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学第一章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课件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3141e2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34.png)
二、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地理背景
自然地理环境是地貌、水 文、气候、植物、动物等要 素组成的。
(四)环境质量背景
暂时摆脱严重污染的环境,到少 污染或无污染的地方去恢复健 康、增强体质,越来越成为人们 旅游的重要动机之一。
旅游者产生的地 理背景
(二)文化地理背景
文化地理环境是人类在利用自 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自然 环境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造的, 也是激发旅游者产生的一个重要 的客观因素。
按1992年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 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个大类,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 物景观、古迹与建筑、休闲求知、健身和购物六类。每一类又包括 众多基类。
(三)旅游资源的形成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千 差万别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必然存在于—定的地 理环境之中,也可以说,丰富多彩、分市广泛且各具特色的 旅游资源源于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
(二)旅游资源的种类
1.按旅游资源本身的属性及成因分类 (1)自然旅游资源 (2)人文旅游资源 2.按旅游资源的市场特性和开发现状进行分类 (1)潜在旅游资源 (2)现实旅游资源 (3)人工旅游资源
3.按旅游资源的级别及管理分类 (1)国家级旅游资源 (2)省级旅游资源 (3)市(县)级旅游资源 4.按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分类
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 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所作出的总体部署以及规 划实施具体项目的技术方案和措施。
系统性
B
协调性 A
旅游资源开 发规划的特点
C 客观性
技术性 E
D 综合性
(二)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内容
1.现状分析 2.规划范围 3.规划依据和原则 4.旅游资源状况和评价 5.旅游规划开发方向及旅游项目创意 6.景区和功能区划分 7.旅游资源保护规划 8.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规划 9.交通规划 10.绿化规划 11.管理规划 12.效益分析 13.图件
1第一章 旅游资源概述
![1第一章 旅游资源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7f87c6093968011ca30091f7.png)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旅游资源相关课题研究内容分布
三、旅游资源研究态势
学术论文
核心领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应用 重要领域——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新兴领域——旅游资源整合理论与应用
旅游资源综合管理
基础领域——旅游资源概念特点与分类
旅游资源形成机制与条件 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理论与应用
国内学者对旅游资源概念诠释
核心要义 学者年份
吸引 可开
效益性
对象化描述
性 发性 经济 社会 环境 景观 劳务 商品 客体 现象 条件 因素 事物
唐学斌,1982
郭来喜,1984
黄辉实,1985
陈 钢,1987
张凌云,1988
孙文昌,1989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一章 旅游资源概述
吴国清 张乐
本章目录
第一节 旅游资源概念及其内涵 第二节 旅游资源基本属性 第三节 旅游资源研究进展
第一节 旅游资源概念及其内涵
一、旅游资源概念 二、旅游资源内涵 三、旅游资源认识误区
一、旅游资源概念
国外学者的诠释 国外学者或旅游组织倾向于从人(旅游者)的
三、旅游资源研究态势
专业书籍
我国旅游资源专业书籍数量情况
四、旅游资源研究展望
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深化
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 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 旅游资源的管理模式与手段
研究技术方法不断创新融合
3S高新技术(RS、GIS、GPS) 虚拟现实技术
(1)在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中应用 (2)在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应用 (3)在旅游营销与推广中应用
高中旅游地理--旅游与旅游资源PPT(48张)
![高中旅游地理--旅游与旅游资源PPT(48张)](https://img.taocdn.com/s3/m/c4ba1b77852458fb770b56ad.png)
它既包括具体的资源,如风景名胜、文 物古迹和娱乐中心等,也包括抽象的资源, 如风土人情、节庆活动等。
旅游活动的异地性和流动性,决定了旅 游资源的相对性。
第一章 旅游和旅游资源
第二节 旅游资源
一、旅游资源的定义
二、旅游资源的特性
(湘教版) 位置相对稳定性、物质景象组合性、 美学属性、历史文化属性、非消耗性
第一章 旅游和旅游资源
第二节 旅游资源
一、旅游资源的定义
二、旅游资源的特性
三、旅游资源的价值
(一)美学价值 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 力,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具有美学价值。自然景观 美包括现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等,其中 形象美是自然景观美的核心。河、湖、溪、瀑、泉 等水文景观,与以山石为主的地貌景观的组合,可 产生动与静、刚与柔、旷与幽等不同美感。
第一章 旅游和旅游资源
第二节 旅游资源
旅游服务业常被称为是旅游业的中介体,是旅游活 动中联系旅游者和旅游资源的纽带。旅游饭店、旅 行社和旅游交通,是旅游服务业的三大支柱。
第一章 旅游和旅游资源
第一节 旅游概述
一、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二、旅游活动的基本类型
地方性旅游
按 游
国内旅游
区域性旅游
览
全国性旅游
区
域
跨国旅游
划 分
国际旅游
洲际旅游
环球旅游外,不同性质的旅 游资源还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自然景 观还具有季节性、地域性;人文景观具有 可变异性、可移动性等。
第一章 旅游和旅游资源
第二节 旅游资源
一、旅游资源的定义 二、旅游资源的特性 三、旅游资源的价值
旅游资源及其多样性-课件
![旅游资源及其多样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9e4198a312b3169a551a402.png)
互动探究区 探究点 旅游资源的特性
返
回
互动探究区 探究点 旅游资源的特性
返
回
(1)图中旅游景观的丰富多彩,说明旅游资源多具样有______性,漓
江独特的山水地貌和号称“庐山第一奇观”的三叠泉瀑布,是
其他旅游景区所不具备的,这体地现域了旅游资源空间上的______ 性。
观赏 (2)以上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越突出,______性越强,对旅游者
语是“刘公岛,不仅仅是个岛”,这句话暗含该旅游A资源的
特性是( )
A.多样性
B.非凡性
C.可创造性 D.永续性 解析 在历史上,刘公岛曾是北洋水师总部所在地,它与甲
午战争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说它不仅仅是
个岛,就是暗含了它的历史文化意义。而旅游资源在内容上
的多样性表现为:旅游资源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
游客的总数均居中西部省区之首。云南省魅力何在?据此完成6~
7题。
6.云南旅游资源的优势表现在C( )
①壮美多姿的自然风光 ②众多的名胜古迹
③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 ④令人敬仰的革命纪念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组考查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及成因。 第6题,云南地处高原山区,部分属于热带,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 云南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不同的民族有其独特的民族 风情。
解析 观赏性、多样性是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共有的特点, 除此之外,人文旅游资源还具有变异性,自然旅游资源还 具有季节性、地域性特点。
自我检测区
123 456
5.下列旅游资源中,属于红色旅游资源的C是( )
A.苏州园林 B.山东泰山
C.井冈山
D.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第一章 旅游专业知识简介
![第一章 旅游专业知识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2660429eefdc8d376ee325a.png)
• (二)旅行社的分类 • 2009年2月颁布的《旅行社条例》不再把旅 行社分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但旅 行社仍有经营业务上的差别。其中,新设 立的旅行社都可以经营国内旅游业务和入 境旅游业务。当旅行社取得经营许可满两 年,且未因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受到行政 机关罚款以上处罚的,即可申请经营出境 旅游业务。
第一章 旅游专业 知识简介
第一节 旅游活动基本要素
一、旅游 (一)旅游的含义 旅游是指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 的离开他们的惯常环境,去往他处并在那 里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 (1)旅游是旅游者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 方的旅行,具有异地性; • (2)旅游活动在外连续停留的时间一般不 超过一年,具有时间上的短暂性; • (3)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 的其他原因(如游览、观光、休憩、娱乐、 保健、求知、考察、购物、探亲访友等) 而进行的旅行和逗留活动,具有非谋生性。
• 世界旅游业发展到现代,呈现出以下主要 特点:(1)增长的快速性和持续性;(2) 旅游活动的普及性;(3)旅游内容和方式 的多样性;(4)旅游业竞争的激烈性; (5)旅游业管理的规范化。
• WTO确定每年的9月27日为“世界旅游 日”。选定9月27日这一天为世界旅游日, 一是因为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国际官方 旅游组织联盟”于1970年的这一天在墨西 哥城的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世界旅游组 织的章程。而且,这一天又恰好是北半球 的旅游高峰刚过去,南半球的旅游旺季刚 到来的时间。
第二节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 一、旅游的产生 • 距今约四五千年的时代正是原始社会解体、奴隶 社会形成时期,多数人也认为这正是世界旅游的 产生时期。 • 有人认为,英国人托马斯· 库克于19世纪中期创办 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类旅游活动的开始。其实这种观念是混淆了“旅 游的产生”和“旅游业的产生”两个概念。在旅 游作为一个行业出现以前,旅游活动肯定早就在 进行了,否则也不会有旅游业的产生。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671c383980eb6294dd886cfd.png)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讲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一、旅游规划的概念旅游是人们出于主观审美、娱乐和社会交往等非就业性目的,暂时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目的地作短暂停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旅游涉及地理、经济、环境、社会和政治等各方面的因素·旅游产生的动机——需求和供给·旅游不是一个行业,它是由许许多多的机构组织和企业组成的规划是一个多角度的综合工作,并力求实现一体化。
规划涵盖社会、经济、政治、心理、人类学和技术等因素,并涉及规划对象的过去、现状和未来。
旅游规划是区域总体开展规划的一种部门规划,是旅游未来状态的设想,或是开展旅游事业的长远的、全面的方案。
指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根底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开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开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布局、工程技术方案设计和具体实施。
二、旅游规划的开展〔1〕开展历程我国国家级旅游开展规划编制始于1979年,其后每隔五年〔对应国民经济开展五年方案〕相应制定了各阶段的开展方案。
1985年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把旅游业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方案,确定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
2001年4月,国家旅游局编制完成了?中国旅游业开展“十五〞方案和2021年、2021年远景目标纲要?,并先后正式出版了中、英文版。
〔2〕研究进展前期探索阶段〔1979~1986年〕1979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由郭来喜先生主持旅游地理研究。
80年代初有关旅游资源评价和开发思想逐步形成,为与吉林省旅游局汇编论文?旅游资源与规划?,对我国旅游资其后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奠定了根底。
其中郭来喜的?旅游规划问题初探?、?中国旅游业开展的十个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是我国对旅游规划理论根底研究的最早成果。
1986年,东北师大源开发与规划初期实践进行总结,并初步说明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开发的一些规律性问题。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复习资料、考试重点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复习资料、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16bfcf16c175f0e7dd137c3.png)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复习资料、考试重点(总1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复习资料第一章旅游资源的认知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前提。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旅游产品的诸多特征是由旅游资源的特征所影响的。
旅游资源概念《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将“旅游资源”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这一定义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基本一致,即“所谓旅游资源是指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和条件”。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广义——具有吸引功能的客体狭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无限化理念——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旅游资源的内涵1)、强调旅游资源对游客产生的吸引功能——最基本属性这是其理论核心。
其范围包括自然、人文、社会环境中的所有因素;有形物质和抽象精神因素。
2)、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开发对象,是旅游产品的来源——经济属性它从经济、技术角度提出的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
旅游资源一般都要经过开发才能为旅游者消费;多数国家以促进经济发展为旅游事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
3)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非经济属性旅游资源的特征•1、旅游资源的空间特性•1)广泛多样性,造成了对旅游资源边界无法界定,要求我们用新资源观去发现新的旅游资源或传统旅游资源新的使用价值。
•2)区域性特点,旅游资源受特定环境影响与制约,被移植后或变异或不再是旅游资源。
•只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事物和因素才能够成为旅游资源。
•应选择开发具有地方风格、突出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3)独立性和垄断性特点,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意味着资源的可模仿性极差,它难以模仿或复制。
旅游资源与开发
![旅游资源与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fa0bef186529647d27285297.png)
第四章 水体旅游资源
• 第一节 概述
• 一、水体旅游资源的概念:水在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 配合下,形成不同类的水体景观。
• 二、水体与旅游的关系 • 1.水体是最宝贵的旅游资源之一; • 2.水体是各类景区的重要物资基础; • 3.水体可单独构景或与其他因素组合成景(黄果树瀑布、壶口瀑布); • 4.水体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旅游活动(游泳、划船、滑冰、雪橇、垂钓
藏布江大拐弯峡谷、长江三峡、白帝城、黄山一线天); • 三、岩溶地貌:地表水及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所产生的化学作用过程。 • 1.石芽,溶沟与石林(云南路南石林); 2.漏斗,溶水洞与竖井(重庆市奉
节县天坑); 3天生桥(河北涞水野山坡); 4.峰从,峰林与孤峰(独秀峰 、书童山); 5.溶洞,洞穴堆积(广东肇庆七星岩);
第三节 水体旅游资源的类型(一)
• 一、河川风景:即河流,是地表线形集水洼地 • 1.沿江有景的河流(长江、黄河、漓江段) • 2.沿江有名城的河流(江南运河、钱塘江) • 3.漂流探险河段(长江上游、贵州马岭河) • 二、湖泊景观(类型) • 1.构造湖(地壳断陷、褶皱所形成的盆地。云南滇池、洞庭湖、俄罗斯贝加
第四纪冰川研究); • 3.拥有悠久的开发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岳封禅); • 4.自然和人文景观浑为一体(庐山、华山、九华山、泰山) • (三)名峰:山峰是山地中高起的山顶,是伟大胜利的象征(喜马拉雅山的
珠穆朗玛峰、九华山的天台峰等); • 二、峡谷:谷底深狭,俩坡陡峻的河谷地貌景观。 • 是由于地壳上升,流水或冰川强烈下切侵蚀形成的。(金沙江虎跳峡、雅鲁
高中地理第一章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2旅游资源的类型课件中图版选修3ppt
![高中地理第一章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2旅游资源的类型课件中图版选修3ppt](https://img.taocdn.com/s3/m/72ee89f0964bcf84b8d57b8e.png)
(2)前人观赏自然旅游资源时往往留下文化艺术景观(碑刻、字画等)。例如, 我国西湖湖面广阔,三面环山,在湖光山色之中,经过历代的人工修建,形成 了“断桥残雪”“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曲院风荷”等著名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无不与当地的自然旅游资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很多人文 旅游资源所处的自然旅游资源本身就具有游览价值。
【解析】旅游资源的类型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同时注意其更具 体的种类。旅游资源特点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空间上的地域性、季节 上的变化性、美学上的观赏性、吸引力的定向性及利用的永续性和易损性。 答案:(1)生物景观类 (2)消闲、求知、健身类 (3)人文旅游资源 名山 (4)美学上的观赏性 季节上的 某旅游投资集团是集旅游地产开发、招商运营、商业管理、旅游推广 为一体的大型投资公司,已成功打造了3 161亩的云南楚雄“彝人古镇”、 1 300 亩的云南普洱“那允古镇”、2 200亩的山东肥城“春秋古城”。现在, 该集团又到了江苏金湖,打造出 1 050 亩地的“金湖印象旅游城”。下图为 肥城“春秋古城”景观图。
【解析】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照片,考查有关新疆和西双版纳的知识。第(1)题, 从照片中对号入座可以判断二人所拍摄照片。第(2)题,建筑是人文旅游资源构 成的重要标志,A图反映了干旱少雨的自然地理环境;B图反映了高温多雨的自 然地理环境。C图反映了群居和防卫的合一;D图主要反映当时为防匪患而建。 第(3)题,西双版纳的雨林景观属于自然旅游资源中的生物景观类。 答案:(1)A B (2)人文旅游 A、B (3)自然 生物
3.下图为位于我国著名石林景区的著名景点“阿诗玛”,按旅游资源分类,该
景观属于
()
A.生物景观类
B.地文景观类
C.气象气候类
旅游学概论 旅游资源
![旅游学概论 旅游资源](https://img.taocdn.com/s3/m/3a41d43ba5e9856a5612609f.png)
一、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一)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
1.确定旅游资源的质量水平
通过对旅游资源的种类、组合、结构、功能和性质 等的评价,确定旅游资源的质量水平,评估其在旅游 地开发建设中的地位,以便为新旅游区的开发提供科 学依据,也为已开发或部分开发的老旅游区提供改造、
扩大的依据。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长城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埃菲尔铁塔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金字塔
九寨沟瀑布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旅游资源的特征
(二)空间上的地域性
旅游资源作为地域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地理环境的 影响和制约。这种地域差异性使各个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具有 不同的特色和旅游魅力。例如岩溶地貌景观大面积的存在于我国 西南地区,而丹霞景观则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地区。各民族的风 土民情各不相同,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别。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雾凇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旅游资源的特征
(四)构景上的综合性
旅游资源往往是由多种要素综合在一起组成,孤立的景物很 难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要素种类越 多,联系越紧密,综合性越强,地区整体景观效果就越好,综合 开发利用的潜力也就越大。 旅游地的形成是多种旅游吸引物聚集的结果,可能既有自然 的,又有人文的;既有景观性的,又有文化性的;既有古代遗存 的,又有现代兴建的;既有实物性的,又有体验性的。
第四章
关键概念: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
源评价
旅游资源类型
旅游资源特征
旅游资
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保护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一章第一节 旅游概述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一章第一节 旅游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2af19064aeaad1f346933fa8.png)
第一章旅游的性质与特征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明确旅游的基本概念;掌握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以及媒体;熟悉旅游活动的六个基本要素;了解各种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标准;对旅游活动的基本属性和主要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思考1.为什么选择旅游管理专业?2.你对旅游管理了解多少?3.你高中毕业之前出门旅游过吗?谈谈你以前距离最远一次的旅行经历。
4.在各类旅游相关职业领域里,你希望毕业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学习旅游专业,毕业以后有哪些职业机会?旅游直接相关部门(如旅游城市、旅游区、旅行代理、接待酒店、旅游电子商务、目的地营销、旅游教育)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机会(据Pearce,2005,有修改)我国提出2015年旅游就业规模增至1亿人左右2008年8月27日来源:新华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15年,我国要形成就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旅游就业规模从目前的6000万人增加到1亿人左右。
《意见》提出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六项主要任务包括: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扩大旅游就业规模;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优化旅游就业结构;培育规范旅游市场,挖掘旅游就业潜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旅游就业能力;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改善旅游就业环境;实施就业行动计划,开展旅游就业试点。
第一节旅游概述现今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为强劲而且持久不衰的产业。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缓解了就业压力,据调查,全世界每10名就业人员中就有一名服务于旅游业,那么旅游业作为这样一个新兴并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行业是如何产生的呢?判断下列活动哪些是旅游?1.学生异地读书2.民异地打工3.学者外地参加学术会议4.三峡大移民5.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6 外籍教师来教育学院任教7 留学生到外国留学8 到某国担任外交人员9 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10 日常上下班的往返交通过程一、旅游概念的形成人类早期旅行主要是出于经商、贸易以及政治的需要,旅行的目的和内容较为单一,旅行的规范和范围有限,社会影响也较小,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旅行”一词只作为一个日常用语,没有明确的科学概念和界定。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_第一章_旅游资源概述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_第一章_旅游资源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9921448271fe910ef12df84f.png)
二、我国自然旅游资源的地域差异 (一)我国自然旅游资源的东西差异 就我国而言,两种形态的地区差别主要体现在东西部地区之间( 就我国而言,两种形态的地区差别主要体现在东西部地区之间(以大 兴安岭—燕山山地—鄂尔多斯高原—六盘山地—青藏高原东缘— 兴安岭—燕山山地—鄂尔多斯高原—六盘山地—青藏高原东缘—中缅 边界线西端为界) 边界线西端为界)。 (二)我国自然旅游资源的南北差异 (1) 在西部地区,以昆仑山和祁连山为界,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 (2) 在东部地区,以秦岭淮河为界,也可大致分为南北两部分。 总体来说,我国东部地区“南秀北雄” 总体来说,我国东部地区“南秀北雄”风景特点的形成,是有其客观 自然基础的。 第一,南北方地貌的差别是构成南北方风景特征的基本骨架。 第二,生物和水体的差异,是构成我国东部地区“南秀北雄”风景特 第二,生物和水体的差异,是构成我国东部地区“南秀北雄” 征的直接因素之一。 第三,气候条件的差别是形成我国东部地区“南秀北雄” 第三,气候条件的差别是形成我国东部地区“南秀北雄”特征的又一 重要原因。
(五)按旅游资源的吸引级别分类 1. 国家级旅游风景资源 2.省级旅游风景资源 3.市(县)级旅游风景资源 .市( (六)按旅游资源的市场特性和开发现状分类 1.未经开发或潜在的旅游资源 2.已开发或即将开发的旅游资源 3.现代人工创造的旅游资源 (七)按旅游资源动态分类 :稳定类旅游资源和可变类旅游资源
表1-5 旅游资源的动态分类系统(郭康,1990)
长久稳定型 稳定类 相对稳定型 规 律 可变类 变 化 型 随机型 不稳定规律 变化型 如云海、云雾、树挂、沙鸣、山鸣等 如海市蜃楼、极光、佛光等 稳定规律 变化型 如城市、宗教圣地、会议中心、港口、古建筑、遗址、出土文物; 山岳、江海、大型造型地貌、温泉、岩洞、民俗风情等 如小型造型地貌、古树、野生动物、常年性溪流和瀑布、常绿树木 花卉、钟乳石、黄土造型地貌、游乐设施等 季节性气候条件,季节性河流、瀑布、溪流、泉水等;山花、红叶、 落叶树种、海光、鱼群、候鸟、沙丘、海潮等;农业土特产品等
旅游资源学课程设计
![旅游资源学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428a17d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10.png)
旅游资源学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世界上的旅游资源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旅游目的地资源的识别、评估、开发与管理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旅游管理领域中具有竞争力。
二、课程内容及安排
第一章旅游资源概述
•旅游资源的概念、种类和特点
•全球旅游资源的现状及趋势
第二章旅游目的地评估
•旅游目的地评估的概念和方法
•旅游目的地识别和评价的实践案例分析
•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
第三章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开发规划及实施的原则和方法
•旅游区划分和旅游产品开发的实践案例分析
•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估及其管理
第四章旅游资源产业化开发
•旅游资源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旅游资源开发的经营模式设计和市场运营策略
•旅游产品经营与服务质量管理
三、课程评估
•平时成绩占60%,包括参与讨论、小组报告等
•期末考试占40%。
考试形式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四、参考文献
•《旅游资源产业化开发》赵宪国编著,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
•《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与实施》张鉴清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旅游目的地评估与管理》熊向东,吴俊峰编著,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旅游资源概论》刘宝元主编,西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五、教学策略
本课程采用理论指导、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现场考察等多种教学
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引导学生从理论知识及实践案例中发挥自己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升素质。
中职旅游:旅游资源 教案
![中职旅游:旅游资源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42308f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cd.png)
中职旅游——旅游资源精品教案第一章:旅游资源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让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价值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2. 旅游资源的价值和作用3. 旅游资源的保护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资源的定义、分类、价值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旅游资源的保护案例。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旅游资源,引导学生思考旅游资源的定义。
2. 讲解:讲解旅游资源的定义、分类、价值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旅游资源的保护案例。
4. 总结:强调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收集有关旅游资源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2. 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旅游资源,提出自己的建议。
第二章:自然旅游资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让学生掌握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
二、教学内容1. 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2. 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3. 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开发利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案例。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自然旅游资源,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
2. 讲解:讲解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开发利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案例。
4. 总结:强调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收集有关自然旅游资源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2. 让学生思考如何开发和利用自然旅游资源,提出自己的建议。
第三章:人文旅游资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让学生掌握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
二、教学内容1. 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2. 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3.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地理复习知识
![旅游资源地理复习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2b947e3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f1.png)
旅游资源地理复习知识本课程的内容与结构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旅游者行为地理第三章旅游资源地理第四章自然旅游资源第五章人文旅游资源第六章中国旅游景观分区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 旅游地理学在旅游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与地理学,旅游地理的关系;2. 从概念上与技术上解释旅游的含义,区分旅行、休闲与闲暇的不一致之处;3.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与内容.重点与难点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基本内容及其进展。
第一节旅游地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第二节旅游地理学的基本内容第三节旅游地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第四节旅游地理学的进展第一节旅游地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第一节旅游地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旅游,它是地球表面的一种人文现象,一种为了消闲、娱乐等目的,从一地到另一地,一段时间后再回到原地的闭合的人口流淌现象,为此着重研究三个问题:1、何处与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旅游客源地或者旅游接待地?2、是什么因素决定着旅游客流的方向与强度?3、旅游现象将对旅游客源地与旅游接待地产生何种影响?一、旅游地理学要紧流派:休闲与旅游地理学游憩地理学闲暇地理学观光地理学由于各国经济进展水平不一致及学者对闲暇,游憩与旅游的不一致懂得。
二、闲暇、游憩与旅游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与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换句话说,闲暇是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者消磨的时间。
游憩(recreation)通常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类活动。
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tourism)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离开居住或者工作的地方,短暂地到一个目的地进行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类旅游接待设施以满足其需要。
旅游1、概念关于旅游的概念,没有统一的认识,但各国学者都强调:(1)旅游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2)旅游是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是物质文化生活的构成部分;(3)旅游是暂时的在异地的活动;(4)旅游的目的是游览、求知与娱乐;(5)旅游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生态、就业等各方面。
中国旅游资源概况第一章
![中国旅游资源概况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db31bf750722192e4536f67c.png)
第一节 山岳景观
四、风景名山
(一)风景名山的特点
1)自然美。这种美感是雄、秀、奇、险、 幽等美感的总称。
第一节 山岳景观
2)历史文化价值。传统名山是历史文化 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岳”最大的特点 是自然山体与人文景观(尤其是古建筑和摩 崖石刻)浑然一体,交相辉映,共同构成完 整的“户外博物馆”或“天然历史文化宝 库” 。
1992年,武陵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 遗产名录》 。
(一)山地资源的旅 游价值
1.
3.
历史文化价值 2.
自然环境结构价值
地貌景观价值
第一节 山岳景观
(二)山地旅游地类型
1
中低山: 游览观赏型山 岳旅游地
2
低山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度假休养型山 岳旅游地
3
高山和极高山: 登山科考型山岳 旅游地
第一节 山岳景观
二、五岳名山
五岳名山
恒山
华山
嵩山
泰山
衡山
第一节 山岳景观
庐山植物的多样,向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赞 誉。庐山夏季凉爽宜人,是我国著名的避暑胜地。
第一节 山岳景观
庐 山
第一节 山岳景观
3、雁荡山
雁荡山位于浙江省乐清市东北,简称雁荡,主峰 百岗尖西峰,海拔1 108.0米。雁荡山奇峰怪石、古洞 石崖、飞瀑流泉比比皆是,蔚为壮观,素以山水奇秀 而闻名中外。
●能够运用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的相关知识进 行旅游产品开发、景区规划等相关工作。
第一节 山岳景观 第二节 岩溶景观 第三节 其他地貌景观
第一节 山岳景观
一、山地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资 源丰富。其中许多山地雄伟、险峻、 奇特、秀丽,并且有众多的名胜古迹, 是理想的游览、避暑或攀登之地。
《旅游资源学》教学大纲
![《旅游资源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6766a7f7fd5360cba1adbe3.png)
《旅游资源学》教学大纲编写说明旅游资源学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形成条件、基本特征、分类、分区等基本理论;掌握有关地文、水体、大气、太空、生物等自然旅游资源的成因、特征、主要类型;掌握有关文物古迹、古典园林、文学艺术、宗教文化、城乡风貌、现代设施、民俗风情、饮食与购物等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旅游价值;掌握中国和世界旅游资源区的分布与特点;掌握旅游资源审美的意义与方法;掌握有关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开发与规划、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教学过程任课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创新原则,构建一套系统、完整而又科学、严谨的体系,并注意深入浅出,将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争取反映最新的学科前沿动态和旅游资信息。
本课程教学总课时可安排36—54学时,可根据课程设置情况对本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
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除平时参观外,可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到风景名胜区进行野外实习,使学生认识旅游资源的特征、分类、组合情况、旅游价值、开发利用和保护状况等,并写出野外实习报告。
课时分配表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安排第一章旅游资源概述一、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二、旅游资源的形成、特点及分类4第二章自然旅游资源一、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二、水文旅游资源三、大气与太空旅游资源四、生物旅游资源8第三章人文旅游资源一、文物古迹旅游资源二、中国古典园林旅游资源三、文学艺术旅游资源四、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五、城乡风貌旅游资源六、现代设施旅游资源七、民俗旅游资源八、饮食与购物旅游资源12第四章旅游资源分区一、旅游资源分区的意义和原则二、中国旅游资源分区三、世界旅游资源分区2第五章旅游资源的审美一、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二、旅游资源的审美意义三、旅游资源的审美方法4第六章旅游资源的调查一、旅游资源调查二、旅游资源评价6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评价、开发与保护四、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保护目录第一章旅游资源概述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第二节旅游资源的形成、特点及分类第二章自然旅游资源第一节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第二节水文旅游资源第三节大气与太空旅游资源第四节生物旅游资源第三章人文旅游资源第一节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旅游资源第三节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第四节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第五节城乡风貌旅游资源第六节现代设施旅游资源第七节民俗旅游资源第八节饮食与购物旅游资源第四章旅游资源分区第一节旅游资源分区的意义和原则第二节中国旅游资源分区第三节世界旅游资源分区第五章旅游资源的审美第一节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第二节旅游资源的审美意义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审美方法第六章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开发与保护第一节旅游资源调查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第三节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第四节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保护第一章旅游资源概述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了解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掌握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掌握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
旅游资源概述精选全文
![旅游资源概述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9bd5dc2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7f.png)
2、历史古迹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为过去历史的见证,它们在地域上也是固定的。如:
印度泰姬陵
3、在现代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其他地方仿制的一些旅游景观由于脱离了当地的历史和环境,景观生态关系不完整,仿制品已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意义。五、季节的变化性: 影响旅游资源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季节变化,其次是人为因素。 旅游资源的季节变化性表现在三方面: 1、有些自然风景只在特定的季节或时期里出现。
综合景观类
Af 综合自然景观类
(1)世界自然遗产/人与生物圈保护区景型(2)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自然公园)景型
Ag 其它自然景观类
(1)其它自然景观景型
宗教景观类
Ba 宗教景类
(1)佛教寺庙建筑/文化(2)道教宫观建筑/文化(3)清真寺/伊斯兰教节日(4)教堂/基督教节日(5)石窟/摩崖石刻(6)其它宗教建筑/文化
2、旅游资源必须是那些价值突出的物体。 3、旅游资源是一种环境物质。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具有了一个新的价值——即存在价值,要求保持其原本底色。所以具有突显价值的环境更有巨大的存在的价值,为同代人和后代人使用。
(二)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是一种“寄生价值” 旅游资源的价值以环境价值评估为依据和基础的,这不同于工业和农业资源的评估。首先,也是最根本的评价不是经济效益评估,而是按照珍稀、古老、典型、历史、多样性等指标评价出或生态环境效益突出,或美学艺术价值突出,或社会历史价值突出,或科学文化价值突出,或现代成就价值突出。而且这些价值在地域上和时间上常常相互叠加烘托,这使得它们整合后的价值成倍增长,更加突显。
二、分布的区域性: 1、形成旅游资源分布区域性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旅游资源具有其存在的特殊条件和相应的地理环境。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
2.旅游资源的特征、分类和分区
3.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4.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原则、内容、方式、程序和方法
5.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对策
三、旅游资源学的研究方法
1.野外考察
2.社会调查
3.历史分析
4.资料统计
5.区域比较
6.利用地图
7.遥感技术的应用
教
学
过
程
3.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是形成自然旅游资源的动力基础
地球的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地壳运动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地球的内力作用可以形成火山地貌、山岳地貌、峡谷地貌、陷落湖泊、地热、地震遗址等景观。地球的外力作用可形成风沙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景观。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下,使地表形成造形各异的形态,与其它自然资源组合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
教
学
过
程
六、民族性和文化性
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艺术价值、独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等都体现了旅游资源的民族性和文化性的特点。
七、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
从理论上讲,旅游资源可以永续利用。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永续性是有条件的,它只是在对旅游资源进行适度开发和切实保护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大多旅游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复存在,所以说多数旅游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目前世界性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对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深刻影响,并渗透到宗教建筑及音乐、雕塑、壁画等宗教艺术许多领域。宗教圣地和圣物、宗教名山、宗教建筑、宗教园林、宗教艺术、宗教活动及宗教仪式都是重要的游览对象。
4.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
为适应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满足旅游者对旅游资源多样化的需求,旅游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大,新的旅游景区、景点正在不断形成。在一些客源充足、经济发达、交通便捷的城市,为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要而创造了大量的人造景观,如美国洛杉矾的迪斯尼乐园、中国的苏州乐园等。
4.地球水体的水文特征
地球表面约有四分之三的面积覆盖着水,形成了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等各种类型的水体。在海洋内部形成了海滩、海岛、珊瑚礁、海洋生物等海洋旅游资源,陆地上形成了江河、湖泊、瀑布、泉等水体旅游资源。
5.气候的区域差异
由于太阳辐射在地面不同纬度上分布的不均匀,导致了从赤道到两极依次出现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气候带,并形成了相应的自然景观带。
由于从滨海往内陆方向水分逐渐减少,形成了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等不同的干湿地区,呈现出相应的自然带逐渐更替的现象。
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形成了山地气候的垂直分布规律,使山地具有立体的自然旅游景观。
由于纬度、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的差异,形成了高纬度地区、山岳和海滨的避暑胜地,热带、亚热带的避寒胜地。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形成了我国黄山云海、吉林雾淞、蓬莱海市蜃楼、峨眉佛光等奇特景观。
教学
难点
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
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
相关素材(参考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等):
《旅游资源评估与开发》
傅文伟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9
《旅游资源学》
丁季华
上海三联书社
2002
《旅游地理学》
保继刚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旅游资源与开发》
甘枝茂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中国旅游资源学》
(1)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它是在海陆分布因素影响下,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从滨海往内陆方向显示出各种自然景观带大致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逐渐更替,这叫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2)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它是由于海拔的不同,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形成了自然景观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在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
章
第一章绪论
课时
6
节
教学
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了解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掌握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掌握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
教学
重点
1.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
2.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
3.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
4.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5.旅游资源的分类
陈福义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
教
学
过
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引言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事业的基础。要使旅游业得到健康顺利的发展,必须从理论到实践对旅游资源加以系统的认识和研究。这种研究有利于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评价和管理,有利于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且对旅游资源学学科的理论研究有深远的意义。
二、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艺术成就和文化结晶,是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教
学
过
程
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也相当明显,呈现出颇具魅力的地域文化和异域风情。
3.宗教的深刻影响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人们崇拜山水、岩石、动植物、灵魂和图腾等。如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以龙为共同的崇拜物。
第三节 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
自然旅游资源是天然赋存的,它是由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和自然环境组成的。
1.地球的圈层结构形成了多种类型的自然旅游资源
地球表层是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四个圈层的相互交接地带,它们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本底。岩石圈表层可形成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生物圈可形成地生物景观旅游资源;水圈可形成水域风光旅游资源;大气圈可形成大气景观旅游资源。
教
学
过
程
旅游资源分类表
类别
基本
类型
类型
类别
基本
类型
类型
自
然
旅
游
资
源
地
文
类
典型地质构造
标准地层剖面
生物化石点
岩石与矿物
自然灾变遗迹
山岳景观
峡谷景观
火山熔岩
岩溶景观
风沙地貌
丹霞地貌
海岸与岛礁
其它地貌
人
文
旅游资源园 Nhomakorabea林
类
帝王园林
私家园林
寺庙园林
公共园林
文
学
艺
术
类
游记、诗词
楹联、题刻
神话传说
书法、绘画
影视、戏曲
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各个地区之间又存在着差异,这就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由于太阳辐射在地表按纬度分布不均,形成了各自然景观带的东西延伸,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叫做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由于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及岩浆活动等地球内力作用影响形成的。包括:
音乐、舞蹈
宗
教
文
化
类
宗教建筑
宗教活动
宗教艺术
水
体
类
江河
湖泊
瀑布
泉
海洋
其它水体
城
乡
风
貌
类
历史文化名城
现代都市
特色城镇
乡村景观
气
象
气
候
与
太
空
类
气象
气候
天象奇观
太空景观
现
代
设
施
类
现代建筑与大型工程
科学教育文化设施
体育健身设施
娱乐休闲设施
生
物
类
森林景观
草原景观
古树名木
奇花异卉
观赏动物
表演动物
珍奇动物
自然保护区
2.旅游资源具有吸引功能。旅游资源具有美学特征,能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知、求美等精神需求,吸引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吸引功能是旅游资源的核心。
3.旅游资源能被旅游业所利用,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旅游资源的概念随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发展,旅游资源的范畴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扩大。
4、根据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分类
总结和巩固
一、课堂小结
旅游资源的概念,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
二、思考题
1、为何要学习这门课程?你期望学到什么知识?
2、简述旅游资源学与地理学的关系。
教学后记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使学生掌握了旅游资源学这们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今后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应多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理论与实践结合内容。
第四节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观赏性
旅游资源与一般资源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旅游资源具有美学特征,具有观赏性的特点。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使旅游者地到旅游目的地去欣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二、区域性
旅游资源总是分布于一定的地理空间,在其形成过程中又受到该特定区域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制约,因此旅游资源也反映了该特定区域环境的特色,具有区域性特点。
2.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组合和分异规律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形成、演变和分布
(1)地域组合规律:无论是景点、景区都是由旅游资源各构成要素以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各景点、景区不同的特色。这种特征是自然环境各要素在一定地点、一定区域内的组合而形成的,是由自然环境的地域组合规律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