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哥白尼到开普勒

合集下载

从哥白尼到开普勒

从哥白尼到开普勒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6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7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02年2月的 星图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8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9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10
太 阳 金 乌 )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11
(


月亮由西向东运行一周时间为27.3日(即每日 运行12°-13°)每周运行约90°。朔(月亮 暗的时候)、望(月亮圆的时候)周期(与运 行周期不同)为29.5306日。如果仔细观察可 发现月亮在天空中的运行不是等速的。 除了太阳与月亮之外,古代人们把位置变化 的星称为行星,肉眼能看见的行星有5个,即: 金星(太白)、木星(岁星)、水星(晨星)、 火星(荧惑)、土星(镇星或填星)。它们的 运行规律各不相同,分别描述如表。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4
•1.1 天体的视运动
从远古起,人类就注意并观察日、
月、星辰的运动和变化。世界各民 族都是这样。所观察到的这些变化 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5


天球每一昼夜旋转一周,天上的恒星相对位置 不变。天球旋转轴的北极在北极星附近。一切 天体都参加天球的周日运动。方向从东向西。 太阳在天球上每日由西向东约1°,365.24天 运行一周,其轨迹称为黄道。太阳运行的速度 夏季比冬季慢,如在6月1日到6月30日运行了 27.5° , 而 在 12 月 1 日 到 12 月 30 日 运 行 了 29.5°。将周日运动星图上与北极星呈90°的 星连起来,称为赤道。黄道和赤道交角为 23.5°。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12
月 亮 玉 兔 )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自然科学论文开普勒三定律及其意义

自然科学论文开普勒三定律及其意义

开普勒三定律及其意义开普勒(1571-1630年)是德国近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

他将数学和天文观测结合起来,在天文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开普勒是继哥白尼之后第一个站出来捍卫日心说、并在天文学方面有突破性成就的人物,被后世的科学史家称为“天上的立法者”。

开普勒定律:也统称“开普勒三定律”,也叫“行星运动定律”,是指行星在宇宙空间绕太阳公转所遵循的定律。

由于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根据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等人的观测资料和星表,通过他本人的观测和分析后,于1609~1619年先后早归纳提出的,故行星运动定律即指开普勒三定律。

开普勒定律是开普勒发现的关于行星运动的定律。

他于1609年在他出版的《新天文学》上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又于1618年,发现了第三条定律。

开普勒很幸运地能够得到,著名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所观察与收集的,非常精确的天文资料。

大约于1605年,根据布拉赫的行星位置资料,开普勒发现行星的移动遵守三条相当简单的定律。

开普勒的定律给予亚里士多德派与托勒密派在天文学与物理学上极大的挑战。

他主张地球是不断地移动的;行星轨道不是周转圆(epicycle的,而是椭圆形的;行星公转的速度不等恒。

这些论点,大大地动摇了当时的天文学与物理学。

经过了几乎一世纪披星戴月,废寝忘食的研究,物理学家终于能够用物理理论解释其中的道理。

牛顿利用他的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数学上严格地证明开普勒定律,也让人们了解其中的物理意义。

开普勒的三条行星运动定律改变了整个天文学,彻底摧毁了托勒密复杂的宇宙体系,完善并简化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一、开普勒第一定律开普勒第一定律,也称椭圆定律;也称轨道定律: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二、开普勒第二定律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面积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中的行星的连线(向量半径)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涌现出的历史人物

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涌现出的历史人物

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涌现出的历史人物在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人物。

以下是其中一些人物的简要介绍:1. 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哥白尼是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提出了“地心说”的观点,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行的。

这一观点颠覆了旧有的地心说观念,为后来的天文学研究铺平了道路。

2. 开普勒(Johannes Kepler):开普勒是一位重要的德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他通过对天体观测数据的分析,发表了“开普勒定律”,以解释行星运动规律。

这些定律为后来的宇宙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3.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伽利略是意大利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

他利用望远镜观测到了许多重要的宇宙现象,例如月球表面的山脉和陨坑,木星的卫星等。

他的观测结果支持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观点,但遭到当时教会的强烈反对。

4. 牛顿(Isaac Newton):牛顿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提出了经典物理学的三大定律,即牛顿运动定律。

这些定律为宇宙的运动规律提供了基础,并且对后来的宇宙探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哈勃(Edwin Hubble):哈勃是一位美国天文学家,他通过观测星系的红移现象,提出了“哈勃定律”,揭示了宇宙的膨胀现象,从而支持了宇宙大爆炸理论。

他的发现深刻影响了宇宙学的发展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6. 格里戈里·佩列斯基(Grigori Perelman):佩列斯基是一位俄罗斯数学家,他通过解决庞加莱猜想的问题,为数学家们在宇宙结构和拓扑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工作对宇宙结构和空间形态的理解具有深远影响。

这些历史人物通过他们的研究和贡献,在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和理解。

他们的工作为后来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哥白尼式革命的真正完成

哥白尼式革命的真正完成

哥白尼式革命的真正完成哥白尼式革命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重要事件,这场革命彻底颠覆了古老的天动说和地心说的观念,将我们从封闭和迷信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为人类的科技和文明进步打开了崭新的大门。

但是,这场革命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她又是如何完成的呢?本文将逐一阐述此问题,并结合5个例子来证明这场革命的真正完成。

首先,谈论什么是哥白尼式革命。

哥白尼式革命也被称为科学革命,是指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期,数学家、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提出了“地球绕日运动”的理论,彻底颠覆了“天动说”的观念。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思想突破了“天圆地方”的枷锁,探索和发现性质和规律,形成了一种独立于古代传统和宗教、基于经验和实验的新型自然科学体系。

革命必须有革命的方式,哥白尼式革命也不例外。

在哥白尼的思想渐渐被人们所认可的时候,革命也正在隐隐地发生。

这场革命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哲学方面的追求、科学实验的不断推进以及传统权威的挑战。

一、哲学追求科学的重要基础是哲学,所以在哥白尼式革命中,哲学思想的追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哥白尼的理论认为,地球绕日而转,这一观点背后的思想是天体运动规律和地球的位置,而这一思想的发源地是古希腊哲学。

亚里士多德主张的是宇宙由一个不动的核心——天球以及各个固定不动的天体组成,而地球则是存在于这些天体中的一个天体。

然而,哥白尼式革命主要是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中突破了出来,尝试去探索和发现新的规律和本质。

二、科学实验推进哥白尼式革命的突破来源于对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实验。

众所周知,哥白尼是参军打战的身世,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会研究气象、测量地球的大小、和时间有关的计算等等。

他甚至在自家的天文台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以确保自己的科学理论的可靠性。

当时,人们需要精确的观察和研究,来验证哥白尼的理论是否正确,于是就开始进行精确的观察和测量,以及实验验证,这是科学实验推进的新里程碑。

三、传统权威挑战在哥白尼式革命中,传统权威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自然科学论文开普勒三定律及其意义

自然科学论文开普勒三定律及其意义

开普勒三定律及其意义开普勒(1571-1630年)是德国近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

他将数学和天文观测结合起来,在天文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开普勒是继哥白尼之后第一个站出来捍卫日心说、并在天文学方面有突破性成就的人物,被后世的科学史家称为“天上的立法者”。

开普勒定律:也统称“开普勒三定律”,也叫“行星运动定律”,是指行星在宇宙空间绕太阳公转所遵循的定律。

由于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根据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等人的观测资料和星表,通过他本人的观测和分析后,于1609~1619年先后早归纳提出的,故行星运动定律即指开普勒三定律。

开普勒定律是开普勒发现的关于行星运动的定律。

他于1609年在他出版的《新天文学》上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又于1618年,发现了第三条定律。

开普勒很幸运地能够得到,著名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所观察与收集的,非常精确的天文资料。

大约于1605年,根据布拉赫的行星位置资料,开普勒发现行星的移动遵守三条相当简单的定律。

开普勒的定律给予亚里士多德派与托勒密派在天文学与物理学上极大的挑战。

他主张地球是不断地移动的;行星轨道不是周转圆(epicycle的,而是椭圆形的;行星公转的速度不等恒。

这些论点,大大地动摇了当时的天文学与物理学。

经过了几乎一世纪披星戴月,废寝忘食的研究,物理学家终于能够用物理理论解释其中的道理。

牛顿利用他的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数学上严格地证明开普勒定律,也让人们了解其中的物理意义。

开普勒的三条行星运动定律改变了整个天文学,彻底摧毁了托勒密复杂的宇宙体系,完善并简化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一、开普勒第一定律开普勒第一定律,也称椭圆定律;也称轨道定律: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二、开普勒第二定律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面积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中的行星的连线(向量半径)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经典力学的建立和发展

经典力学的建立和发展

经典⼒学的建⽴和发展第⼆章经典⼒学的建⽴和发展⽜顿在“原理”⼀书中⼀开始便说:我把这部著作叫做《⾃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因为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然之⼒,⽽后⽤这些⼒去论证其他的现象。

本章主要四⽅⾯内容:1.近代科学诞⽣是从天⽂学的突破开始 —— 哥⽩尼⽇⼼说。

2.经典⼒学是从伽利略和开普勒时代开始的,到⽜顿时代到达成熟阶段。

3.⽜顿的哲学思想、科学研究⽅法和⼒学机械观。

4.具体知识 —— 着重⼏个守恒定律。

§2.1 坐标系、位置⽮量、速度先介绍在⼒学中的基本物理量:1.⼒学是定量的科学,为了描写物体运动,必须引⼊基本量位置、时间、速度。

2. 在⽜顿⼒学中,坐标和时间是独⽴的,且测量长度的尺在不同参考系中“长度是不变的”和所⽤的钟测得的是“绝对时间”(即不同参考系中钟的快慢⼀样)。

3. 速度是⽮量,速度合成⽤平⾏四边形法则。

4.在数学和物理中,作图法很重要,可帮助我们理解。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重视图形的⽤处,体会⽤图形来分析说明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 从哥⽩尼到开普勒⼀、向地⼼说挑战——哥⽩尼创⽴⽇⼼说1.为什么近代科学诞⽣是从天⽂学的突破开始的?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多德就已提出了“地⼼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

公元140年,古希腊天⽂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学⼤成》,在总结前⼈⼯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了地⼼说。

根据这⼀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静⽌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

这⼀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星⾠每天东升西落、周⽽复始的现象,⼜符合上帝创造⼈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2. ⽇⼼说提出的科学根源、哲学根源和历史根源是什么?(1) 科学根源:随着天⽂学观察数据越来越多,为了给予解释,托勒密的地⼼说不断修补,越来越复杂,难以使⼈信服。

(2) 哲学根源:他接受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宇宙是和谐的,可⽤简单的数学关系来表达宇宙规律”的基本思想。

从托勒密到开普勒

从托勒密到开普勒

从托勒密到开普勒从托勒密到开普勒从托勒密到开普勒,人类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经历了质的飞跃。

先是托勒密总结前人的天文研究成果,形成地心说,后是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再是开普勒对日心说的定量描述。

托勒密,生于公元85年。

是公元127~151年在亚历山大城进行天文研究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影响人类达1000余年之久的“地心说”理论的集大成者和代表者。

托勒密的地心理论,用了近80个以地球为圆心的同心球壳来解释天体运动。

它的宇宙理论的基础就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当时的教会依据他的理论,提出了宇宙结构的“多重天理论”把宇宙看成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多个同心球壳,上帝居于球壳的最高层,统治和主宰着宇宙万物。

运用托勒密的理论,能对一些天文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能够反映一定的天体运行状况,最主要的是托勒密的天文理论符合教会麻痹人民,确定上帝至高无上地位的需要,被当时的教会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得以广泛流传。

托勒密的天文理论,其中有科学的成分,也不乏缺少有力的事实依据的推测与杜撰,特别是将地球作为宇宙的中心,这是根本性的错误。

这对他个人和对人类,都是一个悲剧。

公元165年,托勒密逝世。

托勒密逝世1000多年后的1473年2月19日,哥白尼出放浪潮。

对日心说的继续研究和完善,最主要的是第谷和开普勒,这是一对师生,是天文研究的黄金搭档,第谷擅长观测,开普勒擅长数学推理。

开普勒出生的公元1571年,恰好是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的第二十八年。

他的老师第谷临终前,把一生对750多颗星的观测记录交给了他。

开普勒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研究老师的记录数据,他利用匀速圆周运动模型分析这些数据,发现利用哥白尼的理论计算出的结果与观测资料记载的数据总是相差0.133度的微小差别。

但细心的开普勒没有把这当成误差,当他把行星的运动轨道设想成椭圆,太阳就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时,计算结果与观测结果几乎完全相同。

再经过大量的仔细观测,他终于发现,行星的运动轨道是椭圆而不是圆,并以此为基础,继哥白尼之后,再次对天体的运动科学立法,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第二讲 从天上到地上———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牛顿

第二讲  从天上到地上———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牛顿

第二讲从天上到地上———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牛顿近代科学始于仰望星空,文艺复兴时期的哥白尼和开普勒,思想直承古希腊,眼光还在天空;直到伽利略才把数学从天空中拉回到地面上,最后是牛顿,对天上地上的自然现象做了第一次大综合,他的著作就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至此,数学从理型世界回归到了现实世界。

这个过程当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点,数学与实验的结合。

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的数学传统有一种鄙薄实用、厌弃现实世界的倾向,这虽然也表现了一种对数学的执着,即,不被纷乱的表相所迷惑,坚信数学对事物的本质有一种理解力,不是用现实的不完美的材质去建立数学,去改变数学,反而要用数学的形式去解释现实。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与此相反,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数学的地位不高,只是描述事物的形式属性的。

数学的作用肯定是要大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数学观在数学界一直没有什么市场,当然了,科学界和经济学界那些认为数学永远只有工具性价值的人一定是亚里士多德的门徒。

柏拉图的数学观对科学的阻碍作用是显然的,把数学的领地限制在了理型世界。

上一讲说过,这种观点在亚历山大时期就已经大打折扣了,那里已经出现了数学与经验知识相结合的苗头,并且产生了阿基米德这样完全具有近代科学思想素质的天才。

数学的发展需要一种自由的气氛,既要有对物理世界的问题的惊奇感,又要有从抽象方面思考这些问题的兴趣,而不必去关心是否会带来实际的利益。

亚历山大时期的数学和科学已经有了这种迹象,它似乎能够把雅典时期的超凡脱俗的数学拉回到现实世界中来。

但是强大的罗马文明和随之而来的漫长的欧洲中世纪文明打断了这种自然的进程,数学和科学的发展此后几乎都完全停滞了。

如果说罗马文明产生不出好的数学是因为它太过重视实用效果的话,那么欧洲中世纪文明不能产生数学成果则出于正好相反的原因,它根本就不关心现实的物理世界,现世的俗务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死后的天国,以及为此而做的心灵上的长期训练。

哥白尼与天体运行论第谷与开普勒运动学的奠基

哥白尼与天体运行论第谷与开普勒运动学的奠基

对火星轨道的研究是开普勒重新研究天体运动的起点。开 始,开普勒用正圆编制火星的运行表,发现火星老是出轨。他 便将正圆改为偏心圆。可是,依照这个方法来预测火星的位置, 跟第谷的观测数据仍然不符,产生8’的误差。 开普勒知道第谷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所以他没有将这一误 差“观测范围内的允许误差”,而是认为“匀速圆周运动”的 假设存在错误。此后,开普勒转向了用第谷的观测数据去确定 行星的运行轨道。从而发现火星轨道是一种椭圆,并进而发现 每个行星都沿椭圆轨道运动,太阳就在一个焦点上;接着又发 现面积定律。上述两定律发表在1609年出版的《新天文学》上。 在1619年出版的《世界的和谐》中公布了周期定律。 ※开普勒的上述重要发现,为牛顿创立天体力学理论奠定 了基础。开普勒是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定律并成功的人之一。 从此开始,数学方程就成为表达物理定律的基本方式。
哥白尼的学说不仅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而且根本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从此自 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 踏步前进”
二.第谷与开普勒
1.第谷(Tycho
Brahe,1546-1601)的天文观测
丹麦人,生于贵族家庭,1576年在丹麦国王腓特烈二世 资助下在哥本哈根海峡的一个小岛上修建了一座完善的天文 台,测量精度较前人提高了几十倍至上百倍,在21年的观测 中,各行星角位置的误差仅为2’(即0.033°,1°=60’)。他 将亚里士多德理论和哥白尼体系进行了折中,认为,除地球 和围绕它的月亮外,其他天体都绕太阳运转,太阳率领众行 星围绕地球运转,地球是静止不动的。被人誉为“星学之 王”。 腓特烈二世逝世后,第谷失去了资助。1599年,他在布 拉格得到了奥皇卢道夫的一份赠款,于是他把部分仪器搬到 了布拉格。在这里,他得到了一个青年助手开普勒。他们共 同进行观察,直到1601年第谷去世。

关于哥白尼的故事

关于哥白尼的故事

关于哥白尼的故事 篇一:哥白尼生平主要简介 一. 哥白尼生平主要简介 哥白尼于 1473 年 2 月 19 日出生在波兰西部维斯杜拉河畔托伦城的一个商人家庭。

家里 兄妹四个, 哥白尼是最小的。

在他 10 岁时, 父亲去世了, 舅父卢卡斯承担起了抚育他的重任。

1489 年哥白尼的舅舅当上了主教,他运用影响力帮哥白尼在义大利当上神父,并为他申 请到一笔助学金让他继续深造, 1491 年至 1495 年,哥白尼进入克拉科夫大学学习。

克拉科夫是当时波兰的首都,也是 东欧最大的贸易和文化中心,有许多国家的留学生在这里学习。

由于它地处东西欧交通要冲, 所以比较早地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

因此在这座古老的大学里,新兴的资产阶级人文主 义思想和腐朽的封建教会的经院哲学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哥白尼在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的 熏陶下,在心灵里埋下了向经院哲学挑战的种子。

在这里,他遇到了对他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布鲁楚斯基(Brudzewski)教授。

是这位教授的启蒙教育促使哥白尼决定 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天文科学。

1496 年哥白尼前往意大利求学,先后进入博洛尼亚大学、帕多瓦大学和费拉拉大学学习 和研究法律、天文学、数学、神学和医学,他同时还学会了希腊文。

1497 年,哥白尼就任瓦尔半米亚牧师的僧正。

1502 年, 哥白尼修读完硕士学位之後, 又到巴多瓦大学攻读教会法律和研究医学。

1503 年,哥白尼获得了教会法规博士学位。

1506 年返回波兰故乡,担任舅舅瓦克金路德主教的秘书兼教会的医生 1510 年后,他先后从事过管理、外交等工作。

他是一个杰出的经济学家,写过《货币的 一般理论》一书。

他是近代第一个提出劣币淘汰良币理论的经济学家。

哥白尼医术高明,他利 用业余时间行医,免费为穷苦人治病,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医生,被人们誉为“神医”。

哥 白尼还是一位出色的数学家, 他的巨著 《天体运行论》 附录里, 发表过他的球面三角论文。

从托勒密到开普勒

从托勒密到开普勒

周期与半长轴关系
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的平方与 其椭圆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适用于所有行星
第三定律适用于太阳系内所有行 星,包括近地行星和远地行星。
对天文学的意义
第三定律揭示了太阳系内行星运 动的普遍规律,为后来的万有引
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05
从托勒密到开普勒思想转变
天文学观念变革
地球中心说到太阳中心说
行星运动定律
开普勒通过对第谷观测数 据的研究,提出了行星运 动的三大定律,揭示了行 星绕太阳运动的规律。
第一定律:轨道定律
椭圆轨道
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 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 圆的一个焦点上。
近日点和远日点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时, 离太阳最近的点称为近日 点,离太阳最远的点称为 远日点。
行星运动方向
对现代天文学发展影响
推动天文学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
托勒密的地心说在天文学领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开普勒的日心说则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为现代天文学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
揭示行星运动规律
开普勒通过对行星运动的深入研究,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这些定律不仅解释了行星的运动轨迹,而且为 后来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线索。
哥白尼的革命性思想推动了天 文学、物理学等学科的进步, 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04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开普勒生平及成就
01
02
03
天文学家
开普勒是德国著名的天文 学家,对行星运动的研究 做出了重大贡献。
著作等身
他的主要著作有《宇宙的 奥秘》、《光学》和《新 天文学》等,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影响。
开普勒在研究行星运动时,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揭示了 天体运动的物理学原理。

物理学的历史与思想-力学的发展

物理学的历史与思想-力学的发展

第一章 力学的发展 哥白尼像
第一章 力学的发展
1503年,哥白尼回到波兰后,自制了观 测仪器继续进行天文学观测和新的宇宙体系 的研究。他认为,要消除地心说体系里不必 要的复杂性,唯一的出路就是把类似于地心 说中行星绕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和地轴 的回转)赋予地球本身。
只有月球绕地球转动, 恒星则在离太阳很远的一 个天球面上静止不动。这 样,哥白尼提出了一个以 太阳为中心的宇宙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天体从远 到近的顺序是:恒星不动; 土星,30年转一周;木星, 12年一周;火星,2年一 周;地球和月亮一年一周; 金星,9个月一周;水星, 80天一周等。哥白尼把统 率整个宇宙的支配力量赋 予太阳,而各个天体则都 有其自然的运动。
《天体运行论》分为六卷:
➢ 第一卷:总论,只要介绍了日心说的基本思想,即太阳居 于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以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
➢ 第二卷:用三角学论证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 第三卷:论述地球的运动,太阳视运动、岁差和黄道赤道 交角的测定;
➢ 第四卷:论述月球的运行和日月食; ➢ 第五、六卷:论述五大行星(水、金、火、土、木)的运动。
第谷的天文台
第一章 力学的发展
1576年, 在丹麦国王弗 里德里赫二世 的建议下,第 谷在丹麦与瑞 典间的赫芬岛 建立了天文台。 这是世界上最 早的大型天文 台。1599年第 谷移居布拉格, 建立了新的研 究所。
开普勒定律示意图
第一章 力学的发展
开普勒从第谷的观测资料 中找到了行星运行的规律, 1609年,出版《新天文学》, 提出开普勒第一和第二定律:
第一章 力学的发展
➢ 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发展运动理论的科学 家,但由于没有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 得不到正确的科学结论。

第一次科学革命

第一次科学革命
质量、力、速度、加速度、时间等一系列物理概 念提出来了。宇宙中的现象与地球上的现象都是 那么的简单与明了,似乎都可以用数学公式加以 描述。
数学似乎隐藏了一切自然规律。
《自然哲学的数学 原理》,它不仅是 物理学著作,里面 含的方法论至今仍 在各个学科中发挥 作深远的影响。里 面的方法论究竟是 什么呢?
第谷还逐渐用占星术算命,一生都对占星术感兴趣。
第谷在丹麦与瑞典间的汶岛开始建立“观天堡”,对 天体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记录,创制了大量天文观测仪 器。
第谷.布拉赫的工作为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规律提供了 坚实的基础。
用头脑“想”天的开普勒
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s Ke-pler,1571—1630),杰 出的德国天文学家,他是现代实验光学的奠基人。 17岁丧父,母亲以“魔女”罪入狱,天花病愈后, 视力受损,满脸麻子。
古代中国也有扁鹃、华佗、张仲景等著名的医学家,他 们对生命也有自己的认识。
盖仑的“灵气说”以其形式上完整性,论证上的严谨性, 以及与中世纪教会哲学的相容性,使得盖仑的学说成为一 不更改的教条。
扔出第一块砖头的维萨里
维萨里(1514-1564),著名的医 学家、解剖学家。1543年出版了《人 体的构造》一书,成为与哥白尼齐名 的科学革命代表人物。
----马克思
实验科学践行者-伽利略
伽种略设计了测温器、 比重秤、望远镜、脉搏 计(计时器)等科学仪 器。
伽利略完成了钟摆实 验、自由落体实验等力 学实验,并发现了钟摆 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和运动叠加原理。
近代物理学集大成者-牛顿
艾萨克·牛顿,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 家、自然哲学家,酷爱化学。
托勒密的以地球为中心的“均轮”、“本轮”体系被彻 底打破了。

大学物理第二章

大学物理第二章

G 6 . 754 10
11 11
N•m2/kg2 N•m2/kg2
目前的国际公认值: G
6 . 6726 10
旋吊线
悬吊在半空中可以 自由转动的木杆
小铅球
卡文迪许
大铅球
卡文迪许扭称
3.理论预言的实践检验——哈雷彗星和海王星的发现
哈雷彗星
海王星
4.牛顿在科学研究方法上的贡献
三、牛顿的自然哲学思想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4条《哲 学中的推理法则》: 简单性原理:除那些真实而已足够说明其现象者外, 不必再去寻求自然界事物的其他原因。
统一性原理:物体的属性,凡是既不能增强也不能减 弱者,又为我们实验所能及的范围的一切物体所具有者, 就应视为所有物理的普遍属性。
勇敢地否定了亚里士多德把运动划分为“自然运动” 和“强迫运动”,而是抓住了运动基本特征量——速 度和加速度,把运动分为“匀速”和“变速”。 用思想实验和斜面实验驳斥了亚里
士多德的“重物下落快”的错误观 点,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伽利略斜面实验
伽利略与斜塔
三、对科学方法的贡献
斜面实验在2002年被评为历史上“最美丽”的十大物 理实验之一。从斜面实验看伽利略的研究方法: 对现象的观察 实验验证(s~t2) 提出假设(匀加速运动假设)
“我把这部著作叫做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因为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 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 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 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的现 象。”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值得思考:牛顿在这里不仅讲了研究的目的,还讲了科学 研究方法。即从特殊(现象)到一般(规律),再从一般回 到特殊。前者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强调的“归纳法”,它以实 验为基础;后者是被数学家兼哲学家的笛卡儿所强调的“演 绎法”,它要用数学工具。

航天器开普勒轨道和非开普勒轨道的定义_分类及控制

航天器开普勒轨道和非开普勒轨道的定义_分类及控制

第35卷 第4期2009年8月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Aer os pace Contr ol and App licati on航天器开普勒轨道和非开普勒轨道的定义、分类及控制3孙承启1,2(11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北京100190;2.空间智能控制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摘 要:给出了航天器开普勒轨道(K O)和非开普勒轨道(NK O)的来源、定义、分类和特点,阐明了K O和NK O之间的关系,介绍了相关的轨道控制与轨道确定、制导与导航的涵义.关键词:开普勒轨道;非开普勒轨道;轨道分类;轨道控制;轨道确定中图分类号:V41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579(2009)0420001205Spacecraft Kepler i a n O rb its and Non2Kepler i a n O rb its:D ef i n iti on,C l a ssi f i ca ti on and Con trolS UN Chengqi1,2(1.B eijing Institute of Control Engineering,B eijing100190,China;2.N ationa l L aboratory of Space Intelligent Control,B eijing100190,China)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s pacecraft’s Kep lerian orbits(K O)and non2Kep lerian orbits(NK O) including their origins,definiti ons,classificati ons and characteristics,exp lains 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the K O and the NK O,and intr oduces briefly s ome issues related t o orbit contr ol and orbit deter m inati on, guidance and navigati on.Keywords:Kep lerian orbits;non2Kep lerian orbits;classificati on of orbits;orbit contr ol;orbit deter m inati on 3本文是作者在2008年8月30—31日国家863计划“空间非开普勒轨道动力学与控制专题讨论会”上报告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收稿日期:2009203216作者简介:孙承启(1943—),男,浙江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航天器制导、导航与控制,空间交会对接(e2mail: sunchengqi@s ). 人类科学认识天体运动是从哥白尼(1473—1543)开始的,开普勒(1571—1630)根据前人的天文观测资料总结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三大定律,被后人称为开普勒三定律.开普勒和伽利略(1564—1642)之后,牛顿(1642—1727)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后人称之为牛顿三定律),以此为基础的牛顿力学是天体力学的基础,也是航天动力学的基础.开普勒定律给出了行星(也适用于航天器)轨道运动规律的运动学描述,牛顿力学则是对这种轨道运动规律给出了动力学意义下的解释.开普勒定律可以用牛顿力学得到严格证明.从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的提出到牛顿力学的建立是人类认识宇宙的第一次飞跃[1].二体问题是天体力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它是・1・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35卷指可视为质点的两个天体在相互间唯一的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问题.二体问题可以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来描述并得到完全解决.开普勒三定律是二体问题的解.在二体问题的假设条件下,进一步假设主天体的质量远远大于次天体(或航天器)的质量,且认为主天体是惯性固定的,就成了限制性二体问题[2].航天器轨道是指航天器在天体引力和其它外力作用下其质心运动的轨迹.由于受到天体中心引力以外的其它外力的作用,航天器的轨道运动实际上并不严格遵循二体问题的解,这发生在航天器受到地球非球形及质量分布不均匀、大气阻力、太阳光压、其它天体的引力等自然环境摄动力作用的情况,也发生在航天器受到其主动产生的控制力作用的情况.这些情况下航天器的轨道不再是严格的有时甚至根本不是理想的开普勒轨道了,于是提出了非开普勒轨道问题.本文打算从轨道动力学和轨道控制的角度给出航天器开普勒轨道(K O)和非开普勒轨道(NK O)的定义和分类,把航天器开普勒轨道分为理想K O和视同K O两大类,把航天器非开普勒轨道分为非本质NK O和本质NK O两大类,这两类NK O中又有自然(被动)的和人为(主动)的两种情况,重点介绍本质NK O的分类及典型例子.本文最后简要介绍与航天器轨道密切相关的轨道控制和轨道确定问题,给出了航天器制导和导航的含义.除非特别说明,本文所说的航天器轨道是指航天器相对于天体的运行轨道,而不是指两个航天器之间的相对轨道.1 开普勒轨道1.1 开普勒轨道的名词来源作为一个名词术语,开普勒轨道来自开普勒三定律,起源于对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规律———行星轨道问题的研究.“开普勒轨道”这个名词是开普勒以后的人提出来的,并把开普勒轨道扩展到二体问题的解.开普勒轨道的英文名词是Kep lerian orbits,本文把它缩写为K O.由于航天器的轨道运动也符合开普勒三定律,因此名词“开普勒轨道”同样适用于航天器.本文所说开普勒轨道大多数情况是指航天器开普勒轨道.1.2 开普勒轨道的定义开普勒轨道定义1:符合开普勒三定律的天体或航天器的运行轨道.开普勒轨道定义2:由二体问题的解得到的天体或航天器的运行轨道.所以,开普勒轨道也称为二体问题轨道.符合上述定义的开普勒轨道也称为理想的开普勒轨道. 1.3 开普勒轨道的分类和特点开普勒轨道的分类见图1.图1中的“视同”是“可以把它看作”的意思.视同K O的特点如图1所示.图1 开普勒轨道的分类图航天器的开普勒轨道可由如下二体问题基本方程解得:¨r+μrr3=0(1) 上述方程描述在惯性坐标系中航天器相对于天体的轨道运动.式(1)中的r是从天体(质量记为m1)到航天器(m2)的位置矢量,μ=G(m1+m2)是二体系统的引力常数,G是万有引力常数.由于m1µm2,可以只考虑m1对m2的引力,这种情况可把航天器开普勒轨道看成是限制性二体问题的解,即看成是在惯性固定天体中心引力场中的运动(有心力运动)轨迹.由式(1)可以解得航天器的轨道方程r=p1+e cosθ(2) 开普勒轨道可以用开普勒轨道六要素(简称轨道要素,也称轨道根数)来表示.必须指出,航天器开普勒轨道是在一定假设下的理想轨道.人造地球卫星出现以后,仅仅按照开普勒三定律和利用二体问题不可能准确预报卫星的位置,于是提出了航天器轨道摄动问题和摄动轨道这个名词,后来出现了非开普勒轨道这个名词.2 航天器非开普勒轨道2.1 非开普勒轨道的名词来源通过初步检索,non2Kep lerian orbits这个名词1980年出现在Baxter的文章中[3].本文把非开普勒轨道缩写为NK O.本文所说的NK O主要指航天器的NK O.・2・第4期孙承启:航天器开普勒轨道和非开普勒轨道的定义、分类及控制2.2 非开普勒轨道的定义非开普勒轨道定义1:不符合开普勒三定律的航天器的运行轨道.非开普勒轨道定义2:不符合二体问题解的航天器的运行轨道.2.3 非开普勒轨道的分类和特点在引起航天器开普勒轨道变化(摄动或偏离或根本不符)的原因中,有些对航天器轨道的影响较小,可当作摄动来处理,有些影响较大而必须另作处理.从影响程度上可以把非开普勒轨道分为非本质NK O和本质NK O两大类,从影响源上可分为自然(或被动)NK O和人为(或主动)NK O两种.本文采用以第一种分类为主的分类法.2.3.1 非本质NK O非本质NK O多半是由于空间环境干扰和某些人为因素造成的.空间环境摄动力虽小,但长期作用会形成NK O.航天器发动机的漏气(产生的推力很小)及姿态控制推力器的非力偶方式工作也会引起轨道摄动.还有一些发生在航天器遭到流星或空间碎片的撞击和发动机的脉冲工作情况.当这种瞬时干扰结束后,航天器将以干扰消失时刻的轨道继续运行下去.因此非本质NK O也可以说是由于干扰力或干扰力的影响远小于主天体对航天器的引力的影响而造成的.有些非本质NK O是很有用的.比如利用地球形状摄动可以获得太阳同步轨道、临界倾角(i= 6314°)轨道等.2.3.2 本质NK O对于作用在航天器上的自然环境力或控制力对航天器轨道的影响已不能当成摄动来处理的情况,航天器就运行在本质NK O上了.由自然环境引起的本质NK O的典型例子是航天器再入大气层后的飞行轨道和三体问题轨道.深空探测需要研究三体问题或多体问题.按照上述定义,深空探测器在三体问题中的轨道属于本质NK O,尽管它可以用干扰二体问题来处理.所谓三体问题是指研究3个可视为质点的天体在万有引力相互作用下的运动规律问题.三体问题是天体力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可以用牛顿力学来处理.一般的三体问题没有解析解.但是对深空探测器而言,可以简化为限制性三体问题来研究.以日地系统为例,限制性三体问题有5个特解,称之为平动点或拉格朗日点(简记为L点).在这5个点处航天器相对于原点在日地公共质心上的旋转坐标系的相对加速度等于0,即引力加速度和离心力加速度相平衡.处于某些平动点附近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有着特殊的应用价值,比如我国计划中的夸父卫星A在日2地之间的L1点(距离地球115×106km)的晕轨道(过L1点垂直于日地连线的平面附近绕L1点的运行轨道)上运行,对空间风暴、极光和空间天气进行探测和研究[4].2.3.3 航天器的人为本质NK O航天器的人为本质NK O是指航天器在经常性的或连续的控制力作用下的运行轨道.可以分为受控本质NK O和乱控本质NK O.乱控本质NK O是指在航天器控制系统或推进系统出现故障的情况,航天器在不符合要求的持续推力作用下的飞行轨道.下面列举一些航天器的受控本质NK O:1)进入或返回再入行星大气层后的受控飞行轨道,特别是有升力控制的再入段轨道;2)空间拦截或空间交会的末制导段轨道;3)行星软着陆制动段轨道;4)沿V(目标航天器飞行速度)方向或沿R(目标航天器地心矢量)方向直线靠拢时的轨道;5)对目标航天器作任意方位绕飞时的轨道;6)在目标航天器轨道平面外作相对位置保持时的轨道;7)保持在目标航天器R方向某个位置上的轨道;8)各种连续推力作用下的转移轨道;9)复杂形状编队飞行时的轨道;10)复杂形状星座保持时的轨道;11)太阳帆的飞行轨道;12)气动辅助变轨段轨道.综上所述,可以用图2来描述航天器非开普勒轨道的分类.3 开普勒轨道与非开普勒轨道的关系1)航天器开普勒轨道是航天器非开普勒轨道的近似,近似程度依具体情况而异.2)航天器开普勒轨道是对非开普勒轨道理想化的结果.3)在某些简化条件或允许条件下,非开普勒轨道可以用开普勒轨道要素来表示.a.对于长期受到小摄动作用的航天器轨道可以用密切轨道(瞬时开普勒轨道)来描述,或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可以用开普勒轨道来描述.・3・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35卷图2 非开普勒轨道的分类图 b.在短时强干扰或脉冲干扰作用前和结束后,可以用开普勒轨道来描述.c.在航天器轨道设计时,把开普勒轨道作为标称轨道或参考轨道来使用.当主要摄动模型已知时,把考虑摄动后的理论计算轨道(视同开普勒轨道)作为标称轨道或参考轨道来使用.4)牛顿力学是研究开普勒轨道和非开普勒轨道的共同基础.4 航天器的轨道控制航天器轨道控制就是通过利用或主动对航天器施加外力改变航天器质心运动的轨迹,使其沿要求的轨道到达预定目标(目标轨道或目标位置),一般包括轨道机动和轨道保持两种情况.有时把未施加控制力的轨道称为自由轨道.在不同参考坐标系中,航天器轨道的形态是不同的.以改变在惯性坐标系中的轨道形态为目的的轨道控制称为绝对轨道控制,以改变在航天器相对(动)坐标系中的轨道形态为目的的轨道控制称为相对轨道控制.轨道控制过程中的绝对轨道都是非开普勒轨道.对航天器主动施加外力(通常是在给定方向施加一定时间的有限推力,有些情况施加变推力)的结果是航天器飞行速度(轨道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发生变化.变轨前后速度矢量改变量的模即速度增量的大小是轨道控制所付出的能量代价的间接度量.短时间施加的推力可视为脉冲推力,n次脉冲推力控制的结果形成了一个由n+1段自由轨道相连的非本质NK O.但是如果施加推力的时间很长,则控制的结果是形成一段本质NK O.轨道控制通常是先针对给定的航天任务选择或设计一条标称轨道(也称参考轨道或目标轨道).这条参考轨道通常是按简化模型用标称参数值计算出来的理论轨道,它可以是K O,也可以是NK O.轨道控制系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控制规律在一个或几个时刻开启轨控发动机进行变轨,使航天器到达目标轨道或保持在标称轨道上.为到达空间预定位置或区域所进行的轨道控制称为制导.例如轨道拦截和交会对接任务中的末制导,航天器返回地面过程中的再入制导,运载火箭把航天器送入预定入轨点的制导等.现代航天器的制导系统通常是一个反馈控制系统.闭路制导系统把实测轨道与参考轨道进行比较,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制导规律,控制航天器的飞行轨迹,消除误差,使其沿参考轨道飞行,最终到达目标点.这种情况下的参考轨道可以事先设计好并装订在星载计算机中,也可以由星载计算机按给定模型实时计算.轨道控制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是精度、时间和所消耗的能量或推进剂量.轨道控制或制导的精度主要取决于轨道确定或导航的精度和控制或制导的方法误差.轨道控制过程的时间主要取决于标准轨道的选择、轨道控制规律和执行机构的性能.轨道控制所消耗的推进剂量(正比于各次变轨速度增量绝对值之和,也称特征速度)主要取决于轨道控制规律和发动机的比冲.如果设计参考轨道时所用的动力学模型与实际轨道相差大,那么为迫使航天器沿・4・第4期孙承启:航天器开普勒轨道和非开普勒轨道的定义、分类及控制参考轨道飞行所消耗的推进剂就多.设计者要对上述性能指标进行权衡与折衷,并希望实现自然作用与人为控制作用的最佳结合———和谐控制.下面举3个轨道控制的例子.(1)从月球返回地球的跳跃式再入控制[5]低升阻比探月飞行器返回地球时,飞行器将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地球大气层.如果要求返回起始于绕月轨道上的任意点和任意时刻,并保证最终能安全地着陆到地面指定区域,就要求飞行器有很长的纵向航程控制能力.由于飞行器的升阻比较小,所以必须采取跳跃式再入方式,即飞行器先再入大气层,然后跃升到大气层外,最后再一次进入大气层并着陆.再入制导系统必须能够提供可供跳跃的再入轨迹(即参考轨道)并进行精确制导.轨迹规划即制定参考轨道的任务是由星载计算机在轨(实时)计算出一条由当前点至第二次再入段终点(着陆器降落伞的开伞点)的可行的跳跃式再入轨迹和合适的倾侧角(称指令倾侧角).参考轨道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满足从当前点到开伞点的航程要求,并保证过载不超过限定值.制导律设计的基本要求是通过跟踪指令倾侧角,保证飞行器沿该参考轨道飞行并有足够的鲁棒性.该探月飞行器的返回再入制导系统是一个闭路制导系统.从首次再入点开始到最终着陆的整个飞行过程除了中间有一小段是在大气层外的K O外,其余部分都是本质NK O.(2)交会对接最后停靠段的相对轨道控制如果在航天飞机与空间站交会对接最后停靠段要求航天飞机自下而上地靠拢空间站,则可以沿R(空间站的地心矢量)方向和V(空间站的轨道速度矢量)方向连续地对航天飞机施加推力,其中V方向的推力用于减小航天飞机与空间站沿V 方向的相对速度,R方向的推力用于减小二者之间的高度差,采用这种相对制导策略可以实现航天飞机沿R方向向空间站匀速直线靠拢,在停靠过程中航天飞机绕地球飞行的轨道(绝对轨道)是一个本质NK O.(3)星际航行的轨道控制如前所述,星际航行轨道涉及到三体问题.三体问题是一个非线性动态系统,其运动具有混沌现象.星际航行中的轨道转移可以应用混沌运动理论中的不变流形(有稳定流形和不稳定流形两种)的概念.利用不变流形可以大大减小轨道转移的推进剂消耗量.太阳系中的许多条不变流形组成了一个轨道网络.由于沿此网络中的管道表面飞行所消耗的能量极小,所以常称之为星际高速公路(I PS, inter p lanetary superhigh way).航天器可沿稳定流形接近天体,沿不稳定流形飞离天体.如果要使宇宙飞船从行星A飞向行星B,可以先让宇宙飞船沿稳定流形管道转移到行星A的一个晕轨道上,然后沿行星A晕轨道的一个不稳定流形管道上飞行,再在适当的时候让宇宙飞船切换到行星B的一个稳定流形管道上,宇宙飞船接着沿此管道到达行星B的一个晕轨道上,最后再转移到绕行星B的近星轨道上.由于宇宙飞船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是沿不变流形管道飞行的,所以只需消耗非常少的推进剂.需要指出,航天器轨道控制通常需要姿态控制相配合.这种情况下,姿态控制系统的任务是将航天器的姿态或推力发生器(比如发动机、太阳帆等)的指向调整到并稳定在轨道控制所要求的数值上;或者在轨道控制力作用期间,使航天器的姿态或推力发生器的指向按轨道控制或制导给出的规律变化.有时需要考虑轨道控制与姿态控制作用的相互耦合对航天器轨道运动和姿态运动的影响.5 航天器的轨道确定航天器的轨道确定就是对轨道测量数据进行处理,给出航天器在给定时刻的位置和速度或者轨道要素.测量数据可以由地面站对航天器运动轨迹进行测量得到,也可以由装载在航天器上的测量设备提供.通过对这些测量数据的处理和计算可以获得航天器的轨道参数.轨道控制需要知道航天器现时的轨道参数,闭路制导需要航天器实时确定它自己的位置和速度,有时姿态确定也需要知道航天器的轨道参数.我们把为轨道控制或制导所进行的轨道确定称为导航.完全利用航天器上的测量设备和计算装置而不依赖于地面设备支持的导航称为自主导航.轨道动力学模型对轨道确定的精度有很大影响.在星上轨道计算或导航任务中,应在星载计算机的能力范围内尽量使用精度较高的轨道动力学模型———NK O模型,例如采用包含地球非球形摄动的J2项的轨道动力学方程,在相对导航滤波器设计中考虑航天器发动机工作时推力的影响.航天任务常常需要地面站给出航天器轨道参数的(下转第47页)・5・第4期党 蓉等:基于BANK编译模式在扩大单片机程序存储空间中的应用研究1.4 修改编译选项编译选项的修改与使用的编译器有关.本用例使用了Keil C51编译器,结合硬件的具体设计情况,在L51_BANK.A5l文件中修改如下两处配置代码,其他不变.1)设置?B_NBANKS为2;2)设置BANK S W I TCH采用单片机P1.4口操作.另外,还需要在编译选项中设置BANK区的起始和终止地址.2 设计验证通过对资源的分析和拷机试验验证了硬件设计和软件结构规划的正确性以及采用BANK编译模式编译后跨BANK区切换的可行性.由于在进行BANK区间切换操作时,会占用4个字节的堆栈空间,并且公用变量、常量必须放在COMMON区等缘故,所以本文采用仿真器对程序运行过程中的压栈情况、公用变量及常量进行了单步跟踪及分析,结果表明堆栈空间满足要求,公用变量及常量不存在冲突,数据传递正确.对软硬件进行了3h的连续拷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程序运行正常.3 结 论本文利用Keil C51的BANK编译模式进行软硬件联合设计,解决了MCS251系列单片机对最大64K B程序空间的限制问题,可供类似应用参考.参 考 文 献[1] 徐爱钧,彭秀华.Keil Cx51V7.0单片机高级语言编程与μV isi on2应用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472605[2] Keil Elektr onik G mbH and Keil Soft w are I nc.A51macr o assembler and utilities f or8051and variants[M].[S.l.]Keil Elektr onik G mbH and Keil Soft w areI nc,2001:2932304[3] Keil Elektr onik G mbH and Keil S oft w are I nc.GS51gettingstarted withμV isi on2[M].[S.l.]Keil Elektr onik G mbHand Keil S oft w are I nc,2001:67268[4] 孙涵芳,徐爱卿.MCS251系列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1994:1482158[5] 周敬利,卓越.MCS251程序空间扩展原理及编译器优化[J].计算机工程,2003,29(8):1832185[6] 任克强,胡中栋.一种扩展MCS251单片机程序存储器地址空间的方法[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2,23(9):38240[7] 黄晴.基于C51的BANK编译器应用[J].机电工程技术,2005,34(8):79280(上接第5页)预报值,这种情况应尽量选用高精度的NK O模型,采用喷气姿态控制的低轨道卫星的轨道预报需要考虑小推力姿态控制发动机工作累积冲量引起的轨道摄动.6 结束语本文从开普勒三定律和牛顿力学出发,阐述了航天器的轨道问题,给出了航天器开普勒轨道和非开普勒轨道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本文将开普勒轨道分为理想K O和视同K O两大类,将非开普勒轨道分为非本质NK O和本质NK O两大类,它们都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种情况,列举了许多受控本质NK O 的典型例子,还介绍了相关的轨道控制与轨道确定、制导与导航问题.参 考 文 献[1] 张钰哲,戴文赛,李珩,等.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127[2] Bong W.Space vehicle dyna m ics and contr ol[M].Rest on:A I A A I nc,1998[3] Baxter B E.Kep lerian rep resentati on of a non2Kep lerianorbit[J].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ntr ol,1980,3(2):1512153[4] 胡少春,刘一武,孙承启.星际高速公路技术及其在夸父计划中的应用[J].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2008,34(6):12217[5] 陆平,朱亮,敬忠良,等.探月返回跳跃式再入制导[C].全国第十三届空间及运动体控制技术学术会议,湖北宜昌,2008年7月・74・。

哥白尼的事迹介绍

哥白尼的事迹介绍

哥白尼的事迹介绍尼古拉·哥白尼是现代天文学创始人。

哥白尼并不是一位职业天文学家,他的成名巨著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哥白尼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哥白尼个人履历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出生于波兰(Kingdom of Poland)畔的托伦市(city of Toruń)的一个富裕家庭。

18岁时就读于波兰旧都的克拉科夫大学(Kraków University),学习医学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

1496年,23岁的哥白尼来到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意大利,在博洛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Bologna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Padua)攻读法律、医学和神学,博洛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徳·诺瓦拉(de Novara,1454 -1540)对哥白尼影响极大,在他那里哥白尼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

他40岁时提出了“日心说”。

后来在费拉拉大学(University of Ferrara)获宗教法博士学位。

哥白尼作为一名医生,由于医术高明而被人们誉名为“神医”。

哥白尼成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费劳恩译格大教堂任职当一名教士。

哥白尼并不是一位职业天文学家,他的成名巨著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

在意大利期间,哥白尼就熟悉了希腊哲学家阿里斯塔克斯(前三世纪)的学说,确信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转这个日心说是正确的。

他大约在40岁时开始在朋友中散发一份简短的手稿,初步阐述了他自己有关日心说的看法。

哥白尼经过长2年的观察和计算终于完成了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

他在《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中观测计算所得数值的精确度是惊人的。

例如,他得到恒星年的时间为365天6小时9分40秒,精确值约多30秒,误差只有百万分之一;他得到的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是地球半径的60.30倍,和60.27倍相比,误差只有万分之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哥白尼到开普勒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1
夫天文者,朝廷之实政、儒者之实学,非
比一人一事,可以掉三寸之舌、立地雌黄、 洒笔端之墨,依稀形似者也。此其道在于测 验。

南怀仁:《不得已辨》
丁福保等,《四部总录算法编》,商务 印书馆,1957年,《补遗》,第46页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2
温家宝说(2007,5,16)
在天球上徘徊地从西向东运行, 399日一徘徊
在天球上徘徊地从西向东运行, 378日一徘徊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18
(
水 星
晨 星
)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19
(
金 星
太 白
)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20
地 球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21
(
火 星
荧 惑
)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22
(
木 星
岁 星
)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毕达哥拉斯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见解并给出了论证。 提出天球是多个透明球的见解,这些球带着5大行星旋 转。
阿里斯塔恰斯(Aristarchus,310-230BC)第一个尝试 测量太阳、月亮的大小及其与地球的距离。他知道月 亮反光,如以三角形EMS中,E为地球、M为月亮、S 为太阳,当正好为半月时,角M为直角,测得角E的值 为87°(准确值为89.87°),由此估出太阳与月亮的 距离的比值为18-20(准确值是346)。他的这个测量 月亮、太阳距离之比的简单方法一直被天文界使用到 15世纪。他第一个提出过日心说。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40
哥白尼自画像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41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42
中世纪后,在认识论上有很大的进步, 英国教士培根(Roger Bacon,?-1250) 最早喊出号召实验与观察,“看看这世 界”,“结束教条和权威的统治”的口 号。这种思想为广大学者所赞同,从而 逐渐跳出中世纪以纯思辨作为真理标准 的方法论的约束。正是在这些背景下, 新的天文学才得以诞生。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47
奥赛安德尔为了此书能安全发行,擅自增加了 一篇《关于本书的假说告读者》的未加署名的 前言,大意说书中的理论并不代表行星在空间 的真实运动,而是为编算星表、预推行星位置 的一种人为的设计。当时哥白尼已经身患重病, 无力反对这篇前言。后来这篇前言一直被当作 哥白尼的亲笔,多次出版都被保留在书中。直 到上一世纪中叶,有人在布拉格的图书馆里发 现了《天体运行论》的原稿才搞清楚,在以后 再版时将它删去了。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收 到刚印好、飘着油墨香味的《天体运行论》的 样书时,已经不能说话了,不久,他便离开了 人世。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44
哥白尼在30岁时回到波兰,那时他舅父在一个大教堂 里当教士,他也就在舅父的教堂里当一名博学教士。 此后他就一直在那里工作到去世。在教堂里,他的任 务是记帐、看病等教堂事务,在余下的时间就去思考 他的宇宙模式。
1512年,他的舅父去世了,他继续在那里工作,并且 在教堂附近的平台上安装了一些简陋的天文仪器,以 供他观察之用。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46
在唯一的学生雷蒂库斯与其他朋友的极力劝说之下, 哥白尼终于同意出版《天体运行论》了,雷蒂库斯以 极大的热情帮他缮写手稿并且以这本书的编辑的身份 前往纽伦堡联系出版事宜。在纽伦堡,雷蒂库斯收到 了哥白尼补写的将此书献给教皇保罗三世的献词。这 份献词的目的是向教皇阐述此书绝无亵渎之意,以求 得教皇的谅解和庇护。在献词中,哥白尼提到他出版 这本书的忧虑是怎样被他的一些好友消除的,但是, 由于疏忽,哥白尼没有一处提到雷蒂库斯。也许是由 此引起雷蒂库斯的不快,从而丧失了对出版此书的热 情,并放弃了此书的编辑工作,转由纽伦堡的出版商 奥赛安德尔(A.Osiander, 1498-1552)继续。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43
从幼年到青年时期他在当地求学,除了学习古典著作 以外,还研究天文学,并且学会了使用简单的天文仪 器。之后,他的舅父本来想培养他成为教职人员,所 以送他到意大利游学,在那里他学习了教会法律、希 腊文,并且得到了博士学位。在意大利,他继续对天 文学保持浓厚的兴趣,除了阅读拉丁文的天文著作之 外,他还学会阅读希腊文的天文著作。他26岁时,来 到罗马,在那里教授天文学与数学。后来又学习了两 年医学。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8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9
2002年2月的 星图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10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11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12
(
太 阳
金 乌 )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13
月亮由西向东运行一周时间为27.3日(即每日 运行12°-13°)每周运行约90°。朔(月亮 暗的时候)、望(月亮圆的时候)周期(与运 行周期不同)为29.5306日。如果仔细观察可 发现月亮在天空中的运行不是等速的。
有一句哲言,一个民族有一 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 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 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 族,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 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 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 心国家命运的人。”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3
竺可祯先生: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原载《科学》28卷第3期(1946 年9月)
2. 预言它们以后的位置; 3. 讨论它们可能的真实运动图形。
这些一直是17世纪之前天文学追求的 目标。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27
•1.2 在托勒密以前古希腊天文学 的成就
• 图2 阿里斯塔恰斯测日月距离比的示意图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28
古希腊在托勒密之前的天文学已经相当发达,资料也 已相当多。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5
•§1 古希腊人的天文学和托勒密系统
天文学作为自然科学最早的学科,它的 任务主要是描述、记载和观测天体的运 动。也可以说,主要是天体这种特殊物 体的运动学。近代精密力学的最早萌芽 即是从天文学开始的。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6
•1.1 天体的视运动
从远古起,人类就注意并观察日、 月、星辰的运动和变化。世界各民 族都是这样。所观察到的这些变化 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29
阿波罗尼对行星运动提出均轮(deferent 即行星匀速 地绕地球运动的圆形轨道)与本轮(epicycle即行星 以匀速绕均轮上匀速运动点的又一种圆周运动)的方 案。根据这一方案可以正确解释行星的。
伊巴谷(Hiparchus,?-126BC)测得四季长短不等、一年为 365.25日。他还得到月亮的距离,他将太阳、月亮运动 编制了精密的表,用以推算日月食。他发现了岁差, 即黄道和赤道之间的交点在缓慢地改变,每年为46.8〃 (现今为48〃)。他编制了星图、发明了球面三角学。 他曾被称为天文学之父,是古代在有成就的天文学家 逆行。
在引用钱宝琮先生当年在 浙江大学《吾国自然科学 不发达的原因》演说里的 几句话:“我国历史上亦 曾提倡过科学,而科学所 以不为人重视者,实因中 国人太重实用。而外国人 则注重实用之外,尚能继 续研究,由无用而至有用, 故自然科学能大有发展。”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4
1. 古希腊人的天文学和托勒密系统 2. 尼古拉·哥白尼及其贡献 3. 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托勒密的系统是:

地球处于天球的中心;

各行星与日、月绕地球作等速圆周运动,而且还
进行沿着绕自己平均位置为中心的小圆(本轮)作等
速运动。对行星的轨道圆来说,地球的位置是偏心的;

星空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的24小时旋转一周的球
体。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32
托 勒 密 地 心 说 系 统 图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33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34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35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36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37
托勒密的系统建立后,被人们普 遍认可,被宗教统治者定为天经 地义一成不变的真理。经过了一 千多年,到16世纪由哥白尼开始 的天文学革命打破了整个人类追 求知识的长期沉寂。这个重大时 代变革的时代背景是: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39
§2 尼古拉·哥白尼及其贡献
2.1 哥白尼的生平简历
尼 古 拉 · 哥 白 尼 ( Nicholas Copernicus,1473-1543)出生于波兰的普 鲁士地区,10岁时他父亲去世,由他舅 父抚养长大。他的舅父是这个地区的主 教,在当时政教合一的西方,实际上是 这个地区的最高统治者。
哥白尼最大的贡献是他积数十年如一日撰写的著作 《天体运行论》,这本书提出了日心说,从而结束了 一千多年的地心说的统治。
武际可:科技史选讲之四
45
《天体运行论》定稿之后,一直未付印,因为他意识 到他的体系与教会所提倡的地心说是根本对立的,必 为教会所不容,所以踌躇再三。
1539年,有一位名叫雷蒂库斯(G. J. Rheticus, 1514- 1574)的青年数学家专程到波兰拜访哥白尼,在两年 之中学会了哥白尼的学说,成为哥白尼的热烈的拥护 者和亲密的朋友。雷蒂库斯写了一篇《天体运行论浅 说》,这篇文章是以写信的方式介绍了《天体运行论》 的基本要点。文中对这本书赞美备至,但未提作者的 名字,称作者为“托伦的神父”。大约在1540-1541 年间,这篇文章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了,并且引起了 社会上强烈的反响。
23
(
土 星
镇之四
24
5大行星运行规律,从表中可 发现,前2个和后3个不同,前 者称为内行星,后者称为外 行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