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知识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第一章知识要点
第一节:水在哪里
一、水的分布:
1.海洋水:96.53%(最多)
2.陆地淡水:约2.53%
3.生物水:生命重要组成部分(水母中含水量最高)
人体中含水量占人体总重的 2/3以上,一般动物含水量占体重的 70%~80%,其中水母占 98%,草本植物中约占 70%~85%。

二、水的形态:
固态、液态、气态
三、水的循环:
蒸发/植物蒸腾凝结降水径流
小循环:1.陆上内循环 2.海上内循环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
第二节:水的组成
1.各极产生的气体名称、体积、检验方法
电解水的实验。

(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满水,接通直流电;
(2)可以观察到:两个电极上出现气泡,两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3)用点燃的火柴接触液面下降较多(即产生气体体积较多)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点燃时发出一声轻微的爆鸣声),这个玻璃管中产生的是氢气;用带火星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端,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是氧气;
(4)产生氢气的那个电极是负极,产生氧气的那个电极是正极;
(5)通过精确实验测得电解水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 。

2.水的电解方程: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
3.结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4.水的重要性质: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2、密度只跟物质本身有关,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相同。

3、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
4、密度单位:克/厘米3或者千克/米3换算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5、水的密度:ρ水=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含义:表示每厘米3水的质量为1克或每米3水的质量为1千克。

6、会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①原理:ρ=m/v ②器材:7个③会使用天平和量筒(使用、读数)
④测固体的密度的步骤(如果密度小于水怎么办?)⑤测液体的密度的步骤(先总后剩)第四节:水的压强
一、压力:
(1)压力的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压力产生的原因:物体之间相互接触且发生相互挤压。

(3)压力的方向:垂直于受力物体表面并指向被压的物体。

如图
所示是压力F的示意图。

(4)压力的大小:可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和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规律来确定。

二、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压力和重力是本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力,它们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1)产生原因不同。

压力是相互接触的物体由于发生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力,属于弹性力,而重力是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力的方向不同。

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是固定不变的,始终竖直向下;而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物体的受力面,且指向受力物体的内部,在不同情况下,压力的方向是不同的。

(3)压力的作用点不同。

压力的作用点在被压物体的受力面上,而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

(4)影响力大小的因素不同。

压力的大小取决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之间的挤压程度,而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5)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压力的直接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而重力的直接作用效果是可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压强:
1.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用来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

压强的计算公式:P=F/S
2.压强的单位:帕斯卡( Pa)1Pa=1N/m2千帕、百帕、兆帕
3.增大压强的方法
(1)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利用增大压力来增大压强。

(2)当压力一定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

4.减小压强的方法
(1)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利用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

(2)当压力一定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3)也可以同时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1)液体由于受重力的作用,对支撑它的容器产生压强。

(2)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对阻碍它流动的容器壁产生压强。

(3)液体内部由于各相邻部分之间的挤压,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6.液体压强计算公式(也适用于规则固体)
P=ρgh (ρ:液体的密度;h:深度)
补充理解:
A、h是深度,即液体内部点到液面的距离,因为很多学生容易误认为是到液体底面的距离。

B、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
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

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C、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的压力等于地面到液面所形成的液柱的重力,与液体本身所受重力
无关。

也就是说5N的水可以对地面产生5N的压力,也可以产生1N或者10N的压力。

D、连通器: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
来工作的。

7.压强计
压强计是测量液体内部压强的仪器。

用手按橡皮膜时,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高度差,橡
皮膜所受压强的大小,可通过U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差的大小来表示。

橡皮膜所受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也就越大。

8.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控制变量法)
(1)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3)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第五节:水的浮力
一、计算浮力的方法:
阿基米德原理,它也适用于其他的液体。

(1)阿基米德原理的文字表达: 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
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数字表达式: F浮=G排液=ρ液gV排液;(3)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对阿基米德原理理解的几个注意问题:
(1)公式中的ρ液是液体的密度,而不是浸入液体的物体的密度。

(2)公式中的V排液是物体浸入液体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而不是液体的总体积,也不
是物体的体积。

当物体完全浸入(即浸没)液体中时,V排液恰好等于物体本身的体积V物;
当物体只部分浸入液体中时,V排液<V物。

(3)浮力大小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直接关系。

(4)ρ液的单位只能是千克/米3,V排液的单位只能是米3 。

二、计算浮力应特别注意:
1.认真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从而正确的选择公式和解题思路。

2.注意区别V物、V排、V露、V空。

3.读题时特别注意重要文字如“漂浮”、“悬浮”、“浸没”
三、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方法:
说明:
①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分析:F浮= G 则:ρ液V 排g =ρ物Vg;ρ物=(V 排/V)·ρ液= 2/3 ρ液
③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F浮= G 不同:悬浮ρ 液=ρ 物;V 排=V 物
漂浮ρ 液<ρ 物;V 排<V 物
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与G或比较ρ液与ρ物。

⑤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示数为F 则物体密度为:ρ物= Gρ/ (G-F)
⑥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一块冰浮在盐水上,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四、漂浮问题的“五规律”
1、物体漂浮或者悬浮在液体中,所受到的重力等于浮力
2、同一物体漂浮或者悬浮在不同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相同
3、同意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4、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的几分之几,物体的密度也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5、将漂浮的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面,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五、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是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2.会解释轮船从河里开到海里F浮和V排(吃水线)的变化情况
3.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4.鱼的上浮下沉:通过“鱼鳔”改变自身的体积。

5. 密度计同样道理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构造: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

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刻度不均匀,上疏下密。

六、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体定律(伯努利原理):气体或(液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实例:1、两张纸靠在一起往中间吹起,两张纸靠拢
2、飞机的飞翼一般向上突起,这样飞翼上面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飞翼下面的空气
流速小压强大,这样形成的压力差把飞机顶起来
3、跑车后面有一个向下突起的结构,与机翼相反,是为增大跑车的抓地力
4、火车站所设的一米线是为了防止火车过快的速度是的行人被吸进铁轨
5、当一阵风横着吹过窗子时,窗帘一般被吸出窗外
6、沙漠中的山丘一般是陡坡朝向沙漠外部,缓坡朝向沙漠内部。

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第七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
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
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二、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的溶液叫做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的溶液,称为稀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三、溶解度:
1.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
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物质的溶解性等级:
3.会分析溶解度曲线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1)影响很大曲线陡(2)影响不大曲线平缓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四、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公式:A%=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2.一定要会计算:
(1)知道溶解度求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知道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能求溶解度
(3)能解稀释问题
m质1= m质2
m液1A1%= m液2 A2%
ρ液1V液1A1%=ρ液2V液2A2%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用天平和量筒称取或量取)
C、溶解
第八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一、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
2.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二、晶体的形成:
1.通过蒸发溶剂获得晶体。

(适合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2.通过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得到晶体。

(适合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类物质)第九节:水的利用和保护
一、水资源含义
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二、我国的水资源
1.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六位,但从人均占有量看我国是世界“缺水”国之一
2.从时间分配角度看: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北方较突出。

从空间分布角度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3.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A、寻找淡水,控制人口 B、跨流域调水
C、兴修水库
D、节约、保护水资源(节水标记)三.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1)工业废水、废渣;(2)农业废水;(3)生活污水
四、水净化方法
五、精制粗盐:溶解、过滤、蒸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