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人才关键特征研究_冯兴杰等

合集下载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模式下本科生学习成绩考评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模式下本科生学习成绩考评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模式下本科生学习成绩考评研究作者:朱秀民来源:《现代教育管理》 2015年第10期朱秀民(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摘要:“卓越计划”在执行层面有三个特点,“卓越计划”模式下本科生学习成绩考核评价应把握好与这三个特点紧密相关的“合作”、“标准”和“能力”三个要素,同时,应以“卓越计划”模式下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特点为依据,坚持考核评价的重过程原则、多主体原则、全面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改革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并选择适宜的数学模型进行评价考核。

关键词:卓越计划;本科生;考核评价中图分类号:G642.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85(2015)10-0072-06①基金项目:2015年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本科‘卓越计划’实施周期检视与相关因素完善研究”。

作者简介:朱秀民(1965-),男,河北兴隆人,天津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主导进行的我国工程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计划,是由政府主导、高校和企业参加的三方合作行为[1]。

“卓越计划”实施5年来,在预期效果逐渐显现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其中在对参与此计划的本科生学习成绩进行考核评价方面,有些高校就出现了指导思想不够明确、实施原则不够确切、方式方法不够科学等若干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卓越计划”的实施效果,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和改进。

一、确立以“合作”、“标准”和“能力”为三要素的考核评价指导思想“卓越计划”在执行层面有三个特点[2],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二是按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培养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卓越计划”模式下本科生学习成绩的考核评价显然应该与“卓越计划”执行层面的三个特点紧密相关。

显然,“卓越计划”模式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相比发生了重要变化。

卓越工程师工程思维的基本特征及培养模式研究

卓越工程师工程思维的基本特征及培养模式研究
SSN1 6 72 - 1 4 38
CN1 1 . 4 9 9 4 / T
中国 观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装 备
2 0 总 1 4 第 年 第 1 3 期
1 9 7 期
卓越工程师工程思维的基本特征及培养模式研究
张艳秋 江树 勇 唐 明 佟永祥 吴 滨
哈尔 滨工程大学工程训练 中心 黑龙江哈尔滨 1 5 0 0 0 1
摘 要 :卓越工程师培养 在我 国高等工程 教育中 占有重要 的战略地位 ,关系我 国创 新能力 的提升 。卓越工程 师的思维特征
在其创造性 的工程 实践活动 中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 。介绍了思维的基本方式 以及科学 思维 、技 术思维和 工程 思维的联系与区 别 。进一 步深 入剖析 了卓越工程师工程思维 的基本特 征 ,提 出了创造性思维是卓越 工程 师的核心特 征。最 后,简单探讨 了 卓越工程师工程思维培养的基本途径。 关键 词:卓越工程师 ;工程思维 ;创造性思维;培养模式
Zh a n g Ya n q i u , J i a n g S h u y o n g , T a n g Mi ng , To n g Yo n g x i a n g , Wu Bi n
Ha r b i n E n g i n e e r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 Ha r b i n , 1 5 0 0 0 1 , Ch i n a
工程 思维 是工程 活动 的主 体在 解决 工程 实 际 问 题中所运用 的思维 ,是工程 的主体必须具备的核心能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 b a s i c c h a ma e i f s t i c s a n dc u l t i v a i t o n p a t t e ns r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t h i n k i n g o f o u t s t a n d i n g e n g i n e e r

卓越工程师工程思维的基本特征及培养模式研究

卓越工程师工程思维的基本特征及培养模式研究

卓越工程师工程思维的基本特征及培养模式研究作者:张艳秋江树勇唐明佟永祥吴滨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高教》2014年第07期摘要:卓越工程师培养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关系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

卓越工程师的思维特征在其创造性的工程实践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介绍了思维的基本方式以及科学思维、技术思维和工程思维的联系与区别。

进一步深入剖析了卓越工程师工程思维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创造性思维是卓越工程师的核心特征。

最后,简单探讨了卓越工程师工程思维培养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思维;创造性思维;培养模式Abstract: Cultivation of outstanding engineer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nhancement of innovation ability in our country.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ir innovative engineering practice action. In the paper, the basic modes of thinking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and distinction between science thinking, technology thinking and engineering thinking are introduced. Furthermor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thinking of outstanding engineer are deeply analyzed, where the fact is put forward that innovative thinking is responsible for outstanding engineer. In the end, the basic approaches to cultivating engineering thinking of outstanding engineer are simply discussed.Key words: outstanding engineer; engineering thinking; innovative thinking; cultivation pattern工程思维是工程活动的主体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所运用的思维,是工程的主体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能否在工程活动中建立适应工程内在发展规律的思维方式,是一名工程人员能否成为卓越工程人才的关键[1,2]。

《2024年卓越工程师培养比较研究——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范文

《2024年卓越工程师培养比较研究——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范文

《卓越工程师培养比较研究——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满足国家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卓越工程师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本文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培养模式下的优势与不足,为提高我国工程师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背景与意义卓越工程师培养是国家战略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对于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三、不同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1. 传统工程教育模式传统工程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环节相对较少。

虽然这种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往往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中,提高实践能力。

同时,企业可以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国际联合培养模式是一种跨国合作的培养方式,学生通过在国外知名高校学习,可以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的工程技术。

这种模式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其创新能力。

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1.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为了提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设置与产业需求紧密相关的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2. 加强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是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聚产业链全要素资源探索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和新范式

聚产业链全要素资源探索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和新范式

聚产业链全要素资源探索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和新范式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聚产业链全要素资源探索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和新范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卓越工程人才,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新机制和新范式。

1. 整体式培养:传统的工程人才培养往往偏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工程人才在协同创新、跨学科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新机制可以通过设置跨学科课程、实施跨专业合作项目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整体素养提升。

2. 产学研结合:聚产业链全要素资源探索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需要紧密结合产业链的发展,将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相结合。

可以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等方式,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先进的工程技术和管理知识。

3. 引入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是推动产业链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培养工程人才时,应引入创新教育理念。

新机制可以通过提供创新性实践机会、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4. 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工程人才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新机制可以通过设置实践性课程、实习实训等方式,提供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强化国际化教育: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工程人才需要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新机制可以通过引进国际化教育资源、开设国际交流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综上所述,聚产业链全要素资源探索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和新范式需要从整体素质培养、产学研结合、创新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国际化教育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

这些新机制和新范式的引入将有助于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推动产业链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职教特征分析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职教特征分析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职教特征分析作者:秦训鹏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14年第07期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学生职业能力养成为基本目标,具有典型的职业教育特征,它的提出完善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体系。

在建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组织教学活动三个环节上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是保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工程教育;职业教育特征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27-04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和《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启动了我国新一轮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

纵观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一个主流趋势就是强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使用全过程生命周期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性、实践性以及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以达到满足工程技术岗位任职资格的要求标准。

这一点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并且与德国“双元制”、英国“三明治制”以及美国“合作教育”、加拿大“能力本位”等世界知名教育模式一样具有典型的职业特征。

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人们习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分类,并以此来强调两种教育类别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差别,而忽视了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基本目标上的共同点——为目标岗位(群)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忽视了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教育的职业属性。

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其目标就业岗位定位为“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所有这些均具有非常明显的职业特征。

2011年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教学标准

2011年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教学标准

2011年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教学标准主编:编委会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规格:全三卷16开精装定价:896元优惠价:480元目录上卷一:教育部中国工程院关于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的通知二: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远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三:教育部办公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和专家组的通知四:建设领域土建类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组名单第一篇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贯彻实施解读与实践探索第二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实施与创新探索第三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定位第四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师资队伍建议第五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教学实践第六篇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培养课程计划实施中卷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1号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实施领域二:加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组织管理三: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四:企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支持政策第一篇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培养课程计划实施第二篇大学卓越工程师与创新人才战略计划实施第三篇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实践经验探索第四篇玩过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案例解析下卷1.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2.教育部办公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织和专家组的通知第一篇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贯彻实施解读与实第二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实施与创新探索第三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定位第四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师资队伍建议第五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教学实施第六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培养课程计划实施最新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探索与国家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全书主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规格:16开精装三册定价:896元优惠价:450元郑重诚诺:本店所有图书均由出版社直接配送,保证正版全新,不必担心,请大家放心购买联系订购:010-,,在线服务QQ:(全国大部分地区货到付款)目录介绍:第一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工程教育发展第一章,工程师职业发展第一节,“工程师”词源解析第二节,工程师行业成长史回顾第三节,工程师职业及工程知识问题第四节,当今工程师的社会声明和社会地位问题第二章,30年来我国工程教育综述第一节,30年来工程教育研究的阶段特征第二节,30年来工程教育研究的主要成就第三节,以往研究的不足和努力方向第三章,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问题第一节,西方工程教育中“通识”的含义第二节,“通识”与中国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第三节,“深度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在工程教育中的应用第四章,独辟蹊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道第一节,欧林工学院的由来第二节,“卓越工程师”的教育理念及实践第三节,对欧林试验的评价第五章,清华大学某工科系创新人才培养案例研究第一节,案例简介及案例研究过程回顾第二节,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中的“深度通识教育”理念第三节,案例总结和讨论附录:德国工程教育工作者认证及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第二篇,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贯彻实施解读与实践探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解读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左铁镛院士:“卓越计划”不仅是工程教育的事为新型工业化培养卓越工程师——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契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契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契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作者:卢新彪,李志华,任祖华来源:《科技视界》 2015年第21期卢新彪李志华任祖华(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摘要】卓越工程师培养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提出的,是为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入手,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内容,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变,校企合作建设创新实验室,建立大学生实践创新的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方法。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大学生0引言2009年,教育部制定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并将该计划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计划纲要》[1],是为顺应国际发展趋势;适应国家工业、企业需求;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养各类型工程师的重要决策。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2]。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们必须增强综合国力,应对一切困难,也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

本科学习阶段是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开放性思维,培养自主思考,自主研究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本文研究如何通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 当代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创新概念,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广义理解的创新概念是指力求将科学、技术、教育等与经济融汇起来,即创新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包括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等)之间交互作用的网络。

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最新版)目录1.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和意义2.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3.实施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因素4.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贡献正文一、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这个背景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旨在为国家培养一批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实施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1.突出实践性: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增加实验、实习、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2.强化创新能力: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创新性实验、创新性课程、创新性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3.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4.注重综合素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等课程,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实施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因素1.教师队伍建设:优秀的教师是实施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2.课程体系建设:要实施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提高课程质量。

3.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实践教学平台是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要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条件。

4.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改革:要实施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使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卓越工程师工程思维的基本特征及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工程思维的基本特征及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工程思维的基本特征及培养模式作者:曹观法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10期摘要:卓越工程师培养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提升我国创新能力和國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工程思维是工程主体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工程人员是否能成为卓越工程师的前提。

本文通过简析工程思维的基本特征,提出卓越工程师工程思维的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思维;基本特征;培养模式引言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我国高等院校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案指明了道路,表明了我国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视程度。

目前,各大高校的工程人才专业划分过于狭窄,分为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材料工程师、质量工程师等等,重视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工程思维的培养。

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为培养一批真正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1简析工程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地、间接地反映过程,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纵向思维、横向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

工程的核心是构建性,是人类立足于科学的原理,以技术为手段,来科学、合理地改造客观世界,创新事物类型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科学、技术、工程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走向文明的基础,其中工程思维是工程人员从工程活动的主体性出发,通过理性地观察、认识、分析世界,以人工造物为着眼点,来筹划新的实存,包含工程设计、制造、运行和管理等各方面。

与科学思维和技术思维相比更具有广泛性,形式更复杂,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思维。

2工程思维的基本特征2.1规则性、逻辑性思维工程思维是根据客观事实和环境条件等各方面的约束,通过预想的理念、目标、设计等,充分考虑现实性的问题,来筹谋并且构建的一种实践性思维。

规则思维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活中,基于客观事物结合群体意识和人们的行为规律,形成群体认可并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制度,具有确定性、可预期性和可执行性,使行为有章可循。

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刘庆;王宇;樊陆欢
【期刊名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5
【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全球主要国家均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以满足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

自2010年我国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取得了诸多成效,但在评价体系、教育理念、企业参与意愿、工科教师能力、学生学习动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在工程教育改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内的重庆大学、天津大学、 XbotPark机器人基地等教育机构及新型创新组织也积极探索了新工科教育模式。

结合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提出三种产教协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实践教学机制,并从政府、高校、企业三个层面提出提升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对策建议。

【总页数】10页(P44-52)
【作者】刘庆;王宇;樊陆欢
【作者单位】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上海);东南大学;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1
【相关文献】
1.我国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2.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丽水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为例
3.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r——以安徽财经大学计算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为例
4.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以钦州学院食品卓越工程师培养为例
5.工程哲学视角下的工程教育改革和卓越工程师培养——兼评姊妹著作《工程哲学与工程教育》和《大工程时代的卓越工程师培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普通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普通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普通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王生伟
【期刊名称】《现代营销:学苑版》
【年(卷),期】2014(0)5
【摘要】为了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国家相继制订出台了国家科技规划纲要、国家人才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之一,西南科技大学对实践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进行了长期探索。

作者尝试对西南科技大学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现状及模式进行总结,希望对其他兄弟院校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总页数】2页(P78-79)
【关键词】西南科技大学;国家教育规划;人才规划;人才培养;培养现状;工程人才;教育工作;科技规划;工程教育;工程技术人才
【作者】王生伟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7
【相关文献】
1.“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J], 苗淑杰;须莹;刘柏森;王百成
2.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啤酒)专业为例[J], 许艳;李宪臻;王伟
3.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辽东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 [J], 陈启凡;张芳;张兆群;王秋兰;刘飞
4.普通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J], 杨性坤;张理想;归风铁
5.民族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研究——评《民族离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马思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动态性、全程服务性、形式多样性和监控全程性特点,以期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教学质量标准;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2018)01-0069-03
长春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理艺文 多学科发展,主要培养基层一线应用型高级人才的 本科大学。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按照“育人 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着眼 于培养基层一线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目 标,站在战略高度和国际视角,2011 年被列入教育 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为 “卓越计划”) 试点高校,开展小范围、大幅度、多样 性的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点工作。 为了保障“卓越计划”实施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提 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构建了具有体系性、全员参 与性、过程动态性、全程服务性、形式多样性和监控 全程性特点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标准、学校标准
理论课程教学质量标准
全日制本科生学士学位授予 外聘教师标准
“卓越计划”专业质量标准
实验教学质量标准
标准
双师型教师评选标准
人才培养方案质量标准
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
学 风 教 风 一 体 化 工 程 建 设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标准
“卓越计划”知识能力大纲
过程质量标准体系
教学过程性因子相关要素质量标准涵盖了所有教 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管理质量标准,突出强调了以工程 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核心,强调各教学过程和教学 环节的规范性和对培养目标的指向性,强调教学过程 管理为培养目标服务,为提高培养质量服务,确保整个 教学过程严格按照培养目标要求和规定程式进行。 ( 三) 以具备工程应用能力为目的,将培养目标反映

“卓越工程师”计划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建议

“卓越工程师”计划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建议

“卓越工程师”计划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建议作者:黄丽谭兴强弋燕来源:《商情》2015年第47期【摘要】通过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的机械工程学院卓越班人才培养现状开展问卷调查,探讨了教学改革现阶段已有成果和面临的问题,调研结果将作为改进卓越班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参考依据,并为探索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路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机械工程学院教学改革一、调研背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

“卓越计划”招收的学生采用3+1的培养模式,着眼于培养工程应用创新和实用技术型人才。

2013年4月22日攀枝花学院开展并扎实推进了“卓越计划”项目建设工程。

本文选取攀枝花学院机械工程学院2012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简称“机制专业”)“卓越工程师”班(简称“卓越班”)为研究对象,对比2012级机制专业普通非卓越工程师班(简称“普通班”)的教学成果,为完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该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卓越班32名同学进行全面普查,并等比抽样普通班共计68名同学,分别从知识、能力、工程素养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卓越班共发放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为93.75%。

普通班共发放问卷68份,回收有效问卷61份,有效率为89.71%。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一)学生对自身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认识调查结果显示普通班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占总调查人数的67%,不了解的占33%,卓越班学生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占84%,不了解的占16%。

可以看出,进入卓越班的同学对其人才培养计划是有一定的认知的,并非盲目选择,说明卓越班的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高于普通班学生。

(二)工程师培养三个方面的基本情况1.知识培养现状从奖学金获得所占比例分析,卓越班获得奖学金的比例尤其是国家励志奖学金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班,奖学金是根据学习成绩以及综合素质来评定的,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表明卓越班的同学在专业知识掌握方面高于普通班学生。

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以石家庄铁道大学为例

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以石家庄铁道大学为例

9 0
石 家庄 铁道 大 学 学报( 社会科 学版)
第 5卷
强调 工程 不再 是 狭 窄 的科 学 与 技 术 涵 义 , 是 建 而 立在 科 学 与 技术 之上 的 , 括 社 会 经 济 、 化 、 包 文 道 德、 环境 等多 因素 的大工 程涵 义 , 倡导 工程 教育 要 为学 生 提供 综合 的知 识 背景 , 强调 工程 的实践 性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Vo _ No 3 l5 .
Se 201 p. 1
文章 编号 :0 5— 3 5 2 1 )3—0 8 —0 29 0 6 (0 10 09 6
培 养 卓 越 工 程 技 术 人 才 的 有 效 途 径
以石 家庄 铁 道 大 学为 例
徐 长 山
( 家庄 铁道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 北 石 家庄 石 河 0 04 ) 5 0 3
摘 要 : 中国缺 乏 卓越 的工 程技 术人 才 , 迫切 需 要培 养大 批 卓越 工程 师 。创新 能力 和 实践 能力是 卓越 工 程技 术人 才 的显著 特 征 。面 向工 业发展 和 工程建 设 实践 , 校企 结合 、 学研 一 走 产
体 之路 , 高等 工科 院校 培养 卓越 工 程 师 的有效 途 径 。 石家 庄铁 道 大 学培 养 卓 越 工程 技 术 人 是
年 代提 出 的“ 工 程 观 ” 是关 于工 程 教 育 新 思 想 大 ,
家发 出 了 孕 育 下 一 位 爱 迪 生 、 布斯 、 茨 的 呼 乔 盖 声 , 们说 , 国经济 唯一 重要 的刺 激措 施就 是科 他 美 学家 和企业家 , 是在这些名单 中加入新成员 。 就 多年来 , 国在 虚 拟经 济繁 荣 的 同时 , 体经 济处 美 实

广西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管理

广西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管理

contents•引言•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概述目录•广西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理论及实践contents•广西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改进建议目录•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近年来,广西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促进高校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工程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广西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传统。

背景介绍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0102卓越工程人才的概念和特点国内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现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才。

各高校也积极探索和实践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国外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现状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他们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通过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国内外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现状实践能力培养国际化视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培养了大批优秀工程人才01提高了工程教育质量02建立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03培养目标不明确一些高校的工程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结构不合理、缺乏实践课程等,导致学生难以掌握实际技能。

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不足教育理念落后一些高校的教育理念相对落后,缺乏对工程教育的深入理解和创新思维,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竞争力。

教育资源不足由于广西地处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西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发展。

企业参与度低一些企业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参与度相对较低,缺乏与高校的合作和信息共享,这也使得高校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广西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工程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工程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质量第一、用户至上、预防为主、科学管理。

基于“新工科”视角下“卓越计划”毕业生群体特征研究

基于“新工科”视角下“卓越计划”毕业生群体特征研究

创新论坛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42DOI:10.16660/ki.1674-098X.2004-1017-0680基于“新工科”视角下“卓越计划”毕业生群体特征研究①张鑫 郭瑞华* 唐巍伟 吕芳 赵引峰 孙金玲 罗建龙 康蕾(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10)摘 要:以中国冶金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高校成员单位按照“卓越计划”培养的本科毕业一年以上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学生视角、研究生导师视角、用人单位视角围绕其能力、素质、经历等进行规律性探索,研究“卓越计划”学生群体特征及其成因和影响因素,探索该群体成长发展规律。

从后置角度审视按照“卓越计划”要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有利于从培养体系以外的视角来分析工程型人才改革项目,也为新工科的发展建设奠定基础,也为国家进一步完善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招生、选拔、培养和评价、职业规划提供一些依据。

关键词:卓越计划 群体特征 成长规律 创新人才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7(b)-0242-03Research on the Group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tes of "ExcellentProgra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Engineering"ZHANG Xin GUO Ruihua TANG Weiwei LU Fang ZHAO Yinfeng SUN Jinling LUO JianlongKANG Lei(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Materials and Metallurgy, Baotou, Inner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014010 China)Abstract: Taking the undergraduates who graduated from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a Metallurgical Engineers Training Un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xcellence Program" as a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student’s perspective, postgraduate instructor’s perspective, and employer’s perspective, conduct regular exploration around their abilities, qualities, experiences, etc.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cellence Program" student group, its causes and inf luencing factors, and explore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oup. To examine the graduate group cultiv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xcellence Plan" from a rear perspective, it is helpful to analyze engineering talent reform projects from a perspective other than the training system, and it also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It also provides some basis for the country to further improve the recruitment, selection,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and career planning.Key Words: Excellence Progrom; Group characteristics; Growth pattern; Innovative talent①课题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新工科”和“新高考”视角下“卓越计划”毕业 生群体特征研究,项目编号:NGJGH2019157;基于混合式课堂构建提高民族预科生专业知识技 能教学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NGJGH2019162)。

卓越大学生关键特质及影响因素研究

卓越大学生关键特质及影响因素研究

卓越大学生关键特质及影响因素研究作者:陈英实赵虎成刘欣悦宫元浩来源:《新一代》2019年第01期摘要:卓越型人才是未来主导国家发展的关键,分析卓越大学生成才的主观、客观影响因素,将会对于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的改进起到参考、指导作用。

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在竭力为当代大学生打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同时,应着重注意培养大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并帮其构建良好的自信。

关键词:大学生;关键因素;成才一、问题的提出多少年来,人们对成功的向往从未减损,人们惊羡成功,更渴望成功,人们敬仰卓越的人,并深深希冀自己也能够功名成就,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破解卓越人生的密码,探索解读通往成功的必备特质。

步入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养对国家发展有着重要战略意义,人才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态势起着决定性作用,卓越人才的数量代表着国家的发展前景。

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党和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卓越型人才。

近些年,国家对卓越人才的培养愈加重视,财政预算中教育投入逐年递增,尤其是对全国各大高校高等人才的培养。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站在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提出了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国家发展首要位置的重要决定,例如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就是很好的体现。

二、问卷调查(一)卓越指标的调查研究关于卓越大学生的定义,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重点,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苦苦寻觅的卓越大学生。

于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而言,学习成绩的优异与否是我们衡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却非唯一指标,当代大学生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

提升综合素养、培育终身受益的发展能力,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强烈诉求,是提升大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1]。

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卓越大学生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与衡量、判断的标准。

我们从卓越出发,关于卓越的精准定义是因人而异的。

我们实地随机抽样调查了50名大学生,通过访谈的形式记录下了每个人对卓越的不同看法。

青海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策性研究

青海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策性研究

青海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策性研究陈秀明;王宁峰;周印利【摘要】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excellence enginee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program"in Qinghai University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本文就青海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进行相应的对策研究。

【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4(000)014【总页数】2页(P227-228)【关键词】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对策【作者】陈秀明;王宁峰;周印利【作者单位】青海大学,西宁810016;青海大学,西宁810016;青海大学,西宁8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0 引言自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以来,先后第一批(61所)、第二批(133所)高校参与该项工作。

青海大学作为一所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于2011年成为全国第二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先后有“水利水电工程”、“冶金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开展了“卓越计划”试点工作。

目前计划已经实施了近两年,首批试点专业班级也即将进入具有“卓越计划”特色的核心教学环节。

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具体实施和“卓越计划”所倡导的:“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科技人才”理念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理念只停留于追求状态而无法实现,一些教学行为有回归传统的倾向。

本文拟就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阻力进行一些初步研究,为我校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可借鉴、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校科技世界在得益于科学技术巨大进步的同时,也正面临不断增多的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如可持续发展、国际安全以及经济发展问题等挑战。

工程师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将扮演重要角色,有学者认为,未来合格的国际化工程师应该具备多种能力和素质,包括“知识渊博、熟谙工程技术,具有创新意识、经济管理意识和创业精神,了解各国的文化、历史、法律,能使用多种语言,了解世界市场变化,在工作中灵活机动”。

学术界也逐渐意识到,“高等工程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于工程师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工程教育结构趋向合理,模式逐渐完善,内容日益丰富,职能逐步拓宽,培养工程师成为大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有学者指出,“大力发展高等工程教育是振兴国家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为美国工程教育界的新生代力量,欧林工学院野心勃勃,致力于培养未来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该校认为学生应当具备四个方面特征:精湛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对工程的社会作用有广泛的理解、创造性地提出解决当今世界工程问题的新办法、使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的创业精神和才能。

基于上述原因,近年来我国各界对高等工程教育十分关注,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简称“卓越计划”)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卓越计划”的实施,反映了当前一段时间我国培养大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迫切需求。

实施“卓越计划”,首先必须明确一个问题,即一名卓越工程师应当具备哪些关键的特征?这一问题在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

1 工程教育人才特征的国际比较近年来,美欧等国不断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选取各国重要改革计划及项目,分析各国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标准和要求,有助于发现工程人才的共性规律和普遍特征,对我国“卓越计划”的实施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1.1美国工程教育人才特征美国各界对工程教育改革始终较为关注,早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在工业界和政府部门工作的工程师就已经和学校的教学领导一起讨论如何改善工程教育的状况,并确定了一系列理想工程师的特征。

2004年底,由美国国家工程院(the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简称NAE)与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共同发起“2020工程师计划(The Engineer of 2020)”,该计划旨在预测2020年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并以此制定正确的工程教育改革计划。

该计划发布的《2020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指出:未来的工程人才需要具备7个特征,即分析能力、实践经验、创造力、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伦理道德、终身学习能力。

美国还建立了完善的工程认证体系,体现了外界对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关注。

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简称ABET)作为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对未来工程师的特征所做出的预判是整个认证体系的核心。

2012年10月发布的ABET工程认证标准(该标准适用于2013~2014年接受认证的本科院校),通用标准部分的“学生产出”(“Student Outcomes”)指出毕业生达到工程师标准必须具备的11个特征(见表1)。

可见,ABET要求工程专业的 关键词:标是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工程师人才,从而占据国际竞争优势。

通过比较研究欧美等国对工程人才标准或特征的代表性描述,可以发现当前国际工程人才培养特征的变化及发展趋势,为我国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国际 卓越 工程人才 关键特征学生不仅应当具备工程知识与技能,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中,更强调了其作为一个社会人应对外界环境的态度,包括在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应当具备的素养。

ABET已经成为国际普遍认可的工程认证体系,除此之外美国还拥有很多规模较小的工程认证体系。

其中,作为全球航空认证的权威领导者,美国于1988年正式成立国际航空认证委员会(The Aviation Accredi-tation Board International,简称AABI),成员涵盖世界各国各地区的50多所大学和公司及协会等,并已经发展成为促进全球航空认证的领导者,其在2012年修订的认证标准手册中对工程领域院校毕业生的能力提出了11条要求(见表1)。

AABI强调学生在面对航空问题不仅要运用专业知识,还要注重协同合作及交流沟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关注国际环境并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表1 ABET、AABI对毕业生要求ABET认证标准对毕业生要求AABI认证标准对毕业生要求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理论知识的应在航空相关学科中应用数学及其他用能力科学知识设计并开展实验以及分析处理数据分析解释数据能力根据需要设计部件、系统或过程的能评估国家与国际航空环境力,并满足经济、环境、社会、政治、伦理、健康、安全及可持续性等要求在多学科协同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与不同团队协同,在多学科领能力域开展有效工作有发现、阐述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评估现有问题利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解决应用相关知识辨别并解决航空问题实际问题能力职业道德及社会伦理的责任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解决航空问题有效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利用书面语和口语进行有效沟通工程对经济和社会背景影响的理解力在航空专业实践中合理利用专业技能、技术方法以及现代科技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认同并致力于终身学习对时事问题的观察力能理智而专业地做出决策tional Engineering Associations,简称FEANI);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工程认证项目及构建毕业生的统一标准,启动欧洲工程教育认证体系(European Accredited Engineer,简称EUR-ACE)。

1951年成立的FEANI是由法国和德国的工程师团队组建而成,至今已经有32个欧洲国家加入,成为欧洲350万工程师的利益代言人。

FEANI有两个目标:一是肯定欧洲工程师的职业地位;二是争取欧洲工程行业的求同存异。

基于上述目标,2005年FEANI提出了注册成为“欧洲工程师”必须达到的16项基本业务能力和12项职业能力标准。

EUR-ACE于2004年成立,为欧洲内外的工程教育毕业生学位的质量提供了一系列认证标准框架和体系,其目的有四个方面:为认证的教育项目和毕业生提供一个适当的“欧洲标签”;改进工程教育项目的质量;通过标签促进国家之间的相互认可;促进互认协议。

为此,EUR-ACE制定了“工程项目认证框架标准(2008年)”(Framework Standards for the Accreditationof Engineering Programmes),标准中针对工程毕业生(包括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本部分只列举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做了六个方面要求:知识及理解、工程分析、工程设计、调查研究、工程实践、可转移技能(见表2)。

除了传统的知识、能力要求之外,更为宽泛的可转移技能(TransferableSkills)成为毕业生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职业人需要的团队、沟通、责任等,还要了解工程对人身、法律、社会和环境等影响,同时应当具备相应的商业管理知识包括风险管理等。

在欧洲工程教育中,法国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中国高校科技表2 EUR-ACE、CTI关于毕业生要求EUR-ACE标准关于工程学士的要求CTI自评报告关于毕业生的要求对工程相关学科和数学原理的知识和理解;掌握扎实的基础科学理论知识并充分核心内容和概念的系统理解;前沿性边缘理解,具有总结和分析等相关能力。

学科知识;了解工程背景下多学科知识。

应用知识和理解能力,使用已有方法来确认、阐述并解决工程问题;应用知识和理解能力,分析工程产品、过程和方法;选择和应用相关的分析和建模方法。

应用知识和理解能力,开发和实现设计适应需求;设计方法及应用。

文献检索,应用数据库或其他资料库;设合理利用与某一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计并操作适当的实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资源的能力。

论;车间和实验室技能。

选择并使用合适的设备、工具和方法;理掌握工程相关的方法论及工具:通过实论联系实践解决工程问题;理解技术和方验、创新、研究、数据收集和分析、信法的应用及其局限;意识到工程实践的非息工具的应用、系统的分析及设计来发技术涵义。

现和解决问题,包括模糊的问题。

在团队中发挥有效作用;使用多样的方法对关键问题的关注:企业精神、竞争力与其他部门有效沟通;展示其对工程实践、和生产力、创新、知识产权、质量规范、健康、安全、法律和责任的觉悟,工程方工作场所安全与健康等。

案对社会和环境背景的影响,对职业道德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实践中应用能力:的坚持,对工程实践规范的责任;熟悉项环境、经济、社会及管理。

目管理和商业实践,比如风险和管理变革,具有在国际环境中工作的能力:掌握一并理解其局限;终身学习能力。

门或几门外语、接纳多元文化、国际工作经验、具有商业头脑。

融入团队并引导及推动团队发展的能力:自我认知、团队精神、责任意识及领导力、项目管理及协作、与专家及非专家的交流。

认识并培育社会价值观的能力:适应社会价值观、责任感、伦理观、健康及安全观。

坚持自己的职业选择并融入其中。

美欧等国都想尽快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工程人才,为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输送人才支持,因此均描绘了未来工程师应当具备的关键特征,而这些内容虽然在表述上不尽相同,但依然能够从中发现和总结出一些共性的趋势:一是专业知识和工上述美欧等国工程教育变革的本质是提升本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各方利益主体的诉求。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利润最大化是其核心目标,因此需要工程师在产品研发及制造等全生命周期中注重成本和质量二者的结合;对于政府而言,除了考虑经济发展因素外,更多的还需要考虑资源问题和生态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问题,要求工程师能够在国际同行同领域中具备更高的竞争力;对于个人而言,寻求长期的发展是其最终目标,因此应当具备专业知识、工程能力、创新意识等。

通过对比研究美欧等国对工程人才特征及各方利益主体诉求,将工程专业毕业生要求汇总归类,总结形成了视野、知识、意识、能力四个维度的卓越工程人才关键特征,其中又总结出10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2.1视野维度经济全球化及行业国际化特征日益明显,要求工程专业人才具备国际化视野。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工程领域各行业的国际化交流合作增多,一方面使得工程师流动性增强,另一方面国际化企业越来越多,共同遵循国际化统一标准。

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国际化视野,具体表现为:应用国际语言进行书面和口头的有效沟通;准确了解诸多统一的国际工程通用标准;评估国家与国际政治、社会、经济环境;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了解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国际规范;具备快速掌握国际行业发展趋势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