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 第2版课后习题解答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1.中国古代的顺道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经营有何启示?答:中国古代的顺道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经营启示是:(1)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指客观规律。
“顺道”是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2)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天有天道,人有人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行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对自然界来说,“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理·形势》),其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着。
社会也这样,生产、市场、人事、农村和城市的治理,都有轨可循,“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管理·山国轨》)。
(3)人们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顺轨而行,不能逆道而上。
因为道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因人而私,“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管理·形势》),只能“因之”,不能抗拒。
顺乎它,它必“助之”,你的事业就会“有其功”,“虽小必大”;逆了它,它对你也必“违之”,你必“怀其凶”,“虽成必败”。
(4)根据这种思想,管理者必须:①辩道,辨识客观规律;②顺道,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管理活动。
2.请综合分析斯密与巴贝奇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
答:(1)斯密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
一国财富的多寡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该国从事有用劳动的居民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二是这些人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巧和判断力的高低。
①财富的增加可以提高人民的幸福程度,而提高劳动者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则是增加一国物质财富的重要途径。
②劳动分工有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
原因有三个:a.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简单的操作,从而可以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b.分工节省了通常由一种工作转到其他工作所损失的时间;c.分工使劳动简化,使工具专门化,从而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而新机械的发明和利用,又使得劳动进一步简化和减少,从而使一个人能够完成许多人的工作。
程国平《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五章 决 策)【圣才出品】
第五章决策5.1 复习笔记一、决策概述1.决策的含义决策是指为了完成预定目标或解决某一问题,拟定多种备选方案,然后对方案进行评价并从中选出最合理方案的一种活动。
2.决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1)现代管理理论对管理职能的划分日益多样化、系统化,而决策作为管理的首要职能已经形成共识。
(2)决策也是企业产生经营管理工作的核心。
企业管理的其他职能,都是围绕着决策目标的实现而展开的,即计划是必要手段,组织、指挥、协调及激励职能是保证决策实施的必要措施。
(3)决策工作具有普遍性特征,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只有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保证企业坚持正确的方向,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求得企业的较快发展。
反之,决策一旦失误,在错误的目标引导下,企业将无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生存,一切管理活动将以失败而告终。
3.决策的原则决策要科学,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满意原则满意原则是针对“最优化”原则提出来的。
“满意”决策,就是能够满足合理目标要求的决策。
具体讲,它包括以下内容:①决策目标追求的不是使企业及其期望值达到理想的完善,而是使它们能够得到切实的改善,实力得到增强。
②决策备选方案不是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而是要达到能够满足分析对比和实现决策目标的要求,能够较好地抓住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并能较好地利用内部资源。
③决策方案选择不是避免一切风险,而是对可实现决策目标的方案进行权衡,做到“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弊相权取其小”。
(2)层级原则决策在企业内分级进行,是企业业务活动的客观要求。
这是因为:①组织需要的决策一般都非常广泛、复杂,是高层管理者难以全部胜任的,必须按其难度和重要程度分级决策。
②组织管理的重要原则是责权对等、分权管理。
分级决策是分权管理的核心。
③组织都建立有领导制度和层级管理机构。
(3)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相结合的原则①根据决策事务的轻重缓急,对那些带有战略性、非程序化的、非确定型的、事关组织全局的决策等,应实行集体决策,对其他的应酌情选择个人决策或集体决策。
管理学原理(第二版)周三多课后习题及答案
简单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以及指数平滑法有何异同?
第四章
何谓决策?何谓追踪决策?追踪决策有哪些特点?
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有何区别?103-104
组织决策为什么要根据满意原则来评价和选择方案?
决策过程包括那几个阶段的工作?104-107
讨论技术创新过程和环境变化的关系?
如何认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
简述如何进行创新基础和创新对象的选择?
你是如何认识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的?
为什么说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结构正从资本逻辑转向知识逻辑?
工业化社会时代企业层级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知识经济时代对层级组织进行网络化改造的根据何在?
第十四章
简述创新职能的内涵和创新工作的特征?215-316
创新管理与维持管理的关系是什么?
简述目标创新的内涵,如何进行目标创新?
简述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如何管理变革与创新的实施过程。
人员和认识企业内外部协调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
简述机会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你在实践中如何对待意外的成功和失败的?
直线经理于参谋人员在工作中为什么会发生矛盾?208
如何正确地发挥参谋人员的作用?209
委员会工作方式有和贡献和局限性?214
如何提高委员会的工作效率?215
如何在委员会工作方式中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第十章
领导权力的基本形式有哪些?如何认识领导权力的构成?224
请描述有效领导者与无效领导者的品质特征227-228
第一章
2版管理学原理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课后题答案一、选择题1.C2.C3.B4.D5. B6.D7.A8. C9.B 10. A二、填空题:1.计划2.组织3.领导4.控制5.基层管理者6.信息角色7.概念技能8.管理9.技术环境10.交换关系三、简答题:答案见前书四、案例分析题1.承担角色:(1)企业家:王小川思考是否可以通过一些新的产品来辅助推动搜索引擎的市场份额;(2)联络者、领导者:输入法属于底层软件,开发上难度很大,需要跟Windows打很多交道,还要与其他各种软件进行适配,工作繁杂而琐碎。
此时,王小川表现出了他性格方面的韧性,搜狗团队死磕技术障碍,最终逐一解决了底层开发、兼容性等各种技术难题。
2. 2.管理技能(1)技术技能:输入法属于底层软件,开发上难度很大,需要跟Windows打很多交道,还要与其他各种软件进行适配,工作繁杂而琐碎。
此时,王小川表现出了他性格方面的韧性,搜狗团队死磕技术障碍,最终逐一解决了底层开发、兼容性等各种技术难题。
(2)人际技能:王小川知道面临困难的时候怎么去跟老板沟通,怎么去表达,怎么理解大家的意图,什么时候该等待。
他也习惯了与不同风格的下属和团队的合作。
(3)概念技能:王小川明白要使高管有全面的能力。
过去做事情总是想得太清楚,安排工作也非常具体,没给他们留空间去思考、去创造。
他希望高管们能自己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去想公司要做哪种事情,要激发他们全面思考的意愿。
3. 大公司的考核体系适合程序性的工作,比较平稳,没有太大变动。
但是对于创新而言,有时需要打破常规,甚至可能失败,如果按照大公司的考核体系进行考核,这样的员工考核无疑会受到影响,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很少有人会尝试创新,进而阻碍了创新。
第二章课后题答案一、选择题1.D2.B3.A4.C5.C6.B7.D8.D9.A 10.C二、填空题1.获取最大的利益2.股东3.其他利益相关者三、简答题:答案见前书四、案例分析题案例一:答案要点之所以会出现对食品安全的“虚惊”,是因为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不断挑战消费者的认知底线,使得消费者对商家提供的食品越来越不信任。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人员配备)【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第八章人员配备1.人员配备满足组织和个人的哪些需要?答:人员配备是为每个岗位配备适当的人,即首先要满足组织的需要;同时,人员配备也是为每个人安排适当的工作,因此,要考虑组织成员个人的特点、爱好和需要。
(1)从组织需要的角度去考察①通过人员配备使组织系统得以开动运转。
设计合理的组织系统要能有效地运转,必须使机构中每个工作岗位都有适当的人去占据,使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进行的每项活动都有合格的人去完成。
这是人员配备的基本任务。
②为组织发展准备干部力量。
组织的目标、活动的内容需要经常根据环境的变化作适当的调整,由目标和活动决定的组织机构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在为组织目前的机构配备人员时,还要考虑机构可能发生的变化,为明天的组织准备和提供工作人员,特别是管理干部。
③维持成员对组织的忠诚。
通过人员配备,来稳住人心、留住人才,维持成员对组织的忠诚。
人员不稳定,职工离职率高,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外流,往往使组织积年的培训费用付之流水,而且可能破坏组织的人事发展计划,甚至影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干部需要。
因此,要通过人员配备,来稳住人心、留住人才,维持成员对组织的忠诚。
(2)从个人需要的角度去考察①通过人员配备,使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公正的评价、承认和运用。
工作的需求与自身的能力是否相符,工作的目标是否富有挑战性。
这些因素与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主动、热情程度有着极大的关系。
②通过人员配备,使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发展,素质不断提高。
2.人员配备包括哪些工作内容?从事这些工作需要遵循哪些原则?答:(1)人员配备包括以下工作内容:①确定人员需要量人员需要量的确定主要以设计出的职务数量和类型为依据。
职务类型提出了需要什么样的人,职务数量则告诉我们每种类型的职务需要多少人。
②选配人员职务设计和分析指出了组织中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的人。
为了保证担任职务的人员具备职务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对组织内外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现代管理理论(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3 章 现代管理理论
一、关键术语 1.霍桑实验 答:霍桑实验是指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到 30 年代初期主要由哈佛大学梅奥等专家在 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主要包括:照明实验;梅奥参与的继电器 实验;访谈计划;绕线试验与非正式组织。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梅奥和他的助手阐述了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①职工是社会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 式组织”;③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
2.“社会人”假设 答:“社会人”假设指影响人的积极性的,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和心理因素。霍 桑实验表明人是“社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个人的观点与个性都会影响他对上级 命令的反应和工作中的表现。因此,应该把工人当做不同的个体来看待,即当做“社会人” 来对待,而不应将其视为无差别的机器或机器的一个部分。
2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组织的正常运转,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
7.新组织理论 答:明兹伯格的新组织理论认为,组织管理的基本问题是分工和协调,组织结构的实质 是人们在组织内进行劳动分工和协调的方式的总和。了解组织结构,首先要了解组织中的各 种协调机制。明茨伯格提出了相互调适、直接监督、工作程序标准化、成果标准化或产出标 准化、技术(技能)以及知识标准化、规范标准化六种基本的机制。这六种协调机制在时间 上是相继出现的,在空间上也可能同时并存。在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中,需要这六种协 调机制同时并存,但只有某一种协调机制占主导地位。
8.内涵式管理 答:内涵式管理力求通过充分利用内部条件、加强企业创新、提高内部生产能力来增强 企业竞争力。而企业由外延式管理转变为内涵式管理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有选择地扩展业务; ②强调内部创业。 二、思考题 1.为什么梅奥认为新的领导力在于提高员工满足度的能力? 答:梅奥等人根据霍桑实验得出不同的结论,他们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 的士气;而工人的士气则取决于他们感受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 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是因为:在各种需要中,金钱与物质方面的需 要只占很少的比重,更多的是获取友谊、得到尊重或保证安全等方面的社会需要。因此,要 提高生产效率,就要提高工人的士气;而要提高工人的士气,就要努力提高工人需要的满足 程度。新型的管理人员应该认真分析工人需要的特点,不仅要解决工人生产技术或物质生活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组织力量的整合(圣才出品)
第10章组织力量的整合一、关键术语1.直线职权答:直线职权是指组织内直线管理系统的管理人员所拥有的包括发布命令及执行决策等的权力,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指挥权。
直线职权关系是一种命令关系,是上级指挥下级的关系。
这种命令关系自上而下,从组织的最高层,经过中间层,一直延伸到最基层,形成一种等级链。
链中每一个环节的管理人员都有指挥下级工作的权力,同时又必须接受上级管理人员的指挥,这种指挥和命令的关系越明确,即各管理层次直线主管的权限越清楚,就越能保证整个组织的统一指挥。
直线关系是组织中管理人员的主要关系,组织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规定和规范这种关系。
2.非正式组织答:非正式组织是指伴随着正式组织的运转而形成的。
正式组织的成员之间的私人关系从相互接受、了解逐步上升到友谊,一些无形的、与正式组织有联系、但又独立于正式组织的小群体便慢慢地形成了。
这些小群体形成以后,其成员由于工作性质相近、社会地位相当、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的基本一致、观点基本相同,或者在性格、业余爱好以及感情相投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被大家所接受并遵守的行为规则,从而使原来松散、随机性的群体渐渐成为趋向固定的非正式组织。
3.参谋职权答:参谋职权是一种服务和协助的关系,授予参谋人员的是思考、筹划、建议和权力。
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方法与手段在企业中的运用,企业活动的过程越来越复杂。
参谋的设置是为了方便直线主管的工作,减轻他们的负担。
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参谋人员的数量会不断增加,参谋机构会逐渐规范化,为了方便这些机构的工作,直线主管也许会授予它们部分职能权力,但是它们的主要职责和特征,仍然是同层次直线主管的助手,主要任务仍然是提供某些专门服务,进行某些专项研究,以提供某些对策建议。
4.委员会答:委员会是集体工作的一种形式,组织中存在多种多样的委员会。
利用委员会的方式进行工作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委员会功能为综合各种意见,提高决策的正确性;②协调各种职能,加强部门间的合作;③代表各方面的利益,诱导成员的贡献;④组织参与管理,调动执行者的积极性。
管理学原理课后题答案第二版
管理学原理课后题答案第二版第一章: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演变1.什么是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组织的学科,旨在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绩效。
2.管理学的基本概念有哪些?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组织、管理、效率、效益、权力、决策、计划、组织结构等。
3.管理学的演变历程有哪些阶段?管理学的演变历程可以分为科学管理学阶段、人际关系学阶段、决策理论阶段和现代管理学阶段。
4.科学管理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科学管理学的核心观点是以科学方法来研究和改进工作流程,以提高工作效率。
5.人际关系学强调什么?人际关系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注重人的行为、态度和满意度。
第二章:管理的基本功能1.管理的基本功能有哪些?管理的基本功能包括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2.规划是管理的第一步,其目的是什么?规划的目的是确定组织的目标,并制定达到这些目标的策略和计划。
3.组织是什么?组织是指将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合理地分配和调配,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4.领导是管理的核心功能,其要素有哪些?领导的要素包括领导者、员工和情境。
领导者需要具备良好的领导能力,员工需要对领导者有信任和遵循,情境则会影响领导的行为。
5.控制是什么?控制包括哪些步骤?控制是指通过监测和测量组织的绩效,对比预定的标准,然后采取必要的措施来纠正偏差。
控制包括制定标准、测量绩效、比较与标准的偏差和采取纠正措施。
第三章:组织的基本特征和类型1.组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组织的基本特征包括目标、活动、结构、技术和人员等。
2.组织的目标有什么特点?组织的目标应具备明确性、实际性、可衡量性和实现性。
3.组织的技术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组织的技术特征包括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等。
4.组织的结构有哪些形式?组织的结构包括线性结构、职能结构、事业部结构和矩阵结构等。
5.组织的类型可以分为哪些类别?组织的类型可以分为功能性组织、事业部组织、矩阵组织、虚拟组织和网络组织等。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圣才出品)
第20章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一、关键术语1.战略性资源答:企业战略性资源具有以下特性:①价值性。
是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否能够使企业对环境机遇或者威胁做出反应;②稀缺性。
虽然很多有价值且普遍的资源非常重要,但是它们只提高了企业的生存概率。
只有稀缺的、有价值的资源才是企业暂时竞争优势的源泉;③不可模仿性。
稀缺的关键资源是维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模仿可以分成直接复制和替代两种,因此资源的不可模仿性也常常被称为不可替代性;④可组织性。
要使潜在的竞争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竞争优势,前提是企业要充分地组织这些资源。
2.组织知识答:按照波兰尼的划分,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
显性知识是可以用正式系统的语言来表述,还可以用数据、数学公式、说明书和手册等形式来共享,并很容易被“处理”、传递和储存;而隐性知识却具有高度个人化,也难以公式化,它与行为、规程、日常活动、信念、价值和情感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知识表现出以下特性:①可重复性;②动态性;③新陈代谢性;④依附性。
组织知识作为企业的资源,无疑占据着企业资源的核心地位,企业的知识是竞争优势的基础。
3.隔绝机制答:隔绝机制是一种限制其他组织通过模仿和替代来削弱组织竞争优势的经济力量。
企业通过资源创造活动限制竞争对手的模仿和替代,对于企业建立持续性竞争优势至关重要。
模仿障碍和提前行动优势是两类重要的隔绝机制。
4.组织学习答:组织学习是指组织成员充当组织的学习者,发现并纠正组织应用理论中的错误,还将探索的结果深深印入个人意象和组织的共享图示中。
组织学习具有五种不同的内涵:①作为适应活动的组织学习;②作为系统动力的组织学习;③作为团体共同知识建构的组织学习;④作为集体文化构建的组织学习;⑤作为实践活动的组织学习。
从认知变革的角度来看,阿吉里斯提出组织学习可分成三种类型:单循环学习、双循环学习和再学习。
5.模仿障碍答:模仿障碍是一类重要的隔绝机制,模仿障碍是以阻止其他组织通过模仿而构成竞争优势为基础的。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笔记考点课后答案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笔记考点课后答案第1章组织与管理1.1 复习笔记一、组织要素及其整合1组织及其要素(1)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集体。
根据目标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政治组织、军事组织、经济组织、教育组织、宗教组织等等。
(2)组织要素包括:①组织成员。
任何组织都是一定数量的个人的集合体;②组织目标。
组织目标是不同组织成员的黏合剂,它是组织社会存在的理由,包括终极目标和阶段目标;③组织活动。
组织活动的内容是由组织目标的性质决定的;④组织资源。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利用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资源。
特定组织是一定人与一定资源的特殊结合;⑤组织环境。
组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2.组织要素的整合组织要素的整合包括:各类要素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整合以及不同要素类型之间的整合。
(1)要素内部的整合包括:①组织成员的整合;②组织多元目标的整合;③组织活动的整合;④组织内不同类型资源的整合。
(2)要素之间的整合包括:①活动与环境的整合;②目标与活动的整合;③活动与人的整合。
(3)管理是对组织各种要素的整合。
它既包括要素内部的整合,也包括要素之间的整合。
3.企业:一种社会经济组织(1)作为经济活动单位的企业①企业是指那些根据市场反映的社会需要来组织和安排某种商品(包括特质产品或非特质的服务)生产和交换的社会经济单位;②根据生产和提供的商品性质不同,将企业分为:农业企业、交通或运输企业、工业企业,等等。
(2)企业的任务①满足社会需要。
因此,从外部来看,企业的任务首先是要满足社会需要。
为社会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
②获取利润。
为了实现企业存续和发展的目标,为了使企业职工实现更多的经济利益,企业必须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一定的利润。
③满足社会需要与获取利润的关系。
满足社会需要与获取利润两者是互为条件、互相补充的。
a.利润是企业满足社会需要程度的标志。
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三销售量×单价÷销售量×单位成本。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组织与管理(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篇导论第1章组织与管理一、关键术语1.管理答: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过程。
其特征包括:①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②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来开展专门活动的管理者;③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④管理是一个包括了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
即管理是一个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一系列工作的综合过程。
2.人本原则答:人既是组织的中心,也是管理的中心,人本原则应该是管理的首要原则。
以人为中心的人本原则要求对组织活动的管理既是“依靠人的管理”,也是“为了人的管理”。
“依靠人的管理”是指必须实行民主管理,即组织被管理者参与活动方向、内容以及目标的选择、实施和控制。
这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①人是参与组织活动各种要素中的最活跃者。
②活动方向(做正确的事)与方式(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的选择影响着组织活动的效益水平。
“为了人的管理”是指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
管理为人服务不仅应包括通过管理工作来提高组织业务活动的效率,而且应包括通过管理工作,充分实现组织成员的社会价值。
3.适度原则答:适度原则是指组织在业务活动范围的选择上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在管理幅度的选择上,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在权力的分配上,既不能完全集中,也不能绝对分散,必须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最适点,进行适度管理,实现最佳组合。
适度原则要求管理者进行适情管理和适时管理。
适情管理是指管理者应该根据组织内外的环境和能力特点来进行选择;适时管理则要求管理者根据环境和能力的变化来对这种选择进行调整。
4.效益原则答:效益是指组织目标的实现与实现组织目标所付出的代价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效益原则是指努力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去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是人类一切活动均应遵循的基本规则。
要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益,管理者必须注意提高自己和下属的两个能力:①做正确的事的能力;②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的能力。
管理学原理(第2版)杨跃之课后习题答案
管理学原理(第2版)杨跃之课后习题答案注:名词解释、简答题答案请参考教材,选择题、判断题参考答案如与教材不符,以教材为准。
第一章绪论选择题:1.A 2.A 3.A 4.B 5. D 6.C 7.A 8.A 9.B 10.C 11.B 12.D 13.ABC 14.AB 15.ACD 16.A 17.C 18.ACD 19.BC 20.ABD 判断题:1.√ 2.× 3.× 4.√ 5. √ 6.√ 7.√ 8.√ 9.× 10.√11.√ 12. × 13.√ 14.√ 15.× 16.√17.√ 18.√19.√20.√第二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选择题:1.B 2.B 3.C 4.A 5. A 6.B 7.C 8.CD 9.D 10.C 11.D 12.A 13.A 14.A 15.C 16.C 17.ABC 18.C19.C 20.B 21.C 22.C 23.C 24.ADF 25.ABC 26.D判断题:1.√ 2.√ 3.√ 4.× 5. √ 6.× 7.× 8.√ 9.√ 10.√11.√ 12. √ 13.√ 14.√ 15.√ 16.√17.√ 18.×19.×20.×第三章管理与组织环境选择题:1.A 2.ABD 3.ABCDE 4.ABD 5. ABCD6.B 7.B 8.ABC 9.B 10.C判断题:1.√ 2.× 3.√ 4.√ 5. √ 6.√7.√ 8.× 9.√ 10.√ 11.√ 12. √第四章计划选择题:1.C 2.A 3.D 4.C 5. D 6.C 7.B 8.A9.B 10.A 11.D 12.B 13.A 14.B 15.A判断题:1.√ 2.√ 3.√ 4.× 5. × 6.√ 7.√ 8.× 9.√ 10.√第五章预测与决策选择题:1.D 2.D 3.C 4.A 5. D 6.A7.A 8.B 9.B 10.A 11.B 12.D判断题:1.√ 2.√ 3.√ 4.√ 5. √ 6.× 7.× 8.√第六章组织选择题:1.B 2.A 3.B 4.D 5. B 6.D 7.B 8.C9.D 10.C 11.C 12.C 13.C 14.B 15.A 16.A17.BC 18.C 19.A 20.AC 21.BCD 22.A 23.C 24.D 25.B判断题:1.√ 2.√ 3.√ 4.√ 5. √ 6.√ 7.√ 8.√ 9.√ 10.×11.× 12. × 13.√ 14.√ 15.√ 16.×17.√ 18.×19.×20.√第七章人员配备选择题:1.A 2.B 3.A 4.B 5. C 6.C 7.D8.A 9.C 10.D 11.B 12.C 13.ABCD 14.ACD判断题:1.√ 2.× 3.× 4.× 5. √ 6.×第八章激励选择题:1.C 2.C 3.B 4.ABD 5. D 6.B 7.D 8.D 9.ACD 10.D 11.B 12.A 13.D 14.D 15.C 16.BC 17.C 18.C判断题:1.√ 2.√ 3.√ 4.× 5. × 6.×7.× 8.× 9.× 10.√ 11.√ 12. √第九章沟通选择题:1.D 2.AD 3.B 4.ABCD 5. ABCD 6.ABCD 7.B 8.C 9.B 10.B 11.ABD 12.D 13.D 14.B 15.AB 16.B 17.A 18.B 19.C 20.ABCD 判断题:1.√ 2.√ 3.× 4.√ 5. × 6.√ 7.√ 8.√9.√ 10.√ 11.× 12. × 13.√ 14.× 15.√ 16.×第十章控制选择题:1.D 2.D 3.D 4.B 5. D 6.A 7.C 8.B9.CD 10.AB 11.A 12.A 13.D 14.A 15.D 16.C17.C 18.A 19.A 20.A 21.C 22.D 23.AD 24.CD判断题:1.× 2.√ 3.√ 4.√ 5. √ 6.√ 7.√ 8.× 9.√ 10.√11.√ 12. × 13.√ 14.√ 15.√第十一章创新选择题:1.C 2.B 3.B 4.D 5. D 6.C 7.D 8.ABC9.C 10.AD 11.B 12.B 13.D 14.ACD 15.BCD 16.ABCD判断题:1.√ 2.× 3.√ 4.√ 5. √ 6.√ 7.× 8.× 9.× 10.×11.× 12. × 13.√ 14.√ 15.×第十二章当代管理理论应用的热点课题选择题:1.B 2.D 3.B 4.ABCD 5. ABCD 6.D 7.C 8.B 9.ACDE 10.ABE 11.A 12.ABCD 13.BCD 14.A 15.ACD 16.B 17.B 18.ABCD判断题:1.√ 2.√ 3.√ 4.√ 5. √ 6.√ 7.√ 8.√9.√ 10.√ 11.√ 12. √ 13.√ 14.√ 15.√ 16.√17.√ 18.√19.√20.√ 21.√ 22.√ 23.√ 24.√。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控制系统、质量与运营绩效(圣才出品)
第15章控制系统、质量与运营绩效一、关键术语1.质量答:质量是指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其中明确的需要是指合同、标准、规范等文件已经规定的需要;隐含需要则是指组织、顾客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惯例或一般做法。
质量特性可分为:①固有特性。
是指在某事物中本来就有的,它反映了某事物满足需求的能力;②赋予特性。
是指产品形成后因不同需要所赋予的特性,如包装的美观度,交货期等。
2.全面质量管理答: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是:①对象全面管理;②全员参加;③全过程;④全面运用各种有效方法;⑤全面控制质量因素;⑥力求全面提高经济效益。
3.管理控制系统答:管理控制系统包括风险评估、信息沟通、监控手段、控制过程四个控制因素,管理控制系统是在一定的控制环境下,控制主体、组织战略、四个控制因素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
(1)控制系统的环境提供组织架构,塑造组织文化,并影响着组织成员的控制意识,是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2)风险评估就是分析和辨认实现所定目标时可能发生的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3)监控手段是组织控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方法;(4)控制程序是为了保证指令得到实施而制定并执行的控制政策和程序,是组织实施控制的制度保证。
4.JIT生产方式答:JIT生产方式又叫准时制生产方式。
它是指在必要的时间将必要的原料以所需的数量送至工厂生产,JIT生产方式的基本手段也可以概括为下述三个方面:①适时适量生产;②弹性配置作业人数;③质量保证。
准时生产制的出发点就是不断消除浪费,减少库存,进行持续的循环式的改进。
5.学习型控制系统答:学习型的控制系统是指那些能够进行系统的思考,理解个别与整体的因果关系;能够反映出组织发展动态;具有将信息转换为行动的系统。
学习型的控制系统应当能够:①进行系统的思考,理解个别与整体的因果关系;②有一种主动的发现问题的途径,反映出对于组织的发展动态;③具有“信息学者”的控制主体,满足处理密集性信息的需要;④通过人和技术合一,来获取、分析和存储信息,将信息作为未来组织的记忆和经验的源泉;⑤具有学习型成员,将信息转换为行动。
管理学原理(第2版)习题参考答案.docx
《管理学原理》(第2版)综合练习参考答案第一章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组织共同劳动而生产,反映了社会协作劳动本身的要求,力求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以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这是指管理的(C )oA科学性B艺术性C白然属性D社会属性2.“没有实践便无所谓管理”是指管理学的(A )特征。
A应用性B综合性C复杂性D独立性3.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Z间的因果关系,从屮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种方法是管理学研究的(B )。
A比较方法B归纳法C实验模拟法D可行性试验4.“制定组织的总体目标、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等式”是(B )的主要职责。
A专业管理人员B高层管理人员C屮层管理人员D基层管理人员5.( B )对于任何层次的管理人员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
A技术技能B人际技能C决策技能D概念技能6.带领和指挥组织中的全体成员同心协力地去执行组织的计划,实现组织的目标,这是管理的(B )oA计划职能B组织职能C领导职能D控制职能7.管理活动的本质是(A )oA对人的管理B对物的管理C对资金的管理D对技术的管理8.管理的职能也就是管理工作所包含的儿类基本活动。
这些基本活动(C )的性质。
A彼此独立,分别由不同部门的人担当B各不行同,分别由不同层次的人担当C在空间和时间上彼此交融,每一个主管人员都要承担这些活动D形式不同,但本质相同二、多项选择题1.BD2. BD3. ABCD4. ABCD5. ABC三、问答题1.管理的主要日的是什么?请给出一个管理的定义,看看合书上的有什么不同?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管理是指在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指挥及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资源,高效率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有人说研究管理的性质对管理本身并没有什么影响,你认为对吗?为什么?我认为不对。
管理学原理_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管理、管理者与管理学一、单项选择题1.C2.B3.D4.C5.D二、多项选择题1.ABDE2.BCDE3.BCE4.ACDE5.ABCDE三、判断题1.×2. ×3.√4.×5. ×四、简答题1.简述组织的含义和类型。
组织是具有既定目标和正式结构的社会实体。
“社会实体”指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既定目标”指组织要获得的预期效果;“正式结构”指组织任务是由组织成员分工协作完成的。
按照组织的社会功能划分,可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和群众组织。
按组织的基本性质划分,可分为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
2.管理的含义是什么?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含义:(1)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2)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
(3)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4)管理的客体是组织中的各种资源。
(5)管理是一个过程。
(6)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
3.简述管理职能和管理过程。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个职能构建起来的。
管理是一个围绕实现组织目标而展开的复杂过程。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职能构成了管理过程。
这个过程以计划为起点,制定好计划后,就要对组织内各构成素和活动进行组织,继而实施领导,然后对计划执行情况和组织运行情况进行控制,最后实现计划目标,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管理过程。
之后再提出新的计划目标,开始新的循环。
管理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地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4.为什么环境研究对于管理十分重要?任何组织的管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要受到各种各样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个组织要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了解其所处的环境,并及时掌握环境的变化,分析、确定环境因素对组织的影响,针对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对策,采取与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管理形式和方法。
程国平《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者——第三章 管理与环境
第一篇导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1.1 复习笔记一、管理概述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对组织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为加深对这一定义的理解,请注意如下六点:(1)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没有目标就无所谓管理,只是目标有的是明确表述的,而有的是暗含的而已。
(2)管理是一种综合活动,最终要落实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上尤其像企业管理,不但要管理人,而且要管理财、物、信息和技术。
所以管理涉及到所有方面的工作,是综合性的。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企业的组织资源,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人、财、物。
当代管理倾向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即一切组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组织自身的资源以及企业可以通过整合而进行利用的外部资源。
(4)管理要处理人际关系管理本身从实质上说,首先要管人,因而必然要涉及到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能否处理好还直接影响人们的积极性、工作中的心情等。
因而,管理者在管理活动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中心”的观念。
要关心员工的需求,采取措施满足他们的需求,只有员工的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他们才能对组织有较高的满意感,工作的积极性才会高,才会有效率。
(5)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是管理者的活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管理者的管理活动。
也正因为如此,能否最终实现计划目标,关键就在于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与管理艺术。
(6)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要从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评判效率=产出/投入。
管理工作要求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最大的产出,要正确地做正确的事。
2.管理的重要性可以通过管理的普遍性、必要性对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具体的说明。
(1)管理的普遍性为了完成组织的各种目标,组织就需要调动组织资源开展相应的作业活动,而这些资源能否实现良好的协调与配合,直接决定了作业活动的效率,决定了组织目标能否实现。
这样,除了直接的作业活动外,就需要开展另外一项活动——管理。
所以,任何组织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企业都需要管理。
(2)管理的必要性管理的必要性伴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和作业活动的复杂化而日益明显,下列关于管理在我国的必要性的观点,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①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管理技术的落后更加可怕。
管理学(第2版)习题答案(1-11章全)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复习题1、管理的含义是什么?试列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定义。
答:定义1(泰勒)管理就是确切地了解你希望工人干些什么,然后设法使他们用最好、最节约的方法完成它。
定义2(法约尔)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定义3(孔茨与奥唐纳)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这个定义需要展开为:作为管理人员,需完成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管理适合于任何一个组织机构;管理适用于各级组织的管理人员;…。
定义4(西蒙)管理就是决策。
定义5(许国华等)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定义6(乔忠等)管理是由组织的管理者在一定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来协调组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2、管理有哪些主要的职能?简述其含义。
答: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控制、领导、激励、协调,就有六个管理职能。
具体含义如下:1)计划职能。
计划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在收集大量基础资料的前提下,对组织的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和组织拥有的资源建立组织目标,然后制定出各种实施目标的方案、措施和具体步骤,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完整的谋划。
2)组织职能。
组织职能有两层含义,一是为了实施计划而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如成立某些机构或对现有机构进行调整;二是为达成计划目标所进行的必要的组织过程,如进行人员、设备、技术、物资等的调配,并组织、监督计划的实施等。
3)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所起的作用是检查工作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发现偏差、分析原因并进行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4)领导职能。
领导职能是指组织的各级管理者利用各自的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
5)激励职能。
激励职能就是创造职工所需要的各种满意的条件,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企业与管理)【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 2 版课后习题 第一章 企业与管理
1.何谓组织?组织要素包括哪些内容? 答:(1)组织的概念: 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调行动的集合体。根据目标的不 同,可以将组织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军事组织(其目的是保卫国家的安全)、经济组织(从 事商品生产和经营,取得利润)、教育组织(传播科学知识,为社会培养人才)、宗教组织(宣 传某种教义,争取信徒)等。 (2)组织要素包括: ①组织成员。任何组织都是一定数量的个人的集合体。任何个人只要接受组织的目标, 遵守组织的规章,并提供组织所需的贡献,都可能成为组织的一员,参加组织的集体活动。 ②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不同组织成员的粘合剂。作为组织成员的个人之所以愿意加入 组织,并与其他人协同行动,是因为他们需要实现某个单靠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的目标。 ③组织活动。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织成员必须从事某种活动。组织活动的内容是由 组织目标的性质所决定的。由于能够实现同一目标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是多样的,因此组织必 须对不同的目标活动进行权衡、比较和选择。 ④组织资源。任何活动的进行都需要利用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资源。组织不仅是人的集合, 而且是不同资源的集合。特定的组织是人与资源的特殊结合。除了人以外,组织在目标活动 中需要利用的资源包括信息、物质条件以及获取信息和物质条件的财务手段。 ⑤组织的环境。作为人的集合体,组织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中的。组织是社会的一个 基本单位,它在目标活动中必然会与外部存在的其他单位发生各种经济或非经济的联系。外
①经营管理 企业是一个动态开放系统。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与外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企业活动 的资源要从外部获取,利用这些资源得到的产品要在市场上去实现。经营管理就是对企业与 外界发生关系的这些活动的管理。 ②生产管理 从事生产活动是工业企业的基本特征。生产管理是对企业内部利用资源、加工制造产品 过程进行的组织安排与协调控制。生产管理的内容主要有:生产条件管理、生产过程管理、 生产成果管理。 ③技术管理 现代企业在生产力方面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体现先进科学技术 的机器设备广泛地运用于生产制造活动。技术管理就是指对与生产活动同时进行或体现在生 产过程中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活动及其条件进行的管理。 ④人事管理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利用诸多资源,其中人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在企 业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人事管理是一个比人力资源管理含义更为宽泛的概念,它不 仅包括对“人”的“事情”进行管理,更应包括对“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进行管理。 ⑤财务管理 企业的任何活动都会在财务上得到反映。财务管理是从资金运动的角度来计划和控制企
程国平《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十章 激 励)【圣才出品】
第十章激励10.1 复习笔记一、概述1.需要需要(Need)是使特定的结果具有吸引力的某种内部状态。
需要的本质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个体在某种重要而有用的或不可缺的事物匮乏、丧失或被剥夺时内心的一种主观感受。
需要包含两种成分:一种是定性的、方向性的成分,反映了需要对特定目标的指向性,这种目标又称为诱导因素,它是能使需要获得满足的外在事物或条件;另一种是定量的、活力性的成分,代表了指向该目标的意愿的强烈程度。
(1)按需要产生的根源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初生性需要(Primary Needs)初生性需要是指那些天生的、生物性的、原始的需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维持、延续与发展自己生命所必需的资源与客观条件的需求与欲望。
最常见的人的初生性需要有吃、喝、睡眠、性、对疾病的躲避、母爱与关怀等。
②次生性需要(Secondary Needs)次生性需要是指那些后天学来的、社会性的需要,主要是人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学习、体验、总结、积累而养成的。
属于这类需要的有成长的需要、成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友谊的需要等。
③一般性需要(General Needs)一般性需要是介于前述两种需要之间的中间性需要,兼具先天性和后天性的部分特征,这类人的需要包括好奇、探索等。
人的大多数需要,尤其是工作背景下的需要,都是后天性的次生性需要,是外界环境诱发的。
可以认为,需要是人与客观环境之间积极相互作用和交往过程的产物。
(2)按需要获得满足的来源分为下列两类:①外在性需要包括所指向的目标或诱导因素,是当事者自身无法控制而由外界环境来支配的。
也就是说,外在性需要是靠组织所掌握和分配的资源或奖酬来满足的。
外在性需要按其性质可分为物质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a.物质性需要通常指由物质性资源来满足的需要。
物质性资源是客观的、可以感知和测量的;b.社会性需要通常用社会感情性资源来满足。
社会性需要的特点:a.抽象性,不易测量;b.主观性,靠个人感受和体验;c.无成本性,基本上不需什么成本,其资源供应几乎是无限的;d.互利性,你尊重我,我也会尊重你;e.专用性,只有获得者本人能享用。
程国平《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四章 计 划——第五章 决 策)【圣才出
第二篇计划与决策第四章计划4.1 复习笔记一、计划概述1.计划的含义计划是在对未来的工作进行科学预见的基础上,确定未来行动的方案。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用计划来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各方面的活动,是各行各业管理工作的共同基础。
2.计划的任务、作用和地位(1)计划的任务计划的任务就是预测、决策和部署。
(2)计划的作用①为组织未来可能面临的机遇和困难早作准备,以深思熟虑的决策代替仓促草率的反应,从而提高组织适应环境变动的能力;②形成系统累积的努力,达成较高的组织目标;③提供协作依据,形成集体生产力;④注入人类智慧,提高工作效率;⑤为其他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3)计划的地位①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从逻辑顺序上看,管理必须从计划开始;②其次,要确定经营目标,这是组织和筹划资源的依据;③计划正确是组织成功的前提,计划失误将导致全局被动。
3.计划的要求制订计划必须符合以下要求:(1)计划要坚持明确的目的性制订计划首先必须明确目的:要解决什么问题?最终要获得什么?计划要规定一定时期的目标、任务、政策和资源预算,它们都要紧紧围绕目、的展开。
(2)计划要反映人的预见性计划是为未来行动提供依据的,因此计划必须反映未来的需求,预见可能的困难和风险,并有相应的对策。
(3)计划要有明确的指导性企业的计划要有明确的指导性,必须做到:①目标明确、可计量,有实现目标的时限;②任务明确、内容具体、可执行;③政策及策略明确;④重点明确;⑤责任明确。
(4)计划质量、成本令人满意制定计划需要做一系列工作,如预测、拟定方案等等,要投入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
增加计划的投入虽然可以提高计划质量,但其边际收益是变化的(见图4-1所示)。
管理者应当选择图4-1中的区域Ⅱ,此时虽然计划精确度不是最高,但边际收益是最高的,是令人满意的计划。
图4-1 计划损益曲线(5)计划要有可行性计划必须切实可行,否则就必须修改。
一项可行计划至少应满足:①不与国家法律抵触,不严重损害公共利益;②有实施计划的资源保证;③有足够的实施时间;④获得执行计划的有关方面的理解和支持;⑤有备用方案和应变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管理、管理者与管理学一、单项选择题1.C2.B3.D4.C5.D二、多项选择题1.C2.BCDE3.BCE4.ACDE5.ABCDE三、判断题1.×2. ×3.√4.×5. ×四、简答题1.简述组织的含义和类型。
组织是具有既定目标和正式结构的社会实体。
“社会实体”指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既定目标”指组织要获得的预期效果;“正式结构”指组织任务是由组织成员分工协作完成的。
按照组织的社会功能划分,可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和群众组织。
按组织的基本性质划分,可分为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
2.管理的含义是什么?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含义:(1)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2)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
(3)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4)管理的客体是组织中的各种资源。
(5)管理是一个过程。
(6)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
3.简述管理职能和管理过程。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个职能构建起来的。
管理是一个围绕实现组织目标而展开的复杂过程。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职能构成了管理过程。
这个过程以计划为起点,制定好计划后,就要对组织内各构成素和活动进行组织,继而实施领导,然后对计划执行情况和组织运行情况进行控制,最后实现计划目标,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管理过程。
之后再提出新的计划目标,开始新的循环。
管理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地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4.为什么环境研究对于管理十分重要?任何组织的管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要受到各种各样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个组织要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了解其所处的环境,并及时掌握环境的变化,分析、确定环境因素对组织的影响,针对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对策,采取与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管理形式和方法。
管理者只有提高自己对环境变化的分析、判断与预见能力,才能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及时性和稳定性。
5.简述管理环境的分类。
管理环境通常将其归纳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类。
管理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组织内部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管理的外部环境可分为特定环境和一般环境。
6.简要说明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它以反映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管理者如果掌握了系统的管理知识与方法,就有可能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正确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管理的艺术性,指一切管理活动都应当具有创造性。
由于管理工作所处的环境和要处理的许多问题常常是复杂多变的,管理科学不可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仅凭书本上的管理理论和公式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成功的。
在实践中,管理者应用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必须与具体的管理环境和管理对象相结合,发挥创造性,灵活运用,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7.如何识别一个人是不是管理者?管理者是指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即在组织中对他人的工作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期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管理者是从事管理工作的人,但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并不都是管理者。
管理者区别于其他管理人员的显著特征是管理者拥有直接下属,负有直接指挥下属开展工作的职责。
8.高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什么?高层管理者是指对整个组织的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制订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决定组织的大政方针,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沟通组织与外界的交往联系,为组织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他们在与外界交往中,往往代表组织以“官方”的身份出现。
9.中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什么?中层管理者是一个组织中各个部门的负责人。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做出的决策,把任务落实到基层单位,并检查、督促、协调基层管理者的工作,保证任务的完成。
与高层管理者相比,中层管理者更注意日常的管理事务,在组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0.基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基层管理者是组织中最低层次的管理者,亦称第一线的管理者。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
基层管理者主要关心的是具体任务的完成。
11.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管理学研究的是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与一般方法。
管理学研究内容的主线是从管理者出发研究管理过程,从总体上看,也顾及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方面研究管理学和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
12.管理学有哪些特点?管理学具有一般性、综合性、历史性、实践性等特点。
13.简述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
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学习管理学是提高管理者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管理。
14.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有哪些?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主要有唯物辩证法、系统方法、观察总结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试验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等。
五、论述题1.试论管理二重性原理管理,从它最基本的意义来看,是在社会化生产过程中指挥劳动和监督劳动,使它既与生产力相联系又与生产关系相联系,这就使管理具有二重性。
管理的根本属性在于管理具有二重性。
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
管理的二重性,就是管理既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也称为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它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任何社会,只要有共同劳动,就需要管理。
所谓共同劳动,就是许多劳动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劳动。
凡是共同劳动的结果必然要产生分工协作。
有了分工协作,要保证劳动过程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在各个分工环节合理配置人、财、物等资源,协调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使各个环节之间在工作上保持均衡性和连续性。
这种由共同劳动、分工协作而引起的管理职能,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管理的共同性即自然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也称为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它是指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反应一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要求,表现为维护和发展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管理的个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企业管理是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进行的管理,国家管理则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共同利益而进行的管理。
在社会主义社会,管理必须为提高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服务。
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有机统一于管理过程中的。
2.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管理者的素质,主要包括品德、知识、实际能力、身体心理四个方面。
(1)品德管理者应有的品德,主要指思想品质、道德修养。
管理者的品德不仅是管理者威信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其知识、能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条件。
管理者应当具备的基本品德是:①强烈的事业心。
管理者应当有为人民造福、为祖国富强、为组织发展作贡献的强烈责任感及成就需要,刻苦钻研,不断攀登,兢兢业业,为事业鞠躬尽瘁。
②不断开拓和创新的精神。
勇于开拓、立志改革、不断创新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管理者不可缺少的品质。
面对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管理者要努力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引进新技术、启用新人、采用新的管理方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管理者应当永不满足,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开创新局面敢于冒风险。
③有全局观念,不谋私利。
管理者应当胸襟宽大,能兼顾国家、组织、职工三者利益,自觉遵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制度,不搞歪门邪道,能够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不谋私利、不搞特权。
④有良好的民主作风。
管理者应当有群众观点,遇事找群众商量,能容纳不同意见,团结群众,能与人合作共事,善于授权。
(2)知识知识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和源泉。
管理工作涉及的知识面广。
一般来说,管理者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政治、法律方面的知识。
管理者要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掌握国家的有关法令、条例和规定,以便正确把握组织的发展方向。
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懂得按经济规律办事,了解当今管理理论的发展情况,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知识。
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而人是生理的、心理的人,又是社会的、历史的人。
学习一些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有助于管理者了解管理对象,从而有效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如计算机及其应用、本行业科研及技术发展情况等。
无论管理什么行业,都要有一定的本专业的科技基础知识,否则就难以根据行业的技术特性进行有效的管理。
(3)实际能力实际能力是指管理者把管理理论与业务知识应用于实践,进行具体管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能力与知识是相互联系、互相依赖的,理论与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丰富,有助于潜能的开发与实际才能的提高,而实际能力的增长与发展,又能促进管理者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消化和具体运用。
(4)身体心理素质管理活动既是一种脑力劳动,又是一种体力劳动。
特别是处于纷繁复杂的环境之中时,管理劳动通常要耗费大量的脑力与体力,是一种很艰苦的实践活动。
管理者应当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就是说要有好的体力和脑力,这是保证做好管理工作的重要条件。
健康是生活和工作持续之本。
管理者要注意劳逸结合,锻炼身体,注意预防和及时检查、医治各种疾病,这样才能很好的应对繁重的管理工作。
同时,管理者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方面表现出来的持久而稳定的基本特点。
管理者除了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之外,应该乐观、自信,有坚强的意志和宽广的胸怀。
能够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乐观的心态,对工作充满自信;遇到困难不气馁,取得成绩不自满;紧要关头沉着冷静,果敢坚决;尊重下属,工作上出了问题,敢于承担责任;要有宽容大度的胸怀,对反对过自己的同志,甚至后来被实践证明是反对错了的同志,不计前嫌;不妒忌才能高于自己的人,敢于任用有才能的人。
3.试述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系统方法。
现代管理把管理对象看成是一个系统,就是说任何一个管理对象都是一个系统。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具有以下特征:(1)目的性。
任何系统都有自己的明确目的,系统地运转是为目的服务的。
(2)整体性和相关性。
一个系统是由若干个从属它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各个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与整体之间都存在有机联系。
(3)有序性。
就是系统要具有有序的结构。
如组织内各管理层次之间的隶属关系清楚、权责明确,各部门之间工作内容和职责范围明确,每个人的工作岗位和能力相适应,这样组织的活动就会脉络清楚、有条不紊地进行。
(4)协调性。
就是系统的各构成部分配合得恰当,活动协调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