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人教课标版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9465cf3da32d7375a417804a.png)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
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过程与方法(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2)初步掌握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探讨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3)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讨论评价“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
(2)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3)理解古代中国的哪些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4)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和树立开放的世界观。
(5)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农、工、商的关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觉维护改革开放局面,对新生先进生产力及新生事物要呵护、宽容,并自觉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6)以史为鉴,在国家独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最终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
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96516c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1e.png)
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教案课题:《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分析古代经济政策的变化趋势。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及其影响。
2.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
3.近代经济政策的转变。
教学难点:1.对古代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实施原因的理解。
2.分析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课时一、导入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代中国经济特点。
2.引出本课主题: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二、教学内容1.重农抑商政策(1)介绍重农抑商政策的起源和背景。
(2)分析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措施。
(3)讨论重农抑商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2.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1)介绍海禁政策的起源和背景。
(2)分析海禁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措施。
(3)讨论海禁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有哪些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四、课堂小结2.强调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有哪些?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近代经济政策的转变。
二、教学内容1.近代经济政策的转变(1)介绍近代以来经济政策的背景。
(2)分析近代经济政策的变化趋势。
(3)讨论近代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2.近代经济政策的特点(1)分析近代经济政策与古代经济政策的区别。
(2)讨论近代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近代经济政策与古代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四、课堂小结2.强调近代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五、课后作业1.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查找相关资料。
2.分析近代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分析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使学生了解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背景和政策环境。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经济政策》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经济政策》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be38eb6bd97f192379e9ad.png)
精选资料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 4 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精选教案课程标准课标问题解读教课目的认识“重农抑商” “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剖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原由。
要点:掌握古代中领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并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培育学生的历史剖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修业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行的原由。
(1)知识与能力: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期间的井田制及崩溃的经过、封建土地全部制的形成及发展、特色、封建社会期间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吞并。
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来源因。
认识培育学生阅读历史文件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件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依据教科书与教师供给的考古资料、历史文件及自己的察看所得,进行推理剖析,勇敢地比较论证,主动研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学会用察看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商讨相关问题。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本课学习,学生认识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迫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日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基础知识梳理一、对内政策1、土地政策的演变期间土地制度演变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全部夏、商、西周期间,土地奴隶社会土地国有(井田制)属于国家全部;春秋期间,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合法性;战国期间,确定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历朝政府采纳举措,克制地主吞并农民土地。
北魏均田制,明朝依据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持续两千多年。
2、“重农抑商”(1)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保证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稳固封建统治。
(2)提倡:商鞅变法(3)发展:①西汉:克制富豪大贾权力;②明清:依旧坚守重农抑商政策。
思想拓展阅读第一子目思虑: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这类变化对社会转型产生什么影响?认识:生产力是推进产生转型、制度变化的根来源因。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11277e39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a.png)
2.设计一份关于古代经济政策的调查问卷,包括至少10个问题,旨在了解同学们对古代经济政策的认识程度。完成后,可互相交换填写,以便了解他人的观点。
3.选择一个古代经济政策,结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其对现代经济政策的启示。要求:逻辑清晰,论述合理,不少于600字。
2.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线性思维,容易将历史事件简单化。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地评价古代经济政策。
3.学生在史料实证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提高学生的史义理解不深。教师应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搜集与古代经济政策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图片、文物等,制作成一份PPT或手抄报,展示古代经济政策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5.结合课堂所学,编写一个关于古代经济政策的历史小故事,要求故事情节生动,能够体现出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6.针对本节课所学的古代经济政策,选取一个政策进行分析,从背景、实施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有力,不少于600字。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经济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2.提供相关资料和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经济政策的背景、实施过程及其效果。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
4.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历史规律的热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b0f4ea844769eae109ed4f.png)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考点同步解读1。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1)基本类型:分为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
其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均田制等。
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2)变动趋势:一方面,大地主、大官僚和贵族不断地兼并土地。
其结果是:地主阶级控制了大量土地;农民无以为生;封建统治力量严重削弱;进而导致了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爆发,旧王朝往往迅速溃灭、另一方面,新建立的封建政权中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利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调整的基本点在于: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财政收入;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
但封建政权不估计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如此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就难以幸免、2、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古代中国封建统治者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直截了当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这种政策既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定产物,也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含义: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即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
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这项政策。
原因: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截了当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舞、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7d31c15022aaea998f0fef.png)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练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并形成正确的评价。
2.让学生科学认识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
2.“海禁”政策。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古代的经济政策整体把握土地制度演变历程,全面掌握“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学会正确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深刻理解“重农抑商”政策能长久得到实行的原因,正确区分明清两朝的“海禁”政策,知道“闭关锁国”并非禁绝对外贸易,科学认识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二、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1)君主土地私有制:君主的私有土地。
是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占有的土地。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居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3)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自耕农掌握的土地。
居被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
三、关于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
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
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四、“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1、“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主要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文档资料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13713ec240c844769eaee97.png)
利川市第五中学_一_年级__历史_学科集体备课教案第_3次教案课题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数 3 主备课人向成龙审核人授课时间______班第_____周星期_______第_______节课______班第_____周星期_______第_______节课课型新授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讲解、讲述法教具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与探究;讲解法、图示法和讲述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学情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设计(含学法指导内容)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学案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影响;2、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知识巧记(本课结构)一个核心:维护小农经三种土地政策:氏族公社公有、奴隶社会国有、封建社会私有五大政策:赋税制度、土地买卖制度、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一、土地制度的演变(一)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二)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1、含义:把耕地划分为一定面积的方田,周围有经界,中间有水沟,阡陌纵横,因像“井”字形,故曰井田制(用意:排水;便于计算面积)。
2、原因合作探究一结合教材分析井田制产生的原因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3、内容:根据教材,试着归纳奴隶制的内容①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授土、授职、授民),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买卖和转让(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②受封者要交一定的贡赋③受封者强迫庶民和奴隶集体耕种④劳动产品归受封者所有4、实质:国王为代表的贵族阶级土地所有制(私有制)(《诗·小雅·北山》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doc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a65a2c0fb8f67c1cfbd6b89d.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教学目的】1. 让学生熟练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并形成正确的评价。
2. 让学生科学认识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 “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
2. ,海禁” iOo【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古代的经济政策整体把握土地制度演变历程,全面掌握“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学会正确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深刻理解“重农抑商”政策能长久得到实行的原因,正确区分明清两朝的’緞”政策,知道“闭关锁国”并非禁绝对外贸易,科学认识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二、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1) 君主土地私有制:君主的私有土地。
是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 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占有的土地。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居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3)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自耕农掌握的土地。
居被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
三、关于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
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
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四、“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1、“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主要表现(1) 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 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37f6465482fb4daa58d4b69.png)
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主备课人一、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了解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变化。
“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严重后果。
(2)理解:“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
(3)运用:闭关锁国与中国现在对外开放的比较。
2、过程与方法:(1)教学方法应多种多样,阅读法、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历史比较。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能够运用正确历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到,正确处理农业与商业的关系对经济建设的作用。
了解坚持对外开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总结出“闭关锁国”政策必定造成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2、难点: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四、教学方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1课时)一、土地制度的演变(一)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二)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井田制的特点:1.一切土地属于国家;2.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3.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故称井田;4.庶民和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作(三)春秋时期1、井田制瓦解原因:A、生产力的发展;B、王室衰微,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C、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2、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
(四)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1)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2)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3)农民土地所有制:(五)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的措施:1、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
2、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案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89a3c8f581b6bd97f19eaf2.png)
师生互动:
思考1: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回答: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思考2:直接因素是什么?
回答:私田的开垦。
思考3:井田制瓦解的标志是什么?
回答: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公元前356年,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至此,井田制彻底瓦解。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回答此题。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回答此题。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回答此题。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回答此题
作业布置
1、学思之窗 2、 做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一、土地制度演变
二、重农抑商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教学反馈
教师总结:
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问题情境2:以上图片材料,你得到哪些信息?
从这一角度讲,井田制实际上是西周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过程评价:井田制开始于夏商时期,盛行于西周,到了春秋时期就逐渐瓦解了。
教学难点
土地制度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 学 过 程 设 计(内含学法指导内容)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复习回顾:提问上节课知识
导入新课:(图片导入)
一、土地制度演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4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4](https://img.taocdn.com/s3/m/883223406bec0975f565e243.png)
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第四名,202,王跳跳。
第五名……”这时全班同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羡慕。
我也开心得差点就跳起来了。
这次期末,我得了好多好多奖:年级第四名、文明生、三好学生……放学后,我跟着思颐去她家。
她家很好看,很精致。
我们一起当老师,很好玩,很开心。
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第四名,202,王跳跳。
第五名……”这时全班同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羡慕。
我也开心得差点就跳起来了。
这次期末,我得了好多好多奖:年级第四名、文明生、三好学生……放学后,我跟着思颐去她家。
她家很好看,很精致。
我们一起当老师,很好玩,很开心。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52ffd4dd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63.png)
1.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使学生认识到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公平、公正、开放的社会制度对人类进步的重要性。
4.通过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探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独立思考、客观评价的品质。
2.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展示古代农业社会和商业社会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经济政策对社会的影响。
3.创设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站在不同阶级立场,体验“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同理心。
4.设计互动环节,如讨论、辩论等,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表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问题导向
3.创设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站在不同阶级立场,体验“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同理心。
4.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同学们,你们认为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出于什么原因制定的呢?”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实施的影响。如:解释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目的和实施过程。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一、案例背景
“古代的经济政策”是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生而言,通过学习古代经济政策,不仅可以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更能深刻理解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主要内容涵盖了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古代经济政策,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巩固了学习内容,同时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提升的意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 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 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68e60ceef705cc175527094d.png)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一、课标内容: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问题式”和“探究式”教学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有一张图片导入,中西方情况的对比,让学生更形象理解,(课件1)讲述新课:一、土地制度的演变(课件3---7)(一)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在原始社会,土地属于_________所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二)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质也是一种土地私有制;1.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2.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故称井田;3.庶民和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作。
4.(三)封建土地所有制1. 确立的过程:(1)春秋时期,由于______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_____,而且周王室衰微,诸侯间的兼并战争频繁,井田制遭到破坏。
(2)公元前594年,______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这实际上承认了___________的合法性。
(3)战国时期,秦国的_____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1)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如:均田制):(2)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3)农民土地所有制:3. 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的措施:(4)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________,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_____________。
(5)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______ 和______的多寡收取赋税,绘制了“鱼鳞图册”,作为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e0c6c8c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a8.png)
3.在讲授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时,我会重点介绍这两种制度的实施原因、影响以及评价。我会引导学生关注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这些政策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五)作业小结
1.本节课的作业,我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古代经济政策的心得体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古代经济政策对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启示。
2.同时,我会布置一道思考题,如:“你认为古代经济政策对现代经济发展有何启示?”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在下一节课的上课前,我会让学生分享他们的作业成果,对他们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以巩固所学知识。
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3.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代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采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古代经济政策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历史真相的热情。
2.通过了解古代经济政策,使学生认识到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与调控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客观评价事物的能力。
4.引导学生从古代经济政策中汲取智慧,认识到了解和运用历史规律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5.通过对古代经济政策的探讨,培养学生珍视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态度,增强他们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意识。三 Nhomakorabea教学策略
(四)总结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0649a443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26.png)
3.汇报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给予指导和点评。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古代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实施过程等知识的掌握。
2.问答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经济政策对农业、商业、手工业等领域的影响。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吗?”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围绕以下内容进行讲解:
1.古代土地制度:介绍封建土地制度的特点、演变过程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如封建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等,以及这些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分析古代经济政策形成的背景、原因和实施过程,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掌握并运用历史资料,学会查找、整理和分析有关古代经济政策的相关信息,提高历史学科的研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古代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2.通过了解古代经济政策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民生、关爱他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树立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学过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和高中历史模块《必修一》即政治模块,对古代政治的发展有一定了解,也培养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但由于政治和经济模块分开,内容时间跨度大,概念较多,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理解不容易透彻,基础知识方面还有些陌生,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对一些重点史实的了解,重点让学生讨论,集思广益,充分发表意见。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
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过程与方法(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2)初步掌握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探讨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3)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讨论评价“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
(2)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3)理解古代中国的哪些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4)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和树立开放的世界观。
(5)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农、工、商的关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觉维护改革开放局面,对新生先进生产力及新生事物要呵护、宽容,并自觉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6)以史为鉴,在国家独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最终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方法一】通过设问导入:课前要准备布置复习、预习作业,避免教学资源浪费和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回顾在初中学习过明清的“海禁”和“闭关政策”;复习本单元前三课古代经济发展状况;预习本课内容。
学生查找初中教材,或查找相关资料,初步了古代土地政策的演变、古代的经济政策。
授课前教师可以根据布置的作业设问,如:你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有过哪些形式?中国古代经济的核心部门是什么?等。
【方法二】通过教材情境导入:从“田”字的写法导入土地制度的演变。
教师可以设问:田字在古代的写法有几种?田字是表音还是表意?田字的形状说明什么?等。
学生可以结合已有知识呼应教师。
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便于由浅入深解释历史概念。
【方法三】通过设置新情境导入:2004年农民阿牛在承包的10亩土地上种植玉米,总产量约3000公斤。
它认为种玉米无利可图,2005年他把土地卖给小强建房子。
教师可以设问:阿牛收获的玉米将如何分配?试评价阿牛的卖地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所有的几种形式(国家的还是集体的,或是个人的),区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从而导入新课。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1)含义:井田制形成于商代;鼎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井田制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夏、商、周时期,国君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君交纳贡赋。
庶民和奴隶在“井田”(又称公田)里集体劳作。
井田制的实质就是王田制,即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君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
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2)瓦解:▲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
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标志:鲁国实行“初税亩”【备课资料】初税亩:我国最早的税收制度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
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春秋时期,由于牛耕和铁农具的普及和应用,农业生产力提高,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同时贵族之间通过转让、互相劫夺、赏赐等途径转化的私有土地也急剧增加。
实行“初税亩”田赋制度之前,鲁国实行按井田征收田赋的制度,私田不向国家纳税,因此国家财政收入占全部农业产量的比重不断下降。
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因势利导,适应土地私有制这一历史潮流,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实行“初税亩”。
《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
”初,是开始的意思;税亩是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即“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凭借政治权力对“私田”开始征税,规定不论“私田”、“公田”一律“履亩而税”。
从此,井田之外的“私田”开始纳税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也预示着井田制的瓦解。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1)形成:①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2)分类:按土地占有形态分类,一般认为封建社会有三种土地所有制:①国有土地:如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作为征收赋税、增加国家收入或壮大军队、维护统治的依据。
②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其特点是个人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由此,土地兼并成为封建社会不可避免也无法根除的现象。
③小农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占有很少土地。
其中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3)措施: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①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备课资料】均田制:中国古代北魏至唐中叶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
主要规定:(1)男子15岁以上,授种票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
奴婢同样授田。
耕牛1头授田叨亩,限4头牛。
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
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随奴婢和牛的有无而还授。
(2)男子授桑田20亩。
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
产麻地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0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
北齐、北周、隋、唐都沿用均田制,具体办法有所变更。
北齐男子18岁开始授田。
唐代女子不授田,男子授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狭乡减半。
永业田、口分田均不得买卖,但迁徙和身死无力营葬者可卖永业田,从狭乡迁往宽乡者可出卖口分田。
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使农民摆脱豪强大族的控制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人。
唐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实行的基础——土地国有被破坏。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
②明朝实行“鱼鳞图册”,即丈量田亩,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备课资料】鱼鳞图册为征派赋役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
以所绘田亩状如鱼鳞而得名,简称鱼鳞册。
据文献记载,南宋绍熙元年(1190)漳州等地即开始编制这种图册,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始于明洪武二年(1369),进入清代后渐废。
洪武元年春,明太祖朱元璋针对两浙富民诡寄田产、逃避赋税之弊,派遣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往浙西核实田亩。
并在松江编制鱼鳞图册。
二年,又派国子生武淳等分别巡行州县,全面清丈土地,查实田亩,编造土地清册,即鱼鳞图册。
具体办法是:根据各县税粮多少,将一县分为若干区,每区又按土地的自然形态分为若干地段,由粮长率里长、甲首进行丈量,以田地为主,编排字号,详列土地面积地形、四至、土质优劣及上中下等税则。
有的图册还有“分庄”一栏,以备土地买卖时粮差过户或父子兄弟析产之用。
各州、县、都、里将所辖境内的田地图编在一起,栉比排列,制成鱼鳞总图册。
各州县年终统一造册解府汇编成一府总册。
图册一式四份,分存于县、府、布政使司、户部。
明代鱼鳞图册,就其所登记的项目而言,已是相当完备的土地登记册。
它的编制,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多少防止了产去税存或有产无税的弊端,使政府税收有了保证,耕地及税额也有所增长。
据洪武十四年统计,全国土地面积是三百六十六万七千七百多顷。
到二十四年,增至三百八十七万四千七百多顷;赋税收入仅米麦一项,也由洪武十四年的两千六百一十万余石,增至二十四年的三千二百二十七万余石。
鱼鳞图册的编制,对于巩固高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曾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但明代中叶后,鱼鳞图册与实际逐渐不相符合,而流为具文。
清朝建立后,已名存实亡。
二、“重农抑商”1、原因: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商农争劳力)2、目的: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维护基础,征收赋税)3、演变:(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措施:①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农本商末)②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③国家控制山泽之利,实行盐铁专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