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临床路径变异原因分析及对策

合集下载

临床路径中变异因素分析及改进措施

临床路径中变异因素分析及改进措施

03
临床路径变异管理的改进措施
提高患者依从性
详细告知患者临床路径流程
医院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临床路径的流程、目的、预期结果等内容,提高患者的认知度和依从性 。
制定个性化的临床路径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临床路径,减少患者因治疗方案不同而出现的变异。
优化诊疗流程与方法
改进医生诊疗技能
要点二
加强医疗安全制度建设
医院应加强医疗安全制度建设,完善医疗安全防范措施 ,提高医疗安全意识,降低因医疗安全问题而引起的变 异。
强化医疗设备医疗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因设备故障 而引起的变异。
规范医疗物资管理
医院应规范医疗物资的采购、储存、使用等环节的管理,确保物资的质量和 供应的稳定性,降低因物资短缺或质量问题而引起的变异。
VS
当前变异管理面临的挑战
当前变异管理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医疗 行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医生诊疗行为 的难以规范化、医疗政策的差异和变化等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关 注和解决。
展望未来临床路径变异管理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未来临床路径变异管理的研
究方向
未来临床路径变异管理的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 开,包括完善变异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探索有效的干 预措施、研究医生诊疗行为规范化的方法和手段、研 究医疗政策与临床路径的相互作用等。
未来临床路径变异管理的发
展方向
未来临床路径变异管理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实现全面、 动态、个性化的管理,即通过对变异数据的全面收集 和深入分析,对变异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同时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的干预措施,以实现医疗 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同时还需要积极借鉴国际先 进经验和技术手段,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临床 路径变异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2019年版)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2019年版)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大肠息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腺瘤样息肉(ICD-10:D12.6),直肠腺瘤样息肉(ICD-10:D12.8),直肠息肉(ICD-10:K62.1),结肠息肉(ICD-10:K63.5),行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ICD-9-CM-3:45.42)。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2版);《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15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 Colorectal polypectomy an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SGE)[Endoscopy, 2017,49(3): 270-297.];《中国大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摘要)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编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 29(2): 61-64.]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钡剂灌肠造影存在充盈缺损,提示结肠和(或)直肠息肉。

2.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和(或)直肠息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2版);《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15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 Colorectal polypectomy an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SGE)[Endoscopy, 2017,49(3): 270-297.];《中国大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摘要)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编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 29(2): 61-64.]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临床路径中变异因素分析及改进措施

临床路径中变异因素分析及改进措施

临床路径中变异因素分析及改进措施临床路径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的管理方法,旨在为患者提供高效、安全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然而,临床路径的实施中常会出现一些变异因素,进而影响到了其效果和效益。

本文将对临床路径中的变异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进一步提升临床路径的质量和效果。

一、变异因素分析1.人为因素:临床路径的实施需要医护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而不同医护人员的经验、知识和态度存在差异,容易导致在执行临床路径时出现变异。

例如,有些医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进行诊疗,而不完全遵循临床路径的规定。

2.患者个体差异:每位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态都有所不同,这就导致了患者个体差异的存在。

临床路径的设计通常是基于大量研究和经验总结,但在实施中可能会出现某些患者无法完全符合路径的情况。

3.环境因素:临床路径的实施需要医疗机构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如合理配置人力、物力等。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医疗机构面临着资源匮乏、人员紧张等问题,这会导致临床路径的实施受到限制,进而出现变异。

二、改进措施1.人员培训: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临床路径的理解和认同。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临床路径的背景和意义、路径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路径执行的具体流程等,通过培训,使医护人员掌握临床路径的核心理念和要求,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2.规范化指南: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范化指南,明确临床路径的具体要求和步骤。

指南可以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最佳实践为基础,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引,如何应对个体差异等,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执行临床路径。

3.信息化支持:建立和完善医疗信息系统,将临床路径与之整合。

通过信息化系统的支持,可以实时监测、评估和反馈临床路径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

4.持续改进:临床路径是一种动态的管理方法,需要不断地进行评估和改进。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定期对临床路径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以确保临床路径的质量和效果。

肠息肉治疗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分析与总结

肠息肉治疗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分析与总结

肠息肉治疗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分析与总结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上突出的良性肿瘤,一般为小肿块。

尽管大多数息肉是无症状的,但在一些情况下,它们可能会引起不适和并发症。

因此,治疗肠息肉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在肠息肉治疗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并总结肠息肉治疗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一、肠息肉治疗过程中的常见问题1. 检测阶段问题:在肠息肉的治疗过程中,正确的检测和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有时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1)漏诊或误诊:肠息肉的检测中,有时可能会出现漏诊或误诊的情况,导致延误治疗。

(2)肠息肉数量多:在一些情况下,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多个肠息肉,导致治疗过程变得更加复杂。

2. 治疗阶段问题:在肠息肉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1)出血:治疗中可能会出现肠道出血等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和控制。

(2)复发: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肠息肉的复发情况。

3. 术后护理问题:在肠息肉手术后,正确的术后护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1)伤口感染:手术后可能出现伤口感染,需要及时处理和抗感染治疗。

(2)术后膨胀:手术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腹胀、肠胀气等不适,需要注意饮食和休息。

二、肠息肉治疗过程中的解决方法1. 加强检测和诊断:为了避免漏诊或误诊,医生在进行肠息肉的检测和诊断时应尽可能地准确。

可以通过结肠镜等检查手段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 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类型和大小的肠息肉,医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内镜切除术、手术切除等。

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可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3. 关注术后护理:术后护理对于肠息肉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医生应向患者提供适当的伤口护理指导,以预防感染。

此外,患者应遵循医生的饮食建议,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减少腹胀和肠胀气的发生。

4. 定期随访和复查:治疗后,患者应定期随访,并定期进行复查。

这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处理肠息肉的复发或其他并发症。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直结肠息肉,属于中医大肠息肉范畴患者的临床治疗。

一、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 :D12.6/D12.8/K62.1/K63.5)拟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ICD-9-CM-3 : 45.42)(二)诊断依据1.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2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草案》批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相关内容。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等临床诊疗指南关于结肠息肉。

2.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2批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相关内容。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1)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

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脉弦或涩。

(2)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3)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或便秘,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或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虚或细,或细涩,或沉细,或濡。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2. 患者行内镜下治疗。

3.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D12.6/D12.8/K62.1/K63.5 结肠息肉的患者。

大肠息肉日间手术临床路径+表单(2020年版)

大肠息肉日间手术临床路径+表单(2020年版)
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 径。
(六 ) 入 院 前 。 必须完成的检查: 1. 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潜血; 2. 肝肾 功 能、电 解 质、血 糖、凝 血 功 能、血 型、Rh 因 子、 感染性疾病筛查 (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 心电图、胸片。 (七 ) 内 镜 下 治 疗 为 入 院 后 当 天 。 1. 术前完成肠道准备及签署结肠镜检查和治疗同意书。 2. 行无痛 内 镜 时,术 中 需 监 测 生 命 体 征,术 后 要 在 内 镜 室 观察至清醒,并经麻醉医师同意后返回病房。 3. 术前酌情 使 用 抗 生 素 预 防 感 染,按 顺 序 进 行 常 规 结 肠 镜 检查,检查时应用润滑剂。
大肠息肉日间手术临床路径
一、大肠息肉日间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 ) 适 用 对 象 。 第 一 诊 断 为 结 直 肠 息 肉 (ICD - 10:D12.6/D12.8/ K62.1/K63.5) 行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 (ICD-9-CM -3:45.42) (二 ) 诊 断 依 据 。 根据 《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 (中华医学会编 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 (第12版)》(复旦大学医 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消化内镜学 (第2版)》 (科学 出版社)、 《中 国 早 期 结 直 肠 癌 筛 查 及 内 镜 诊 治 指 南 (2014,北 京)》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 钡剂灌 肠 造 影 存 在 充 盈 缺 损,提 示 结 肠 和 (或) 直 肠 息 肉; 2. 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和 (或)直肠息肉。 (三 ) 选 择 治 疗 方 案 的 依 据 。 根据 《实用内科学 (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 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 (第2版)》(科学出版社)《中国 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 (2014,北京)》等国内、外
˄䰘䇺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2019年版)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2019年版)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2019 年版)一、大肠息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腺瘤样息肉(ICD-10 :D12.6 ),直肠腺瘤样息肉(ICD-10 : D12.8),直肠息肉(ICD-10 : K62.1 ), 结肠息肉(ICD-10 : K63.5 ),行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ICD-9-CM-3 :45.42 )。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第2 版); 《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年,第15 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 年,第2 版); Colorectal polypectomy an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SGE)[Endoscopy, 2017 ,49(3): 270-297.]; 《中国大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摘要)》[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编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 29(2): 61-64.] 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 钡剂灌肠造影存在充盈缺损,提示结肠和(或)直肠息肉。

2. 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和(或)直肠息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第2 版); 《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年,第15 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 年,第2 版); Colorectal polypectomy an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SGE)[Endoscopy, 2017 ,49(3): 270-297.]; 《中国大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摘要)》[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编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 29(2): 61-64.] 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临床路径变异分析(两篇)

临床路径变异分析(两篇)

引言概述:临床路径是指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医疗行动来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目的,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医疗质量。

然而,由于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病情的变化,临床路径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病例。

因此,对于临床路径的变异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和医疗机构更好地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病情发展的变化,从而对临床路径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正文内容:一、临床路径变异的定义和分类1.1 定义:临床路径变异是指在实施标准化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个体差异或病情的变化导致的与预设的临床路径不符的情况。

1.2 分类:临床路径变异可分为预期变异和非预期变异。

预期变异是指在临床路径制定过程中已经考虑到的患者个体差异或病情变化,而非预期变异是指无法预测或没有考虑到的变异情况。

二、临床路径变异的原因分析2.1 患者个体差异:不同患者的体质、年龄、病史等因素会导致其对治疗的反应不同,进而引起临床路径的变异。

2.2 病情变化: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复杂化、并发症、病情恶化等情况,这些都会导致临床路径的变异。

2.3 医生决策:医生在制定临床路径时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变动,这也是造成临床路径变异的因素之一。

三、临床路径变异对医疗质量的影响3.1 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临床路径变异会导致相同病种的患者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而影响治疗效果的预测和评估。

3.2 医疗费用的增加:由于临床路径的变异,患者可能需要接受额外的检查、治疗或药物,从而增加医疗费用的支出。

3.3 医疗流程的混乱:临床路径变异可能导致医疗流程的不连贯和不一致,增加了医疗机构的管理成本和风险。

四、如何进行临床路径变异分析4.1 数据收集和整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历数据等,整理成可供分析的格式。

4.2 统计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等,以揭示临床路径变异的特点和规律。

4.3 比较研究:将不同患者组、不同临床路径组进行比较,探索临床路径变异的可能原因和影响因素。

大肠息肉临床特点变化趋势及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大肠息肉临床特点变化趋势及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大肠息肉临床特点变化趋势及发病相关因素分析代洪生;高志星;王津迪;潘光敏【摘要】目的探讨大肠息肉临床特点变化趋势及发病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腔镜室在2011年1月~2012年1月(A时间段)和2016年1月~2017年1月(B时间段)两个时间段所检出大肠息肉临床病理特点的变化趋势,将B时间段行肠镜检查的患者按肠镜结果分为息肉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体质量指数、相关疾病史、饮食及生活方式等相关因素的差异.结果 B时间段大肠息肉检出率明显高于A时间段(P<0.05);B时间段息肉患者中20~39岁组和40~59岁组的占比高于A 时间段,而≥60岁组占比低于A时间段(P<0.0);两时间段息肉分布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时间段相比B时间段腺瘤性息肉检出率升高,炎性息肉检出率降低(P<0.05);息肉组体质量指数高于对照组,息肉组伴高脂血症、胆系疾病、烟酒嗜好、经常进食肉类的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而经常进食蔬菜、水果的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近年来大肠息肉检出率升高,且发病年龄年轻化.腺瘤性息肉检出率升高.高体重指数、伴高脂血症、胆系疾病、烟酒嗜好、经常进食肉类的患者更易发生大肠息肉,而经常进食蔬菜、水果则可降低息肉的发生风险.【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8(024)004【总页数】4页(P3-6)【关键词】大肠息肉;临床;病理;趋势;相关因素【作者】代洪生;高志星;王津迪;潘光敏【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 261042;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山东潍坊 261031;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 261042;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 261042【正文语种】中文大肠癌是临床最常见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与诸多内外因素相关,其中大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是明确的癌前病变,因而掌握大肠息肉发病的规律和趋势,了解其发病相关因素,从而对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筛查,早期发现息肉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对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及其临床病理特点,以降低大肠癌发病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内镜下确诊的89例大肠息肉,总结分析病人临床表现、息肉的大小、部位、形态、病理类型与息肉癌变的关系。

结果:89例大肠息肉中,以左半结肠为多;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最多,其中绒毛性息肉恶变率最高,且息肉越大,恶变率也越高,非腺瘤性息肉均未见癌变。

结论:腺瘤型息肉与大肠癌高度相关,其中绒毛性息肉恶变率最高。

一旦发现大肠息肉均应及时切除与活检,可显著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

【关键词】大肠息肉;内镜;病理类型【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3-0238-02大肠息肉为消化系统的多发病与常见病,是由大肠粘膜表面长出并向肠腔突起的赘生物。

由于大肠息肉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以致等到许多病人肠道出血、发生癌变等并发症时始被发现。

大量资料研究显示,国内大肠息肉的癌变率为1.4%~20.4%[1],并且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

某些研究表明,大肠息肉被早期发现并被及时切除的病人较未被切除者肠癌患病率可显著降低88%~90%与76%[2]。

因此,提高对大肠息肉的认识,重视大肠息肉的病理类型与癌变因素等,对减低大肠癌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89例大肠息肉病人的临床特点、息肉的大小、部位、形态、病理类型与癌变情况,以期为大肠息肉的早期诊治提供帮助。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病人701例,发现大肠息肉89例,检出率为12.7%。

其中男性49例,女性40例,男女比1.2∶1;年龄12~82岁,平均50岁。

1.2 方法所有病人检查前均口服硫酸镁以清洁肠道。

采用OlympusCF240I电子结肠镜与OLYMPUSPSD-30高频电发生器。

对存在息肉者,应记录息肉的数目、部位与大小,并观察表面与基蒂特点。

肠息肉的病因分析和治疗建议

肠息肉的病因分析和治疗建议

肠息肉的病因分析和治疗建议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上的良性肿瘤,它的形成主要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

本文将分析肠息肉的病因,并给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一、肠息肉的病因分析1.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肠息肉的发生与家族遗传有一定关联。

如果一个人的近亲中有肠息肉患者,那么他本身也患上肠息肉的风险会增加。

2. 饮食习惯:不良的饮食习惯是肠息肉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会导致肠道蠕动减缓,增加便秘的发生,从而容易导致肠息肉的形成。

3. 年龄:肠息肉的发病与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患上肠息肉的风险也逐渐增加。

通常情况下,中年人和老年人患病的概率更高。

4. 炎症性肠疾病:慢性炎症性肠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可以增加患肠息肉的风险。

二、肠息肉的治疗建议1. 手术切除:对于直径大于1厘米的息肉,以及有细胞学异型性的息肉,建议通过手术切除来降低癌变风险。

2. 内窥镜切除:对于小于1厘米的息肉,可以通过内窥镜切除来清除。

这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出血和穿孔的风险较低。

3. 定期随访:对于已经切除的息肉患者,建议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复发的肠息肉。

4. 改善饮食习惯:饮食对肠息肉的预防和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建议减少高脂肪、高糖的食物摄入,增加纤维素和维生素的摄入,保持肠道的正常蠕动。

5. 药物治疗:对于一些高危患者,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预防和治疗肠息肉。

例如,非甾体抗炎药物可以减少息肉的发生和复发。

6. 保持正常体重:肥胖是患肠息肉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保持正常体重对于预防肠息肉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7. 改善生活习惯:不吸烟,减少饮酒,增加体育锻炼等健康生活习惯也有助于降低患肠息肉的风险。

在肠息肉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定期接受相关检查,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同时,个人平时也应该注意饮食健康,保持适度的运动,以预防肠息肉的发生。

总之,肠息肉的病因主要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年龄和炎症性肠疾病等相关。

直肠息肉临床路径(2019年版)

直肠息肉临床路径(2019年版)

直肠息肉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直肠息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直肠息肉(ICD-10:K62.1;D12.8, M8210/0),行息肉切除术(ICD-9-CM-3:48.36)。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

1.症状:大便带血,肛门肿物脱出,大便次数增多,黏液便或黏液血便。

2.体征:直肠指检触及质软、有弹性或带蒂的肿物,指套或带血或黏液。

3.肠镜(如无法作肠镜可考虑CT等检查)。

4.经直肠超声或盆腔MRI检查(必要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

1.对于有蒂息肉,直径小于2cm的广基息肉,非息肉病者,可行经肛门的切除术或行内镜下圈套摘除、活检钳钳除、高频电凝凝除。

2.对直径大于2cm的广基息肉,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案:(1)经肛门手术:适用于位于腹膜反折以下直肠息肉。

(2)经腹手术:适应于腹膜反折以上基底直径大于2cm 的息肉。

(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直径大于2cm的广基息肉,病变仅位于黏膜层。

(4)对于距肛缘5~15cm者,有条件可行经肛门内镜下的息肉切除术(TEM术)。

(5)对距肛缘5~10cm,也可行经肛门括约肌途径的切除术(Mason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4~9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62.1;D12.8, M8210/0直肠息肉疾病编码。

2.门诊纤维内镜不能切除的广基息肉,病理未排除腺瘤癌变、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 天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3.X线胸片、心电图。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变异情况分析及对策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变异情况分析及对策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变异情况分析及对策目的分析大肠息肉临床路径变异情况情况,并提出原因及对策。

方法回顾收集我院大肠息肉临床路径的病例资料165例,并对临床路径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65例大肠息肉临床路径病例变异52例,其中正性变异14例,负性变异38例。

结论及时有效的分析及改进变异,有利于完善临床路径,改进医院服务质量和有效控制医疗费用。

标签:大肠息肉;临床路径;变异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医护人员根据某种疾病或手术过程制定的一种治疗或护理模式,使患者的入院、诊断、治疗、护理等活动都按照临床路径表预先制定的标准化流程进行[1]。

这是一种全程的、持续性的服务,它规定了每一项诊疗措施的过程步骤及所需的检查项目,降低医疗资源消耗和患者的不必要支出,实现医院与患者的共赢[2]。

大肠息肉是卫生部指定的第一批消化内科临床路径试点病种之一,虽然该临床路径的诊疗已经较成熟及规范,但我院消化内科在实际实施大肠息肉临床路径的过程中仍出现部分变异的病例,现将变异情况、分析原因及对策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入选2012年11月~2013年6月我院165例完成大肠息肉临床路径的病例,男94例(57.0%),女71例(43%),年龄26~82岁。

符合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大肠息肉临床路径入径标准(2009年版):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ICD-10:D12.6/D12.8/K62.1/K63.5)行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ICD-9-CM-3:45.42),钡灌肠存在充盈缺损,提示结肠和(或)直肠息肉,或者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和(或)直肠息肉,标准住院日定为5~7d,制定了标准的住院流程,由同一组医生、护士完成。

1.2方法1.2.1变异的定义及分类临床路径的变异是指个别患者偏离标准临床路径情况,或沿着标准临床路径接受医疗护理的过程中出现偏差的现象[1]。

根据变异发生的性质,分为正性变异与负性变异[3]。

大肠息肉临床诊治若干问题分析

大肠息肉临床诊治若干问题分析

大肠息肉临床诊治若干问题分析肠道健康是大家都比较关注的健康问题,而当前人们的饮食生活习惯健康性较差,很多人都存在比较明显的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加上日常生活中学习工作压力比较大,所以人们很容易患上某些肠道疾病。

大肠息肉病因复杂,不仅与患者饮食生活习惯有关,也与遗传因素以及多种肠道炎症性疾病有关。

大肠息肉患者临床症状差异比较大。

如果息肉比较大,患者在生活中会有明显的不适感,包括腹痛、腹胀、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甚至是便血;但是息肉比较小、炎症也不重的情况下,患者往往缺乏典型症状。

很多患者并没有意识到大肠息肉的存在。

大肠息肉根据其性质不同,对患者的健康威胁也不同,体积不大的良性大肠息肉可以在肠镜检查的过程中摘除,而如果是恶性病变或者一些恶变风险比较大的息肉,那么其对于患者的健康威胁自然也非常大。

关于大肠息肉,多数普通群众并不了解,其实大肠息肉临床诊治工作中,有很多值得讨论分析的问题,如果广大读者朋友们能够更加了解这些问题,相信对大肠息肉防治工作是有益的。

大肠息肉患者到医院后需要接受的检查相对比较多,初步体格检查主要包括基础体格检查和肛门指检,指检能够让医生了解患者部分直肠的具体情况,如果息肉位于肛门指检可触及到的位置,那么通过指检就能发现息肉的存在。

另外在肛门指检过程中,通过观察指套上是否有粘液、脓血等异常分泌物,也能对患者肠道健康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如果发现一些明显的炎性或者血性分泌物,应该安排患者接受细菌学检查。

另外,常规血液生化检查也是必要的,血常规检查可以明确患者当前是否存在感染的情况,而且也能够从基础层面了解患者当前是否还有一些其他生理变化。

患者还应接受大便潜血试验检查,我们用肉眼去观察粪便只能观察到直观的出血情况,如果患者存在大便隐血的情况肉眼是观察不到的。

如果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说明患者可能存在大肠息肉的问题。

肠镜检查能够在可视化条件下直接发现大肠息肉,也是目前大肠息肉最常用的检查诊断方式,通过结肠镜检查不仅能够发现大肠息肉,而且还能明确其位置,并且观察息肉形态大小,对其性质进行初步辨别。

医院临床路径变异原因分析规章与流程

医院临床路径变异原因分析规章与流程

医院临床路径变异原因分析规章与流程近年来,临床路径管理在医院管理中逐渐得到关注和应用。

临床路径是指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治疗过程,制定一套标准化的、科学的和规范的医疗服务流程,以促进患者的疗效和满意度。

然而,临床路径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变异现象。

本文主要从医院的角度,对临床路径变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规章与流程。

一、影响临床路径的变异原因1. 医院内外环境差异:每个医院的实际情况都有所差异,包括医疗资源、科室设置、人员构成等。

这些差异会影响患者的治疗过程和结果,进而导致临床路径的差异。

2. 临床医生的专业水平不一:不同的临床医生在专业知识、技术水平、临床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可能喜欢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这就导致了临床路径的变异。

3. 患者个体差异:患者的个体差异也是导致临床路径变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同的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的病情、疗效需求以及心理状态,这些因素都会对临床路径的实施产生影响。

4. 医疗技术和药物的创新:医疗技术和药物的不断创新也会引发临床路径的变异。

新技术和新药物的应用对患者的治疗方案产生影响,因此,临床路径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规章与流程管理的重要性为了规范临床路径的实施,医院需要建立相应的规章与流程管理机制。

规章与流程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建立规章与流程,可以明确每个环节的职责和要求,使医疗服务更加规范和标准化。

这将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减少误诊、延误和不必要的检查等问题,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2. 降低医疗风险:规章与流程管理可以明确医疗操作的规范和安全要求,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通过科学的流程安排,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康复速度。

3.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规章与流程可以确保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合理安排患者的诊疗流程,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医疗成本。

三、建立规章与流程的具体措施1. 制定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临床路径变异分析

临床路径变异分析

临床路径变异分析在医疗领域中,临床路径是一种规范化的治疗模式,它提供了一套标准的流程,帮助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做出决策。

然而,由于患者的病情、人体特征以及环境条件之间的差异,临床路径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异。

本文将进行一些探讨,分析临床路径变异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临床路径变异的原因临床路径变异的原因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1. 患者自身特点:每个患者的个体特征都是独一无二的,包括年龄、性别、体重、遗传基因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以及治疗效果,从而导致临床路径的变异。

2. 疾病的复杂性:不同的疾病具有不同的复杂性,临床路径往往难以完全覆盖所有可能的情况。

某些特殊情况可能需要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也导致了临床路径的变异。

3. 医务人员经验和知识水平:不同的医务人员可能对同一疾病有不同的认知和处理方式,这会导致临床路径的执行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

4. 医疗技术和设备的限制:有些医疗技术和设备在某些地区可能无法普及或应用。

这样就会导致某些环节无法按照临床路径的要求进行操作,进而产生临床路径的变异。

二、临床路径变异的影响临床路径的变异对医疗管理和医疗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质量控制:临床路径的变异可能导致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医疗过程中出现意外事件和并发症的风险。

这给医疗质量控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 成本控制:临床路径的变异会导致医疗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管理成本的增加。

通过减少临床路径的变异,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医疗费用。

3. 患者体验:不同的临床路径可能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和不适。

通过减少临床路径的变异,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和满意度。

三、解决临床路径变异的方法为了解决临床路径变异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1. 强化规范化:临床路径需要经过科学的设计和审查,确保能够覆盖到尽可能多的患者情况。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属于中医大肠息肉的患者。

一、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 D12.6/D12.8/K62.1/K63.5 )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ICD-9-CM-3: 45.42 ),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1.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大肠息肉(BNT-500),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大肠息肉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

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断标准。

2.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湿瘀阻滞证。

湿热瘀阻证。

脾虚湿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a. 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 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ICD-10编码:D12.6/D12.8/K62.1/K63.5 )的患者。

2. 患者已行内镜下治疗。

3. 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 若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5•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 2cm或广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径》1cm ;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hu Me i f a ng ( Af f i l i a t e d Ho s p i t a l o f Bi n z h ou Me d i c a l Co l l e g e, Sha nd on g 2 56 6 0 3 Ch i na )
摘要 : [ 目的 ] 分析 大 肠 息 肉临床 路 径 变 异 原 因 , 提 出应 对 策 略 。 [ 方 法] 采 用 回 顾 性 资料 收 集 方 法 收 集 2 0 1 0年 3月- -2 0 1 1年 1 2月 大 肠 息 肉病 人 资 料 , 并 对 临床 路 径进 行 统 计 分析 。 [ 结果] 2 7 8例 大肠 息 内病 人 临床 路 径 变异 4 3 例, 其 中正 性 变异 占 1 8 . 6 , 负性 变
1 . 2 方 法
2 . 1 . 2 与 医 务 人 员 有 关 的变 异 医 务 人 员 诊 疗 技 术 水 平 、 工 作
1 . 2 . 1 变 异 定 义 临 床 路 径 的 变 异 是 指 个 别 病 人 偏 离 标 准 临
床路径情 况 , 或 沿 着 标 准 临 床 路 径 接 受 医 疗 护 理 的 过 程 中 出 现
护理 研 究 2 0 1 3年 3月 第 2 7卷第 3 期 中旬 版 ( 总第 4 2 4期 )
・ 7 3 5 ・
大 肠 息 肉 临 床 路 径 变 异 原 因 分 析 及 对 策
Ca u s a t i v e a n al y s i s o n c l i ni c al p a t h v a r i a t i o n o f p a t i en t s wi t h c o l or ec t a l p ol y p s an d i t s c o u n t e r mea s u r e s 舒 梅 芳
态度 、 沟 通技 巧 等 使 临 床 路 径 产 生 变 异 。 临 床 路 径 的 变 异 包 括 可控变异和不可控变异_ 4 ] 。来 源 于 医 院 系 统 和 医 务 人 员 导 致 的 变异是可控变异 , 通过 医 护 人 员 的 细 致 工 作 可 减 少 的 变 异 也 可 纳人 , 负性 变 异 多数 可通 过 医 务 人 员 的 细 致 工 作 可 减 少 变 异 的
原 因及 对 策 总结 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般 资 料 收 集 2 0 1 0年 3月 一 2 O l 1 年 1 2月 大 肠 息 肉 病 例资料 , 并 符 合 国 家 卫 生 部 制 定 的大 肠 息 肉 临 床 路 径 入 径 标 准
( 2 0 0 9年 版 ) , 标 准 住 院 日定 为 5 d ~7 d , 制 定 了标 准 的 住 院 流 程, 由 同一 组 医 生 、 护 士完 成 。
异占8 1 . 4 %; 2 . 3 退 出路 径 。[ 结论 岳 床 路 径 需要 不 断 完善 , 才 能 为 病人 提 供 优 质 的 护 理服 务 。
关键词 : 大肠息 肉; 临床 路 径 ; 变 异
中图分类号 : R4 7 3 . 5
文献标识码 : C
do i :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 6 4 9 3 . 2 0 1 3 . 0 8 . 0 2 8
发生 。
偏 差的现象[ r。按 发 展 方 向可 分 为 正 性 变 异 和 负 性 变 异 _ 2 ] 。正
性 变异 是指 计 划 好 的 活 动 或 结 果 提 前 进 行 或 完 成 , 正 性 变 异 虽
然 不符 合路 径 的 计 划 , 但 其 发 生 具 有 一 定 的合 理 性 , 可 以提 前 完 成 治疗 , 缩 短 住 院时 间 , 减 少 住 院 费 用 。负 性 变 异 是 指 不 符 合 路 径的计划 , 虽 然 其 发 生具 有 一 定 的合 理 性 , 但 会 导 致 住 院 时 间 延 长, 或其 发生不合 理 , 属 于管理失误 , 最 终 导 致 病 人 治 疗 时 间 延
长嘲 。
2 . 2 正性 变 异
是 临 床 实 践 中 在 不 违 背 治 疗 原 则 的 情 况 下 希
望 达 到 的 目标 , 缩 短 了住 院 时 间 , 减 少 了 医疗 费 用 , 能使 有 限 的 医疗 资 源 得 到 充 分 利 用 , 医 务人 员及 医 院 管理 部 门 积极 协 调 , 增 加正性变异率 , 本 组正性 变异 率为 1 8 . 6 ( 8 / 4 3 ) , 均 为 利 用 病 人 门诊 就 诊 当 日完 善 术 前 检 查 , 人 院 第 1天 晚 行肠 道 准 备 , 入 院 第2 天手术 , 观 察2 4 h ~4 8 h, 符 合 临 床 路 径 出 院 标 准 即 准 予
出院。 3 对 策
1 . 2 . 2 变异判定
符 合 出 院标 准 但 住 院 时 间小 于 5 d或 大 于 7
文 章编 号 : 1 0 0 9 —6 4 9 3 ( 2 0 1 3 ) 0 3 B一0 7 3 5— 0 2
表1 4 3例 变 异 原 因
大 肠 息 肉是 临床 常见 病 , 也 是 卫 生 部 指 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 , 大 肠 息 肉 的诊 疗 已经 较 为 成 熟 、 规范, 我 院 消 化 内科 根 据 卫 生 部 大 肠 息 肉 临 床 路径 , 结合 当地 实 际 情 况 制 订 了 详 细 的 临 床 路 径 诊 疗 计 划 及 流 程, 并 严格 实 施 。实 施 过 程 中 部 分 病 例 临 床 路 径 出 现 变 异 , 现 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