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常见八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规则学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修辞学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修辞学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修辞学案比喻: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此来说明或描述某一事物。

比喻可以分为明喻、隐喻和借喻。

拟人: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性格、行为或情感。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的方式,突出事物的某一特点,以达到强调或引人注目的效果。

对偶:将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匹配,以形成鲜明的对比。

用典:引用或借用古人的故事、名言等,以增强文章的内涵和说服力。

排比:通过连续使用结构相似的句子,以增强语势和表达情感。

反问:通过提问的方式,暗示答案或加强语气。

设问: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和问题。

贴切:修辞手法要与文章的内容和风格相符合,避免生搬硬套。

新颖:在符合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尽量使用新颖、独特的修辞手法,避免陈词滥调。

巧妙:修辞手法的运用要巧妙,既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又不会让人感到过于雕琢。

简洁:修辞手法的运用要简洁明了,避免过于复杂或冗长的句子。

多样:在文章中可以同时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通过具体的例子,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和作用,帮助考生掌握修辞手法的辨析与运用技巧。

例如:“这场雨下得如痴如醉,真是让人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春雨的细腻和柔和,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觉。

又如:“他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了我的心。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笑容比作阳光,形象地描绘了笑容的温暖和亲切。

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修辞手法的复习和掌握,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建议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多读多写,多观察多思考,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做到熟练运用。

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使用修辞手法,以免影响文章的清晰度和流畅性。

本课件为“高考成语专题复习课件”,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高考成语的相关知识,提高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本课件包含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增强学生对于成语在写作和口语中的运用能力。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学习过程]一、修辞的类别及特点:(一)比喻1. 概念比喻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2. 构成比喻的必备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下面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

②表示猜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像。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

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 比喻的种类(1)明喻。

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这里是花的海洋。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座一座,长虹飞架。

(二)借代1. 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方法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2. 借代的种类(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

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

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4)部分代整体。

例如:前面来了一队红领巾。

3. 运用借代需要注意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案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案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案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目标】体会八种修辞格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

根据修辞格的要求进行仿写。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教学设想】讲解二课时,训练二课时【课时安排】二课时课时【考点概述】高考《考试大纲》中对“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考点作了十分清晰的界定。

常见的修辞方法共考查8种,即比喻、排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

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方法在在语段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

历年高考试卷中,修辞方法的考查同阅读、鉴赏结合,仍是重要的关注点;修辞方法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更是近年高考的发展趋势所在,这或许又是以后修辞命题的一大热点,也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修辞知识介绍】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只要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具有相似点就可形成比喻。

比喻由本体、喻体、喻词构成,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比喻的作用是对事物进行描绘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深刻印象,也可以用常见的事物说明深奥的道理,使道理显明。

使用比喻要注意:①喻体要常见易懂;②比喻要贴切,不能信手拈来;③要注意思想感情。

2.比拟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形式。

比拟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读者对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引起感情的共鸣。

使用比拟要注意与比喻的区别: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而喻体始终不出现。

3.借代借代就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

主要有以下七种借代方式: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结果代原因,牌号代本体,产地代本体。

运用借代可以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事代情,从而引发读者联想,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高三修辞手法教案

高三修辞手法教案

高三修辞手法教案导语:修辞手法是作家在表达思想情感时运用的艺术技巧,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深入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运用方法,以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本教案旨在介绍高三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以及相关的教学策略。

一、比喻手法比喻是通过对两个或更多事物间的相似之处进行隐喻性比较,以便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所描述的对象。

比喻手法在表达抽象、难以形容的事物时常常被使用。

比如在描写风景时,可以使用比喻手法,让读者更加生动地感受到作者的意境。

例如,将黄昏的云彩比喻为火焰般的红霞,可以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壮美的画面。

教学策略:1. 引导学生分析经典作品中的比喻手法,例如《红楼梦》中对黛玉的描写,鲁迅先生的散文等,帮助学生理解比喻手法的用途和技巧。

2. 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并总结比喻的例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比喻手法的创作,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运用比喻手法丰富自己的作文。

二、拟人手法拟人手法是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概念赋予人的性格、行为和情感,使之具有人的思维、行动或感受。

这种修辞手法常用于文艺作品中,能够使作品更富有情感色彩和生动性。

教学策略:1. 通过引用文学作品中充满拟人手法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拟人手法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并分析拟人手法的运用目的。

2. 提供具有拟人手法的素材给学生进行创作,例如“花儿在微风中低头轻轻地自我介绍”等,让学生运用拟人手法表达情感。

3. 分组讨论和分享学生创作的文章,引导他们相互学习和借鉴,提高写作水平。

三、夸张手法夸张手法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的描述进行程度上的放大和夸张,以达到艺术效果。

夸张手法常用于幽默和夸张的作品中,能够使文章更具戏剧性和吸引力。

教学策略:1. 让学生观看一些幽默小品、段子等,帮助他们感受和理解夸张手法的效果。

2. 引导学生分析夸张手法在广告、新闻报道等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目的。

3. 让学生进行夸张手法的创作,要求他们能够合理运用夸张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考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观点、描绘形象、增强语言感染力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文本、鉴赏修辞手法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比喻:抓住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表示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2. 比拟: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属性,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替代。

4. 夸张:为了突出某种事物的特点,故意言过其实,夸大其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高考常见的修辞手法,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2. 难点:正确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合作能力。

3. 写作实践: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写作,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比喻、比拟1.1 讲解比喻、比拟的定义和特点1.2 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比喻、比拟的运用1.3 学生练习:运用比喻、比拟手法进行写作2. 第二课时:借代、夸张2.1 讲解借代、夸张的定义和特点2.2 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借代、夸张的运用2.3 学生练习:运用借代、夸张手法进行写作3. 第三课时:对偶3.1 讲解对偶的定义和特点3.2 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对偶的运用3.3 学生练习:运用对偶手法进行写作4. 第四课时:综合练习4.1 给学生提供一段文本,要求学生识别并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4.2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分析结果4.3 教师点评并进行讲解5.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5.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5.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5.3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写作实践,评价学生对高考常见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教学目标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辨析几种易混的修辞格教学时数:三教时一、考试要求:《考试说明》对常见的修辞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八种。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运用,而不是仅仅辨认概念,指认文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学生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

还能熟练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二、考查方式:由历年各地的高考卷(以湖南卷为主),归纳有关修辞的考查方式、及趋势。

投影显示各地的高考卷。

小结考查方式、内容及趋势:1、指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2、分析运用修辞手法作用3、通过仿写、扩写、变换句式等形式考查4、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考查5、通过作文进行考查高考的选择题中,近几年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

而是放在以下题型中去考:a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b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c 作文当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

三、结合实例详细讲解高考考查的八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概念、结构、特点、种类、辨析、作用及运用等)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导学案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导学案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导学案三分语言七分修辞教学目标:1、能准确辨析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这8种修辞手法。

2、根据表达语意的需要,正确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

3、了解修辞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根据表达语意的需要,正确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导学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先看一段文字,谈谈你的感受。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

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

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感受:二、修辞与传统文化1、首先我们先来看一首小诗:《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昨夜洞房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头问夫婿:画眉浓浅入时无?提问:同学们觉得这首诗是写什么内容的?2、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再熟悉不过,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再熟悉不过,所以人们对一些事物也总喜欢用身体的器官来作比喻,也因此人们对这样的比喻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举个例子热热身吧!手脚----比喻暗中采取行动胃口----对事物的渴求程度猜一猜:眉目-----心腹-----想一想:你还能说出几个吗?除此之外,有些人特点鲜明、突出,人们往往把他们比喻成具有某种特点的动物,使语言显得生动形象。

比如: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变色龙)笑脸相迎,两面三刀的人(笑面虎)鞠躬尽瘁,为民造福的人(孺子牛)猜一猜:一毛不拔,吝啬钱财的人()趋炎附势,百依百顺的人()强横无赖,称霸一方的人()代人受过,替人挨揍的人()孤陋寡闻,知识不广的人()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人()三、链接高考(一)考什么?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对以上要求可作如下方面的理解:1.所谓“常见”,就是考生常见常用或熟悉的,《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都是考生比较熟悉的。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考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文本、鉴赏修辞手法的水平。

二、教学内容1. 比喻:通过对比喻句的构成和作用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会辨别和运用比喻。

2. 拟人:讲解拟人修辞的特点和效果,引导学生运用拟人表达情感。

3. 夸张:分析夸张修辞的手法和效果,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夸张的能力。

4. 排比:讲解排比修辞的构成和作用,让学生掌握排比的运用技巧。

5. 对偶:通过对偶修辞的定义和特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对偶表达意思。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修辞手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比喻:讲解比喻的构成要素和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加以练习。

3. 讲解拟人:分析拟人修辞的特点和效果,让学生尝试运用拟人表达情感。

4. 讲解夸张:强调夸张修辞的手法和效果,让学生进行夸张句的编写和修改。

5. 讲解排比:讲解排比修辞的构成和作用,让学生进行排比句的编写和修改。

6. 讲解对偶:通过对偶修辞的定义和特点进行讲解,让学生进行对偶句的编写和修改。

四、课堂练习1. 比喻:请学生编写一个比喻句,要求形象生动。

2. 拟人:请学生编写一个拟人句,要求表达出情感。

3. 夸张:请学生编写一个夸张句,要求突出表现。

4. 排比:请学生编写一个排比句,要求结构一致。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总结其特点和作用。

2. 找一些文章或句子,分析其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 尝试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提高表达效果。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评价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应用和鉴赏能力。

3. 结合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价其在实际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

七、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句讲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高考语文复习 常见八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规则

高考语文复习 常见八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规则

2009高考语文复习常见八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规则1.比喻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格叫做比喻。

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接本体与喻体的词语叫“喻词”。

⑴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②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⑵下列几种情况,虽然也有“像”、“仿佛”、“成了”等喻词,但不是比喻句:①同类相比,如“他的性格很像他的母亲”。

②表示猜度,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如“我仿佛听到了他的心脏跳得那么厉害”。

④表示列举,如“我们的社会主义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像徐洪刚、孔繁森等”。

⑶比喻可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

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好似、仿佛、犹如”等一类的喻词连接,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用“是、变成、变为、成了、等于”等连接。

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③借喻:不说出本体,或不在本句说出来,而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⑷比喻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帮助人们深入理解。

有些阐明道理的比喻也有使语言形象化的作用。

比喻用得好,可以收到形象生动、说明透辟的效果。

⑸运用比喻时应注意三个问题:①喻体要常见、易懂。

比喻用喻体表示本体,如果喻体不是读者熟知的事物,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

②比喻要贴切。

必须对喻体和本体的共同点作认真的分析概括,如果忽视了这个共同点信手拈来,就容易在比喻的运用中喻而不当,制造不伦不类的语言垃圾。

③要注意思想感情,选用什么事物打比方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今晚我们在人民公园狂欢,十万人像蚂蚁一样挤成一团”一句,把“狂欢的人”比喻成“像蚂蚁一样”,由于感情色彩不得体,从而使语言表达失去光彩。

高考专题教案: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高考专题教案: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高考专题教案: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2010年高考安徽卷语复习精品系列教案高考专题教案: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题】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型】复习【教学目的】⒈明确考纲要求,掌握八种修辞格。

⒉熟悉修辞考查题型,积累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修辞考查题型,掌握综合运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时数】二教时第一时【教学内容】研习考纲重难点一、导入:对于语言表达说,语法解决通不通的问题,逻辑解决对不对的问题,修辞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现在高考命题更加注重以能力立意为主,那么对修辞的考查无疑是重中之重。

修辞就是对语言的[答案]B[分析]这道题既考查了修辞方法,也考查了修辞的作用分析。

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认真判断它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然后对照该类辞格的表达效果,结合语境再具体分析。

这道题B项中前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后一个“巴金”指有巴金精神的人。

所以,“后一个巴金”应改为“前一个巴金”。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以及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等。

对于修辞的认识,其实绝不仅限于修辞方法。

它的内涵远比修辞方法大得多,而且也都在高考的考试范围之内。

二、研习内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复习,应从下述三方面着手:㈠熟悉八种修辞方法,辨析易混修辞格。

(《语基础手册》)《考试大纲》限定考查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正确运用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和掌握这八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⒈比喻⑴比喻的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⑵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两者缺一不可。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

(作比较)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2020高考语文冲刺复习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第3课时系列教案.docx

2020高考语文冲刺复习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第3课时系列教案.docx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系列教案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目标】1、体会八种修辞格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

2、根据修辞格的要求进行仿写。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教学设想】讲解二课时,训练二课时【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三课时1.请以“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四个句子。

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四个比喻在语意上构成一个系列。

童年是一张白纸,青年是一篇诗歌,中年是一本散文,老年是一部百科全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按要求把下面一段文字补写完整。

一位高三的同学说:“我们不爱写作文,和作文的陈旧有很大关系。

一些题目,小学写了,初中也写了,高中又写,真怕到了大学还要写。

难怪有的同学说:‘我们老师是属祥林嫂的, A。

’其实,作文题目本身并不错,但是,就好像B。

”(1)在 A 处补上恰当的语句:(2)在 B 处补写上运用比喻、反问修辞手法的语句:3根据下面材料,紧接文意,用排比句式对“异想天开”进行分析议论。

长春光机学院职工的三个孩子私下带了六元钱,从长春偷偷出发前往大连,打算去蛇岛捉蛇,然后去西沙捉龟,最后去西双版纳原始森林进行动物考察。

有人说,这三个孩子是“异想天开”。

然而我们知道,爱迪生十二岁就开始做各种试验,瓦特小时候常望着蒸汽出神,袁隆平年轻时,梦想稻谷能像花生那么大。

令人感动的正是这种“ 异想天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使各句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第3课时系列教案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第3课时系列教案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系列教案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目标】1、体会八种修辞格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

2、根据修辞格的要求进行仿写。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教学设想】讲解二课时,训练二课时【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三课时1.请以“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四个句子。

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四个比喻在语意上构成一个系列。

童年是一张白纸,青年是一篇诗歌,中年是一本散文,老年是一部百科全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按要求把下面一段文字补写完整。

一位高三的同学说:“我们不爱写作文,和作文的陈旧有很大关系。

一些题目,小学写了,初中也写了,高中又写,真怕到了大学还要写。

难怪有的同学说:‘我们老师是属祥林嫂的,A。

’其实,作文题目本身并不错,但是,就好像B。

”(1)在A处补上恰当的语句:(2)在B处补写上运用比喻、反问修辞手法的语句:3 根据下面材料,紧接文意,用排比句式对“异想天开”进行分析议论。

长春光机学院职工的三个孩子私下带了六元钱,从长春偷偷出发前往大连,打算去蛇岛捉蛇,然后去西沙捉龟,最后去西双版纳原始森林进行动物考察。

有人说,这三个孩子是“异想天开”。

然而我们知道,爱迪生十二岁就开始做各种试验,瓦特小时候常望着蒸汽出神,袁隆平年轻时,梦想稻谷能像花生那么大。

令人感动的正是这种“异想天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使各句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案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案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案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知识梳理】教育部考试中心近年来语文科《考试大纲》都明确规定了修辞的考查内容,即“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并界定常见的修辞方法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八种。

这里的修辞是狭义的修辞格。

需要说明的是修辞的范围很广,即便是常见的修辞格也不止八种。

多年来一直在寻求高考命题变化的上海,2005年在修辞考查上只提“能理解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这意味着高考试题中将较少出现单纯的考查修辞手法判断的题目,将更侧重能力的考查。

但必须注意的是,“表达效果”的领会又是以了解、识别修辞手法为基础的。

所以这一变点主要体现了一种命题趋向,而实质没有多少改变。

此外,上海对“修辞”的表述还发生了从“识别”12种(比喻、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引用、比拟、对比、对偶、反语、反复、借代等)到“理解常见”这样的文字变化。

根据《中学教学全书?语文卷》(上教版)中有关“修辞”的介绍,“常见修辞方法”有26种,上海觉得仅仅划定的12种似乎与时代新语文概念不符,才笼统地提个“常见修辞手法”。

这些变动,实际上提高了修辞考查的要求。

2006年是湖北自主命题的第三年,修辞如何考查尚不能断定;但考查常见常用的、考查实际运用能力这两点是不会变的。

所以修辞方面的复习备考,仍可沿袭2005年的考纲。

如果湖北考纲将修辞的范围扩大了,补充补充即可。

作为高三复习课,关于修辞,我们要做如下梳理: 一、考试要求: 2005年高考考试说明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里对常见的修辞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八种。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运用,而不是仅仅辨认概念,指认文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二、考查方式: 修辞考查分直接考查和间接考查两大类。

我们的复习训练一般说来更多的是为了解决高考在单选、诗歌鉴赏、情境造句、篇章阅读等题型中设置的修辞问题,即主要是应对修辞的直接考查。

正确使用修辞学案

正确使用修辞学案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案一、考试要求:《考试说明》对常见的修辞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借代、设问、反问、反复九种。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运用,而不是仅仅辨认概念,指认文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学生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

二、常见九种修辞手法:(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熟知的某种事理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理或情境的修辞格。

构成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

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比喻由本体、喻体、喻词三部分组成。

根据这三者的关系,比喻又可分为以下几种:1.明喻:常用比喻词有:像、好像、好比、好似、如同、犹如、仿佛、宛如、似的等。

典型格式:甲像乙。

如:(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

(2)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2.暗喻:常见比喻词有:是、成为、变成、成了等。

典型格式:甲是乙。

如:(1)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画。

(2)那里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如:(1)这里是花的海洋。

(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2)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本体与喻体是注释关系)3.借喻:没有比喻词,不出现本体,只出现喻体。

如:(1)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2)圆形的下巴劾,有短短的黑胡茬儿,要是仔细看,那里面已经掺杂着银白色的松针了。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如: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细细地斜织着。

(《春》)注意:用了“像”或“仿佛”等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

下列句子不是比喻。

如:(1)表比较不是比喻句:他长得像他父亲。

/像我这样的人不多,为何还要让我难过。

(2)表举例不是比喻句:我们班最近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像张丽把积蓄的零用钱寄给了灾区人民。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教案(三)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教案(三)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集体备课教案罗灿教学目标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辨析几种易混的修辞格教学时数:三教时第三课时重点: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以及易混的修辞格的辨析;辞格综合运用时出现的情况。

一、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1.夸张(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2.对偶(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

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

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

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

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3.排比(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邮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常见八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规则学案1.比喻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格叫做比喻。

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接本体与喻体的词语叫“喻词”。

⑴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②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⑵下列几种情况,虽然也有“像”、“仿佛”、“成了”等喻词,但不是比喻句:①同类相比,如“他的性格很像他的母亲”。

②表示猜度,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如“我仿佛听到了他的心脏跳得那么厉害”。

④表示列举,如“我们的社会主义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像徐洪刚、孔繁森等”。

⑶比喻可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

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好似、仿佛、犹如”等一类的喻词连接,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用“是、变成、变为、成了、等于”等连接。

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③借喻:不说出本体,或不在本句说出来,而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⑷比喻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帮助人们深入理解。

有些阐明道理的比喻也有使语言形象化的作用。

比喻用得好,可以收到形象生动、说明透辟的效果。

⑸运用比喻时应注意三个问题:①喻体要常见、易懂。

比喻用喻体表示本体,如果喻体不是读者熟知的事物,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

②比喻要贴切。

必须对喻体和本体的共同点作认真的分析概括,如果忽视了这个共同点信手拈来,就容易在比喻的运用中喻而不当,制造不伦不类的语言垃圾。

③要注意思想感情,选用什么事物打比方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今晚我们在人民公园狂欢,十万人像蚂蚁一样挤成一团”一句,把“狂欢的人”比喻成“像蚂蚁一样”,由于感情色彩不得体,从而使语言表达失去光彩。

2.比拟在语言运用中,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格叫做比拟。

⑴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①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②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如“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

⑵比拟的修辞作用:比拟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或把甲物拟作乙物,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

正确地运用比拟,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备感亲切;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增强人们对它的厌恶感。

⑶运用比拟时应注意的事项:①运用比拟必须是自己真实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

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什么活也干不了,真闷死人。

”本句比拟显得与感情不协调。

秋雨连绵,闲呆着没事干使人烦闷,很难有欢快的心情。

②进行比拟的人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要有相似或相近之点,才能把物写得像真正的人一般,或把人写得像真正的物一般。

3.借代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这种修辞格叫借代。

被代替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

⑴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7种:①特征代本体。

用借体(人或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事物的名称,如“先生,给现钱,袁大头,不行么?”句中用“袁大头”这一银元上的头像代银元。

②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事物的名称,如“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句中的“雷锋”已成了“助人为乐的人”的代名词。

③具体代抽象。

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句中用“小米”代替军需供应,用“步枪”代替武器装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④部分代整体。

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替本体事物,如“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句中“一针一线”代一切东西。

⑤结果代原因。

如“好吧,咱们多勒勒裤腰带吧!”句中“勒勒裤腰带”是饿肚子的结果,这里代替饿肚子。

⑥牌号代本体。

如“他一天抽一盒‘红塔山’”。

句中“红塔山”代替“红塔山”牌香烟。

⑦产地代本体。

如“你怎么不把龙井沏上?”“龙井”代替“龙井茶”。

⑵借代的修辞作用: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⑶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运用借代,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叫人一听就明白所指代、称代的事物。

本体事物在上下文要交代清楚,否则会使人不明白。

另外,用形体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

4.夸张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格叫夸张。

⑴夸张的种类:①扩大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等)处说,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②缩小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等)处说,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

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些鲜绿的禾苗,就嗅出面包的香味来了’”。

⑵夸张的作用:运用夸张能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⑶运用夸张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运用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否则不能给人以真实感。

如“一粒芝麻顶破天,我吐口唾沫变成了太平洋”一句,就脱离了客观实际,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

②运用夸张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

如“祖国大地换新颜,一天等于二十年”,这是明显的夸张,但如果说“劳动三十天,胜过五十天”,这就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了。

③运用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以及公文等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表意不明。

叙述、描写、抒情性文章恰当地运用夸张则能增强文采。

5.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这种修辞格叫做对偶。

⑴对偶就上联和下联在意义上的联系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情况:①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表现同一事物或事理,在内容上是相互补充的对偶句。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反对:上下联从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说,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对偶句。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串对: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关联的对偶句。

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⑵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对偶是汉语所独有的修辞格。

对偶在中国古代的骈体文、律诗中应用最多,这种对仗规定严格的对偶称为严式对偶。

为适应内容表达的需要,现代诗文所使用的对偶,冲破了严式对偶的一些限制,只要结构大致相同,声韵基本协调就可以,这种对偶称为宽式对偶。

⑶对偶的修辞作用:能鲜明地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形式整齐,结构匀称,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便于传诵。

⑷运用对偶应注意的问题:运用对偶应注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不要单纯追求形式工整,以致出现轻重不当、空洞、以辞害意等毛病。

6.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这种修辞格叫做排比。

构成排比的一组语句总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相关的内容,它们的关系是并列的。

⑴排比的种类:①成分排比。

即由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的排比。

如“延安的歌声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③单句排比。

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④复句排比。

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

如果能够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

如果能够给导弹装上小巧‘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⑵排比的作用:排比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修辞格,运用排比能够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

排比多用于说理或抒情。

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⑶运用排比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排比的突出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阐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文章的中心。

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以免失之于滥。

②排比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之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启发读者深思。

后一种排比,句尾多用省略号。

③在排比中,准确地使用提示语,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7.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格叫做设问。

设问的主要特点是自问自答,明知故问,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⑴设问的作用:设问不同于一般的疑问句,它是一种应用较广泛的修辞格。

有的文章直接用设问作标题,这种标题能够起到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索,更好地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有的设问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这种修辞格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至于在长一点的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波澜起伏,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更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可见,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是设问的突出作用。

⑵使用设问应注意的问题:设问要用在必要的地方,用在必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用得恰到好处,误用或滥用设问,非但不能增强文采,相反,还会削弱语言的表达效果。

8.反问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

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

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用否定句反问表达肯定的意思。

“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难道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才能由省委追认才满足么?”——用肯定句反问表达否定的意思。

反问能加强语气,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