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认识根源
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几点认识
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几点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认或者淡化历史事实,否认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的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由于对历史真相的忽视和对历史事件的扭曲。
历史虚无主义具有以下几点认识:第一,历史虚无主义扭曲历史事实。
历史虚无主义在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价上,会扭曲事实真相,把毫无根据和不可证实的传言、谣言和私人意见当成历史事实,为自己的政治利益服务,达到政治上的目的,如民族主义的正当化、政治宣传和煽动。
这种方法严重侵犯了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原则,妨碍了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威胁社会稳定。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和其他新的传媒技术威胁社会稳定。
利用虚假的历史观点、扭曲历史事实和虚无主义的思想来宣传、煽动和发动对抗感情,然后危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甚至导致政治冲突和战争。
第三,历史虚无主义削弱教育的功能。
历史虚无主义会削弱教育的功效,阻碍一些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如果没有清晰、客观和准确的历史教育,人们将失去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这对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利的。
第四,历史虚无主义增加了跨国文化交流的难度。
历史虚无主义在国内很常见,但是跨国文化交流和交往中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历史虚无主义,因为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如果没有正确的历史认知和文化理解,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跨文化对话将更加复杂和困难。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人们意识到历史虚无主义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积极推动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的发展,增强公众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国家和政府应当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打击虚假历史传播的行为,保障市民、学生和公民的旗帜鲜明地认识和了解历史。
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和危害
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和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指的是一种否认或篡改历史事实的意识形态,它通过歪曲历史事实和事实的重要性来达到其政治和社会目的。
这种虚无主义思潮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它不仅导致历史事件的失真,还破坏了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和回顾。
本文将从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和危害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它来源于一种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需要,通过篡改历史来达到其政治目的。
历史虚无主义者通常会否认或歪曲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性,以此来达到他们所追求的政治利益。
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操纵和思想控制的手段,它试图利用历史来塑造人们的思想和认识,以达到其政治目的。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歪曲和篡改,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破坏和否定。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破坏了历史的真相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记忆,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
历史的真相和历史事件的真相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它关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生活。
而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篡改历史事件和否认历史真相来达到其政治目的,这实际上是在毁灭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在破坏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生活。
我们必须要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和危害,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只有通过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深刻认识和深刻警惕,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历史的真相和历史事件的真相,才能更好地维护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生活。
我国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原因反思
我国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原因反思我国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而西方资本主义有新发展,导致我国部分人对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持悲观否定态度,这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的外部环境;当前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是全球化、信息化、西方价值观冲击的产物;社会转型期利益多元化导致多元价值观的盛行,现代化困境也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存在提供了温床;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宣传手段的单调僵化和教条主义,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实际影响力大打折扣,甚至造成逆反心理;长期的历史一元化观念,对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简单化结论,也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乘虚而入的重要原因。
标签: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反思我国当前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在多个领域都有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属于历史唯心主义,以“否定”“重评”之名虚化歪曲党史国史。
其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史观,动摇甚至弱化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危害性已经显而易见。
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表现和实质已有诸多的解析,但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却甚少成果,本文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解析。
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而西方资本主义有新发展,强盛的竞争力以及对国际秩序的强势主导,导致我国部分人对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持悲观否定态度,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重新泛起苏联解体之后,国际上否定苏联模式、否定列宁斯大林、否定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逆流也影响到我国。
历史虚无主义者从苏联解体的悲剧里,解读到的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是“误入歧途”,是外部势力向中国输出革命的“阴谋”,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是少数人的选择,阶级斗争不适合中国,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道路选择,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学者提出“告别革命”论。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照搬苏联体制,中国在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了十年“文革”等失误,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反而是改革开放后,学习西方引进市场经济取得飞速的建设成就,历史虚无主义者进而以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成就否定改革开放前三十多年的新中国建设成就。
现时代的历史虚无主义及其成因_邹诗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6月/2日/第007版历史学现时代的历史虚无主义及其成因邹诗鹏历史虚无主义在全球和中国范围内均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因素。
究其根源,它是西方文化传统之现代流变的产物,资本主义的物化逻辑又不断加剧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势头。
中国的传统文化原本很难滋生这种思潮,但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却空前遭遇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这需要我们在社会转型中充分把握自身文化传统,深入理解和阐述唯物史观,实现自身文化传统的哲学自觉与价值重建。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在今日中国的文学艺术、学术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领域都有表现,并且随着商业及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其具体表现是,不承认历史及文化传统的继承性与连续性,把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过渡看成是彻底的断裂,否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漠视人文精神传统的内在传承及其教化意义。
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否定历史传统,也否定自身的当代史及其现代化传统,或者用现代化史观代替革命史观,否定中国革命,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否定现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传统。
与此相反,历史虚无主义完全认同物化逻辑,并以追逐商业利益为本,迎合种种后现代时尚及大众文化趣味,进而表现为种种消极、颓废以及享乐主义的精神生活方式与文化形式。
因此,其种种成因值得我们反思并深入分析。
首先,历史虚无主义是西方文化传统之现代流变的产物。
从大的背景来看,它是19世纪以来流行于整个西方世界的“世纪病”的症结。
它在近代的兴起与启蒙运动有一定关联,废黜了上帝之后,工业化以及资本主义时代随之而来,加剧了历史与时代之间的断裂。
当实证主义展开一种线性化的历史进步意识并以断裂的观念看待古今问题时,就开始形成历史虚无主义,前所未有的世俗化运动则为历史虚无主义的兴起提供了直接的社会背景。
自近代兴起开始,历史虚无主义就受到哲学人类学、历史主义以及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批判。
但是,这些思潮的演进反过来又受到了虚无主义的侵蚀,表明这一时代精神受到了虚无主义的强力宰制。
上海大学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网络题答案
1.什么是世界眼光?如何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2.答:世界眼光,是马克思主义的特质。
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历史”的产物和“人类知识的总和”的结晶,始终坚持着世界眼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种特质,也要求应用它的中国共产党人具有世界眼光。
树立世界眼光,要善于从全球视野来观察和认识问题。
深刻把握当今世界3.各种力量、各个要素、各方面动因的内在根据、相互联系和发展趋势,准确地透视当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的基本规律。
要善于从历史纵深观察和认识问题。
认识和分析中国和当代世界问题,必须具备历史的纵深感,善于以史为鉴,从深刻的历史比较中汲取智慧,把握规律。
要善于通过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来观察和认识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化,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4.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对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在提高。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必须通过中国与世界在各个方面的联系来观察问题,制定科学的国际发展战略,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名族利益.5.为何说社会主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6.答:1.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马克思从社会人的角度对“人”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是从事实际的物质、精神生产实践的主体,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高度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他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可见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才是共产党人最终的奋斗目标,才是共产主义的真谛。
2.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推动了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正如革命导师所说“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应该怎样对待历史虚无主义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在今日中国的文学艺术、学术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领域都有表现,并且随着商业及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为探求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我们必须由表至里对其深刻进行分析。
让我们先从字面上进行理解。
虚者,模糊歪曲也;无者,抹杀消除也。
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一是无视或否认历史事实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把事实同虚构混为一谈,把历史同文学混为一谈;二是承认历史有其内在的客观内容与规律,但歪曲或否定唯物史观所认识的历史事实与规律,用他们所发现或领会的“理”来勾勒历史事变之间的关联或历史发展演变的轴线,为了使历史符合他们所想象出来的、具有先验性质的“理”,甚至不惜割弃或歪曲某些最重要的事实。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来历史虚无主义其根本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在全球和中国范围内均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因素。
究其根源,它是西方文化传统之现代流变的产物,资本主义的物化逻辑又不断加剧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势头。
而这种虚无主义分为两种表现。
第一种表现资本主义在发展前期,把人与人的关系还原为物与物的关系,把现代与传统断裂开来,“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这使得对历史的虚无成为可能。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内在的矛盾不断展现,非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
这些思潮都备受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的折磨,否定了所有传统、权威以及其他特定的有效价值,相应地,把历史看成一种虚空或一无所有。
而第二种表现在中国近代表现的尤为突出。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继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历史诉求。
在近代中国主要存在三条道路。
第一种,即通过局部改良,建立依附于美英资本主义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第二种,是通过改良主义,在中国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我国历史虚无主义出现的根源有
我国历史虚无主义出现的根源有1. 教育体制的问题我国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之一是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重视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记忆能力,而历史教育往往是以课本为中心,强调记忆和背诵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地点。
这种教育方式忽略了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的深入探究,使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完整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
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应试导向,使历史教育往往被削弱,被简单化。
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关注重点内容,而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种应试导向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大大减少,导致他们对历史的了解不全面,容易产生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
2. 政治考量的干扰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还与政治考量有关。
在当今社会,历史被视为国家认同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和政治团体往往会利用历史来加强自身的合法性和统治地位。
为了维护特定政治目的和主张,政府可能会选择性地解释和宣传一些历史事件,或者制定一些历史纪念日,这可能导致历史的虚无化和扭曲。
政治干预还可能导致历史研究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历史学者在进行研究时,可能受到政治、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不够客观、全面。
政治考量的干扰使得历史教育和研究难以做到真实、客观地呈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也增加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滋生条件。
3. 社会认知的变迁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与社会认知的变迁有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关注点和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
相对于传统的历史教育和研究,现代社会更加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等实实在在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历史不再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更关注当下和未来。
社会认知的变迁使得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变得浅薄和模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不够准确和深入。
这种认知上的变迁,使得历史虚无主义有了生存的土壤。
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降低,对历史的了解也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全面的历史观。
4. 缺乏历史意识的培养历史虚无主义的形成还与个人缺乏历史意识的培养有关。
现时代的历史虚无主义及其成因_邹诗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6月/2日/第007版历史学现时代的历史虚无主义及其成因邹诗鹏历史虚无主义在全球和中国范围内均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因素。
究其根源,它是西方文化传统之现代流变的产物,资本主义的物化逻辑又不断加剧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势头。
中国的传统文化原本很难滋生这种思潮,但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却空前遭遇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这需要我们在社会转型中充分把握自身文化传统,深入理解和阐述唯物史观,实现自身文化传统的哲学自觉与价值重建。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在今日中国的文学艺术、学术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领域都有表现,并且随着商业及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其具体表现是,不承认历史及文化传统的继承性与连续性,把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过渡看成是彻底的断裂,否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漠视人文精神传统的内在传承及其教化意义。
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否定历史传统,也否定自身的当代史及其现代化传统,或者用现代化史观代替革命史观,否定中国革命,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否定现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传统。
与此相反,历史虚无主义完全认同物化逻辑,并以追逐商业利益为本,迎合种种后现代时尚及大众文化趣味,进而表现为种种消极、颓废以及享乐主义的精神生活方式与文化形式。
因此,其种种成因值得我们反思并深入分析。
首先,历史虚无主义是西方文化传统之现代流变的产物。
从大的背景来看,它是19世纪以来流行于整个西方世界的“世纪病”的症结。
它在近代的兴起与启蒙运动有一定关联,废黜了上帝之后,工业化以及资本主义时代随之而来,加剧了历史与时代之间的断裂。
当实证主义展开一种线性化的历史进步意识并以断裂的观念看待古今问题时,就开始形成历史虚无主义,前所未有的世俗化运动则为历史虚无主义的兴起提供了直接的社会背景。
自近代兴起开始,历史虚无主义就受到哲学人类学、历史主义以及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批判。
但是,这些思潮的演进反过来又受到了虚无主义的侵蚀,表明这一时代精神受到了虚无主义的强力宰制。
历史虚无主义社会思潮述评
中国当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述评历史虚无主义是指否认历史的规律性,承认支流而否定主流,透过个别现象而否认本质,孤立的分析历史中的阶段错误而否定整体过程,对历史现象、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任意解释,甚至刻意歪曲的一种历史观。
中国当代历史虚无主义指近20年来,在我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一种思潮,它是在西方各种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的思潮影响下,适应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政治需要和国内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策略变化产生的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潮。
本文从当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表现和特点、实质及危害等几个方面就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做一梳理和粗浅评议。
一、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历史背景在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绝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国际和国内的背景。
首先,从国际上看唯心主义历史哲学一直是西方历史哲学的主流。
唯心主义历史哲学片面强调人的主体性、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以历史认识的相对性、历史选择的任意性、历史事件的单一性和不可预测性等否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反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
以这种唯心史观为基础,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论”等谬论,与此相应,一股否定一切革命、鼓吹改良的历史相对主义思潮在欧美史学界泛起。
一些历史学家否定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猛烈地攻击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攻击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
他们出版(发表)了大量以攻击革命为主要内容的书籍和论文,提出重新评估、重新定位“革命”。
其次,它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形势下的一种历史现象。
它是西方反共势力“和平演变”社会主义的一种呼应。
苏东剧变后,国际上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的并存、合作、竞争、冲突,在总体上出现了资本主义处于强势地位。
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把苏联崩溃视为一个世纪才遇到的大好机会,他们从苏联解体中领悟到历史虚无主义灭人国、夺人志的价值,他们企图用同样的方法来针对我们社会主义中国。
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动向与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动向与危害作者:龚云来源:《前线》2018年第03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特指一种主要借否定和歪曲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道路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思潮。
这种思潮近年来呈现出新的特点,需要进一步深入剖析。
历史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在我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
追根溯源来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
从社会根源讲,它具有复杂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在国际上,它与世界范围内的政治斗争形势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时的必然现象,也是对西方错误思潮的呼应。
在国内,它与“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历史主题有着密切关系,随着国内社会发展状况变化而起伏,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逆向思潮。
特别是从世纪之交到现在,在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学术面貌为外衣,借助互联网传播,流毒甚广。
从认识根源讲,主要是源于否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由于历史研究领域受到非理性、人性论和后现代主义等观念的影响,加之史学学科多样化、书写主体大众化、研究对象碎片化、研究途径便捷化、研究效果娱乐化等倾向的助推,形成了非专业历史研究与职业历史研究竞争的“公共史学”。
它主张告别“宏大叙事”,反对探究历史规律和历史本质,津津乐道于历史的细节。
更有少数职业研究者受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驱使,投入到“重写”“重评”“重构”队伍中,追求历史故事与历史人物的新奇内容和娱乐功效。
这种历史娱乐或者历史消费的研究态度,在带来历史知识普及的同时,也造成历史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弱化,丧失了历史研究的“求真”目的和“镜鉴”功能,带来的不是历史理性的弘扬,反而是虚无主义的谬种流传。
一是分布地域国际化。
历史虚无主义本来就不是孤立存在于国内。
近些年,随着中国的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加紧了西化分化中国的步伐,与境内一些势力勾结在一起,利用历史虚无主义这个和平演变的有效工具,在客观上推动了这股思潮分布地域的国际化。
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看法
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看法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危险的思潮,它否认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试图将历史变成一种虚构的故事。
这种思潮的出现,不仅会导致历史的扭曲和误解,还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在于对历史的误解和误读。
有些人认为历史是一种主观的解释,没有客观的真相。
他们认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是一种权力的表达。
因此,他们试图用自己的观点来解释历史,否认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然而,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由一系列的事件和事实构成的。
历史的真相是可以通过研究和考证得到的。
历史虚无主义试图否认这一点,试图将历史变成一种虚构的故事。
这种做法不仅会导致历史的扭曲和误解,还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历史的真相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如果我们否认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就会失去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这将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
历史虚无主义还会导致历史的扭曲和误解。
如果我们试图将历史变成一种虚构的故事,就会忽略历史的真相和事实。
这将导致历史的扭曲和误解,使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产生偏差。
这种偏差不仅会影响我们对历史的认识,还会影响我们对现实的认识。
因此,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我们应该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认真研究和考证历史,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文明社会,实现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几点认识
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几点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一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怀疑和否定的思潮。
它认为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无法确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都可能是被扭曲、改编或者捏造的。
尽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
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兴起与现代人的怀疑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代科学的进步和人们对权威的质疑,使得人们对历史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可以视为一种对传统历史观念的批判和反叛,试图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人物。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出现也与现代社会中信息的爆炸性增长有关。
网络和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随时获取各种各样的历史资料和观点。
这也往往导致了信息的混乱和虚假。
由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往往仅凭主观臆断来得出结论,缺乏客观的证据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难以区分真伪,可能产生更多的混乱和误导。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于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也有一定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提醒人们要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保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不盲目接受官方的解释和权威的说法。
这可以促进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历史学家和教育者更加注重对历史的查证和理解,提高历史教育的质量和深度。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有一些明显的问题和局限性。
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往往将怀疑和否定作为唯一的态度,忽视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它往往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视为一种欺骗和谎言,否定了历史的存在和意义。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往往盲目追求新奇和煽动性,忽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它往往将历史简化为一种矛盾的对立,失去了历史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
它既反映了现代人对历史真实性的怀疑和对传统历史观念的批判,又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我们应该保持对历史的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但同时也需要基于客观的证据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理性的评估和判断。
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判、挑战及对策
品位·经典人文·社会67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判、挑战及对策○王 尚(喀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摘 要】 从20世纪初开始至今,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在我国始终是以“以西为西,西方中心论”思潮,试图阻碍中国的进步,也伴随不同声音,带有极度伪装色彩的历史虚无主义,已作为中国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因素。
认清“虚无”本质、基本形态和根本目的,维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在任何时期都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中国道路;……意识形态【作者简介】 王尚,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道路用时代强音具体回答了时代杂音,并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虚无历史”和伪装的质疑及阻碍因素,有着准确判断与批判。
将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和危害剥离清楚,并时刻警惕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守好底线,不断改善社会结构和体制机制,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能直面切入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防止在信息和互联网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对人们进行错误的导向和价值观的严重偏失,尤其是现代社会的青年一代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要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就要认清问题背后真实面目及危害,梳理和提高甄别、防范、应对的方案和能力,始终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正确全面地看待社会历史发展的全貌。
一、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形式(一)历史虚无主义的“虚无”本质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就是以伪装手法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歪曲和解构,并注入错误和丑恶的元素对中国发展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加以曲解、夸张、扩大,且历史虚无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提到所有命题和解答都熟视无睹,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极不尊重并肆意割裂和重构史实。
历史虚无主义根源就是缥缈于理性与感性之间,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没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而是用一方代替另一方,从而达到绝对的领域,对以往出现的任何事物加以否定,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徘徊,并没有意识到二者之间的联系,虚无主义的“恰到好处”是建立在绝对理想王国的“二重世界”中,也就是自我为主宰,可推翻现实回到过去或者穿越未来,将自身划出自然、社会和历史领域,在这“二重世界”来回跳跃,否认历史的连续性和必然性。
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
3、诋毁民族传统文化。历史虚无主义者抨击中国的传统文化,称其为“封建 遗毒”,试图以此推动西方文化的霸权。
三、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的危害性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具有极大的危害性。首先,它解构了 主流价值观念,削弱了民族凝聚力,可能导致民族精神的迷失。其次,历史虚 无主义思潮使得一些人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准则,追求个人利益至上的现实主义 成为一种“合理化”的选择。最后,这种思潮极易被敌对势力利用,成为其分 化、西化中国的工具。
一、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的背景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兴起,与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首 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发生巨 大变化,对传统历史观念的质疑与颠覆成为一种思潮。其次,全球化进程加快, 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大量涌入,对中国的历史观念产生巨大冲击。再次,互联网 的普及与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网络上迅速传播, 并获得广泛影响。
2、部分教师和学生在历史虚无 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行为失范
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一些教师和学生出现了行为失范的现象。例如,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夸大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作用,而忽略其他重要史实; 有的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受到网络上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的影响,产 生偏激和片面的观点。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还对其 他师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2、深入开展历史研究,挖掘历 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和根源
鼓励历史学家和学者深入开展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挖掘其本质和根源。 通过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师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更为准确的理解,从而 避免受到其负面影响。
3、更加注重长期效益,加强师 生价值观的培养
高校应改变过于注重短期效益的历史教育方式,加强师生价值观的培养。通过 历史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 责任感。鼓励师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他们关心社会、现实 的良好品质。
当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与危害
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领域,它否定和质疑历史事实,削弱了人们 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导致文化价值的混乱和失落。
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不仅在于对历史的歪曲和否定,更在于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 和价值体系的破坏,容易导致文化自卑和民族认同感的削弱。
02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
否定历史事实
否定历史事件的存 在
否定历史时期的连 续性和发展性
否定历史人物的贡 献
篡改历史真相
篡改历史事件的细节和事实 篡改历史人物的形象和事迹
篡改历史时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歪曲历史评价
歪曲历史事件的评价标准 歪曲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歪曲历史时期的整体评价和价值观念
03
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依据
相对主义
思潮的兴起。
05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与应 对策略
历史虚无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和颠覆主流历史,削弱国家文化自信,
导致文化自卑和民族虚无主义。
淡化意识形态
02
历史虚无主义试图淡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削弱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误导青少年
03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戏说历史、恶搞英雄、解构崇高,误导青少
该电视剧对历史人物的颠覆性改编,是当 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典型案例。
详细描述
电视剧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将历史人物的 形象和性格完全颠覆,甚至将反面人物塑 造成正面形象,反之亦然。这种改编不仅 缺乏严谨的历史考据,也忽略了历史人物 对当时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案例二:某网络论坛对历史事件的恶意歪曲
要点一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真理是多 元的、相对的,而不是单一的、绝对的。在 历史虚无主义中,后现代主义强调对历史事 实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和看法是多元的、相对 的,没有单一的、绝对的标准和依据。
详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第四节
历史虚无主义是典型的唯心史观
2
1
1
唯心史观具有片面性
2
唯心史观就是用人性论来代 替阶级论
第二节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特点
第三节
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
例:三星堆文明
救亡压倒启蒙:启蒙指的是帝国主义侵略带来的现代化
,启蒙一次又一次被救亡压倒,所以中国陷入了革命的灾 难,使得中国的现代化不能实现。
所谓否定革命主要是否定我们党,更主要 是否定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的成就
因为毛泽东是他们实现私有化、 美国化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详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第一节Βιβλιοθήκη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
历史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论同时出现
历史虚无主义
全盘西化论
如 影 随 形
历史虚无主义出现的原因
历史虚无主义出现的原因
美国对中国形成包围
历史虚无主义出现的原因
邓小平说:“如果改革的结果出现
了两极分化,改革就失败了;如果改 革的结果出了一个新资产阶级,我们 就真的走了斜路了;如果积极发展而 社会风气坏下去了,那么经济发展是 没有意义的。”
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_学术研讨会召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真正得到贯彻!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研究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局面$但一段时间以来!在这一研究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对近代以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中国历史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进行评价!就是其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揭示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特点%谬误%危害以及产生的根源!澄清这一思潮造成的思想混乱!提高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和坚持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觉性%坚定性!教育部社科中心%中国史学会于!""#年$月%&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近现代历史研究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河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及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以下几方面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关于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历史背景!原因"第一!近年来!随着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经济与政治方面的交往不断增多!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产生了相当影响$其中出现于上个世纪’"年代欧美史学界的否定一切革命%鼓吹改良的历史相对主义思潮!对我国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第二!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实施和平演变战略!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文化渗透$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现代化传媒!通过文化交流活动等一切机会和条件!不断变换手法!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和政治上的渗透$第三!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一些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思潮不断发展!彼此呼应$由于新自由主义%新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有着共同的前提和基础!即对于近代以来革命传统的不满!因而它们能够相互转化和统一$在这种转化和统一中!历史虚无主义再度泛起$关于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中的主要表现"有学者认为!自!"世纪’"年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有着各种不同表现!其中尤以当前思想理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危害最大$其具体表现!一是质疑和淡化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历史!反对阶级斗争学说%社会形态理论%历史发展客观性理论等!主张用历史选择论取代唯物史观!以貌似超然的客观主义态度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推崇和照搬国外史学流派的观点$与此相应!否定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成就!否定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学术地位’以学术创新为由!颠倒前人运用唯物史观得出的结论$二是否认!"世纪中国发生革命的必然性!认为革命只起破坏性的作用!反对革命的一切后果!提出&告别革命#的主张!指责五四运动造成了历史的断裂!指责社会主义改造阻滞%破坏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三是把中国选择社会主义视为离开&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歧途!认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所搞的社会主义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因而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补新民主主义的课#!强调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才是最好的!鼓吹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四是用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方&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学术研讨会召开李珍社科动态!"#法描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把它说成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据此!持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研究者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关键人物都进行了所谓$创新%的研究!得出了一系列错误的认识"关于近现代历史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义的理论渊源和认识根源!从理论渊源看!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一方面实际上是早已被马克思主义史家乃至革命的资产阶级思想家驳倒了的陈腐论调&另一方面是近年来西方学者热炒的观点!是我们党反复强调要避免的$西式%教条主义的表现"从理论的性质来看!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它的实质是唯心主义!所运用的是主观主义的方法"与此相联!持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研究者!所宣扬的观点!不是在全面地#系统地掌握有关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分析得出来的!因而算不上科学的$创新%"唯物史观是科学认识历史的理论指南"坚持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坚持人是历史的主体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决定论#宿命论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根本差别"历史虚无主义者用历史选择论来取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站不住脚的"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要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必须对以下几个重大历史问题作出科学的说明’一是!"世纪的中国革命是必要的#进步的#正义的事业!是中国进步的伟大动力"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这两项历史任务!只有经过广大被压迫人民的革命的方式!才能彻底完成&认为改良可以救中国#少数$精英%的意志可以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是欺人之谈"二是选择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我国在上世纪#"年代中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因为任何社会变革归根到底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加速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弱小#发展困难的情况下!实现国家工业化客观上要求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此外!新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是决定我们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外因"历史已经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政治上的独立是经济上发展的前提&而选择社会主义!是中国经济在上个世纪最重要的事件"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制度所具有的巨大优越性和旺盛生命力"三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本质上是一部光辉的历史"党在成立以来的八十多年里!开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联合统治!创建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中国以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就是党的历史的本质和主流"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是正视自己的错误!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的"从根本上说!它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绩!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第一!历史虚无主义是在西方各种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的思潮的影响下!适应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政治需要和国内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策略变化!产生的一种政治思潮!它所反映的不仅是文化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不仅是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而且是对待现实的态度问题"第二!历史虚无主义脱离客观历史事实!以唯心主义的价值尺度对历史进行剪裁甚至重塑!背离了起码的客观性标准!是典型的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根本对立"第三!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歪曲中国革命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史!是要从历史依据上抽掉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在理论深层上否定唯物史观关于历史规律性#必然性的观点!达到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共产党领导的合理性#正义性的目的&第四!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必然搞乱理论!搞乱思想!使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理性产生怀疑!丧失国家观念#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因而!它在政治上的危害不容低估"如果我们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放松警惕!任其自由泛滥!就会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失去基本的历史依据!由此可能导致的严重政治后果是不言自明的"在这个问题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惨痛的教训"学者们还就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结合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讨论"作者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社科动态!"#2005.4高校理论战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认识根源
龚云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
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人对近代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采取了极端虚无主义的态度,在社会上掀起了“告别革命”的浊浪,在“还原历史真相”的幌子下,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丑化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宣扬英雄史观,贬低人民群众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进步作用。
只有深挖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认识根源,才能摒弃历史虚无主义,坚持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正确学术方向。
错误的历史观
从历史认识主体来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些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首先在历史观上严重背离了唯物史观,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重蹈唯心史观的覆辙。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由于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国际上苏联、东欧的剧变,加之来自西方的各种社会科学新理论和新方法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面临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强大挑战。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自我认识和挑战,触发中国近现代史学界一些中青年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的诘难和反思,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不能指导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尤其是贬损、否定阶级分析法和阶级斗争学说。
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轻视与否定,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就出现了对正确的理论思维忽视的情况,或是热衷于琐细的研究,或是生吞活剥地搬用西方的史学理论或模式。
第二,一些人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的影响,对中国近现代历史采用了历史相对主义态度,认为客观存在的历史是不可认识的,陷入了历史不可知论的窠臼。
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西方的一种史学思潮。
这种思潮否认历史学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否认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存在,将历史学与文学相提并论,认为历史仅仅是一种话语,将客观存在的历史视为历史学家主观的构建物,史学不可能还原历史,史学家建构的过去并不是历史的真实,只是用话语组成的文本。
在这种史观的指导下,对客观历史自然就会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他们往往以主观臆测代替对客观历史的研究,丝毫不顾客观历史实际,仅凭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论人评史。
例如,说如果按照洋务运动的路子发展下去,中国就可以早日实现现代化了,这些人违背了历史研究“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的原则”。
第三,一些研究者对历史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缺乏历史主义态度,混淆历史与现实的界限,用现实改铸历史。
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把历史与现实等同起来,从现实出发,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抱着为我
所用的实用主义态度,抹煞历史与现实的界限,将历史与现实做简单的比附,丧失基本的历史主义立场。
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名义下,他们根据现实的变化重新解释历史,根据现实的需要任意裁剪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与现实中国息息相关,也最容易受现实的影响。
不少研究者从现实出发,去反思历史、阐释历史,以现实比附历史,由此提出了“新”的观点,使历史学成为现实的工具。
第四,一些研究者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时缺乏正确的政治方向,丧失一个严肃学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作为一项社会文化事业,在20世纪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服务于社会的优秀传统,在提供正确的历史知识、资政育人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有的研究者以“价值中立”相标榜,忽视历史研究的意识形态属性,刻意回避现实,逃避政治,遁入象牙塔,躲进小楼成一统,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变成一项精神贵族自娱自乐的活动。
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研究陷入了历史的碎片之中,丧失了历史是非感和政治责任感。
从历史认识客体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有的研究者轻视对历史资料的辨伪和充分占有。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作为历史学的分支,是建立在客观历史事实的实证基础上的。
但有些研究者根本没有充分地占有历史材料,或对历史材料的真伪不做考证,或仅凭一些表面的历史事实就大胆地立论。
如将袁世凯的书面谎言作为替他翻案的证据。
还有的人随意根据一点历史资料,就大胆地评论史实,结果导致了对历史事实的歪曲。
第二,有的研究者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国近现代史资料,由于缺乏理论思维能力,或缺乏正确的理论思维,陷入历史资料中而不能自拔。
自卑的殖民心态
从历史认识结果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有的研究者否定历史认识的科学性,认为一切历史认识都是相对的,历史认识不存在真理。
从这种认识出发,对过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获得的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正确认识采取了简单化否定的态度。
他们认为,“以前人们头脑里形成的很多近代史的评价、人物、观念,大多是传统的…极左‟思潮的产物”。
随着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外资在中国的作用越来越大,伴随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观点的大量涌进,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近代中国的侵略与反侵略,重新检讨近代中国的中西关系。
在这种背景下,有些人对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非议,对西方的殖民战争和侵略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肯定。
1994年,南方一家学术刊物发表文章认为,“西方的大炮也是一身兼二任,它既是在野蛮地侵略中国,又是在强迫中国这个偌大帝国走出封闭,走出中世纪,走向近代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鸦片战争一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还有人认为近代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不平等条约应该遵守,因为“即使是不平等条约,也是国家信誉所系”。
有人还认为,“现代化的发展与民族的独立不存在必然的关系”。
所以,近代中国人民若不反抗西方侵略,“如果当时执行一条…孙子‟战略(不是《孙子兵法》的…孙子‟,而是…爷爷孙子‟的…孙子‟),随便搭上一条顺风船,或许现在的中国会强盛得多。
比如追随美国,可能今天我们就是日本”。
在反对所谓“激进主义”、推崇“保守主义”的名义下,近代中国“凡是追求变革进步的多被加以…激进‟名义而否定,而维护…君道臣节‟即专制统治的则被称为…稳健‟而肯定,认为正是…激进主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并由此进而抬高洋务运动,贬低戊戌变法,抬高清政府…新政‟,贬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因此,他们表
示,“我们决心…告别革命‟,既告别来自…左‟的革命,也告别来自右的革命。
21世纪不能再革命了,不能再把革命当做圣物那样憧憬、讴歌、膜拜,从而再次悲歌慷慨地煽动群众情绪,最终又把中国推向互相残杀的内战泥潭”。
第二,对国外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的中国近现代史认识采取了不加批判分析的、全盘照搬接收的态度。
从新时期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发展来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出现与海外中国近现代史认识的输入是密不可分的。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的“告别革命”思潮最早就是在海外出现的。
对新中国领导人的丑化之类的著作也是先流行于海外,后来通过非法途径传到国内,为一些人所接受。
总之,从根本上说,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认识根源就在于没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因此,正本清源,摒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大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以马克思主义态度对待非马克思主义学术思潮。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本网发布时间:[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