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气体摩尔体积
【解析】标准状况下22.4 L任何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 mol,而 分子个数N=nNA=NA,即约为6.02×1023个,A项正确;氦气 为单原子分子,故含1 mol氦原子的氦气的物质的量为1 mol, 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B项错误;常温常压下,气 体摩尔体积大于22.4 L·mol-1,故11.2 L氯气的物质的量小于 0.5 mol,则分子个数小于0.5NA,C项错误;标准状况下蔗糖 为固体,故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的量,D项错 误。
项错误;没有指明 2.24 L 二氧化碳气体所处的状况,则气体
摩尔体积未知,无法计算含有的原子数,D 项错误。
例4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 A.常温常压下,92 g 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为 3NA B.常温下,4.4 g CO2和N2O(互不反应)的混合物中所含有的 电子数为2.2NA C.标准状况下,22.4 L 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中含碳原子数 为0.5NA D.4 ℃时,18 L H2O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NA
【解析】NO2 和 N2O4 的最简式均为 NO2,故 92 g 混合物中含
有“NO2”的物质的量
n=46
92 g g·mol-1
=2 mol,而 1 mol “NO2”
中含 3 mol 原子,则 2 mol“NO2”中含 6 mol 原子,原子个数
为 6NA,A 项错误;
4.4
g
CO2
的物质的量为44
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第三节 物质的量
第2课时 气体摩尔体积
课程解读
1.物质的体积主要由_____构__成__物__质__的__粒__子__数__目_____、 __粒__子__的__大__小____和__粒__子__之__间__的__距__离_____这三个因素决定。
第二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步骤ⅱ NaOH溶液
NaOH溶液
实验现象
_溶__液__颜__色__变__浅__
_溶__液__颜__色__变__浅__
实验结论
对可逆反应Fe3++3SCN- Fe(SCN)3,分别增大c(Fe3+)和 c(SCN-)后,化学平衡均向 正反应 方向移动;滴加NaOH溶 液,由于发生:__3_O_H_-__+__F_e_3+__=_=_=_F_e_(_O_H__)3_↓__,减小了Fe3+
(2)②表示改变压强的方式是__减__小____压强,化学平衡___正__向___移动,m +n___<_____p+q。
解析 图像②改变压强后,v′正、v′逆都减小,故改变压强的方式是减 小压强;v′正大于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向气体体积 增大的方向移动,故正反应方向是气体体积增加的方向,即m+n<p+q。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如图是关于可逆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的平衡移动图像,平衡移动的 原因可能是 A.升高温度 B.降低压强 C.增大反应物浓度,同时使用正催化剂
特别提示 (1)“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中的“浓度”是指与反应有关的气体 或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的浓度。 (2)对于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体系,注意离子浓度的改变方式,不参加反应 的离子不影响平衡。像FeCl3+3KSCN Fe(SCN)3+3KCl,增加KCl固 体的量,平衡不移动,因为KCl不参与离子反应。 (3)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视为常数,只改变固体或纯液体反应物的用量, 浓度商不变,Q=K,化学平衡不移动。
丙:10 mL 0.1 mol·L-1的FeCl3溶液和10 mL 0.1 mol·L-1的KSCN溶液
A.甲试管
人教版化学必修1课件:第二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2)铁钉在氯气中被锈蚀为棕褐色物质(FeCl3), 而在盐酸中生成淡绿色溶液(FeCl2)。则在氯 气分子(Cl2)、氯离子、氢离子中,_______具
有氧化性,________的氧化性最强。
【解析】(1)发生反应的两个化学方程式为: ①Fe(还原剂)+CuSO4(氧化剂) ===FeSO4(氧 化产物)+Cu(还原产物)
应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和相关计
算。 2.强弱规律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物质的氧化性或
还原性强弱为: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应用:比较物质间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3.先后规律
多种氧化剂与一种还原剂相遇,氧化性强的
首先得电子被还原;多种还原剂与一种氧化 剂相遇,还原性强的首先失电子被氧化。
-
-
-
+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探究导引3 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
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吗? 提示:不一定,如Zn+2HCl===== ZnCl2 + H2↑。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要点归纳
1.守恒规律 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氧化剂得电子总数或氧 化剂化合价降低的总数=还原剂化合价升高 的总数。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0
+3
【解析】 (1)Fe→Fe,Fe 失去电子,Fe 是还 原剂, 元素被氧化, 发生氧化反应, Fe Fe FeCl30 Nhomakorabea-1
是氧化产物;Cl→Cl,Cl2 得到电子,Cl2 是氧 化剂, 元素被还原, 2 发生还原反应, Cl Cl FeCl3 是还原产物。
第二章第三节醛和酮糖类 (第二课时)
多
糖
多糖是一个分子能水解成多个单糖分子的糖 类。多糖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类天然有机 高分子化合物。常见的多糖有淀粉和纤维素,它 们的分子都是由数目巨大的葡萄糖单元相互连接 得到的,组成通式为(C6H10O5)n。它们在性质上与 单糖、双糖有很大的区别,没有甜味且不溶于水。 它们水解的最终产物相同,都是葡萄糖: H+ nC H O (C H O ) +nH O
单糖 糖 二糖 多糖
葡萄糖、果糖 蔗糖、麦芽糖 淀粉 纤维素
单
糖
单糖是不能水解为更小糖分子的糖类。 葡萄糖和果糖是两种重要的单糖,二者互为 同分异构体,分子式为C6H12O6。葡萄糖和果 糖的结构简式分别为:
CH2OH C=O HO-C-H H-C-OH H-C-OH CH2OH CH2OH 果糖 葡萄糖 葡萄糖分子中有一个醛基和五个羟基,是一 种六碳醛糖。
RCHO+H2 高温、高压 RCH2OH R R Ni
高温、高压
Ni
C=O+H2
R R
CHOH
在特定的条件下醛、酮还能被还原为烃,这 个反应在有机合成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堂检测
1.与银氨溶液反应
CH3CHO+2[Ag(NH3)2]++2OH - → CH3COO-+NH4++2Ag+3NH3+H2O CH3CH2OH 催化剂 2CH3COOH 催化剂
淀粉发酵制酒 纤维素硝酸酯 纤维素乙酸酯
4.糖类和生命活动
阅读课本P78结合生物知识体会相关知识
糖的分类、代表物、特征: 分类 代表物
特征 不水解,有还原性
无还原性,能水解 有还原性,能水解
单糖 葡萄糖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1册 第二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气体摩尔体积
(1)1 mol气体的体积约为22.4 L。 ( )
×
(2)标准状况下,1 mol O2和N2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
()
√
(3) 22.4 L气体所含分子数一定大于11.2 L气体所含的分子数。
()
×
(4)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才可能约为22.4
L/mol。( )
×
概括·整合
适用于任何 物质
气体摩尔体积
1.概念: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
❖符号:Vm ❖公式:
Vm =
V n
❖常用单位:L/mol(L·mol-1)和 m3/mol。
注意:
1、气体摩尔体积的研究对象:气体,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以是混 合气体。
2、气体摩尔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关。
2.常用的气体摩尔体积: ❖条件:标准状况 ( 0℃,101kPa)
N nn==
NA
m
n=
M
V
n=
Vm
在标准状况下
(1)33.6 L H2的物质的量是1.5mol , 质量是3 g 。
(2)16 g 有的N2分子数是
1.204×1024
个。
谢 谢!
于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
质量(g)
÷摩尔质量 ×摩尔质量
物质的量 (mol)
?
?
×阿伏加德罗 常数
÷阿伏加德罗 常数
微粒数
气体体积
如果实现了物质的量与气体摩尔体积之间的换算,也就实现了气体体积与质量之间的换算,还能实现 气体体积与微粒数之间的换算。 如何实现气体摩尔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质量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是通过摩尔质量来完成的,与之类似,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可 通过气体摩尔体积来实现。
高中化学 人教版选修4 课件:第二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32张PPT)
栏 目 链 接
2.图示表示
栏 栏 目 目 链 链 接 接
3.平衡移动方向与速率改变后的大小的关系 正向 (1)v正′>v逆′,平衡________ 移动; 逆向 (2)v正′<v逆′,平衡________ 移动; 不 移动。 (3)v正′=v逆′,平衡________
栏 栏 目 目 链 链 接 接
栏 栏 目 目 链 链 接 接
要点二 外界条件对化学 平衡的影响如下
栏 栏 目 目 链 链 接 接
应用
思考
2.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对化学平衡状态有无影响?
提示: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化 学平衡不移动。例如可逆反应 C(s)+H2O(g) CO(g)+ H2(g) 在某温度达到平衡后,增加或移去一部分 C 固体,化
栏 栏 目 目 链 链 接 接
2Z(g) ; ΔH < 0 ,
A.减小容器体积,平衡向右移动
B.加入催化剂,Z的产率增大
C.增大c(X),X的转化率增大
D.降低温度,Y的转化率增大
解析:该反应为前后体积不变的反应,因此改变压强 对该反应无影响, A项错误;催化剂只能降低反应的活化 能,增大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平衡状态,产率不变, B 项错误;增大一种反应物会增大另一反应物的转化率,但 本身的转化率是下降的,C项错误;降低温度后,平衡向 着放热方向移动,即向右移动,因此 Y 的转化率增大, D 项正确。 答案:D
栏 栏 目 目 链 链 接 接
解析:本题考查了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减小压强,
体积增大,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均降低,则正、逆反应速 率都减小,平衡向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即平衡向逆反应方 向移动,则v逆>v正,趋势相同,但减小程度不同。 答案:C
高中化学 第二章第三节 第2课时 溶解性、手性和无机含氧酸的酸性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第2课时 溶解性、手性和无机含氧酸的酸性[明确学习目标] 1.能根据“相似相溶”规律分析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2.认识手性异构和手性分子。
3.学会常见无机含氧酸酸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一、溶解性1.“相似相溶”规律非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01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02极性溶剂。
2.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1)如果溶质与溶剂之间能形成□03氢键,溶解度会增大。
(2)分子结构的□04相似性会增大溶解度,如CH 3OH 中的—OH 与H 2O 中的—OH 相似,甲醇能与H 2O □05互溶,而CH 3CH 2CH 2CH 2CH 2OH 中烃基□06较大,因而戊醇在水中的溶解度□07明显减小。
二、手性手性异构体与手性分子具有□01完全相同的组成和原子排列的一对分子,如同左手与右手一样互为镜像,却在三维空间里不能重叠,互称为□02手性异构体。
有手性异构体的分子叫做□03手性分子。
三、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1.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无机含氧酸分子之所以能显示酸性,是因为其分子中含有—OH ,而—OH 上的H 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能够电离出H +而显示一定的酸性。
2.无机含氧酸酸性的比较无机含氧酸的通式可写成□01(HO)m RO n ,如果成酸元素R 相同,则n 值越大,R 的正电性越□02高,导致R —O —H 中O 的电子向□03R 偏移的程度越大,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越□04易电离出H +,酸性越□05强。
如酸性:HClO □06<HClO 2□07<HClO 3□08<HClO 4,HNO 2□09<HNO 3,H 2SO 3□10<H 2SO 4等。
1.互为手性异构的两个分子是同一种分子吗?提示:不是。
虽然互为手性异构的两个分子有极大的相似性,但两个分子不能重合,即结构不完全相同,不属于同种分子。
2.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含氧酸,其酸性强弱有何规律?提示:含氧酸的通式(HO)m RO n ,如果成酸元素R 相同,m 相同时,n 越大酸性越强。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2课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2课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2课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介绍了长江的基本情况、开发与治理措施以及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
本节内容是对第二章第一节《长江的概况》的深入和拓展,通过对长江的开发与治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对河流的开发与治理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长江的概况,对长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如如何合理开发与治理河流,如何解决环境问题等方面,学生可能缺乏实践经验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措施,以及面临的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的基本情况;2.掌握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措施;3.了解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措施;2.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长江的开发与治理;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治理案例,让学生了解治理措施及其效果;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2.准备PPT课件,展示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情况;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长江的概况,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措施,如梯级开发、航道整治、水资源利用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对长江的开发与治理取得的成果。
3.操练(10分钟)分析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如洪涝、水质污染、生态破坏等,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4.巩固(10分钟)针对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措施,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回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物理作业 第二章 第三节 快与慢 第2课时 答案与解析
第三节 第二课时 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度直线运动答案与解析【课内作业】1.答案: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答案:变速直线运动3.答案:匀速 变速 解析:甲图可通过计算各时间段或各路程段的速度,得知是速度恒定不变的直线运动。
频闪照片中记录下的是物体相隔同样的时间的不同位置,可判断出做的是变速(或加速)直线运动。
4.答案:4米/秒 解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是定值,保持4米/秒不变,不随时间、路程的改变而改变。
首先认清物体的运动状态――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运用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为“速度始终不变”。
5.答案:D 解析: A 项出站的火车速度越来越快;B 项进站的火车速度越来越慢;C 项斜向上抛出的皮球运动路线是弯的。
6.答案:A 解析:有些同学误认为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由公式V =S/t 可知,V 与S 成正比。
造成错误的原因是不能真正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只站在纯数学的角度理解物理公式,而不考虑公式的物理意义 7.答案:C 解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不变的,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都无关。
实际上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时间是原来的几倍,路程也是原来的几倍,其比值是不变的。
8.答案:B 解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不变的,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都无关。
9.答案:A 解析:平均速度的物理是表示物体物体在某一段时间(或路程)内整个运动中的快慢程度,不能表示出每时每刻的快慢程度。
10.答案:C 解析:本题注意要运用公式进行求解,不能相加取平均值。
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 是对平均速度的概念没有真正理解。
11.答案:12.答案:分析:物体共运动6秒,分为两段路程,第一段t 1=2秒,v 1=6米/秒;第二段t 2=4秒,v 2=3米/秒 由此可知:物体的运动时间t=t1+t2=6秒通过的路程S=v1t1+v2t2=6米/秒×2秒+3米/秒×4秒=24米 1212s +s s 24v===4/ tt +t 6米=米秒秒解析:: 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求某一段时间(或路程)的平均速度,只能用物体通过的总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来计算。
第二章第三节 第2课时 昆虫的通讯(人教版生物)
易错提醒 1.蚂蚁群体内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多种,在探究该实验时应选 其中一种,控制变量的唯一性。 2.蝶类和蛾类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昆虫。它们的外表特征和生 活习性存在很大差异。但它们都能用分泌激素传递信息。
1.(原创题)在探究“蚂蚁的通讯”实验中,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 是( A ) A.实验时,可用手直接移动“桥” B.实验用的蚂蚁要使它处于饥饿状态 C.实验用的木条大小、长短,要大致相同 D.蚂蚁最好饲养一段时间后再做实验
(3)设计实验方案: ①取_体__积__相__同___的砂糖和木屑放在___同__一__水__平__线__上_____。 ②取_大__小___、_活__动__状__况___相同的_1_0__只蚂蚁等分成两组,一组剪去触 角,另一组__不__作__处__理___。 ③把蚂蚁同时放在砂糖和木屑中间_等__距__离__处,视察蚂蚁的活动。 (4)预测结果:_有__触__角__的__蚂__蚁__能__准__确__地__找__到__砂__糖__并__取__食__;__剪__去__触__角__的__ __蚂__蚁__不__能__准__确__地__取__食__砂__糖_____________。 (5)实验结论:_蚂__蚁__的__触__角__有_嗅__觉__作__用__,__蚂__蚁__是__靠__触__角__辨__别__气__味__的___。
4.对于蚂蚁这种群体生活的动物来说,没有通讯就会出现下 列情况,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动物的个体间无法取得联系 B.取食和御敌都很困难 C.不同性别交配繁育受到影响 D.立刻死亡
5.狗外出时走很远也不会忘记回家的路,这是由于它每走一段 就撒点尿,其目的是( C ) A.生理活动的需要 B.与其他的狗交流信息 C.留下气味做回家“记号” D.吸引异性的狗前来 6.在农田间通过施放一定量的性外激素,能控制某些蝶蛾类害 虫的数量。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干扰了雌雄虫之间的( A ) A.通讯 B.运动 C.摄食 D.领域
第二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
试管②中滴加 0.01 mol· L-1 NaOH 溶液
mol· L-1 NaOH 溶液
溶液颜色变浅
对可逆反应 Fe3++ 3SCN-
+ -
溶液颜色变浅
Fe(SCN)3,分
别增大 c(Fe3 )和 c(SCN )后,Fe(SCN)3 的浓 度均增大了,即化学平衡均向正反应方向移
实验 结论
动了;滴加 NaOH 溶液,由于 3OH-+ Fe3+ ===Fe(OH)3↓,减小了 Fe3 的浓度,Fe(SCN)3
+
的浓度也减小了,即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 动了
学习· 探究区
[归纳总结 ]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第2课时
(1)c(反应物)增大或 c(生成物)减小, 平衡向正反应 方向 移动。 (2)c(反应物)减小或 c(生成物)增大, 平衡向逆反应 方向 移动。
思考
请从速率的角度解释以上规律?
学习· 探究区
同等程度
其中 m 表示 使用催化剂 情况, n 表示 未使用催化剂 情况。
学习· 探究区
探究点四 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归纳总结]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第2课时
催化剂不能改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反应混合物的组成, 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但是使用催化剂能改变 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
知识· 回顾区
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思考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对于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 2SO3 2SO2 + O2, 减小体系压强使容 器体积增大为原来的两倍。 1、各种物质浓度如何变化? 2、正、逆反应速率如何变化? 3、平衡是否移动?向什么方向移动?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 第三节第2课时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三、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例1、2molO2和1mol SO2组成的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 为多少?
— M
=
m总 n总
32g/mol 2mol +64g/mol 1mol
=
2mol + 1mol
= 42.7g /mol
M—
=
m总 n总
=
M1n1+ M2n2+ …… + Mi ni n1+n2+ …… +ni
= M1x1+ M2x2+ …… + Mi xi
x — i 物质的量分数、个数分数、体积分数
例2、求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 M
=
M1x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2x2+
…… + Mi xi
— M
=
28g /mol0.8 + 32g /mol0.2 =
28.8g/mol
例3、若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28.8,请计算空气 中N2与O2的体积比?
讨论
1、在常温常压下,a mol N2 和 b mol CO相 比较,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BD )
A 气体的体积之比为 a : b B 摩尔质量之比为 a : b
C 质量之比为 a : b D 密度之比为 a : b
3、关于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m × M n × NA N
× Vm
V(g)
n
=
V Vm
2、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
素是( B )
A、气体的质量
B、气体分子的物质的量
C、气体分子间平均距离 D、气体分子本身的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学习目标定位]1•通过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内在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浓度、压强影响平衡移动的规律。
1.在一定条件下,把 1 mol N 2和3 molH 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2+ 3出 2NH 3, 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
在某一时刻,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充入N 2,此时,C (N 2)增大,v 正增大,C (NH 3)不变,v 逆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 C (N 2)减小,v 正减小,C (NH 3)增大,v 逆增大, 最终V 正=V 逆。
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如浓度、气体反应的压强、温度等),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直至正、逆反应速率 再次相等,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化学平衡状态。
这种现象称作平衡状态的移动, 简称平衡移动。
3. 化学平衡移动可表示为反应开抽化営平11建也平H[归纳总结]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若v 正=V 逆,平衡不移动;条件改变 < 若v 正>v 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若V 正<v 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活学活用]1. 试根据下列图像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I“1=#$tl * (D 0xi rGri③答案 ①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③平衡不移动。
二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 按表中实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些些*叫护呃条件时间实验原理CnO:- + £0=^23:- +2H +(黄色)实验步骤1a丁(I.L irul L 1 孑K心:O瞬揪f_6 mol-L_,4N 0.4 mid L 1实验现象橙黄色变为橙色橙黄色变为黄色实验结论c(H )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aOH溶液使c(H +)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原理Fe + 3SCN Fe(SCN)3(红色)实验(1)步骤L 地杆貢心牌淞Linwl-r1IrlT 齐KSMISSinLD.mSnwl'L 'FHJ.聃港*5mL0j[Hniol L 七(D ®现象溶液颜色变深溶液颜色变深实验(2)步骤向试管①中滴加0.01 mol • tNaOH溶液向试管②中滴加0.01 mol L一1NaOH溶液现象溶液颜色变浅溶液颜色变浅实验结论对可逆反应Fe3 ++ 3SCN 一Fe(SCN)3,分别增大c(Fe3十)和c(SCN「)后,Fe(SCN)3的浓度均增大,即化学平衡均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滴加NaOH 溶液,由于3OH「+ Fe3+ ===Fe(OH)3^,减小了Fe3+ 的浓度,Fe(SCN)3的浓度也减小了,即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3•已知反应mA(g) + nB(g) pC(g) H<0 , m+ *p,当反应达到平衡后,有关物质的浓度发生改变,其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⑴上述各图中发生变化的条件是什么?答案①反应物A或B浓度增大;②生成物C浓度减小;③生成物C浓度增大;④反应物A或B浓度减小。
(2)上述各图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如何?答案①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③④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归纳总结]当其他条件不变时:(1) c(反应物)增大或c(生成物)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 c(反应物)减小或c(生成物)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活学活用]2. 在K262O7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2CrO4_ (黄色)+ 2H Cr2O7_(橙色)+ H2O中,溶液颜色介于黄色和橙色之间,今欲使溶液颜色变浅,可以在溶液中加入()①H +②OH _ ③K +④H2OA .①③ B.②④ C .①④ D .②③答案B解析平衡向右移动,颜色变深,而向左移动,颜色变浅。
加入OH_,中和H +,c(H +)减小,平衡左移,颜色变浅;而加入水,溶液体积增大,浓度减小,颜色变浅。
而c(K +)的变化,不影响平衡移动。
3•下图是恒温下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与示意图不相符合的是()iOA .反应达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B •该反应达到平衡态I后,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态nD .同一种反应物在平衡态I和平衡态n时浓度不相等答案C解析减小反应物浓度的瞬间,逆反应速率不变,正反应速率迅速降低,且达到新平衡时的反应速率比原平衡时的速率小,这与图像不符,C错。
三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1 .在一定条件下,把2 mol SO2和1 mol O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2SO2(g) + 02(g) 2SO3(g)的反应,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在某一时刻,使容器容积缩小,此时c(SO2)、C(02)、c(S03)都增大,所以v正、v逆也都增大,但由于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增大的幅度不一样,所以v正、v逆增大的幅度也不一样,其中反应物浓度增大的幅度更大,致使v E>v 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的特点是逆反应分子数增加,即逆反应体积增大。
如下图所示:图1压强的变化是增大,图2压强的变化是减小。
2. 对于反应I2(g) + H2(g) 2HI(g),此反应的特点是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即等体积反应,如改变压强(即压缩体积或扩大体积),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都改变,但改变的幅度一样大,所以v正和v逆改变的幅度也一样大,致使V正=V逆,平衡不移动。
[归纳总结]当其他条件不变时:(1) 若为体积不等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2) 若为等体积反应增大压强时,v正、v逆同等程度地增大;减小压强时,v正、v逆同等程度地减小,平衡均不一移动。
[活学活用]4. 一定温度下,反应C(s) + H20(g) CO(g) + H2(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下列措施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①增加C的物质的量②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充入N2使体系压强增大③将容器的容积缩小一半④保持压强不变,充入N2使容器容积变大A .①② B.②③ C .①④ D .③④答案 A解析 ①,C 是固体,其浓度为常数,改变它的量平衡不移动;该反应为气体体积不相等的 反应故:②,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充入 N 2,由于C (H 20)、c(CO)、C (H 2)的浓度都不变,所 以平衡不移动;③,缩小容器容积,压强增大,平衡左移; ④,保持压强不变,充入 N 2,容器容积扩大,平衡右移。
当堂检测1下列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① 已达平衡的反应 C(s) + H 20(g) CO(g) + H 2(g),当增加反应物物质的量时,平衡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② 已达平衡的反应 2© + 3H 2(g) 2NH 3(g),当增大N 2的浓度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 2的转化率一定升高③ 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达到平衡时, 若减小反应器容积时,平衡一定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 动④ 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达平衡时,在恒压反应器中充入稀有气体,平衡一定不移动 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因素及影响结果。
增加C(s)的物质的量,由于浓度未变,平衡不移动,①错;对于多种物质参加的可逆反应,增大某一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右 移,其他物质的转化率增大,而此物质的转化率降低,②错;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缩小容器容积,压强增大,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③错;在恒压容器中充入稀有气体,各物质浓度减小,若是非等体积反应,则平衡会发生移动,④错。
2. 对于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 X + Y W + Z ,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正、逆反应 速率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对 X 、Y 、W 、Z 四种物质状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W 、Z 均为气体,X 、Y 中只有一种为气体刿斷移 动方向浓度变化影网规建 压强变化影响规律时间B . X、Y均为气体,W、Z中只有一种为气体C. X、Y或W、Z中均只有一种为气体D . X、Y均为气体,W、Z均为液体或固体答案B解析由图像可知,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加快,但正反应速率增大的程度大于逆反应速率增大的程度,可见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即正反应是一个体积缩小的反应。
A 项,若W、Z均为气体,X、Y中只有一种为气体,不符合图像;B项,X、Y均为气体,W、Z中只有一种是气体,符合图像;C项,X、Y或W、Z中均只有一种为气体,则加压平衡不移动,不符合图像;D项,若生成物均为液体或固体,则加压时逆反应速率不发生变化,不符合图像。
3. 在具有活塞的密闭容器中,一定温度下的可逆反应:H2(g)+ 12(g)2HI(g)已达到平衡。
将活塞外拉,贝(1) ________________ 容器内颜色。
(2) ________________ 容器内压强。
(3) ________________ 逆反应速率。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答案(1)变浅(2)变小(3)变小⑷不变解析当活塞外拉时,容器容积增大(压强减小),各组分的浓度减小,气体颜色变浅,反应速率减小;因为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 r= m气 ,结合反应方程式的特点知:m(气)不变,n (气)n(气)不变,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4. 在水溶液中橙色的Cr2O1 2 3「与黄色的CrO£有下列平衡关系:Cr2O2「+ H2O 2Cro£+⑶向原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已知BaCrO4为黄色沉淀),则平衡________ (填“向左移动”或“向右移动”),溶液颜色将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黄OH「与H +结合生成水,c(H十)减小,使平衡向右移动,CrO4「浓度增大,溶液由橙黄色变为黄色2 橙c(H +)增大,平衡左移,Cr2O7—浓度增大,溶液又由黄色变为橙色3 向右移动逐渐变浅,直至无色解析加碱中和溶液中的H十,平衡右移,溶液中的c(CrO4「)增大;加酸使平衡左移,溶液中的c(Cr207「)增大;力口Ba(NO 3)2,发生的反应为Ba2++ CrO:-===BaCrO4$ (黄色),平衡向2H:重铬酸钾(K2Cr2O7)溶于水配成的稀溶液是橙黄色的。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上述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溶液呈色。
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