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一则(虽有佳肴……)原文(节选)注释及翻译
虽有嘉肴的原文及翻译(最新7篇)
![虽有嘉肴的原文及翻译(最新7篇)](https://img.taocdn.com/s3/m/f89b3fed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2.png)
虽有嘉肴的原文及翻译(最新7篇)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篇一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
虽有至道(4),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其此之谓乎!注释】①本节选自《学礼》。
②肴:带骨头的肉。
(3)旨:甘美的味道。
④至道:好到极点的道理。
(5)困:不通。
(6)自反:反躬自省。
(7)强(qiang):勉励。
(8)学(xiao)学半:意思是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
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饿就是这个道理。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
.。
”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
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633fe20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ce.png)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xiào)学半。
”其此之谓乎!扩展资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xiào)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虽有嘉肴》翻译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
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
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
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在一开学就用做官事上的道理勉励学生;入学授课之前,先击鼓召集学生,整齐威仪,然后打开书箱;同时展示戒尺,来约束他们的仪容举止;〔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占卜而大祭就不去考查学生,使学生内心从容不迫;时时观察却不说,让问题在学生的心中积聚;年幼的学生只听老师讲解而不随便发问,学习不逾越难度。
虽有嘉肴(礼记)原文
![虽有嘉肴(礼记)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51ede7fc6f1aff00bfd51e23.png)
虽有嘉肴(礼记)原文
《虽有嘉肴》原文及
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相长也。
《兑命》曰:「学,敩,教也】学半。
」其此之谓乎?
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
是这个意思。
1。
《虽有嘉肴》考点详解 八年级下册 礼记二则之一
![《虽有嘉肴》考点详解 八年级下册 礼记二则之一](https://img.taocdn.com/s3/m/905837f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c9.png)
《虽有嘉肴》考点详解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之一一、《虽有嘉肴》全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二、《虽有嘉肴》考点:【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考点】〔虽有嘉肴〕即使有美味的肉菜。
虽:即使。
嘉:美好。
肴:用鱼、肉做的菜,可译为“菜肴”或“肉菜”。
〔不知其旨〕不知道它的味美。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形容词,达到极点。
〔不知其善〕不知道它的好处。
善:名词,好处,优点。
开头两个分句采用类比的方法,先以不吃“嘉肴”就不知道味美来作比,接着就引出再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由此引出下面“教学相长”的中心观点。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然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透彻、不通的地方。
【考点】〔是故〕连词,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因此,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
然后:这样以后。
然:代词,这样。
〔知困〕知道困惑。
困:形容词,困惑。
这一句指出“学”与“教”后才能知道不足,包含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考点】〔自反〕自我反省。
反:反思,反省。
〔自强〕自我勉励。
强:读作qiǎng,勉励。
这一句进一步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原文】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考点】〔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长:读作zhǎng,动词,增长,增加,促进。
礼记二则原文及译文
![礼记二则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e6b2a8b9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33.png)
礼记二则原文及译文《礼记二则》的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一: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
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原文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译文二: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能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就会熄灭,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虽有嘉肴原文注音及翻译
![虽有嘉肴原文注音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9d83d69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86.png)
虽有嘉肴原文注音及翻译
参考翻译: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字词解释: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困:困惑。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
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之:是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此”。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9ed91e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67.png)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虽有嘉肴原文《礼记·学记》:虽有嘉肴⑴,弗食,不知其旨也⑵;虽有至道⑶,弗学,不知其善也⑷。
是故⑸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⑹。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⑺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⑻也。
故⑼曰:教学相长⑽也。
《兑命》曰:“学学半⑾。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翻译】即使有美味的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在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就会知道不能理解的地方。
知道不足,这样之后就能更好的反省自己;知道困难,这样之后就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虽有嘉肴【注释】(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
“嘉肴”,美味的鱼肉。
“佳”美好。
“肴”,做熟的、鲜美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
“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
“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
因此;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我勉励。
“强”,勉励。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困:困惑。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命,《尚书》中的一种*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
礼记《虽有嘉肴》原文及译文
![礼记《虽有嘉肴》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d7af7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ff.png)
礼记《虽有嘉肴》原文及译文
原文:
《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
“嘉肴”,美味的鱼肉。
“嘉”美好。
“肴”,做熟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
“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
“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己努力。
“强”,竭力,尽力。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译文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f66ca0fe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d.png)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译文《《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译文《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礼记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
是这个意思。
《虽有嘉肴》(一)2、《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桓宣武①命袁彦伯②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
时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③当佳。
”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公谓王曰:“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刘义庆《世说新语》)【注】①桓宣武:指桓温。
②袁彦伯:袁宏。
任桓温的记室参军时随桓温北伐。
③足韵:补足一韵。
译文:桓温叫袁彦伯作一篇《北征赋》,赋写好以后,桓温和在座的贤士一起阅读,大家都赞叹写得好。
当时王珣也在座,说:“遗憾的是少了一句。
如果用‘写’字足韵,就会更好。
”袁彦伯立刻即席拿笔增加了一句:“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桓温对王珣说:“当今不能不因为这件事推重袁氏。
”《袁彦伯作《北征赋》》3、《世说新语》之《咏雪》原文及翻译译文《世说新语》之《咏雪》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初中语文文言文礼记《虽有嘉肴》原文及译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礼记《虽有嘉肴》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e2fca12fbed5b9f3f80f1c10.png)
礼记《虽有嘉肴》原文及译文
原文:
《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
“嘉肴”,美味的鱼肉。
“嘉”美好。
“肴”,做熟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
“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
“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己努力。
“强”,竭力,尽力。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礼记》原文和译文
![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礼记》原文和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f93de396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ad.png)
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礼记》原文和译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教学相长》原文和翻译译文
![《教学相长》原文和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4a9736a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45.png)
《教学相长》原文和翻译译文《《教学相长》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教学相长》原文和翻译译文《教学相长》原文和翻译《礼记·学记》原文虽有嘉肴①,弗②食,不知其旨③也。
虽④有至道⑤,弗学,不知其善⑾也。
是故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⑦。
知不足⑧然后能自反⑨也,知困然后自强⑩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注释1.嘉肴:美味的食物。
佳很好。
肴:熟的鱼肉等,熟食。
2.弗:不3.旨:味美,好吃。
4.虽:即使。
5.至道:至高无上的道理,最好的道理。
6.是故:因此7.知困:知道自己在学习中不知道的地方,困:本意为窘迫,在此引申为困惑,不懂。
8.知不足:知道自己有不够之处。
9.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即反省自己。
10.自强:自己奋发图强。
强:使动用法,使……强。
11.善:好处12.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长:促进;意思是:教育别人的同时也能增长了自己的学问翻译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但是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是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哪里理解得不透。
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知道自己有所欠缺,然后才能刻苦地钻研。
所以说教导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2、《班昭续《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班昭续《汉书》》原文及翻译后汉书班昭续《汉书》原文: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日“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译文:扶风曹世叔妻子,是同郡班彪的女儿,名叫昭,字惠班.班昭学识广博,才华很高,曹世叔死得早,班昭洁身自爱,符合当时社会对妇会的要求。
虽有嘉肴原文翻译
![虽有嘉肴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71f1580d15abe23482f4dfd.png)
虽有嘉肴两汉:戴圣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翻译: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注解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虽:即使。
3.嘉肴(yáo):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味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6.是故:所以。
7.困:困惑。
8.自反:自我反思。
9.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10.教(jiào)学相长(zhǎng):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
11.《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12.学(xiào)学(xué)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13.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14.弗:不15.食:吃重要句子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虽有嘉肴》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虽有嘉肴》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7463981f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ba.png)
《虽有嘉肴》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虽有嘉肴《礼记·学记》〔两汉〕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文言知识:一、通假字(兑)命(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古代皇帝发布的政令。
(学)学半(通“敩”(xiào)“),教导。
二、古今异义1、虽有至道古义(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2、不能知其旨(旨: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3、教然后知困(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4、教学相长(长: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三、一词多义学①学学半:通假字,同“敩”,教导。
②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其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②不知其旨也:它的。
译文: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注释: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困:困惑。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虽有嘉肴原文翻译
![虽有嘉肴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2f9fb75e2bd960590c6776b.png)
虽有嘉肴原文翻译
《虽有嘉肴》翻译
即使有好吃的菜,不吃它,也不知道它的味道如何;即使有很好的道理,不学它,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导别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不足,以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困惑,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虽有嘉肴》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通假字
(兑)命(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古代皇帝发布的政令。
(学)学半(通“敩”(xiào)“),教导。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然后能自强也(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 5.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虽有嘉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文章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礼记二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礼记二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f31bc0b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6d.png)
《礼记二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注释】(1)虽:纵然,即使。
(2)嘉肴:美味的食物。
嘉,美好。
肴,用鱼、肉做的菜。
(3)旨:味美。
(4)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5)是故:所以。
(6)困:困惑。
(7)自反:自我反思。
(8)自强:自我勉励。
(9)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10)《兑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11)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12)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导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1)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2)为:是,表判断。
(3)与:通“举”,选举,推举。
(4)修:培养。
(5)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
(6)壮:青壮年。
(7)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8)孤:幼而无父的人。
(9)独:老而无子的人。
(10)废疾:残疾人。
礼记虽有佳肴原文翻译虽有佳肴原文及翻译
![礼记虽有佳肴原文翻译虽有佳肴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82aba6b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4d.png)
礼记虽有佳肴原文翻译虽有佳肴原文及翻译虽有佳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饿就是这个道理。
虽有佳肴赏析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
古诗虽有嘉肴翻译赏析
![古诗虽有嘉肴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6c814b195f312b3069a50b.png)
古诗虽有嘉肴翻译赏析文言文《虽有嘉肴》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虽有/嘉肴(yá),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也。
故曰:教学/相长(zh ǎn)也。
《兑(yuè)命》曰:“学(xià)/学(xué)半。
”其/此之谓乎?【注释】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着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嘉肴(yá):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3旨:甘美。
4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5是故: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了。
7自反:反省自己。
8自强(qiǎn):自我勉励。
强:勉励。
9教学相长(zhǎn):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翻译】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一则(虽有佳肴……)原文(节选)注释及翻译
《礼记》一则(虽有佳肴……)原文(节选)注释及翻译
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办。
”其此之谓乎?
注释:
1.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2.至:达到极点。
3.困:不通,理解不了。
4.自反:反省自己。
5.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6.《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7.学(xiào)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8.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句首语气词,表示推测。
翻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