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环境学考点

合集下载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然过程在过去的表现,这一段时期即为第四纪。 然过程在过去的表现,这一段时期即为第四纪。
2.第四纪特征 2.第四纪特征
气候的变冷趋势及其周期性波动 海面的升降变化 哺乳动物与被子植物全盛时代 人类出现, 人类出现,并反过来改造自然 构造运动加剧, 构造运动加剧,现今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二、第四纪的时代划分
人类进化 环境演变 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规律与环境预测 环境系统运行机制
第一章
绪论
一、第四纪的由来及其特征 二、第四纪的时代划分 三、第四纪环境学的研究内容 四、第四纪环境学的研究方法
一、第四纪及其特征
1.第四纪:与现代各种和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自 1.第四纪 与现代各种和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 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
Q2/Q3 末次间冰期开始
三、第四纪环境学的研究内容
四、第四纪环境学的研究方法
岩石地层学方法 生物生态学方法 地球化学方法 地球物理方法 考古学方法 文献记载 仪器监测
红崖南沟地层剖面图
1 砂砾石;2 砂;3 粘土质粉砂;4 粉砂质粘土;5 粘土;6 砂砾石; 粘土质粉砂; 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质粘土; 粘土; 黄土; 侏罗系砂岩; 倒转极性; 黄土;7 侏罗系砂岩;8 倒转极性;9 正极性
9.5~7.5
10.3~9.5 10.8~10.3 12.1~10.8 12.5~12.1 13.0~12.5 >13.0
年来气候变迁(据竺可桢) 表 1-4 我国 5000 年来气候变迁(据竺可桢)
气候分期 第四寒冷期 第四温暖期 第三寒冷期 第三温暖期 第二寒冷期 第二温暖期 第一寒冷期 第一寒冷期 第一温暖期 年代 600~100 800~700 1000~800 1400~1000 2000~1400 2850~2000 3100~2850 5000~3100 文献记载 气候特征 京杭大运河封冻; 太湖、 汉水、 京杭大运河封冻; 太湖、 汉水、 气候转冷 , 冬季 淮河、 -2℃ 淮河、洞庭湖结冰 ℃ 西安一带有大面积竹子 气候转暖 太湖结冰; 太湖结冰;杭州降雪频繁 黄河流域生长梅、 黄河流域生长梅、竹、柑橘 淮河结冰 黄河流域梅、 黄河流域梅、竹等普遍生长 年均温-1~2℃ ℃ 年均温 气候温暖 气候寒冷

第四纪环境学(58)

第四纪环境学(58)
b. 改变大气成分 大气是地球的保护伞,而人类的活动正在改变着大气成分,进而 削弱大气的保护作用。例如,CO2的大量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地面增温;烟尘的大 量增加造成阳伞效应,使地面降温;氟里昂的使用使大气层出现臭氧空洞等。它们可 以引起全球性气候变化。
c . 释放热量 为了工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需要,人们在不断地消耗能源,并把能源 变为热能,使地面升温,诸如城市发展造成的热岛效应、人为热造成的火炉效应等。 它们正在成为引起气候变化的潜在因素。
置的变化也能改变到达地球的太阳能量,所以地球相对于太阳位置的变化,亦即地球
轨道参 数的长期变化也会对地球气候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地球轨道的偏心率(e)、地轴
倾斜度等天文要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最为明显。
a.其中地球轨道的偏心率(e) 由于地球绕日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因此一年内,
地球从太阳获得的能量随季节而变化。太阳并不总是位于椭圆中心,它在椭圆中的位
a. 人类改变生存环境的同时改变着气候 人类从第四纪早期出现开始,就在不断地改 造着自己生存的空间。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对环境进行破坏作用和改造作用,例如: 人类砍伐森林、破坏草场,从而造成地面反射率及粗糙度的变化;人们还修建了大小 水库、浇溉土地、填湖造田,结果使区域温度场、气压场发生改变;由于失误,人们 还使海洋受到石油的污染,使洋面温度、发量改变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气候的变化。
c.陨石撞击 陨石以极高 速度和大气分子及地球撞 击,产生极高温度和极强 大的冲击波,破坏和燃烧 着地面上的一切物体,产 生大量的烟尘、碳黑和二 氧化碳进入大气层,屏蔽 了太阳辐射,使地面降温。
第五章 第四纪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
五、 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
通过对格陵兰冰岩芯资料分析,1900~1940年的温暖期之后,地球的气温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复习资料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复习资料
2.新生代年代学的特点与问题(摘自 PPT) 时代新;年龄小;要求精度和准确度高,因而实验条件也高;样品难得;定年方法多,但都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新方法不断产生,新技术被采用,如离子探针
3.地质年龄测定方法(摘自 PPT) 岩石地层法 包括地层层序、构造期次、沉积纹层、岩溶纹层、火山灰标志层、黑曜岩脱水; 生物法 化石、花粉、树木年轮、珊瑚年轮、氨基酸消旋法、岩石漆法、地衣生长法; 磁性地层学法 磁性倒转(polarity reversals)、极性漂移(polarity excursions)、长期变(secular variation); 考古法 文化古迹、历史文献 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 K-Ar,Rr-Sr,U-Th 宇宙成因核素 14C,10Be,26Al,36Cl; 核辐射效应法 裂变径迹定年,光释光,热释光
4.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基本公式(摘自 PPT) 衰变定理 某同位素在任何时间 t 时的衰变速率与当时体系尚存的原子数 N 成正比。
dN / dt = -N(为衰变常数) 积分得 N= Noe - t(t=0,N=N0) 假定:任一时刻 t 母核产生子核的原子数为 D*,则
洞穴堆积: 岩溶
生物堆积: 泥炭
火山堆积: 火山灰、火山碎屑、熔岩等
物理沉积——泥沙
海相
化学沉积——碳酸盐等 生物沉积——珊瑚、硅藻
黄土是联系欧亚大陆环境和文化的媒介:丝绸之路
艾丁湖盐碱地:新疆,地势低(—154-—156m)
冰石缘:岩石空隙进水、结冰、膨胀,碎裂成碎块(一种冰缘现象,高纬和高山地区常见)。
1、 第四系底界:第四系 /新近系(Q/N)(M/G):
第四纪的下级划分
以往把 Q/N 定在 1.8MaB.P.左右,现在则定在
2.6MaB.P.左右。

高考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新课标)

高考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新课标)

高考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新课标)高考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新课标)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进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要紧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的减少资源的枯竭、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合一
现代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连续进展论(20世纪80s)
第三节可连续进展的差不多内涵
可连续进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进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益的观念
为了大伙儿更好的学习。

小编为大伙儿整理了高考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新课标)
第四节和谐人地关系的要紧途径
操纵人口规模
转变进展模式
自然资源的可连续利用
和谐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为了大伙儿更好的学习。

小编为大伙儿整理了高考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新课标)。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复习要点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复习要点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复习要点一、环境与环境问题考点1:人类与环境1、环境的概念和分类(1)环境的概念: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2)环境的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自然环境(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社会环境,又称人工环境(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2、人类与环境的相关关系(2)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考点2: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①自然原因:具体的环境问题具体分析。

②人为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思路: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产生了环境问题a、巨大的人口压力;b、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2)环境问题的本质环境问题的本质是资源问题、发展问题。

(3)环境问题的危害(具体的环境问题具体分析)①威胁生态平衡②危害人类健康③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环境问题的表现①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②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等③自然资源枯竭:森林、水、矿产等资源减少④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全球性、综合性、积累性、社会性(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①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②森林锐减——滥砍滥发、森林火灾、酸雨导致全球森林面积急剧减少③水体污染——人类生产和生活污水污染陆地水体和海洋④土地荒漠化的面积扩大——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造成土地退化⑤生物多样性遭破坏——森林被毁和草原遭破坏、环境受污染以及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大量捕杀致使许多生物种群濒临灭绝⑥垃圾污染及危险废物转移二、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按污染物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液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和光污染等2、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污染物、污染源)、过程及危害以水污染为例: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质,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组成,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环境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环境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环境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环境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

它研究的对象是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之间的平衡。

本文将从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核心理论、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总结,以便读者对环境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 环境学的基本概念环境学是研究环境问题的学科,它包括自然环境学和人类环境学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学研究地球的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人类环境学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来保护环境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2. 环境学的发展历程环境学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和中国的天人合一观念。

但是环境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还是比较晚的,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才逐渐形成。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环境学经历了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和工程学的转变,发展出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地理学、环境工程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3. 环境学的核心理论环境学的核心理论主要包括环境系统理论、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环境系统理论将环境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子系统,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反馈。

生态学理论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多个层次。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满足当前需要而不影响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模式。

4. 环境学的关键技术环境学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环境监测技术、环境模拟技术、环境治理技术、环境评价技术等。

环境监测技术用于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空气质量、水质等指标。

环境模拟技术用于模拟环境中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帮助研究人员理解环境系统的行为规律。

环境治理技术包括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垃圾处理等技术,帮助减少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生态学考点共15页word资料

环境生态学考点共15页word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考点整理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二.填空题三.选择题四.判断题五.简答题六.论述题第一章:绪论:生态学的概述;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形成和发展;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方法1.环境生态学(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c o l o g y)(狭义上):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2.环境问题的危害:(1)全球气候变化(2)臭氧层破坏(3)酸雨问题(4)生物多样性锐减(5)人口数量增多危及人们生活的耕地减少、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

3.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3.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及其修复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5.全球环境生态问题的研究第二章:生态破坏与恢复4.干扰生态学(D i s t u r b a n c e)群落外部不连续或间断的外界因子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外界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生物的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5.干扰的特性(1)干扰范围(2)频率和周期(3)干扰强度(4)时间尺度6.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1. 对森林和对草原植被的砍伐与开垦2. 污染(人类向自然环境排放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农药以及各种对环境有毒害性的污染物。

)3.采集(采集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长期施加的一种直接干扰。

)4.采樵(破坏了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如对林下枯落物的利用,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能量和养分,还破坏了地被层及其土壤动物的生存环境。

)5.狩猎和捕捞(如森林中生存着大量的野生动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凶禽猛兽,过度狩猎会破坏食物链,打破生态平稳。

在种群繁殖前的大量捕捞,则会使种群生殖年龄提前,个体小型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等。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机制的⼀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物、⽓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现今最近的⼀个纪,延续的时间⽐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2.60Ma以来的历史。

2、⽓候期:是指地质时期某⼀类⽓候占优势的时期。

间冰期:是指第四纪⽓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冰期:是第四纪期间⼀次⽓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

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候更为寒冷的阶段。

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

4、⽂化层:是指含有⽯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

⽂化期:是指与⼀定的地区⽂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

5、⽶兰科维奇理论: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星对地球的摄动作⽤,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场发⽣变化,进⽽使地球的轨道偏⼼率(e)、地球倾斜度(或黄道⾯与地球⾚道⾯的交⾓,简称为黄⾚交⾓,?)和岁差(⼆分点进动,P)发⽣周期性变化,从⽽引起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及其分布产⽣变化,导致地球⽓候发⽣周期性冷暖变化。

6、新构造运动:①发⽣于新近纪⾄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②发⽣于第四纪的构造运动;③发⽣于新近纪—现代的构造运动;④始于上新世,甚⾄界定具体下界为340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⑤认为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造成地表现代地形基本起伏的构造运动都称为新构造运动;⑥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

7、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变形或变位现象称为新(地质)构造。

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个分⽀,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的。

⼀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100~120kaB.P.以来⼀直在活动,未来⼀定时期内仍可能发⽣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圈块体。

第四纪知识点总结

第四纪知识点总结

学习地貌及第四季地质学的理论意义:1.学习和研究地球最近一个时期的演化特征。

2.为预测地球未来趋势服务。

实际意义:1.大型工程建设。

2.地质灾害防治。

3.环境保护。

4.资源开发。

5.景观资源规划和开发。

各种地貌河流地貌:河漫滩、阶地、冲积扇、三角洲。

岩溶地貌:地表—石芽与溶沟,石林与岩溶漏斗,峰林峰丛和溶蚀洼地,孤峰与岩溶平原,盲谷断头河与干谷,落水洞与竖井;地下—溶洞,地下河伏流与地下湖。

冰川地貌:山岳冰川剥蚀地貌—冰斗、刃脊与角峰、冰槽谷与悬谷、羊背石;冰川堆积物及堆积地貌—冰碛物、冰水沉积物。

冻土地貌:石海、石川和岩屑坡,冻融泥流阶地和堆积物,冻胀丘和冰河丘。

风蚀地貌:1.风蚀小形态——风蚀壁龛,风棱石,风蚀蘑菇石;2.风蚀垄槽;3.风蚀洼地;4.风蚀谷和风城。

黄土地貌:1.黄土堆积地貌:黄土高原——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黄土平原;2.黄土侵蚀地貌——黄土区大型河谷,黄土区冲沟;3.黄土潜蚀地貌——黄土碟,黄土陷井,黄土柱和黄土桥。

名词解释残积物: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引发的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叫做~(风化壳:具有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斜坡的块体运动:斜坡上的岩体或松散的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运动的过程。

崩塌:陡坡上的岩体、土体、块石或碎屑层,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快速下移,脚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这种现象~~倒石堆:崩塌下落的大量石块、碎屑物或土体堆积在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形成~~错落:岩体沿陡坡、陡崖上平行发育的近于垂直的了、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其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移动岩体基本上保持原岩结构和产状。

滑坡:斜坡上的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物,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叫~~坡积物:在片流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在斜坡地带堆积的沉积物。

溯源侵蚀:当下切侵蚀自源头和河口开始向上游侵蚀或通过瀑布的后退来实现时,称为~~ 河流阶地:过去不同时期的河谷底部,由于河流下切作用的加强被抬升超出一般洪水面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谷坡上。

环境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学知识点总结

1、矿化作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有机态化合物转化为无机态化合物过程的总称。

2、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范围和环境条件下,维持人—环境系统不发生引起环境破坏的质的改变,即维系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3、热岛效应定义见课本178页城市热岛效应第一段1-4行危害:(1)城市热岛的存在,使市区冬季缩短,霜雪减少。

(2)夏季,城市热岛效应在中、低纬度城市造成的高温,不仅使人的工作效率降低,而且造成中暑和死亡人数增加,降温费增加。

(3)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城市的风、降水等也会发生变化。

(4)影响污染物扩散。

4、盐基饱和度土壤交换性阳离子包括H+,Al3+,和盐基离子(如Ca2+,Mg2+,Na+,K+,NH4+等)。

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称为盐基饱和度。

5、光化学烟雾(1)光化学烟雾定义: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湿度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发生化学转化形成的高氧化性的混合气团。

(2)特征:蓝色,强氧化性(3)形成条件:紫外线;烃类;NO X。

(4)光化学烟雾的危害:刺激性;损害植物;破坏材料;降低能见度。

6、土壤具有缓冲型的原因(1)土壤胶体的代换性能土壤胶体上吸收的盐基离子多,则土壤对酸的缓冲能力强;当吸附的阳离子主要为氢离子时,则对碱的缓冲能力强。

(2)土壤中有多种弱酸及其盐类弱酸种类如:碳酸、重碳酸、硅酸和各种有机酸。

(3)两性有机质氨基酸是两性化合物,氨基可中和酸,羧基可中和碱。

(4)两性无机物质(5)酸性土壤中的铝离子。

7、天然水的组成由于天然水在自然循环过程中不断地与环境物质发生作用,因此天然水是由溶解性和非溶解性物质所组成的化学成分及其复杂的溶液综合体。

(1)常量成分:淡水中常量成分占水体溶解盐类总量的90%以上,主要的八大离子有K+、Na+、Ca2+、Mg2+、HCO3-、CO32-、SO42-、Cl-;海水中常量成分占水体溶解盐类的99.8%~99.9%,而且它们在海水中含量的大小有一定的顺序,其比例几乎不变,主要有Na+、Mg2+、Ca2+、K+、Sr2+、Cl-、SO42-、HCO3-(CO32-)、Br-、H3BO3、F-。

《环境学》全书知识点背诵总结

《环境学》全书知识点背诵总结

《环境学》第一部分:重要名词解释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层森林草原……这里指的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水土气生物等环境因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多极自然系统。

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自地表而下的坚硬地壳层,即岩石圈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而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影响问题。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以及作用机理.的科学。

生态学不是孤立地研究生物,也不是孤立地研究环境,而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种群: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个体的组合,是具有一定组成结构和功能,并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的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生态农业:是利用生态学原理,依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建立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生态规划:利用生态学原理,对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制定的综合规划,目的在于科学地利用资源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的功能:表现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生态平衡:如果某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的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则这种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生物监测:也称生物学监测,是指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及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

生物评价:也称生物学评价,是指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

方法有: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种类多样性指数法。

中国环境和发展十大对策:1、可持续发展(1)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三同步,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2、四项重点战略任务(1)工业污染的防治(2)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3)能源利用率的提高(4)生态环境的保护;3、四项战略措施(1)加强科技开发(2)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3)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4)健全环境法制,强化环境管理。

环境工程学复习要点

环境工程学复习要点

环境工程学复习要点1.环境问题的分类:主要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

水污染是指水体中存在有害的化学物质或生物物质,影响水质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空气污染是指大气中存在的有害物质,如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

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存在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和农药等。

2.水资源管理:包括水质监测和调控、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处理和再利用等。

其中,水质监测是通过采集水样进行化学和生物分析,以评估水质的状况。

水处理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去除水中的污染物,以提高水质。

3.空气污染控制:包括源头控制、排放控制和室内空气质量管理。

源头控制是通过减少或消除污染物排放源来控制空气污染。

排放控制是通过合适的技术手段,如过滤、吸收、干燥等,处理废气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是通过合理的通风和室内空气净化设备,维护室内空气的质量。

4.土壤保护:包括土壤污染评估、土壤修复和土壤保持。

土壤污染评估是通过采集和分析土壤样本,确定土壤中有害物质的类型和浓度。

土壤修复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去除或减少土壤中的有害物质。

土壤保持是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和土壤保护措施,保持土壤的质量和生产力。

5.废物管理:包括废物分类、处理和处置。

废物分类是将废物按照其性质进行分类,以便安全地进行处理和处置。

废物处理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将废物转化为无害或可利用的物质。

废物处置是将处理后的废物安全地储存或倾倒,以防止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6.可持续发展:环境工程学旨在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以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要考虑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供社会经济发展的机会。

7.环境法规: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境法规和标准是环境工程师的基本要求。

环境法规包括对污染物排放的限制和对环境保护的措施。

环境工程师需要遵守这些法规,并根据其要求进行项目规划和实施。

8.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建设项目、工业厂房和城市规划等。

第四纪地质学复习.doc

第四纪地质学复习.doc

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第四纪地质第四纪海平面一、海平面位置确定的标志1、沉积物标志:泻湖沉积与泥炭、海滩岩2、地貌标志:海蚀地貌与海积地貌,海蚀穴、海蚀崖、波切台、沿岸沙堤、贝壳堤3、生物标志:珊瑚礁坪台、有孔虫、介形虫4、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深海沉积物(有孔虫壳体)屮的氧同位素值能反映海平面变化二、海平面波动原因1、冰川型海平面变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陆地上冰量的变化而引起的海平面波动2、构造运动型海平面变化构造运动可造成全球性或局部的海平面变化3、其他型海平面变化水圈体积型海平面变化、大地水准面型海平面变化、海温型海平面变化、洋盆体积型海平面变化、均衡型海平面变化第四纪生物界一、第四纪生物界特点1.北半球的生物界变化比南半球明显2.陆地上的牛物界变化比海洋明显3.在陆地上,哺乳动物变化最明显,植物变化最小,第四纪期间的植物基本上是现生种,而且在形态上与现在差别不大。

4.哺乳动物演化在第四纪期间最迅速,在第四纪不同时期有明显差别。

5.人类的岀现和演化是第四纪的重大事件,相继岀现了能人、直立人和智人。

6.从全球动物现代分布来看,越是向南,动物构成越具有原始性7.由于第四纪气候冷-暖、干-湿剧烈波动,生物在空间上频繁迁移,与前第四纪的生物界明显不同。

二、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1、早更新世泥河湾动物群保留了少量新近纪末期的残余种属(德氏后裂爪兽)演化出一些特别种属,如长鼻三趾马、板齿犀等出现了更新世特有的种属,如三门马、梅氏犀等2、中更新世周口丿占动物群中更新世哺乳动物南北分异非常明显,周口店动物群具有北方型特点。

早更新世泥河湾期的一些种属部分保留下来岀现了比较多的中更新世特有种属有大量进步种属出现,比如狼、狐、獲和小型啮齿类含有北京猿人化石和文化遗迹3、晚更新世萨拉乌苏动物群中更新世以前的种类己经灭绝,如中国鬣狗、剑齿虎。

中更新世岀现的一些种类高度发展,成为晚更新世的主要种属,数量和体形都增大出现了现代种属一一如野驴同吋还发现了人类化石(Ordos mem)及其文化遗迹生存环境一一草原型群体4、全新世动物群四不象鹿动物群三、古人类及其文化1、人类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阶段。

第四纪环境 湖泊环境

第四纪环境  湖泊环境

第六章湖泊环境湖泊是自然的综合体,是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和陆地水圈相互作用的连结点。

湖泊的沉积过程受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控制,因此各种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要素相互作用和变化的信息可被记录在湖泊连续沉积的剖面中。

尤其那些中低纬度的封闭湖泊,由于水体较小,流域范围有限,对于有效水汽的变化,响应极为敏感,而有效水汽的多寡与大气环流直接相关。

所以湖泊的形成与消失、扩张与收缩及其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演化过程是全球的、区域的和局部的构造和气候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近年来湖泊沉积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家的广泛重视,其意义已远远超越湖泊本身的范围。

许多地球科学家力图通过湖泊沉积的研究和时空比较,建立区域乃至全球性韵律、事件和演化的沉积记录,重建晚新生代陆地气候环境演替序列,以便与深海、极地进行对比,完善全球变化的研究系统。

地球上现代湖泊分布约270万平方公里,占大陆面积的1.8%;我国现代湖泊面积约有4万平方公里以上。

第四纪湖泊更多,湖相堆积物分布也很广泛。

湖泊可以发展为沼泽,而沼泽的分布比湖泊更为广泛。

湖沼地形及其堆积物的特征,决定于陆地滞水的水文、气候、盆地形态及成因、构造运动、植被的发展以及其它地质、地理环境的变化等等。

所以研究湖沼地形及其堆积物,对恢复该区古气候和新构造运动有着重要意义,本节对湖泊的各种类型作简单的介绍。

第一节湖泊类型一、湖盆地的成因类型湖盆地是湖泊形成的前提,根据湖盆的成因,湖泊可以划分为以下各种类型:1.构造湖构造湖是地壳运动所形成的湖盆,又分为:(1)断陷湖:由断层陷落形成的湖盆。

这类湖泊外形狭长,湖岸陡直,深度较大,分布有一定规律性。

世界著名的东非大裂谷湖群就是这类湖泊的典型。

我国黑龙江省呼伦池,云南的滇池、洱海,四川的邛海等都是很典型的断陷湖。

(2)向斜拗陷湖:由向斜拗陷或大地缓慢下降所形成的湖泊很多。

这类湖泊面积较大,如里海、我国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

2.火山湖湖盆是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可分:(1)火山口湖:火山口积水成湖的典型例子有长白山顶的天池。

环境学知识点整理

环境学知识点整理

环境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周围的事物,是相对于主题的客体。

(人类生存的环境,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2、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变化。

也包括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3、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①人类无限制地追求更高生活标准的欲望,导致盲目地、无限度地索取和排放废物;②环境向人类提供物质基础的能力有限,即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生存空间和各种资源是有限的;③环境的自净能力有限并且缓慢。

4、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是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的,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

5、认识:1)寂静的春天(1962年环保类书籍);2)增长的极限(1972年):1968年在意大利成立罗马俱乐部。

罗马俱乐部1972年出版了《增长的极限》,是对地球的第一份会诊报告;3)第一次联合国会议(1972):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的内容:主要是环境污染及其治理问题;4)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联合国提出的报告):最重要内容是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5)第二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该宣言内容:寻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与发展相协调。

◇1991年6月,北京举行的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发表了《北京宣言》6、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1)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发展规律:这是研究环境科学的前提。

2)研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这是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

3)探索人类活动强烈影响下的全球性变化:这是环境科学研究的长远目标。

4)开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与制定环境管理法则:这是环境科学的应用方面。

><7、环境科学的分科:①环境地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地理学;环境海洋学;环境土壤学;污染气象学} ②环境生物学③环境化学④环境物理学⑤环境医学⑥环境法学⑦环境经济学⑧环境管理学⑨环境工程学><8、人类的环境观:①天命论——天定胜人②地理环境决定论③征服论——人定胜天④协调论——人地归一9、环境伦理:是伦理学一个分支,研究环境责任的道德基础。

地貌第四纪重点题

地貌第四纪重点题

地貌第四纪重点题第一章绪论1掌握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定义2掌握新生代以来的地质年表3认知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4介绍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章地貌学基本概念1地貌形态、基本形态、组合形态,夷平面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3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4什么就是地貌的年代,地貌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确认方法5试述davis的冲刷维奈县理论第三章风化和重力地貌与堆积物一、名词解释风化壳,古土壤,残积物、崩落、错落、散落、好像石堆、滑坡、片流、坡积物、滑坡必须素二、简答题1.风化作用存有几种类型?各包含哪几种促进作用?2.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存有哪些?3.什么叫做残积物,残积物有何特征?4.试对比土壤与残积物的区别5.简述残积物和坡积物各自的特征6.简述斜坡重力作用的分类7.简述滑坡要素8.试述滑坡形成条件第四章流水地貌和沉积物一、名词解释河谷河谷纵剖面河流侵蚀基准面河流均衡剖面深切曲流河流阶地河漫滩河床牛轭湖、河流阶地裂点水系洪积物洪积扇泥石流洪流洪积平原二、问答题1.河流的侵蚀作用及促进作用方式2.列出河床冲刷和沉积地貌3.河谷要素4.冲积物的地貌标志、沉积有何特征?5.河流阶地的主要类型、特征6.河漫滩的二元沉积结构7.河流阶地的主要类型、特征8.洪积物的特征存有哪些9.洪积物与坡积物的主要区别第五章岩溶地貌一、解释名词、概念:岩溶促进作用岩溶地貌岩溶堆积物岩溶圆柱形落水洞坡立谷(岩溶平原)峰林峰丛干谷二、简答题1.影响溶蚀作用的主要因素(岩溶作用的形成条件)2.分别列举至少5种地表岩溶和地下岩溶地貌3.简述岩溶水的垂直分带第六章冰川和冻土地貌与堆积物一.解释名词、概念冰川雪线山岳冰川冰斗冰川角峰羊背石鼓丘冰阜阶地冰楔喜砂丘二.思考题1你怎样确定冰碛物的存在(冰碛物的特征)2列出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冰水沉积地貌、冻土的地貌类型3欧洲和中国第四纪典型的四个冰期分割第七章风力地貌和堆积物与黄土一、名词风蚀壁龛,风蚀蘑菇石,风积物,荒漠,岩漠,砾漠,沙漠,泥漠,黄土塬,黄土梁,雅丹,风蚀谷,新月形沙丘二、简答题1.试从风蚀作用的特点解释风蚀蘑菇石的形成2.简述荒漠的定义及其分类3.试述风成沙的特点4.简述黄土的特征及分布5.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类型第八章海洋和海陆交错拎地貌和沉积物一.表述名词、概念:波浪潮汐沙嘴浪基面海蚀崖三角洲潮下带二.各列举至少5种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类型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问题1.第四纪的基本特点2.第四纪地质年代表第四纪沉积物及其成因1.详述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2.论述第四纪沉积物成因判定标志有哪些,如何应用3.简述砾石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四纪年代学一基本概念古地磁学方法;正极性;极性时;布容正向期;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热释光法二简答题1.记诵第四纪古地磁年表2.简述14c测年的基本原理、适用范围和优缺点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及其研究名词解释c冰期与间冰期,冰阶与间冰阶,气候维奈县,雨期和间雨期1.第四纪气候的基本特征2.第四纪气候研究的主要标志及采用方法3.详述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及特征4.熟记阿尔卑斯地区4次冰期的名称及与中国的对应冰期第四纪生物界特征及其研究意义名词解释c牙式,植被的纬度分后拎,古文化,文化层,文化期,石器,文化遗存,植被带平行移动1.试述中国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特征2.试述植被的纬度分带及各拎特征3.人类的发展分割哪几个主要阶段?第四纪地层及阶段分割名词c同期异相,全新统,泥河湾组,周口店组1.详述第四纪地层分割的原则和方法2.详述我国第四纪分割方案第十三章新构造运动一.基本概念:新构造运动新构造现代构造运动二.问答题及思考题:1.阐释新构造运动的标志(或整体表现)2.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环境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学知识点总结环境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它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环境保护、生态学、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

以下将对环境学的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

1. 自然资源与环境自然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供人类利用的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

环境问题主要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造成。

因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2.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指生态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和其遗传多样性。

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和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3. 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指长期气候模式的变化,包括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

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主要原因之一。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推动可持续发展。

4.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在生产、消费、能源利用等方面,应采取可持续的方式,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5. 环境政策与法律法规各国都制定了环境政策和法律法规来保护环境。

例如,限制工业废气排放、加强水资源保护、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等。

加强环境监管和执行,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6. 环境污染与控制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

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例如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控制工业废气排放、加强垃圾分类处理等。

环境治理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总之,环境学的核心在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只有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为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环境学 知识点

环境学 知识点

环境学课后思考题第一章 环境学基本原理1.如何理解环境学中环境的概念?P2答: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

也就是说环境学中的环境其主体是人类,客体是人类周边的相关事物。

2.人类环境与自然环境(生态)一样吗?P2答:人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主要差别是在于主体不同,人类环境的主体是具有复杂精神世界和智力活动的人;自然环境的主体是自然界的事物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不存在复杂的精神世界和智力活动。

自然环境中的主体和客体在纯粹自然规律下,自组织的运动变化着,人类环境则不一样,除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外,人类可以“有意识”地规范自身的行为,“有意识”地改造世界,通过智力活动创造出人工物品,人工环境及其他自然环境本身不能自发形成的事物,所以人类环境的范围要大得多,除自然环境外还包括人类通过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如城市、住房、工厂、社会、文化等。

3.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差别?P3答:自然环境是一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体是人类出现之前就有的,是人类赖以生存所必需的的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

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地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体系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人工环境出现的时间相对短许多,但发展十分迅速,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两者的差别体现在形成发展、变化、结构、功能等方面。

4、什么是环境多样性?包括哪些方面?P3答:环境多样性是环境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存在。

⎪⎪⎪⎪⎪⎪⎪⎩⎪⎪⎪⎪⎪⎪⎪⎨⎧⎪⎪⎩⎪⎪⎨⎧⎪⎩⎪⎨⎧⎪⎪⎩⎪⎪⎨⎧作用结果作用过程作用方式面分布在人类活动各个方作用界面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创造精神需求物质需求人类需求与创造多样性环境功能环境形态环境过程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自然环境多样性)(以上各类环境多样性及其内在联系总和叫做环境多样性5、描述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及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8答:⎪⎪⎪⎪⎪⎪⎪⎪⎪⎪⎩⎪⎪⎪⎪⎪⎪⎪⎪⎪⎪⎨⎧⎪⎪⎪⎪⎪⎩⎪⎪⎪⎪⎪⎨⎧⎩⎨⎧⎩⎨⎧⎩⎨⎧⎩⎨⎧⎪⎪⎩⎪⎪⎨⎧⎩⎨⎧⎭⎬⎫破促效果作用隐蔽显著效果显示长时间可观察瞬时,急性时间尺度能量物质效应特征作用结果生态生物化学物理作用过程广泛多样性种多样环境对人类作用方式多种多样人类对环境作用方式多作用方式面分布在人类活动各个方作用界面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6、论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有哪些?p14答:⎪⎪⎪⎩⎪⎪⎪⎨⎧人口剧增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破坏题或者第一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原生环境问7、简述人与环境和谐程度包括哪些方面?P16答:适应生存、环境安全、环境健康、环境舒适、环境欣赏(和谐程度逐级递增)8、什么是五律协同?P19答:制约人类发展的规律有五类——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和环境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纪的特征:气候显著变冷;高等生物空前繁衍;人类的出现和发展;地壳运动活跃
第四纪环境学的内容:a.地球表层各层圈再第四纪期间演变及主要地质事件的发生过程
b.地球系统内部各层圈间及地表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
c.地表系统及各曾去安演化机制
d.未来地表系统发展预测
第四纪下限的标准:人类的出现;古冰川出现;冷水型有孔虫某些种属的出现;古植物演化为标志;古植物演变;古温度变化
第四纪下限的划分:350-300万年;250-240万年;180-160万年;70万年
中国第四纪下限标志:古地磁事件;构造运动事件;沉积物转型;天体碰撞;生物演变事件
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地壳进入新的构造活动期;新构造运动速度大于老的;构造应力场发生变化
第四纪沉积圈的特征:a.圈层连续b.主要由未胶结成岩的松散沉积物构成 b.松散、不稳定
c.组成成分包括陆相和海相沉积物
d.松散不稳定e生物化石以哺乳动物为特征f.沉积圈厚度变化大 g.沉积圈的分布、厚度及组成物质与地貌关系密切
中国第四纪沉积时空分布规律:a.有明显的纬向和经向地带性(秦岭为界) b.受我国三大地貌阶梯影响,纬向分布规律受干扰,经向加强 c.新构造运动影响很大 d.我国第四纪沉积物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同一类型的沉积物在一个地区可重复出现。

建立沉积序列的方法:生物演化法、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地质事件、地磁极性倒转
第四纪气候特点:a全球气候显著变冷:气温下降、冰川扩张、气候带迁移b..波动的周期性变化:冰期与间冰期交替、雨期与间雨期交替、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
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规律:a.第四纪古气候特征是气候显著变冷和周期性变化 b.第四纪气候变化在全球各地表现形式多样 c. 第四纪气候变冷,始于180万年前。

标志:冰川扩张,有孔虫减少,硅藻化石变化 d .以120万年为界,之前为前冰川期,气候波动以出现短暂寒冷期为特征,之后冰川期 e.全球最显著的间冰期的民德-里斯,规模最大的冰期在欧洲是里斯,最冷的冰期是玉木f. 气候从暖变冷为渐变,从冷变暖为突变 g. 冰后期全球气候变暖,最适宜时期为大西洋期
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原因: a.太阳活动引起的太阳本身辐射变化 b.地球轨道运动状态的改变引起的地球不同纬度带、季节、半球接受辐射的日射率变化 c.地表系统各层圈相互作用引起的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变化
第四纪海面变化原因: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地壳构造运动,上地幔活动,洋脊与海沟的发展和冰川、水体及沉积物的均衡作用。

(一)海洋水量变化1、地球内部原生水的补给2、大陆冰川提及的变化3、海盆的干涸4沉积物孔隙水的减少(二)洋盆容积的变化1海底扩张迅速变化2洋脊体积变化3、地球的膨胀4、沉积物充填(三)海洋的相对变化1、冰川水体和沉积物均衡作用2、沉积物的压实作用3、局部构造运动(四)海洋水体的物理性质变化1海洋水温的变化2、海水盐度变化(五)天文与地球物理因子的变化1、大地水准面变形2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3、地极移动(六)人类活动加强
海面变化对人类的影响:1.对自然:a.海岸湿地低地的淹没 b.海岸侵蚀加剧 c.洪泛与风暴潮灾害 d.盐水入侵 2.对经济:a.直接经济损失 b.各种防护费用 c.活动机会损失
第四纪生物沉积圈的特征:a.以哺乳动物为主要代表 b.植物群以现生种为主,被子植物占优势 c.时间短,缺少标准化石
自然环境对人类影响:a.采集和狩猎 b.农耕阶段 c.工业化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
现代文明对环境的影响:a.影响固体物质搬运b.改变水循环c.破坏生态平衡d.影响化学元素迁移e.改变热量平衡
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a.分流:气流到达高原时被分为南北两股。

蒙古高压出线并不断加强气流,欧亚大陆由于常年处于高压控制,大陆度增强,造成海陆热力差异变大,促进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发展
b.动力:夏季高原地面温度高,形成热低压,在高空形成暖高压,建立高原季风,有助于南分支北撤的加快和西南季风北进。

c.屏障:青藏高原一方面对西南季风起着巨大屏障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高原热低压形成的上身气流在
高原北坡沉降产生焚风效应,使得欧亚大陆内部大陆度增高,加大了海陆热力差异,促进东南季风的发展
第四纪动物的一般特征:a.在中国南方,古老种属延续时间较长 b.一些现生种在南方出现较早 c.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演变不如北方明显 d.我国哺乳动物群的南北分异始于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最显著到晚更新世。

第四纪植物的一般特征:a.我国与北半球其他地区一直,气候变冷开始于第三纪晚期,到现在植物类群基本无变化 b.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对中国植物界发展有一定影响 c.寒冷气候在我国植物面貌上的反映,主要为山地植物带的下降和北方耐旱草木植物扩展 d.以秦淮为界,我国南北植物界演变明显不同e.一个地区植物迁移并非在冰期、间冰期过去之后能回到原点。

中国北方黄土特征:a.主要出于新构造运动相对比较稳定的大面积隆起区 b.沉积物厚度大,沉积连续,岩性均一 c.气候受东南季风印象,从东南到西北季风影响减弱。

d.主要沉积风成黄土,有部分湖相河流相 e.黄土性状从西北到东南规律性变化,剖面也规律变化 f. 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属古北区耐旱种属
黄土的岩性特征:1.粒度:a.时间上,从老到新,粒度由细变粗
b.空间上,从西北到东南粒度由粗变细 2.矿物特征:a. 矿物成分复杂,不同地点不同时期的黄土矿物成分上十分类似b.矿物组分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有规律变化
c.矿物十分新鲜,后期风化蚀变程度极低
晚冰期气候分期:
a.最老仙女木期:距今遭遇1.3万年,气候变冷,北欧和中欧以由矮柳,仙女木等组成的极地苔原植被为特征。

b.博林期:1.3-
1.25万年,气温上升,北欧单卖等地出现桦树。

C.老仙女木期:1.25-1.21,气候变冷,苔原重新占据欧洲。

d.阿勒罗德期:1.21-1.08,气候转暖,桦松繁衍。

e.新仙女木期:1.08-1.03,气候变冷,欧洲大部分地区遍布苔原。

冰后期气候分期:a.前北方期:气候由干冷向温凉转变b.北方期:气候变暖c.大西洋期:温暖潮湿d.亚北方期:干燥温暖e.亚大西洋期:温润凉爽
显生宙大陆漂移的特征:大陆漂移的总趋势。

古生代与中,新生代有明显不同、大陆漂移在南北半球有截然相反的过程、大陆漂移是南方不断肢解,北方大陆逐渐扩展、大陆的分离和缝合在地球上同步经行。

黄土风成说:①中国黄土同亚洲中部的戈壁、沙漠处于同一纬度带,呈东西带状分布,形成北半球中纬地区的戈壁—沙漠—黄土带,黄土广泛分布于该带的东部和南部。

②在广大的黄土高原,黄土批盖于一切地貌单元之上,是由于风力的搬运和堆积作用③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黄土在粒度组成、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等诸方面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这种大范围内物质的均一性只能用风力远距离搬运、物质高度混合来解释④自西北向东南,黄土的厚度、粒度、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成熟度均呈有规律的变化,这种有规律的变化也与我国主导风向完全一致⑤黄土疏松多孔,碎屑颗粒排列紊乱,结构架空,这与黄土物质自空中逐渐沉降堆积有关,而黄土中石英颗粒表面普遍发育的撞击蝶形坑、麻坑等微结构特征更是风力搬运过程中颗粒相互碰撞的结果⑥黄土中所发现的动植物化石,都属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原常见的种属⑦黄土具有湿陷性。

中国黄土分布特征:主要分布于昆仑,祁连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带。

黄土的分布中心在黄河的中游的泾河,洛河流域、黄土分布的高度差别很大、不同时期黄土的分布中心有所迁移、不同时期黄土分布的面积与厚度有所不同
第四纪(地层):指那些含有大量现代种属动植物化石和孢粉的松散堆积物。

第四纪环境学: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最新的时期—第四纪时期地球自然环境发展,演变规律的科学
层型:地层剖面中岩层序列的一个特殊的间隔或一个特定的点,黄土:指颜色为灰黄、棕黄、甚至棕红色的,以粉砂为主,之地均一,无层理,多孔隙及垂直竭力发育的第四纪土状堆积
粉尘黄土化:在生物化学作用下,粉尘堆积经历了弱成土、中成土、强烈成土和土壤化等演变阶段,逐渐从粉尘转变为黄土,再到古土壤的过程
阳伞效应:悬浮在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犹如地球的遮阳伞,能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减少紫外线的透过,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叠层石:是一种准化石,是原核生物所建造的有机沉积结构,由于蓝藻等低等植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的周期性矿物沉淀、沉积物的捕获和交接作用,从而形成叠层状的生物沉积构造。

重建大陆漂移史的方法:岩石构造组合法、古地磁法、古气候法、生物地理学法
层型分类:单位层型和界限层
黄土地层:午城,离石,马兰
中国:(晚到早)大理、庐山、大姑、鄱阳
国外:玉木、里斯、民德、恭兹
地磁极性年表:布容(73-0)、松山(248-73奥尔都维正极性)、高斯(340-248)、吉尔伯特(450-3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