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建筑艺术语言的发展
元朝的艺术与建筑
元朝的艺术与建筑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期间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艺术与建筑形式。
元朝艺术和建筑融合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本文将从绘画、雕刻和建筑三个方面,探讨元朝的艺术与建筑特点。
绘画元朝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蒙元族与汉族文化交流的时期。
在绘画领域,元朝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要艺术形式,同时还涌现出许多其他流派和题材。
元代山水画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强调形式简洁、笔触豪放。
代表作家有马远、黄公望等。
他们尝试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感悟相融合,注重形象的表现力和墨色的变化。
他们的作品具有辽阔的空间感和波澜壮阔的气势,给人以宏伟而又庄重的艺术体验。
元代人物画则更注重人物的刻画和形象表达。
代表作家赵孟頫、王冕等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描述了人物的容貌、神态和性格特点。
他们的作品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面貌,具有深厚的时代感和史料价值。
雕刻元代雕刻艺术在中国雕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元代雕刻作品以石刻为主,包括佛教石窟、墓碑和石雕摩崖等。
元代石窟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著名的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
这些石窟保存了大量精美的佛教造像和浮雕,展现了元代佛教雕刻的艺术风貌。
元代佛教雕像形象庄重、曲线优美,注重表现人物的神态和内心境界。
除了佛教石窟,元代还有许多墓碑和石雕摩崖。
墓碑作为纪念石材,记录了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和家族背景。
石雕摩崖则常常用于纪念英雄人物或重大事件,以宏大的规模和细致的雕刻技巧展示历史记忆。
建筑元代建筑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同时也吸收了外来的蒙元族和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
元代建筑以宫殿和寺庙为主要形式,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和宗教象征。
元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作是北京的大都皇城和内金山等宫殿群。
这些宫殿以砖木结构为基础,平面布局严谨而庄重,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同时,宫殿内部的壁画和陈设也体现了元代绘画和工艺的高度发展。
元代寺庙建筑主要糅合了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特点。
元朝的文学艺术蒙元文化的绚丽瑰宝
元朝的文学艺术蒙元文化的绚丽瑰宝元朝(1206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众多朝代中的一个文艺繁荣期。
元朝的文学艺术蒙元文化的绚丽瑰宝。
在这个时期,元朝统治者既借鉴了汉族文化,又吸纳了蒙古文化、西亚文化、中亚文化、南亚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元文化,使得元朝的文学艺术呈现出多样化、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特点。
文学方面,元代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品种丰富,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各类文体。
元朝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就是《西游记》。
这部作品由吴承恩创作,以相传唐朝时的真实历史人物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为主要形象,融入了佛教、道教、儒学等多种思想,以及神话、传说等元素,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打造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西游记》不仅在元朝时期广受欢迎,也成为后世文学作品的重要影响力来源。
除了《西游记》,元朝还出现了许多其他重要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金瓶梅》等。
这些作品呈现了元代社会多元化与多样性的一面,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红楼梦》以它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展示了元代江南文化的特点和社会氛围,同时也表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在戏剧方面,元代的戏曲发展得非常繁荣,形成了四种主要戏曲剧种,分别是元杂剧、元曲、元绮剧和元历史剧。
这些戏剧作品丰富多样,既有历史剧、文艺剧,也有喜剧和悲剧,展示了元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中,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的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名家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唱和改编。
在绘画艺术方面,元代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时期,它吸引了许多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来到中国。
元代绘画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要类别,同时还包括花鸟画、竹石画等。
元代山水画家赵孟頫、倪瓒等以其纯熟的技巧和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为元代绘画增添了不少色彩。
此外,元代还有许多其他领域的文化成就,如建筑、雕塑、音乐等。
元代建筑主要体现了蒙元文化和汉文化的融合,典型代表是北京的故宫和内蒙古的阿尔善大寺,它们在建筑风格、材料使用和装饰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浅析蒙古语言文化的变迁
浅析蒙古语言文化的变迁蒙古语言文化作为一个千年古国的文化遗产,发展至今已经历了许多变迁。
这些变迁侧面反映了蒙古族民族的历史、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展现了蒙古族民族团结、包容、创新和发展的精神,成为中华名族的一部分不可或缺的财富与独特魅力。
一、变迁的历程蒙古语言文字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十三世纪,当时蒙古族已经开始大力发展文字与文化。
在蒙古帝国建立后,蒙古文化继承和发扬了蒙古族的文化传统,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命令撰写《元史》、《太原铁塔记》、《经卷》等书籍,对普及文化和促进蒙古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蒙古文化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13世纪至14世纪间的民歌、抒情诗、神话故事、叙事性和悲剧性诗歌等方面。
然而随着时间变化,蒙古语言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当蒙古地位从国家主体降为省级行政单位时,蒙古语的语言地位一度下降。
同时,由于各种原因,蒙古族各地出现的方言也日益激增,较为规范化的蒙古语言文字出现断层,使得蒙文的普及程度下降。
二、变迁的现状如今的蒙古语言文化有着复杂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蒙古族的优待政策,改变了蒙古语言文化的景象,民族团结协作、互相尊重、共同繁荣成为了当下的共识。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也在日益进步。
在国家层面,不仅加强了对蒙古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也加强了对蒙古语言,特别是一些重要方言和民间语言的保护。
同时许多社会组织、民间团体也纷纷投入到蒙古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探寻着蒙古文化的界限和表现途径。
而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蒙古语言文化已经汇聚成一个十分庞大的社群,数百万网民使用蒙古语进行交流,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传播都得到了数字化的升级。
三、变迁的未来在变迁中,蒙古文化始终合理的利用了自己本身的优势,包容、开放、创新、融合成为了蒙古文化走向世界的力量与精神,这种发展模式也将会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进而带来其他优秀文化间的交流互鉴,让世界更加的多元、繁荣、和谐。
元朝的文化融合中国历史上的多元文明
元朝的文化融合中国历史上的多元文明元朝的文化融合——中国历史上的多元文明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时期,它的特色之一就是文化的多元融合。
在这个时代,蒙古人统一了中国大陆并建立了一个广阔的帝国,他们与中原华夏文化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文明,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本文将探讨元朝文化融合的原因、影响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
一、元朝文化融合的原因元朝的文化融合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统一与迁徙:元朝统一了中国大陆和中亚广袤的土地,统治范围涵盖了许多不同民族和地区。
为了巩固统治,元朝皇帝和统治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迁徙各族人民,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相聚在一起。
这种迁徙不仅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也带来了各地文化的融合。
2. 开放政策:元朝实行开放政策,鼓励外国商人、官员和学者来华,从而吸引了大量外来文化和知识的输入。
同时,元朝也积极向外扩张,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 推行汉化政策:元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例如设立科举制度、采用汉字作为官方文字等,这些政策使得蒙古人逐渐融入到中原文化中,促进了汉蒙文化的交融。
二、元朝文化融合的影响元朝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元朝统治者鼓励各民族和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使得各国之间的文化得以相互借鉴和交流。
这种交流和融合不仅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发展。
2. 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元朝以前,中国文化主要以华夏文化为主导,元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使得中国文化中吸收了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文明成果,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元朝时期诞生了许多受到民族和地区文化影响的艺术形式、文学作品、哲学思想等,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
3. 推动了科技与知识的传播:元朝时期,蒙古统治者重视科学技术和知识的传播,鼓励外国学者入华,这对于中国科技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元朝统治者也推行汉化政策,使得汉地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
元朝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元代建筑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元朝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元代建筑艺术的风格与特点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建筑与城市规划也有着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元代建筑艺术融合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元风格,同时在城市规划方面也进行了重要的发展与创新。
本文将从元代建筑艺术的风格与特点以及元朝的城市规划两个方面来探讨元朝的建筑与城市规划。
一、元代建筑艺术的风格与特点元代建筑艺术的风格与特点可总结为四个方面:宏伟壮丽、注重实用、吸收外来影响以及开创新格局。
首先,元代建筑以宏伟壮丽著称。
由于蒙古族统治者的背景,元代建筑注重宏大的规模和气势。
代表性的建筑有北京的元大都和内蒙古的元上都,这些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庞大,给人一种壮丽的感觉。
其次,元代建筑注重实用性。
元代的建筑注重实用功能,尤其是对军事和政治活动的需求。
元大都的城墙和宫殿建筑都经过精心设计,以适应城市的安全和行政管理。
第三,元代建筑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元朝统治者来自蒙古,他们积极吸收并融合了汉族、西亚和欧洲等地的建筑风格。
这种融合使得元代的建筑具有独特的风味,兼具汉、蒙、满、西亚和欧洲等风格的特点。
最后,元代建筑开创了新的格局。
元代的建筑注重协调与统一,强调整体的布局与视觉效果。
元大都的城市规划和宫殿建筑的布局都遵循着这一原则,使整个城市呈现出一种有序而统一的格局。
二、元朝的城市规划元朝在城市规划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发展与创新。
元代的城市规划注重实用性、规模宏大和文化融合等特点。
元朝的城市规划注重实用性,以满足政治、军事和商业活动的需求。
元大都和元上都是元朝的两个重要城市,它们的规划布局都经过精心设计。
元大都的城市布局紧凑而有序,城市中心设有宫殿和政府机构,周围则是商业区和居民区。
而元上都的城市规划更加开放和宽敞,建有广场和大型公共空间,以适应政治和军事活动的需要。
元朝的城市规划也体现了文化融合的特点。
由于蒙古统治者与汉族人民相处时间较长,元朝的城市规划兼具蒙元与汉风格。
城市中除了蒙古人熟悉的蒙古帐篷和附属建筑外,也有许多传统的中国建筑,展示了元代城市规划的融合特点。
元代建筑艺术中的文化交流
元代建筑艺术中的文化交流在中国历史上,元代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元代建筑艺术在整个中国建筑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这个时期涌现了一批精湛的建筑艺术家,他们将不同的民族文化与艺术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元代建筑风格。
在这个时期,中国和蒙古之间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这对于元代建筑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元代文化交流的背景元代的文化交流大多发生在13-14世纪,随着蒙古族的统治,诸如突厥、契丹、汉族等多种文化得以融合发展。
文化交流不仅在文学、艺术、科技方面显现,还体现在宗教信仰上。
由于元代统治者无禁止异教信仰的规定,使得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异教更容易传播,也为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打开了大门。
二、元代建筑艺术的特色元代建筑艺术融合了不同文化的艺术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元朝时期,中国和蒙古的建筑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并行不悖。
契丹、汉族等多种文化的融合使得元代建筑风格丰富多彩。
元代建筑的特色在于其形式变化丰富,新颖独特,富于装饰,大大超出了以往建筑风格的限制。
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给元代建筑艺术的形成带来了一些特色。
元代建筑大多出现在森林、草原等自然环境下,因此建筑要依地形采用不同的材料,样式也因此不断地变化着。
这些建筑在自然环境中融合自然的美,而呈现出一种激情和生机。
三、蒙古生产力的提高对元代建筑艺术的促进元代蒙古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往往会依照环境变换而变换生产方式,建筑艺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元代蒙古人采用了更多的砖石、木材等建材,这对于建筑、雕塑等工艺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随着农业生产和植物栽培的改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也为建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四、元代建筑斗艺话中的文化交流元代建筑中融合了汉族、蒙古族等多种民族文化。
例如,石头雕刻在西亚、中亚、中东和欧洲等地区是一种普遍的雕刻方式,蒙古统治下的元代引入了石刻艺术,成为中国雕刻艺术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蒙元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
蒙 元 统 民 文 族 习 化 经 惯 作 济 为 生 一 活 种 密 独 切 特 相 的 关 生 , 而 产 且 方 体 式 现 与 着 文 游 化 牧 模 人 式 的 , 思 不 维 仅 方 和 式 游 、 牧 传
一
照抄传统 的蒙古 包 , 而是 在其 中添加 了现代人 的心 理因素 , 运用相互 联系 的空间形态 与物理 环境实 现完美创 作 。蒙元 文化随着 社会进 步
的吧椅 、 简洁质 朴 的外 表共 同构成富含 蒙元文 化的现代艺 术形式 , 使 酒吧 的英雄 主题 得到 充分 的丰富与体 现 。提炼 再现蒙元 文化要求 在
的蒙古 包形式 , 然后 是在其 基础 上运用 混凝土 与玻璃 制成 , 促 使 旧毡 帐重新焕 发全新 的生命力 。大汉战 车 、 苏 鲁锭长 矛与蒙古 骑士象征 着 蒙古族 的辉煌 历史 , 与恢 宏的蒙 古包交 相辉 映 , 历史 的沧桑 感与厚重 感 铺 面而来 。蒙古族 的空 间精神 与现代 建筑及 整个环 境格局 协调 统 达 到一种 和谐 的环境气 氛 , 既完美 的展示 出粗狂 、 豪放 、 大气 的游
蒙元文化在现代室 内设计 中的创新应用
一 文 / 伊 伦娜
- 摘要 :
文化与设计 密不可分 , 蒙元文化作 为中华 民族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 中华大地各个民族文化相互交流 、 碰撞 、 融合 。在多种文 化交融过程 中, 作为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 的我们必 须保 护好我们的文化标志 。通过分析 内蒙 古地区一些民族性建筑空间 来阐释蒙
浅议蒙古族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 参考 文献]
[ ] 白华 . 1宗 艺境 [ . M] 北京 大学 出版社 , 9 . 1 8 9
味之美。这种气传达 出了人类应保护 自 然环境的坚
了最好 的解 释。“ 韵生 动” 气 韵与生 动相互 依 气 ,
存, 相互扶 持 , 一 不可。 “ ” 缺 气 的灵 动才 能 产 生 “ , 韵” 韵的旋律美才使画生动。画有 了“ 气韵” 才 , 有了灵气、 灵动之美 , 画面才似行云流水般生动、 活 泼, 充满活力 , 饱含情感 , 生命力旺盛 。成功的设计
动的升华 , “ 是 韵外之致 ” 的传 情 , “ 是 心领 神会” ,
“ 此处 无声 胜 有 声 ” 意 境 美 。 “ 苏 旗 玛 拉 沁 市 的 西
术中的最好体现是书法作 品, 完美无缺 的书法艺术 并不能体现书法本身的气质美与传达出的别样的意
境美 。山水 画 中我 们 经常 可 以看 到 “ ” 的小 树 , 断 了
本也 。气质 、 神韵 , 未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
蒙古族 的文字中有 “连接不到” “ 、 残缺” 的印 迹, 这种残缺、 连接 断续 的艺术我们不能说 它不美 , 而体现了“ 的时 间美 。“ 、 不到” 中国艺 断” 断” “ 在
作品是物质生活和内在精神生活 的结合 , 是气韵灵
部 分破 坏到底 , “ 坏 ” “ 美 ” 事 物 , 另 类 是 破 掉 不 的 是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所散发出不同的时代美 , 这种时
代美都 各 有特 色 , 同 凡 响 。将 蒙 古族 文 字 和 图形 不 的变 形融 人 书装 中 , 首先 , 籍 的版式设 计更 具 民族 书 感及 特色性 , 页 的设 计 更 具 耳 目一 新 的感 觉 。其 内
元代宫廷文化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元代宫廷文化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虽然只持续了不到100年,但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元代宫廷文化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元代宫廷文化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元代宫廷文化的特点一、文化交融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外族政权,蒙古族人掌握了政权。
但与此同时,元代的皇帝却十分注重汉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因此宫廷文化也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融合之美。
元代宫廷文化既有蒙古族文化的精髓,也兼具了汉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元代宫廷文化中,文化、艺术、戏曲等各个领域都实现了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二、开放包容元代宫廷文化的开放和包容也是极为突出的特点。
因为蒙古族人并没有强迫汉族人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汉族文化仍然被广泛传承和发扬。
而且,蒙古和汉族之外的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宫廷的支持和保护。
这种宽容和包容的文化氛围,使得元代的文艺、科技、动物园、图书馆等文化设施蓬勃发展。
三、文化创新元代宫廷文化在包容和融合的基础上,也体现出了自己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元朝创作出了许多传世之作,如《元曲选》、《元杂剧集》、《玉牒》等,这些作品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元代宫廷文化的独特性,更表现出了文人学士创新和开拓精神。
四、重视文雅元代宫廷文化十分注重文雅和仪式感。
皇帝颁发诏书、书法、画像等文艺活动被赋予了极高的仪式感,不同于以往文艺活动以娱乐为主的特征。
因此,元代宫廷文化还形成了一种尊重文艺创造力的文化风气,为创作和发掘文化之美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元代宫廷文化的表现形式一、文学艺术元代宫廷文化对于文学、艺术的支持和培养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
元朝创作出了大量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如绘画、书法、文学、雕塑等,多以自然景物和人物为创作题材,以锻炼文人书画技巧为主要目的,其工艺和造型创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文艺创作。
二、宫廷建筑元代宫廷建筑在传承宋元时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明显蒙元风格的建筑特色。
蒙元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蒙元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伊伦娜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城市》
【年(卷),期】2014(000)010
【摘要】文化与设计密不可分,蒙元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大地各个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
在多种文化交融过程中,作为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我们必须保护好我们的文化标志。
通过分析内蒙古地区一些民族性建筑空间来阐释蒙元文化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应用的方法。
【总页数】1页(P51-51)
【作者】伊伦娜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现代室内设计教学中对数字艺术的创新应用研究 [J], 刘永强;
2.现代室内设计教学中对数字艺术的创新应用研究 [J], 刘永强
3.湘西民间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J], 胡静
4.明式家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J], 张广远;贾鲁
5.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J], 陈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元代建筑大木技术
元代建筑大木技术汇报人:2024-01-01•元代建筑大木技术概述•元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构造与设计目录•元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材料与工艺•元代建筑大木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元代建筑大木技术的实例分析01元代建筑大木技术概述城市规划与建设元代城市规划注重实用性,街道布局更加灵活,建筑密度更高,城市功能分区更加明确。
建筑材料与技术进步元代建筑大量采用砖石、木材等传统建筑材料,同时引进了一些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如琉璃瓦、砖雕等。
蒙古统治下的多元文化融合元代建筑受到蒙古文化、中原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欧洲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元代建筑的发展背景元代建筑大木技术注重结构简洁,以梁柱式结构为主,没有过多的装饰和细节。
结构简洁明快空间布局灵活建筑风格独特元代建筑大木技术注重空间布局的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分割和组合空间。
元代建筑大木技术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如蒙古包式屋顶、琉璃瓦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030201元代建筑大木技术的特点元代建筑大木技术的历史地位承前启后元代建筑大木技术既继承了前代的建筑传统,又为后世的建筑发展奠定了基础。
多元文化融合的代表元代建筑大木技术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代表,展现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和创新。
对世界建筑的影响元代建筑大木技术对世界建筑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如琉璃瓦等技术在欧洲得到了广泛应用。
02元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构造与设计总结词梁架结构是元代建筑大木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横梁、立柱和各种连接构件组成,承担着建筑的承重和支撑作用。
详细描述元代建筑的梁架结构多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形式,其中抬梁式结构多用于大型建筑,如宫殿、寺庙等,而穿斗式结构则多用于小型建筑,如民居、园林等。
梁架结构的布局和设计需要根据建筑的功能、规模和形式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总结词斗拱结构是元代建筑大木技术中的一种独特构造,它由一系列的斗形和拱形构件组成,具有承重、装饰和传递荷载的作用。
蒙元建筑方案
蒙元建筑方案蒙元建筑方案是一个结合了蒙古文化和元朝代风格的建筑设计方案。
蒙元建筑方案融合了蒙古草原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元朝帝国皇家建筑的宏伟气势,展示了独特的风貌和文化特色。
蒙古地区的建筑形式主要以圆形和方形为主,因为这样的设计在草原上更容易搭建和适应。
蒙元建筑方案借鉴了这些特点,并将其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在蒙元建筑方案中,建筑物的基本形状通常为方形,但也加入了圆形和弧形的元素,使建筑更加丰富多样。
在蒙古文化中,天空、大地和自然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
因此,蒙古人民的居住环境往往与自然紧密相连。
蒙元建筑方案中的建筑物也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物通常用天然材料如木材和石头建造,以确保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此外,建筑物还经常采用开放式结构,使内外部空间相互交融,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
在蒙元建筑方案中,建筑物的外观设计通常简洁而富有特色。
建筑物的墙壁通常用石头、砖块和木材等天然材料修建,使建筑物看起来坚固耐用。
屋顶则多采用圆顶或拱形设计,强调建筑物的宏伟气势。
建筑物的外观还常常装饰有独特的图案和雕刻,展示蒙古文化的艺术风格。
内部空间的设计也是蒙元建筑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物内部常常有宽敞的大厅和房间,供人们休息和聚集。
这些空间的设计通常简洁而舒适,注重实用性。
墙壁、柱子和家具等都会精心装饰,体现蒙古文化的精神和审美观念。
此外,建筑物的内部还经常配有庭院和花园等绿化空间,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在蒙元建筑方案中,建筑物的功能也得到了充分考虑。
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
皇家建筑通常是庄严壮观的宫殿和寺庙,用于举行盛大的宗教和政治仪式。
民居则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生活方式设计,既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又能适应草原上的特殊环境。
总而言之,蒙元建筑方案是一种独特而精美的建筑设计方案,融合了蒙古文化和元朝帝国的风格。
它展示了蒙古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蒙元建筑方案的设计灵感源自于大自然和人类的关系,以实用性、美学和宏伟气势为重要考虑因素,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美丽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
元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艺术发展
元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艺术发展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着重大的变革,而且在文化交流与艺术发展方面也有着重要的突破与进步。
元朝时期,由于内外的交流,中国的文化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元代的统治者是蒙古族,他们在统治中国之后并没有采取排斥汉族文化的政策,反而倡导汉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由于这种交流机制的存在,元代文化擦出了更为灿烂的火花。
元朝时期对于外来文化的接纳与融合更加积极。
例如,元代派遣的使者和商人频繁往返于中国与西亚、中亚、蒙古和鞑靼等地,带来了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西亚的伊斯兰文化在元代中国的东西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伊斯兰教徒汇聚的西北地区,建筑和服饰等方面的影响明显可见。
而在文学艺术方面,元代的元曲正是通过蒙元与鞑靼的部落舞蹈及中亚的史诗传唱与汉地音乐、文字的交融而发展起来的,这一点在元曲的舞台表演中尤为明显。
除了伊斯兰文化之外,元代还接纳了很多其他外来文化,如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突厥文化等。
这些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使得元代出现了独特的文学与艺术现象。
例如,元代的绘画艺术融合了传统中国画与波斯绘画的技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元画派。
这个画派在元代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明代时期,中国的文化交流与艺术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
明初,中国的统一与稳定使得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与元代不同的是,明代的文化交流更多地集中在东亚地区,尤其是与日本和朝鲜的交往更为密切。
明代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贸易与外交活动来实现的。
明朝皇室对于日本文化的追求与研究,使得日本的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传入中国,从而对中国的文化与艺术产生重要影响。
在明代朝鲜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中,书法艺术的相互影响尤为明显。
明代书法家朱权在朝鲜留下了许多书法作品,并深受朝鲜文化的影响,这为明代中国书法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明代时期,乐府、元曲等戏曲文体融合并发展出了新的文学艺术形式。
蒙古族建筑溯源及演变
蒙古族建筑溯源及演变作者:贾慧娟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01期【摘要】建筑是历史的重要呈现形式之一,所处不同时期的建筑风貌无可避免地承载着当时期的文化和思想内涵。
在世界范围内,蒙古族建筑呈现出明显特殊性。
源于蒙古族特殊的生活方式,蒙古族建筑并没有古迹留存,我们仅能从历史文献和壁画中一窥早期蒙古族建筑的大致模样。
且在新时代大潮中,科学技术推动下的信息全球化促使传统蒙古族建筑文化面临巨大外来文化潮流的冲击。
蒙古包是游牧文化的重要符号,其对人类历史的演进和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为适应游牧文化应运而生的蒙古包,承载包括了草原上牧民的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居住形式等丰富的文化信息。
所以,对以蒙古包为首的蒙古族建筑文化的关注和保护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建筑;毡庐;蒙古包;游牧民族;草原文化【中图分类号】K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7-4198(2021)01-166-03【本文著录格式】贾慧娟.蒙古族建筑溯源及演变[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1):166-168.在蒙古族文化中,毡庐式建筑最具民族特色且源远流长。
“蒙古包”一词并非从一开始便被使用来指代蒙古族特色建筑,以长远的历史角度来看,“毡庐”更能涵盖古今。
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建筑,在迥异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催化下,通过实际功能、营造技术和造型艺术等方面的结合体现,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文化表征。
对于民族建筑,《威尼斯宪章》提到:“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从过去年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人民越来越认识到人类各种价值。
”[1]可见,要想发掘一个民族的文化,建筑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
我们今日所见到的蒙古族建筑,凝结着不断演进的历史文化。
草原游牧文化是现如今蒙古族建筑发展和演变的摇篮,但若再往前追述,游牧文化也是由最早的渔猎文化发展演变而来,所以我们可以从渔猎文化所孕育的民族建筑中寻找到蒙古族建筑的最原始雏形。
元朝社会生活中的汉蒙文化交流
元朝社会生活中的汉蒙文化交流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独特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而其中,汉蒙文化的交流则是元朝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探讨元朝时期汉蒙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
元朝是由蒙古族人建立的,其开国皇帝成吉思汗是一个非常具有军事才能的蒙古部落首领。
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蒙古部落逐步扩张,征服了当时的中原地区,即现在中国的北方地区。
然而,蒙古人并没有将其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中原地区,而是与汉人进行了长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首先,我们可以从语言方面来看汉蒙文化交流。
在元朝时期,蒙古语成为了当时政治和军事领域的重要语言,同时也被逐渐引入了中原地区。
而与此同时,汉文也成为了元朝官方文书的主要语言,这意味着在官方文书的编写和交流上,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被大大增强了。
其次,从宗教方面来看汉蒙文化交流。
元朝时期,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尤其是佛教,它在当时的政治、文化和宗教生活中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元朝时期,蒙古族人曾经较大地推行过自己的神学思想,但是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强大影响力,他们很快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而且,许多蒙古族皇帝以及贵族也开始信奉佛教。
随着汉人和蒙古人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佛教也逐渐融合了汉蒙两族的文化元素。
除此之外,汉蒙文化交流还体现在了艺术、建筑、习俗和饮食等方面。
例如,元朝时期盛行的服饰和房屋建筑,明显地融合了蒙元两族的特点。
汉族人在糕点制作、菜肴口味和酿酒方面对蒙古族的文化也有所融合。
同时,元朝时期盛行的歌舞艺术则是汉蒙文化交流的最大体现,蒙古族的马头琴和汉族的扇子舞、乐舞等舞蹈形式融合在一起,成为了元朝时期最具特色的舞蹈。
总之,汉蒙文化交流是元朝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多方面的形式和表现方式。
通过语言、宗教、艺术、建筑、习俗和饮食等方面的交流和融合,汉族和蒙古族之间达到了一种某种程度上的文化融合。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了元朝时期的多元文化,也为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蒙元飨国一百年,中华语言发展史有了多少丰富革新?
蒙元飨国一百年,中华语言发展史有了多少丰富革新?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交流最基础的工具,我们通过语言进行沟通。
不同的民族之间也是因为语言的差异而体现出民族的独特性。
在中国历史上,语言语音经历了多个发展变化阶段。
我们如今所使用的语言与词汇很多都是在元代时期正式出现。
元朝是由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随着蒙古的铁蹄一直打到了欧洲,蒙古帝国的版图也到达了空前辽阔的极点。
由于蒙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所以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生活都为中华大地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丰富与改变。
由于蒙元距离我们的时间很近,所以我们如今很多的生活习惯与文化现象都是在元朝时期开始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
其中,语言关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带来的变化与影响也最为深远。
所以笔者试从这个方面入手探讨一下语音语调的发展演变史。
元代疆域浅谈中国的音韵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由于没有精准的留音设备,所以不能够了解古代语音的真实发声情况,只能够通过文献记载的侧面来推究过去。
我们如今的语音语调大致定型就是在元朝发生的事情,在吸纳了少数民族的语音和词汇之后,我们的语言真正呈现出如今的情况。
在元朝之前,我们一般是采用唐代时期的语音语调。
比较全面的就是唐代守温大和尚所创立的的“守温三十六韵”。
守温三十六韵正如图中所示,许多的发音与我们如今不同,这也证明在元朝之前,古人的语音发声体系要更为复杂一些。
而与发音直接相关的就是文字与书籍,所以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方面一窥究竟。
比如古代非常严格的避讳制度就是我们了解过去语音的良好切入点。
按照规则,皇帝的名讳一般不允许出现在日常的文章书写中。
最早的避讳可以追溯至汉代,汉高祖姓刘名邦,而汉代之前的百官之首多以“相邦”为官职名称。
于是自汉代以后,便使用“相国”取代“相邦”。
汉宣帝时期,因为宣帝出生时颠沛流离,取名“病已”,显得有些随意。
登基之后,由于这两个字为常用字,根据汉朝的法律,文书一旦涉及皇帝名讳便属于违法,很多人因此下狱。
汉宣帝刘询便特意下达诏书:“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也。
浅谈蒙古包的建筑艺术
浅谈蒙古包的建筑艺术
玉杰
【期刊名称】《内蒙古艺术》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蒙古包是蒙古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创造并完善的一种住房形式,同时也是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年代。
蒙古包文化也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
【总页数】3页(P98-100)
【作者】玉杰
【作者单位】内蒙古博物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
【相关文献】
1.浅谈蒙古包建筑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J], 安东晓
2.浅谈内蒙古包头博物馆展览思路 [J], 栗征华
3.浅谈蒙古族蒙古包的艺术特色 [J], 宝丽尔
4.浅谈如何研究发掘、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以内蒙古包头地区为例 [J], 李向军
5.浅谈蒙古包的演变与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变迁 [J], 金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蒙元建筑文化表皮的研究
蒙元建筑文化表皮的研究
赵尔斯
【期刊名称】《四川建筑》
【年(卷),期】2012(032)001
【摘要】建筑是城市文化物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建筑是关键。
突出展现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表达一个城市的精神内涵(建筑的统一和谐、新老建筑文化注入的分别表达、房屋在形式上的相互协调性、民族性、宗教性、人文性)是我们今天的目的。
在内蒙古地区蒙元时期的建筑表皮的精神文化与现代化建筑的融合正是实现和达到这个目的的最直观的途径之一。
【总页数】3页(P39-40,43)
【作者】赵尔斯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0
【相关文献】
1.从“建筑花格”到“建筑表皮”——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总序(一)——论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
3.地域建筑文化第二期西南地域建筑文化沙龙特辑——地域建筑文化研究范式新探索一基于中国地域建筑与文化研究院“地域建筑文化’’专题研究、实践的总结
4.蒙元时期蒙古族的服饰原料──蒙元时期蒙古族服饰研究之一
5.地域建筑文化——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的意义及趋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元建筑艺术语言的发展作者:刘源孙权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4期【摘要】蒙元文化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体,蒙古民族文化是生活在蒙古高原及其周边地域的各民族族群共同创造的,这些民族相互间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族际承继关系。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草原民族对于文化的态度一直是包容的,文化的融合对于草原民族来说已经是一种习惯。
本文深入研究蒙元文化,挖掘适合于建筑艺术表现的语言文化符号,并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元素,可以提高建筑艺术的文化价值,使建筑单体融于城市的大文化环境当中。
【关键词】蒙元文化,建筑艺术,建筑语言,浩大壮美,图腾崇拜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 A蒙元文化应用于建筑艺术领域,是表现建筑艺术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与发展蒙元文化的关键支点。
合理利用地域文化,不但可以拓展建筑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主题,而且能准确地表达建筑的意境。
蒙元文化应用于建筑艺术之中,是表现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张扬个性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与发展蒙元文化的支点。
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整体优势,可以拓展园林的表现形式,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主题,确切地表达建筑的意境。
只有深入研究蒙元文化,挖掘适合于建筑表现的文化元素,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元素,将其潜在的文化价值转化为建筑文化,提高建筑文化品位,才能够使建筑融于城市的大文化环境当中。
一、基于民族风情的物化形象语言文化是把人们联系起来,使人们趋向统一、凝聚的因素。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定的容纳和导向范围,各种文化体系由于文化本体的文化特质或文化基因的不同个,在发展历程中都会形成各自的性格特征、风格、形象和文化风貌,从而形成特色。
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以文物遗留物身份出现的文化成果和文化现象,则往往是所属地域文化、历史时段或文化种群“形而上”的积淀、凝聚和物化。
文化形态的认同基于一个群体的共同认可,是对某种价值观的群体性指向,对其所属主体的心智模型、价值取向、行为选择、力量凝聚有着不可估量的导向作用;同时,也是其时、其地、其种群的完整文化和文明状态的集中体现,以文化现象表示出“这一”文化形态的文化属性、特征及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区别,而其中许多重要的文化现象是以物化形态的形式表现出来。
文化作为完整的历史和地域文化体系,其文化层级不仅属于思想、精神层面和意识形态反映的抽象思辨的“形而上”,更是有形的物质创造的“形而下”;而艺术物化形象则是文化主体在物质创造活动中,把心灵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的结果。
图1 呼和浩特内蒙古博物馆作为游牧民族,蒙古民族以“毡帐,“穹庐”为居,蒙古包是适应游牧民族的经济而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虽然蒙古包现在已经不是蒙古族主要的居住建筑,但蒙古包团圆、好客的文化内涵仍然有价值。
园林中运用蒙古包,可以重现蒙古风格。
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直接引用变为间接采纳,例如吸收蒙古包的“哈纳”造型,同样可以塑造民族风情浓郁的文化氛围。
以呼和浩特市新华广场设计为例,广场的南面引用了构成蒙古包的“哈纳”,与下沉广场相连接,广场是观看演出和集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宽阔的舞台可使百余人同台演出(见图1)。
“哈纳”造型是演员出场的地方,既体现出使用功能,又显示出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增添了和谐的民族认同感。
蒙古包是适应游牧民族的经济而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建筑,它是最适应草原生态环境的住宅类型,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园林建筑的造型与建筑装饰能直接表达园林的风格。
现在,虽然蒙古包已经不是蒙古族主要的居住建筑,但蒙古包团圆、好客的文化内涵仍然是有价值的,园林中运用蒙古包,可以重现蒙古风格。
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直接引用变为间接采纳,例如吸收蒙古包的穹窿式顶盖造型,同样可以塑造民族风情浓郁的文化氛围。
除了传统的建筑造型,还可以将蒙古族文化中的某些特色鲜明的形象用于园林建筑。
以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中心广场设计为例,广场四周围是四大文化建筑——博物馆、图书馆、民族剧院和鄂尔多斯市体育中心。
民族剧院建筑造型来源于有地方特色的男女头饰造型(见图2),体现蒙古族浓郁的歌舞民族特色;图书馆的建筑造型以三本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典籍——《蒙古秘史》、《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为原型,体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体育中心的造型以“金马鞍”(见图3)抽象而来。
图2 鄂尔多斯剧院图3 鄂尔多斯艺术馆二、基于游牧文化的浩大壮美理念崇尚自然、珍爱生命是蒙元文化的基本精神。
草原民族的猎牧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催生并强化了草原民族对大自然敬畏的情感态度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
他们的生活依赖于大自然,但又绝不“竭泽而渔”,他们明白,只有崇尚自然,珍爱生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那些大自然的财富才会永不枯竭,能够永续利用,这是草原民族最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成吉思汗曾经提出“伊克伊”(意为大和谐)思想,它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表现为反对人与大自然相对立,掠夺性地利用自然,主张尊重和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当权者和民众的关系上,表现为强调合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谐生态理念扩展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内蒙古境内的地形以高原为主,高原上分布着宽广的草原,自东向西顺序依次是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植被保护最好的锡林郭勒草原、宽广的乌兰察布草原以及鄂尔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的荒漠草原。
草原是蒙古族生活的地方,也是蒙古族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草原与蒙古民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蒙古民族因草原而生息繁衍并发展强盛,草原是蒙元文化的载体,蒙元文化依托草原得以延续。
通过对内蒙古地质地貌景观的合理运用,可以创造出独具蒙元文化特色的园林样式。
如内蒙古博物馆新馆的室外环境设计,在建筑原有造型的基础上,利用建筑外观的面积铺就人工假草和河流,再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宽广无垠、河流的蜿蜒曲折。
呼和浩特是一个蒙语名,它的汉语名是“青色的城”,位于华北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在汉唐时期,这里就是中原地区开展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远古时期的“大窑文化”遗址、战国时期的云中古城遗址和明清时期的寺庙艺术等,都真实地记录了呼和浩特的悠久历史,显示了塞外名城的古老神韵。
随着时代的更迭发展,呼和浩特已建设成为一座经济繁荣发展、极具时代风貌和民族特色的城市。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呼和浩特管辖着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赛罕区四个区和托县、和林县、武川县、清水河县四个县及土左旗一个旗。
目前在四个区内建有满都海公园、青城公园、新华广场、如意广场、铁木真广场、伊利广场及其他广场和多处公园及绿化带。
英雄主义是草原文化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浓缩崇敬英雄,倡导英雄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和价值取向,这一点,在草原民族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蒙元文化汇集了草原民族的英雄文化,并使之更加完善。
成吉思汗曾提出“在平时应像牛犊般的驯顺,战时投入战斗应像扑向野禽的饿鹰”的英雄观。
英雄主义表达的是草原民族所崇敬的一种坚韧顽强、永不言败的英雄性格(见图4)。
图4蒙古族舞蹈图案在蒙语里统称为“贺乌噶拉吉”,是蒙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图案在蒙古族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反映。
常用的传统图案有云纹,犄纹、回纹、盘长、卷草、几何纹及动植物等。
这些图案形象鲜明地表达了蒙古民族率真、自然、质朴的民族性格。
图案中包含着吉祥的含义,是蒙古族吉祥文化的载体,蒙古族传统图案中“云纹”象征吉祥如意;“犄纹”表示五畜兴旺、牧业丰收;“盘长”表示福寿绵延。
蒙古族传统图案可直接用于园林小品装饰、雕塑、及地面铺装当中,也可直接用于灯具、路牌、栏杆、垃圾箱等设施上。
这些传统图案除了可以增添园林的美感之外,更可以展现蒙古族文化历史,增强园林的文化氛围(见图5)。
图5 十三敖包三、基于宗教文化的原始图腾崇拜蒙古族图腾文化历史悠远,在蒙古民族的生活空间都有鲜明的图腾文化痕迹,如民族服饰、工艺品、住宅等。
在蒙古民族的图腾崇拜对象中,有着鲜明的蒙元文化特色并能应用于园林中的元素主要包括宇宙图腾、动物图腾。
3.1宇宙图腾崇拜蒙古族的宇宙崇拜表现为对天地、日月、星辰的崇拜,这在红山文化中尤为突出。
包头市莎木佳村西南的红山文化祭坛遗址有 3 个小丘,以对称布局形式自西南延向东北。
南丘为圆形,北丘为二重方坛。
方坛在北,表示大地; 圆坛在南,表示天穹,见证了古代人观念中“天圆地方”的宇宙思想。
圆坛南侧有 3 个相关联的石圈,表示日、月、星三辰联璧,说明当时人类渐渐了解天体的知识。
虽然太阳、月亮等天体易于在园林设计时表现出来,但是这种表现不能局限于图形的再现,而要提升为一种文化。
呼和浩特市和盛嘉园小区园林的设计受到呼和浩特市五塔寺中蒙文天文图石刻启发。
五塔寺的蒙文天文图石刻以北天极为圆心,布置出二十八宿赤经位置的经线,并有 5 个同心圆,由里向外为天北极圈、夏至圈、天赤道圈、冬至圈、天南极圈。
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标注的天文图。
进行和盛嘉园小区园林设计时,提炼出天文图石刻中的星座,以星座 12 宫为主题,以园林艺术手法为载体,通过地形、铺装、色彩、质地纹理等变化组合来定义 12 宫的抽象图形。
在广场和绿地的设计中多次使用弧形弓箭造型、12 宫星座等文化元素,并辅以带有星座符号的灯饰、垃圾筒等小物件,在细节上完善立意。
和盛嘉园小区的园林环境给人强烈的蒙元文化气息,是蒙元文化中宇宙图腾崇拜的具体应用。
3.2 动物图腾崇拜图6 动物图腾崇拜蒙古族的动物图腾崇拜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些图腾形象大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如《蒙古秘史》记载的苍狼白鹿传说,反映了蒙古先民的图腾观念,说明蒙古人民认定自己的先祖是狼和鹿,所以狼与鹿作为图腾崇拜的文化符号,被蒙古人民运用,构成了蒙古文化中独特的人文景观。
除了苍狼白鹿,蒙古族所崇拜的动物还有熊、芒牛、鹰、天鹅,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密切相关的五畜也是被崇拜的对象。
动物图腾崇拜应用于园林的途径有两个:第一,再现图腾徽号景观,可以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古老的大草原,引导人们追溯蒙古族祖先古老的生活方式,历史的沧桑会在人们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图腾徽号的文化价值自然而然地得到强化。
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的匈奴馆建筑顶部装饰为鹰顶金冠造型(见图6),创作灵感来源于阿鲁柴登出土的鹰顶金冠饰,反映的是匈奴的鹰图腾文化。
第二,可将崇拜对象以写实的形式再现于园林之中,如呼和浩特市许多园林中就有马的雕塑和浮雕。
结论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蒙元文化是草原文化发展到鼎盛阶段的产物,是具有震撼力和影响力的蒙古族历史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蒙元建筑的艺术语言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