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以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能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通过实验体会到弹力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弹簧、橡皮筋、海绵、硬币、钩码、拉力器一个,长尺子(学生自备)、实验记录表。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拉力器: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拉力器)谁知道怎么玩的,那位同学来试试?2、教师:(学生上台表演)坚持住,我们一起来看,拉力器怎么啦?(变长了)也就是拉力器的形状改变了,为什么形状会改变?(用力拉),是用力拉的结果。

去掉力,大家注意观察,看到了什么?(松开拉力器。

拉力器变短了。

比原来的还要短吗?一样长)拉力器在形状改变以后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随口述出示板书:用力拉原来的形状变长松开老师拿着拉力器重复:拉力器原来是这样的,用力后——形状改变,去掉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那么,其它物体在形状改变以后会不会也像拉力器一样呢?今天,我们来一起探索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物体形状改变以后)(二)探索和调查1、弹力与弹性(1)教师: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小礼物,这些小礼物看上去很不起眼,但里边也有科学。

大家想不想研究它们呢?让我们来看看袋子里都有些什么?(2)师:我们对这些物体施加外力,它的形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呢?去掉外力,它的形状又会有什么变化?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讨论)是不是像同学们预测的这样呢?我们做个实验,边做边把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画图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3)学生分组实验、讨论、记录实验现象,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师生总结:当这些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改变,去掉外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

2.掌握物体形状改变的方法。

3.熟悉形状改变的实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教会学生物体形状改变的方法和实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物体的形状可变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和过程1.教学方法课前讨论,教师讲解、举例,小组合作探究,实验观察。

2.教学过程Step1:导入教学目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呈现知识的主题。

教师出示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图片并寻找规律。

Step2:讨论教学目标: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形状是可改变的。

1.教师让学生看手中的塑料纸片,让学生用手把它的形状改变,并让学生说出变化后的形状。

2.老师抽出一个气球,先放到充气泵里面,再把气球拿出来。

引导学生讨论充气前后气球的形状变化,让学生说出变化的形状。

3.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形状是可以改变的,从而引出本课的重点内容。

Step3:实验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体形状改变的过程,诱发学生思考。

教师用软泥模仿水流的形状,让学生亲手尝试把软泥挤成其他形状,观察软泥形状改变后的效果。

步骤如下:1.老师先会给学生演示一次模仿水流的形状的软泥。

让学生观察软泥的形状。

2.学生再把软泥挤成其他形状。

3.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探究软泥的形状可以改变的规律。

Step4:小组合作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加深对物体形状改变的理解,巩固知识。

老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学生做以下观察:1.观察玻璃杯、纸、纱布、橡皮等物品的形状。

2.提供酒精、水、油、冰盐水等稀释物品让学生进行观察。

让学生记录下各种物品在不同溶液中的形状变化,并找出规律。

Step5:总结让学生来总结一下本课的内容,包括物体的形状可变的概念、常见的形状变化方法等。

并让学生表达学习本课的收获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教师评价根据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实验成果、小组合作表现等进行定期评价。

2.学生自评要求学生评价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包括能够回答问题、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组合作表现等。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案-最新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案-最新
①谈话:同学们观察我们用力压硬币,它的形状或体积改变了吗?(没有)那么硬币有弹性吗?
②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验证。
③汇报及分析中间的硬币的位置没有变而上面的硬币被弹出去的原因。
④得出硬币也具有弹性。
课件出示小结:一切物体都有弹性,只是有些物体的弹性不明显而已。
(三)、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1、玩拉力器,作出假设。
(2)学生开始探究。
(3)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一位同学说,另一位演示。
(4)师提问:①这些物体的形状为什么改变?
②为什么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性质?
(5)在学生讨论、交流、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并用课件揭示概念: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1.演示谈话:当我用手按这个篮球时,它会有什么变化?手松开后呢?
2.谈话:还有哪些物体也有这样的本领呢?
今天我们就通过动手玩一玩、动脑想一想来研究“物体的形状改变之后”又有着怎样的奥秘呢?
(二)、合作探究
1.认识物体的弹性。
(1)谈话: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弹簧、钢尺、海绵、橡皮筋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玩的时候同学们想办法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再去掉所用的力。边做边想,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①怎样找到一种力,不会随时发生改变,而且我们知道它的大小?
②出示实验材料。
③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④师生交流实验步骤。
⑤讨论实验时注意什么?才能保证我们的实验有效、准确?
3、课件出示实验提示卡,学生动手操作。
4、投影仪展示实验报告单。
师生交流

小学科学_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

2.能够区分弹力与弹性。

3.能够做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4.体验弹性与弹力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学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直尺、压簧、弹簧、海绵、橡皮筋、钩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看图片中是什么运动?怎样才能把箭射出去?学生回答问题。

2、提出问题:为什么弓形状改变以后才能把箭射出呢?今天我们学习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一)研究弹性物体的共同点1、教师讲述: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再去掉所用的力,你会有什么发现?2、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全班交流探讨。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简要板书。

5、教师点拨弹性的含义。

6、教师引导提问:海绵有弹性吗?钢尺有弹性吗?弹簧有弹性吗?橡皮筋有弹性吗?那五角钱的硬币有弹性吗?7、学生自由发言。

8、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三枚五角钱硬币实验探究他的弹性。

9、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10、教师引导: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11、学生试探回答。

12、教师引导点拨:所有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只不过有的物体形状改变是肉眼观察不到的,但我们不能因为看不到而说它不存在。

13、教师讲述:刚才我们都看到了物体在用力后改变了形状,可是大家忽视了刚才手的感觉,这回咱们让物体改变形状时,手要慢慢离开物体,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14、学生再次试验,重点体会手的感觉。

15、学生汇报交流。

16、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点拨:弹力。

引导:教师手拿一根弹簧,问:此时的弹簧有弹性吗?教师用力拉伸弹簧,问:此时的弹簧有弹力吗?(二)研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1、教师引导:刚才老师看到大家手中的弹簧怎么伸的不一样长啊?这是怎么回事啊?谁来解释一下?2、学生交流。

小学科学_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一、活动目的1、发现物体具有弹性。

2、知道在弹性范围内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

3、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活动准备弹簧、橡皮筋、尺子、海绵、硬币、钩码、数据记录表三、教学过程(一)研究弹性物体的共同点1.谈话:同学们,还记得三年级做过的气球实验吗?当时你们有什么发现?让我们来重复做一遍这个实验,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2.学生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提问:如果用其他的物体做实验(如弹簧、橡皮筋、橡皮、钢尺、海绵、橡皮泥、豁土等),会不会有同样的实验结果呢?5.学生实验。

拉橡皮筋、压弹簧、捏海绵、弯塑料直尺,边观察边思考老师给你们提出的问题:(1)、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观察这些物体有什么变化? (2)、慢慢去掉所用的力,观察这些物体又有什么变化? (3)、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填写在实验报告单里。

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7.小结: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这种使物体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叫做“弹力”。

8.什么是比较软的物品进行的实验,它们都有弹性。

那么硬的物品有没有弹性呢?9.弹硬币实验。

老师说明实验的条件:三个硬币排在一条直线上,中间和前面的硬币紧靠,后面与中间币保持距离。

左手使劲按住中间硬币,然后用右手弹后面,中间硬币没有改变位置,观察前面会发生怎样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10.学生做实验,学生讨论、汇报实验现象。

老师点拨:这是一种看不见的形变产生的力。

最后学生总结:这个实验说明物体都有一定的弹性,弹性是普遍存在的。

(二)研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1.谈话:同学们,如果把钩码挂在弹簧上,会发生什么现象?2.引出探究的问题:在弹簧上挂的钩码越多,弹簧拉伸的长度会怎样?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3.提问:如果每次增加一个钩码,弹簧拉伸的长度会有什么变化呢?4.出示实验物品:弹簧测力计,钩码,塑料尺子,铁架台。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案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案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颜单镇中心小学张文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形状的共同特征。

2、知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3、能设计实验来验证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探究发现物体具有弹性的共同特征。

2、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2、感受到用实验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形状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拉力器、弹力球、橡皮筋、塑料直尺、海绵、硬币、橡皮、木块、弹簧及钩码、铁架台。

实验记录表等、教学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引入1、教师谈话: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件玩具,瞧?这是…(教师出示儿童拉力器、弹力球)谁想上来玩一玩?(请两位同学上台来分别拉一拉儿童拉力器,压一压弹力球。

)请大家注意观察,拉力器受到外力时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弹力球呢?2、学生说观察结果:拉儿童拉力器时它变长了、压弹力球时它变扁了。

3、引入课题:不论是拉力器变长还是弹力球变扁,我们发现,它们受到外力时,形状都发生了改变。

那么,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又有怎样的奥秘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板书齐读课题: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二、实验与探究发现:(一)通过实验认识物体的弹性、弹力实验一(学生演示实验):探究容易发生形变的物体的性质1、师导入:课前,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不材料的物品。

请大家拿出这些物品,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师:请同学们在不损坏物体的前提下,捏一捏、拉一拉、弯一弯物品,并把自己的发现填写在记录表中。

师:开始吧!填写活动记录单,组内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展示汇报,交流点评师:谁来给大家汇报一下?师留一张记录表在实物展示台上。

6、师: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呢?生:受力时形状发生改变,去掉力后恢复原状。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案设计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案设计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结果。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压力、温度、剪切力等。

2. 物体形状改变的结果:变形、破碎、融化等。

3. 实际案例:铁杵成针、冰块雕刻、面团发酵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结果,实际案例的分析。

2. 教学难点:物体形状改变的原理和过程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结果和实际案例。

2. 演示法:展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过程。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经验。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物体形状改变的乐趣。

五、教学准备:1. 实物或图片:铁杵、冰块、面团等。

2. 实验材料:压力机、热水、剪刀等。

3. 教学课件:PPT或多媒体视频。

4. 学习任务单:用于学生记录学习内容和实践操作结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铁杵成针,引发学生对物体形状改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结果,如压力、温度、剪切力等。

3. 案例分析:分析铁杵成针、冰块雕刻、面团发酵等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过程。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物体形状改变的过程。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操作体验,讨论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结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实验操作等。

2. 学生理解度: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结果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创新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是否有创新的想法和做法。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度和创新能力。

教师还应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案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设计者:安岳县岳新乡中心小学刘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形状的共同特征。

2、知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3、能设计实验来验证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探究发现物体具有弹性的共同特征。

2、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2、感受到用实验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形状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拉力器、弹力球、压簧、橡皮筋、塑料直尺、海绵、硬币、拉簧、钩码、木板支架台。

实验记录表等、教学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引入1、教师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好玩的东西,你们想玩吗?(教师出示儿童拉力器、弹力球)请两位同学上台来分别拉一拉儿童拉力器,压一压弹力球。

注意观察,这两样东西形状有没有改变呢?分别有什么样的变化?2、学生说观察结果:拉儿童拉力器时它变长了、压弹力球时它变扁了。

3、引入课题:不论是拉力器变长还是弹力球变扁,我们发现,给它们施加外力时,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

那么,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又会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今天,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齐读课题: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二、实验与探究发现:(一)通过实验认识物体的弹性、弹力实验一(学生演示实验):探究容易发生形变的物体的性质1、师导入:刚才我们发现,对拉力器、弹力球施加外力时,它们的形状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其他的物体有这种本领吗?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一些不同材料的物体让同学们来体验一下。

2、教师分别出示橡皮筋、压簧、海绵、塑料直尺,让各小组4位同学每人依次从实验器材盒中拿一件在各自的手中。

教师出示课件,明确学习任务。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案设计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案设计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的情况,如拉伸、压缩、弯曲等。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影响,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描述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解释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分析物体形状改变的影响。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原因和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物体形状改变的影响。

第二章: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描述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举例说明物体形状改变的常见情况。

2.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物体形状改变的概念;物体形状改变的常见情况;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

第三章: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解释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举例说明不同原因导致的物体形状改变。

3.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

具体内容包括:内力作用导致的物体形状改变;外力作用导致的物体形状改变;温度变化导致的物体形状改变。

第四章:物体形状改变的影响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分析物体形状改变的影响;举例说明物体形状改变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物体形状改变的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物体形状改变对物体结构的影响;物体形状改变对物体功能的影响;物体形状改变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第五章:案例分析5.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分析实际案例中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影响;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来巩固前面所学的内容。

具体内容包括:案例一:塑料袋的形状改变原因和影响;案例二:建筑物的形状改变原因和影响;案例三:金属材料的形状改变原因和影响。

第六章:实验与观察6.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设计实验观察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标题:物体形状改变的教学设计引言:物体形状改变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小学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通过对物体形状改变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体形状变化的原因以及相关的概念和现象。

本文将就物体形状改变的教学设计进行详细阐述。

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概念与常见的物体形状改变现象;2.掌握主要的物体形状改变方式,并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一些物体形状改变的图片或者小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形状改变的原因和方式。

二、知识探究1.课堂讨论:学生分组探究常见的物体形状改变现象。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如橡皮、水、铁丝等),通过观察和思考,讨论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并将观察结果和思考结论进行分享和展示。

2.教师引导: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和思考结论,概括总结物体形状改变的方式,如拉伸、压缩、变形等,并将这些方式以图示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以便后续探究。

三、示范实验1.教师进行示范实验:教师选择一个常见的物体,如橡皮,分别对其进行拉伸、压缩和变形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

2.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物体,对其进行拉伸、压缩和变形等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和思考,最后进行小组间的结果分享和展示。

四、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物体,通过合作探究不同的物体形状改变方式,并记录实验结果和思考。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结果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结果分享和探究心得分享,通过听取其他小组的分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辨能力。

五、巩固练习1.课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物体形状改变题目,鼓励学生借助课堂讨论和实验探究的知识,进行解答。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弹性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从而认识物体的弹性,建立弹性、弹力的概念。

2、知道弹性是有一定限度的3、了解微小形变的物体也有弹性过程与方法:1、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利用典型材料,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对物体进行感知,通过捏、压、挤、拉等动作,体会这类物体的共同属性:在外力作用下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总结出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2、能够做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去研究生活中有关弹性的现象,乐于与同伴交流、研究,体验探究的乐趣。

重难点: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难点:区分弹性与弹力教学准备:材料:橡皮泥、橡皮筋、海绵块、钢尺、气球、玻璃瓶、金属丝、拉力器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谈话:这节课,老师带给大家一些小礼物,大家研究它们,让我们来看看袋子里都有些什么?1、活动:它会变形吗?每位同学面前都有一块圆球形的橡皮泥,给你们5秒钟,你能改变它的形状吗?学生展示。

在你们的面前还有一块海绵,也给你们5秒,你能不能也改变它的形状?但是记住不许破坏它。

学生活动,发现无法改变它的形状。

2、活动分析师提问:经过这两次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这是为什么呢?二、认识弹性1、分析对海绵与橡皮泥同样施加力后的结果,引出弹性概念。

师:像海绵这样,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原形的这种性质,就叫做“弹性”。

(投影打出)师:请大家就在我们的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有弹性?师:你是怎么判断的?2、活动:区别哪些是有弹性的物体。

师:那今天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有橡皮筋、弹簧、尺子、铜丝、玻璃瓶。

师:它们都有弹性吗?师:你打算怎么判断?师:为了要收集好证据,在做实验的时候要记得填写实验记录单。

3、学生操作、实践。

汇报。

4、师生分类无争议的:橡皮筋、尺子、弹簧有可能有争议的:铜丝、玻璃瓶5、师生分析分析橡皮筋、尺子、弹簧是否有弹性师:你是怎么判断它们是否有弹性的?6、分析铜丝、玻璃瓶是否有弹性(1)玻璃瓶(出示空的烧瓶)老师现在用力按压这个玻璃瓶,你能看到它的形状或体积改变吗?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观察、回答。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案设计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案设计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条件;(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物体形状改变的能力;(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交流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条件;2. 常见物体形状改变的实例;3. 物体形状改变的影响因素;4. 形状改变的实验探究;5. 形状改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条件;(2)常见物体形状改变的实例;(3)形状改变的实验探究。

2. 教学难点:(1)物体形状改变的影响因素;(2)形状改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条件;2. 运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物体形状改变的过程;3. 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常见物体形状改变的实例;4. 利用讨论法,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掌握物体形状改变的相关知识;(2)准备实验器材和案例资料;(3)设计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2)准备实验器材;(3)查阅资料,了解常见物体形状改变的实例。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探究与展示:(1)分组讨论,分析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条件;(2)各组汇报,展示讨论成果;3. 实验与观察:(1)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物体形状改变的过程;(2)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影响形状改变的因素;(3)教师指导,解答疑问。

4. 案例分析:(1)呈现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形状改变的实际应用;(2)讨论交流,分享心得体会;5. 知识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形状改变在其他领域的应用;(2)介绍相关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3)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1)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1)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实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2.能够说出弹力与弹性的不同;3.能够做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1.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2.能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3.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2.体验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球、测力计、课件分组材料:橡皮筋、塑料尺或钢尺、大袋子一个、钥匙、硬币、袜子、海棉、学生自带的有弹性的物体。

弹簧、S型的钩子、小黑板、粉笔、小尺、钩码若干。

四、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第一环节游戏导入1、出示装物品的黑袋子。

2、讲解游戏规则。

(用手在黑色的袋子里摸一件你认为有弹性的物体,并说一说你判断它有弹性的依据)3、引出课题1、学生游戏(如:摸到海绵,讲解用力压海绵变形了,去掉力又恢复原状。

)2、学生小结,引出弹性。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第二环节理解“弹性”,感受“弹力”1、谈话引入实验。

2、提出观察要求(多媒体出示)。

3、巡视指导。

4、引导学生交流。

5、总结课件出示“弹性” 与弹力概念: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1、学生用捏捏,拉一拉,压一压的方法看物体有什么变化。

2、填写记录表格。

3、汇报:有弹性的物体用力后物体的状改变去掉力以后又变回原样。

4、学生做弹硬币游戏。

5、总结:生活中的大多数物体都具有弹性,只是有些物体学生经历探究活动过程,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发现规律”,从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形变不那么明显。

第三环节探究弹簧拉伸的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1、谈话引出实验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优秀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优秀教案

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

2.能够在实验中获取信息,了解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生活中是如何利用物体弹性的。

3.学生能够感受探究活动的快乐,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并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知道对物体用力时形状或体积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

【教学难点】了解拉力大小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小乌龟玩具。

学生材料: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弹簧、橡皮筋、海绵、尺子、气球皮、硬币、(两端带挂钩的)弹簧、钩码、铁架台、实验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 同学们看,这是什么(跑跑小乌龟),谁会玩?(请两名同学演示是怎么玩小乌龟玩具的)2. 引发思考:他们是怎么玩的?(拉一下小乌龟的尾巴,它向前“跑”了。

)为什么拉一下小乌龟的尾巴,它就能自己向前“跑”了?(里面有什么秘密?)学生试着解释。

3. 验证猜测: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

(教师拆开玩具进行证实:有发条。

)用力拉线时,发条有什么变化?(形状改变了)4. 引出课题:形状改变了就会带来这么神奇的作用?有些不可思议。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奥秘,好不好?<板书课题: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设计意图:引发问题的学法指导:让学生体会到,可以在对有结构的材料的研究中引出问题。

]二、实验探究、交流归纳(一)认识弹性、弹力1. 大家已经发现桌上的盒子里有不少物体,都有什么(一名学生说)?你能否让这些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呢?怎样使它们发生形变?大家动手试一试。

2. 观察后汇报:刚才你用的什么方法使这些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的?(用手捏一捏弹簧和海绵、拉一拉橡皮筋和气球皮(弹簧)、弯一弯尺子……)3. 交流:通过刚才的动手试一试,你有什么发现?(可以伸缩,有弹力……;用力的时候,形状会变,去掉力后,又会恢复原来样子。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案设计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案设计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案设计课时安排:本课程设计为一节课,共计45分钟。

课程目标:1.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形状,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2.通过实践,学习使用各种方法改变物体的形状;3.培养学生观察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1.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2.使用各种方法改变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1.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准备:1.物体样品:水球、橡皮泥、彩色纸等;2.实验道具:放大镜、刀具、针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向学生展示一个水球和一个橡皮泥;2.提问:“你们看到的水球和橡皮泥的形状有什么不同?”;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不同原因。

Step 2 观察实验(10分钟)1.给每个学生发放放大镜;2.给每个小组发放一种物体样品(水球、橡皮泥、彩色纸等);3.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像例,并写在观察表上。

Step 3 操作实验(20分钟)1.引导学生使用不同方法改变物体的形状;2.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践;3.学生记录每种方法对物体形状的改变结果。

Step 4 结果分析(5分钟)1.学生合作整理实践结果,比较不同方法对物体形状的改变效果;2.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方法,向全班展示他们使用该方法改变物体形状的过程和结果。

Step 5 总结(5分钟)1.让学生总结使用不同方法改变物体形状的规律;2.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1.让学生回家观察家里的物体,找出使用不同方法改变物体形状的例子;2.要求学生记录下观察结果并写一份小结。

教学延伸:1.看图猜物体形状:给学生看一些物体的局部或侧面,学生猜测物体的整体形状,并解释其猜测的原因。

2.考察物体形状的变化与功能的关系:给学生展示一些具有特殊形状的物体,让学生猜测这些特殊形状与物体功能的关系,并进行讨论。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使用不同方法改变物体形状的能力。

小学科学《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范文

小学科学《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范文

小学科学《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范文小学科学《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范文小学科学《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2。

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3。

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知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3.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2.感受到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学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跳跳球、课件、拉力器、红外线(或者玻璃瓶)支架、测力计、拉簧、钩码、记录表格{每组一份}2、学生分组材料:海绵块、拉力弹簧、压力弹簧、钢尺(塑料尺)、橡皮筋、(橡皮泥)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展示拉力器,请两位同学来拉动它教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想不想来玩一下?教师请两位学生拉开拉力器,在松开。

提问:在拉的过程中,拉力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相机板书“形状改变”。

手松开之后呢?为什么会这样呢?(课前渗透弹性、弹力的知识)教师:看来物体改变形状以后,很多现象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的改变形状以后所引起的一些变化。

(出示课题)二、认识弹性和弹力。

1、教师:刚才有同学说到了弹性、弹力,那么大家觉得什么叫做弹性呢?学生交流,2、教师:那么到底什么是弹性呢?大家可能也说不清楚了,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弹性。

老师为同学们准备的材料有:海绵块、拉力弹簧、压力弹簧、塑料尺、橡皮筋。

(课件展示)(课件出示要求)1、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观察物体的变化。

2、慢慢去掉所用的力,观察物体的变化。

3、把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图记录下来。

其他教案-物体形状改变以后

其他教案-物体形状改变以后

其他教案-物体形状改变以后《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力求使教学贴近生活,以生活中的现象、身边的材料为自学的切入点,用学生的亲历活动扩充教学过程;注重科学自学必须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著重学生的亲身经历,培育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与技能: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通过实验体会到弹力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准备工作:各种弹性物体:如弹簧、橡皮、竹片、娃娃跳等。

四、教学过程:1、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在一起学习。

你们呢?那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玩具,我们一起来玩一玩。

2、出具娃娃冲。

3、指名表演。

4、教师谈话:刚才两位同学在玩玩冲跳鼠的时候,你们想起了什么问题没?5、学生交流。

二、探究新知重新认识物体的弹性1、谈话:这几位同学的答案对不对呢?我们暂且不说,下面我们继续来玩一玩儿,相信大家一定会从中找到答案。

2、学生分组实验重新认识弹性物体,介绍弹性教师谈话:在桌上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礼物,装在篮子里。

让我们来看一看,里面都有些什么?学生向教师汇报篮子里的材料。

教师:这些材料都就是我们生活当中比较常用的东西,虽然看起来很不起眼,但里边也存有科学。

下面就恳请同学们一样一样的玩儿这些东西,给大家5分钟,看看哪一组的同学玩儿出来的花样多。

让学生尽情地玩,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自己的玩法,特别必须表彰那些玩玩的与众不同的学生。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玩的过程中,不知有没有发现这些东西在玩的时候,有什么相似的现象吗?老师要看哪些同学最会观察。

使学生说道说道自己的辨认出,并展开模拟。

教师搞适度的鼓励,然后概括出来:给物体施予外力,物体形状发生改变,换成外力,物体又恢复正常至原来形状。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原来形状形状发生改变恢复正常形状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试验,而且是一次成功的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第二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在前一课了解了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对物体的运动和形状的影响之后,从本节课开始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具体的力。

本课的学习内容就是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弹力,教材按照从观察现象到认识事物的性质,从实验探究到实际应用的线索编排而成。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发现物体的弹性具有普遍性并认识弹力。

第二部分,探究拉力与弹簧的拉伸长度的关系。

第三部分,研讨弹性的应用。

学情分析:
力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平时未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而弹性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弹性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象,比如:皮球有弹性,弹簧有弹性……对于是什么激发了弹性?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是不是所有的任何物体都有弹性?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学生都很模糊,没有一个系统的,本质的理解。

四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还处于引导性探究学习阶段。

在教师的引导下,如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使他们对弹性的认识由表象到本质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认识弹性的普遍存在及弹力的大小和方向。

2、能够设计并做好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3、培养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的现象。

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乐于与他人合作,学会创造。

教学重点:
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学难点:
设计和操作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教具准备:铁架台弹簧钩码实验记录单拉力器
学具准备:弹簧海绵橡皮筋钢尺
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教学法、讲授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演示谈话:当我用手按这个篮球时,它会有什么变化?手松开后呢?
2.谈话:还有哪些物体也有这样的本领呢?
今天我们就通过动手玩一玩、动脑想一想来研究“物体的形状改变之后”又有着怎样的奥秘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看出物体的变化,激发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1.认识物体的弹性。

(1)谈话: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弹簧、钢尺、海绵、橡皮筋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玩的时候同学们想办法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再去掉所用的力。

边做边想,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开始探究。

(3)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一位同学说,另一位演示。

(4)师提问:①这些物体的形状为什么改变?
②为什么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性质?
(5)在学生讨论、交流、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并用课件揭示概念: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
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认识弹力。

(1)感受“弹力”
①和学生一起实验:再拿起这些具有弹性的物体,先对它们施加外力使它形状改变,再慢慢松开手,体会你手上的感觉。

②(学生发言谈谈感觉。


③课件出示:这种能使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

(2)通过多媒体课件及动手感受理解弹力的方向和大小。

(3)认识不易察觉的弹性现象。

①谈话:同学们观察我们用力压硬币,它的形状或体积改变了吗?(没有)那么硬币有弹性吗?
②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验证。

③汇报及分析中间的硬币的位置没有变而上面的硬币被弹出去的原因。

④得出硬币也具有弹性。

课件出示小结:一切物体都有弹性,只是有些物体的弹性不明显而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玩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培养学生关心生活,发现生活的秘密,使得弹性、弹力这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1、玩拉力器,作出假设。

(1)找几名力量悬殊的学生上台比赛。

(2)为什么这几名学生拉的长度不一样呢?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那么拉力的大小和弹簧拉伸的长度之间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假设:拉力越大,弹簧拉伸的越长,拉力越小,弹簧拉伸的越短
2、设计实验方案。

(1)这个想法到底对不对?我们要用实验来证明。

如何来开展实验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①怎样找到一种力,不会随时发生改变,而且我们知道它的大小?
②出示实验材料。

③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④师生交流实验步骤。

⑤讨论实验时注意什么?才能保证我们的实验有效、准确?
3、课件出示实验提示卡,学生动手操作。

4、投影仪展示实验报告单。

师生交流
得出实验结论:钩码越多(拉力越大),弹簧拉伸的越长。

5、让学生横向观察实验数据,又发现了什么?
弹簧增加相同的力,增加的长度也相等。

6、那同学们预测下,挂5个钩码,弹簧会拉伸多长呢?
7、动手操作,证明你们的预测是否正确。

8、想一想:如果我们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弹簧的伸长度会有这样的关系吗?(弹簧有弹性限度的。


9、最后得出总结:
在弹性限度内,拉力越大,弹簧拉伸的越长。

拉力越小,弹簧拉伸的越短。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增加相同的力,增加的长度也相等。

(设计意图: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学生有了参与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也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培养,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意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四)、联系实际,强化认识。

1、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利用了物体的“弹性”和“弹力”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出示课件,展示弹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弹性物体,分析我们是如何利用物体的弹性的,引导学生将知识与应用结合,巩固、强化了对弹力概念的认识。


(五)、总结拓展,激励创新。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应用弹力和弹性,设计一些东西,让我们的工作、生活,更加方便舒适。

争做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小发明家。

(设计意图:激励性的语言作为结束语,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想像和创造的空间。


板书设计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原来形状和体积
受到拉力弹力去掉拉力弹性
形状或体积改变
在弹性限度内,拉力越大,弹簧拉伸的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增加相同的力,增加的长度相等。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第二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


坛索中心学校
2013年4月1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