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的原因及对中国证券公司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原因、影响及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原因、影响及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将深入探讨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影响及启示。
我们将回顾次贷危机爆发的背景,揭示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包括金融市场的过度创新、监管缺失和政策失误等。
我们将分析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产生的深远影响,包括信贷紧缩、市场动荡、金融机构破产以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
我们将从次贷危机中汲取教训,探讨如何避免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以及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启示,如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推进金融市场改革等。
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防范和应对未来金融危机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复杂且多元,涉及金融市场、监管制度、经济政策以及全球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
过度的金融创新是引发危机的直接原因。
在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期,金融机构为了追求高收益,推出了大量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如抵押债务债券(CDO)和信用违约互换(CDS)等。
这些产品将原本的高风险资产通过层层包装和分销,使得风险被极度扩散和隐蔽。
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缺失为危机的爆发提供了温床。
在2000年代初期,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采取了低利率政策,导致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
同时,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不足,使得一些金融机构能够利用监管漏洞进行高风险操作。
全球经济失衡也为美国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大量外国资本流入。
这些资本通过购买美元资产进入美国市场,推动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然而,这种经济失衡导致美元汇率波动加剧,进而影响了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和市场主体的道德风险也是导致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一些金融机构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放松了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标准,导致大量信用不良的借款人进入市场。
这些借款人在房价下跌时无法偿还贷款,引发了违约潮和信贷紧缩。
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金融市场的内在缺陷和监管不足的问题,也有全球经济失衡和市场主体道德风险的影响。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摘要:目前,美国次级债危机是全球瞩目的焦点。
危机导致美国乃至全球股市的剧烈波动,引发了国内各界的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次级债市场的运作机制和流程,剖析了美国次级贷款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及其对中国目前发展资产证券化的诸多启示。
关键词:次级债危机;中国资产证券化;启示一、引言自2007 年8 月全面爆发的美国次级债危机愈演愈烈, 已成为继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一场金融风暴。
相对于美国,我国的资产证券化现在处于试点探索阶段。
因此,研究美国次级债市场的运作机制,分析次级贷款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于保障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将大有裨益。
二、美国次级债市场的运作机制及其流程美国次级债市场的兴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次级抵押贷款的产生。
由于次级抵押贷款是银行针对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发放的,利率比优质贷款产品普遍高2 %—3 %。
因此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
2001—2004年,美国新经济泡沫破裂后,美联储为刺激经济,实施低利率政策,并实施了宽松的房贷政策,鼓励人们消费买房,刺激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繁荣发展。
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就是次级债。
将次级抵押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基本运作程序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资产证券化目标,组成资产池提供次级按揭贷款的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后并不愿意长期持有,这一方面是由于贷款本身的风险,另一方面则是这些金融机构需要流动性以发放更多的贷款。
那么,这些信贷公司就需要把手头的债权卖出去, 收回现金才能让业务继续滚动下去。
信贷公司将这些次级抵押贷款资产进行组合,根据证券化目标确定资产数,最后将这些次级抵押贷款汇集形成一个资产池。
2、抵押贷款公司将抵押贷款出售给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担当特设信托机构(SPV)的角色,实现真实出售。
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与抵押贷款公司签定买卖合同,抵押贷款公司将资产池中的次级抵押贷款出售。
美国次贷危机及对我国证券业的启示
20 07年初 的 美 国 次贷 危 机 演 变与 深 化 过 程 的 基 础 上 , 宏 观 和 微 观 两 个 层 面剖 析 了危 机 发 生 的 成 因 , 出次 贷 危 机 从 提 对 中 国证 券 业 发展 的五 点启 示 : 强 对 证 券 业 的 引 导 和监 管 ; 快 证 券 业 自我 创 新 体 系建 立 ; 强 资本 市 场 的 制 度 性 加 加 加
转 型 ,标志着 美 国独 立 投 资 银 行 模 式 的 终 结 , 国 美
引 言
汇 丰控股 为在 美 次级 房 贷 业 务 增 1 美元 坏 账 拨 8亿
没有产 生太 大 的冲击 , 因此 , 们对 危机 的严重 性未 人
投 资银行 引 以 自豪 的“ 借短 放 长 ” “ 、 以小博 大 ” 营 经
是 一个逐 步发 展 的 过程 。 回顾 起 来 , 次 贷 危 机 演 从 的演变 与深 化 的过程 。
( )危 机 的初 步爆 发 1 高, 而且 公布 的财 务损 失 也 常 常 让人 始料 未 及 。例 变成 为全球 性 的金 融 危 机 , 际 上经 历 了 四个 阶段 如 ,0 8年 1月 中旬 , 国 花旗 集 团和 美 林 证 券 分 实 20 美
1 次 贷 危 机概 述及 演 变
级抵 押贷 款 债 券 信 用 评 级 ; 8月 初 , 国之 外 的 法 美
国、 国、 德 日本等 国金融机构开 始披露次贷相关 损 次贷危机开始 向全球金融体系扩散。 次贷危机是指由美国次级房屋信贷行业违约剧 失, 增、 信用 紧缩 问题 而于 2 0 0 7年夏季 开 始引 发 的 国际 ( )危 机 的深化 3 金融市场 上 的震荡 、 慌 和危 机 l6 自 2 0 恐 _ 。 1 _ 0 7年 初 , 20 0 8年 1 至 5月危 机 进 入深 化 阶段 , 入 到 月 卷 知 美 国次贷 危机 浮 出水 面到 演 变 成 为全 球 金 融 危 机 , 危 机 当 中的金融 机 构 规模 越 来 越 大 , 名 度越 来 越
次贷危机的根源、传导及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次贷危机的根源、传导及对我国的影响分析次贷危机的根源、传导及对我国的影响分析一、次贷危机的根源次贷危机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起因之一。
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与泡沫化。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低利率环境:2000年初,美联储为应对科技股泡沫破裂引发的衰退,开始采取低利率政策。
此后连续多年,美国连续降息,形成了长期的低利率环境。
低利率刺激了房地产市场需求,房价不断上涨。
2. 解禁次贷市场:次贷是指信用评级较低的贷款,此前主要由政府机构承担,风险相对可控。
然而,2000年代初,高盛等投资银行推出了大量次贷产品,并通过金融创新手段将其进行分包和转让。
这使得投资者对次贷市场产生了兴趣,引发了该市场的迅速膨胀。
3. 贷款机构的宽松政策:为了吸引借款人并满足投资需求,很多贷款机构开始放宽贷款条件。
很多次贷产品并没有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充分审查,导致不合格借款人也能获得融资,增加了次贷市场风险。
综上,低利率环境、解禁次贷市场以及贷款机构的宽松政策是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房价泡沫的形成与破裂。
二、次贷危机的传导次贷危机的影响并不止于次贷市场,它迅速传导到了整个金融系统,甚至具备全球性冲击。
其传导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资金链断裂:次贷危机导致了很多次贷产品的价值暴跌,金融机构在这些产品上面临巨大亏损。
这就使得很多机构资金链断裂,难以偿还债务,甚至倒闭。
2. 银行间信任破裂:次贷危机使得各家金融机构之间的信任受到严重损害。
由于担心其他机构的负债风险,银行间的互贷活动急剧减少,造成资金供需不平衡以及市场的恐慌心理。
3. 跨境金融传染:次贷危机使得资金流动性紧缩,进而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传染效应。
许多国际金融机构也备受冲击,因为它们在次贷市场上投资巨额资金。
三、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分析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外贸减速:由于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次贷危机使得全球经济形势严峻,国际贸易活动大幅减缓,我国的出口受到严重冲击。
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
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次贷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的成因、影响,以及它对全球金融监管体系所带来的启示。
次贷危机起源于21世纪初,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过度繁荣和金融市场对风险的忽视,最终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我们将首先回顾危机的起源和发展,然后分析导致危机的主要成因,包括监管缺失、市场过度自信、风险评估不足等。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深远影响。
我们将总结危机对金融监管的启示,包括强化监管、完善风险评估、提高透明度等,以期为未来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提供参考。
二、次贷危机成因分析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源于2001年美国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追求高利润,向信用评分较低的购房者提供贷款。
这些购房者,通常被称为“次级借款人”,他们的还款能力相对较弱,贷款条件因此也更为宽松,如低首付、低利率等。
然而,这种宽松的贷款政策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过度的金融创新是次贷危机的重要成因之一。
在房地产市场繁荣的背景下,金融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将大量的次级房贷转化为可在市场上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如抵押债务权证(CDOs)等。
这些金融衍生品虽然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但同时也放大了风险。
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波动,这些基于次级房贷的金融衍生品就会面临巨大的损失。
监管缺失和监管不足也是导致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
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监管机构未能及时跟上市场的步伐,导致很多高风险的金融产品游离于监管之外。
同时,监管机构对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使得金融机构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忽视了风险。
全球经济失衡和货币政策的不当运用也为次贷危机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当时,全球经济失衡导致美国国内储蓄不足,过度依赖外部融资。
为了维持经济增长,美国采取了低利率政策,鼓励消费者借贷消费。
这种货币政策的不当运用使得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泡沫,进而引发了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的根源、传导及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次贷危机的根源、传导及对我国的影响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传导机制,以及该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我们将首先回顾次贷危机爆发的历史背景,然后详细分析导致这场危机的各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过度的信贷扩张、监管缺失、金融市场复杂性和不透明性等。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危机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传导,特别是它如何影响全球经济和金融稳定。
我们将重点分析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包括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以及对中国政府政策制定的挑战。
我们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应对次贷危机影响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国在未来的金融危机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二、次贷危机的根源次贷危机,又称为次级房贷危机,其根源可以追溯至21世纪初的美国房地产市场。
当时,由于低利率政策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始积极推广次级抵押贷款,即向信用记录较差或收入不稳定的借款人提供购房贷款。
这些贷款往往具有更高的利率和更宽松的贷款条件,以吸引更多人申请。
然而,这种贷款模式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由于借款人信用状况较差,他们面临更高的违约风险。
同时,由于贷款条件宽松,许多借款人在没有充分评估自身还款能力的情况下盲目申请贷款,进一步加剧了风险。
金融机构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过度放松了贷款审批标准,甚至通过金融创新工具,如资产证券化,将这些高风险贷款打包成金融产品出售给投资者。
这些投资者往往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盲目追求高收益,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次贷危机的发展。
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房地产市场繁荣背后的信用扩张和金融创新工具的滥用。
这种以高风险换取高收益的行为模式,最终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崩溃和全球经济的动荡。
三、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次贷危机并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发生的,而是通过各种传导机制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和放大的。
其传导机制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阶段。
首先是金融市场的传导。
在次贷危机初期,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上升,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如资产支持证券(ABS)和抵押债务债券(CDO)的价值大幅下跌。
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历程、演变趋势,以及其对中国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们将概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包括宽松的信贷政策、金融监管的缺失、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等。
接着,我们将分析次贷危机如何逐渐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并导致全球经济的剧烈动荡。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包括对中国出口、金融市场、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影响。
我们将对次贷危机的未来走向进行预测,并提出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减轻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并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历程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01年,当时美国经济正处于衰退期,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采取了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资金流入了房地产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房贷机构开始放宽贷款条件,推出了许多高风险、高回报的房贷产品,如“零首付”“负利率”等,吸引了大量购房者。
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房贷机构的盈利也大幅增加,进一步推动了房贷市场的繁荣。
然而,这种繁荣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许多购房者并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他们只能依靠房价上涨来偿还房贷。
一旦房价下跌,这些购房者就会陷入负资产境地,无法偿还房贷,导致房贷机构出现大量坏账。
2007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房价下跌,房贷违约率大幅上升。
这时,许多房贷机构开始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倒闭。
这场危机很快波及到了全球金融市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在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拯救金融市场,包括向金融机构注资、降低利率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市场的紧张情绪,但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次贷危机的影响至今仍在持续,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典型的泡沫经济崩溃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房贷市场的过度繁荣和监管缺失是导致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这场危机不仅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成因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现代经济信息10美国次贷危机成因给中国带来的启示孙星光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财政局摘要:由于次级贷款的借款人信用等级低、采用可调整利率、政府政策激励、国内经济下滑、还贷人还款能力下降、利率水平上升等原因导致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演化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中国房贷市场较之美国市场存在的问题更多,应及早采取有力措施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次级贷款;房价;房贷危机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30-0010-01近年来我国杠杆率增长很快,引起了很快的关注和讨论,杠杆太高究竟可能带来什么问题?或许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寻找一些线索,我们可以从美国的家庭高杠杆线索出发,探求2008年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后果,得到一些启发。
一、2008年次贷危机的引发因素(一)杠杆上升导致家庭收入下降。
家庭债务的大幅度上升是危险的。
金融系统的一项主要功能应该是帮助人们分担风险,比如人寿保险,资产组合,期权等。
由于借钱买房的人往往是相对更穷的人,他们的储蓄较少;而银行借出的钱根本上来自有盈余的人的储蓄,这部分人少有抵押贷款。
相当于风险集中在相对穷的那部分人身上。
一个过于仰仗家庭债务而繁荣的金融市场却把风险过多地集中于债务人那边,当房价下跌时,损失主要集中在住房抵押贷款者身上。
(二)信贷扩张导致家庭债务高企。
美国在本世纪初经济危机之前往往会出现债务的大幅上升,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向信用评级不高的人群敞开抵押贷款导致了美国2000-2007年间家庭债务的大幅上升。
信贷扩张下,美国的住房拥有率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的63%至65%上升到2006年的69%,相当于多出了500万拥有住房的家庭。
房价上升了,而人们相信房价会一直上升,所以信贷被源源不断地投放给了那些信用评级不高的人。
(三)激进的利润政策。
房利美由于其混合经济性质,不需要在美国证监会登记发行的证券,也不像其他政府机构那样有透明性的要求,房利美公司对于采用最为激进的利润策略毫不羞涩,例如借助其特权拒绝透露抵押贷款资金池中的具体数据。
论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及对中国的启示
论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3-000-01摘要自从2007年8月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巨大冲击令人瞠目。
金融市场信贷萎缩、金融秩序遭到破坏、个人和金融机构的资产缩水,无一不是这场危机的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小咳嗽”,为何会引起全球金融的“大感冒”?本文从探究次贷危机的产生出发,从而引出应当如何战胜危机及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次贷危机资产证券化金融监管一、次贷危机的产生2001年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及同年“9.11”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使美国将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向房地产业和金融工具的创新。
在此期间,美联储连续17次降低再贴现率和联邦基金利率刺激美国经济的发展。
布什为了连任也提出“居者有其屋”的口号。
金融机构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和利润,也瞄准了个人信用欠佳的次级贷款者,降低向其发放抵押贷款的标准。
于是,越来越多的家庭在低利率、不断攀升的房价、以及贷款机构的鼓动的诱导下投机买房,但其自身不良的资信状况为危机埋下了隐患。
华尔街有句名言:“只要一种资产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就可以将它证券化。
”近三十年来,资产证券化作为国际金融市场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已为无数金融机构带来了收入和利润。
因此金融机构将各种房地产抵押贷款合同汇入资产池,打包产生新的担保债券,如mbs、cmo,而新的金融资产再次证券化又会得到新的债务担保凭证,如cdo等,如此继续。
这样一来,原本的次级贷款合同就被一步一步衍生为各种金融工具。
由于信息的不透明,经过多次衍生后,投资者已经不清楚其最初现金流的本质。
然而,美国通胀压力的持续增大,使美联储在两年内连续17次上调利率。
从2004年到2006年,利率从1%提高至5.25%。
利率的升高造成房地产市场的急剧衰退。
因此,本就无还款能力的投机者无力支付高额的利息而频频发生贷款合同违约,最终不得不交出房屋所有权。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证券行业的影响——华尔街带给我们的警示
投 资 银 行 模 式 走 向终 结
思 的是
.
更值得 我们 反
投 行 的 经 营 业 务 也 由传 统 上
、
华 尔 街 的投 行 们 最 终 是 因 为 投
因 此 思 考 由次 贷 危 机 引 发 的
, ,
以服务为主
靠赚 取 佣 金 的业 务 模 式 转
.
资 自 己 创 造 出来 的产 品 而 亏 损 导 致 破 产 转型
一
的投 资银 行 为 了 赚 取 更 高 的风 险 溢 价
一
.
般采用
20
—
30
倍杠杆操作 (见 表
30
.
)
,
旦 资本 市 场 出 现 较 大 波 动
.
.
其业 绩 随
如 果 投 行 的杠 杆 比 例 为
倍 在 资产 价 当于 赚 到
旦 价格下 跌
,
之 变化 很 大
对 市 场 环 境 的依 赖 过 大 增
一 ’
”
…
…
就 在 于 这 种 金 融 衍 生 品 交 易 的盈 利 模 i
㈦
i ==
,
不 是 建 立 在 健 康 优 质 的基 础 资 产 之 上 这 些 资产 直 接 或 间 接 与 次 级 抵 押 贷 款 {
。
g #磁 : ≈ :
。
;纵 ‰§ ; 瓣 瓣簿 0 i * ;;
∞㈣ ≈ ≤ : 瓣 i : 鬻《 i ∞ # 蛳 : i §
润 和 资产 规模 同时膨 胀
.
一
:
旦 市场环境
。
恶 化 资产 和 利 润 泡 沫 被 刺 穿 偏 离 本 源
业 务 的 投 行 脆 弱性 可 见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对中国的警示
2.3 金融创新方面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起步较晚,在2005年以前一直处
于理论研究阶段,2005年12月15日,中国建设银行率先启动
1.3 过度的金融创新与监管缺失
房地美和房利美通过政府信用背书,在贷款企业和 银行购买了抵押贷款,建立了资产池,并以这笔资产为基 础,发行了抵押支持债券(MBS),向投资银行销售,实现了 资产的证券化。当联邦基金利率低且房价上升时,这种收 益率高且稳定的金融创新产品受到广大投资者的喜爱。根 据美国GN M A的数据所示,已发行的M BS总额在此期间 不断上升,截至2006年,全美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的 余额达到64920亿美元。
CDO的不同级别与其合成衍生品(CDOn)连同 CDS 分别被世界各地拥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买走。根据 CEIC的数据,保险公司与银行等保守型投资者倾向于购 买 高 信用级 别的 C D O,而低 信用级 别的 C D O 的购买者 大 多为对冲基金。当市场处于繁荣阶段时,并未出现高风险 的情况,而 高 收 益也促使 对冲基 金把 购买的 C D O 作为 抵 押向银行贷款以继续购买更多的CDO。
这一低利率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当利率降低时, 银行支付的利息减少,民众和企业就会将钱从银行中取出 来,以进行消费或投资,再加上“低廉”按揭成本的推波助 澜,大量流动性资产涌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业日益繁荣, 房价不断上升,推升了资产泡沫。
但由于1%利率的限制,传统配置品种,如国债等的收 益率已无法满足机构投资者的需求,他们也因此面临着 兑付危机。而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则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为了缓解“资产荒”的情况,投资机构选择了收益相对较高 的住房抵押贷款。因此在低利率政策实施后,住房抵押贷 款的规模开始爆发式增长,房地产泡沫逐渐膨胀。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构 为 了承揽更 多的业务 , 常通过提高 信用评级 的方 价格的持续快速攀升 , 常 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 随着房价 式来 讨好客户 , 意味着信用评 级机构 主观上降低 了 的上涨迅速繁荣起来 。 这 然而从 2 0 0 4年 6月 以来 , 国 美
圜
20 0 9年 第 1期
经济众说
济跌人 了近 十年来 的低谷 , 经济 的不景 气导致 失业率
激增 ,当年 的失业 率创下 19 9 4年 7月 以来 的最高纪
、
美 国 次 级 债 市 场 概 述
,
新 防止 美 国房地产贷款 系统 里面分为三个层 次 , 即优质 录 。 上任 的小布什 总统为 了刺激 投资 和消费 、
贷 款市场 、 次优级贷款市 场 、 次级贷款市 场。 第一层次 经济衰退 ,采取 大幅度减免税 收的做 法来刺激经济 ,
而将组合 资产 的预期现 金流 的收益权 转换 成可 以 出
大量违约客户 出现 。 此时 , 次贷危机就产生 了。
售 和流通 、信用等级较高 的债券或收益凭证 型证券 。
3市场利 率的 不断提 高。 联 储 的 1 降息 和 . 美 3次 这样虽然 初始资产是次级 房地产抵押贷款 , 但优 先级 1 7次加 息是促 使 房地产 市 场 由热变 冷 的动 因 。0 1 2 0
各 国仍 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 国在这场全球 金融风波 风险 的累积 。 我 中所受影 响也 日益加深 。 因此 , 深入分 析 次贷危 机产 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 对我 国防范金融风 险具 有积极 的 借 鉴意义。
一
二 、 国次贷危机原 因分析 美
1美国刺激经济政 策是 主导诱 因。0 1 美 国经 . 20 年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摘要: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世界各国对美联储与美国政府针对危机所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对策评价不一。
本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领域、对外贸易、货币政策、汇率制度的影响。
调整对外贸易战略,推动产业升级;有计划的利用外汇储备;积极刺激内需,扩大投资发展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尽可能的让市场发挥均衡汇率的作用是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手段。
关键词:金融市场;进出口;人民币利率;人民币汇率。
一、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1、使得国内金融机构蒙受巨大损失并使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大进入2008年以来欧洲股市以及亚太股市普遍表现不佳,这与全球金融危机的加深有着密切联系。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股市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也会产生影响:一种可能是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投机性资金会对中国等新兴市场的投资风险进行重新估计,撤资回国,以缓解流动性和融资危机,这样势必会造成中国面临经济的瞬间停滞和输入型通货膨胀;另一种可能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会成为国际游资的安全避风港,进而加速热钱流入影响国内正常经济秩序。
2、次贷危机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有可能通过外贸途径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出口在支持经济发展中占主要地位,贸易依存度相当高而美国次贷危机将会萎缩美国以及相关国家的国内消费需求,减少对中国的进口,从而影响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3、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全球经济的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着我国的货币政策。
一方面,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信贷萎缩、企业获利下降等现象,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加大。
另一方面,全球的房地产、股票等价格震荡加剧,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所以,我国不但要面对美国降息的压力,而且要应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都使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抉择。
4、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加大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来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可能加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影响以及对成因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影响以及对成因的启示摘要:本文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中心,挖掘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然后对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整体论述,分析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然后分析其对以后经济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次贷危机; 原因; 影响;通货膨胀;金融监管; 启示引言次贷危机初露端倪是在2007年初,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的季度报告中就发出了盈利预警。
然后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很快波及整个世界金融市场,演化成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一批金融机构资不抵债,大量的企业破产,失业率达到近几十年来的高峰,社会矛盾激化,不安定因素增加。
本文在借鉴前面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信息,以求对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影响以及对经济生活的启示进行全面研究。
一、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一)直接原因分析危机爆发后,一时间关于危机爆发的原因众说纷纭,很多相关行业的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很多人都把矛头指向华尔街银行业巨头的贪婪。
本文接下来将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可以说金融机构肆意运用衍生工具是一个开端,为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部分投资银行想尽各种办法创造出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来吸引投资者。
这种金融创新更像是圈钱行为,金融机构想尽一切办法吸引投资者的资金,甚至去争夺投资者未来的预期收入这份蛋糕。
但这个圈钱运动成功的基础是经济良好,履约大数定律成立。
随着大量的资金注入房地产市场,投资者手中资金枯竭,无力支撑房价继续上涨,利率上升也使得贷款人还款的成本上升,还款压力增大,违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随着经济恶化的进一步深入,大量的贷款人发现实在无力承受高额的还款压力而选择违约,而这种状况很快演变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了一连串的违约的发生,大数定律失去作用,违约方变成了大数,金融机构资金链的断裂严重威胁到了金融机构的生存。
(二)根本原因剖析以上是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方面进行的分析,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制度等方面的问题,这是一个分配两极化引起的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美国次贷危机无疑为中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提供了反面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引起人们对中国住房按揭贷款市场潜在风险的高度关注。
中国会不会重蹈美国次贷危机之覆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美国次贷危机对完善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具有重要启示。
一、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完善证券化风险防范法律制度次贷危机表面上是美国房价走低、利率走高所致,根本原因是资金供应方降低信贷门槛、忽视风险管理,需求方过度借贷、反复抵押融资。
尽管这种风险基本上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已经分散了,但是这些风险并没有消失,一旦条件具备,风险就会暴露出来,而且风险通过证券化的渠道影响更为广泛。
著名金融学者易宪容认为,中国按揭贷款实际上比美国次级债券的风险要高。
如果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必然会暴露出来,国内银行所面临的危机肯定会比美国次级债券出现的危机要严重[1]。
可以说,完善房地产信贷及其证券化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是中国避免重蹈覆辙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住房按揭贷款的信用门槛。
2007 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规定, 90平方米以下的首套自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20%; 90平方米以上的不得低于30%;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 ,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而且贷款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应随套数增加而大幅度提高,且借款人偿还住房贷款的月支出不得高于其月收入的50%。
在紧接着的《补充通知》中明确“以借款人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为单位认定房贷次数”。
在次贷危机阴云密布的背景下出台上述严格住房消费信贷管理的措施,表明我国监管层已经意识到了住房按揭贷款市场的高风险,显示了监管层切实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决心。
其次,要完善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风险防范法律制度。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下滑,国内金融形势动荡,外贸赤字不断扩大,美元持续贬值。
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已超过20%。
进入2007年下半年以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向全球蔓延,造成世界经济形势的剧烈动荡。
在美国,次贷危机已导致大批银行、保险公司破产。
发展已逾100年并成功度过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的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和全球著名的保险公司——AIG也未能幸免;美国最大的房地产商——房利美和房地美濒临破产边缘,在美国政府紧急输入700亿美元贷款后才得以苟延残喘。
在经济长期处于霸主地位的美国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强烈的金融危机,认真分析这场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我国所产生的影响,对规避和化解这次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因素,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原因进入21世纪后,美国经济出现下滑。
国外投资减少,财政赤字不断增加,美元不断贬值,外贸逆差不断扩大。
为加快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国政府选择以振兴房地产为引擎,以此来拉动经济增长。
为解决房地产开发资本,美国房地产开发商依靠其发达的资本市场,向国内外投资者广泛发行房地产投资债券,募集资金。
在发行投资债券过程中,投资人过分相信了社会评级机构对债务人评定的信用等级,加之信息不对称,使投资人把大量资金通过债务人和中间机构投入房地产市场。
国际上一些金融机构为追逐高收益,也购买了大量的美国房地产投资债券。
从而使债务人较容易地募集了大量的资金。
同时,为刺激房地产消费市场,美国政府采取了低利率政策。
在低利率刺激下,美国的房地产消费市场日趋活跃,拉动房地产价格节节攀升,使房地产的价格渐渐脱离了其自身价值,房地产泡沫逐步形成。
美国银行业在房地产泡沫形成过程中,风险管理也出现了极大的漏洞,加速了本国房地产泡沫的膨胀。
谈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引言美国次贷危机是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
这场危机从2007年开始爆发,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许多影响。
本文将探讨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背景美国次贷危机起源于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通过金融机构的过度放贷和低信用贷款风险转移的手段,催生了庞大的次贷市场。
然而,次贷市场的崩溃导致了金融机构的倒闭和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金融市场的冲击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造成了直接冲击。
许多中国银行在危机爆发初期购买了大量的次贷产品,导致其遭受巨大损失。
此外,危机也导致了全球资金的紧缩,使得中国的外贸和对外投资活动受到不利影响。
出口和制造业的下滑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需求减弱,进而使得中国的出口和制造业面临困境。
许多中国企业面临订单减少、产能过剩和劳动力削减的问题。
同时,由于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出口下滑也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速受到了明显压制。
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性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使得中国政府认识到了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性。
中国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暴露出许多问题,如资产泡沫和环境破坏。
因此,中国开始加大内需的拉动力度,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金融监管的加强美国次贷危机暴露出金融监管的不足,这也引起了中国政府的警觉。
中国加大了金融监管的力度,加强了风险防范和监管措施,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高了其资本准备金和风险管理能力。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多元化经济发展美国次贷危机让我们认识到,过度依赖单一产业或特定市场的风险很大。
因此,中国需要加强经济多元化发展,降低对某个特定市场或行业的依赖,以减少外部冲击的影响。
加强金融风险管理能力美国次贷危机揭示了金融风险对经济的巨大影响。
中国的金融机构需要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并制定有效的监管政策,以避免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
美国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的原因及对中国证券公司的启示
美国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旳因素及对中国证券公司旳启示摘要: 次贷危机爆发后, 美国投资银行遭受了重大损失, 这重要是由于其在次贷市场中旳特殊作用及激进旳投资方略所导致旳。
反观中国旳证券公司. 虽然由于经营范畴有限以及杠杆比率较低, 所受旳影响相对较小, 但其风险控制措施并不成熟和完善, 需要加以改善。
核心词: 次贷危机;杠杆比率净;净资本;风险控制指标次贷危机自8月爆发后, 随着贝尔斯登旳被收购而升级, 并随着雷曼兄弟旳破产以及美林证券旳被收购而逐渐蔓延;不久, 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也宣布转为商业银行。
至此, 世界五大投行已经先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美国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旳因素美国投资银行为什么会在这次次贷危机中几乎全军覆没, 这可以从美国投资银行在次贷市场中旳作用谈起:一方面, 美国投资银行通过发起特殊目旳机构将次级贷款转换为 MBS(住房抵押债券), 并通过金融创新, 发明出CDO(担保债务权证)、CDS(信贷违约互换)等金融衍生品, 扩大了次贷市场旳规模, 并将风险转移给次贷证券旳投资者。
另一方面, 美国投资银行作为融资者, 为次贷证券投资者提供融资。
第三, 美国投资银行为进行二级市场做市, 持有部分次贷证券。
第四, 美国投资银行作为投资者, 购买部分次贷证券以进行投资获利。
随着房价旳走低, 次贷违约率旳上升, 一方面投资银行持有旳次贷证券发生减值, 另一方面融资客户浮现违约;然后次贷证券市场陷入低迷, 承销收入大幅度下降。
而金融资产旳巨额减值和亏损同比减少了各投资机构旳资本金,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杠杆比率和VAR水平;为了减少风险水平, 各金融机构只能发售风险资产以减少风险水平, 这引起了次贷证券价格旳进一步下跌, 从而引起危机旳进一步传导和升级。
而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 美国投资银行之因此更早浮现危机, 浮现问题旳机构数量也较多, 这与其较为激进旳投资方略和较高旳杠杆比率密切有关。
资产证券化视角的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分析及启示
资产证券化视角的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分析及启示一、引言二、美国次贷危机起因分析1.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及原理2. 资产证券化在次贷市场中的应用3. 信用评级误判导致次贷违约率飙升4. 房价泡沫的形成及破裂5. 金融杠杆的暴露及其影响三、启示及建议1. 加强监管,防范资产证券化风险2. 完善信用评级机制3. 降低金融杠杆比率4. 加强消费者金融教育5. 推进金融创新,创造更多风险分散工具四、案例解析1. Lehman Brothers倒闭事件2. 美国次贷市场规模和违约率3. 美国住宅价格泡沫的形成及破裂4. ABS信用评级的失灵5. 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应用分析五、结论六、参考文献引言: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它将原始资产进行分散化投资,并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将风险分散到全球范围内,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然而,在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中,资产证券化成为了导致此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美国次贷危机起因分析1.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及原理资产证券化是将原始资产打包成证券化产品,并通过公开发行等方式转让给投资者。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原始资产如抵押贷款、信用贷款、汽车贷款等被资产证券化公司收购,然后重新打包成不同等级、不同期限、不同类型的证券,并由信用评级机构对其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和评级后再进行销售。
资产证券化的原理在于将不同期限、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资产通过打包成证券化产品的方式进行转让,从而实现风险的分散和收益的提高。
2.资产证券化在次贷市场中的应用次贷危机的爆发源于美国次贷市场,次贷贷款是指信用评级较差的不良贷款,风险高但收益率更高。
在房地产泡沫期间,很多人通过次贷贷款购买房产,难以承受高利息贷款的负担,次贷违约率明显上升。
为了将次贷贷款卖出,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利用资产证券化将产生的违约风险分散到全球范围内,从而获得更多的资金,也让全球资本市场受到了重创。
3.信用评级误判导致次贷违约率飙升资产证券化是一项复杂的金融工具,而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在于对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信用评级,确保投资者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评估所购买的产品风险。
次贷危机的根源和启示
次贷危机的根源和启示,不少于1000字次贷危机是自2007年在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它不仅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还波及了全球一些国家和地区,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恐慌,对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根源和启示两个方面来详细探讨次贷危机的原因以及带给我们的教益。
一、次贷危机的根源1.次贷市场膨胀在过去几年中,银行和金融机构大力推销诱人的房贷产品,其中申请条件宽松,甚至不需要把申请者的实际收入和债务扣除、核减,由此,大量贷款被发放给了信誉不好,还款能力薄弱的借款人。
这种低信誉贷款首先以一种特殊的证券形式的“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 mortgage)出现,由于这种贷款的收益高、风险大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投资。
2.积极扩张和杠杆化此次风险预计存在,但投资以及一系列复杂的金融工具令银行、保险公司、投资银行部门等不适宜的机构也成为了高风险资产的大量买家,对这类风险资产的投资将会带来巨大利润,从而加劲追逐资产负债表上的收益率。
根据观测,流动性危机成为次贷危机前夕的典型表现,银行行业融资来源的多样化被滥用为融资增长的工具,造成了流动性、信贷和市场决策制度的难以估计的巨大风险。
3.投机由于次贷市场收益率普遍高于其他市场,吸引了大量的投机行为和过度杠杆化。
投机者和杠杆化机构未能平衡其承担的风险和负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4.失衡的利益机制次贷市场的繁荣离不开层层代理的若干利益机构的共谋,很多利益代理机构贪图高额佣金,经常丧失足够的约束。
此外,监管机构跟不上业务发展速度,无法及时发现风险。
二、次贷危机的启示1、监管体系完善监管机构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监管方式,及时识别、预防和监控金融市场的风险。
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加强对风险监测、预警及处置的能力,及时采取市场干预措施,有效控制金融风险。
2、有效减少金融机构的杠杆率过高的杠杆率是金融危机最重要的诱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的原因及对中国
证券公司的启示
摘要: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投资银行遭受了重大损失,这主要是由于其在次贷市场中的特殊作用及激进的投资策略所造成的。
反观中国的证券公司.虽然由于经营范围有限以及杠杆比率较低,所受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其风险控制方法并不成熟和完善,需要加以改善。
关键词:次贷危机;杠杆比率净;净资本;风险控制指标
次贷危机自2007年8月爆发后,随着贝尔斯登的被收购而升级,并随着雷曼兄弟的破产以及美林证券的被收购而逐步蔓延;不久,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也宣布转为商业银行。
至此,世界五大投行已经先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美国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的原因
美国投资银行为什么会在这次次贷危机中几乎全军覆没,这可以从美国投资银行在次贷市场中的作用谈起:
首先,美国投资银行通过发起特殊目的机构将次级贷款转换为 MBS(住房抵押债券),并通过金融创新,创造出CDO(担保债务权证)、CDS(信贷违约互换)等金融衍生品,扩大了次贷市场的规模,并将风险转移给次贷证券的投资者。
其次,美国投资银行作为融资者,为次贷证券投资者提供融资。
第三,美国投资银行为进行二级市场做市,持有部分次贷证券。
第四,美国投资银行作为投资者,购买部分次贷证券以进行投资获利。
随着房价的走低,次贷违约率的上升,首先投资银行持有的次贷证券发生减值,其次融资客户出现违约;然后次贷证券市场陷入低迷,承销收入大幅度下降。
而金融资产的巨额减值和亏损同比降低了各投资机构的资本金,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杠杆比率和VAR水平;为了降低风险水平,各金融机构只能出售风险资产以降低风险水平,这引起了次贷证券价格的进一步下跌,从而引发危机的进一步传导和升级。
而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美国投资银行之所以更早出现危机,出现问题的机构数量也较多,这与其较为激进的投资策略和较高的杠杆比率密切相关。
2003年—2007年的平均杠杆比率显示,美国投资银行的平均杠杆率为23.8,而商业银行为13.2,前者约是后者的两倍。
以下是三家投资银行与三家商业银行的杠
杆率比较:
另外,次贷证券可分为优先级、中间级和股权级等不同等级,如果贷款出现违约,先由股权级投资者承担损失,其次是中间级,最后是优先级。
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往往购买风险等级较低的证券,而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往往愿意持有风险等级较高的次贷证券以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
因此,在贷款出现违约时,最先倒闭的是投资风格更为激进的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
美国投资银行作为次贷证券产品的创造者,扩大了次贷市场规模,并使风险传递至金融市场的各参与者之中;但另一方面,美国投资银行也将住房贷款部门所积累的大量风险进行了转移和消解。
同时,美国投资银行的破产也使各国政府提高了对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视程度,纷纷对各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注资,从而避免或者说推迟了商业银行陷入更大的危机。
二、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和杠杆比率
而中国的证券公司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并未遭受较大的损失,这与其业务范围有限和杠杆比率相对较低有关。
从业务范围来看,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证券经纪、证券承销、证券自营、资产管理等,与国外投行相比,融资融券业务尚未正式开展,资产证券化开展的时间尚不长,其规模和创新品种也远远不足,金融衍生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都较少,且不能投资于国外市场,这就避免了我国证券公司涉足在这次次贷危机中遭受较大损失的国外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
从杠杆比率来看,根据中国证监会 2008年6月修订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方法》,净资本基本计算公式为:净资本=净资产-金融资产的风险调整-其他资产的风险调整-或有负债的风险调整-/+中国证监会认定或核准的其他调整项目。
同时规定,证券公司必须持续符合下列风险控制指标标准:
1、净资本与各项风险准备之和的比例不得低于100%;
2、净资本与净资产的比例不得低于40%;
3、净资本与负债的比例不得低于8%;
4、净资产与负债的比例不得低于20%;
5、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不得低于100%。
由此可见,我国证券公司目前的杠杆比率(总资产/净资产)上限为6倍,这一水平大大低于西方投资银行的杠杆率水平,这就限制了其投资规模,降低了风险程度。
三、次贷危机对我国证券公司监管的启示
监管层对业务范围的限制使我国的证券公司避免遭受较大损失,同时这次危机也使监管层在新业务的推出上更为谨慎。
比如融资融券业务,证监会于2006年7月就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但迟至2008年 10月才宣布将于近期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截至2009年4月,该业务还在进行资格审核和测试,仍未正式开展,这不能说不是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所致。
股指期货业务也类似,2007年6月一系列相关法规即已出台完毕,但推出时间至今仍没有确切的时间表。
可以说,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监管层在开展新业务的态度上更加谨慎,但同时也影响了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疏而不堵,比如强化资本金要求、增强风险控制能力、提高准入门槛等,以提高证券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而不是仅仅采取硬性的限制性规定。
对于证券公司的风险控制指标,除了杠杆比率的限定之外,证监会对于不同的业务种类,设定了不同的风险准备计提比例和净资本要求;而且还规定证券公司应根据自身资产负债状况和业务发展情况,建立动态的风险控制指标监控和补足机制,确保净资本等各项风险控制指标在任一时点都符合规定标准;在开展各项业务及分配利润前应对风险控制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合理确定有关业务及分配利润的最大规模;并应建立健全压力测试机制.及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对公司风险控制指标进行压力测试。
但证监会所规定的压力测试机制并非是强制性规定,且没有系统的测试方法,而且目前的风险监控指标基本上是固定的,尚未建立起在市场风险波动时系统的动态指标调整体系。
另外,对于固定收益类证券,也没有根据信用级别的不同设置不同的风险准备计提标准。
由于监管指标的这种静态特征,以及所采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证券公司的证券投资规模具有一定的顺周期特征。
比如在市场处于上升周期时,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价值上升,净利润和资本公积增加,从而净资产和净资本增加,使杠杆比率降低,低于6倍的上限,从而使证券公司可以增加投资,增持更多的股票或者债券。
而在市场处于下跌周期时,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价值降低.净利润和资本公积减少,从而净资产和净资本减少,使杠杆比率提高,高于6倍的上限,从而使证券公司不得不卖出证券、从而减少投资、降低杠杆比率。
因此这一规定使证券公司在牛市时倾向于增持证券、而在熊市时则倾向于卖出证券,从而加大了市场和证券公司业绩的波动幅度。
针对这一问题,美国已于2009年4月2日修改了实施不到两年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告:公允价值计量》,授予金融公司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适用于不良资产的问题上给予银行更多的灵活性。
中国证监会证券业协会于2009年2月5日发布了《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动态监控系统指引(试行)》,规定证券公司应当建立风险控制指标动态监控系统,实现风险控制指标的实时、动态监控和自动预警;证券公司应当至少每季度评估一次动态监控系统的有效性,并根据市场、业务发展、技术、监管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和完善,确保系统运行正常、
数据准确、完整,并能有效支持证券公司开展敏感性分析和压力测试等。
可以说,这些规定增强了对市场反应的动态性,有助于避免证券公司在市场剧烈变化时遭受更大的损失。
然而,这些指标都是监管部门的强制性规定,如何根据各个证券公司的情况,建立一套适用于自身的风险识别、计量、检测和控制机制,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满足于监管部门的监控指标,以有效防范和应对市场风险,是摆在我国证券业监管层和证券公司面前的一大任务。
参考文献:
[1]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当代亚太》2008年第5期
[2]冯晶.《次贷危机中投资银行巨亏的根源》,《西南金融》2008年第10期
[3]蔡真、袁增霆,《投资银行与全能型银行在金融危机中的殊途命运》,《中国金融》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