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合集下载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 精品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  精品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唐朝的灭亡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一课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这首诗的前半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但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

曾以繁荣和开放著称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走向衰亡?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1.指导学生阅读“安史之乱”一目,并回忆第2课中的“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找出形容唐玄宗前期、后期统治表现不同的关键词。

提示: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2.唐玄宗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后果?提示: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安禄山等节度使势力发展与唐玄宗的识人用人有密切关系。

玄宗后期,重用善于逢迎的李林甫,任用番将安禄山等掌管重兵,种下了安史之乱及藩镇跋扈的祸根。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他身兼40余职,妒贤嫉能,结党营私,生活奢侈。

其所作所为,引起公愤。

故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

3.材料展示材料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材料二: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板书设计
①安史之乱的原因:
-政治腐败
-边疆民族矛盾
-社会矛盾加剧
②安史之乱的过程:
-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 756年,叛军占领长安
- 763年,安史之乱结束
③安史之乱的影响:
-政治腐败加剧
-经济衰退
-社会动荡
-军事削弱
④唐朝衰亡的原因:
-安史之乱的破坏
-政治腐败
-边疆民族矛盾
-社会矛盾加剧
⑤唐朝衰亡的表现:
题型四:简答题
6.请简述安史之乱的起因和过程。(答案:安史之乱是由于唐朝政治腐败、边疆民族矛盾加剧等原因引发的。叛乱爆发后,叛军迅速占领了唐朝首都长安,皇帝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在长达八年的战争中,唐朝政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平定了叛乱,但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题型五:论述题
7.请论述安史之乱对唐朝衰亡的影响。(答案: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政治上,安史之乱加剧了唐朝政治腐败和官僚体系的衰败。经济上,战乱导致国家财政困难,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社会上,战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民众生活陷入困苦。总之,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安史之乱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唐朝走向衰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这个操作将演示安史之乱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解决办法:1.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和过程,并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衰落表现,并引导学生思考其衰落的原因。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历史教训的理解,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
-学生可以研究其他历史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王朝兴衰,如五代十国、宋朝、明朝等,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教训。
-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唐朝衰落后的历史变迁,如五代十国的分裂和混乱,宋朝的崛起和繁荣,以及元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的更替。
-学生可以探究安史之乱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如对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的影响,对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影响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历史教训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引入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时事分析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听讲,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了深入的了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知道安史之乱,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知道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了解五代十国的基本知识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认识能力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在个性方面,自我意识有了迅速发展,因此要注重趣味性和学科严谨性。

3.教材分析唐朝是一个社会开放、文化发达、经济繁荣、对外交流活跃,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一个封建王朝,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但是经过安史之乱,唐朝衰落下去,直至灭亡,令人叹息,所以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探究安史之乱的影响2.知道黄巢起义的原因及影响,了解唐朝的灭亡3.了解五代十国的局面形成的实质和影响评价任务:1.通过自学教材上的文字材料和史料补充,小组探究,口述出“安史之乱”出现的的原因,并知道安史之乱的经过,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评价目标1)2.在学习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时,知道唐政府没有解决节度使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出现了藩镇割据,再加上其他原因,小组共同探究交流(评价目标2)3.小组成员交流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及影响(评价目标3)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有人说,一段历史就是一本书,书中记载着太多悲欢离合;有人说,一个朝代就是一本书,书中描绘了多少繁花落寞。

我瞬间感觉自己成了一个诗人,同学们,我们从小都知道唐诗,今天的中国诗词大会更是风靡全国,诗让我们沉醉、让我们感慨、让我们回忆。

唐诗见证了唐朝的繁华、衰落和灭亡,那大家通过老师展示的部分唐诗,来展开今天的学习历史的神奇之旅吧!2.多媒体展示杜甫的诗《忆昔》和《春望》、《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3.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4.推进新课作业设计:引导和指导学生画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或者思维导图,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第5课 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作业设计:1.完成本课内容的思维导图2.课下作业:搜集从唐朝建立到灭亡期间的历史知识,加入图片或诗句等资料,做成历史手抄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1、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2、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3、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4、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从中汲取教训。

二、新课讲授安史之乱1、背景(原因):(1)政治腐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唐节度使分布节度使,官名。

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始成为固定军区。

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

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

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

(3)节度使势力膨胀: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边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矿长势力。

2、时间:755—763年3、经过:(1)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与步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克东都洛阳、潼关,逼近长安。

唐玄宗逃往四川。

(2)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3)唐军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763年最终被平定。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安史之乱,以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教材通过介绍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从而理解唐朝衰亡的历史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图文并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但对安史之乱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安史之乱对唐朝衰亡的影响,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以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掌握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史料分析法: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歷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安史之乱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从安史之乱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激发学生对安史之乱的好奇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设计-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设计-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教案)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
四、合作学习
1.唐朝灭亡的原因?
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指的是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这场动乱几乎摧毁了李唐政权,给社会、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安史之乱成为唐代历史的转折点,乱后的唐朝由鼎盛进入了衰落阶段,并最终走向了灭亡。
宦官专权。唐朝的宦官掌控禁军,在朝堂上架空皇帝、压制文臣。
小组讨论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的分裂与更迭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2)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至此灭亡。
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楚、吴越、前蜀、后蜀、南平、闽、南汉、南唐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权的虚弱,这点主要体现在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唐朝后期,由于藩镇自雄,中央政权变得虚弱无力,几次企图削弱藩镇的努力,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使国家再没有能力与藩镇较量。与中央力量下降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藩镇的力量却越来越强,藩镇割据更加无法控制。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安史之乱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下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下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课题《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单元一学科历史年级七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唐玄宗执政政策的转变,帮助学生了解到历史人物对历史的作用,从而警示自身需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居安思危。

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而亡的了解,由史入政,培养学生参政意识。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表象之中归纳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由小见大。

通过影像资料了解安史之乱的经过。

再由学生论证安史之乱的影响,培养学生历史研究的思维。

通过史料分析得出五代十国的特点。

知识目标:1.知道安史之乱的概况及历史影响。

2.了解唐末农民起义、唐朝灭亡等基本史实。

3.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历史局面。

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唐朝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难点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含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韩熙载夜宴图》,引入课题。

学生看视频,初步感知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授新课 1.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课本内容。

3.学习第一部分:安史之乱(1)明确“安史之乱”的意思。

“安”:安禄山。

“史”:史思明。

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想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争夺权力的战争。

(2)播放视频《安史之乱》。

(3)讲解安史之乱的原因。

用材料做引导,得出原因:中央: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日渐腐化,重用奸臣,政治黑暗腐败;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之势。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学课本内容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学生看视频,初步了解安史之乱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本内容检查自学情况直观,容易记忆(4)学习安史之乱的过程。

以图片的形式进行讲解。

明确安、史的进军路线和评判安史之乱的路线。

(5)研读材料,总结出安史之乱的影响。

4.学习第二部分: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播放《黄巢起义》的视频(2)讲解黄巢起义的原因。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2.在安史之乱猛烈冲击下,唐朝重要集权大大削弱。名义上归降的安史部将仍独霸一方,朝廷被迫增设许多_________,形成______林立割据分裂的局面。
唐朝末年,_______、_______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唐末黄巢起义沉重的打击了腐败的贵族官僚和藩镇势力,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
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
教学
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
难点
安史之乱
课前
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唐朝建立到鼎盛的过程,
展示杜甫的两首诗: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探究点二黄巢起义
师生共同探讨
1.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黄巢起义的历史影响什么?
材料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并宣布要“洗涤朝延”,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师简要讲述下唐朝灭亡的背景、时间。
探究点三五代十国
学生讨论完成
作业
布置
P27材料阅读和自我测评



师生共同探讨
观察教材五代十国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2)了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3)唐末农民起义原因、简单经过及历史作用;(4)五代十国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朝国势衰落的原因。

(2)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也认识到当今反腐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过程和藩镇割据的概念【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资料研习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唐荣耀》为导入点,男女主人公在乱世中挣扎,当时的乱世是怎么爆发起来的?PPT展示出大唐荣耀的剧照和安禄山、史思明的相片,引出安史之乱。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第一篇章:安史之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3-24页,思考①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②安史之乱过程?③安史之乱影响?PPT出示材料材料一: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材料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材料三:(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统治情况学生结合书本讨论,教师总结:(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安史之乱的成因和影响;
技能目标:知道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知道五代十国局面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安史之乱吗?它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二、安史之乱:
师:课件出示安史之乱的内容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安史之乱为什么会发生?它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2.知道黄巢大起义,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3.知道唐朝灭亡的史实;4.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

三、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荔枝是著名的岭南佳果,属亚热带珍贵水果,岭南四大名果之一,但保存时间不长。

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四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

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二)自主学习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

公认的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的唐朝是如何走向衰落的?(三)合作探究安史之乱——盛转衰材料一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致百姓多迁徙流亡。

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腐朽的统治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材料二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材料三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学习与探究(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安史之乱的原因有哪些。

(2)简单概述安史之乱的路线。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3.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实质和特点。

三、新课讲授(一)安史之乱1.展示材料:材料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飘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白居易《长恨歌》材料二:(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思考: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统治情况。

2.展示安史之乱的简介:“安”:安禄山“史”:史思明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发动的叛乱。

3.展示安史之乱的经过:4.展示安史之乱影响的材料:材料一: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材料二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被任命)节度使。

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新唐书》材料三:根据教师讲解和图片史料加深知识的记忆通过教师所创设的史料情境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黄巢起义1.展示材料:不第后赋菊——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展示唐朝灭亡的史实: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3.引导学生探究唐朝灭亡的原因: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严峻;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力过大。

1.根据教师讲解和图片史料加深知识的记忆2.小组探究分析问题通过教师所创设的史料情境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唐朝的繁荣时期,对于唐朝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对唐朝历史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兴衰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唐朝衰亡的原因。

2.难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和相关史料。

2.教室座位布置,便于小组合作。

3.相关历史地图和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唐朝繁荣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

然后提出问题:“唐朝为什么会从繁荣走向衰落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反馈。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总结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兴衰变迁。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②知道鉴真东渡的具体历史史实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②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杜甫曾经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

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

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

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一)安史之乱1.唐玄宗宠信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

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教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

他们把持朝政,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PPT播放唐玄宗和杨贵妃画像)(>>>PPT展示大唐伎乐图)2.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PPT展示大唐伎乐图)唐玄宗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节度使权力过大,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课标人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人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r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突出“开元盛世”。

二、导入新课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

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

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

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

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

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通过了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二、内容分析唐朝的繁荣盛世大约持续了100多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一场安史之乱揭开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

从此,唐朝由盛而衰,逐渐形成潘镇割据的局面,统治越来越腐朽,最终在农民战争打几下土崩瓦解。

唐朝灭亡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现多个割据政权,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分裂时期。

三、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对唐朝的影响,知道阶级斗争实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时空观念:知道安史之乱和唐朝灭亡的时间,知道五代十国的位置及时代特点。

史料实证:通过识读文字史料、历史地图等材料,了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等史事的基本情况。

历史解释: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家国情怀: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中,了解不断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从五代十国虽然分裂但统一始终客观存在中,理解统一的大势所趋。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难点:安史之乱。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新教材等。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

(二)讲授新课1.安史之乱(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及影响。

(2)学生活动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再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

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分析,进行归纳总结起义爆发的原因。

同时强调黄巢起义的影响,农民战争瓦解了唐王朝,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但并未使之灭亡。

唐朝是在农民战争已经失败20多年后,被农民军的叛将、唐的节度使朱温所灭。

(2)学生活动知道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和积极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衰落过程。

教材通过介绍唐朝晚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教材内容涉及唐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唐朝的衰亡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唐朝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了解不深,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此外,学生可能对唐朝衰亡的历程感到枯燥乏味,教师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提高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再现唐朝晚期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含有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唐朝晚期的历史场景。

2.教材:准备人手一本教材,方便学生跟随教师学习。

3.历史资料: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唐朝盛世的画面,如开元盛世等,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

随后切换至安史之乱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提出问题:“安史之乱是如何爆发的?它对唐朝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首诗的前半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但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

曾以繁荣和开放著称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走向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指导学生阅读“安史之乱”一目,并回忆第2课中的“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找出形容唐玄宗前期、后期统治表现不同的关键词。

提示: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2.唐玄宗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后果?
提示: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安禄山等节度使势力发展与唐玄宗的识人用人有密切关系。

玄宗后期,重用善于逢迎的李林甫,任用番将安禄山等掌管重兵,种下了安史之乱及藩镇跋扈的祸根。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他身兼40余职,妒贤嫉能,结党营私,生活奢侈。

其所作所为,引起公愤。

故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

3.材料展示
材料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材料二: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4.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哪些原因。

提示:(1)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2)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5.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安史之乱的史实,了解学习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人物、主要
经过和结局。

请学生课上与大家分享交流。

过渡:安史之乱虽然被镇压,但是长达八年的战争也给唐朝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通过两则材料,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安史之乱的影响。

6.材料展示
材料一: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材料二: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采取安抚政策,设立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占据藩镇,割据一方。

师生共同总结:影响:(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2)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3)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教师强调:安史之乱的性质是叛军企图夺取唐王朝中央政权。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唐朝人都特别喜欢写诗,以诗明志,黄巢也不例外,他在诗作《不第后赋菊》中就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请同学们诵读这首诗,感受黄巢心中的抱负。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提示:这首诗表达了黄巢想要改朝换代的愿望。

2.黄巢为什么要改朝换代?黄巢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一目,回答黄巢起义的原因、结果和影响。

提示:黄巢起义以后,镇压黄巢的节度使朱温掌握了朝政大权,并在907年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教师总结:唐朝衰亡的过程及原因
(1)安史之乱——由盛转衰;(2)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矛盾加剧;(3)黄巢起义——致命打击;(4)朱温反叛——唐朝灭亡。

唐朝灭亡以后,中国历史进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史料解读
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政权分立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根据课本知识和材料,回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提示:唐末藩镇割据。

3.结合教材,概括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拓展延伸:唐朝是继隋朝以后大一统的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在国际上拥有很高的地位,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然而遇安史之乱,唐朝走上了衰亡之路。

现如今,我国的国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唐朝的衰亡对我国国家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小组讨论,以史为鉴)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一百多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识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

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

另外,要让学生明白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使其领悟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夙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