攻坚: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5.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案例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价格、税收、金融等领域的改革,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例题3: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与特点。
解答: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本课教学内容在这一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伟大的实践来自伟大决策;伟大的理论来自伟大的实践;伟大的理论反过来指导伟大的实践||。
作诗一首||,请大家欣赏:
展示:投影:贺敬之《田园诗》
教师:目前石榴是我们枣庄最亮丽的经济名片||,然而这张名片却来之不易||,下面让我们共同回到30年以前||,看看30年以前||,我们的冠世榴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展示:投影:石榴生产队的榴园(找一同学读)
教师:当时在农村生产队集中经营||,统一劳动||。人民的工作状态非常懒散||,没有积极性||。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统一经营剥夺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再加上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因此严重阻碍了农业的生产||。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态呢?现在我们就回到那个改革的时代||,去探讨改革的奥秘!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师:将统一经营改成包产到户||,将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改成按劳分配||,自负盈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因此农村改革势在必行: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一声春雷惊醒了整个中国||,小岗村的农民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请大家看下面一组图片:
展示:投影:造成冰箱质量差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下面请看老师给出的资料||,请你从以下三个方面诊断一下造成冰箱质量差的原因||。
展示:投影:请你诊断(边讲边演示)
教师:既然同学们把国家、企业、工人三者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如此透彻||,那么我们就来个对症下药||。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特点和取得的成果。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领域的了解相对较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政策法规感到困惑,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有直观的感受,但对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认识不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特点和取得的成果,掌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特点和取得的成果。
2.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改革开放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讲解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3.资料:收集改革开放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4.板书设计: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板书。
八年级历史下册8经济体制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经Biblioteka 体制改革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经济体制改革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改革影响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
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一节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课。在课堂上,我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和实践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点,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通过案例研究、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将能够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影响及其意义。他们能够理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和作用,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我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研究法和项目导向学习法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改革的影响;案例研究法用于分析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实例;项目导向学习法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春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教学设计: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春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教学设计: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一. 教材分析《春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主要讲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成果。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数据,展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春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的前几课后,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和相关史实,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具体措施和取得的成果。
同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掌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理解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强大动力;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2.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自主学习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成果。
4.讲座辅导: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教师进行讲座,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知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历史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8课经济体质改革1.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
2.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的内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方案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提问:这首歌曲是对哪位历史人物哪项功绩的赞颂?总结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
方案2: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影像资料的片段导入新课。
方案3:利用凤阳花鼓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教师进行解说有关历史,由此导入新课知识点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阅读下列材料,谈谈改革前的农村存在哪些弊端?结合教材第39页<相关史事>,总结其原因。
材料一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材料二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每年秋后家家户户背起花鼓去讨饭。
师:出示材料和问题,组织学生阅读材料,思考改革前的农村存在的弊端。
生:阅读材料,学生阅读材料,思考改革前的农村存在的弊端,了解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背景。
师:点拨指出:材料一,农民劳动不积极;材料二,靠救济生存;原因:农村原有的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农民越过越穷。
2. 如果你是当时上述情况的农民,整天混日子、饿肚子,你想一直这样下去吗?你有何想法呢?安徽凤阳的农民又是如何做的呢?效果如何?请阅读教材第38页《相关史事》。
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体制改革》名师教案一、课标内容了解农村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出生在21世纪,对上世纪农村经济改革不熟悉,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更是陌生。
但是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人,对本课中涉及的历史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这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基本掌握了多渠道搜集资料并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调查访问作业,让学生对长辈进行访谈,搜集口述资料,了解身边的历史。
三、教材分析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4 年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全面展开;1992 年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经济体制向纵向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经济体制改革》名师教案;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经济体制改革》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 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入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行预览。
注意要在授课端选择本课的对应目录。
五、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阅读材料、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基本史实;目标2:回顾改革开放前发展农村政策的弊端,说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影响。
(重点、难点)目标3:阅读材料,归纳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影响。
(重点、难点)目标4:比较农村与城市改革,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难点)六、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旧知回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哪一年召开的?内容是什么?生回答。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是怎样进行改革开放的?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基本史实。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经济体制改革》导学任务单,任务一,《经济体制改革》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2)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一、二,分析说明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现象?是什么政策造成的?2.阅读材料三、四最终什么土地政策改变了农村的这种状况?这一政策有何影响?师:通过本课的自学检测部分,我相信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已经掌握的差不多了,现在通过课堂探究活动,我们进一步学习本课内容PPT出示问题:1.阅读材料一、二,分析说明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现象?是什么政策造成的?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总结。
材料一1976年,在安徽的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村民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
却出现“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
材料二“一些农民过年连一顿饺子都吃不上。
”“农民碗里盛的是地瓜面和红萝卜樱子混煮面,霉烂的地瓜面散发着刺鼻的气味。
”“全家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
”生1.现象: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生2:人民公社PPT出示问题:2.阅读材料三、四最终什么土地政策改变了农村的这种状况?这一政策有何影响?材料三“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材料四改革后一年,小岗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人均收入从22元增加到400元,生活有了改善。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设置情景,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历史有效信息,更能深刻理解历史问题。
生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包干到户)。
生2: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等。
师: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通俗的讲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师展示:改革前的小岗村、当今的小岗村图片。
师:小岗村在实行大包干后,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他们的做法也得到了党中央的肯定。
随后,在中央的指导下,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的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农村改革的第二步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即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使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1978年我国小城镇数只有1万多个,到2019年已发展到5 万多个,其中建制镇近2万个。
2019年全国乡镇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0315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47.7%。
从企业结构看,乡镇工业主要是小企业,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一起形成了我国大中小结合的较为合理的工业企业结构。
提问: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所学知识,构建历史问题的整体脉络。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根据PPT中此部分内容进行讲解。
过渡: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那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出示任务:任务三【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思考回答材料中反映了什么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阅读教材,比较国有企业改革前后的变化,归纳出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3.结合所学,比较农村与城市改革,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PPT出示问题:1.阅读材料,思考回答材料中反映了什么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一“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这是3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材料二 1956年夏,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
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生1:问题:企业没有活力。
企业没有自主权。
生2:原因:国有企业没有自主权,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
师:1984年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写了一封“松绑”公开信:“……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困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为此,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PPT出示问题:2.阅读教材,比较国有企业改革前后的变化,归纳出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PPT进行讲解。
提示:多种所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中外合资企业)经济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师展示:创业初期海尔冰箱厂原貌、美国纽约海尔集团大厦图片。
二十多年来,海尔集团由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19年全球营业额实现1357亿元的大型家电第一品牌。
2019年海尔在全球大型家电市场的品牌占有率为7.8%,第三次蝉联全球第一。
PPT出示问题:3.结合所学,比较农村与城市改革,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学生小组探讨后,在探究问题单上填写,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思考:结合教材40页材料研读,回答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什么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有什么意义?生:原因: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
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3)课堂小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对内改革从农村和城市开始。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使农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城市改革是从对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中国的企业开始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4)知识结构任务四:【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5)互动训练➢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随堂训练——互动训练,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组织学生进行学后反思七、课后作业请将课后作业栏目——提升检测—《经济体制改革》发送学生课下完成巩固练习。
八、拓展提升推荐学生查看学生端拓展提升栏目资源或将教师端教学素材和拓展提升资源推荐给学生,以拓展学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